如何看待《核電將毀滅中國》一文中提到的觀點?

參見核電將毀滅中國


文章的論證過程有問題,而且文章結尾部分實在是不敢苟同,特轉載一篇反駁文章過來。

反駁概要如下:

1、大部分核廢料都不是長期的,長期放射性核廢料遠沒有那麼多;

且廢料處置很複雜,需要先衰變減少放射性,再通風減少熱輻射,而不只是糊水泥;

且就算是糊水泥的部分,也會很結實;

且就算廢料泄漏,處置難度也不大,核電造成的死傷比火電什麼的少多了。

2、世界上核反應堆並非不可回收拆解,已有成功回收經歷,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回收難度會繼續下降。

反駁原文如下:

---------------------分割線---------------------------------

標題:關於「核電將毀滅中國」

作者:清華大學劉學剛

第一次看到這個文章,是來自於一位金融投資圈內工作的朋友推薦。他說讓我談談看法,所以有了以下的內容。「核電將毀滅中國」,以下簡稱「原文」。我不想去探討作者的目的,因為當你用陰謀論去揭批另一種陰謀論時,本身就已經落了下乘。我只是一個核能、核廢物領域的研究學者,我覺得有必要在這個我熟悉的領域,用我的專業知識來對原文做些粗淺的分析、順便說說體會。但我盡量避免用專業辭彙,因為我希望原文的讀者也都可以讀懂本文(因此會有概念、數據和表述的不嚴謹之處,請同行見諒)。

首先,我覺得原文的選題很好,題目是核電,其實是用「核廢物」作為選題內容。作為一個反核為中心思想的文章,選擇核廢物為題,真是切中了核電要害。目前,核電所受的攻擊一般針對三處:安全性、經濟性,以及核廢物。諸如核電站爆炸、核電污染周圍環境等等,主要針對核電的安全性;說核電設備複雜、退役昂貴等等,主要針對經濟性。但以我的所知,這種攻擊大多留於膚淺。要證明核電的安全性、經濟性太簡單的,只是由於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所以此處省略若干字。唯獨核電廢物問題,確實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反核的人士只有選擇這個話題,才能真的讓專家們皺一下眉頭。為什麼呢?第一,因為核廢物問題複雜;第二,核廢物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第三,熟悉核廢物問題的專家不多。——所以,我說這個文章選題好。既有利於原文揭批核電的「陰謀」,也可以讓大家關注核廢物,最終讓公眾在越辯越明的過程中充分的認識事實、逐步去接近真象。

核廢物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放射性。放射性來自於廢物中含有的一些成分,這些成分就是那些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或原子核)。由於這些原子的結構不穩定,會隨著時間自發衰變,衰變過程放出放射性,也放出一些熱量。也請注意:這些放射性的原子會隨著衰變而逐步變少,衰變越快,減少的也越快。原子或原子核的衰變是它自身規律決定的,與外界的溫度、壓力等無關、也和原子自身所在的分子形態、所處的物理、化學的狀態無關。所以說,特定原子核的衰變(基本)是無法改變的。——這也是原文作者提到的放射性遺留幾十萬年、放射性放熱的科學依據,從這點上講,原文作者說的沒有大錯。

那麼,要減少廢物的放射性,基本就只有兩個方法。第一是消耗時間,讓核廢物裡面放射性原子核自己衰變。所有放射性原子都有個重要的物理量:半衰期,可能是幾秒、也可能是幾十萬年。對特定一堆同种放射性原子而言,每過一個半衰期,放射性就減少一半、它的放熱也就減少一半。原文作者說的放射性遺留幾十萬年,是針對特定的那些長半衰期(長壽命)放射性原子來說的,絕不可以把遺留幾十萬年套用到所有放射性原子身上。——這點,原文作者是沒有告訴讀者的。

有趣的是,放射性的強弱(活度A)也是和原子核的半衰期(T1/2)密切相關的。具體來說就是A=N*(ln2/T1/2),其中的N是指放射性原子/原子核的數量。這說明什麼呢?放射性強的壽命短、放射性「衰減」快;壽命長的放射性弱、放射性禍害沒有那麼大。——這一點,作者也沒有告訴大家,籠統的把放射性強和延續時間長混為一談,這就不對了。舉個栗子,剛剛從核電站卸出的燃料(乏燃料)的放射性很強。放射性的主要貢獻來自於短半衰期的原子,他們的衰減非常快。停止核反應1天,放射性減少到不足1/10,;3天再減少到1/10;1年再減少10倍;10年再減少10倍……當然以後的減少會越來越慢,因為放射性強的衰變快,早期都死光了,後面的壽命長,衰減就慢了。

那麼放射性半衰期長的那些原子怎麼處理呢?——我們先看看它們有多少,從質量上去估算,大約相當於乏燃料重量的1/100。這1/100主要是鈈(Pu,它自己就大約1/100)和其它一些長壽命放射性原子(其它這些加起來大約1/1000)。這1/100是不包括乏燃料中鈾的,因為鈾(絕大部分)本來就是地球上存在的,都是咱們從地表土壤、岩石中提取出來利用的。那麼乏燃料有多少呢?每個百萬千瓦機組每年大約20-25噸。這個數字太抽象,借用美國人的一個形象比喻「美國利用核電至今所有產生的乏燃料如果首尾相接、並排放置的密集擺放,用一個美式足球場地堆積6.4m高就足夠了」。而美國有104個反應堆,平均每個堆大約運行了三十多年了。即使我國現在在建和運行的50個左右機組都馬上開足了運行,要積累美國這麼多的乏燃料,也要到2060年以後了。這也是核電的一個優勢所在,廢物量非常的少。乏燃料總量少,其中只有1/100是長壽命廢物,還主要是鈈。如果把乏燃料中1/100的鈈回收利用(這就是乏燃料後處理啊!),不作為核廢物處置,那麼長壽命放射性廢物的總量大約相當於乏燃料的1/1000。你說,所謂要管理20萬年的放射性物質有多少?當然,實際上不會有這麼少,因為要完全分離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都很高。對長壽命的放射性原子核的處理就要用到第二種減少放射性的辦法,就是所謂的「嬗變」。簡單說就是用中子去打那些放射性原子核,人工誘導它變成短半衰期或者穩定的原子核,讓它更快衰變甚至即刻達到無放射性。我的心目中,這個方法是解決核廢物問題的「終極之道」,其價值不亞於核聚變。不過,目前同樣處於研究階段,也期待大家多多關注!

接下來,自然就談到了原文中一個重要的問題「用壽命100年的混凝土,能保證核廢物20萬年存放的安全嗎?」——這個問題的信息量太大了!容我理清思路:

第一,正面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No!誰說Yes誰在胡說八道。

第二,原文作者給大家看了個混凝土建築,說那是存放核廢物的場所。可是放射性廢物只是被一些混凝土包裹著嗎?賣月餅的都知道要包裝7、8層,處理核廢物的人當然清楚怎麼才能把放射性廢物與人類和環境最大限度的隔離。業內有個「縱深防禦」的設計思想,就是哪怕有一層(比如混凝土建築物)防禦失效時,後面還會有一長串防禦措施等著生效呢。比如處置設施裡面會有岩石、粘土,還有回填材料,還有十幾、幾十厘米厚的抗腐蝕金屬容器,還有廢物裝載容器,還有廢物自己的包殼或特殊形態(玻璃體)保護等等。——牢靠的很!幾乎是目前能想到的最穩妥可靠的方法。多說幾句,科學家們仍然在不斷改進核廢物的處置方法。但我覺得,他們最大的難題不是讓處置方案更加穩妥可靠,而是如何去證明它們不會出問題。證實容易,證偽難,我們嘲笑杞人憂天,但是你能證明「天不會塌下來」嗎?

Courtesy to Carl Stoiber

第三,即使是混凝土建築物,就真的像原文作者想像的那麼不堪嗎?也不盡然。埃及的金字塔,矗立在那裡有三、四千年了,建築物依然保持完整(埃及近代並沒有仿製品出現)。我覺得,4000年前的科技造出來的建築能存在4000年。咱們是不是該有點信心,現在的科技所建造的建築也能存在4000年——當然,溫濕度、氣候和人類活動影響必須考慮,這就是選址問題,也是核能領域已經高度重視的問題。還要考慮工程質量的問題,這個並不在今天的討論之內。

第四,廢物的管理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體積。之前說了,如果核廢物管理方面能夠落實「廢物最小化」原則,真正的需要長期與人類、環境隔離的廢物量(含有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原子的廢物)是可以非常少的。這方面的工作,現在有好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做,比如乏燃料後處理就可以把乏燃料中95%左右質量的成分提取出來再利用,比如對長壽命放射性原子的分離,又可以把長壽命廢物總量從5%進一步減少到0.1%左右。即使不考慮把這些長壽命放射性原子嬗變掉,需要長期管理的放射性廢物也已經大大減少。如此小規模的放射性廢物,咱們簡單的不負責任的說,就把它們廢物集中起來,包個瓷實,找個偏遠無人地區,參照希特勒地下堡壘標準建設,派軍隊把守起來就妥妥的了。

接下來,再談談廢物儲存過程的放熱問題。前面說過,這也是原子衰變過程必然出現的問題,不可避免。但廢物含有的放射性原子數量是隨著衰變在減少的,所以放熱也是隨著時間推移在減少的。所以放射性廢物的處置,並不是簡單的深埋地下就可以的(當然這不是為了預防作者所說的氫氣爆炸,水分解成氫氣要1000多度,這個溫度前早就作為氣體揮發走了),而是有非常科學、系統的管理方法。恰巧,我今年寫了一篇關於地質處置廢物特性研究的文章,其中談到了美國的尤卡山廢物處置。他們要在乏燃料卸料後存放50年以上,才會放到處置庫裡面去。而且處置庫是進行強制通風的,從放入廢物開始通風,到廢物庫裝滿以後還要再通風50年。那以後乏燃料自己放出的熱量就小了很多,足夠保障安全了。當然各個國家的廢物最終處置方案不同,美國尤卡山只是一個方案,我舉這個例子也只是為了說明,放射性廢物處置過程的放熱已經被充分考慮到,並且會控制在安全範圍之內。對了,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學到的地球的結構嗎?據說(我其實一直懷疑)地球中心有一片熱得不得了的區域(地核),(!!評論中幾位同學指出文章原作者觀點有誤,地核存在核反應只是假說,主流觀點並非如此!!)那地方每時每刻都進行著劇烈的核反應,有幾千度的高溫。但地球並沒有被崩飛,而且地球表面生活的人類還在上網,並愉快的討論著核廢物問題……

再說說歷史上的幾次著名的核事故,三哩島、切爾諾貝利和福島事故。

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說明核電不安全的三個典型實例,我同意。這三次核事故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上向我們揭示了核能不安全的一面。但是,這三次事故究竟反映了核能是多麼的不安全呢?1979年的三哩島核事故,堆芯發生了融化,但是並未造成一人因核事故死傷;2011年3月的福島核事故,也發生了堆芯融化,但是也未造成一人因核事故死傷。考慮到海嘯死亡和失蹤18000多人,對核事故的報道和渲染則完全不成比例。當時宣傳過「福島五十死士」,就是那些在事故後堅守核電站的人。當時新聞報道說,他們都將在未來幾周後死亡,全世界人民還惋惜和致敬了一陣。但其實他們中第一例死亡發生在2013年7月,死因是食道癌(一種據說要發展5-10年才會死亡,並且和輻射關係很小的癌症),而且這是至今唯一死亡的「死士」;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那麼真正因輻射而致死的有多少人呢?我們不從專業的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網站上去查找,省得他王婆賣瓜。我們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網站,請參閱這篇2005年(事故後大約20年,該發現的癥狀差不多都出現了,之後的死亡與事故相關性就不好證明了)的文章《切爾諾貝利:真實的事故範圍》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5/pr38/en/(其實這個調查也是IAEA和WHO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開展的)。其中對事故死亡人數的估算是4000人左右(A total of up to 4000 people could eventually die of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the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NPP) accident nearly 20 years ago)。各位也可以閱讀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qieernuobeili/,其中有一些中文的比較通俗易懂的分析說明。單就發電過程而言,各種能源生產單位電力所對應的人員傷亡數字進行對比,核電應該是非常低的(是否最低,有待確認)。如果考慮發電環節之外的能源供應環節,由於核電的燃料需求少,所以單位電力生產所對應的供應環節的傷亡人數也(幾乎)是最低的,想想那些煤礦礦難、油井井噴或失火、天然氣爆炸、水庫溺水事故吧。人類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歷史上,所發生的全部三次嚴重的核事故而死的人加起來大約4000人。這核電,得有多麼不安全呢?

最後,我想說說核設施的退役問題,

用於回應原文中「美國解決不了核電站退役的問題,德國、法國也不能例外。所有的核電站都不能例外」的說法。這個論述有問題,事實上,美國、法國等都進行過核電站的退役,以下圖片來自百度百科「核設施退役」詞條,已展示了美國揚基核電站退役前、中、後的圖片,對於更多退役技術、法規、案例等等,就不啰嗦了。我只想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核設施可以退役而不進行退役呢?第一,核衰變性質決定了放射性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弱。那麼只要放射性不擴散、不危害人類,對能夠良好管控的核設施延遲退役很可能是有益的;第二,退役確實需要短期內投入較大成本,而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第三,退役是一件很複雜、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會極大的使退役過程簡化。比如核探測技術、機器人技術、遠程測控通信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研發等等都會隨著時間而不斷進步,它們都會使核退役工程受益。——概括來說,時間可以使放射性減小、使成本降低、使退役變簡單,時間是完全站在人類一邊。因此人們選擇對一些核設施暫時不退役,是基於安全、成本、技術和收益的綜合選擇,而並非是走投無路。當然,那些已經對人類、環境等構成了威脅的老舊核設施除外。而且我個人主張,有能力退役的設施就趕快退役,別給後代添麻煩、也別給當代添「話把兒」。


最近好幾個類似這個類型的問題邀請,沒有精力一一作答,轉一篇我的專欄文章作為回答,本文已經轉載至澎湃新聞網和微信公眾號核電那些事。有不少知友留言想了解關於乏燃料核廢料處理,我正在搜集資料寫一篇專欄。【能源政策】核電在中國能源結構轉型中存在的意義 - 能源研究展望 - 知乎專欄

關於乏燃料的約稿已經寫好,並且收入專欄供大家參考【核技術-乏燃料後處理】 - 能源研究展望 - 知乎專欄


更新:根據世界核協會數據,截止2015年11月1日,全球共有438台核電機組運行,65台在建機組,165台計劃建造機組,324台規劃建造機組。照這個說法,核電毀滅的將是全世界。

-----------------------------------------------------------------------------------------------------------------------------------

我是搬運工,有篇科普文章反駁得及其漂亮,「如果核電毀滅中國,為何中國還要堅持發展核電?」鏈接:如果核電毀滅中國,為何中國還要堅持發展核電?
_科普佳作
_光明網


太想吐槽了。

整篇文章都是《震驚!中國軍方一句話嚇傻美國總統》《大秘密!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何統治世界》《小日本最匪夷所思的十個性風俗》的風格,吳輝先生不去環球或鐵血實在屈才。

先不說「在對吳輝的採訪發表17天後,日本於2011年5月10日宣布放棄核能的發展計劃。」、「恐龍能夠毀滅,人類為什麼就不能毀滅?美國人可以例外嗎?」這種純扯淡,也不談對快堆印象僅限於鈉冷快堆的吳輝先生對加速器驅動嬗變了解多少,這篇文章核心的錯誤之一:核廢料處理處置不是簡單用混凝土包裹。即使不考慮分離嬗變這樣的技術,核廢料也要經過處理才會填埋的。廢料的放射性、地下水腐蝕等等都是在考慮之內的。

首先,「核廢料放射時間長達20萬年」的說法有依據,如上圖[1]所示。但20萬年指的是將反應堆卸出的乏燃料完全不處理直接填埋的情況,如果處理掉其中的鈈--鈈在軍事上的價值應該不用多說--放射性水平降至天然鈾礦水平的時間就縮短到幾萬年。

核電站產生的廢料包括乏燃料(反應堆中卸出的燃料棒)、廢液、廢氣、被沾染的設備工具等等。這些廢料放射性水平不同,低放射性的廢料要經過處理形成高放廢料,要玻璃固化後地質處置的就是高放廢料(直接處理低放廢料成本太高)。下面以高放廢料統稱各種來源的廢料。

美國自1957年起研究高放廢料的處置方案。目前的高放廢料處置庫採用「多重屏障系統」。包括廢物固化體--廢物容器--縫隙--金屬套筒--緩衝回填材料--岩石。以水泥壽命來估計地址處置庫的失效壽命大概是以「曠世巨著,救命寶典」來稱呼自己作品的吳輝先生的奇思妙想了。

僅以廢物固化而論,高放廢料要先製成玻璃才會填進地質處置庫。製成玻璃之前,諸多會影響玻璃穩定性的元素,包括鉑族金屬、碘、鍶、銫等,要先行除去。用普通玻璃的壽命估計玻璃固化中玻璃的壽命不合適。

另外,中低放廢物處理有水泥固化和瀝青固化法。都是成熟的商用技術。


謝邀,最近這文彷彿很火。對此文的看法,可以參考一下清華大學劉學剛老師的文章,我比較贊同。本來想放鏈接,發現自己在手機上不知道怎麼操作,感興趣的朋友自己網上找找吧


謝邀~

今天喝了點小酒,趁著酒勁表達一下自己的義憤填膺。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自身從事核安全的工作,利益相關,不喜勿噴。

有點後知後覺,我初次見到「核電將毀滅中國」一文,各種反駁文章已經在朋友圈內炸開了鍋。作為在核能行業摸爬滾打的科研工作者,看罷此文,不禁冷笑:笑自己這輩子沒活明白,竟然一直干著毀滅中國的勾當。也難怪各位同仁如此這般同仇敵愾了。除卻這種心寒的慨嘆,也頓感核能科普任重道遠。和平利用核能走到今天,已有六十多個年頭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這凝聚世界各國無數頂級科學家的智慧,也是世界頂級精英人士決策的結果,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不是某幾個人拋一些極端的觀點就能否定掉的。

「核安全」的概念最早什麼時候提出的?

給大家分享個小故事。儘管世界上第一座商業核電站直到1957年才出現,但是關於核安全的基礎工作早在第一次對受控核裂變鏈式反應進行重大研究時就已經開始了。這是由費米在1942年於芝加哥大學完成的。釋放這種能量新來源的關鍵在於強調「控制」這部分。就像早期新大陸的探險家,這些先驅科學家不得不對未知做好準備。在那次的實驗中就已經啟用了「防禦縱深」的安全理念,然而這個術語當時還沒有建立起來。實驗中設計了多重保護系統。「堆」中有三組控制棒。其中一組是緊急安全棒。在實驗過程中,緊急安全棒的一端用繩子拴住,另一端繫於重物,使其懸於堆之上。「安全控制棒斧頭人」的工作就是當有鏈式反應過於激烈的意外發生,或者自動安全棒失效時,立即用斧頭砍斷繩子,使安全棒落入反應堆中大量吸收中子,以迅速中止核反應。「安全控制棒斧頭人」( Safety Control Rod Axe Man)的縮寫SCRAM,作為快速停堆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安全措施並沒有以控制棒的出現而終止。費米不想完全依賴機械裝置,他還組織了「液體控制隊」。他們站在高於堆芯的平台,手拎一桶鎘鹽溶液,準備將其潑入堆中,以響應控制桿棒的機械故障。鎘鹽也可以大量吸收中子,以迅速中止核反應。幸運的是,費米的團隊做足了功課,實驗過程沒有任何問題。在1942年12月2日下午3:25,核時代就此開端,第一個人工自持核裂變鏈式反應成功實現。

安全控制棒斧頭人

分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說,自核反應堆出現以來,安全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為此絞盡腦汁且卓有成效,不曾懈怠。

現在的核電安全么?

在大大小小的講座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提問,核電真的安全嗎?說實話,沒人敢拍胸脯保證核電絕對不會出事,這也是科學的態度。科技的進步,往往帶來兩面性,看你如何去看待,核能也不例外。汽車、飛機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生活,但汽車、飛機是安全的嗎?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空難的有多少人?但人們沒有覺得不是安全的,還是要坐飛機。有些不懂的人,往往對核能妖魔化,認為核輻射致癌很恐怖,輻射是危險,但現在的技術水平是完全可以防護的。如果留心一下報道,每年癌症的發病率在上升,不論是窮癌還是富癌也好,都在上升,好像這些都跟核電站沒關係。所以對有些問題的看法,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核能是一把雙刃劍,在沒有做好技術、人員等安全保障前提下,躍進式發展是不可取的,但全盤否定,也是不科學的。

世界放棄了核能了么?

福島事故後,日本不是放棄了核能,而是將全國的核電站暫停運行,重新進行安全評估,就像現在發生空難後,未查明事故前,這個航空公司的飛機先暫停飛行一樣。日本從2014.9月開始,對通過安全評估的核電站,逐步在啟用。2015年8月11日,日本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開始重啟,開啟了日本核電新時代,除了川內核電以外,日本其它通過審查的核電也將在近期啟動。福島核電事故最大受害國日本重新啟動核電不正說明核電是一種可以信賴的能源,他們不會放棄核電。放遠全球,美國作為核電發電量最大的國家目前約有100台運行核電機組,近年來美國也相繼開發了多種先進堆型。據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對核電的支持度逐年增加,目前約70%的民眾認為全美在運核電機組的安全性高[http://www.cnpe.cc/tabid/852/InfoID/89353/frtid/870/Default.aspx ,所以美國沒有也不會放棄核能。俄羅斯目前有33座核電機組正在運轉,計劃於2030年前再建38座核電。據世界核能協會估算,2015-2030年,海外將新建核電機組160座。除了核裂變目前正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以外,核聚變也受到各國的重視,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核能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就是由歐、日、美、中、俄、印、韓等幾個主要核能利用大國合作正在實施,這些國家正是看到了核能的未來,不惜在核能研究領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積極開發先進核能,以解決世界能源危機,這些國家並沒有放棄了核能。一些所謂的環保人士,了解的專業知識及相關信息是不全面的,以偏概全,認為個別國家的放棄就代表世界的放棄,更應該縱觀全球,了解核能世界發展趨勢,不排除有個別人為了能夠吸引眼球,斷章取義

2015年7月8日,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裝填核燃料以備重啟

核廢料不能處理么?

核能發展到現在,面臨幾個問題,一是核燃料的短缺,現有的核燃料如鈾235大概只夠用幾十年,我們可以利用快堆轉化鈾238進行生產核燃料,這個工程上都實現了;再一個是核廢料的處理,從反應堆更換出來的核廢料,有很大的放射毒性,半衰期能持續幾十萬年,現在我們正在發展一種核廢料的嬗變技術,就是利用高能中子燒核廢料,把半衰期為幾十萬年的核素用高能中子處理後,變成半衰期只有幾百年甚至更短的短壽命核素,目前這個技術從實驗室層面證明技術是可行的,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怎麼實現工業化應用,大規模的處理。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應用,還有很多技術要攻關,但前景是光明的,沒有顛覆性的障礙。另外,現在的核能研究正在發展先進的反應堆型,讓產生的核廢料更少,同時從源頭上消除出現福島那樣的事故的可能性。

核廢料嬗變裝置

現在信息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在眾多信息中,怎樣能夠吸引人眼球,有些人往往拋出一些極端的觀點,個人覺得要理性、公正、客觀的分析看待。回歸到農耕時代,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對現代文明的嘲弄,還是別有目的?我在此拋磚引玉,同時倡議核工業的從業者主動去與公眾溝通,多多發聲。

[ZC1]這個數值是準確的嗎?參考依據是什麼?

[ZC2]可以把韓國放入


#為什麼不學灣灣,用愛來發電呢?#

呵呵,他們妖魔化PX的時候,科學家說話你們不聽;他們妖魔化轉基因的時候,科學家說話你們不聽;他們妖魔化高鐵的時候,工程師說話你們不聽;所以他們又來禍禍核電,還用的是在台灣反核四一樣的噁心手法。反智主義真真是中國發展道路上一大坨礙眼的那啥。


謝邀。

就是宗教式精神入侵。堪比那些基督徒宣揚放棄科學回到神的腳下懺悔

對核物理了解不多,槽點太多吐都吐不過來

各種對比不科學,拿核電站和那次劇烈的小行星撞擊做對比無疑是小炮仗和大型炸彈做對比。

感謝他們替人類擔憂,但請提出可行性方案。


是嘛,不用這樣的標題有誰信?在他們看來,核電廢料「遺臭萬年」,風電破環生態,火電污染空氣,水電又容易引起洪災,太陽能發電也污染。

那你tmd倒是給我個能用的發電方式啊?核聚變?來來來你給我個能商業化推廣的核聚變發電廠設計圖?反物質?你先給我找出個不用人造的反物質獲取方法?還是零點能?那你倒是給我個能用的量子引力理論?

還是說你有膽以後別用電?


用愛發電么?

核電好不好,是和火電比,上半年還上竄下跳說霧霾,說到核電又忘記霧霾的影響了?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謝邀!

老佛爺那年說拍照是洋人來攝咱們中國人魂魄的...

--現在全世界百分之70以上手機都能拍照了...


剛入行,做核廢料處理的,得謝謝這個博主引起了公眾對核廢料處理這一行的關注。mua~

另外核廢料處理並不是簡單的用混凝土把核廢料封存吧

--------------------------------------------------分割線-------------------------------------------------

既然有一些朋友留言和發私信,那就談一下什麼是核廢料後處理和我國目前的現狀吧。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什麼是核燃料?

核能指的是重原子核裂變或者輕原子核聚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核電站通俗了說,就是利用核能產生的巨大熱量,加熱水產生水蒸氣推動汽輪機發電。核電站和火電站的區別在於火電站前端是利用煤炭燃燒產生熱量加熱水,而此處的煤可以是劣質煤,所以燃燒後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等污染大氣,就目前中國的氣候來說,發展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在核反應過程中不會產生造成大氣污染的產物,所以核能也算清潔能源。

相比火電站的燃料煤,核電站的燃料通常是U233,U235,Pu239。U念鈾(注意不是油),但是呢,美中不足的是,在自然界中可直接做核燃料的U235隻佔0.7%,另外99.3%的鈾以同位素U238的形式存在。U238不易裂變,無法維持鏈式的裂變反應,所以需要中子照射,經過兩次β衰變就可以得到Pu239,這樣就可以將U238變廢為寶,成為核燃料的原料。在反應堆中,天然鈾可經中子照射發生核反應,產生裂變材料Pu239。

核燃料在進入反應堆前的製備,以及在反應堆中燃燒,包括最後的乏燃料後處理的整個過程稱為核燃料循環。核燃料循環的前端就是鈾礦的開採,加工冶煉,濃縮提純和核燃料組件加工製造(製造燃料棒)等,製造好的核燃料棒會應用在核電站的反應堆中。

核廢料怎麼辦?

核燃料未必燃燒充分,並且會不斷的生成Pu元素,那麼問題來了,燃燒後的核燃料,也就是核廢料是如何處理呢?這可能是大家最擔心的。

《核電將毀滅中國》這篇文章裡面最核心的擔心就是核廢料使用混凝土封存,混凝土的壽命只有百年,而核廢料污染達20萬年。作者義憤填膺的偷換了兩個概念,首先是燃燒後的核廢料並不是直接封存,而是經過一系列的時效與工藝處理,處理後的核廢料並不會持續20萬年。其次,最終的核廢物並非僅僅使用混凝土封存,而是經過玻璃、水泥固化等工藝處理。

我想這是作者最蠱惑人心的地方,以一個外行人的理解,拿著一連串不知所云的數字,加上一堆危言聳聽的文字和圖片來誤導大眾。

先簡單介紹一下核廢料的處理流程,本文後面會詳細介紹。

核廢料從核電站反應堆中出來,首先會經過一定時間的貯存,待短壽命核素衰變後,進行後處理以及放射性廢物的處理,直到滿足處置要求。

後處理主要達到以下3個目的:

1. 回收核廢料中的易裂變元素,就是前文提到的U233,U235,Pu239,以及可以轉換成它們的U238或Th232。這些提取的U,Pu可以復用,從而提高鈾資源的利用率。

2. 去除中子吸收截面大的裂變產物,這樣可以抑制裂變的持續發生,因為裂變過程會反覆產生中子,而中子又會誘發鏈式反應。

3. 提取有用的裂變產物如Kr80,Sr90,Cs137等以及一些超鈾元素,去除長壽命的放射性核素。分離出的長壽命、高放射毒性的次錒系元素以及裂變產物,在快堆中以焚燒和嬗變等方式進行消耗,可以使廢物的生物毒性、放射性水平降低幾個數量級,體積也縮減為原先的百分之幾,不僅能有效降低乏燃料對環境的影響,而且監管時間也從《核電將毀滅中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二十萬年縮減至300年左右,減少了經濟和社會的成本

核廢料後處理的特點與難點

1. 核臨界安全問題

後處理過程存在大量的易裂變核素,有發生臨界事故的危險,一旦發生臨界,即使不爆炸,也會產生核物質的擴散,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在後處理過程中會限制易裂變物質的質量、濃度、工藝設備的尺寸,並且使用大量吸收中子的中子毒物。

2. 放射性強度高、毒性大

前文提到,乏燃料後處理前會放置一段時間,消耗一定的放射能量,但是放置後的廢料仍具有較高的放射性,因此後處理過程會在厚的重混凝土防護的密封室中進行,並且採用機械手等裝備進行遠距離操作,以保護操作人員的健康並且保護環境。設備的維修和更換也會使用機械手進行遠距離操作。

3. 高的技術要求和指標

核化工不同於一般化工,確實存在著核污染等危險,所以核廢料後處理過程要求很高的凈化係數,遠高於一般的化工要求,而且還要求有較高的廢物回收利用率,所以後處理過程擁有較多循環。

4. 物料腐蝕性強,需採用特殊材料、機械和設備

對機電和儀錶的可靠性要求高,設備應盡量免維修或者少維修,並且要求遠距離操作。

核燃料後處理工藝過程

乏燃料後處理流程基於是否在水介質中進行而分為水法和干法兩大類流程,水法流程是採用如沉澱、溶劑萃取、離子交換等方式進行分離純化。目前工業上採用的流程都是水法流程。現在使用最成功的的是以磷酸三丁脂(TBP)為萃取劑的Purex流程,是世界各國處理民用核電站乏燃料而採用的工藝流程。

下面以Purex流程為例介紹後處理過程。首先將乏燃料組件(一般為棒狀,鋁殼包裹)剪切成短段,用濃硝酸溶解,然後採用TBP萃取工藝將鈾,鈈與放射性裂片產物分離,並對鈾鈈進行分離純化,得到鈾鈈產品重新利用。

乏燃料從核電站反應堆中出來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1.

乏燃料接收和貯存。前文提到,從反應堆出來的乏燃料,在化學後處理之前要有一個「冷卻」過程,目的是讓短壽命核素衰變,以保證後續回收核素的純度和回收率。 動力堆乏燃料的冷卻時間一般不少於3-5年

2.

首端處理過程。貯存後的乏燃料在進行化學分離純化前,還要進行首端處理。即實現燃料束(捆狀)的解體和包殼材料(一般為鋁)的分離。主要包括剪切,溶解,澄清,調料和衡算過程。

3.

化學分離過程。使用TBP萃取劑實現鈾鈈與裂片元素的分離凈化,以及鈾和鈈的分離。

4.

尾端處理過程。經過萃取分離和凈化後的鈾溶液無論在純度和存放方式上還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需要進行一系列尾端處理,目的是進行凈化,濃縮從而轉變為最終形態。

5. 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後處理過程產生的廢物具有較強的放射性,必須進行妥善處理。其中,放射性廢氣經過洗滌、過濾等先進技術直到達標後高架排放;污溶劑進行精餾,熱解焚燒;放射性廢水採用蒸發等處理技術,實現達標排放;高放廢液採用玻璃固化技術,中低廢液、廢樹脂採用水泥固化技術;固體廢物採用超壓,焚燒等先進廢物整備技術,以減少需要處置的體積。

核燃料後處理的國外現狀?

目前,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甚至印度等國家已經掌握了民用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並且近年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開展相關的技術研發工作。下表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後處理能力。

現在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仍在致力於後處理技術的研發,主要是研發滿足快堆等四代反應堆乏燃料的後處理,以及進一步的降低後處理成本,廢物最小化,防止核擴散等課題。

我國後處理技術的現狀

核燃料後處理對工藝和設備的要求極高,是一項多學科技術集成的高精尖系統工程,投資規模巨大。目前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相關技術嚴格保密,我們國家必須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不被外國牽著鼻子走。

我國動力堆後處理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目前成功完成中試廠的建設和熱調試,雖然已經初步掌握了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但是尚不具備設計,建設和運行大型乏燃料後處理廠的能力。比起其他國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具有後處理廠,我們國家還非常落後。

根據我國的核能發展規劃,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5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依此推算,到2020年我國核電站乏燃料累積存量將超過7700噸,核電站每年新產生乏燃料1900噸。所以建設核燃料後處理廠迫在眉睫。目前我國已經啟動了200噸/年的後處理廠的設計工作,

並且已經開展了大型核燃料後處理廠的科研重大專項研究工作,2030-2035年,將建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乏燃料後處理廠。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法合作建設800噸/年後處理廠項目。

題外話

答主剛入職半年,從事核廢料處理的相關設備的科研設計工作,半年來學習並了解了一些,比較深刻的體會到我們在核廢料處理方面與國外(特別是法國)的差距,很多東西是照葫蘆畫瓢,有的設備甚至是根據僅有的一張國外設備的照片來進行參考設計,甚至不知道外國人為什麼這麼設計,只是純粹的模仿。但讓人感動的是,公司的每個人都在辛勤的工作,努力的縮小與國外的差距。我們公司有許多七八十歲的核行業老專家返聘回來,繼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台中試設備驗收,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專家像孩子一樣激動,原因是我們終於能夠擁有該設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再看外國人的臉色。

值得欣慰的是,這幾年核行業逐漸復甦,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核工業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像華龍一號一樣擁有屬於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後處理技術。

最後,希望社會公眾對於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談核色變。知乎上有人提問說能不能買從事核電行業的人的二手房,擔心有輻射,看到這樣的帖子,實在是讓我們心寒。也說明了公眾對這一行業的認知不夠,希望大到國家,小到知乎上的核行業從業者,能夠多為大家科普一下。

完~


隨便標個什麼,在「XX將毀滅中國」句式中都能說通。無論是轉基因、西方文化還是生物技術,甚至中國人都可以。


僅貼一篇黑文,請勿對號入座。

免費教你如何【黑】核電


請不要喝水!喝過水的人都死了!水將毀滅人類!

嗯,看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這個…這文風在朋友圈裡妥妥成為火的不行的「深度好文」,至於裡面亂湊的那些概念和數據,無力吐槽,也實在沒有這精力去一一闡明。

相關問題的嚴肅討論也有不少了,多看業內人士,或者至少是對這一領域有所了解的反對者的論述。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環保人士預設立場之後隨意查了點資料拼湊起來的文字而已,可信度是要存疑的。


標準的聖母觀點。第一,你吃飯也會噎死,這事也不保險你還是別幹了。第二,永遠不要低估我們解決核廢料的決心和能力,而且我們還想著變廢為寶呢。

最後,聽外行人講行內的話還各種危言聳聽,那感覺真和看我媽為我瞎操心一樣。真心無語。


政府應該出台規定把休漁期延長到十二個月


幸好我國是民主+專制,傻逼太多了要是真完全民主了國家就沒辦法建設了


毀滅中國的是裝逼的民科。核電都排不上隊。


作為搞能源的,我看了這篇文章想起了一句話:

老佛爺,洋人的鐵路會破壞龍脈,使不得,萬萬使不得呀!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鈾 235 可能會用完?
中等規模核電站發生最嚴重泄露以後的輻射半徑有多大?
《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的簽訂對中國核電行業的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可不可以用活火山作為核廢料、垃圾及其它廢物的處理途徑?
日本核電站事故(2011 年 3 月)對全球核能/核電應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能源 | 核能 | 核電站 | 國家安全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