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即是色」和「空中無色」是否矛盾?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中有這樣的兩句話: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前面寫著「五蘊皆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面卻寫「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1.我沒有系統學過佛經,只是偶然看到了心經的現代文翻譯版本,發現這個地方想不通。2.是否前後兩個「空」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是的話,那麼為什麼是不同的概念呢?有沒有其他的經書中解釋過。3.可能是我學習的不夠多,如果是這樣的話,我需要看哪些書才能理解這些內容呢?4.我希望得到的解答不是各位的猜想和臆想,而是有出處的,有根據的。謝謝各位大師
般若部就是搞腦子的╭(╯^╰)╮佛法來講,任何事物分「相」和「性」。「相」就是外表表現出來的東西,「性」則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然而,事物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在不斷變化,所以事物也是不斷變化的,前一秒和這一秒的事物表面上看沒什麼不同,實際內在已經不是完全相同的了,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性」能代表這個事物,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的來源。色受想行識,是事物的相,相和性是不可分割的,如紙的兩面,性的本質是空,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正如你不能找一張只有一面的紙,你也不能找到一個只有性或者只有相的事物。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性是空,那麼空是不是也有相和性兩面呢?心經馬上就告訴你了,「諸法空相」,空也有相,正如大智度論裡面說「空則是相」,你一說空,空就變成了相,那麼空的性是什麼呢?心經馬上就說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大智度論雲「無諍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諍,故名諍」。常寂滅不可說,真正的性是不能說的,因為你一說,馬上就變成了相,心經這裡的「不生不滅」一說,你馬上又要問不生不滅是不是也是相,這樣就沒底了,所以常寂滅不可說,佛說的一切,包括十二因緣,苦集滅道,用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照,發現本質都不曾生滅,不曾增減,所以說如果不看相,從性來看,無色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無眼耳鼻舌聲意,因為這些統統是相。當你能用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照一切時,你就離相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則見諸佛」。同樣心經也說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結:色空不異是從現象看,從外在看。空中無色及無一切是運用般若智慧從本質看。
是否前後兩個「空」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是的話,那麼為什麼是不同的概念呢?
隨喜讚歎樓主菩薩慧根深厚!
如您所說,這兩個「空」,是兩個互相關聯,又有所區別的概念。
空相:無常,沒有真實的體性。
空性:為了消除眾生對於五陰假有的錯誤執著,而為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施設的別名。儘管如來藏表現出的法相無形無色,非物質法,也是空相,但如來藏有許多真實體性,空性是這許多真實體性的其中之一,所以別名空性,不名空相。空性包含空相,反之不然。
五蘊皆空 諸法空相的空 -
可以是空相。空相專指五陰十八界。是前七識;也可以是空性。空性專指真心。是第八識。空中無色 色即是/不異空的空 -
是空性。空性專指真心。是第八識。
「五蘊皆空」的意思可以分兩種角度來看:
1.站在妄心的角度:五陰十八界都是無常空相,沒有真實體性2.站在真心(和妄心)的角度:五陰十八界由真心如來藏出生,和真心如來藏非一非異「空中無色」的意思也可以分兩種角度來看:
1.八識心王俱存的狀態下:站在真心的角度,沒有什麼色和空的區別,空是第八識,色也是第八識(色即是空)2.只剩第八識的狀態下:如果只有第八識如來藏單獨存在,也就是聲聞緣覺聖人所入無餘涅槃的狀態下,包括前七識在內的五陰十八界已經通通滅盡,真心如來藏不再出生五陰十八界,所以空(如來藏)中無色(五陰十八界)。前面寫著「五蘊皆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後面卻寫「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有了上面的解釋就可以看出,前後並非矛盾,而是因果的關係。因為五蘊皆空(性),因為色即是空(性),所以空(性)中沒有/無所謂色。
茲恭錄善知識開示如下:真心就是講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或者又叫做阿賴耶識;這個第八識具足了這四種「遍」,所以說祂才是真心。在《般若經》裡面說祂叫做「空」。但是「空」有兩個含意:一個是空相,一個是空性。
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樣都沒有形色,都不是物質的色法。《心經》裡面講「諸法空相」,說見聞覺知的心—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心—無常、變異、終歸壞滅,但是諸法卻必須依見聞覺知心及如來藏真心,和合運作以後,才能間接的生起在我們的覺知心中,所以諸法也是同樣的無常、變異、終歸壞滅,所以叫做「諸法空相」;可是,除了這一種空,還有另外一種空,也就是「空性」。
為什麼叫做「空性」?因為祂有自體性,祂的自體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祂恆常而不斷滅。這個空性本體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自從無始劫以來,祂連短到一剎那的間斷都不曾有過;從無始劫以來,祂就一直這樣延續下來,不曾有一剎那的間斷,所以祂叫做空性。雖然叫做空性,並不是像虛空那樣的「無」,祂有真實的體性。可是,既然有真實的體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為什麼還要叫做空性?這是為了對治眾生的執著於三界的「有」,所以叫祂為「空性」。因為眾生都貪著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這個真實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訴眾生:「你們應該證空性,不要去貪求三界的有。」三界的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欲界有」就是在五塵中見聞覺知的心、處處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領受淫慾的樂觸的覺知心;不管性高潮時多麼專註在樂觸上而起不起妄念,仍然是意識覺知心,但是藏密卻將祂當作是真實心。「色界有」就是那個一念不生的覺知心、作主的心;「無色界有」也是這個心,但是離開了色法,沒有色身了,也沒有了知色塵的眼識心,也沒有了知聲塵的耳識心,也沒覺知觸塵的身識,只剩下長住於定境法塵中的極微細了知心,這就是三界的「有」。一切凡夫眾生都執著這三種「有」,一神教的上帝與基督、阿拉與先知,都離不開這三界有的執著,他們都無法斷我見與我執。為了破除這三種「有」的執著,所以不說這個第八識真心是「有性」,而跟眾生說真心叫做「空性」。這個空性心,如果要具足的說,應當叫做「空有性」,因為祂也具足了能夠出生「三界有」的種子,因為一切眾生、一切的三界有,都是從祂而出生的。所以這個空性,講的就是眾生的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從上面所說的道理,所以我們就知道:當《心經》在講真心的時候,同時也講眾生的妄心,是講真心、妄心和合併行運作。由於真心與妄心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清楚,所以讓你感覺到祂們好象只是一個心,就認為沒有第二個心,就會將見聞覺知五塵的心,或者住在定中的了知心,誤認為是真實心。
(能夠用妄心)觀自在(自在就是真心如來藏,觀不觀都自在)(的一切)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一切明心七住位及以上的菩薩,所以不單指倒駕慈航示現為等覺大士的正法明佛 -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五陰不異空,空不異五陰,五陰即是空,空即是五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五陰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智亦無得。
敬請參考:
《心經密意》.txt心經所說的解脫與成佛方法南無無上本師南無十方諸佛
南無放光般若南無清凈海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正對鶖子(即舍利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
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已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掛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 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征,幾於淪滅,豈不幸哉。孔子言曰: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 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
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凈,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 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摘自明末憨山大師心經直說您好,1.您沒有學過很多佛經,直接拿到的是佛學中類似「研究生的課程」很多名相的確難以掌握;2.這是一個概念「無自性」——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1)總結:五蘊與空相即不異(中觀般若思想)2)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集聚義(因因緣聚集到一起的現象)3)色不異空,色即是空:①《中論觀四諦品》說:「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沒有一個事物、現象不是因緣和合的,所以一切都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空:無自性)
②《十二門論觀因緣門》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一切是緣起的,一切必然是無自性、空。
4)空不異色,空即是色:①《中論·觀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假名,亦名中道義」。②說緣起法是無自性(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是空,並不壞緣起的假相,所謂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異空,自然空也不異色;色即是空,空自然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對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觀智慧的觀照下,得到了統一。5)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為遣除世間的有見(世間恆常有)、空見(世間斷滅無),世人因為不了解有,對「有」的一切生起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希望一切能夠長久,然而真理卻是無常),導致了人生種種煩惱、痛苦。6)《經》曰:「色即是空」是要我們看破「有」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一個人倘若真正的認識到「有」的實質,還會因為有的問題而生煩惱嗎?還會為物所累嗎?世間還有一部分人,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為不了解緣起因果,認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的事業最終都要歸於毀滅,那麼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可言呢?於是他們不顧社會道德,放縱自已的身心為所欲為,導致虛無主義。《經》曰:「空即是色」便是對治這種邪見,說明萬物雖空,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人生的善惡行為都是有果報的。7)「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意識界」。是說對世間現象我們都要認識到它們中的空性的。對經中所說的無,我們還應該運用前面的公式。「眼不異空,空不異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3.您可以看一下《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論述通俗易通。然而還是有一些專業名相在裡邊的。《心經》屬於般若中觀思想系統【《大般若經》、《中觀論》、《解深密經》、《金剛經》、《法華經》都是這個體系、深度類比研究生的課程】。而《心經》又是精鍊的高級教材…如果您能看懂,那麼隨喜您,您是善根利智。不過一般人還是需要一些系統的學習,佛經浩如煙海,雖殊途同歸但仍是「八萬四千法門」若無善知識引導,很容易起誤解。現在我在研讀濟群法師的著作,您可以嘗試一下。願您找到你歡喜的善知識。不矛盾,很好理解,看看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的發展歷史。波不是粒,粒不是波,波即是粒,粒即是波。
不矛盾
吳貴青心經的幾張圖片讓你看懂心經
孫悟空為毛不叫孫悟色?
借一個師兄的話,我覺得比喻比較生動:修行之路,沒有次第學修的基礎,不要憑自己的理解去想當然「空」的問題,那比小學生自己做炸藥還危險——畢竟炸藥最多也就報廢你這一輩子,在空的問題上走了彎路,可能耽誤的就不是一輩子這麼簡單了。
(^_^)第一句呢?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題主行深在何處?順便說下,這句話只記住了「觀自在菩薩行深」後面那幾個字是百度到的。文字處究義,前提是實修何處!後文中歧義再多,開篇之句已經點明,「般若波羅蜜多時」當題主行深至此自然會明白啦。隨筆160206
今天看到一個人講心經里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照見五蘊皆空}兩者空有什麼差異一些人講空性空相 一些人分析前五識 一些人講如來藏 一些人講獨影境 一些人講現量仔細推敲了下都是有問題的
晚上我與人聊到南懷瑾 我說南懷瑾的文字風格很難得到年輕人認同 年輕人喜歡看高談闊論 邏輯 比較 思維 學術等等 我說這些都是欺騙性的 可能說了半天 並不是真實的事物 也不是傳遞的自有的意圖 南懷瑾的文字 自己去批評推理 終歸是讓人信服的 而動機不純的人 文字間的瑕疵 最終能證明他對此是居心不良的
晚上我問什麼是空 對方答 空就是有
勇於觀察卑劣與荒唐 才能超出界限去理解自身的存在意義 空即是自知 我的所作所為 生命中的精勤 意識 思想 行為 智力 現象 境界 空即是一切萬有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樣的結果是被迫面對與真相的隔絕感 最終覺悟空的本質 否則意識到的永遠是荒誕不經的 轉述的也會失去現實意義 空成為捏造出來的 留存於意識深處的 只會持續帶來自身的不適
———
《中論觀四諦品》說:「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沒有一個事物、現象不是因緣和合的,所以一切都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空:無自性)這句話問題 空若同無自性 那空亦是色心所緣法 亦是因緣法 亦是色陰區域 怎麼會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若說事物不是獨立存在的 也是虎頭蛇尾的解釋 諸法因緣生滅 真心本無起滅 因緣法最初依何因而生 真心與色心所緣法於同於異 所以才說是故一切法 皆是妙明真心所現物 本自清凈 周遍法界 這個空亦不是恆定不變 或者常識 否則都是因緣法 落入二元 本來這句話解釋 色不異空非常高明 無耐理解不透就拿過來用
———色的含義在兩句話里不一樣,空即是色是說明真空即是妙有,反過來說妙有就是真空,所以也有色即是空的說法,是故空中無色的色是物質,真空里是沒有物質,感覺,想法等等的,所以叫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有些詞有多重定義,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理解
推薦閱讀:
TAG:佛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