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支教中遇到的最糟的情況是什麼?最後怎麼克服的?
在一些不發達地區支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況,你遇到的最糟的狀況是什麼?最後如何解決的?
如果沒解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盡量避免?歡迎各抒己見,從自己熟悉的角度講一講,也給大家做個參考。
之前網易的朋友找我約過一次稿子寫了一些對支教的看法,大概就是我認為的最糟糕的情況如數貼上來
一個村莊的「毀滅」
這幾年我在四川走訪了大約十餘個鄉村小學,有一個小學讓我每想起來還是會覺得心痛。
2010年我和幾個夥伴去走訪漢源縣的一所小學,小學位於一個深山上,四面都是懸崖,學生每天要沿著懸崖走幾小時山路才能到達學校,因此學校也被稱為「懸崖上的小學」。
我是無意中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群孩子沿著山崖上學的照片才關注這所學校,那種求知慾望讓我很震撼,於是很快,我和我夥伴就啟程探訪懸崖小學。
懸崖小學確實陡峭,我們沿著峭壁慢慢往上走,用了大約三個多小時才到村子,在那,我們找到了當地的支教老師小白—準確的說小白只是村子的旅客而已。
小白帶我們去看了小學,小學在村子的最上面,這和我們去過的所有鄉村小學一樣,學校總建立在村子的最高處,以示對知識的崇敬。我們順著村落往上走,所有房子都是土坯房,這裡的人還很貧窮,而學校則是水泥房,一個嶄新的籃球架矗立在那,上面寫著某某企業捐贈的字樣。學校沒有上課,我們大致逛了逛,除了散落一地的課外書,學校整個硬體設施都還不錯。
我們和小白坐在籃球場上閑聊,卻看到了這個村莊的另外一面。在我們去的前幾天,學校已經好幾天沒有上課了,據說有幾名孩子被學校的支教老師帶去了北京參加活動,沒人上課因為也就暫時停課了。在支教老師來到學校前學校只有一名老師,艱難得撐起了這個學校,直到幾名支教老師的進駐後,通過他們的幫助,學校才有了很大的改觀。支教老師通過自己手中的現代工具不斷向外發布著學校的信息,從而更多的人關注到這所學校,物資、捐贈順著崎嶇的山路源源不斷的來到村子。
過多的物讓村民們驚慌失措,怎樣合理的分配這些物資成了他們面臨的難道,也沒有人教他們怎樣面對這麼多的捐贈物資,就像從天而降的禮物眷顧他們一樣,起因是因為他們貧困。久而久之,為了分配物資,村民之間漸生矛盾,為什麼你兒子分配到好看的衣服我孩子卻分到了破舊的衣服,是不是老師喜歡的孩子分到的都是最好的東西而他不喜歡的孩子只能分到不好的東西?到了後來,捐款資金也成了很大的矛盾點,有人懷疑那一大筆捐款資金被老師侵吞了,因為物資和捐款,村子裡矛盾重重,村民彼此懷疑,孩子也不想上課了,而時而會有一些機構則邀請老師們帶上學生去參加公益活動,沒有老師上課的學校也只有暫時停課。
小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退出支教的,住在平時關係較好的阿姨家中,小白在來到學校後通過網路為學校募集過一批衣服,而在分配上備受村民苛責,因此也退出了支教行列。
據說,在學校在網路被高度曝光後,當地政府考慮過讓村子搬遷到山下去,不過大多村民不同意,理由是害怕害怕在現代社會中無法生存,村子的主食是土豆,這種極易生存的蔬菜能保證他們生存下去。
小白帶我們走訪了幾個家庭,他們的孩子已經不在學校上學,而是送到了離村子幾小時路程的中心學校讀書,那條路更難走,每天媽媽都要背著孩子走幾小時送到學校去。他是村子裡少有的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人。
下山路上我們在一個家庭里休息了一會,他們住在山腰上,水泥房,算是村子有錢人搬遷下來的。他們很主動的邀請我們給他們拍照,同時叮囑我們要記得寄回照片給他們,而在離開時夥伴告訴我們,他看到房子里貼了很多家庭的照片,大約是每個路過這裡的人為他們拍的吧。
一路無話,在回來的整個路程中我們都心情沉重。儘管我們了解的情況或許會有偏差,但是貧困鄉村和小學正面臨著被公益捐贈「侵吞」的危險。一方面,在沒有資源互通的情況下,過多的公益物資被運往目標小學或鄉村,因而導致一些地方收到的公益資助超出了其所需求的量,而一些沒有受到關注的小學或鄉村也被忽略了,同時,現階段物資捐贈更多的是較為粗礦的,一大批物資運到這裡,志願者簽單走人,從此再無往來,沒有相應的志願者來告訴接收物資的被捐贈人應該怎麼處置這麼多的物資,物資的捐贈不是同情,從天而降的物資則會讓被捐贈人產生一種「不勞而獲」的心理,「我貧窮你理應為我捐贈東西」是不對的,物資的捐贈也應該是平等的,我為你捐贈,同樣,我也收穫你帶予我的激勵和感悟,甚至這樣,只有基於這樣,才能建立起長效的捐贈機制。
回到成都後,我們為懸崖小學募集物資的計劃徹底中斷,幾個月後,我再聯繫小白老師,卻得知她已經離開了那裡,一年後,我從新聞上看到,這所小學被撤校,所有學生都被安排到山下的村小讀書,這所懸崖小學也從此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謝邀,支教是個非常能夠讓人直面人類陰暗面的東西。大部分問題是解決不了的。你會遇到:
- 老師打學生,不打的話學生就會打老師,於是陷入死循環。
- 紅十字會捐的米比學生平時吃的還要差,但是學校說「我們必須先把這些劣質米吃掉,沒辦法」
- 教書的老師想著拿支教地區做升職跳板,根本沒有想過學生和學校長遠發展
- 各種學校和部門的利益之爭,就算是一個百人的小村子也存在
- 來支教的學生不知油米貴,給別人添麻煩,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抽煙打架慫恿學生做危險的事情
- 強制要求學生洗腦性學習《弟子規》,只能吃素,少睡覺(我們都知道這些都算是傳銷培訓方式了……)
- ……
以上大部分你都沒法解決。
怎麼辦,你不是救世英雄,你只是個過客啊。對我來說最糟糕的不是不能洗澡,不是白天沒有電,不是廁所髒的受不了,而是上廁所有孩子偷看!某天,我趁孩子們上課去上廁所,一群不聽課的學生不去上課,在學校里搗亂。我本來穿過校園的時候,他們在一旁玩,沒有在意他們。進了廁所,剛站在坑上……一抬頭看見旁邊的廢舊樓上有人影閃過,廁所還是露天的,所以在樓上能看見廁所里。我覺得不太對,趕緊出去,出了廁所門,看見有四五個孩子就在廁所大門對面,我又抬頭看了看廢舊的樓,果真是有幾個人在樓上。當時看見這一幕,我真是震驚了,站在原地愣住沒動,然後竟有他們一群的男生從隔壁走了出來!農村學校的廁所,他們可以從隔壁的短牆上看見一切!我當時真是嚇傻了,感覺自己被圍攻了。啥也沒說就這樣走開了!
回到備課室,真的是好久沒緩過來。聯想到他們又是撬鎖,又是把煙盒貼在黑板上,上課吸煙的行為。當時真覺得他們是沒救了,人品都有問題了。覺得自己支教沒有什麼意義,想改變的一點也改變不了。
但就上廁所這件事的解決辦法很簡單,中午吃飯晚上睡覺的時候去就行了。可是他們該怎麼辦?我們社會調研的題目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支教時發生的種種事情,又加上中間有院里老師帶著他的孩子來這裡「探望」我們,這個孩子和支教的孩子一對比,真的不得不承認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現實就是農村的一大群孩子作為留守兒童,教育條件非常差。他們的家長根本就意識不到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常常給自己的孩子灌輸著消極的看法。我曾對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說「你這麼能說,上大學學法律,以後當律師好不好?」他回答我說「我就考不上大學。」「誰說的,大學很好考的,你一定能考上!」反正無論我怎麼說,他都只會說「我就考不上」而他旁邊的朋友也和他一樣的想法。這個話題一展開能說好多。窮著愈窮,富者愈富。真是殘酷的現實。只能儘力去改變。友人邀我,我就簡單說幾句。之前去了趟青海,暑期支教。記得比較清楚的就是有一次,我們回訪之前去過的一個村。因為之前已經確定了幾戶村裡比較貧困的,所以這回我們掏錢買了點米面油之類的日用品,打算送給那幾戶人家。 到了村裡,叫村長帶路去找那幾家人(之前來過,跟村長算認識,而且村子裡的路七繞八繞的,我們只去過一次真心不記得)。結果村長把我們帶到了個完全沒去過的地方,指著院里的幾個人,告訴我們就是這兒。拜託,我們是路痴,又不是臉盲好么。問一起去的縣團委的人,他說別管這麼多,趕緊把東西給他們,拍幾張照結了。後來問跟我們一起玩的小孩兒才知道,村長後來帶我們去的那幾戶,都是他自家的親戚。你問我怎麼解決的?叫個小孩子,告訴他我們原定那幾家人的名字,然後讓他帶路,偷偷摸摸地送過去了唄╮(╯▽╰)╭
師範院校,學校組織為期一學期的支教。生活條件差就不用說了。飯很差,住宿很差冷加潮濕,旱廁,並不能洗澡,交通不便。那裡的老師會把自己的工作都交給你做一天7節課自己上5、6節另外改作業幫老師弄材料加班到晚上11點多我也是挺心累的。關鍵人家還覺得你應該做……另外說一個上屆支教學生的事吧。聽說學生不聽話他用樹枝當教棍敲講桌試圖讓學生安靜點然後樹枝的頭敲斷了直接濺到學生眼睛裡後來學生做手術的費用應該承擔了很多你說冤不冤……還有同學今天給我說的他們學校五年級的女生看一些小h片把同宿舍二年級的小女生給x了……這比之前什麼條件差糟糕多了,本應該看到的是淳樸善良的孩子卻看到這種人性的陰暗面這才是最糟糕的體驗吧。
家中一姑婆,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年紀輕輕,還沒嫁人,去鄉村當教師,住在破廟裡,晚上被輪姦了,然後瘋了,後來老死了。
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你離開了之後學生上了初中,他們學壞了,成績下降了,家長不在身邊,沒人管,你也管不了,你再著急也白搭!這就是我目前的處境!覺得自己好失敗。
當一個班的班主任,想用自己的理念教學帶班,想啟迪學生的創造力和天性,想因材施教,尊重個性;但現實證明整體紀律,整體班級平均分,整體班級運動會獎牌,整體班級文藝匯演獎牌才是衡量一個教育者的標準;最終被應試教育的機器狠狠碾壓,失望,整個服務期暴露了滿滿的性格弱點。
沒有克服,失敗了。
西安上的學,在西安周邊一個村莊支教,孩子們大多是留守兒童,教室地面坑坑窪窪,黑板凹凸不平,沒有黑板擦只有髒兮兮的抹布,孩子們永遠是那麼純真善良,最愛的歌曲是鳳凰傳奇,因為他門課間操的伴奏曲永遠是這樣,只記得一次,孩子調皮搗蛋,我拿起棍在黑板上猛敲試圖讓他們保持安靜,下課後,一小男孩怯生對我講,老師,你下次別拿棍敲黑板好么,下次敲桌子,這下黑板沒有那麼多的坑。臉紅尷尬當時真想抽自己幾個耳光,其實他們比你懂得多
我支教時長為六個月,是經過學校統一安排的。我曾所讀的學校有了近十多年的下鄉頂崗支教的安排經驗,所以一些問題就事先和我們說了,也教給我們一些相應的對策和方法。支教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從教學到生活,無所不包。我說一些我們自己遇到的常見的問題。
- 安全問題,這個是首要問題,支教帶隊老師,系主任,輔導員,每個人都會第一就講到這個問題,尤其是女生,有自身的身體健康問題,環境安全問題和其他的一些。鄉下的環境不是很好,要相當注意衛生。還有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記得叫校長幫忙,校長不幫你,就給負責人打電話,不要擔心,在他們眼裡,你的安全很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找當地居民幫忙,其中緣由,不便明說。記得電話保持暢通,帶上一些常用藥物,手電筒,和個人用品。
- 教學問題,這個是核心的,會有一部分人開始會有一些教學任務安排上的不足,就說我自己吧,開始的第一個月,講的內容會特別的詳細,但後來和其他老師對比進度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拉下了課程,所幸不多,發現的及時,趕起來了,所以要多與當地老師交流教學上的問題,教學上的問題,教學上的問題。還有就是不要緊張,尊重學生。
- 其他的一些問題,交通問題。你自己想想,你怎麼坐車,車安不安全。
- 還有就是,許多同學支教前一副天真可愛,救民於水火之中的聖母樣子。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回來之後人都變了。不管是心理還是樣子。
- 只是個人案例,分享給支教過的和準備去的。
我好像跑題了。
困難就是,希望再也不需要支教吧。怎麼解決的,可不可以沒有憐憫沒有祈求呢?好像還是跑題了。-_-||-------------
只支教了一天,所以可能並沒有深入吧。大學的時候唯一主動參加的一個活動,-_-||太不活躍了。經過幾層篩選,如願的坐上了大巴去往邊緣的一個小村子。挺遠的,不過綠綠的,一路暈了過去。第一感覺感覺不算窮但是有點偏遠。
給小朋友們上課的時候,還有幾個隨行的同學幫忙維護秩序,緊張還好不怯場。因為我選的是美術課,這也是我突破重圍的原因?所以互動的時候同學們特別熱情,我說摘幾片葉子來上課,,,他們把樹枝都給折來了,我特愧疚。下課時間沒把握好。他們把作品交給我後,眼巴巴看著我帶來的獎品。我不知道這是渴望還是什麼,有辣么一感覺吧,那啥那啥都是白費的,這些本子糖果才是重要的。不知道我表達清楚沒-_-||心涼涼的,覺得挺悲哀的。人是真的不能窮的。2017.09.13
距離支教生活開始一年了。說說收穫。在那裡還是對自己教學技能是有很大提升,尤其答主現在準備做教師這一行。我那個班最後考了九鄉聯考第二名。我滿足了。
學生基本加了好友也有把我刪了。所以算是都過去了。考研 的答主刷題去了。答主現在大三,此時此刻正在頂崗ing.
學校在山西,應該是所有山西師範類都一樣,一學期頂崗實習,2016.9.7學校大巴把我們送到各個縣區,樓主運氣算比較好,抽到的縣是距離學校最近的一個縣吧,剛上大巴興高采烈的期待著支教生活,而現在我只能說我當老師所有的熱情都退了。
在tg縣某村裡,交通很不方便,一天從村子裡出去的車就10趟,因為本來從縣城回yc就賊快,兩個小時能回的事硬生生可以因為村裡不方便衍生到3個半。。和我一起的我們學校的還有一個數學系的妹子,一個體育的漢子,還好三個人經常相互幫忙,這應該就算是在這個地方最大的收穫了吧。吃,在這兩個來月了,特么竟然就吃了一回肉,還是教師節那一次,天天都是沒一點油水的土豆什麼什麼的,賊666。住,就是普通的宿舍,沒什麼區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全校就一個 ,農村那種旱廁真的剛開始受不了,而且距離宿舍有點遠,晚上這麼就是考桶來解決。。再說說上課,答主目前只帶初一一個班歷史,小孩們真的就剛開始可以把人氣哭,太可怕了。一開始上課就要樹立威信.你不樹立威信,那麼不好意思,你的課就進行不了,真的才初一,考試的時候材料題直接不寫,還一副我可牛逼上天得樣子,第一次模擬考試,及格了三個人,兩個60,一個75。現在每天給他們上課,就算用了棍子也沒啥用,而且村裡有些家長確實很混,上學期幾個學生家長來學校把政教處砸了,你說牛逼不牛逼,給你們看看一個孩子寫的作文,雖然錯別字有點多,但真的算個安慰吧,
ps昨天萬聖節,初一那個班某些小孩跑辦公室問我要糖,我服,我說沒有,看著我桌上的奶粉,還要走一波,
ps有次吃飯遇到學生,因為答主自帶拌飯醬,被他們看上了,四五個小孩把剩下的五分之三瓜分完了,你說牛逼不牛逼,
很欣慰的還有就是昨天一個初二的小盆友送了一個糖,最後真的還想吐槽一句這學校的很多老師,勾心鬥角神馬的牽著實習生,牛逼,各種看不起實習,呵呵呵
推薦閱讀:
※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和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在職研究生有什麼區別?
※如何評價第十一屆桃李杯?
※怎麼可以享受到蘋果商店的教育優惠 ?
※什麼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美麗中國(Teach For China)能給中國的教育差距問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