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大舌音小舌音在語言中出現?
大舌音小舌音對於中國人方言來說存在嗎 這是怎麼成為語言發音的一部分的
不邀自答。我只說我知道的一點點。 首先,大舌音存在。稍稍查一下就會發現有一些文獻是探討過方言中的大舌音的。大舌音又叫齒齦顫音。不少有關它的方言研究中就直接簡稱「顫音」了。據李宇明(1984)《鄂豫方言的顫音》:「湖北省中北部和河南省南部, 各存在一個具有顫音(有人吟「 滾音」 ) 的方言區。兩區僅被湖北省的隨縣隔開而未能連成一片。」
以下是原文部分內容:
文章中還直接指出,「顫音在語言中的分布,各地並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是具有普遍性的:凡是『子』尾,一般都發顫音。」
作為故鄉在當陽的人,我可以給出部分當陽的證據作支撐。當陽確實存在顫音,有部分地區發的顫音還特別重。(以前自己還沒意識到,後來讀大學期間,每次回家聽家鄉人講話,就發現有些人的顫音發得真的太重了,連著顫好多下,比西班牙語裡面的rr顫得不知道多到哪裡去了。-_-|||)根據《當陽縣誌》(1992)的記述,當陽方言一般被劃為四個片區,即中片、東片、南片、北片。其中,中片以玉陽鎮話為代表,東片以河溶鎮話為代表,南片以王家店話為代表,北片以廟前鎮話為代表。而齒齦顫音[r]在各片區的基本情況可以總結如下表:
《當陽縣誌》當陽各地方言表(節選)
而「凡是『子』尾,一般都發顫音」這一條,在當陽方言裡面也是成立的。汪國勝老師《當陽方言的語法特點》一文中也提及到了當陽方言的「子」尾發成顫音。當然,其實包括與之類似的音(《鄂豫方言的顫音》一文也舉出了相關例證),比如「同志」的「志」,我們那裡也經常發成顫音。
另外,根據《鄂豫方言的顫音》的劃分,當陽差不多是顫音區的邊界位置。我也曾特地觀察了一下相鄰的宜昌市區的發音情況,暫未發現宜昌地區有顫音「子」存在。
至於形成原因,部分文章給出了一些解釋,如《鄂豫方言的顫音》、聞鳴(2011)《鍾祥方言的顫音》。以及譚麟、王群生(1984)在《湖北方言里有顫音r》中也給出了一些猜想。
這裡列出聞鳴對鍾祥方言顫音產生的原因探析,以供參考:
(一)舌尖塞擦音→舌尖塞音
舌尖塞擦音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變讀為舌尖塞音的。但有些情況下,這種變化卻有實現的可能:1.發塞擦音時沒有形成擦音音色。舌尖與上齒背成阻後,沒有緊接著放鬆舌體留下氣流摩擦的通道,而是讓氣流直接沖開舌尖與上齒背的阻礙,這樣形成的音就會失去擦音的特徵。2.舌尖擦音處於音節末尾或是對前一個音節的依附性很強時,容易喪失擦音的特徵,從而顯示出塞音音色。
(二)舌尖塞音→舌尖顫音舌尖塞音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能變為顫音的。舌尖顫音[r]實質上是一連串的舌尖塞音。舌尖塞音變讀為顫一閃音必須具備一個條件一舌尖肌肉鬆弛。在輕聲的條件下,[ts?]音節首先脫落韻母,濁化變成濁塞擦音,繼而喪失擦音特徵,這就使它容易變成塞音。而顫音的過渡音恰好是一個舌尖塞音[d]。這證明[ts?]音節首先是變讀為舌尖塞音的,它在[ts?]音節變讀為顫音過程中的確是一個過渡音,只不過在單純顫音前不顯示出來而已。鍾祥人講話,往往由於舌尖靈活而給人一種語音含糊不清的感覺。總之,發音器官肌肉鬆弛,為舌尖塞擦音在蛻變為舌尖塞音的基礎上進一步變讀為顫音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三)輕聲「子」的頻繁出現,成為最可能變讀為顫音的對象。
(四)綜上所述,鍾祥方言中[ts?]變讀為顫音的可能途徑為:
顫音的形成,有特定的語音環境,只要存在這樣一個環境,就可能產生顫音。
而至於小舌音,沒有調研過,自己則不敢下妄言了。
---------------------------------------
參考文獻:
湖北省當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當陽縣誌[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
李宇明.鄂豫方言中的顫音[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5)
譚麟,王群生.湖北方言里有顫音r[J].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
汪國勝.當陽方言的語法特點[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5)
聞鳴.鍾祥方言的顫音[J].
語文知識,2011,(2)
我是當陽的,天生不會發這音,親戚老拿這笑話我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歌曲中的「角色」的「角」會念成 「jiǎo」?
※漢語和英語哪個是更優秀的語言?
※有沒有一句日語全是用漢字寫的?
※漢語究竟有沒有語法?
※「見學」一詞究竟是中文辭彙還是日文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