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袁隆平?
我先用一句話來定一個調:中國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世界雜交水稻里程碑式的人物。 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下袁隆平和各位雜交水稻行業專家,讓大家對此有個深入的了解。(文字太多可只看黑體)
水稻雄性不育,最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美國人發現。二戰後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種基於雄性不育來實現水稻雜交技術路線,著名的有希爾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學說、愛德華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學說以及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的「三系法」育種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1968年,日本科學家新城長友經過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諸如趕粉等等雜交水稻育種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但是無論是Henry Beachell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中國湖南的農學家袁隆平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尋找到了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了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後一步,選育出了第一個得到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並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袁隆平還被國際科學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最後那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1.袁隆平實現了國際水稻雜交界沒有做到,並且是最重要的一步:將水稻雜交理論完善並得以實現,證明了雜交水稻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2.「雜交水稻之父」是國際科學界的稱呼。在科學界,將一個理論實現並得到有效驗證的人,永遠要比理論的提出者獲得的讚譽高是很正常的事情。設想誰都能提,但實現不是誰都能實現的。3.我們高中生物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袁隆平先生更像是當代的孟德爾,他去做了一件很多人無法堅持並放棄了的事業,並將它得以實現。(大致意思)
我們來看看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生平:以上是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我先引用到這裡,因為這是很多知乎er們爭論的一個重要的關節點。我先講幾個人: 李必湖,袁隆平的學生兼助手。 馮克珊,袁隆平的助手。1963年中專畢業的馮克珊是原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紅良種繁育場(現在的三亞市南紅農場)農業技術員,1970年7月中旬,袁隆平來到農場搞研究,馮克珊負責配合併向他學習。 這兩位發現了關鍵的「野敗」品種,但是對於一直在尋找這個品種的袁隆平而言,並沒有說是自己發現的,我覺得這一點上比起現代的很多老師都有師德。1960年30歲的袁隆平根據一些報道了解到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中國外生產中。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鶴立雞群」的特異稻株。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1964年開始,在中國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度增產。 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盡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中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中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 1972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1973年,協作組通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667平方米產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667平方米產量511公斤。攻克了「優勢關」。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79年4月,首次出國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宣讀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並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領先地位。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
30多年過去,馮克珊提起袁隆平話語中仍充滿感激:「第一次見到他,感覺他像個農民,覺得他樸實、勤奮、善於學習。白天和我們一起下地田間勞動,給新同志上技術、理論課,並在地里收把手教大家。晚上回來,他還堅持自學英語。沒有袁老師,就沒雜交稻。無論是同行,還是農民等其他人,這麼多年只要提起袁老師,大家都都很感激他。我們那裡的農民經常說『吃飯就是雜交稻,雜交稻就是袁老師』……他很平凡,很親切,說是最尊敬的良師益友一點不過分!
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那個年代,能夠擁有袁隆平一樣對水稻認識的人是少數,更不用說可以分別什麼是正常水稻什麼是「野敗」。
並且這裡很多人說袁隆平是靠著翻譯國外文獻來解決問題的,其實不然。那個年代先不說能拿到的相關領域的文獻能有多少,畢竟不像現在這麼信息發達,就假設袁隆平可以看到全部的外國文獻,可是在雜交水稻這一塊「無論是Henry Beachell還是新城長友,其方案都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也就意味著在這一領域仍存在很多的空白,並且沒有實際操作的指導可以參考。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不斷有國家邀請袁隆平出國指導,其中還包括美國。如果袁隆平靠著翻譯文件來做學術,是不會獲得國際上的肯定的。
在1980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出現被很多知乎人用來嘲諷袁隆平先生的成果,而殊不知,此人也是在袁隆平先生的成果之下得以進一步的發展。謝華安,1941年生於閩西地區。
1972年冬,他從五七幹校被調入福建三明農科所工作。當時,正逢雜交水稻協作攻關組從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抽調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幸運地作為福建省協作組成員被派往海南,開始了育種生涯。根據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1980年冬,謝華安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育出「汕優63」。「汕優63」成為雜交稻中的明星,謝華安的人生軌跡就此發生巨變。
謝華安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對較低的,由於這個缺陷也多次被拒絕在院士之外。
並且在他正式科研之前,袁隆平已經將「三系」理論完善,並得到了成果。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中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中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
並且得益於袁隆平先生的上述舉措,讓「野敗」材料可以在眾多科研單位中應用,才得以讓謝華安能獲得有效的「野敗」品種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得以完成自己的研究。來自江西的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非常欣賞這位同行後輩的鑽研精神,毫不吝嗇地從自己的育種田裡拔下一些稻苗給他進行育種試驗。謝華安回福建前夕,他又從保管瓶中取出自己選育多年的15粒母本不育系種子相贈。這在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科研尚處於摸索階段、育種材料相當匱乏之時,不啻是天大的寶貝,讓一無所有的謝華安欣喜欲狂。他把其中的8粒種子分給福建同行,將剩下的7粒播在花盆裡,一粒一盆,放在鐵絲網內,細心呵護。就是這7粒種子,讓他發現了雜交水稻良種組合的途徑,為日後培育一系列良種打下了基礎。
水稻育種專家鄔孝忠當時並沒有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大,我想當時的袁隆平先生對於謝華安而言,無異於相當於行業的領軍人物,內心也是多有崇拜的。
因為當年的袁隆平先生的理論成果和經驗是在指導全國的雜交水稻的研究,為中國的雜交水稻打開的局面和創造了條件,從而才能使得後來不斷湧現出如李必湖、謝華安一類的人物研究出來無數優良品種。並且在1980年 汕優63 出現以前,依靠的依舊是袁隆平先生的雜交稻。所以這般里程碑式的行業開拓者,是不應該因後人取得的進步而有所貶低。補充謝華安入選院士過程(來源:百度百科):謝華安向中國工程院院士發起衝刺。袁隆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995年,謝華安第一次被提名,結果名落孫山。
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謝華安又被提名4次,同樣未能如願。「主要因為理論水平低,理論成果少。」邱實這樣認為。《神農》一書對落選原因的總結是:「院士需要憑論文和外語水平,還需要相當的學歷學位。論文,謝華安有質量,但數量可能有欠缺;外語,他參加過日語培訓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語,日語學得不對路;論文憑學歷,他也曾追求過,參加過農學院函授,但想要有顯赫的學歷學位,他又賠不起時間。」在向院士衝刺期間,謝華安的軟肋逐漸強大,從1996年到2007年,10年發表40多篇論文,還出版專著《雜交稻育種與實踐》、《中國綠色農業》等。其中,謝華安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有十來篇。對於這些論文和著作,一位舉報者的判斷是:別人代寫。「比如綠色農業一書,謝華安沒搞過綠色農業,連相關的術語都不大懂,怎麼能就綠色農業長篇大論?」「謝華安造假,我也理解。想當院士,不能沒有論文和著作。」周易不能理解的是,「他得到的東西已經夠多,明明理論水平不夠,為什麼還要去爭當院士」。
在袁隆平先生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時候,謝華安還存在爭議
繼續看袁隆平先生的科研進程袁隆平並不滿足這個成績。袁隆平先生最大的貢獻不是培育了那些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水稻的方法和思路。這些理論和發法為培育優良的水稻品種提供了可行方案。並且為「超級稻」提供了理論可行性。並且為我國奠定了雜交育種的基礎。樓上有人提到東北大米,東北大米也是雜交育種的一種。1987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1997年,袁隆平再次發起研究超級雜交稻。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除了增產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級雜交稻將更重視水稻營養,其研究團隊已經致力於試驗新品種中增加維生素A、蛋白質、澱粉及其他營養含量,以期減少貧血和視覺疾患
2003年,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都為袁隆平的雜交品種;在世界範圍,20%的水稻採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注意:這裡採用的是袁隆平的雜交技術!)
2007年,中國大陸的水稻產量為5億噸。其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中亞、東南亞、北美、南美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運用,繼續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絕貢獻。2011年9月19日,中國農業部驗收組剛剛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 。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有人說轉基因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何還要研究雜交育種,我覺得上述的案例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先不說基因工程的複雜和困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人們對物種的基因表達並沒有達到大家所想像的哪個程度。而雜交的過程並不會比轉基因的過程慢多少(我們生物老師當時上課和我們對比過轉基因和雜交,所需要經歷的代數),同時成本又低,量產方便,無疑是目前非常適合育種的一種方案。但轉基因作物的出現,為我們新的作物培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為了創造新的種質資源,我們團隊遍訪了東北三省各個水稻育種單位,也進行了無數次挫折和失敗的實驗,最後以『東農423』為母本,以『龍稻3號』為父本,育成了『龍稻18』。
黑龍江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總農藝師張鳳鳴及其團隊經過11年培育的稻米新品種「龍稻18」,日前經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鑒定,通過國家一級米品種標準審定。這是黑龍江省培育出的首個國家一級米品種,結束了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沒有國標一級米品種的歷史。
袁隆平先生為超級稻的存在證明了其可行性。其理論和實踐成果遠遠不止於養活了上億人口,而是會不斷的對後世研究高產糧食作物提供諸多參考和論證。結論:袁隆平先生對於我國以及國際水稻雜交育種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不單單是培育了無數高產產品,還為我國的糧食產業,育種產業奠定了基礎,甚至培養了一批在農作物領域的人才。袁隆平先生作為世界「水稻雜交」領域裡程碑式的人物受到諸多讚譽並不誇張,並且袁隆平先生從他的作風做派來看,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學家。對比同等地位的西方學者,如果袁隆平先生在別的國家,恐怕受到的待遇只高不低吧。附上兩個大家知道比較少的榮譽:1999年,小行星123(1996SD1)被命名為「袁隆平星」。由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最後關於 華國鋒同志重視抓農業生產,特別是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主持興修了洞庭湖排澇、韶山灌區等大型水利工程。在韶山灌區建設過程中,他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妥善安置拆遷移民,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搞好建設。韶山灌區工程成為湖南省首個灌溉百萬畝農田的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後,對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國鋒同志十分支持發展雜交水稻。從1964年起,時任湖南安江農校教師的袁隆平同志在國內首次提出利用水稻雜種優勢增加糧食產量即進行水稻雜交的設想,並著手進行研究。華國鋒同志對袁隆平同志的研究非常支持和重視,請袁隆平同志在湖南省農業科學實驗經驗交流大會上發言,並將雜交水稻作為全省重點研究項目給以大力支持。調中央工作後,他仍然關心雜交水稻研究。華國鋒同志的關心支持對促進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實現我國水稻生產重大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1973年,華國鋒同志在黨的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協助周恩來同志主抓農業工作。他強調推廣農業科技和優良品種,穩定「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使全國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1975年9月,他主持召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對全國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作出規劃。他強調科學種田的重要性,指示要全面發展群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對推動農業機械化、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華國鋒本身就重視農業發展,因此支持和重視水稻專家的研究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 豈止是華國鋒2000年以後,袁隆平成立了轉基因應用研究室、分子育種研究室,從全國招聘了數十名高級專業人才。同時把他的兒子袁定陽送到香港中文大學專攻轉基因。 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基因轉入水稻。 2005年,袁隆平對記者說,「經過30年的發展,常規育種的渾身解數已經用完,要進一步挖掘水稻產量的潛力,必須在生物基因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並指導團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
2007年,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發表文章,態度鮮明地表達了對政府支持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期盼。「只要國家放開轉基因水稻的限制,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轉基因水稻將大有發展前途。」2008年,袁隆平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
2014年01月02日,中國官媒報道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的一則消息昨天引發關注。然而事實上早在2008年國家啟動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時袁隆平已承擔「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子承父業」的兒子袁定陽也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論文。
2015年7月,袁隆平團隊基改育種「雙季超級稻」達成早季畝產703公斤。
我一向不隨便評價比我活的牛逼的人
必須是令我們敬佩的那一代典型人物之一。。。
真不知道部分回答裡面的那些人是怎麼想的,還扯到轉基因隔代技術上說事。技術更迭不止過去現在,將來也是一樣。雖說新技術取代舊的技術應該鼓勵,但也沒必要把舊技術貢獻給抹翻吧?!
單就說袁老雜交水稻技術在全球農業的實際應用解決了多少糧食問題也妥妥秒殺你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渣渣。你們吶,給我的感覺就是,就是,總想搞個大新聞,然後把別人批判一番。圖樣啊,I am angry!一個勤奮的農業技術員,經此而已。一: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對我國過去的饑荒沒有任何幫助。袁隆平先生1970年才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1972年才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直到1976年,國家才開始正式推廣袁隆平先生的「三系」雜交稻。也就是說,所謂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會救活多少多少中國人,只可能指的是未來中國有可能發生的大饑荒。二: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所謂的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說,是不存在的。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由於口感很差,只有少量的地區在種植,大多數的糧食產區。根本沒有種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簡單的說,我國市場上經營的國產大米大部分來自東北三省,其他是產自江蘇、湖南、安徽等地的早、晚秈米,國內比較有名的東北大米品種包括天津小站稻、東北盤錦大米、黑龍江響水大米和五常大米。事實上,2007年以前,我國進口大米主要是泰國香米,這種米無公害,營養高,口感好,進而導致一度壟斷國內高端米市場。07年後,才有日本大米與其在高端米市場競爭。很多人其實根本就沒吃過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卻對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說深信不疑,這是很可笑的。三: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唯一的優勢就是產量,但犧牲的是口感,同時對肥料和農藥的要求非常高。2011年4月28日,「三農學者」李昌平在報紙上致袁隆平公開信,希望袁老放棄雜交水稻研究,而去培育常規水稻。李昌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缺陷:肥料、農藥投
入成本高;災年難以補種等等。
由於袁隆平先生的雜交稻米味同嚼蠟的口感,導致在商業上沒有市場,老百姓寧可種產量一般但口味良好的稻種。事實上袁隆
平先生的雜交稻犧牲的不但是口味,由於其雜交稻選取的是耐化肥的品種,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化肥投入,在種植過程中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農藥,如果考慮到投入
的成本,其產量的優勢會蕩然無存。
四:歷史早已證明「一畝多收了三五斗」解決不了饑荒。
歷朝歷代的大饑荒基本都是天災人禍的共同作用,而不是一畝地少收幾斗米造成的,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不可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只能是和平和穩定,試想戰火連天的時代,兵荒馬亂,良田千里無人耕種,這種環境下談「一畝多收了三五斗」又何意義?
即使在非戰爭年代,如果一天到晚「鬧革命」不生產,「一畝多收了三五斗」同樣又有何意義?
有人拿人口密度說事,可從日本到南韓,再到台灣地區,再到東南亞,這些同樣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其人口密度那個不比大陸密集?那地方餓著了?
為什麼我們曾經有段時間天天挨餓?
瞎折騰!
所以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一是不折騰,二是鄧公的包產到戶,而不是「一畝多收了三五斗」。
五:說句很讓人悲哀的實話,袁隆平先生近十年來所有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當國外的轉基因技術已經開始將胡蘿蔔素轉入到大米時,對糧食進行本質性革命性的變革時,我們還在不亦樂乎的折騰要求「好肥,好田,好管理」才能出好產量(差口味)的雜交水稻。
這距離差不多就是熱核武器和冷兵器的差距。
你把刀劍打磨的再精良,也比不上簡單的AK47.
隔代科技就是這樣。
算盤做的再精美,手法撥弄的再快,也不是電子計算機的對手。
馬車的製作再精巧,做工再完美,選的馬匹再雄壯,也鬥不過汽車的。
六:袁隆平先生辛苦培育的超級雜交稻的未來命運
日本人早在1968年就第一次找到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 但為什麼沒有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呢?
因為那時候日本就已經進入了大米過剩時代,大米多得吃不了,民眾追求的是大米的食用品質,所以國家不支持,也沒有人去關注單純高產型種的成果。當時
推崇的是質和量兼優的「越光」品種,1979年在日本全島的種植面積佔據首位,即便現在也佔有三分之一,前幾年我國進口的日本「天價大米」就有這種(2公
斤198元)。
後來,日本政府針對大米過剩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國策,最主要的就是將一部分種植食用稻的水田轉為種植飼料作物----飼料稻,以此用於加工飼料而喂牛,至今
已開發了許多品種,由於是非食用型的,其育種目標便是追求高產,不僅僅是多穗大粒,還要多分櫱多枝多葉,因為牛是草食家畜嘛。
同日本比較,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是日本的2.5倍(中國:1.38畝;
日本:0.56畝),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糧食生產和消費水平也會同日本接近或超過,GDP不是已經超過了日本嘛。可想而知,
我們的糧食不久也會存在剩餘問題,糧食多了人們便會挑剔,吃的標準會提高,口感差品質低劣的糧食會沒人願意吃,這就是說,袁院士辛苦培育的這種超級水稻很可能會被人們所丟棄,這種命運確實有點讓人惋惜。
袁老是雜交水稻之父,竟然有人黑成是技術員 ,您配嗎?
我何能何德評價他老人家?
在初中還是什麼時候,我問過父親一個問題,我問他為什麼我們家種水稻不用雜交水稻種,他說那些種子太貴,不合算。不知道過了多久,有一次吃飯我又問了他這個問題,我說雜交水稻能增產啊,他回答說又能增產多少呢,而且種出來的東西也不好吃。之後我就再也沒問過他這個問題了。當然在這裡說這些也只是我一家之言。
真人版穀物之神。
在鹽鹼地上都能畝產達620公斤,足以封神了。
袁隆平團隊新型海水稻再突破:畝產達620公斤
誰能回答我為啥在文革的分類下面
就說一句,你知道誰是李必湖嗎?
野敗和最早的光敏不育株均系此君發現。
李必湖,現任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員。九評執劍人羅輯,網上搜索有真相。
無從考究,超過了這裡任何一個人的研究範圍。但在這裡我確實看見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在爭論中只會走兩個極端。文字獄如此,文革如此。這也算是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吧。
中國是把一畝三分地的人才能有地位存在感。朝鮮半島歷史上身土不二也就是不吃自己祖國土地生產的食品就等於被宣判死罪,水稻提高產量似乎不可能事先知道,70年代綠色革命提高土地產量前不是到處停課鬧事嗎現在淘寶的前10個頁面大米是雜交稻有多少那個能看出來,那袁隆平就有意義的吧,否則就是中宣部印刷品的功勞而已,認可等於承認自己愚蠢
推薦閱讀:
※袁隆平的雜交稻真的不好嗎?
※如何看待微博用戶「譚延桐」對於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看法?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安全性到底如何?
※我的關點是:袁隆平造福億萬人,莫言成就了幾點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