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晉語是北方漢族地區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安陽話為什麼歸入晉語而不是中原官話?

非專業人士看來,晉語不過也是官話的變調,為什麼晉語就是獨立的物語種,而像西南官話卻屬於官話,安陽話有很多河南地區共用的方言,根據什麼把它編入晉語而不是中原官話


說實話區分官話與非官話方言,並沒有一刀切的定義,而是需要綜合考慮語音、辭彙等多個方面的特點。

官話方言在整體上的共性,在語音方面大概有如下幾條:

1. 入聲的p t k韻尾消失,入聲韻與舒聲韻(平、上、去)合流;(這一點上例外挺多,整個江淮官話都有入聲,一部分西南官話,以及山東的少數幾個方言點,也保留有入聲);

2. 古全濁聲母塞音、塞擦音,今讀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3. 聲調類型少,上聲與去聲不分陰陽,有些地方平聲也不分陰陽;

4. 中古的-m韻尾演變為-n(或-ng)韻尾;微母字不讀雙唇音聲母m-;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辭彙方面的特徵,如代詞使用你、我、他或其同源詞,說「公雞」而非「雞公」,表領屬關係用「的」(我的書),等等。

具體到晉語,首先晉語有入聲,這是將晉語從官話里獨立出來的主要原因;同時晉語區的一部分地區入聲分陰陽;一小部分地區去聲分陰陽;這就與以上的1和3衝突(當然去聲和入聲都不分陰陽的地方較多)。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區域的古全濁音不符合平送仄不送的規律。辭彙方面,有個很著名的現象叫「圪頭詞」,此外人稱代詞貌似也和官話的主流不太一致(這一點記不清了)。

豫北的安陽、新鄉等地,因為處於平原,所以方言在聽感上與中原官話很接近,但因為有入聲,所以還是被歸入晉語。論及「存古」的程度,肯定比不上那些山旮旯里的正宗晉語。


作為一個在安陽出生長大的人,非語言學專業但了解過很多語言學知識,我是看到標題進來的,就著自己的常識談一些感受吧!

  1. 安陽話屬於晉語在語言學上的分類為「晉語-邯(鄲)新(鄉)片-磁漳小片」,與河南話(屬於「官話-中原官話」,河南大部分地區的方言,以鄭州話為代表)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安陽話和河南話存在很大差異,無論聲調還是辭彙。這一點在安陽城區因為使用普通話和中原官話的人增多而略有沖淡。但在安陽縣和湯陰縣的部分農村,差異是很明顯的。如仍然保留的入聲(喉塞音)。例如:安陽方言里「爸爸」的發音並不是官話的ba四聲而是類似於bo的發音。許多入聲聲尾都以o的形式被保留。安陽話里保留了官話失傳的許多辭彙,比如安陽人會把醬油叫做「清醬」,將馬車和人力車等喚作「軲轆馬」等(據說與古漢語和日語相同,此處待考證);

  2. 安陽市(轄一縣級市、四縣、四區)的方言並不一定是安陽話。作為一個地級市,在行政區划上經歷過很大變動,內黃縣和滑縣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才由濮陽市劃給安陽市的,上述兩地的方言都是較為標準的中原官話(河南話);而湯陰縣、安陽縣和城區屬於安陽方言較為明顯的地區;林州(林縣)話和安陽話同屬晉語-邯新片,但也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表現為林州話受中原官話的影響較小而更傾向于山那邊的晉語上黨方言。所以生活在安陽市五縣四區的人們講的並不一定是安陽話,只有市區、安陽縣和湯陰講安陽話;

  3. 安陽話是晉語-邯(鄲)新(鄉)片語言的代表,但由於邯新片大部分處於華北平原,語言也極大地受到官話的影響。在安陽話中能看到大量河南話(中原官話)的辭彙,如河南話的代表辭彙——中(意思是可以,行,好)在安陽話中也很常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安陽市區方言尤其受到普通話和河南話的影響,所以講普通話和中原官話的人現在聽懂安陽市區的方言已無大礙,但不包括安陽老城中部分居民。但除市區外,安陽縣等其他地區的方言和普通話、河南話之間存在交流困難的現象;

  4. 作為晉語邯新片的一支,安陽方言和同屬本片區的邯鄲市磁縣、臨漳縣,新鄉市區、獲嘉縣、輝縣,焦作市部分地區的方言較為接近,交流基本不存在問題。不僅如此,作為晉語,我們和山西大部分地區、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陝西北部的晉語其他片區也存在許多語言上的共同之處。比如本人和來自太原、長治、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的同學交流方言問題時,發現許多共通的辭彙,比如顆星(下雨)、格勞(角落)等等,也可以聽懂他們一些簡單的家鄉話,但因為地域較遠也存在著交流障礙。

由於筆者的母語是普通話(近北京官話)但從小也會講基本的安陽市區方言,但客觀來講對古老的安陽話也並不能說了解。所以歡迎批評指正!

20160817補充

發現新鄉市區比安陽存在更嚴重的官話同化現象。現在新鄉市區的方言越來越近河南話。但郊區如新鄉縣部分地區、七里營等仍然保留著比較重的晉語特色。


首先,晉語該不該分立為一門語言,這還有待商榷。將晉語從官話中分立的主要理由就是晉語保有入聲,還有喉塞音韻尾。然而,我認為這樣的理由並不充分。舉我老家所說的江淮官話為例,江淮官話大部分方言區(如我的老家南京)均保有入聲(如南京話就是5個聲調),但無入聲韻;部分方言區則還有喉塞音韻尾。然而,漢語的喉塞音韻尾是否是一個獨立的音位也是存疑的,因為這樣的喉塞音只是打開聲門的一種方式,屬「發聲特徵」(phonotation),而不是輔音的「發音特徵」(articulation)。因此,我更傾向於認為晉語只是官話的一種方言而已。

安陽話分入晉語主要也是因為它有入聲。河南大部分地區的語言是中原官話,而安陽等地有入聲所以分入晉語。然而 @senps的講法很對,過渡區的東西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分入哪邊都有合理性。


具體沒了解,我老家邯鄲涉縣。聽張家口壩上地區,山西(包括大同、長治等)還有內蒙靠近山西等地的方言基本都能聽懂,而且有許多辭彙發音的共性。邯鄲東部就大不相同,到邱縣農村年齡大的老人說的方言甚至很難聽懂


晉語當年分立的理由是保留了喉塞音尾的入聲,這似乎不是一個很充分的理由,所以關於晉語是應歸於官話還是應歸為獨立方言的爭議一直就沒斷過。

河南的方言不太了解,似乎豫北境內是有入聲的都歸作晉語,無入聲的歸作中原官話,而事實上他們相互之間其他的差異並不算太大。

個人覺得,過渡地帶,分給哪邊都是合理的,語言是漸變的,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區別。


從我日常生活的感受來看,安陽林州地區的方言跟河南話差別很大啦。跟山西地區的一些辭彙的表達上是比較接近的。


其實現在的安陽話,在發音基本概念上偏向於晉語,但是由於更便利與中原官話交流與歷史上長期隸屬關係,融入大量官話辭彙。個人觀點,安陽話跟漢中話很像,和四川話,江浙話,廣東話及閩南話都有個別特殊接近的發音,數字一到十,跟廣東話就很像,入聲保留較好。安陽說吃虧發音是qia1 kui1,至少我知道吃的發音跟湖南某些地方就是一樣的。表示"的"字,安陽發誒的音,又跟閩南話類似。說話的語調又跟四川話類似。所以說,安陽話很值得研究,晉語為基底,保留個別古音詞,融匯官話詞,留有入聲,發音很獨特。


新鄉北部以及以北地區基本上說的都是晉語,我說的是晉語邯新片語,然而我周圍說官話的同學基本聽不懂。


入聲自然不是決定性判據,分曾梗的真晉語和中官套個入聲殼子的晉官是有本質差別的。


估計跟大槐樹移民有關,古代山西地形比較封閉,方言保留完好,沒有其他方言的侵入,安陽地處太行山東部林州方言要比安陽縣湯陰縣市區語調要重,內黃和滑縣完全就是中原官話。


山西話晉語確實和其它北方官話有很大的不同。


推薦閱讀:

老人就醫的時候,一定要要求他們必須說普通話嗎?
非西南地區的人聽gosh的歌(gai bridge等)聽得懂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東北方言」和「帶東北味的普通話」應該如何界定?
為什麼晉語從官話中獨立了出來,但同樣保留入聲的江淮官話卻仍被分在官話區之下?
粵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口字旁的自創字?它們都有本字對應嗎?

TAG:方言 | 北方方言 | 河南方言 | 晉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