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和理科哪個更有用?文科是否沒有一點技術含量?

如題。

事情是這樣的,很早我的父親也看不起文科,說文科的大多數工作誰都能做,沒有技術含量,只有理科才有用,過了十年到現在才稍微有這種觀念上的改觀。

現在也就是最近,我的一個好朋友,她也抱有同樣的想法,她對我說,文科類的大多數工作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就是有也是技術最低級的,是個人都能做,做的好壞無非就是人機靈不機靈,你看你們做人力資源的(我是做Hr的)還有做銷售的,有啥技術啊,就人優點顏色,活套,機靈就行了唄。

然後我就很無語,以人事為例從招聘,績效,薪酬制度等方面解釋,得到的回復是:招聘不就是各大網站找找簡歷,通知下介紹下福利待遇,人願意來就來,不願意來就不來,會說話就行,沒啥技術(會說話被其定義為生活基本常識不算技術);績效不就是發個表,填填,員工有多少產出都是明擺的,也不用人事要啥技術;薪酬和制度都是老闆拍板,人事頂多從網上找找資料,根據老闆意思和公司情況隨著時間慢慢改,不傻的誰都能做啊。

總之,基本上除了老師,財會等職業,基本大多數文科職業都被她數落個遍,被之稱為簡單,沒技術,誰都能做,且認為大家(至少一半的人也是這麼想的)。

我口才不好,所以,請問:文科是否真如她所說那樣大家跟她想法一樣,如果不是,怎麼合理的解釋給她?


來看數據說話。上圖是PayScale Inc. 對美國各專業畢業生起薪、職業穩定期薪水,以及各專業畢業生人群中高中低收入水平的統計。

有幾點值得注意:

1. 理工科專業學生起薪高。

比如:電子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 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後第一年平均收入6萬美元,而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後第一年平均收入只有4萬美元。從這個角度來看,題主的觀察有一定的合理性。

2. 文科專業學生收入增長潛力大。

比較表中第二列(職業穩定期薪水)和第一列(起薪),我們發現文科專業的平均增幅比理工科高。而增幅最高的是基礎性的學科(如:數學、哲學)和需要積累大量工作經驗、在實踐中學習的學科(如:銷售、經濟、政治、國際關係)。那些最精、專、特殊化的專業收入增長幅度最小(如:心理諮詢、室內設計、營養學)。

3. 理工科專業畢業學生收入分布更密集。文科專業畢業生收入分布更分散。而在高端(各專業前10%)人群中,二者差異不大。

表中最後四列列舉了各專業畢業生職業穩定期收入水平的分布(10%,25%,75%,90%)。各行業高端人群收入相對差異明顯小於低端人群和起薪收入差異。如:物理學專業和哲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起薪差額明顯(前者年薪5萬美元,後者只有不到4萬美元,前者比後者高25%),但職業穩定期高收入人群差異明顯縮小(前者年薪17.8萬美元,後者16.8萬美元,前者只比後者高5%)。

以上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一般做如下解釋:

(1)理工科學生的知識專業性更強。在那些不需要工作經驗和實戰能力的入門級、技術性崗位上,他們憑藉自身的職業技能和專業背景,比文科生佔優。

(2)文科生的成長速度更快。他們更善於從工作中學習、積累經驗,能適應不同類型工作的挑戰。因而當在職業穩定期,面臨的任務更加多樣、複雜的時候,他們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需要注意的是,當今社會,越來越多所謂的高科技行業的入門崗位也開始向文科生開放了。因為學習變得更廉價、便捷了:有了GitHub, StackOverflow這些編碼共享社區,即使你不是受過特種兵訓練的頂級碼農,只要學習能力夠強,很快就能通過這些共享資源,上手編程任務,而挑戰傳統意義上的高精尖崗位。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矽谷招聘 liberal arts major學生旗開得勝滿堂紅的重要原因。

這正應了Olejarz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章所言:What matters now is not the skills you have but how you think. Can you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技能,而是你如何思考、能否一針見血提出關鍵的問題。)

最後,借作者的一句話: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when you have a hammer(當你手拿鎚子的時候,看誰長得都像釘子),我勸文科理科生放下武器,化干戈為玉帛。你是松茸,我是靈芝。你入菜,我入葯。人間天上社會和諧,祖國人民闔家團結。大家一塊兒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多好!

更新:針對私信/評論提出的問題一併回復如下

「有錢的家庭敢送子女去學人文學科。而人文學科在收入穩定期的優勢與家庭背景有關。」

前半句的判斷有一定數據支持。

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學者Weedan的研究團隊基於 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數據,將家庭收入與子女大學專業選擇歸納如下圖。

我們看到:

a) 個別文科專業的學生具有父母家庭收入優勢。如:歷史、英文專業。

b) 這種優勢不具備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注意圖中whisker部分表示+/- 1 standard deviation。)

c) 並非所有文科專業學生都有這種優勢。絕大多數文科專業,如哲學、新聞、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與STEM專業學生的家庭收入並無明顯差異。

一點補充,供參考。

數據來源:

http://online.wsj.com/public/resources/documents/info-Degrees_that_Pay_you_Back-sort.html

參考文獻:

Olejarz, JM. "Liberal Arts Majors in the Data 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17.

Weeden, Kim A., Dafna Gelbgiser, and Stephen L. Morgan. 「Pipeline Dreams: Occupational

Plans and STEM Major Completion and Persistence.」 Mimeo. 2015.


低端的文科活誰都能做,就像低端的理科活誰都能做一樣


您舉的例子和文科理科都沒啥關係。

理科做的事主要是探索世界的未知、建立一套人類能理解的語言來解讀它,什麼時候變成「有用」了?有用是工科在此基礎上需要考慮的事。人類要進步就得有此分工,若理科想太多「有用」,就被捆住手腳了。工科生若總是考慮一些底層問題,則就沒工夫琢磨如何讓產品更便於人使用了。

而有些人只以「有用」來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難怪文科和理科領域的人們做著啟迪心靈、開解困頓、消除對未知的恐懼、找到更有趣的事這等美好的事情,卻跟一些「有用」的行業比起來都那麼窮。。。


告訴他。她口中的理科屬於人的「工具理性」,而現代社會「工具理性」已經被放的不能再大了,在此基礎上,人成為工業化浪潮中一枚棋子,你作為主體與整個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對立,相互征服,可是你作為客體又牢牢地被現代化所掌控。你還有信仰嗎?還有審美嗎?還有底線嗎?還有靈魂嗎?還有心靈嗎?還有愛嗎?你還能靜下來好好讀一本書嗎?還知道本雅明知道薩特嗎?你的價值理性在哪裡? 文科生(人文社科)更多被培養的是站在整個人文社科積澱上的見識,眼界,閱讀方式,思考方式。這些東西,萬一人家要是積澱深厚了,就算你刷光題目也刷不回來(況且也沒有題目好刷)

都已經這個時候了。還再妄圖回歸一元的單調的價值觀,有的人活著為了錢,有的人為了科研,有的人為了技術,有的人為了數學為了物理為了化學。這些都值得尊敬。可那些為了重構社會信任,為了重構信仰,為了重構靈魂,為了回歸價值記性,為了浪漫,為了詩,為了愛而活著的人,同樣值得尊敬。

不要說不可能,我在新聞學院,我看過太多心裡真的有新聞理想的人,(雖然社會現實約束太多,但是我們已經在進步)我們現在打倒各種權威,醫生,記者,老師。可是我們看不到他們中間,就是有一些人在風雨飄搖中匍匐前進。我相信他們。


講個小故事吧

高中同學,一個十分內向的纖細敏感的喜歡傷春悲秋的女生,喜歡西方古典文學,會彈鋼琴,不為考級就是喜歡,喜歡研究西方宗教,喜歡讀歷史,特文藝的一個小姑娘。分文理的時候文科成績比理科好,對數理化提不起興趣,完全靠刷題,我以為她天生註定就是要學文的,都準備好和她告別祝她成為文科狀元了,然而班主任找她談話(還是她找班主任記不清了,班主任是化學老師),大意是她應該知道家長希望她學理,以後學金融,理科的選擇更多一些巴拉巴拉,小姑娘一直沒吱聲,班主任又說,"你看你這麼感性的人,學理科或許能讓你理性一些。"

當時我覺得班主任說得有些道理又總覺得哪裡不對,這時候在邊上沉默了半天的歷史老師終於忍不住了,「你說得不對,學理是培養邏輯思維,學文才能讓你更理性,通過歷史哲學等等文科的思維讓你理性地看這個世界。」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一瞬間覺得歷史老師如同哲人一樣,站在世界的頂端看著你們這些俗人,功利的俗人。

對,我就是功利的俗人,就我個人來講從初中到現在都是很希望文理不分科的,每一門科學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每個我都喜歡,為了分數去學習的過程是痛苦而煎熬的,但發現了這門科學的美髮現了其中的奧秘就會輕鬆愉快得多。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那些學得輕鬆又學得好的人會一直保持著輕鬆又優秀的狀態。

那姑娘最後還是學了理科,我相信她如果學文的話一定會考的更好,但我更相信她現在也會很好的。


文科最難的是證明「你會」,理工科則相對容易。

所以會裝逼是文科最最最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不是特別會裝逼,請選理工科。

註:文字特別能裝逼也是裝?乛?乛?


你聽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嗎?

那就是hr該做到的事情

類似的頂級hr還有劉邦臨死前安排的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繼任系統。

你覺得國共大戰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在於哪?

其實討論的那麼多,最重要的差別在於hr

十大元帥五個出身黃埔軍校,連恩來同志也是黃埔軍校的主任,眼皮底下的人才為什麼留不住,hr沒責任嗎?

其實毛澤東以前也是給國黨打工的

國黨的hr工作稍微靠譜一點都不致於那麼慘

所以用hr舉例子說不用啥水平

這有點扯了

真正的原因在於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想有發揮作用的舞台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為理科的水平衡量標準比較明顯,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覺得理科更有用

舉個例子,金庸有水平吧

我們禁止私人辦報

你覺得金先生晚出生幾十年做什麼工作好呢?

別說蹲家裡寫網文啊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30年來,興起了理工科,功利主義的狂潮。說什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言論確實促進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

但是現在已經到了有點過度的時候,居然會出現文科無用論這種說法。科學和文藝,哲學和宗教,都是對立統一的事物。誰也離不開誰,就像善離不開惡,好離不開壞,高離不開矮,左離不開右,男離不開女。此消彼長,如果科學太強了,文藝自然會追上。宗教太洗腦了,哲學理性自然也會跟上。此時文藝開始追上的時候到了。

因為科學太囂張了,已經開始貶低文科到了極致。當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文科本來就是典型的無用之學。比如《天龍八部》的段譽,就喜歡無用之學。

你可以叫它,無用貴族。但是貴族學的東西通常是無用的。比如澆花、騎馬、高爾夫、哲學、藝術、文學、人類學、心理學、佛學、旅遊、國學、歷史、語言、考古、文化。這些東西並不能馬上帶來經濟效益,不能馬上變現,不如技術那麼實在。

段譽也是如此,喜歡花花草草,詩詞歌賦,喜歡佛學,喜歡到處旅遊,喜歡美女,學武功不喜歡有用的,喜歡無用的,凌波微步也是為了跑,不是為了打。包括六脈神劍也是防身保護自己愛人的。

絕對不追求有用,只做無用,只做有趣的事情,這就是貴族乾的。為什麼貴族可以干這個,因為他們不需要追求有用了,有用的事情父輩已經幹完了,只需要做無用的事情。物質看似有用,精神看似無用,物質就是有用,精神就是無用。這些結論都要合理看待,都重要,所以無用和有用,都是自己的認知造成的。

下面我來論證無用的文科到底有什麼用。

無用。藝術、文學、哲學、文化、教育學。也就是文科,文科又叫人文社會科學。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莊子》

哲學沒用么?

藝術沒用么?

教育沒用么?

文學沒用么?

文化沒用么?

其實這個東西的作用,有點像陽光,空氣,水。你覺得這些東西沒用,但是,他們時時刻刻都在你身邊。你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存在哲學。任何事情你思考3遍以上你就是這個事情的哲學家。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人生的意義?我想要什麼?世界是怎樣的?這是三觀,這是哲學。

你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藝術。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你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教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你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文化。文而化之,稱之為文化。我們都是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綜合產物。即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

當然,這些東西不僅僅是這些用處,還有就是更重要的。

你的生活離得開文學么,電影么,音樂么,繪畫么,漫畫么,遊戲么,心理么。你懂得學會去欣賞美好的花花草草么,你知道如何去賞析一副畫,鑒賞一段音樂,品嘗美食么。這些都是能夠給我們生活帶來美好,快樂的事物。

人生追求什麼?雖然我不知道有什麼意義,意義都是自己賦予的。但是至少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增加體驗和快樂。

文科,就是幫助我們增加體驗和快樂。同時,打開我們狹隘的是世界觀,睜眼看世界。飽滿我們的人性。因為,我們需要藝術、哲學、文化這些東西去填充我們的心。我們才會變的可愛起來,而不是只是用邏輯分析一切,用理性看待世界。

人除了理性和邏輯,還有情感、創造、想像力、直覺、愛等等,一切人類美好的東西。這些都更多來自於文科。

文科可以培養我們的好奇心、美感、善良、陶冶情操、培養直覺、想像力、創造力、愛、人際關係、幸福感、甚至領導力。

說點實際的。馬雲、毛爺爺、李嘉誠、曹操、劉邦、錢鍾書、李銀河、村上以及中國那麼多中小企老闆,管理者。包括中國那麼多記者,文藝工作者,導演,藝人,作家,老師,諮詢師,主持人,電視製作,公務員,設計,文化工作者。都是學文出生的。

學文,小到成為這些職業的人選。大到可以做大老闆,甚至從政去安邦定國為祖國做貢獻。

據調查研究發現,文科生出來做管理和當老闆容易成功。因為人文社科,其實研究的就是一個東西,人性。也可以說人和人的關係,做人的學問,包括你豐富自己涵養,與人的談資。

你當領導者。不需要你會什麼技術。比如馬雲。你只需要會知人善用就就可以了。比如唐僧,看似最無用,但是他會用好三個徒弟就可以了。不過這還是功利的角度看。

但文科更多的還是,在於,陶冶我們的人性,增加我們人生體驗的飽滿感,讓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幸福乃是參差多態。——羅素

那些居然說文科無用的。

呸!

我看你無知吧。


這裡默認把文科等同社會科學和藝術等,理科等同理工農醫。

看到有的答主拿美國的研究報告來說事,說的雖然很不錯,但是美國的情況跟中國完全完全的不同。

中國的理工醫科和國外本質上是同一批學科,我們可以說相互之間是共通的。

但是中國的社會科學類,有相當一部分學科,和國外的同名學科完全不是一回事。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科學,要培養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的,但國內很多專業僅僅是單純地灌輸知識(或者說不叫知識,只是被炮製出來需要學生背誦的東西)。畢竟社會科學涉及到了太多敏感的東西,不需要太鼓勵學生自由思考,很多課幾乎是為了上而上,教材編寫者和論文作者們也是儘力地編寫的套話滿篇、雲山霧罩、最好大家看不懂最好了,顯得自己最有水平了。

在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制下,學文科的學生和理工科的學生,也許在入學時都差不太多,但接受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學習強度也有差別(工科研究生幾乎沒有寒暑假,晚上和周末也要做實驗看文獻之類的,而多數文科研究生的時間比本科生還寬裕,注意是多數不是全部)。畢業以後(尤其是碩博階段畢業以後,畢竟本科已經不是專業教育了),很大比例的非應用社科類專業的學生在勤奮程度、邏輯思維、結果導向性、動手能力等等方方面面距離理工科畢業生有了相當的差距,所以很多單位在招文科崗位時也喜歡要理工科生,也就可以理解了。在中國這麼一個現實的國家,大家都很現實的,偏見也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實際在企業和科研單位,文科出身和理工科出身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特點對比,文科孩子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弄的豐滿、富有逼格,理工科孩子喜歡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一堆亂麻中梳理出重點和框架。由於在實際工作中大家都喜歡結果導向性的人,所以。。。。。。。。。於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見過很多各行各業的人評價新來的文科新人「不靠譜」、「愛幻想」、「意見太多」、「服從性差」、「腦子笨」等等等一系列負面辭彙,並且最終都歸咎到「學文」上了,客觀上大大加重了對文科的偏見。

當然,既然是偏見,那麼自然有以偏概全的部分,而且還不少。實際上有很多應用性社科學科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頗具非替代性,也很好就業,與之相對的,學起來也比較苦逼(似乎好就業的普遍苦逼,苦逼的不一定好就業):

1、財會類,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財政,等等,其實學的東西都差不多,換個名字給學校多拿個科學點+經費+項目+頭銜而已。這一類學科是財經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堪稱文科中的計算機,就業面極廣,各行各業都需要,可以做個安穩工作,也可以在金融行業叱吒風雲。總之,財會是個挺公平、挺有技術含量、有點苦逼、也有很多機會的類別。

2、法學:學起來也十分苦逼,一個通過率10%的司考就乾死一堆人了。由於其專業性較強,其他專業要跟法學生搶工作難度很大,需要經歷很長時間的學習。就業方向也是進可攻退可守,想安穩能安穩,想掙錢能掙錢。

3、所有藝術類:具有無可爭議的非替代性,並且都需要常年累月的苦練,回報也普遍不錯。

4、師範類:可替代性比較強,但是技術含量還是有的,出色的老師比較難培養。

5、語言類:這個就不用說了,技術含量很是有,難以替代。小語種類專業就業依然不錯,英語類競爭比以前激烈了,但是就業範圍太大了,總起來說仍然算是不錯的專業(矮子里拔將軍)。

那麼是不是剩下的那些看起來很虛的社科專業就是廢物了呢?顯然不是,多數的社會科學類專業,其就業方向大多集中於研究、學科傳承、智庫、政府要害部門等等,是正兒八經的貴族專業,檔次遠超他類,因此只適合在一些重點院校開設,要求的生源、畢業以後的去向也都是高規格的。當然也有一些普通院校為了擴招而開設了此類專業,這就是騙錢了,明面上看起來請幾個老師就能把架子搭起來,成本低的很,但這類專業沒有大師,根本教不出合格的學生


其實很多人對文科和理科有很大的誤解,認為文科就是文學,理科就是技術,文科就是就業面窄,理科就是就業面廣。

大學填志願報考專業的時候,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除了很多物理性、化學性特彆強的專業,大部分專業都是文理兼收的,包括像大家一向認為是理科性的專業,比如會計審計、甚至包括工商金融。

文科和理科不能片面地強調哪個更有用,每個方向都有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走向,而哪個看起來更重要不過是因為自己未來選擇的方向不同。如果有人信誓旦旦地告訴你文科更勝一籌或者理科更勝一籌,那麼其實就像數學永遠不及格的人說著數學無用論一樣。

而文科並不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甚至可以說文科也是有很強的技術含量現。文科的技術含量更多的是偏向於整個邏輯的構建和知識體系的建立,我知道這裡肯定會有人說理科才是邏輯性更強,我認為文科和理科所強調的邏輯性完全不一樣,舉個例子,理科要求你一步都不能走錯,否則很容易全部推翻,而文科是屬於你走錯一步,於是你發現了新的一步,走錯兩步,你就會發現新的兩步,換句話說,文科的邏輯性在於瞻前顧後,而不是唯一性。

針對動手能力,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強調技術型文科人才,這也是為了使文科人才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但並不代表文科本身沒有技術含量。

舉個例子:學習傳媒的人,學習新聞的人,如果在掌握很強的新聞體系後,還能夠自己進行視頻的剪輯和視頻的再創造,在這樣看來,其實這個人已經滿足了大部分企業對於複合型人才的需要,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全能記者。

然後再看題主的問題,題主朋友所說的所有言論和表達的觀點無非都是站在受者的角度去分析,認為企業招聘就是看應聘者和企業雙方的共同訴求,例如薪資等,但是企業對於員工的錄用並不是只從雙方共同點決定的,而是從整個公司大的層面去考慮和分析的,而對於作為應聘者的她確實是只經歷了準備簡歷和面試的過程,所以她否定了其他的步驟和過程。這樣看來就像我們去餐廳吃飯,我說「好好吃」,你說「這有什麼的,不就是買點菜炒兩下嗎」一樣。

所以綜合來看,題主的問題換個方式來看就是——如果有人只從自身角度出發看問題,我該怎麼反駁?

首先,告訴她什麼是文科,什麼理科。什麼是邏輯,什麼是技術。

其次,舉一個例子然後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

再者,讓她闡明為什麼認為文科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或者為什麼理科比文科有用。

然後,按照她的方式,懟回去。

如果沒法,那就盡量避免這些問題的碰撞,畢竟每個人的想法和思維不一樣,她有權這樣認為。

看到這個問題,除了上面回答的,我還有些想說的。

因為文理科的設置讓我們有了很多尷尬難堪的經歷,當然也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的。

比如:

  • 我毛概、近代史考差很正常啊,因為我是理科生。
  • (隨便一指)「那座山是什麼山?」「我不知道誒」「你不是文科生嗎,怎麼學的?」
  • 「你會被赤壁賦嗎?」「忘了,不會誒」「你不是文科生嗎?」
  • 「學校電費扣得太快了,你幫我把刷卡器改下吧」「不會誒」「你不是理科生嗎?」

文科理科不能好好相處嗎?各取所長,走自己喜歡的路。為什麼非要每句話都非要顯示自身選擇的優越性和對對方選擇的強烈鄙視呢?

好,你說的都對,可以了吧!


既然你問的是文科和理科在職業發展或者說「錢途」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個高中理科,第一年高考考理科第二年高考考文科的大學文科畢業生,我說一下我的觀點:

賺錢的邏輯不是有沒有技術含量,而是是否能搞定事情。

你是工程師,能搞定企業的重要的研發需求,所以你能拿獎金;你是科學家,你能解決重大科研問題,搞定人類的未知,有了學術界的地位;你是銷售,搞定了大客戶,給公司帶來了利潤,所以你錢途滾滾;你是HR,給公司招到了夢寐以求的人才,設計了優秀的薪酬體系,所以人力資源總監就是你當……

學文科也好,學理科也罷,你將來成不成事比技術含量的多少更重要。


討論「文理」跟討論「南北」一樣傻。

這世界上的工作不是按「文科」「理科」分的。人的技能包分硬技能和「軟技能」。所謂「低端工作」就是對兩種技能要求都不高罷了。

有人說低端理工科工作,人文社科的畢業生也做不來。反之不然。

問題是人家為什麼要去做自己不擅長且待遇不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範圍的工作。


根本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文理結合才是知識最高層次,大多數領域文理是分不開的。 非要說的話,我倒是覺得理科生是槍,而文科生是拿槍的人。


感謝大家給我點贊。看↑簽名,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吧。哈哈。

開個玩笑,下面步入正題。拋開應試教育這一點,我見過畢業以後,很多理科生寫的文章,比文科生寫的知識面廣、內涵深的比比皆是,知乎上就有很多。

但也有很多文科生,確實在寫文字、組織語言上強過理科生的,考上公務員的人裡邊就有很多。政史地的辯論題答慣了,寫申論信手拈來。

但,這只是很微小的差距,換言之是優勢或者劣勢,它們掩蓋不住你後期的努力。想彌補起來很容易,理科生多讀點書,文科生多學習一門技能。

我始終認為,單純的把學生分成文科生和理科生是應試教育的敗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應試教育的轉化、改變,這種區分應該被徹底取消掉,這樣才是社會的進步。

如果你認為文科生,僅僅是學到的政史地的一些什麼諸如,年代啊,位置啊,意義啊等等死記硬背的知識,那就錯了!這些知識如今可以從不止一個網站以幾秒鐘的時間查到。我也不信你能一直記住。文科生應該學習的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把問題闡述得體的能力。

而理科生將來有幾個人能從事和物理、生物、化學有關的工作?極少一部分人。所以,理科對你們而言,也不僅僅是做對一兩道題、記住一兩個公式的問題,要知道應試教育只是一款遊戲,一款獲得進入大學資格遊戲,你應該beyond the game,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培養的是一種理科思維。

舉個例子吧,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才幹對於國家而言,正如文臣和武將。比如我們要攻打日本,理科生的負責解決的問題是打日本應該用什麼軍事設備,投入多少資金、兵力,然後運用什麼戰略取得勝利,這其中還包括導彈精度,射程和天氣測算等一些列問題。

而文科生負責的是,我們為什麼要打日本,打日本會對國際形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尋找合作夥伴一起打日本,或者乾脆讓日本不戰而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打日本能否贏得民眾支持、能否有更多理由支持戰勝日本以後合法佔領更多的資源等等等問題。

如果你只想就此像別人解釋的時候,只要說上邊這個例子就可以了。但是這篇文章想要告訴你的是,最好別這麼說!文、理生是單純為了應試教育而劃分的,它的最終目的是高考分數---決定你上大學的那幾個數字。至於你以後的專業,如果不喜歡可以重修。但你始終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文科生還是一個理科生,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誤。

人應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改變不斷進步的人,而不僅僅局限於哪一類人。如果時代非逼得你必須選擇,那也只是你在這一段時間的一種經歷……沒準你以後還可能學挖掘機呢。我就能從此一輩子叫你藍翔畢業生?我不能,你自己更不能這麼定位。

除非你想開一輩子挖掘機,我見過說自己做了一輩子司機的,但沒見過說自己一輩子是文or理科生的。

不要給自己過早的下定義,他只是你人生髮展的一部分,這段時期的文科生or理科生的經歷,能轉化為方法、思路,從而成為你人生髮展的一部分,這才是最寶貴的。這遠比課本上的知識重要。


以前的回復拿出來再說一遍吧~

文科馬太效應很強、特彆強,你拜了好的導師那就成功一半~~~

這方面跟藝術界很相似,高端的這種都有一個圈子,你有錢有勢力能入這個圈子,沒這些想入這個圈子最好的方法是靠導師~找到好的導師之後才是成功的一半,你不但學術得搞好,你還得搞好人際關係,這樣才能你捧我,我捧你,你好我好大家好~捧著捧著都是大師了,然後你就能和政界、商界搭上線了,然後你的一切都可以慢慢變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了~

至於理科,理科經常有科學家30歲以下做出各種牛逼成果,拿各種獎,文科就很少見吧?哪怕是季羨林、陳寅恪這種大師也沒30歲以前就聲名顯赫拿各種稱號各種獎吧?為啥子涅?

因為理科是有學界統一的標準的,那怕你一個初中生做出了什麼巨大研究成果,大家也會承認你!各種獎項一般也不會少!這種例子有很多比如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都是年紀輕輕發的大文章最後甚至拿了諾獎!文科當初倘若有毫無名氣的年輕人拿著陳寅恪的文章發表,學界真的會承認他的水平,地位嗎?畢竟文史這回事你玩出花來說白了也是你一家之言,誰也沒法穿越回去看看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既然是你一家之言這東西到底別人認可不認可那就有的說了!所以你年紀輕輕,作出些新鮮東西,人家一定甩你???

理科就不一樣了,畢竟科學都要講究可證偽性,都是能判斷對錯的~你再年輕只要你做出的別人做不出的東西,誰也不能否認你!這方面我不客氣的說文科在學術上的馬太效應比理工科強多了!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而是一個研究這個的老師說的~

之前看消息說國外有張油畫可能是畢加索的,後來油畫里有跟頭髮正在化驗是不是畢加索的,如果是則價值3500萬美元,下面網友評論如果不是呢?畫的價值源於畢加索而非畫本身嗎?

文科有些方向不也一樣?大牛做啥下面都一片叫好聲季羨林還被冠以國學大師,去世時我校內主頁無數文科生轉發紀念/哀悼國學大師季羨林之類的文章,所以陳寅恪的研究成果再高/再標新立異,你年紀輕輕沒名氣沒地位沒導師鋪路,學術上你開闢了新思路,別人一定會承認你嗎?別人或許會說你胡說八道呢,得不到別人認可你靠啥去評職稱?

這種情況下,國內文科能搞成什麼樣,學術水平到底怎麼樣,你自己掂量吧~


很多人對「有用」的定義就是有沒有技術含量。

但魯迅後來棄醫從文了,因為他明白,醫治沒有人文素養的人,讓他們活著也如同行屍走肉。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嗎?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道德的社會嗎?

你能想像一個反三觀的社會嗎?

文理是彼此依賴,彼此相生的。少了誰另一個都無法存在,有了誰另一個都會因此出現。


文科生不錯,理科生也不錯,只有狹隘的人才是最操蛋的。


一方面,文科一點也不缺技術含量。

前幾天我在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答案,是這麼說的:男孩向女朋友問「久的孩子是誰?」當時他的答案是「日久生情」,卻沒想到女朋友說了一句「久懷慕藺」,當時他就覺得自己相當的沒文化。

這個成語是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當時是說「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雖然說如果按照文理科的分類來看,這應該是屬於文科的內容,但是我覺得,就算是文科學生也沒有幾個知道。所以不管是什麼學科,只要功夫到家了,不僅能夠鎮住別人,最終也能夠拿它當飯吃。我覺得在真正把文史類的內容都吃透到可以當飯吃的人當中,親王 @馬伯庸 應該算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至於理科學生當中文筆好的,那是智商高,至於智商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可以去看電影《超體》。

——你什麼時候學會的中文?

——兩小時前

另一方面,文科確實不那麼「有用」。

文學、歷史、地理等內容研究透了,在目前就業形勢下的確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先不提這個,因文獲罪是鑽研到一定水平的人更擔心的事情。

最近我們的大大同志開了一個座談會,然後著名笑星趙本山沒有被邀請上。據說,他因此感到很緊張。

之前很多答案也提到了,理工科的人遭遇大的政治風潮,雖無法完全豁免,置身事外,但為了保持社會正常運轉,有時候還得倚仗他們,讓他們繼續工作,能保一條生路。搞經濟學,銀行業,商業的也是一樣。但純文字工作的,作家,藝術家,新聞記者,哲學家思想家,這些人是最早被清除,打擊力度最大,境遇最慘。稍有不慎,就成了排除異己的犧牲品,還是花式吊打,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

最後,按需求金字塔來看,解決人類基本需求的人,比解決人類高級需求的人,更容易在這個世界上存活。

畢竟一個是雪中送炭,一個是錦上添花。你可以就韓寒,郭敬明,方舟子等的好惡問題有爭論,但爭論各方終歸都得感謝袁隆平。

如果有這樣的人,他不工作的話,我們就沒飯吃,沒衣穿,那麼我們一定會用各種辦法,讓他固定在他自己的崗位上。能力一般的人如基層農民、工人,自身有需求,所以我們會對他們不以為然;但能力越大的人,就對我們需求越低,越有可能隨意離開他的崗位,我們相應給他的補償就高,導致高級「理科人才」的待遇高。

相應的,在我所供職的IT記者領域,資深老記者還堅守寫稿一線的,待遇也絕不會低,因為如若不然他們就會轉職去做PR、BD,網站就沒稿子可發。

可能在我們正身處的環境中,「理科」人才做的是維持世界基本運轉的工作,「文科」人才的任務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理科」更吃香而不是一樣待遇,證明的是我們社會對人的評價標準,尚未脫離「維持基本運轉」的低級需求層次。

等我們的生活水平足夠好以後,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文科」技能,一定會成為那時候大家爭搶培養的能力。而我也寄希望於中國日漸壯大的新富階級,在他們不用擔心溫飽的前提下,把悠閑享受的時間從「買買買」轉變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畢竟,回饋社會的方式,不只有劫富濟貧這一種。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摘自《死亡詩社》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資源整合和人脈?
你怎樣看待上海實行新的居住證積分政策?
如何面試比自己年齡大資歷深的應聘者?
如何解決公益人才極度缺乏的問題?
面試之後總是沒有下文!面試官最看重的究竟是什麼?

TAG:教育 | 職業發展 | 人力資源HR | 高等教育 | 人文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