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佛家八苦中的五取蘊苦?

苦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

前七苦都有所體會,但是五取蘊不太懂是什麼意思。百度上的解釋要麼太簡單要麼引經據典理解不能


五(取)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就是一切顏色形狀之物;受就是一切感受;想就是一切思想;行就是一切身口意行為、行動、運動;識就是分別這個那個、種種認識。

蘊就是集合。

你看看,所謂的「我」是不是就是這五種蘊的集合?

而這五種蘊,都是取來的!把五蘊當作「我」,所以煩惱熾盛。此五蘊本質都是苦味的。因為取不是「我」、沒有「我」性的五蘊當成了「我」,所以才會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諸苦的建立!所以五蘊熾盛苦是根本之苦!


五取蘊也稱之為五陰熾盛,是指精神方面的,內心妄念紛飛,慾望糾纏不清,被現實種種假象所迷惑,就像火焰在內心、在體內燃燒,讓我們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或許你自己也理不出頭緒、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甚至會支使一個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這就是五陰熾盛苦。在八苦中,前面七種都是結果,我們必須要去面對、要去承受的。而五陰熾盛苦是痛苦的原因,也是我們可以把握、可以控制的,是我們學習和改過的重點。


先解釋「五蘊」和「五取蘊」的區別。

1、「五蘊」,即「一切法」的異名,包括色、受、想、行、識五個方面的分類。有煩惱和無煩惱的有情,他們各自領會到的一切法,都可以稱之為五蘊。

2、五取蘊,有煩惱的有情,他所領會到的一切法。這裡的「取」,主要表示因為無明而懷揣身見等種種邪見取。對於這樣的一類有情,他所領受的色心境界,統稱為五取蘊。

所以,「五取蘊」和「五蘊」的區別在於,為了描述佛陀、阿羅漢的一切法,只能用「五蘊」,除開這兩種特殊情況,五蘊和五取蘊是可以通用的。

然後再說苦。

苦,略說有三種:苦苦、壞苦、行苦。

《長阿含經》卷8:

「復有三法,謂三苦:行苦、苦苦、變易苦」

(此中,變異苦,在別的地方,也翻譯作壞苦)

如上八種苦,和三苦是什麼關係?

宣說的次第是什麼?或者說為什麼要這麼說?

那最後的「略說五取蘊苦」又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的含義呢?

對於這三苦和苦的八種行相的關係:

《瑜伽師地論》卷55:

「複次,如經言:「生苦乃至略攝五取蘊苦」,如是諸苦相,

幾苦苦攝?謂初五。幾壞苦攝?謂中二。幾行苦攝?謂後一。

複次,初七,苦苦攝;彼所對治凈妙煩惱,壞苦攝;最後一,行苦攝。

由世尊言:「入變壞心」;又作是言:「由蓋、纏故,領彼所生心諸憂苦」。故知煩惱壞苦故苦,道理成就。」

《瑜伽師地論》卷67:「問:如佛世尊以八種相分別苦諦,所謂生苦、老苦,廣說乃至總略五取蘊苦。此中幾相顯苦苦性?幾相顯壞苦性?幾相顯行苦性?

答:前五顯苦苦性。中二顯壞苦性:愛別離苦,已得所愛變壞故;求不得苦,未得所愛變壞故。後一總略五取蘊苦,顯行苦性。」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以顯示「苦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顯示「壞苦」(變易苦)

而「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則顯示「行苦」。

那為何要先宣說苦苦、壞苦等七種具體相,後說五取蘊苦呢?

《瑜伽師地論》卷66:

「複次,欲令於苦遍知,於集永斷,於滅作證,於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諦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令了知苦諦粗相以為依止,漸能趣入諦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眾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

什麼叫做「略說五取蘊苦」為何要「略說」,五百阿羅漢對於此番道理解釋得更加詳細: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8:

問:苦聖諦云何?

答:如契經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非愛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是名苦聖諦。」應知此中與生相合故,名生苦;與住異相合故名老苦;與逼惱相合故名病苦;與滅相合故名死苦;與非愛會相合故名非愛會苦;與愛別離相合故名愛別離苦;與不自在不隨所欲相合故名求不得苦;如是諸苦皆是有漏取蘊所攝,故名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複次,

生是一切苦安足處苦之良田,故名生苦;

老能衰變可愛盛年,故名老苦;

病能損壞可愛安適,故名病苦;

死能斷滅可愛壽命,故名死苦;

不可愛境與身合時引生眾苦,故名非愛會苦;

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眾苦,故名愛別離苦;

求如意事不果遂時,引生眾苦,故名求不得苦;

如是諸苦,皆是有漏取蘊所攝,故名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問:五取蘊苦其量廣大,何故名略。

答:苦雖廣大,而略說之故名為略。謂五取蘊苦患極多,不可廣說,欲令所化總生厭離,故略說之。譬如有人多諸過惡,不可廣說,有問彼過,但可總答,是極惡人言雖是略而過甚廣。此亦如是,故名略說五取蘊苦。」

又,約世俗諦、勝義諦說:

《顯揚聖教論》卷2〈1 攝事品〉:

「苦諦者,此有二種:一、世俗諦所攝;二、勝義諦所攝。

世俗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勝義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前七種苦的描述,在於世俗諦的角度宣說眾苦之相。而最後「略攝一切五取蘊苦」,則是從勝義的角度宣說苦之行相。

所以,有無明,則十二因緣輪轉相續,五取蘊就猶如火焰燃燒不止,故曰「熾盛」。有五取蘊,則有眾苦逼迫。

應該這樣理解「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五陰盛是前七苦的總結,所以五陰應當滅盡無餘,即滅諦


第二分樹喻品第六十九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諸菩薩摩訶薩能為難事,謂不得諸有情,亦不得彼施設而為有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世尊,譬如有人慾於無色、無見、無對、無所依止空中種樹,彼甚為難;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有情及彼施設,而為有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極為難事。」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為甚深!諸菩薩摩訶薩能為難事,不得有情及彼施設,而為有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雖不見實有情,亦不見彼施設,而諸有情愚痴顛倒執為實有,沉溺生死受苦無窮,為拔彼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以巧方便而救度之。

「譬如有人良田種樹,是人雖復不識此樹根莖、枝葉、華果受者,而種樹已隨時溉灌勤加守護;此樹後時漸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茂盛,眾人受用愈疾獲安。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不見有果報有情,而為有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漸次修行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余無量菩提分法,既圓滿已便能證得一切智智,令諸有情受用果報,枝葉華果各得饒益。   「善現當知,枝葉饒益,謂諸有情依此菩薩解脫惡趣。其華饒益,謂諸有情依此菩薩或生剎帝利大族,或生婆羅門大族,或生長者大族,或生居士大族,或生四大王眾天乃至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其果饒益,謂此菩薩自證無上正等菩提,令諸有情或住預流果,或住一來果,或住不還果,或住阿羅漢果,或住獨覺菩提,或住無上正等菩提;是諸有情勤修善法,依三乘道漸次證得三乘涅槃,如是名為果報饒益。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雖作如是大饒益事,而竟不見有實有情得涅槃者,但見妄想眾苦寂滅。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得有情及彼施設,為除滅彼我執顛倒,速求證得一切智智,由是因緣極為難事。」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所以者何?依諸菩薩摩訶薩故便能永斷一切地獄、傍生、鬼界,亦能永斷一切無暇貧窮下賤三界眾苦。」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佛。世間若無諸菩薩眾,便無三世一切如來,亦無獨覺及聲聞眾,亦無永斷一切地獄、傍生、鬼界及余無暇貧窮下賤三界苦時。是故,善現,汝言菩薩摩訶薩眾猶如佛者,實如所說。

「複次,善現當知,菩薩摩訶薩眾即是如來。所以者何?善現,若由此真如施設如來,即由此真如施設獨覺,亦由此真如施設聲聞,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賢聖,亦由此真如施設色、受、想、行、識,亦由此真如施設眼處乃至意處,亦由此真如施設色處乃至法處,亦由此真如施設眼界乃至意界,亦由此真如施設色界乃至法界,亦由此真如施設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亦由此真如施設眼觸乃至意觸,亦由此真如施設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由此真如施設地界乃至識界,亦由此真如施設因緣乃至增上緣,亦由此真如施設無明乃至老死,亦由此真如施設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由此真如施設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由此真如施設苦、集、滅、道聖諦,亦由此真如施設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由此真如施設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由此真如施設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亦由此真如施設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由此真如施設凈觀地乃至如來地,亦由此真如施設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亦由此真如施設五眼、六神通,亦由此真如施設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由此真如施設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亦由此真如施設無忘失法、恆住舍性,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由此真如施設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智智,亦由此真如施設有為界,亦由此真如施設無為界,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法,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有情,亦由此真如施設一切菩薩摩訶薩。

「如是,善現,若如來真如、若獨覺真如、若聲聞真如、若一切賢聖真如、若色等一切法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菩薩摩訶薩真如,如是真如實皆無異,由無異故說名真如。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真如修學圓滿,便能證得一切智智,既已證得一切智智故名如來。以是因緣當知,菩薩摩訶薩眾即是如來,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為定量故。

若如來真如、若獨覺真如、若聲聞真如、若一切賢聖真如、若色等一切法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菩薩摩訶薩真如,如是真如實皆無異,由無異故說名真如。諸菩薩摩訶薩於此真如修學圓滿,便能證得一切智智,既已證得一切智智故名如來。以是因緣當知,菩薩摩訶薩眾即是如來,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為定量故。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學一切法真如;若學一切法真如,則於一切法真如得自在;若於一切法真如得自在,則得一切有情根勝劣智;若得一切有情根勝劣智,則能具知一切有情勝解差別;若能具知一切有情勝解差別,則知一切有情自業受果;若知一切有情自業受果,則願智圓滿;若願智圓滿,則能凈修三世妙智;若能凈修三世妙智,則能圓滿一切智智;若能圓滿一切智智,則能無倒行菩薩行;若能無倒行菩薩行,則能常以財施、法施饒益有情;若能常以財施、法施饒益有情,則能如實成熟有情;若能如實成熟有情,則能如實嚴凈佛土;若能如實嚴凈佛土,則能證得一切智智;若能證得一切智智,則能如實轉妙法輪;若能如實轉妙法輪,則能安立有情於三乘道;若能安立有情於三乘道,則能令有情入無餘依般涅槃界。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見如是等自利利他無量功德,欲令所發大菩提心堅固不退,應勤精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終其根本就是執著。執著會造成苦。佛教就是擺脫執著。


推薦閱讀:

如何修持心經?
你如何告訴家裡自己修行的事?
關於大小乘佛教的問題?
修行人,每天冥想/打坐/練功兩小時以上是什麼體驗?
修行成就者有什麼特徵?

TAG: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