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安倍晉三將當前中日比做一戰前的英德的比喻更詳細地說一說?

包括但不限於這些話題:「誰像英國誰像美國?」、「比作一戰前的英德,那比作一戰前的英法會不會更恰當?」等等。謝謝


顯然這種比喻是一廂情願的,安倍從結果出發,覺得自己會獲得代價沉重的勝利而已。

問題是,一戰前的德國,在陸軍方面起碼有英法聯軍和俄國作為對手,在海上還面對著幾乎不可動搖的英國霸權,在薩拉熱窩事件之前並沒有真正做好戰爭準備,一戰的爆發是很偶然的事件,在幾乎所有政治家都認為外交斡旋和綏靖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所有政治家都選擇了強硬。如果說一戰有什麼借鑒意義的話,那就是——德國原始的政治結構和封建軍事傳統讓一切成熟的政治家都只能終老田園。

目前顯然不同。

日本面對的是基本大一統的東亞大陸,其他的幾個變數,俄國,他的遠東人口過於稀少,陸軍傳統和核打擊力量一直存在,合理的發展是不介入遠東衝突,而且中日也不可能主動招惹俄國。正常情況下,韓國和朝鮮不足以在大陸挑戰中國的陸軍,這導致中日衝突的形式只會以海戰和空戰進行,不管中國是否戰敗,大陸領土都不會受到影響,這和一戰後被切的德國完全不同。

第二個不同是,日本的海空軍並非不可撼動,他不是遠東的海上霸主,相反,他的海軍結構更像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一個補充版本,並不具備獨立整合力量。在中國海空軍長期高速度的發展進程中,把中國比作一戰前的德國是不合適的。

第三個不同是,美國的影響。美國參加一戰是在兩方廝殺的精疲力竭之際的討巧之舉,希望接入歐洲事務並且獲得國際關係話語權,但事實上,凡爾賽框架並沒有保證美國的利益,導致美國最後根本就沒有在上面簽字。

而目前不同,美國高層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就開始評估中國崛起的影響,G2共治理論是當時的熱門辭彙。當然,目前的熱門辭彙是重返亞洲,這就決定了中日衝突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美國對中國成長為東北亞霸權國的看法——拋棄日本是否對美國有利?或者說,美國願意為了保衛自己的盟國支付多大的政治成本?再或者說,中國流多少血,才能夠抵消美國失去日本的損失?

以上三點不同應該已經足矣證明安倍比喻的荒謬性了,最後的兩句話是:

不要高估日本人的戰略眼光;這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不要低估日本人的戰術素養;這決定了勝利的代價。

修改一下,補充第三句話:如果勝利的代價很高,這是皮洛士式的勝利,會為未來的發展埋下巨大的隱患,這個隱患是可能吞噬自己的。

謝謝邀請。


我覺得任何過度的解讀都是不當的,尤其在現在中日關係如此緊張的關頭,任何誤判的後果都是慘痛的。

安倍這番話是在達沃斯論壇一個閉門會議里傳出來的,也就是說是一個相對不公開的場合,沒有必要每句話都政治正確,因為不是public speech,所以沒有必要將這個行為看作是挑釁。但這句話流傳出來就被炒得很厲害,可以看到西方媒體的反應也是很熱烈,有各種解讀。與其去猜測安倍的意圖,不如看達沃斯那裡記者們的第一手資料達沃斯日記:中日角力

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其實安倍講這句話時是比較隨意的,他的意思就是,當時英德之間有很好的貿易關係,經濟往來很多,但經濟上的共同利益並沒有讓兩國避免戰爭。他並沒有在這一點上多談,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也要警惕。

--------------------------------------------------------------------------------------------------------------------------------------------

這裡就事論事探討問題,有狂熱偏激民族言論的您愛說什麼說什麼,但是人身攻擊的小心我舉報


安倍回應中日話題:不要重演一戰前的英德關係

達沃斯日記:中日角力

安倍的這段話是將中日關係英德關係作類比,不是把中日和英德進行類比。他強調的僅僅是這樣一種國際關係:兩國雖然經濟關係很密切,但並沒有避免戰爭的爆發。一戰前的英德關係顯然屬於這種關係;目前中日之間經濟關係也很密切,具有相似性。

但是,安倍這段話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日本與中國的經貿往來非常密切。中國從日本採購資本品,並將製成品銷售到全世界。中日之間需要一個坦誠公開的全面對話。對話是為了化解分歧,不能因為有分歧就不對話。

所以安倍的意思就像日本官房長官「辯解」的那樣,就是要吸取歷史教訓,通過對話和溝通避免中日像英德那樣陷入安全困境而走向戰爭。

至於外交部的「駁斥」,可以當笑話看了,一如既往地自說自話。 王毅:安倍把中日關係比喻為一戰前英德關係莫名其妙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對號入座地討論中國和日本到底哪個是英國哪個是德國是沒有意義的。

至於什麼才算對號入座,請看這則新聞:阿基諾將中國比作納粹德國 被批為「無知業餘政客」


安倍的意思很明顯,他在告訴世界中國就是一戰之前的德國,而日本就是亞洲的英國,他想與西方結成協約國共同壓制中國取得「勝利」

這裡面要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就是安倍在叫囂未來戰爭,他在暗示兩年之前還風平浪靜的中日關係有走向戰爭的可能。第二就是如果真的有戰爭日本將堅定的站在「協約國」一邊不惜一切壓制中國。然後回歸正常國家並享受戰勝國待遇。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日本領導人的瘋言瘋語經常能表現出日本國內政治精英的想法。我們必須警惕。還是那句話,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我認為安倍做這個比喻的最重要的暗示點在於「新興崛起大國對於老牌強國的挑戰」 將中國對日本的挑戰類比成德國飛速成長後與英國的衝突-------如果非要字句都找到起源,方方面面都尋求相似點就有些過度解讀了,也不現實。安倍這話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醒中國:是的,你的實力不斷強大,但你仍需要慎重的挑戰現有秩序。中國當局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習大大關於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言論)

其實坦白講這一輪的中日關係一系列的緊張狀況中方多少有主動尋釁的意味,很多次都是中方拒絕了日方關於緩和關係的提議。

客觀來看,釣魚島的歸屬問題中國是沒有官方所講那麼理所應當的,具體知乎有相關論證

再者,關於日本政壇軍國主義涌動,安倍蓄意破壞二戰既定體系等言論我不了解,我所說的不了解是我對官方喉舌所說的那些個東西持保留態度(比如前段時間被官媒狠批的《永遠的零》)我只是知道這一屆中國政府有明顯的利用民族主義來錯位焦點,轉移矛盾的傾向。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一些器皿內部是如何設計的?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戰鬥經驗為何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1945年蘇聯兵出東北後在當地是否有嚴重騷擾地方的現象?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教科書上的科學依據從何而來?
為什麼中國三千年發展到宋朝水平,埃及三千年卻不行?

TAG:日本 | 歷史 | 政治 | 國際政治 | 安倍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