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直接向日本投降,之後再發力趕上」的言論有道理嗎?

@梁惠王首頁 | 新浪個人認證:「

發個洗粉貼吧:我是這麼看抗日戰爭的,如果分析一下雙方的實力差距,人家能獨立製造先進飛機、航母,我們只能造點輕武器。我的看法是直接投降,和談。給老百姓選票,改革,乖乖把內政搞好,等政治清明,科技自然就趕上了。否則只是白白耗費老百姓的命,你領導反正不用親自上。」

這樣的事件有歷史先例(或反例)么?

這個推論的有什麼依據么?


中國被吸收之後,發力趕上,是要趕上誰?

讓我們參考一下近似時代的清朝,以及日帝強佔期的朝鮮的案例。

滿清入關時,明殊死抵抗,降服過程就跟所有戰爭一樣,非常血腥。在當時要是有人按現在的觀念認為滿漢一家,那無疑會遭到唾罵了。比如統治初期的辮髮政策,漢人也是非常抗拒的,但多爾袞還是用威懾手段強制推行。

但是到清朝末期,很少有漢人把滿人當敵人,當初那麼抗拒的辮子,到這個時期還有很多保守的漢人捨不得割掉。

到現在,清朝歷史已被官方認可為中華歷史,滿族也已漢化,滿語成為了少數老人才會講的死語。

吸收融合,就是這麼回事。

當然,可能有些人感情上對這個類比有抗拒感,更喜歡聽跟自己無關的故事,

那就參看跟問題歷史屬同一時期的朝鮮。

1910年~1945年,經過韓日合邦和內鮮一體,朝鮮半島被日本軍國政府佔領了三十年,直到日本投降。

日本的統治期,分為憲兵統治期,文化統治期,民族同化期這三個階段。

憲兵統治期(1910~1919),是因為日本憲兵擔當了朝鮮治安,所以才如此稱呼。當時日本缺乏殖民地統治經驗,所以一味實施高壓政策,導致朝鮮獨立運動和思潮的全國性發展。民族獨立運動和日本國內民主自由主義思潮的內外雙重壓力導致憲兵統治期的落幕。

文化統治期(1919~1931),可以說是在第一階段試錯以後轉向安撫民心,從文化上增強朝鮮人認同感的政策期。撤銷憲兵,安排大量的警力維持秩序。這時也是日本軍政府的黃金時期,一戰後的經濟騰飛,成功入侵中國,建立滿洲國等等,也讓軍政府的野心越來越大。當然,彈壓獨立運動的強度,反倒是更加增強了。而積極扶持當地經濟,推動近代化,開發資源創造就業崗位,通過教育手段教授日語和政治思想,培養親日意識,默認思想自由,寬鬆言論政策,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心,這軟硬兼施頗有成效,獨立運動的積極性減少了很多。而近代化的先進日本文化也是穩定朝鮮民心的重要原因。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越來越多民眾以接納日本文化為榮,逐步同化。

最後的民族同化期(1931~1945),算是最黑暗的時期。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軍政府的垂死掙扎,開始推行兵站基地化政策,從本土和各殖民地大力抽出物資人力,推向戰場。為了壯大勢力,軍政府必須把殖民地民族當作兵丁徵用,而朝鮮人不願意為日本送死,解決方法就是讓朝鮮人成為日本人。也就是強制性的吸收統合政策,強制推行昌氏改名,讓朝鮮人改成日本名,禁止創辦朝鮮語報刊,強征鍋碗瓢盆等所有可用物資,強征男丁和慰安婦送往戰場。為了鼓勵朝鮮人入伍,日本軍國政府還將第一個戰死的朝鮮人士兵奉為英雄典型進行宣傳,最後神格化,該士兵的靈位進入了靖國神社。最後,送往太平洋戰場的朝鮮人士兵,幾乎全滅。當然,日本本土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這個時期,文化統治期接受教育的朝鮮人已經長大成人,除了對本土和外邦人的歧視有所不滿外,也算是同化的差不多了,從國家矛盾轉為少數民族矛盾。(這個時期日本人和朝鮮人的歧視,約等於現在的地域歧視。)

而組織性的民族獨立鬥爭也已經完全沒有了,零星的個人運動也是完全不成氣候。幾乎算是根除了民族獨立思想。

有記錄稱,日本宣布投降時,民眾大喊萬歲,而少年兒童們卻看著這個光景頗為訝異,問大人:「我們不是日本人嗎?我們國家戰敗了,為什麼還這麼高興?」

可見同化進程完成了大半。

相似情況,台灣也有發生。

台灣的殖民政策跟朝鮮大體相似,獨立運動情況也如此。但跟朝鮮最大的不同是,日本軍政府從來沒有試圖用強壓政策同化台灣人,所以台灣民眾中還有很多人請求日本,希望被賦予日本人身份。

所以,降服後幾十年過去,國民已經是日本人了,政治教育也根深蒂固,

那當初要趕上的是誰,國民會記得嗎?屆時,日本本土對殖民地國民而言只是「外地」。

當然,我也不是民族主義者,從客觀歷史角度上也不能評判這樣的結果是好是壞,畢竟人類社會不是非黑即白。只是針對「抗日戰爭直接向日本投降,之後在發力趕上」的謬誤。

我的看法是直接投降,和談。給老百姓選票,改革,乖乖把內政搞好,等政治清明,科技自然就趕上了。否則只是白白耗費老百姓的命,你領導反正不用親自上。

這段話更是經不起推敲,日本軍政府絕對不會認可「中國政府」的自主性,更不會給「中國老百姓」選票,中國政客也沒有內政的話語權,總督府說了算,一切跟著軍政府走。

而且,在這個架空歷史上,假設中國1937年就投降,接受日本的殖民化,那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依舊會發生。

因為軍偷襲珍珠港的原因除了石油之外,還有就是期望美國認可日本吞併東亞。

他們的邏輯是:

「我要是狠狠打美國一巴掌,美國因為受到打擊就會手忙腳亂,這時候我再大人有大量主動提出和談,對方絕對會感激不盡地答應。」

可見軍政府的思考迴路是比較詭異的,都讓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吐槽,何況是在順利吞併中國自信心極度膨脹的平行空間,只能更加腦殘。

可能有人會說,要是日本利用中國的石油資源,就可以不管美國的石油制裁了,珍珠港也就不會發生了。其實不然。1959年發現的大慶油田,二戰時佔領滿洲地區的日本都沒能力開發和挖掘,更不用說其他地區的油田了。石油還是全靠輸入的,美國還是要制裁日本的石油貿易的。

所以,日本軍政府招惹美國,在任何一個平行空間都是必然的。

那麼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軍政府面對聯軍,即便加上中國的資源和人力輸出,面對強大的美國也依舊會打輸。即便由蔣介石毛澤東各自領導勢力展開獨立運動,中國還是會有很多百姓被強制徵兵,被迫投入太平洋戰場發生大量傷亡,可能死傷比抗日的平行空間還要慘重。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情況有多慘烈,大家都有目共睹,想想看那些士兵如果大部分都是被強征的中國人再乘以十倍,你會是什麼心情。

眼看日本企圖利用中國實施人海戰術,美國做出決議,原子彈爆發,會不會有一顆落在北京我不知道,反正中國還是會發生國共的崛起和內戰,時間線自行修復。

最後我想說,我們只是歷史的旁觀者,我也不是史學家,只是講非常表層的常識和盡量合理的推敲而已。但一個歷史小說家能說出這樣缺乏推敲的言論,著實令人擔心。


以當時日本軍部的瘋狂程度而言,中國投降會讓日本軍部進行更大規模的冒險。

到時候,甚至用不上等到41年,中國就可能被日本拉上戰車去與美國開打;同時,考慮到沒有中國的牽制,日本進攻蘇聯也有可能。


以美蘇的實力,日本加上個孱弱的中國也會被打爆。

由於沒有中國的牽制,一方面蘇日開戰會更早,另一方面美日戰爭會持續更久。所以戰後中國應該會存在一個在北方的蘇占區和一個在南方的美佔區。

之後,美蘇處理戰後中國的方式應該會類似於朝鮮,維護一個雅爾塔格局,也就是南北中國分治。北方蘇占區在蘇聯扶持下形成一個社會主義中國;南方美佔區在美國扶持下形成一個資本主義中國。

再之後,說不定會類似於朝鮮戰爭,南北中國爆發戰爭,美國介入。這時候北中國就成了沒有全中國支持的北朝鮮,那只有等蘇聯介入。於是,美蘇在中國大打出手。

這場戰爭結果不好說。但我知道朝鮮戰爭使得朝鮮半島有十分之一人口死亡。到時南北中國之間的戰爭造成的損失應該差不多。於是,中國十室九空,生靈塗炭。

所以,蔣介石在抗戰中沒有投降這件事本身就是對中國歷史很大的貢獻。


嘿嘿,以霓虹的尿性,不要求投降後的穿越者題主出五百萬壯丁幫助他們征服東南亞和北上搞蘇聯那就只有一個可能即霓虹本州突然為隕石所滅拿總當年裹挾僕從國六十萬大軍遠征毛子雖然最後一敗塗地但是死的都是僕從國的人殷鑒不遠某觀題主智商如插標賣首穿越需謹慎。

喵。


謝瑤

簡答下吧

這種言論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太平犬言論

一般說這等話的,要麼別有用心,要麼純粹無知,如此而已。


蔣介石一拍大腿,我怎麼就沒想到啊。


「這次考試反正是考不出了,直接補考,過陣子奮發圖強,一口氣考個好學校!」

「今天已經很累了,乾脆就不幹了,明天趕個早起,一口氣都全都幹完!」

誰信?

另外一個國家要發力趕上靠的是什麼人?靠的必然是大量受過良好教育,有氣節的人,直接投降以後接著就是巨大的挫折感和民族自尊心毀於一旦,很多人就會不出世,得過且過,行屍走肉。談什麼發力趕上?

凡是這麼想的必然使民族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跪下去讓人家騎在頭上,站起來仍然是在人家胯下~


『不要和我爭辯,也不要說我是事後諸葛亮,反正我就是覺得我比歷史上那些人都聰明』


有先例,當年有個國家叫做「莫斯科大公國」,屈從拔都的金帳汗國,幾百年後演變出來的羅剎國成績大家也看到了。用現在的詞叫做「屌絲逆襲」。

但是反例更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發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艷電」內容摘錄:

  第一點,為善鄰友好。

  並鄭重聲明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日本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營業之自由為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

  日本政府既有此鄭重聲明,則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復,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則吾人遵照宣言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

  第二點,略

  第三點,為經濟提攜。

  此亦數年以來,日本政府屢曾提議者,吾人以政治糾紛尚未解決,則經濟提攜無從說起。今者日本政府既已鄭重闡明尊重中國之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並闡明非欲在中國實行經濟上之獨佔,亦非欲要求中國限制第三國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則,以謀經濟提攜之實現,則對此主張應在原則上予以贊同,並應本此原則,以商訂各種具體方案。

  以上三點,兆銘經熟慮之後,以為國民政府應即以此為根據,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

你的想法75年前就有人付諸於行動了,但是人家可沒用「投降」這麼屈辱的詞,用的是「和平」。逼格相比,你比汪兆銘低了不少。想必先生若早生75年,必會追隨汪兆銘攜手大日本帝國一起投降吧——當然前提是您得活到1945年8月15日。


這明顯就是抄襲汪精衛的「曲線救國」。


有啊,七歲小孩打不贏另一個八歲小孩,可以舉手投降的時候發狠想等我回家找我哥學幾下拳腳,回頭碰到了再打回來。事實上也做得到。

問題是……核武器時代,國與國的戰爭,輸了能有扳回來的機會么?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被迫向外族投降的慘痛經歷,自己去看看打輸了是什麼下場好了。


受限於人類的壽命只有幾十年。這個企圖最後會心有餘而力不足,隨著子孫價值觀的改變而使失敗。


沒有依據。

首先比較歐洲。西歐的很多小國在二戰開始時面對德國是不堪一擊的。比如比利時、丹麥。它們的政府都流亡英國,不承認留下的留守政府。雖然也不過分苛求一定程度的為了人民的合作,但是大名分是有的。戰時有沒有投降,在戰後體系中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最典型的因素是,在討論戰後體系中,蘇聯是傾向於犧牲軍事貢獻不夠的國家的。戰時沒有投降的,在英美蘇的討論中,美國還可以說句話。投降的,美國想保你也沒門。和蘇聯接壤的國家如果有黑歷史,基本是找死。如果中國投降,即使後來美蘇戰勝,蘇聯也會以此為理由傾吞北部領土。

蔣介石初期搞「戰而不宣」已經是最大限度的靈活性了。直接投降,純屬自絕於正常國際體系。

再有,中國沒有能力獨立擊敗日本,但是從力量平衡來說,如果中國投降,美英的處境更為艱難。這種艱難不光體現在軍事上,更重要的是,有了中國的正式承認,美國就沒法逼迫日本推出東北,很難以此為理由開展石油和機器母機禁運,也就不一定有日本侵略印尼和珍珠港。戰後格局就可能大幅變化。


說這話的人沒見過朝鮮的慘狀嗎?好吧不算朝鮮,中國東北沒見過?


人家是來掠奪你的,還會給你自由發展的空間?你米飯都吃不上,還發展?是不是以為上海租界的漂亮房子都是列強修給中國人住的?是個人就知道那是人家修給自己住的,有你中國人份嗎?列強是來中國做慈善的?


抱世界第一大富翁的美國大腿我不大讚同但是可以理解有人這麼想,抱一個窮得要死野蠻的落後國家------二戰時期的日本大腿,這要多傻才能會去做呀


首先想反問一句:這個問題真的有回答的必要嗎?

然後開答:我們可以從該博主的話中看出,他把「投降」當成了一種對抗手段,當成了一種避敵鋒芒的對策,當成了一種另類的堅壁清野。卧薪嘗膽的先例讓他覺得這是所有國家都能採取的對策,全然沒有去考慮對手是不是也是夫差級別的。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投降」就是喪失自主權,就是連有沒有豬苦膽吃都由不得自己。這種情況一樓的朝鮮族朋友已經回答過了。而避敵鋒芒這件事,其實蔣介石的不宣戰和與日本一直秘密談判就是在最大程度和日本不撕破臉皮了,畢竟,如果中國有著一絲絲的投降可能,日本也更願意出現這種更經濟的結果,所以這位博主避敵鋒芒的戰略目的,蔣已經做了,只不過「投降」這個底線,不敢越。

我認為更應該討論的是,這種問題為什麼會出現?


歷史沒有如果,有如果的話就輪不到你我這些閑人在這裡抽煙打屁了。其實我對歷史有這麼兩種感覺,一是一切已經發生事都帶有必然性,二是一切已經發生的事都帶有偶然性。如果要深究的話,第二種感覺更像是想用結果去否定條件。這個問題本身其實毫無意義,那麼一定是問這個問題的人本身預設了立場和答案。


假如把一句話作為一個命題來考慮,至少要有一個條件和一個結論,才談得上是否正確。

以題主的問題來看,姑且不糾結「趕上」的對象是誰,標準是什麼;作為命題應該能夠模糊的表述為:「假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直接投降,能夠比現實世界中更早的達到日本的綜合水平。」的命題是否成立。

首先,即便這個命題成立,意義也很有限。因而這個命題成立與否,是建立在以「哪種方式能夠更早的達到日本的綜合水平」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之上的。而在我看來,這個標準沒有任何的價值。

追求自由,反抗奴役絕不會因為能否趕上別人這種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失去正當性。這已經不是「在生命和自由中選擇什麼」的問題了,這完全是在討論「為了能夠更快的達到別人的收入水平,自己可不可以選擇做奴隸」的問題。

一個人哪怕永遠沒有另一個人富有,在沒有生存威脅的情況下,也絕不應該選擇選擇捨棄自己獨立的人格,而成為另一個人的奴隸。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講更是如此。

其次,有什麼證據可以說明反抗侵略和發展存在對立關係呢?成為殖民地或戰敗國會有什麼有利條件,來促使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如果勉強來說,可能是殖民地有可能更好的引入宗主國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水平。

這裡可以回顧歷史,從大航海時代開始,非洲一直受到歐美各國的奴役,直到現在為止,仍然無法看到這種奴役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美國崛起後,原住民印第安人已經談不上國家或者文化,這種結果也絕不是大家想要的。

印度作為大英帝國最主要的海外殖民地,所接收的文化、技術輸入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我個人看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現在的印度比中國更具有優越性,哪怕他們是通過選舉來產生政府的。

何況,日本有什麼先進的制度和科技呢?當年的日本還深陷軍國主義泥潭,無論政治制度和科技水平能和當時的日不落帝國相比有什麼優勢呢?有什麼理由相信,投降的中國會比現在的印度更值得期待?

真正值得討論的範例,或許是香港在英國的殖民下的快速發展,和二戰後韓國、日本和台灣的快速重建。

但這裡要考慮的問題是,香港、韓國、台灣的樣本範例都太小。跳蚤可以寄生在老虎身上生存,老虎和老虎可能就真的只能一決雌雄。像冰島或安哥拉這樣的國家,可以在無軍隊的情況下存在,你能想像中國不具有常備軍時會發生什麼事么?

二戰後韓國、日本和台灣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不遺餘力的制度和科技輸出。一方面美國需要以韓國、日本和台灣為前沿,遏制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美國確實是二十世紀後50年全球經濟文化發展的發動機。

但有什麼理由相信,侵佔了中國的日本會像美國一樣做同樣的事,達到同樣的效果?有什麼理由相信,那樣的現實會比現在更好?

即便以上的假設都成立,一個對獨立發展沒有信心的國家,即便成了別人的傀儡,未來又有什麼可期待的呢?


憑什麼給被佔領民族選票?!你見過奴隸有選擇主人的權利嗎?


不可能,如果在戰爭失敗,國土全境淪喪的前提下都可以搞改革,弄選票,把各種時髦政治名詞變成政策的話……

那戰爭勝負還有一毛錢的意義么,人類歷史這麼多年為了打贏花了多大心力是為了什麼啊!

況且,世界所有的政權/勢力面對強大外部威脅和壓力的時候,無一例外會走上集權道路,乃至戰時體制,這種路線下進入原題所說的自由主義烏托邦的可能性,呃,至少是小概率事件,而日本吞併中國席捲五百萬人盾遠征毛子/東南亞才是大概率事件。這種時候中國投票投什麼?選擇誰去當人盾么?

與其賭這個不如賭彗星撞擊日本,中華不戰而勝……


不流盡最後一滴中國人的血,大日本帝國絕不投降。

琉球就這樣


推薦閱讀:

解放戰爭時期共軍身體素質為什麼這麼好?
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南方的版圖都沒什麼變化?
如何看待古地名與今地名的差異?
為什麼李天霞沒救出張靈甫就被指責為見死不救,張靈甫沒有救出常德的51師 沒有救出方先覺怎麼就沒人黑?
歷史上有沒有子女成為國王或是皇帝,而他們的父母卻是臣子的情況?

TAG:中國歷史 | 調查類問題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