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熵的理論解釋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做法是否科學合理?相關推論是否正確?
比如這篇文章: 熵的社會學意義
在探討是否合適之前,還是把基本的東西擺一擺:什麼是熵?
先只討論熱力學熵。
熵在大學生的(尤其是理工科)知識體系中出現在兩個地方:物理和化學。化學尤其是物理化學(從物質的物理現象和化學變化的聯繫來探討化學反應的基本規律的學科,是化學)中的熱力學尤其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中講的最多,也最細。
那麼什麼是熵?
首先熵是平衡態下獨立系統中可逆過程的溫熱商。熵是體系的熱力學狀態函數,可用於判斷反應自動發生過程的方向。然後是統計熱力學中,熵是系統混亂度的函數。
從上述的兩種解釋與推導與實驗中我們得出結論:孤立系統中,熵變總是大於等於零的。
沒錯!使用熵必須注意其限制條件:平衡態與獨立、可逆。
什麼是平衡?平衡指的是平衡態熱力學。也就是說,熵是適用於平衡熱力學的,在非平衡熱力學(比如人類社會)中使用就像加減的等價無窮小代換一樣需要謹慎處理。
什麼是獨立?獨立指的是獨立系統。系統與環境在物質與能量上來說都是隔絕的。準確說,這是一種balabala的狀態,只有你把系統換算到相當大的程度上(比如宇宙尺度),才能完全發現完全的熵增。
如果尺度較小會怎麼樣?那麼就會有熵減(詳見《生命是什麼》)。雖然系統熵變與環境熵變之和仍為增,但是系統(或環境)的熵變卻是的的確確的為負了。
什麼是可逆?可逆指的是可逆過程。可逆過程與平衡態構成了經典熱力學,並認為:系統總是自發地趨近與平衡與無序。
但事實上,趨近平衡與無序並不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就實際的人類社會,不能看做是平衡狀態,更不可能是孤立狀態,絕不會是可逆過程,以熱力學為參照的話,應選用發展的不是很完全的非平衡、不可逆熱力學來看待——也就是所謂的混沌現象與耗散結構和自組織現象。
這裡的混沌現象並不是指量子力學之類的混沌理論。而是與最小熵產生,局域平衡有關的一種介於「經典熱力學規律的有序」與「徹底的隨機性的混亂運動」之間的一種有序混亂,一種被限制在確定且穩定的範圍內的混亂運動。
而耗散結構指的是在非平衡態系統中,狀態隨時間變化有可能建立一個有序結構,稱為耗散結構。這是一種建立在不穩定狀態基礎上的有序穩定結構,是依靠系統與環境交換物質與能量維持的,一旦這種交換終止,耗散結構也就隨之終止。形成耗散結構的這種高度有組織的行為稱為自組織行為。
人類社會的變革,正如地球上的動物進化一遍,在漫長的時間中歷經了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序到更精確的有序的過程(宏觀來說)。帶入上面兩條來看,可以發現人類社會就像一個系統,不斷地從環境中汲取負熵,構成耗散結構(人類社會組織),並且這種自組織現象是呈現混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
故,討論熵的理論解釋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做法是否科學合理?相關推論是否正確?並不能很快的得出結論,熱力學還在發展,學者們也在不斷的賦予熵和熱力學更多,更精確的定義與理論。就算現在的做法並不是科學合理的,推論是錯誤的。我們存有某一天能用更進一步的熱力學理論去論述問題的可能。
————————————————————————————————————————————
ps:經典熱力學最大的惱火之處不僅僅在於平衡態與獨立、可逆的限制,還在於——沒有討論動力學!
算一算動力學上達到熵寂……我們還是討論一下熱力學第三定律吧。
我這點上是支持三體中最後的描述的。
ps2:順便說真心覺得這種婦人之仁害事,前面幹了那麼多做死的事情,這下直接把宇宙玩脫了,高興了吧~
ps3:做死的意思是:明明不做就不會死,為什麼就是不明白呢?我認為:用熵的理論解釋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做法毫無合理性可言,近乎胡說八道。
物理學中熵的定義非常清楚,而「體系的混亂程度」只是一個相對直觀的描述。從粒子層面來看,表面上看死氣沉沉的沙漠,其無序度甚至高於黑幫橫行的都市。
另外題干中提到的那篇文章以及那本書都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即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的前提是封閉體系。而人類社會無論如何都不能看做是封閉體系,即使地球本身都不是封閉體系,因為太陽的存在。
利用太陽的能量,不斷改變周圍環境,使之成為長期穩定的低熵狀態,這一過程是從原始海洋中第一個可複製有機分子就開始的;至今為止,直至社會學意義上可預見的未來,地球體系一直處於熵減的過程。文明也許短暫地化作廢墟,但廢墟上又崛起了新的、更強大的文明。
忽略封閉體系的前提,生搬硬套物理學規律,最終得出「我們即將進入的低熵時代要求我們大幅度減少世界人口」,這樣的可怕結論。如果不是作者有意誤導,我只能說:偽科學危害之甚,莫過於此。用統計物理(以熵為核心)解釋社會系統的演化是一個研究熱點。「這種做法是否科學合理?」不算一個好問題,如果改成問「是否產生了有價值的發現、並且有潛力產生更重大的進展」,那麼答案是肯定的,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可以參考 最大熵產生原理、最大流原理方面的文獻 。注意是『最大熵產生』原理(Maximum Entropy Production Principle - MEPP),而不是『最大熵』的產出原理,也與【最大熵原理】(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 - MEP)關係不大。
問題中的那篇文章可以算是外行人的取類比象式的臆斷,一是沒有系統理解統計物理理論,二是對當代複雜系統研究、社會網路研究並不了解,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社會系統是孤立系統,然後把熱力學第二定律簡單套用在社會系統的演化上——而實際上,社會系統是耗散系統,首先服從於最大熵產生原理,其演化是自組織臨界過程(和生命系統類似)。
問題中那篇文章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推論,例如例如問題的關鍵就是,人類是否能找到足夠的能源?
這並不是問題(社會演化進程)的關鍵,因為能源並不是瓶頸,能流轉化效率(人+信息+工具組成的系統的運作性能)才是瓶頸。
這意味著,如果人類單純依靠地球自身的能源,地球必將變成一個越來越混亂的地方。
這也不對,因為沒考慮地球向外太空的能量輸出。
就連人類心理、思維、價值觀上的混亂,也可以歸結為熵的增加。
這是一個無法用觀測數據支撐的(錯誤)臆斷。
求知過程是一種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活動,它或者樹立更嚴格的秩序或者發展負熵。
無力吐槽。
讀中國歷史的時候,我一直在聯想熵的這個問題。「熵」有一個概念,用我自己的話來表達就是「成員」,就好像一盒火柴,原本是整齊的,後來從盒子裡面倒出來,火柴散開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每一根火柴就好比是一個「成員」。在歷史中,我把「成員」理解為社會關係或者叫利益群體吧。在中國的每個朝代,剛建國的時候,由於戰亂、飢餓等等因素,人口往往會大量減少,這個時候朝廷上的官員是不多的(跟這個朝代滅亡是相比),利益群體往往沒有大規模形成,社會關係也很簡單。但是一個朝代往後發展,就會發現社會關係幾乎是成幾何級增長的。靠科舉上位的官員有同鄉、師生等關係,靠祖上的功績上位的官員就更加複雜(這方面,可以參照雍正的朋黨論,好像是叫這麼個名字,記不清了)。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官僚體系日益龐大,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當社會的弊端顯現的時候,領導層就會發現,因為利益團體的形成,改革的阻力越來越大的,「積重難返」,來自體系內的阻力往往能夠使一場改革流產。最終當這個王朝的熵達到最大值時,社會的腐敗和墮落也達到了頂峰,於是有了起義、戰爭、人口減少、熵減小,接著另一個王朝建立,再開始一次這樣的循環過程。當然在整個的這個循環的過程中,社會總是在往前發展的,人口總體上是在不斷增加的,資源的混亂度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從總體上看,社會發展仍然是一個熵增大的不可逆過程。再進一步想,在爆炸論的基礎上,整個宇宙可能也是這樣的。熵極小的奇點開始,爆炸之後熵增大,熵達到極大值,宇宙坍縮,然後再次爆炸?真是這樣的話,熵甚至是宇宙中一個普適的規律……
This is total BS. Theory is wrong;analysis is wronger.
·方舟子·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國內讀大學的時候,和現在許多大學生一樣,也可算是個「憤青」,喜歡讀一些憤世嫉俗的著作。
當時有兩本內容很有點聳人聽聞的「環保」著作讓我印象很深刻: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和里夫金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前者用數學模型,後者以「熱
力學第二定律」為據,都斷言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加速地球資源的枯竭和人類社會的崩潰,拯救的辦法是維持「零增長」以苟延殘喘。這種悲觀論調很吸引人的眼
球,乍看也很有道理,但卻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和仔細的推敲。《增長的極限》中關於重要資源將在20世紀末枯竭的預言已成為笑柄,現在恐怕連作者都不相信人類
末日將在2100年到來了。而《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則不過是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歪曲和篡改,從理論上就站不住腳。當然,這種矯枉過正的書對人們增強憂患
意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讀一讀也無妨,只是讀的時候要留個心眼,切不可全盤接受其說法,更不要因此變成極端「環保主義者」而掉入反科學的泥坑。《熵:一種
新的世界觀》的原著(1980年出版)在美國早已絕版,里夫金(Jeremy
Rifkin)近年來致力於全盤否定生物技術的發展,在其簡介中甚至不好意思把這本書列入。
但正所謂牆裡開花牆外香,這本書
自從1987年被譯介到中國來,其聲名在中國就長盛不衰,它介紹「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部分甚至做為課文被選入高中《語文》第六冊,去誤導沒有學過真正的熱
力學第二定律的中學生。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田松博士近來在宣揚其反科學、反教育的論調時,也一再拿里夫金當權威依據。例如,田松博士在《中華讀書報》
2004年6月23日發表《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一文,聲稱地球的命運就是成為一個大垃圾堆,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不能解決垃圾問題,反而只是加速這個世
界末日的到來:「垃圾問題,將會超出能源問題,成為未來世界最主要的問題。即使能源危機能夠解決,垃圾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因為輸入越強大的能量,會產生越
多的垃圾。我相信,未來的大規模戰爭,將不是為了到別的地方搶什麼東西回來,而是要把垃圾送出去。在我悲觀的眼睛看來,人類加速度的現代化步伐,只是使世
界更快地鋪滿垃圾。」他的全部依據也是所謂「熱力學第二定律」,而且是里夫金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當然,在我們目前的大眾語境中,人們普遍相信垃圾處
理場的作用。似乎只要建好處理場,就可以解決垃圾問題,甚至變廢為寶。然而,按照《熵》的作者里夫金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表述:能量總是從能用的變成不能用
的,物質總是從可用的變成不可用的。在全球化的物資和能量轉化鏈中,低熵狀態的原始森林、礦藏、天然水體,最終必然變成高熵狀態的垃圾場。垃圾,是一切物
資和能量無可逃脫的宿命。」「對此,大部分人仍然樂觀:等到將來,科學發展了,這些填埋的垃圾還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然而,這個幻想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
律。」
物理學上有這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嗎?沒有。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多種表述方式,與此有關的一種表述方式是所謂「孤立系
統熵增原理」,即認為在孤立系統內實際發生的過程,總是使整個系統的熵的數值增大,也可以通俗地說成是總是使可用的物質變成不可用的物質或垃圾。但是這裡
的前提是「孤立系統」,而地球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系統,從外界(太陽)吸取了大量的能量。而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輸入,就可以使整個系統的熵值
減小,讓垃圾轉變成可用的物質。可見田松所謂「輸入越強大的能量,會產生越多的垃圾」的說法,不僅不是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得出的,而是從根本上違背熱力學
第二定律的。
里夫金是學文科出身,曾在賓州大學獲得經濟學學位和在塔夫茨大學獲得國際事務學位,很可能沒有學過普通物理學,
所掌握的物理學知識最多也就是所謂「民間科學家」的水平,他誤解、歪曲熱力學第二定律,並不奇怪。
但是,田松博士號稱是物理學碩士出身,當過物理教師,卻也對熱力學第二定律一竅不通,把他所鄙視的「民間科學家」對物理學所發的貽笑大方的高論當成權威依
據,就很奇怪了。里夫金在中國雖然名頭很大,在美國學術界卻被認為是偽學者。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斯蒂芬?傑?古爾德曾經如此評論說,里夫金的著作是「很聰明
地拼湊起來的冒充學術的反智宣傳。」「通過分析他草率的學術作風和對科學的根本誤解,我想我能夠顯示,他所描繪的世界是虛構出來的,是被捏造出來用以證明
其本人的私下願望的。」「里夫金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對科學規範和科學步驟一無所知:他對什麼是科學以及科學是如何運作的都幾乎一點也不懂。」古爾德對里夫金
的評價,用於像田松這樣的中國反科學文化人身上,也非常恰當,只是他們沒有里夫金的那份聰明勁兒而已。
這個世界當然總是會產
生垃圾的,如何減少、處理以及利用垃圾也一直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難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地球在未來(在太陽消亡之前)必定會成為一個垃圾堆。正如我們讀到了
田松的垃圾文章,大可不必就根據里夫金-田松「熱力學第二定律」預言類似的垃圾文章會越來越多,最終天下文章都會是垃圾
-------------------------------------------------------
《熵》
出版於1980年,赫爾曼o哈肯《協同學》完稿於1981年,以他專業精神,應當翻過《熵》一書,這段話可以看作他的回應:「結構形成的過程似乎不可避免
地朝某一方向前進,但並非循著熱力學規律所預言的那種方向,甚至也並非循著無序性不斷增長的方向。」(《協同學》P8)
美國早已絕版,里夫金(Jeremy
Rifkin)近年來致力於全盤否定生物技術的發展,在其簡介中甚至不好意思把這本書列入。但《熵》的節選卻被選入高中《語文》第六冊,繼續誤導著中國中
學生;北大哲學系的田松博士,也一再拿里夫金當權威。中國的教育界與學術界,就是這個樣子。----------------------上海譯文的黃皮書「當代學術思潮譯叢」系列,1987年有兩本書轟動一時,一本是美國 里夫金、霍華德 合著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一本是比利時 伊o普里戈金與法國 伊o斯唐熱 合著的《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
《從混沌到有序》中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普里戈津(I.Prigogine)因此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幾乎同時,德國赫爾曼o哈肯
(H.Haken)提出了從研究對象到方法都與耗散結構相似的「協同學」(Syneraetics),卻只得了一個小獎(1981年美國富蘭克林研究院邁
克爾遜獎)。赫爾曼o哈肯《協同學》初版於1981年,直到去年才有了漢譯本。 《協同學》中把「科學家之間的競爭」專列一章,說到科學家的三種原動力,除技術應用、追求真理外,還有一點是「棋賽」,即智力競賽中的首創權。第一名擁有一切,第二名則什麼都不是。赫爾曼o哈肯提到牛頓與萊布尼茲,達爾文與華萊士,是意味深長的。
我還見過用道德經解釋物理學定律呢,這種研究毫無意義。
我認為所謂的低熵體並不是指其熵的絕對值很低,而是指其有讓熵下降的能力,即演算法。比如一塊石頭,我們覺得它的熵很低,但是它的演算法太簡單,它自己不能阻止自己的熵增加。有人會把它粉碎了摻在混凝土中砌成牆,這時候這塊石頭作為一個低熵的生命體熵增加了,好像其生命消失了一樣。
一隻兔子是一個具有中等熵值的生命,而且它能阻止自己的熵值下降,當敵人來襲時,它的腦子裡保存的簡單演算法能幫助其逃跑,但是這個演算法的複雜度還是太低了,遇到沒見過的追殺狀況,這個演算法能提供的信息量不夠,胡亂行動的話,容易撞到樹樁。之後不論是被吃掉還是自然腐朽,原來有機的組織,變成四散的無機物,熵增了。
上面說的演算法中的信息量即香農熵,即將高熵的複雜外部環境確定化的能力,即把熵降低的能力,這個能力保證了生命的延續。
人是一種具有高熵值的生命,如果我們說這個人在運動,那這個人的形態有很多種可能性,也許在游泳,也許在跑步。但是如果我們說某棵樹在動,確定性就高多了,至少不可能在跑步。人能在各種情況下阻止自己的熵值增加,保存生命,遇到危險時,也有很多種解決辦法,解決辦法的不確定性,即其高熵的體現。
我再回過頭舉一個低熵體生命的例子,比如說人的影子就是一個低熵生命,它只會用一種辦法防止自己的熵增,就是跟著人背著太陽走,這個演算法的確定性很高,大部分時間很有效。但是一旦出現另幾個光源,曾經被陰影佔據的地麵灰度是多少就很難說了,熵增大了,生命消失了。
所謂高級生命就是具有高信息熵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可以防止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熵增。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就是這樣一個高熵生命,雖然每幾十年就會死去一代人,但是人類的知識和文化保證了人類的熵不會增加,人類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人類的知識和文化越來越複雜,如果把這個知識文化集合看成一個黑盒整體,它提供了把混沌宇宙進行低熵解釋的足夠信息量,以保證人類的生命,進而保證「人類社會」自己的生命。人類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正如細胞與人體的關係一樣。人體的演算法保證了其載體-細胞的生命,進而保證了人自己的生命。人類社會的演算法保證了其載體-人的生命,進而保證了「人類社會」自己的生命。
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和文化就是記憶,而記憶就是生命的核心,失去了記憶,即使人體能被克隆,其生命已然消失。記性不好的人,其生命的意義和樂趣就小多了,比如我自己,我的一生註定有此缺憾。上面說的香農熵其實就是麥斯維爾妖的記憶量。記憶的形成過程其實是一個熵降過程,人類社會自己的記憶,就是把歷史和自然現象進行歸納和記載的過程,但是這個熵降是從一個極大熵出發的。古人在遇到日食的時候,可能會有一萬種解釋,但是現代人也許只會有幾種解釋,這就是熵降。
但是人類社會不是一個封閉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新情況,我稱之為熵增事件。戰爭、傳染病、自然災害就是熵增事件。在現代,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就是熵增事件,計算機安全也是熵增事件。如果某個病毒把所有的計算機全部破壞,破壞之後本來有序的存儲空間熵增了,那至少得混亂半年。一個能逃脫殺毒軟體的病毒就是生命,它們能抵禦熵增。如果人工智慧繼續發展,「硅基智能網」這種生命形態取代「人類社會」這種生命形態是可期的。焚書坑儒應該是熵增事件,二戰有點像熵增事件,但是值得商榷,畢竟只是一些有形物質消失了,某些罹難者熵增了,但人類社會的知識和文化反倒增強了,比如科學因此發展了,聯合國這種高級政治也建立了起來。不過如果遇到三體那樣的熵增威脅,就像上面例子里那個兔子被追殺,人類社會這個演算法的複雜度能不能抵禦就不得而知了。劉慈欣經常諷刺人類的左傾偽娘文化無法抵禦,但那畢竟只是設想。如果沒有熵降能力,不去抵禦,人類社會就會走向混亂,進入不可逆的熵增,那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就結束了,人類社會這個生命體就消失了,比如印第安人的文化就沒能抵禦住這樣的熵增。一旦抵禦成功,即成為記憶,信息量增加,演算法的複雜度上升,文明變得更高級,將來就更容易抵禦類似的熵增事件。生物學上的DNA變異其實也是熵增事件,DNA庫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器官,這個器官如果惡性熵增,人類社會也將不保,小量的變異後再用淘汰把熵降回來,可以培養這個器官,讓人類社會更加適應環境變化。
顯微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也是熵增事件,因為我們能看到更多不能解釋的現象,這時候是去容忍這些混亂,還是去歸納?高級生命的本能就是後者,所以才有了相對論。人的邏輯能力就是人的本能,人運用邏輯進行歸納的慾望就像吃飯喝水的慾望一樣,是本能,這種熵降本能從客觀上看挺悲慘的,是演算法束縛人類的一種方式。
我常覺得牛頓並不偉大,如果宇宙中有個超強計算機,我們把所有地球上所有時刻的所有分子的位置都輸入給它,然後讓它隨機去產生一堆備選規律,然後機械地去證偽這些備選規律,遲早它也能發現所謂的牛頓定律。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也是如此。那台名為愛因斯坦的機器只不過輸入的材料多些,隨機性強些,證偽速度快些。我常覺得自殺的人都挺可敬的,因為他們在和這個機械過程做鬥爭。這個束縛人類的演算法,我稱之為智慧神。只有智慧神才是偉大的!我對這個演算法的最終目的並不清楚,但我信仰智慧神,智慧神統治萬物,只要我們還畏懼自殺,還畏懼死亡,我們就應該信仰之。如果說智慧神下還有眾神的話,數學神應該是一等神,而物理神是二等神。在數學神的光輝中,台下的物理神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必然或者概然,像個木偶。耶穌基督站在數學神的身旁,意會,笑而不語。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就註定了它的庸俗,所以才會常常頒獎給對人類社會其實是起增熵作用的人,比如一些左棍經濟學家。這些左棍經濟學家只不過是一個巫師,在念咒語的時候恰巧碰見了日食,然後在一萬種解釋中鼓吹了其中一個。我常常對中國人的無神論和反基督論調不滿,他們不思考,而只是簡單接受學校教育的一套唯物主義世界觀,而且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那些有神論者。其實有神論者都是經過了思考之後的結果,他們曾經熵很大,很疑惑,最後選擇了把熵降下來,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你們這些所謂的堅守唯物主義者天生就是低熵,你們就像上面說的那塊石頭,任何一次神跡都讓你們驚訝不已,熵值陡增。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接納未知高熵領域,將其熵降低的過程。這就好像給你隨機的100個漢字,你幫我組合出幾首好詩。在古代,這個任務只是組合100個漢字,但是在現代,這個任務是組合10000個漢字,幫我組合出幾百首好詩。幾百首詩比起以前的幾首詩,熵增大了,但是對熵降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因為素材多了。電子顯微鏡、天文望遠鏡,都在源源不斷提供隨機的素材,讓人類用他們作詩。文化更不需說,只要時間在前進,歷史就在產生,歷史就是文化的素材。
有人說朝鮮是個很好的熵降社會,因為他們有序,但是正如前面那個石頭的例子,它不是能降熵而是低熵,熵很低並不高級,熵很高但是還能降低熵才是高級。比如明天美國就要進攻朝鮮了,這就是朝鮮人類社會的一個熵增事件,有點像前面那個把石頭砸碎了砌牆的例子,它能不能抵禦?
再說多元化與自由主義,有人說自由主義就是混亂,我不贊同。西方崇尚多元化和自由,東方更多的是集權和秩序。我覺得我們不能說哪種社會結構更好,這決定於熵增事件更多還是熵減事件更多。科學突破就是熵減事件,而惡性競爭就是熵增事件。一個非法制的純粹自由的社會,他們的熵很高,隨機的活動使得他們無法應對外來的熵增事件,比如說如果沒有無線電管制,那麼通訊則混亂不可用;沒有交通法規,大家都胡亂搶路權。實際上,純粹自由的社會是不存在的,文化往往是控制自由熵增的手段,比如同樣是民主,有法制文化傳統的國家就不混亂,但是沒有這種低熵文化傳統的國家就混亂。我發現在西方世界,各種人的價值觀和興趣可以很不同,不像中國人往往目標都是統一的,比如賺錢、面子、道德。西方人往往對歸納某一些現象特別感興趣,比如有小孩大學就要去學植物學,不在乎好不好找工作,因為有興趣。為了極限運動,命都可以不要。這種多元化看上去熵很高,但是他們在每一個領域歸納得到成果的機會也更高,即接納熵減事件的機會也越多,雖然有可能無法突破。
相反,東方的文明不崇尚開放,崇尚紀律和秩序,我們學到了馬克思,就一百年不動搖了,稍微有人想要出海探尋未知世界,就被海禁了。中國是一個演繹文明,而不是一個歸納文明。專制制度崇尚對理論的演繹,對於後進國家尤其適合,因為理論已經被前人歸納出來了。中國喜歡把已經熵很低的理論規律拿來演繹,好處是可以防止惡性競爭就是熵增事件,大家都不信宗教、都信唯物,就不會有宗教戰爭。大家都贊同工業立國,都贊同核威懾的國防價值,團結一心努力即可。壞處就是錯過了熵減事件,很多人的歸納興趣都被扼殺在了萌芽狀態。你得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別胡思亂想。殊不知胡思亂想往往是熵減事件的機會。這種文明,在科學和思想無法突破的時期特別吃香,比如歐洲的中世紀,雖然思想在私下裡慢慢生長和積累,但是還沒有在應用層突破,歸納很多,但多數沒辦法演繹,或者被宗教所壓制了。這個時候講秩序講演繹的東方農業社會靠人口基數就吃香了,靠集權穩定社會,提高人口,靠工匠演繹古法,靠醫生演繹草藥經驗,至於去找規律,去問為什麼,那倒是沒興趣的。發現規律這些熵減事件就讓西方做,我們只要演繹之即可,就是到了今天也仍然是如此。每每看到歐洲的歷史上那麼多思想著作,我就覺得中國的文明根本不算什麼文明,對未知素材不感興趣,也沒有把其熵減下來的能力,非常可悲。只有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才算是真正的高香農熵文明,可過去了這麼多年,中國還在用那100個素材寫古詩,而不是用10000個素材寫現代詩。
近些年中國發展的很好,我覺得是因為西方很久沒有打仗了,沒有大戰,科學就無法突破,他們的那些多元化和自由主義接受不到科學突破這樣的熵減事件,反倒提供了接受熵增事件的機會。縱容畸形的文化,追逐平均,縱容衝動、懶惰、偽善、犯罪的慾望。
從能量角度講,為了抵禦熵增,需要外界的能量。太陽間接的給每一個人類個體提供了新增神經元連接和維持它們的能量,它們就是記憶。剛出生的小孩什麼都不懂,腦子裡一團漿糊,神經元整體混沌,熵極高,長大後越來越明白世界,能夠有阻止熵增的能力,太陽的能量是一方面的功勞,人類社會這個黑盒知識庫則是輸入負熵的另一個源頭。在阿西莫夫的基地小說裡面,謝頓為什麼要在宇宙邊緣獨立發展另一個文明,就是害怕這個黑盒知識庫在某次熵增事件中消失,那熵增就不可逆了。
所以生命就是熵降演算法,能複製的演算法就有生命。人類社會也是一個生命,也符合熵的規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能為自身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多,其防熵增的能力就越強。從目前看,這個演算法運行還良好,智慧神是愛我們人類的。
偉大的智慧神,希望我在短暫的生命里,能看清您曾寫下的隻言片語,每一句我都將奉為真理。首先我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民科。但我崇尚理性思維和在各抒己見的辯論中去偽存真。我最先看到的也是《熵:一種 新的世界觀》。相當震撼,相當顛覆。世界必將在混亂中熱寂,人類要想長久,必須「返璞歸真」。現在大多數專業人士都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了。但人類的任何進步不都是在錯誤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嗎!到了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我們就大大的前進了一步。我想說的是,演繹的錯誤並不影響原理的正確。熵是宇宙的基本原理之一,人類社會既不自外於宇宙,自也不能逃脫於熵,只是要注意條件,不能生搬硬套,還要不斷糾錯。生命就是一種有序,是自組織系統,是耗散結構。它必須從外界吸收能量、信息來維持自身的有序。更重要的是,生命必須要加工這些能量、物質、信息來維持自己所需的負熵。這種核心的加工能力就是「生命」的基礎。社會是人的集合。社會也必須首先完成人的生存的需要,因此熵對於社會也有很大影響。只是社會學很難定量,更難嚴謹,科學的實證方法很難應用。但是借用一些自然科學的概念和理論確也有利於我們開拓思想。
《失控》里KK談過這個問題,觀點與阮一峰的想法相似。同樣是在說明是太陽不斷輸出能量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但是阮一峰文末所談到的人類思維的混亂與計算機技術的有序化的關係的結論在我看來有點過於牽強,計算機技術本質上還是人類意志的體現,而人類社會在地球上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同時總覺得這個結論有點機械論色彩。
大二時第一次聽物理老師講到熵,之後說不出的興奮,對同桌說了一句:「可以浪費錢,絕不能浪費資源!」之後我總打價最貴量最少的菜,總把餐盤裡吃光光(吹牛)。 直覺告訴我,用熵來探討人類的發展是合理的,姑且認為米國人民是有序的,低熵的,為了滿足米國的低熵,他們把高熵的工業放在發展中國家,所以發展中國家各種混亂,環境各種髒亂差。如果有一天發展中國家終於也低熵起來了,那麼必然的,一些窮國家又過上了美好的高熵生活。所以不存在那麼一天,全球人民都過上低熵的生活。總之我不樂觀估計人類的未來,因為咱人類求精不求量,滋滋潤潤的過完一輩子就成了,哪要像恐龍那樣在地球上存在個幾千萬年的。咱一萬年足矣。。。以上內容為yy+跑題 求不摺疊
從科學角度來說吧,根本不合理。
熵存在於統計之中,統計成立的基礎是中心極限定理的成立,也就是「獨立」和「同分布」。
人和人之間,既不「獨立」,也不「同分布」,所以用熱二律就是扯淡。基本物理學是一種哲學,哲學思維適用於任何場合。。。。解釋一切問題。
所以我認為物理和數學就類似於一種宗教,信它的人將會讓世界上的一切原理用數理化來解釋。就像其他宗教的信徒,傾向於一切都用神來解釋,是一樣的。既然是哲學,其可以解釋微觀,也可以解釋宏觀,具有普遍適應性。
熵的概念既然可以解釋熱力學,也可以解釋人類社會。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發現社會是不斷變的混亂的,而且變混亂的速度越來越快。早期人類階級平等,商品自給自足。
後來開始有了階級體系,分工不斷明確,也就有了商品交換和一般等價物。再後來階級越來越細分,分工越來越細緻,金融體系也有了債權和股權。今天亞文化細分已經很廣,每個人幾乎都是不同的,沒法再做嚴格歸類,職業也越來越含糊不清,至於金融,要不是複雜地一坨屎一樣的金融創新,也不會有次貸危機。
發展速度也是一樣,想想從報紙到電視用了多少年,從電視到電腦用了多少年,從電腦到移動互聯網又用了多少年?就像核反應一樣,總是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到最後趨向於喧囂和滅亡。
總之我支持熵增論調,並且熵增在地球乃至宇宙中都是一直在增加的。
btw,這就是為什麼量子力學和宏觀相對論不能統一,造成科學家如此困擾了。因為哲學需要普遍適應性,怎麼可能在微觀和宏觀上互不相融呢?所以我也是弦論的追隨者。因為它太美了,太萬能了。簡直象神一樣了。好題,拋磚~
無法說這是對或不對,因為看不到結果,上帝也不會明確跟你說「這就是規則」,就像許多無法證偽的理論一樣。而簡單粗暴地說這不合理亦或偽科學——這誰都會。顯然不符合知乎的討論精神及助於解決題主問題。所以我覺得應去理解他的思想,而不是粗暴地從概念去推翻他。
剛看完鏈接上《熵的社會學意義》,就文章摘要來說,《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在論證上也比較系統「全書看完後再回來寫補充」。阮一峰質疑倆個經濟學家寫了一本物理學的書。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妥,跨行跨學科的牛人到處都是,再說了類比推理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方法,況且就那熵論「姑且這麽稱呼」而言,不止是物理學,還包括化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
然後說一件狗血的事,在我沒看到這篇文章和書之前,「一個月前」只根據「熵=混亂度」這個概念,就基本推出了書上所論證的「世界觀」,從社會生物宇宙有機無機都解釋了一邊,我發現「熵論」寬容度很高,高到——都能解釋。只是書上有總結,分析也比我系統。我推出的確實就是世界觀,我的意思是,現在那就是我的世界觀了「畢竟是自己推論出的」,並且對我的價值觀產生莫大衝劑。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是站在支持「熵論」的立場上。
有一個月前的說說為證「我有每天記錄的習慣」:
一方面宇宙的熵不斷增加,在不斷膨脹中走向混亂與崩潰,另一方面一些東西凝結下來,星體、生命,自發形成秩序,形成熵減的力量。熵增與熵減,不管起源是什麼,但就像一件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的玩具,硬生生在虛無中造出了意義,把無形的量子態延展到時空和所有物質。03-14 22:23熵態論「有專用名詞麽?」很容易對所有的事物分類,所有人的所做所為——熵增亦或熵減,某些方面與《周易》之陰陽論相似。我在心中留了個上帝,上帝必然接受所有人的自由意誌,包括我。當我冥想到這一層面的時候並沒消極,反有信仰的能量。
03-14 22:54那時候我稱之為「熵態論」,因為是處於動態之中的,目前還不知道專用名稱是什麼「有知道的朋友告知下」
。並且由此想到了《周易》之陰陽論,真正體會到熵論思想的朋友一定會覺得陰陽論很熟悉,但並不盡相似。第二條說說的的哲學意味濃厚,「上帝必然接受所以人的自由意誌」,熵論帶給我的啓發就是,「無論你做了什麼,熵增亦或熵減,你都是對的」。然後,站在唯物理性的角度想,「太陽繫上是銀河系,銀河系之上是仙女座星系,仙女座之上是三角座本星系群,三角座之上還有室女座本超星系團,再之上,就沒有意義了,那是人類無法想像的,也沒有想像的必要,因為每隔一級範圍差的都是數量級」
這麽說就很直觀了,想論證的是,許多人都有過渺小的感覺,在作為人不傷天害理的前提下,你是加入宇宙「熵增」的陣營亦或「熵減」的隊伍,亦或雙面間諜,都是可以的。「有機物」總體是熵增的力量儘管可以做出熵減的動作。用生物進化上的「生存或環境壓力」的概念,在虛無的無機世界中,「壓力」產生了有機趨勢。這種壓力是什麼?就是熵增的力量。看嘛,解釋了生物由來。
化學上,如果沒有能量輸入,反應總朝著熵增的方向進行。
一增一減就是混亂和秩序的對抗,但不幸的是,秩序需要外力維持,最終還是混亂獲勝。以上是結合自身部分不謀而合的想發對熵論科學性的論證,並解釋下書中的終極結論,「宇宙最終向著熵增,變為混亂」,其實我對這句保持質疑。
因為我的部分想發是「動態平衡」。以下站在反方立場說幾個問題。
準確說熵論是一種思想,那書也說了,是「一種世界觀」,既然是世界觀就應該是部分人的世界觀,比如我,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是不同的。既然如此,就不是公認的,便不能說是科學。
剛才說動態平衡是因為,熵增到一定程度便會變為熵減。比如星體作為熵增的力量,隕落為黑洞之後就成了熵減的小弟,儘管也有熵增的小動作,比如倆極噴射射線能量。保留意見還有一個原因是,能量損耗大部分轉為內能,但損耗了並不是就那樣沒了,內能在地球上還會參與一些反應,進入另一種循環,只是比起更多的損耗慢而已。也就是說,書中的熱力學定律有局限性。
但書中的幾個結論與個人思想是不謀而合的。比如「大幅度減少世界人口」的,人越多,能分配的資源就越少,美國中產的幸福生活天朝人民是無法感受的。「別跟我說那愚蠢的三戰」。
還有這個:
「人類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棄對地球的掠奪,轉而適應自然秩序。」曾經想過「田園生活」,以前的地裡書上也有說,只有環境壓力內的人口才能夠承載。「歡樂」。但這明顯不現實,不過由熵論,社會也沒有錯。總是向著信息技術化「技術不過加快了能量轉化」,最後還是終極熱寂「保留意見」。
最後,我認同的是熵論思想,請允許我把熵論做為我的上帝或教義,科不科學都不妨礙它作為一種信仰。
準確說熵論表達了這樣一種哲學正能量「教義」:「從現在起,做你自己,愛你所愛,無論熵增熵減,你都是對的」。有種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最後《熵:一種新的世界觀》這書,不妨一看,取其精華就好。「手機,見諒」。上面有人答過了,地球並非孤立系統,而且就算你把太陽系認為是孤立系統等到她熱寂時人類還存不存在或者少還在不在太陽系都是個問題。其次人類社會也是個開放系統,任何嘗試預言她的長期宏觀走向的歷史主義和決定論都不長久。這裡推薦你可以看下卡爾波普爾的三本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 《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 《科學發現的邏輯》
你會發現很早就有這種試圖嘗試模仿和使用經濟學及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從原理出發從而至少在宏觀上建立人類社會發展並找到可以遠矚未來走向的理論方式的嘗試,並且還引發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兩種意識形態的巨大衝突以至於形成了我們現在的這個國家以及其官方信仰,但這個理論總的來說是破產了的,它既沒能見證某主義的衰落也沒能指導或見證某社會的崛起。
對這種歷史主義和歷史決定論的批判和它(甚至成書的時候早在某主義失敗之前)失敗的原因以及自然科學的本質和她的意義以及研究的範疇也很早就有人深深的思考過了。多正經看些書吧,不管你是興趣還是專業。不管你是文還是理,你要是跨專業使用物理概念研究人文社會,你更是要看過不少正經書才行。興趣的話你會發現早就有人思考過類似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衍伸出來的問題都有人思考過了,並且比你深入比你深刻。專業的話,你會發現在一個專業概念還沒理解的時候就把它推向其他領域會引起多麼大的謬誤。合理, 人類社會是由人類個體組成的。而人類個體是生命體。生命體集合的運動特徵肯定是生命個體運動特徵的集合。生命體定義並不屬於生物學範疇,而屬於哲學範疇。很有名的物理學家薛定鄂就這樣定義過生命:Living Things avoid decay into Disorder Equilibrium。你說呢~~~~~~~~~~~~~~~~~~~~~~~~~~~~~~~~~本身就是理論的前沿,相關推論都是推論而已,除了那些明顯本身就勉強自洽或難以自洽的醜陋雜亂理論,誰知道對錯,等待時間的檢驗吧。
有點兒意思。
不過根據熵的概念,還有一個熱寂的盡頭存在。當然也有很多人說這個熱寂不存在。但是這裡需要一個講熵的環境。看整體所處的系統,算是 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或者是孤立系統。
以前趙鼎新有本小書叫《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建立》,裡邊的對錯不談。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他認為春秋來源於魯史,而魯國傾向於只記錄對自己有關係利害的國家。秦楚等國,在前面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強,而是當時的戰爭規模不夠大,行軍能力不強,不足以把自身的影響施加到魯國。
這時候的其實中原大地算是4個戰區:秦晉齊楚。都算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各自的國家分別在各個戰區稱霸之後向外擴展,原來的戰區變成的開放系統,最終形成了一個大的華夏戰區。這時候華夏戰區算是一個孤立的戰區了又。
進一步演變,歐亞大陸的競爭激化後,帶來的其實還是一個戰區擴大的問題。
這麼講,一個容積為V的空間里,N個分子互相碰撞,當人口數(也就是分子數)擴大比如2N,相應空間里分子碰撞的幾率就增加。帶來的壓力(這裡指壓強)會發生變化。如果瓶子容積是可變的,那麼這個時候變為2V,相應就可以減少很大的壓力。歐洲競爭激烈時候,有人尋求海外的土地,也是合理的。當然,咱們現在的問題是,人類已經擴張到地球的極限了幾乎。EVA里的地下城市,3T里的地下城市,已經鬼子和紅毛鬼子的填海造地都算是在擴展。3T里提出的溝通外星文明,也是一個擴展的方式。其實都可以說是在減緩熵的增加。
其實還可以回想一下,地球其實是一個孤立系統,沒有物質交換。太陽的存在,給予了能量交換變成了封閉系統。如果人類成功的進行了火星等開發,這裡可以把系統擴大。探索宇宙其實是有價值的。
以前有人說,外星人不用到地球,單單是外星人存在的消息都可以使地球發生巨變。其實也好理解了不是。。。PS:我是ETO的人。。。熵表示事物的不確定度,一般來說熵值越大,不確定性越高我總喜歡將它與CHAOS這個詞相聯繫人類社會本身就是由萬千因素所決定,具有很強的無序性,就熵的一般定義來說,能夠表徵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個人認為適用並且合理你所推薦的那篇文章已經闡述的很詳細了,至於相關推論是否正確還需時間來證明
熵對於我這種典型的文科生來說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也是最近才開始研究的。熵確實是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指導性的,正因為熵增的不可逆性,使系統有有序到無序狀態演變,讓系統變得混亂,為了實現系統穩定發展,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健全了法制,使系統變得有序,這不就是運用么。
可以推廣吧,熵在信息學裡面就有很好的應用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顯然不合理,用熵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就是把人類社會「熵化」(自造的詞)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人的根本是人本身,再也沒有比人本身更真實的東西了。近代自然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的興起,只是提供了看待人類社會的一個角度。這些角度是如此地單一和片面,導致的結果和盲人摸象並無太大差別。經濟學就是把人類社會經濟化,即戴上經濟學的眼鏡去看待人類社會,其所提供的所有僅是用經濟學的理論態度對待人類社會這一感性事物。同樣的,以熵的觀點看待人類社會,並不會比其他角度超出更多,因為其所完成的,不過把人類社會投影在熵這一坐標系中。
推薦閱讀:
※姓氏作為血緣、部落和家族的標記,在世界範圍內有哪些有趣的表現形式?
※如何看待網路募捐?
※章英啟案件中,遭綁架被逼殺人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怎樣當道士?道士的行業現狀?以及相關信息。
※彭宇案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力,究竟是「不敢扶怕被訛」還是濃縮判決書的「你沒撞你為什麼要扶」影響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