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真正的理解嗎?一個得不到他人理解的人,是否應該永遠的孤獨下去?或者改變自己從而迎合社會?


我認為,沒有一個人可以理解另一個人的全部,同卵雙胞胎——或許也不能。

但是,總會有人可以理解部分的你,因為人的思想大都是社會的產物,你的那些念頭,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又如何能斷言,其他人不會也有類似的想法?

你不需要迎合社會,只需要讓一些人理解部分的你,可能還有那麼一部分,只有你自己理解。每個人都是這麼生活的。


也許所謂的理解 本就是一場沒有道理的錯誤

用生物電信號來思維卻用聲波來交流信息的落後方式決定了人類的生命註定是一段孤獨和不被理解的旅程。

於是,不被理解成為主旋律,沒有什麼可委屈和抱怨的。偶爾的被理解才應該感到歡欣和值得記憶,同時,更是不能奢望的。享受或者忍耐,無論這個動詞如何來用,應付孤獨才是生活的必修。

所以,即便是最親近的人,也沒有一定要理解你的義務,他們只是些總是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選修理解你的人。


1、如果承認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承認每個人都必須獨立面對人生和死亡,那麼就應該承認孤獨是生命的本質之一,是一種自然狀態,而不是負面狀態。

2、考慮到人性的複雜和多樣性,人與人之間絕對的理解是不存在的,但可在大是大非上取得一致,即所謂共識、普世價值;

3、既然承認人本質上是孤獨的,那麼「是否應該永遠孤獨」的問題無意義。可以探討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

(1)試著理解自己,和自己相處。不會和自己相處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人順利相處。

(2)「他人的理解」對你有多重要?

(3)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孤獨也可以是一種人格的修行, 成為精神財富。

(4)改變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是「迎合社會」還是達到心靈的富足?為什麼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4、迷惘是正常的,人就是喜歡自尋煩惱。不妨換個角度,少想多做,求索即意義。


三個問題分開來回答。

Q1: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真正的理解嗎?

A1:不可能。

我就說非常簡單的一點,人都知道自己是有感情和思想的,你如何確定你身邊的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呢?

也許你會回答:「人當然是有感情和思想的了,這還用問嗎?」那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出的世界裡,其他人其實都是程序模擬出的角色呢?

這裡不是為了扯遠,而是為了說明,人會覺得別人有感情和思想,是首先通過了「所有人都是一樣有感情和思想的存在」這一假設,然後進一步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和知識來對別人的行為進行推斷,從而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的。

那麼,你如何能知道你自己心裡對別人感情和思想的認識是正確的呢?

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播中,第一步是主體將自己的思想編譯,以文字、圖畫、聲音等形式投入傳播介質中,然後客體接收到後再進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人無法實現從思想到表達的完整轉換,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在傳播介質中,主體和客體間又會有著種種噪音干擾,而客體最終對於接收到的信息的解讀,又會摻雜進自己所接收到和接受過的其他信息,在這一系列干擾損失下,人與人無法實現完整、無障礙、無誤解的溝通。

那麼自然不存在真正的理解,只能是儘可能貼近。

Q2:一個不能得到他人理解的人,是否會永遠孤獨下去?

A2:不會。

人並不需要他人完全理解自己,只需要別人對自己的需求做出互動與迎合就可以消除孤獨。
我們在Q1中已經明白了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正或者說完全的理解,但可以做到相對的理解,那麼在相對的理解的基礎上,人可以明白彼此的需求所在,只要互相滿足了需求,並且在共贏的基礎上和諧共處,就可以產生情感。沉浸在情感中的人可以自我滿足感到十分充實和幸福,舉例如下:

A和B是一對同桌,兩個初中生都對於溝通存在需求,也都對抄作業存在需求,於是A和B經常上課說話,課後互相抄作業,雖然A和B由於性別上的差異對彼此的話並不完全理解或者說完全感興趣,但是說話這件事就足夠讓人開心了,再加上抄作業形成的同盟關係,兩個人都覺得對方人很好,相處起來很開心,久而久之,A和B又產生了戀愛的需求,並且互相滿足了這一需求,兩個人都覺得更開心了,更不孤獨了。但我們客觀地來看,他們真正互相理解嗎?未必,但他們都滿足了對方的需求,人的需求其實沒有那麼深層次。而且人的需求還是很容易改變的,A祖籍四川,B祖籍上海,B後來總是給A帶便當,便當里是紅燒帶魚,A本來不吃魚,但在B的好意下喜歡上了吃紅燒帶魚,產生了對紅燒帶魚的需求,B每周給A帶一次紅燒帶魚就能讓A覺得更加滿足。但這裡我們又可以看到,其實B不理解A本身的需求,但給A創造了一個新的需求。

Q3:改變自己迎合社會?

A3:我們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除非你進化出意識溝通的超能力,否則怎麼改變都沒有,更何況,要想迎合一個人就要先理解這個人的各種需求或者一部分需求,這已經不容易做到了,【社會】是無數人的集合,有無數種需求,怎麼改變自己都無法讓全社會滿意,更不會消除自己的孤獨。

題主有這種想法,私以為,要麼是不理解社會到底是什麼,要麼是有被害感,覺得自己感到孤獨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與思想不夠恰當所以被其他人或者說社會疏離,其實不是的。

我倒有另一個建議。

---------------------問題之下關於建議的分割線---------------------------

假如我們按照知識量、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對人進行層級劃分,人類世界也一定是一個類金字塔的結構。最底層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們甚至不理解什麼是孤獨,而到了上層,人也不會感到孤獨,雖然常言道曲高和寡,也許在人類社會他們所能暢快交流的對象很少,但得益於他們的學識與修養,他們在與同層的人交流時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流動中的損失,而且他們關注的重點,也不會局限於自己與他人交流是否愉快。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恐怕是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具體原因也不需細說了。


"希望別人來分擔我的心事是多麼愚蠢, 別人不一定會了解我,大多數人都更關心自己。

於是,你領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沒有辦法告訴別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會馬上後悔的。 」 ——羅曼·羅蘭

別再糾結了,學會理解自己的孤獨並努力生活下去吧。這並不是一件消極的事情。


謝謝 @王希邀請。

這個問題其實我之前思考過的。不過我不是學哲學的,所以這種個人的思考可能不是足夠嚴謹,姑且算作提出一個可供思考的話題貼在這裡一部分吧:

人不可能完全的通過理性的方式靠語言傳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信息,因此無法完全絕對的互相理解。

在我向你描述一件事或者闡述一種觀點的時候,即便我們人類的語言發展到了一個極致的水平而使得它足以精確的向對方描述一個事物本身,並且聽到我的話的人可以據此翻譯為數學語言並建立一套足夠精確的數學模型;即便我們的數學也發展到了一個極致的水平而使得任何我們能建出的模型都能得到精確可知的解,你仍然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到我想傳達的所有的信息。

因為我的話基於我以前人生經歷中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可能是一環套一環的許許多多的經歷帶來的信息得到的,然而因為我身處在那個狀態、時間和空間,所以我的身體足可以在我不用調動大腦對每一個信號進行分析的情況下就接收到這些信息(是接收不是處理,所以可以接收那麼多信息)。而我和你的組成成分不同,所處的時間空間位置也不同,周遭的環境也不同,因而經歷不可能完全相同。那麼一旦我們的話題涉及需要知道我之前的經歷的信息的情況,因為我的大腦運轉的速度有化學反應的上限,即便這個上限非常高,信息的調用和傳遞的速度也有上限,而這樣的事情要想精確的從潛在的記憶中提取並進而進行描述,則信息量非常大,那麼我可能從現在說到老死都無法向你傳達所有的信息,甚至自己都無法體會到以前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說,即便語言和數學都充分發達,人與人的交流也是無法通過理性的方式百分之百的傳達信息的。

是否人類不需要那麼精確的信息的傳達呢?通常我們都覺得別人無法體會你在X年X月X日的一個空氣濕度XX氣壓XX的上午下午或晚上在XX地方經歷了一場雨,你的每個毛孔每根神經都在協同的體驗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然而這即便說出來,對方即便有過類似的體會,也很難和你當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因此你總覺得這樣向他們進行的對自我感知的描述會缺失掉什麼。甚至,當你調動起自己的回憶的時候也因為需要的信息量太大,而大腦的調動速度很有限,而使得自己無法把那一時空的精確信息完全調出來而沉浸於那樣的一種感觸里。所以,有的事情幾乎是只有那一刻那一處是有完全的體會的,除此之外的,都是未經歷或者是殘缺的記憶,對我們自己尚且如此,對那個聽你傳達信息的人而言,信息就更為殘缺。

在這個意義上講,孤獨似乎是人類即便再聰明、再發達,也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的。

但如果不考慮理性,兩個人彼此是可能會選擇互相信賴的。即,你說了一個結論,可能中間有很多的一環套一環的經歷是沒法完全表述出來的,我們之前可能沒有過足夠充分的了解使得我確證你是可靠的或者我跟你關係足夠好(不過即便是關係非常好的人,也無法做到完全的信息交流和共同的經歷的)然而我也可能會選擇相信你的結論;即便我不可能跟你百分之百的相同,所以並不能百分之百的理解你,我也願意選擇接受你的存在形式,相信你對世界、對我、對他人是善意的,相信你的一些結論是因為你認為正確所以才說來給我聽的。當然我也許有我的判斷,我可能經過自己的思考認為你說的是錯的,但是我並不會在聽你講之前就預設你是一個壞人或者是一個蠢人,即便我認為你是錯的,我也不會因此去鄙視你、傷害你。這樣做是很可能有風險的,你可能會說錯,你也可能會欺騙我,從而使得我被愚弄或是做蠢事。而這對與我相關的群體(無論從基因的延續上還是從社會意義上講)可能也並沒有一丁點的好處,甚至有壞處,但是我仍然選擇了信任你;而你選擇了接受和滿足於我的信任,而不計較我對你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這一事實,這真的不是理性,這或許就是一種善或者說愛吧?(不要把愛只理解為「愛情」,陌生人之間也可以有愛的)而這樣想,或許能讓我們感到孤獨並不那麼絕望吧。

所以答案是:人不可能完全的互相理解,不可能完全的擺脫孤獨。但是人可以通過相互之間的信賴建立繼續、更充分的交流,這樣人就不會感到那麼絕望。

另一方面,與人交流並不意味著對社會的妥協。人應該選擇那些彼此之間肯信任、肯友善的真誠的討論的人去交流,這樣就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理解。如果暫時碰不到那樣的人,去和那些互相不想懂的人交流,只會感到失望。所以,不妨就堅持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挖的更深一些,這樣就更能自娛自樂,同時耐心的等待那些值得交流的人的出現。


這裡,首先還是要確定:

怎麼定義孤獨

個人理解:

——孤獨是一種狀態,而不是一種心態

——孤單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心態

孤獨意味著人的獨一無二,他獨有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思維方式以及他所思考的一切問題,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不可能被另一個同樣獨一無二的人完全理解。所以他應該堅持自己的孤獨,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走自己特有的道路。

就像 @ 劉虓震 所說,不需要改變自己而迎合這個大環境

 我們看那些搖搖擺擺走路的鴨子,他們哪兩隻鴨子走路的搖擺姿勢是相同的?

 那些飄搖的落葉,哪兩片葉子落下的軌跡是一樣的?

 即使是同一條軌道上的列車,他們也需要有時間間隔,否則不就追尾了?

孤獨不等於孤單,因為孤單帶來的往往是寂寞、無助,而孤獨特有的美感,只有能理解孤獨的人才能體會

與其感嘆自己的孤獨,不如學會接受孤獨享受孤獨,認識到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然後按照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事,接下來,會逐漸理解並愛上孤獨。

在孤獨中學會認識自己、理解自己,並戰勝自己的軟弱,成為一個樂於孤獨、獨享孤獨的人

有什麼不好嗎?



我的看法是:不可能,而且就連相對的理解也做不到。比如說一個人失戀了,另一個人對他說,我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我也失戀過。但這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是假想自己處於對方的狀態之下應該的考慮。然而其一我們並不知道對方的狀態是什麼,即使知道也是通過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是根據過去的經歷,經歷不同,理解不同。其二,我們由於有不同的過去,所思考的角度也完全不同,一個人覺得沒什麼,另一人卻可能認為是天大的事。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別人,必然是完全不同的,並不能說是有偏差的理解。


EVA 裡面就講了這個問題,裡面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稱為A.T力場,而整個機關的目的是進行「人類補完」,他們認為原初的亞當、夏娃是完滿的, 後來人人卻墮落了,人與人之間充滿排斥、懷疑,但這種情況是無法解決的。唯有通過「人類補完」才能真正解決人人之間的隔膜。

「人類補完」的意思是,所有人類結合成一個巨大的超人,每個人都相當於這個整體的一個細胞。如此,人類又回歸上帝的懷抱,回到起點,重新完滿。


人在處事時,多是根據自身的經歷加以判斷處理,所以經歷不同的人共事時難免產生即便溝通也無法互相理解的狀況。大抵就是這種無法理解所帶來的孤獨,才讓每個人有別於他人而作為鮮明的個體獨立地存在著。

最近回想近期的生活,想添加一下。

我倒是覺得如今的活躍的社交app形成了一種歡鬧與孤獨格外碰撞的兩極,讓我們總暗自覺得自己有多麼孤獨而無人知曉理解。不知你有無看過這個文章,《世界上最孤獨的事》by假裝在紐約所以其實孤獨本來就是每個人的常態,只是如今被放大化了。世間既然沒有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互相透徹的理解。但是如果我們能碰到談得來的又多少理解自己一些的人,那這樣走過的日子本身是幸運而值得感謝的。


什麼叫真正的理解?你的一些想法永遠不可能被他人理解,自己可能都不了解自己,你還強求他人理解?你說的孤獨我理解是這樣的: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社交,不刻意去躲避他人,但自己心中的想法永遠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這種狀態讓你痛苦,那就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你j經歷的足夠多,看明白了很多問題,你就不會覺得不被他人理解是痛苦的了。我覺得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你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不求被理解,因為自己本身也沒多深刻。


也許半年前,我還在追尋一個soulmate,認為始終會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理解我的想法,感知我的情緒,救贖我的孤獨。所以,我等著,盼著,追尋著。
然而,這半年來我並沒有遇到一個靈魂的伴侶,並且覺得此生可能都不會遇見一個完全理解自己的人。
並不是我變得悲觀,或者失去了找尋的勇氣。
因為我不再認為有人能夠完全的理解我。世界之大,和而不同。
遇到一個和我有相似三觀的人,也許他能夠比別人感知的更多一些,我們探討的問題能夠更深入一些。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歡欣雀躍的事情,但也僅此而已。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知識水平、思考方式,教育程度都不完全的一樣。這些所有的因素都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對他人的生活和情緒做到感同身受。因為思想都是相互獨立的。人與人之間也許會存在無盡的相似性,但永遠不可能完全的相同。
也許,他會理解我做某件事情的行為,但是他無法完全感知我做出這個行為背會的思維過程。

人的一輩子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與自己作鬥爭。掙扎的過程,是孤獨的。因為這完全是你自己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任何人都幫不了你。能夠讓你減少孤獨感的,是陪伴和傾訴,而不是完全理解。把追求所謂的完全理解為一生的目標,恐怕要失望一輩子。我們所追尋的理解,其實更像是追尋可以分享彼此的見解、觀點和感受,並且能夠引發共鳴的陪伴。

最終能夠使我們快樂的,無非是遵從自己的本心。那句被說爛了的「做自己」。如果迎合他人能夠使你感覺到快樂和平靜,那就去做吧,也許那便是你獨有的成為自己的方式。

願你找到讓自己舒心的生活。


成長經歷不同的人是無法互相理解的,人判斷事情是依靠自身的經驗來定奪。 每次交流都存在著妥協,一般來講分為傷害和寬容兩種角色。

然而 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可憐人。

如何解決呢

法律與道德用來服務大部分人,只需犧牲小部分人即可。

人,求生的本能,什麼事都能做出來。


我曾全身心的坦誠相待,別人依舊保有許多秘密。 我用幾十年的時間,驗證了這不可能!


人越長大話會越少。我們不再說今天受了委屈,不再說誰誰誰不理我了我好難過,不再分享生活中的瑣事。我知道人和人之間沒法互相理解,大家都很忙,針也沒扎在別人身上,所以把那些還沒說出口的話消化在每一步走過的路上,四下無人的夜裡。然後在你問起來的時候笑著說一句,沒事啊。

抱歉,跑題了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其實我擁有的重要東西還有很多,不如家人啊朋友的,說到哪裡痛苦自己也不太清清楚,就算是好友或同伴,甚至是家人,其實他們真正意義上屬於「他人」 ,他們並非我自己本人。

如此理所當然的道理也不明白,重要的東西變得猶如虛幻一般然後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只要一想到這些,就覺得非常言惡自己。

Death Parade EP11


推薦閱讀:

我帥嗎?哈哈哈哈哈?
每天抄寫佛經是否真的能靜心?
遇到比賽或考試就壓力過大,明明是不太重要的比賽或簡單的任務,自己卻看的過重,想的過於複雜,怎麼辦?
心智不成熟 看問題看不透看不懂 只覺得人越來越難相處 這是心理上的毛病么?
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如何定義精神病?

TAG:心理學 | 心智 | 心理諮詢 | 日常心理分析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