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何時、如何形成的?


方言不是何時形成的,而是自古以來就一直沒有同一過。如果沒有漢字作爲樞紐,中國的各個方言會像歐洲語言一樣分裂爲一個個小語種。


簡單說一下。

人類的語言歷史很久遠,少說也已經出現幾萬年了。現代人的祖先在6-10萬年前只是非洲的一小群人,所以在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方言出現,所有「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現在非洲的布須曼人的語言保留原始語的成分最多,包含咋舌音(也就是彈舌頭的聲音)。後來人們走出非洲,分批走向歐洲、澳洲、中亞、東亞、美洲,隨著地理區隔的出現,不同人群的語言各自獨立發展,共同辭彙越來越少,語音差異越來越大,就先出現了方言的區分,後來無法通話交流了就變成了不同的語言。

一般定義上,能互相通話但語音、辭彙、語法不盡相同的兩種語言可以稱為同一語言的兩個方言,不能互相通話的就是獨立語言。但對於漢語來說,出於民族統一性等方面的考慮,所有南方漢族所說的語言都被認為是漢語的方言,比如粵語、閩南、閩北、閩東方言,吳語、客家話等等。其實這些語言都沒辦法和佔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官話方言自由通話。北京話和廣州話的區別,基本和英語與德語的區別類似。而北京話與河南話的區別(都屬於官話方言),可以類比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的關係。

方言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慢到很多人無法察覺。往往是一輩人的口音比上一輩人變了一點點,如此一代代累積。比如北京的「京」字,明代西方傳教士記錄的聲母還是k,所以把拉丁拼寫定為Peking。到了清代逐漸顎化為jing,再到了現代人口裡,很多已經類似於zing(漢語拼音)了(這個讀音在民國時被稱為女國音,因為流行於年輕女性口中,現在已經蔓延到一部分男性了)。

方言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有地理的區隔,比如大山大河的隔斷,行政區劃、國家邊界的分隔,這樣不同地區的口音才能夠各自獨立地變化;另一方面,移民和外族入侵的影響也很重要。漢語的官話方言聲母韻母合併、聲調簡化、失去入聲,一定程度上是近千年來外族與漢族融合的結果,契丹、女真、西夏、蒙古、滿洲各民族的入主北方,在基因和語言上都留下了痕迹。被外族統治少的區域,語言就比較存古,比如中國的長江以南(這其實可以分兩層看,第一南方高山大河多,游牧民族入侵者很難打到那裡,第二一旦北方發生戰亂,北方的豪門望族經常舉家遷往南方,他們的語言也就在南方得以保存,這一點上客家方言是很好的例子);地理交通閉塞的區域,語言也傾向於存古,比如整個北方,仍然存在入聲這一古老特徵的,就是分布在黃土高原上的晉語,還有山東丘陵深處的幾個語言點。

個人估計,兩個人群如果分開幾百年,即使沒有外部影響,其語言之間也會出現不少的差別,而可以被稱為兩種不同的方言,因為一個詞怎麼說真的只是習慣,下一代人說的時候,舌頭往前一點或者往後一點,都有可能,如此循環。由於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地理又複雜,戰爭、移民一直不斷,所以目前很多方言的分布是犬牙交錯,還有不少方言島,即使在學界,許多方言的形成時間、形成過程也沒有統一的看法(當然大方言的主要問題已經搞清了),甚至連北京話也不能說被完全研究透了。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方言在逐漸消亡,少數民族同胞的普通話都越說越好了,遑論漢族。這個趨勢很難逆轉,能在方言消亡前多做些研究,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覺得方言是相對於「普通話」而言的。。。普通話是有國家權力為基礎的方言


我想是不是各個方言何時如何形成的都不一樣吧。

比如閩南語,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台灣,故稱河洛語。感覺非常複雜。。。 同問吧。


語言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自語言產生之日起就各不相同。中國古代通用的語言叫雅言,類似如今的普通話,普通話也是以北京方言為基本音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方言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


方言是有個規定性通用語言後形成的。比如古代和洛陽話相似的話是」普通話「,那其他地區語言就是方言。後來與廣信話(粵語的鼻祖)相似的」雅言「被定為通用語言,那其他語言包括之前的洛陽話也成了方言。如今通用語言是帶黑龍江口音的北京話,那當然粵語,洛陽話之類的其他語言就被稱為方言了。


語言應該是人與人交流溝通形成的,那方言肯定就是因為當時地域限制所造成的語言差別。像我說的是粵語,可是在想我家那跟廣州只隔幾公里,但是兩者之間說話方式跟說話的音就不一樣。而且,在我們鎮,所謂以前的農村跟居民說話也不一樣,難道這不是方言?


推薦閱讀:

為何美多德兄弟創造格里高利與西里爾字母書寫斯拉夫語,而非直接沿用希臘字母?
古希臘人講的話和現代希臘語差別大嗎?主要差別在哪呢?
近代以來著名的音韻學和漢語語音學專家有哪些?
粵語九聲六調的第一聲和第三聲都是平調,有什麼不一樣?

TAG:方言 | 語言學 | 歷史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