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堯耘的加入會對阿里雲的量子技術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世界知名量子科學家加盟阿里,出任阿里雲量子技術首席科學家
施堯耘有多厲害,會對阿里雲已有的量子技術帶來什麼改變
Aliyun Quantum Laboratory (AQL) 的招聘啟事 (Quantum Positions, 隸屬阿里雲事業群)。實驗室介紹暫且略過,研究方向如下:
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computational material science, computational quantum chemistry, computational physics, quantum algorithms, quantum programming languages, quantum circuit synthesis, quantum architecture,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quantum computers, quantum control, quantum cryptography,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theoretical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gravitational quantum information.
大概能分成這麼幾類:
- 量子演算法,包括具體場景(諸如計算材料科學、計算量子化學和計算物理),其他可能的潛在應用(比如機器學習相關?);
- 量子計算機在(軟體)系統層面的相關內容,量子程序語言、量子線路綜合、體系結構、量子計算機計算機輔助設計、量子控制;
- 信息安全,量子密碼學和後量子密碼,典型應用,具體不展開;
- 理論物理和量子信息相關的部分,包括理論凝聚態物理和引力量子信息。
另外還招收 Postdoc 和 Intern。看起來布局和 MSR Redmond 的 QuArC group 極像,只能說非常好奇之後的施老師組建的團隊。
認真寫一寫吧. 我跟施老師素昧平生, 不過他的工作倒是讀過一些. 整理一下公開信息, 其一是這篇專訪: 阿里雲剛挖來的大牛施堯耘:我被告知3年內沒有KPI. 摘錄兩段我覺得有意思的:
「我正在迫切要招量子體系結構、量子編程語言、量子編譯等等。這些領域是大規模量子計算必須的,也是學界、工業界都非常稀缺人才的。所以我面臨的一個挑戰時如何找到理想的人才:既懂量子,又善編程。兩者兼顧的鳳毛麟角。所以我需要把量子科學家工程化,或者把軟體工程師量子化,」施堯耘在回答虎嗅問題的同時直接開啟了招聘模式,「如果您是研究量子的,我鼓勵您發展編程能力;如果您是軟體工程師,我推薦開始學習量子計算,從NielsonChuang的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開始。」
"科學家工程化"...同學們, 是時候學習 Quipper 或者 Liquid 或者阿里搞出來的東西的時候了. 不知道阿里以後會不會舉辦類似 Microsoft Quantum Challenge 的活動.
施堯耘表示,儘管沒有給他定KPI,但他會制定一個階段性產出的計劃——
短期會下大力氣打造幫助設計硬體的軟體工具;中期要完成整個系統的各個環節,在幾個重要計算問題上演示量子計算超過經典計算的能力;長期目標就是全面實現量子計算的潛力。
短期恐怕是要做類似 Liquid 的系統, 在這方面 Microsoft Research 可以說是先聲奪人. 不過之前應明生老師的專訪里也公開表示想設計基於他們的理論的系統, 軟體所會不會跟阿里合作呢? 中期應該是現在的潮流, 鑒於實驗組們的樂觀預期小規模量子系統很可能在十年內出現, 那麼自然需要設計一系列用小規模系統的實驗, 這個方向從理論或實驗角度看都很重要, 也受到了不少地方的重視 (比如荷蘭新成立的 QuSoft). 長期暫且不論.
另外施老師的個人能量著實不小, 其二就是這次阿里的雲棲大會量子峰會. 雖然就兩個半天, 不過就國內近年的類似活動而言, 演講者質量也許僅次於 2013 年在清華辦的 QIP 了: 不僅有應明生老師, 還有 CWI (最早的量子信息研究中心之一) 的 Harry Buhrman, TU Delft 的 Stephanie Wehner (這位阿姨作為 CS dept 的教授發過兩篇 Rev Mod Phys), USC 的 Daniel Lidar (絕熱量子計算), MIT 的 Isaac Chuang (著名的 MikeIke 的作者), Andris Ambainis (歐洲做的最好的幾個人之一), Mario Szegedy (兩度獲得 Godel Prize). 真是有些後悔前幾年在杭州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機會.
看到這裡, 很是對阿里未來的團隊充滿期待, 也許國內終於出現了試圖和 IBM Research 和 Microsoft Research 在量子計算方面分庭抗禮的私企研究院. 小規模量子系統的成熟和量子計算的工程化, 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量子演算法以及相關協議在新手友好程度的提升, 會帶來更多的量子計算機的潛在應用. 讓我們拭目以待.
施教授199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1年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專業方向CS。直博4年畢業,這速度還是很可以的。隨後在Caltech量子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Quantum Information)做博後。然後在密歇根做副教授、教授。施97本科畢業,據此估計,他應該在76年左右出生,他現在在40歲出頭。力當正年,正是大有作為之時。
從他發表的論文來看,早期的工作集中在量子算術及計算複雜性、量子模擬這些理論方面,是挺基礎的研究。近些年發表的論文方向轉到了量子信息、量子通信上來了。Google學術顯示,至今總引用次1900次左右,h-index 21。
阿里選擇施教授作為阿里雲量子技術的首席科學家,說明施教授是阿里能夠找到的科學家中的最佳人選。這件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是施教授的華人身份。中國企業與歐美企業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於語言。學術界現在的主流語言是英語。在國際學術圈內混得風生水起的,英語基本上都不會差。而歐美企業一般也以英語為主。因此,這些公司在在招人的時候,不會存在語言上的問題,只要技術好,人家的國籍是哪裡問題都不會很大。但對於以中文為主的中國企業來說,這事兒就不一樣了。想找一個學術搞得好,又能把中文說得溜的人,那麼基本上只能從華人入手了。畢竟對阿里的發展來說,華人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池子。
第二是阿里的短期目標市場。阿里雲量子技術,這個雲就意味著基於網路,基於通信。涉及到通信,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安全性。而量子通信在這點上很有優勢:它是從物理理論層面上來說是安全不可被攻破的。以中科大為首的研究機構已經將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到了可商業化應用的地步。這必然是阿里想要爭取的短期市場。施教授的加入會著力從應用的角度促進阿里在量子通信在實際商業中的應用。
第三是阿里的長遠規劃。達摩院雄心勃勃。感覺它的成立是阿里在前沿技術研究上和Google、微軟等國際IT企業較量的一個開始。量子計算是很美好的願景,但仍需較大的發展才能夠商業化。而將量子計算從理論變為現實,一方面需要開發能夠利用少數量子比特運行的淺深度量子演算法,一方面也需要推進量子編程語言、量子編譯器、量子體系結構、量子控制及量子晶元這一整套系統的實現。這也是 @Yupan Liu 答案中所說的前兩點。施教授多年來的浸淫在量子算術、量子演算法複雜度、量子模擬這些極為基礎的工作上,對於第一點的推動作用是極為明顯的。至於第二點,瓶頸在於量子晶元的製作之上。Google買下了UCSB的Martinis組,IBM巨資從全球雇最好的科研人員成立實驗室自己做,微軟與全球做Majonara的頂級高校合作成立了四個Station Q,Intel花錢買下Delft的技術並與之合作,都是為了將量子晶元製造出來。想來施教授的號召能力能為阿里巴巴召集一支頂尖的團隊。阿里巴巴現在與中科大有深度合作,阿里巴巴在這方面完全依託中科大也說不準呢。
後續施教授和阿里巴巴的動作,很令人期待~
首先阿里沒有量子技術。
其次他加入阿里也不會帶來什麼改變,坑掉一波投資除外。
這跟他厲不厲害沒關係,而是阿里本來就沒在這方面有過任何準備和積累。噱頭啦1,阿里雲沒有任何量子技術,量子計算現在以及未來N年都還是基礎研究,目前世界上所有實驗室都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量子計算機。
2,我認識一個青千三十齣頭,H指數19,對比量子信息領域的preskill H指數58,引用19200,阿里的首席科學家咖位顯然不如google,IBM等巨頭。
3,唯一有商業前景的只有量子通信,但我不知道阿里雲是否真的需要這個安全級別的通訊。
以上推薦閱讀:
※雲計算安全有哪些可以研究的?
※什麼是大數據技術? 現在發展怎樣?
※如何看待Oracle DBA在雲計算時代的職業危機?
※1000M乙太網卡和交換機的吞吐量?
※阿里雲強制換IP算不算違法,我們站長如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