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國為什麼要投降?


這個題目範圍太大了,從軍事、經濟、財政、意識形態和技術背景方面都大可以談,作為一個長論文式的研究對象不好回答。

雖然話是這麼講,而直接原因確實也是十一月革命促使了德國屈服(不是說德國戰敗是由於十一月革命,就當時西線的局勢糜爛、薩洛尼卡方面的英法軍隊經原奧匈境內向巴伐利亞推進的情況來看德國毫無勝算),藉此東風不願承擔戰敗責任的興登堡元帥首先拋出了一個論調:「刀刺在背神話」(這個說法最早是某英國將領在戰後開玩笑說的)這個神話一開始並不是針對某個特定群體,興登堡開了一個地圖炮,對象是「德國人民及其政黨」。儘管被懟了,但是大家都不敢反懟坦能堡的英雄、聲譽崇高的陸軍元帥,而是把責任拋到了所謂的「十一月罪人」身上,這種論調在魏瑪和德三時期廣為流行。

但就問題、或說那部紀錄片的論述來說,「一戰德國士兵們都認為,處於勝利的邊緣而投降,讓人感到很恥辱」是一個不嚴謹的說法,以下摘自拉斯韋爾《政治學》中譯本第二章《象徵》

事實上許多士兵更認為德國處於戰敗的邊緣,刀刺在背神話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自我辯護罷了。


因為到了最後階段,德國還能保有樂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於東線結束後,得以把新的大量的兵力投入到西線中去。

但是,這些大量的兵力並無法扭轉,美國加入協約國後。協約國在兵力、物資上得到的大量優勢。並且也隨著雷諾改進後的坦克投入戰爭中去,讓德國基本上都處于軍事技術的劣勢上。

雖然在皇帝攻勢下,德軍看似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實際上都是消耗了大量兵力而獲得的一部分小突出點。這些既不能進一步推進又不能連起來的突出部,反而把德國有生力量被進一步的消耗掉了。甚至使得後面協約國發動的百日攻勢更為的簡單。

而在協約國發動了百日攻勢之後,德國在法、比的興登堡防線就已經被粉碎了。可以說德國到了這個階段,已經是「無可用之兵」了。因為除了這個防線,德國已經沒有第二道防線了,如果戰爭繼續下去,那麼就會是協約國打入德國了。


是德國已經山窮水盡了的緣故。

1918年初期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處於崩潰的邊緣(俄國直接爆發了布爾什維克的革命)。德國通過《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結束了東線的戰爭就使其將大量的東線士兵調回西線,德國的總參謀部認為戰爭必須在1918年分出勝負。此時的同盟國已經山窮水盡了,1917年奧匈帝國已經在與協約國進行秘密談判了,英國人攻佔了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奧斯曼帝國岌岌可危。因此德國急需在1919年美國能形成戰鬥力之前在西線取得勝利從而擊敗英法,而東線軍隊西調使得德國在西線取得暫時的優勢,於是德國人利用了這個機會在西線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德國軍隊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1918年8月8日,協約國軍隊向德軍發起反攻,而德軍已經筋疲力盡的情況下開始無法穩定戰線節節敗退,魯登道夫稱那一天為「德軍歷史上黑色的一天」,此時德國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取得勝利了。德國宰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連向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再接受「十四點原則」的條件下結束戰爭。德國海軍計划出港與協約國海軍拚死一搏的計劃遭到基爾港水兵的反對因而造成了兵變從而蔓延至全國。1918年11月11號德國與協約國的代表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簽訂了一戰的停戰協定。

一戰德國士兵們都認為,處於勝利的邊緣而投降,讓人感到很恥辱!這句話是德國在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時期廣為流傳的刀刺在背傳說的典型內容。

Stab-in-the-back myth(維基百科關於刀刺在背傳說的介紹)


這個問題元首當年便很認真的思考過嘛。

元首躺在醫院裡,怎麼也想不通:東邊毛子已經投降了,還割了地,帝國不但結束倆線作戰,還得了新領土與其下的資源,正是與英法決一死戰的好時候啊,怎麼就降了呢?

好好捋下思路,回憶一下,啊!想起來了,基爾港那群該死的水兵!滅亡第二帝國的禍首!

元首幾十年來一直不認為一戰時德國是敗給了協約國,而是敗給了國內各路社會主義分子的叛亂和反戰破壞、罷工活動,事實上,這麼理解也沒多大毛病。

於是元首依舊有勇氣再次去挑戰英法,同時也恨死了共產黨,啊對了,共產黨的祖宗好像還是個猶太人來著?沒錯了,攘外必先安內,開戰前先搞國會縱火案幹掉共產黨再說。

以上開開玩笑。

不過儘管德國國力拚不過美英法三家一起上,但導致德二垮台和德國投降的直接原因確實是十一月革命不是么?


因為德國的後方要崩潰了,總體戰讓人民無法忍受。

某個段子

一戰的時候德國的齊柏林飛艇氣囊使用牛身上的皮子製作,為了滿足建造飛艇的需求,整個德國的老百姓在一戰的時候就沒見過香腸和牛肚。

德國被封鎖的極其嚴重,人民生活水平幾乎退化到工業革命前,物資奇缺,這種看不到希望的戰爭也讓人絕望。

於是爆發基爾港水兵的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拋棄了他的人民,把他們丟給戰勝國肆意蹂躪和侮辱,自己帶著大批財產逃亡荷蘭。

德國投降。


一戰是,德國政府不想本土打成焦土

大家不信

二戰時,德國本土硬生生打成了焦土

大家信了

有時,千百萬人,數以百年,無非為了一個邏輯判斷付出的代價,何必呢?特別不值


魯登道夫:猶太人背後一刀


直接原因當然是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士兵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德皇逃亡荷蘭。新共和國宣布投降。

1919年1月群眾運動被右翼鎮壓。

1919年2月成立魏瑪共和國。

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合約》。

德國並沒有處在什麼「勝利的邊緣」;正相反,德國離勝利遙遙無期。


大概可以從兩方面解釋這個原因,但是本質都是同一個原因:

德國實行的血緣階級制度,註定了戰敗是不可避免的,區別在於是以何種方式戰敗而已

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1. 由於血緣階級制度存在,在德國你要做軍官基本上需要貴族身份,沒有貴族身份只能做低等級軍官或者士官,而由於這個原因也導致了德二當年想要擴軍的時候嚴重受制于軍官數量(一個國家貴族也就這麼多,全上戰場能有多少)導致了沒辦法徵召到足夠數量的部隊完成軍事行動任務。而到了後期貴族數量不足「被迫不得不」大量提拔非貴族軍官的時候,整個軍隊作戰意志就發生了動搖,進而由基爾港水兵起義引起了連鎖反應使抵抗力量徹底瓦解。既然無法抵抗那就只能投降了。

2. 為什麼希特勒會說這個話,主要原因在於他比一戰時期的德國貴族多掌握一點平民的力量,所以最後在軍隊崩潰的時候仍然可以組織國民自衛隊之類的外圍組織進行抵抗。畢竟納粹黨雖然一上台直接向貴族一邊倒對平民階層大肆擄掠,並且一度解散了衝鋒隊,但是組織還是在的,武裝平民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而德國貴族讓他們一戰時期武裝平民去抵抗,貴族:下等人關我屁事?


容克老爺欽定的。再打下去,打不贏倒還好說,容克老爺的腦袋都要被國內的蘇維埃砍了


不清楚你說的記錄片是哪一部,但是感覺應該指的是1918年的西線的戰鬥。

小鬍子說的這個勝利邊緣不是很快就要佔領敵人的防線,而是德軍的幾次攻勢已經數度在正面大面積突破英法軍隊的防禦陣地,英法聯軍的損失也非常嚴重。


你先問問皇帝為什麼要跑路?


因為打不過了啊。


第二帝國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世界政策】的偏差,威廉二世自己搞不好國際關係格局,把俾斯麥那一手五球不落全玩壞了。

關於海軍方面,提爾比茨和威廉把大量的軍費投入到海軍中,導致陸軍軍費相對減少。最終也只打造出了一支拖後腿的存在艦隊,不僅僅戰爭期間沒有對英國海軍造成實質性的打擊,基爾港水兵的抗命起義更是拖後腿到極致的行為。不但沒有明知是死也要亮劍的亮劍精神,而且還直接引發了十一月革命,還在前線戰士們莫名其妙就發現大後方投降了,這也是戰後【背後捅刀】理論如此盛行的原因。不過戰敗之後一場彩虹行動倒是異常堅定,說自沉就自沉,強烈差評。

關於陸軍方面,整個一戰期間的德國陸軍表現就比海軍好很多,西線戰場的主戰區一直在比利時至法國東北部的重工業區一帶,一直到戰爭結束也基本沒有把戰火燒德國境內。在東線戰場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更是各種吊打俄國人,在《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後更是能有上百萬的軍隊可以開往西線繼續與協約國挖戰壕對峙。雖然美國參戰之後,西線戰場壓力增大不少,但憑藉德軍的素質打防禦戰也不至於輸得太慘。

關於後方,由於海上航線一直被英國封鎖,德奧兩國的物資一直是短缺狀態,不過歐洲各交戰國情況也差不了多少,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德國人在後期基本就只能啃蘿蔔過活,1918年還在交戰的各國基本都在等待,看誰先堅持不住而已。

總之德國投降是一個必然結果,沒有強大的盟友(德奧土保四國VS英法美俄日中XXXXXX),《布列斯特和約》的戰爭紅利由於時間關係(1918.3)未能轉用於戰爭(來自俄羅斯的賠款以及割讓來的烏克蘭大糧倉),基爾水兵起義(這場起義可以說是為德國投降背鍋了,因為這場起義而導致德皇退位,新政府上台直接投降),施里芬計劃自身的不足之處(關於此計劃的扇形攻勢是否真正有效有待商榷,小毛奇自行調整了戰線軍隊配置比例可以說也為該計劃的有效性背了鍋)

以上。


我們歷史課(IBDP)教授的大致原因有:

1. 德國的盟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當時都變得很脆弱。內部面臨瓦解,也沒有能力準備像一戰那種規模的戰爭。

2.奧匈帝國像塞爾維亞宣戰後卻不斷戰敗,德國因為聯盟條約要向它們輸送士兵,弱化了當時德國對抗沙俄並且讓德國賠償了更多的賠償金。

3.戰爭的後期1916-18年 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的退出,義大利的投降,都弱化了軸心國的能力,也給盟軍創造了更多的條件進軍德國。

4. Schlieffen Plan(施里芬計劃)計劃原本想從比利時進軍法國,然而比利時軍隊支撐了大概兩周,給了足夠的時間讓英軍登陸歐陸地區。

5.英國封鎖德國海域後,德國內部沒有足夠的食物,人民開始抱怨戰爭,士兵也開始不願意作戰。

6. 德國擊沉的U-Boat包括128民美國公民,且在答應美國政府不再啟動沒有限制的潛艇戰計劃後,再1917年1月31日再次啟動,推進了美國政府加入一戰。

7. Zimmerman Telegram(齊默曼電報):德國政府想按照計劃幫助墨西哥進攻美國,阻止美國進入一戰)但是電報被泄漏給美國政府,惹怒了美國人民和政府,最終在1917年4月1日美軍加入一戰。


猶太人和蘇共煽動工人罷工,逼迫德皇下台,簽署投降書


推薦閱讀:

有哪些書可以全面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一戰結束是不是對德國制裁太過分?如果英國不參戰是不是德國主導的歐盟提早出現?
如何評價弗朗茨·約瑟夫?
沙皇的垮台主要是因為參與了一戰嗎?

TAG:納粹德國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德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