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晚清與西方主要列強同時進行改革,洋務運動會成功嗎,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國家由封建領主制變成了國家集權的新國家,官員任用制度也從原來的世卿世祿變成了考試製,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報名考試,按成績錄用。——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實質。亞洲是根,特別是天皇的神性,學的多還是科技方面,真跟英國學,日本估計也得搞捐官。

英國在當時軍隊里還賣官呢為主,否則官位就會由貴族壟斷,制度真的很先進嗎?反正看不出來比日本維新會的制度有什麼先進之處。

日本就是個建立在無數浪士屍骨上的新興國家,新興國家鮮有不強的。

清朝的制度也沒差到哪去,但機械久了,問題也多了。而且日本的定位就是西方入侵亞洲的橋頭堡,自然不會對其內容進行過多的滲透,像西南戰爭,就是日本兩派勢力在打,因為沒有外國背景,很快就結束了。

中國則是他們瓜分的對象,天國、野生哈里發們,哪個沒有洋背景?而且中國地方太大了,處理一個地方事情的精力,就相當於日本鬧一次革命。川北改土歸流、東北鼠疫等近代史上都不提的事情,處理事情的國土面積都遠遠超日本,一般破搬,掉頭沒那麼容易,特別是總有人還想從這破船上面偷幾兩釘子。


謝邀。

首先,由晚清部分漢族疆臣發起的洋務運動在時間軸上來看並不算晚。

我們先來對比下洋務運動與後來的全球經濟前三強國家現代化改革的時間。

洋務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此時:

美國——1865年結束南北戰爭,9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人口過萬的城市不足百個,年鋼鐵產量80萬噸,1879年實行金本位制。

德國——1870年埃姆斯電報門導致普法戰爭爆發, 普軍大勝,1871年1月18日於凡爾賽宮宣布德意志統一,次年開始現代化改革,1873年實行金本位制。

日本——1868年西鄉隆盛率2000人於鹿兒島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同年開始明治維新。

所以,「洋務運動起步較晚」這一題設是不成立的。

那麼既然晚清與美、德、日這19世紀後半葉崛起的前三強同時開始改革,為什麼會落後失敗呢?

依題主所提要求,我們來對比下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

一、晚清改革阻力過大,過分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由於洋務運動是由個別地方疆臣開展的自發性的現代化運動,缺乏頂層設計,改革不能涉及制度層面。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初,口號也是「西為日用」,提倡「西方技術+日本精神」的組合,此點與晚清無異。然而在1871年12月的日本官方考察團考察歐美後,日本人意識到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伊藤博文在歐美之行後描述自己的心情「始驚、次醉、終狂」,並認為「國家富強之途,要在二端,第一開發國民多數之智、德、良、能,使之進入開化之域。第二使國民破舊日之陋習,不敢居被動地位,進而同心協力於國家公共事務,建設富強之國家。」

而李鴻章在帝後兩黨、滿族官僚集團、朝野「清流」等多方政治勢力的彈壓下不能也不敢貿然開始他的「開化之治」,只能艱難地發出「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齊局,自應建數千年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弱而終無以自強」,由此可見其當時的困境、心境和無奈。

沒有頂層設計的洋務運動天生就缺乏改革所必要的配套制度建設。

日本考察團回國後,相繼出台了《學制令》、《教育令》、《帝國大學令》,建立了現代學制。同時進行了憲政改革,廢藩置縣、組建議會,1885年實行內閣制、1889年頒布第一部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

而反觀洋務運動,在李鴻章上奏修建鐵路受阻企並被誣賣國賊後的整整30年間,不甘心的李鴻章相繼修建了360公里長的鐵路,而此時的日本鐵路長度已達到3300公里。李鴻章倡導的科舉變革實行現代學制也因重重阻力未得到實施,直到1905年才終結了延續達1300年的科舉制度。

二、政府在改革過程中的定位不同

李鴻章認為,在缺乏頂層設計和制度變革的大環境下,所有的洋務運動成果都是無根之水,缺少了官方的保護,便難以生存,故而政府必須掌握洋務企業的經營主導權。,又因為急需富國強兵,所以政府必須是洋務運動的最大獲益者。

這是在當時情況下最正確的選擇,同時也是洋務運動註定失敗的死局。我們舉個例子:

1872年,李鴻章為樂在長江航運中抵抗外國資本勢力,決心籌建輪船招商局。

在沒有朝廷支持、缺錢少人的情況下,李鴻章提出了「官督商辦」的企業制度,李鴻章說「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弊,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在此倡議下,鄭觀應、唐廷樞等資產雄厚的大買辦相繼入局,不出10年,輪船招商局在商戰中相機擊敗美英的船務公司,壟斷了長江航運。

但在此時,唐廷樞等任提出「官款取官利,不負盈虧責任,實屬存款性質」,如今企業已經上道,官府自應退出。此舉引起了李鴻章的強烈不滿,1883年上海金融危機爆發,房價大跌,鄭觀應等人私自挪用招商局公款炒房,事發後被李鴻章凈身出戶,招商局從此變為了真正的國企。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日本1870年建立工部省,負責「監督和管理一切礦山;建設鐵路、電報線、燈塔;制煉和鑄造各項企業使用的銅鐵和鉛,並從事機械製造」,並開辦了一系列的國企(無論規模還是質量都無法洋務運動的規模相比)。但在此時,日本與中國採取了不同的道路:

伊藤博文認為,明治政府創辦各種企業得目的,就是為了「示以其利,以誘人民」,當這些企業完成了引進先進設備和生產技術以及培養了技術工人後,政府就完成了使命,此後這些企業應該出售給民間商社經營。

在伊藤博文的思想下,國企被相繼私營化,並且經營狀況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繼崛起了三井、三菱、關西鐵路等一大批工業財閥。這些財閥的正確經營顯著地提高了日本的機械製造、航運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日本乘機進行了金本位改革,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從此中日差距越拉越大。


日本沒有革新思想。

中國沒有革新制度和思想。

菊與刀的日本

關於托亞入歐,什麼是歐?這個歐不是柏拉圖,而是巴門尼德,在福澤諭吉看來歐就是實用主義。在阿威羅伊以後,穆斯林世界從頂峰開始墮落。在阿奎那以後,歐洲走向了理性和光明。日本人他並理解西方人的思想,他只知道黑船的大炮發射的炮彈是一條弧線,最搞笑的是日本並不打算挑戰黑船,而是選擇了派遣遣唐使,學習先進的文明。始驚、次醉、終狂,日本正式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你們懂得,這種表面的師夷制夷是不能戰勝阿奎那的光輝思想的。

日本在追趕英美方面,開始真正的不遺餘力,甚至比英美還英美,他的大和號戰列艦已經超過了日不落帝國英國,他的航空母艦已經佔據了太平洋的絕對主導權。但是你們懂得,日本除非用巴門尼德改造神道教,否則大和民族永遠是追隨者。不管你日本追的有多快,追的有多遠,追的有多執著,你的眉毛長,英美的鬍子也長,你是永遠追不上的,這就是人類思想史。

試舉一例: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核武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而日本的原子彈研發事實上也早於美國。1941年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就已經製造出,直徑65厘米的23噸級回旋加速器,並參與代號NI的核武計劃,打算為日本陸軍生產終極武器原子彈。仁科芳雄於1944年製造出200噸級150厘米直徑回旋加速器,隨後就研製出熱擴散設施。與此同時,日本海軍也提出了自己的核武計劃,代號F計劃,由科學家荒勝文策主持。表面上看日本對技術是非常認真的,但事實卻是日本大本營認為原子彈就是騙人的,因為不符合他們已知的常識。

日本大本營有據可查的三次人為中斷了原子彈的研發,甚至在核武取得重大進展時,日本仍然為了造戰列艦停止了核武研發。那日本是什麼時候最後一次啟動核武研發呢?是第一次被核武攻擊以後,日本大本營命令日本的專家在一周之內生產出原子彈,日本的專家只能無奈的笑笑。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的核武專家對美國的國民經濟進行分析以後,做出判斷美國只有一枚核彈,於是日本參謀本部認為日本還能繼續抵抗,於是1945年8月9日日本挨了第二顆原子彈。日本專家又做出判斷,美國最多也就兩個原子彈,不過這一次天皇聽不下去了,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同盟國投降。不是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在戰後不是反思自己失道寡助,也不是思考自己窮兵黷武,更不是思考自己廢棄石原莞爾,他們也不是從深層次思考日本沒有阿奎那,他們賴中國,他們賴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好,他們賴心學不好,他們賴經驗主義不好。自此以後,日本新一代的知識分子背負著極其自卑的心結開始去中國化,從建築到藝術,日本的後現代藝術在世界上佔據著重要角色。一念之間是生死,這就是當下的日本文化,你能看到機器貓裡面有神經錯亂的中國漢唐時期的榻榻米,還有時空穿梭偷看源靜香洗澡的野比大雄。在崇山峻岭中,一大堆東不東,西不西的建築垃圾,美其名曰後現代主義。

始驚、次醉、終狂,現在的日本已經瘋了。

這就是日本,他在巨大的應激性創傷面前,顯得是那麼脆弱,蜷縮成一團哭泣。或許日本需要的不是福澤諭吉,日本需要的是阿威羅伊和阿奎那。

阿威羅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zEyOTU2NQ==mid=2653021545idx=1sn=0abb05cb24c97551ecc6f93317c22671chksm=f1c9685bc6bee14d005d07127abcd0c81ad62f9fdd5765d7fecdf98852670f11f3742e2fa8a4#rd

阿奎那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zEyOTU2NQ==mid=2653020907idx=1sn=d79d03a7e8bb1d9d7525098bf842baeachksm=f1c96fd9c6bee6cf4b3298f96f59e02f56f2466bb8f656e99bbe28bfbfbbf84815c502db8275#rd


歷史已經用事實告訴我們清政府是沒救的了。

改革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所提出的政策必須有人接盤來執行。明治維新的獲益者是誰?日本平民?日本武士?還是大名小名?幕府將軍?顯然都不是,而是最早開始西華的長州、薩摩這有數的幾個藩閥和天皇。廢刀令廢了武士,廢藩置縣廢了大名小名,幕府將軍維新之前就被幹掉了,四民平等看起來提高了平民的地位,但是更多的自由民意味著更多的工人,意味著更深重的剝削。西鄉隆盛適時的帶了一波節奏,「西南戰爭」直接帶著絕大多數反對勢力團滅。然後天皇和藩閥開始在舊有階級和勢力被扯的粉碎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日本上開始塗畫。完美的改革開局。接下來建工廠、建鐵路、建新軍為了這些建設辦新式教育。名聲天皇擔了、黑鍋藩閥們背了、利益大家分了附加效果——日本變強了。

回過頭來看大清,林則徐、嚴復說開眼看世界是什麼時候的事兒?鴉片戰爭不夠慘,火燒圓民園還不夠慘么?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買洋槍請洋人操練了……滿清皇族和官僚地主們真的傻?為什麼改不了?廢科舉、普及科學教育、修建鐵、修電報、辦報紙路隨便一條都是在刨官僚地主的祖墳。誰敢改?改了之後誰有好處?所以辦工廠辦實業大家撈錢,辦海軍算是頭痛醫頭。剩下的誰有勇氣誰有魄力誰有決心去改?指望漢族官僚地主?欺師滅祖的罪名他們不敢擔。指望滿洲貴族?當牲口一樣養了200年的一群人,提籠架鳥起鬨架秧子之外基本上沒什麼卵用了。指望民族資本家?那時候的所謂資本家基本上是官僚地主的槲寄生根本不存在這個動力和這個力量。士農工商裡面,工人階級不存在,城市小手工業者介於商人和農民之間,根本稱不上階級。只剩下農民了……農民還是挺爭氣的,太平天國差點玩出帶有三民主義雛形的農民起義轉資產階級革命。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起義到一半,迅速的腐化了,指導方針再正確也沒什麼卵用了。

中國還有什麼力量來推動這樣的改革?首先這得是一個有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團體,沒有經濟實力玩不起工廠和鐵路,只能用主權去換;沒軍事實力,玩好了那也是舊勢力的戰利品;其次這得是一個至少在某一方面了解外國的人,否則不可能憑空產生正確的改革思想;最後這個人得是一個強人……對,最接近這個形象的團體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集團了,軍事實力——北洋六鎮;經濟實力北洋通商大臣;了解外國,袁世凱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牌的畢業生;強人,玩得了權術背的了罵名(戊戌出賣維新派,賣的一手好隊友)。可惜太晚了,民心散盡,辛亥槍響,夢幻泡影。往前推,李鴻章也湊合,但是李鴻章既沒有勇氣跟清流翻臉,也沒有勇氣做權臣行操莽之事……


改革不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是統治階級態度的問題。明明是落後於人反而認為是奇淫巧計和公理強權。


比起明治維新,我認為洋務運動更合理。畢竟我們是東方人,是中國人,傳統的東西還是要珍惜的,也是值得珍惜的。面對西方衝擊下,從現在回過頭去,還是中國的做法比較高明。清廷不是沒有深謀遠慮,但是,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也確實如此吧。


1,改革的本質分兩點:

統治階級重組(就滿清來說就是大地主轉資產階級)

社會生產方式變更(刀耕火種過渡到工廠化生產)

。。。。。

就滿清的表現來說和歷朝歷代並無差別(重農抑商的基本盤)八旗制度下的利益群體以及統治階級為首的大地主要自我轉換成自由市場的競爭對手,其中的風險以及機遇都是未知的(雖然有西方的借鑒但是無異於管中窺豹)。更不要說和以往的集權藍圖違背,統治階級違背。想改革成功不管是滿清還是其他古代王朝都需要以葬送家族以及統治階級利益為前提的、這點上我就問那家王朝哪個華夏帝王有這個覺悟以及決心?

。。。。

談回洋務運動:我倒是很欣賞當時的變通「以夷制夷」。就其本質來講是滿清披著資產階級的皮行壟斷市場的實。不過沒料到的卻是資產市場的剝削比老黃曆的農民剝削更加嚴重,而且所帶來的民族主義的覺醒也就徹底斷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天子夢」。也斷了華夏集權的「皇帝輪流轉,明天到我家」的家族崛起夢想。


洋務運動,最根本的失敗原因是:改革目標不明確。

首先這是地方漢人總督自發進行的建設,在清廷並沒有達成共識,慈禧的態度就是看著。

我們都知道,歷代的改革,中央上下如果不能齊心協力,都是不能成功的。


推薦閱讀:

廢除食鹽專營的障礙、顧慮是什麼?食鹽進行市場化改革應因循怎樣的改革路徑、注意什麼?對消費者有哪些影響?
如何解讀 2014 年出台的鐵路運價改革方案?
中國實現土地私有化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
如何看待前幾天的中央文件〔2015〕9號《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如何看待2015年名企加速撤離中國?

TAG:歷史 | 經濟 | 軍事 | 改革 | 洋務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