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中的「血」的文讀為什麼會讀成hiat?

按道理不應該是huat嗎?會不會是官話遞推導致的誤讀?


明清官話影響,應是直接從*yat借用的,屬近古層次。

見曉影喻組其他的決、缺、月、越、粵、悅、閱等字(文讀)讀uat,屬中古晚期層次,音變路徑爲:*??an(t)&>?an(t)&>uan(t),使用頻率比血、穴等文讀iat的稍高。

當然也可以這麼認爲:山攝三四等合口,就穴、血兩個曉組字讀齊齒,可能發生了這樣的音變:* -?at &> -iat/H_, -uat/others_;然而到了漳州南部或龍巖、漳平、潮州、海豐等地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橘字表示「柑橘」時讀kiat4,其實是因爲簡體字關係誤讀成「桔」、古屑切;本讀kit4跟廣州話k?t55、北京話ju2是同一個層次,前二者來源於同一個南方漢語系統,這個自然不是受了官話的影響。當然,生活中,都用一個「乾媽」(柑仔kam-ma)表示了。


推薦閱讀:

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方言相互間差異更大?
為什麼說晉語是北方漢族地區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安陽話為什麼歸入晉語而不是中原官話?
老人就醫的時候,一定要要求他們必須說普通話嗎?
非西南地區的人聽gosh的歌(gai bridge等)聽得懂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方言 | 閩南語 | 音韻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