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ǐ (常訛作「懟」) 的本字是什麼?


謝邀

【?】duǐ,覩猥切。排也。

參見康熙字典?的解釋

內容太少,顯得乾巴巴的。再增補些內容吧。

「享」「說文解字 的解釋 (敦左) 」「說文解字 的解釋 (郭左) 」並不是同一個字。「享」除「亨」「烹」分化字外,不太參與構字,做偏旁的主要是另外兩個字。另外兩字主要以聲符的身份參與構字,因此可以從讀音上區分。

  1. 說文解字 的解釋: 聲母為d-t系, 韻母多為陽聲un, 以及對轉為陰聲的ui, 如「敦」「憝」;

  2. 說文解字 的解釋: 聲母為g-k系, 韻母多為入聲, 摺合為普通話uo, 如「郭」「槨」.

?,堆的上聲。這個字從廣東分布到東北啊。

類似的還有邋遢,白語居然也用。

咸不鋃鐺,從東北到南亞……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545909


說個題外話,我之前去日本的時候去超市買半價鰻魚飯,看到前面有一個大牌子,赫然寫著「懟菜」!於是走進一看原來是「惣菜」。(加工過的冷蔬菜小菜)


我認為不能簡單地認為「懟」是錯別字,它跟「?」是有聯繫的。「懟」有異體字作「憝」,怨恨之義,但在古文獻里可通「敦」,訓為攻、伐。「敦」在甲骨文、金文和傳世文獻中有很多當攻擊、逼迫、爭鬥講的例子(本字上亯下羊,音都回切,今讀duī)。而「?」很可能是「敦」之攻擊義項的後起字。總之,「敦」、「憝」、「?」、「懟」四字音近義通,音僅聲調之別,義可由攻擊引申為怨恨,或相反。其源頭就是甲骨文中訓為伐的上亯下羊之字。

詳情已經寫成一篇文章(全文請看:「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當代流行語),

以下為內容摘要:

【內容摘要】

1、「duǐ(懟)」在當代流行語中主要是攻擊、壓迫、爭鬥的意思,它是一個統稱,有具體的形式和程度強弱之別。理論上,「duǐ(懟)」的正字可能是「?」,始見於《集韻》,「覩猥切,排也」,上聲,相應的今音正是「duǐ」,意義也相符。北京話口語「擠的(輕聲)」,書面多作「擠兌」或「擠對」,其實就是「擠?」。「排」、「擠」、「?」同義字聯合構詞為:「排擠」、「擠?」。

2、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有一個用作攻伐之義的「 」字(上亯下羊),此字後孳乳為「上亯下羊右攴 」,隸變作「敦」。「敦」在傳世文獻中亦有用作攻擊、壓迫、爭鬥之義者,音都回切(相應今音duī),如《詩經·閟宮》「敦商之旅」,《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關漢卿《哭存孝》「口未落便拳敦」(與今日用法完全相同)。「 (敦)」字又孳乳為「 (憝)」,字書解釋為怨恨、憎惡,亦有用為攻擊之義者,如《逸周書·世俘》:「凡憝國九十有九國」,《尚書·康誥》:「暋不畏死,罔弗憝(引申為懲處、鎮壓)」。

3、「敦」與「?」具有相同的聲符「享」(非「享受」之「享」,實為「上亯下羊 」字之變,為古「燉(燉)」字),古代韻書注音也非常接近。 「敦」字作攻擊義時,中古音為端紐灰韻平聲、都回切(相應今音duī),「?」字中古音為端紐賄韻上聲、覩猥切(相應今音duǐ),兩者只是聲調之別。「敦」的形符「攵(攴、撲)」本義為持械擊打,「?」的形符「扌」也表示手部動作。兩者的意義也相通,「敦」,攻擊,「?」,排擠、排除。所以筆者認為,「?」是「敦」之攻擊義項的後起字,但「?」字出現後,有時仍用「敦」字,如關漢卿《哭存孝》「口未落便拳敦」。

4、「憝」有異體字作「懟(懟)」,音義皆同。又已知「敦」與「憝」可通,「敦」與「?」可通,於是「敦」、「憝」、「?」、「懟」這四個字就被串了起來,音近義通,由「攻擊」可以引申為「怨恨」,或者相反。

5、從理論上說,「敦」、「憝」、「?」、「懟」這四個字都是當代方言和流行語「duǐ」的正確寫法,其源頭就是商代甲骨文中的「上亯下羊 」字。但是,筆者認為,從目前實際應用的角度看,應以寫作「懟」為最佳,「?」次之。如果不考慮「約定俗成」的因素,在理論上以寫作「?」為最佳。究竟誰更合適,不妨留待時間檢驗。

(全文請看:「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當代流行語)


以老家方言來講,表示「當面用語音針鋒相對地頂撞」就用這個與「對」同音的字(現用「~」來表示),例如詞語「~牙~齒」。注,在方言中「對(陰去)」與「隊(陽去)」聲調不同。

同樣是老家方言中,表示「當面就對方的錯誤言論進行斥責或駁斥」的意思時用與「蛋」、「隊」等同音的字(此處以「#」表示),例如「剛剛老張已經把那個傢伙#得服服帖帖了」。

還是老家的方言,表示「當面以對方的言論中一些不太嚴密部分反過來諷刺挖苦對方」用與「鈍」同音的字(假如用「╳」來表示)。

所以討論「懟」、「憝」等字的時候,若結合上述三種場合的話應該更全面。

對於「頂撞」義項,用「碓」應該歧義最小。


發音第三聲,我們方言你想想就很形象,兩個自行車相撞就叫懟在一起了。顧名思義,想衝撞,擊打之意。


河南讀1聲,挺常用 最常見的用發是 dui車了 dui他一頓

(16年的回答覆制過來)

應該是「磓」
磓,dui,有人用懟 應該不對 撞擊 墜落 火焚崑山,玉石相磓(李白)

(1)〈文言詞〉〖動〗怨恨[hate]
懟,恨也。――《廣雅·釋詁四》
以死誰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力盡則懟。――《穀梁傳·庄公三十一年》
以懟父母。――《孟子》
懟以手自搗。――《漢書·外戚傳》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九歌·國殤》屈原
又如:懟恨(怨恨);懟憾(怨恨);懟怨(怨恨);懟怒(怨怒);懟筆(出於怨恨的記載)
(2)〈文言詞〉〖動〗狠戾,違逆
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國語·周語上》
(3)〈文言詞〉〖形〗兇狠
《詩經·大雅·盪》:「而秉義類,彊御多懟。


陝西方言里「自古以來就有這個動詞」。

dui,第二聲。

有撞擊的意思。

範例:那個人開車dui牆上了。


河南話應該是?,普通話發音第三聲,河南話發音第一聲。和網路上盛行的懟並不是一個字,但是應該是從?發展過來的,只不過?輸入法比較難打,所以大多寫成懟,而且意思也被懟字給帶偏了,現在主要用來表達針對和撕逼。一兩年前懟字還沒流行開的時候,一些網路視頻或者微電影會用,但是跟河南話用法比較接近。

?的意思是撞擊、碰撞。

比如:

前面路口出車禍了,?了可狠,車頭都陷進去了。

剛有個騎自行車的沒剎住閘(zhǎ),一下(xiào)?我身上了。

引申義也可以作為打、干,或者網路上比較接近的口頭撕逼

比如:

再媽逼跟我 huáng xing ,我?死你個鱉孫!

但是撕逼的意思很淡,主要還是以撞擊、打等動作為主

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胖子從10米外加速跑過來,一下子撞到你身上,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一碗燴面這種用法,跟東北話的整比較接近,意思接近來、弄

喝酒時候?一個這種用法,介於整和撞之間,既有走一個的意思,也有撞一下杯子的本意在裡面


我可以負責任地講,並不是各位說的康熙字典里的那個字,請看意思選字。

這個搥字啊,來源於東北方言,表示的是一種動作上的衝撞,進而擴展為行為語言上的衝撞。

所以是搥搥搥!


對心,既與從心相反,則需改。

嗯……要改。


" 懟 ",亦為廣東方言,通常為動詞,意即「插、給、攻擊、打」等意思。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粵語版後段, 悟空看到了菩提的化身而挨了前世所謂的三刀,悟空對菩提說:「來,懟多兩野。」(插多兩下)。


這個字應該是以訛傳訛,不知道怎麼開始的。

《說文》:懟,怨也。

據說河南方言這個字的意思是打架,但應該是去聲,不應該是上聲。而"懟"好像只去聲。

在東北用的是"搥",上聲,有捅、打的意思。


懟在我大荷蘭的很多地方,是個萬能動詞,約等於英語里的have。

吃東西,可以說懟一口,

打架,可以說懟一架,

按開關,可以說懟開,

就連那啥啥……也可以說懟一炮,

所以這個詞是很奇妙的。


我一般寫作兌...

哈哈哈

.?.

看看能不能打出來


在河南大多數地方,這個字是萬能動詞,口語中可以代替一切動詞使用


懟這個梗應該是鬥魚lol主播55開帶起來的吧,所以應該是來自粵語的「dui」

在粵語中有「捅」、「干他」的意思,

例如:dui冧佢(捅死他)、有人dui我(有人惹我)


東北話裡面,把一物利用另一物捅進去。如,老式前裝葯獵槍用棍子把火藥彈丸懟進去。

另,懟人一拳,一般是指直直的給人一拳,帶點捅的味道。


推薦閱讀:

粵語為什麼能如此堅挺?
南方人到北方後都能很快學會一口北方口音,而北方人到南方之後卻還是一口北方口音,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日語漢字的吳音跟今天的吳語不像,反而跟現在的閩南語更像?
現今普通話的用字哪些不是本字?
為什麼廣東人比較偏向認為粵語是獨立語言,而上海人更偏向認為上海話是一種方言?

TAG:方言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