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儒家能不能夠讓中國重新崛起成為超級大國?

如題,本人在此敬請求教,請問儒家思想與國富民強之間到底有著怎麼樣的關係?

════════════════════════════════════════════════════

┄┄┄┄┄┄┄┄┄┄┄┄┄┄┄┄分割線┄┄┄┄┄┄┄┄┄┄┄┄┄┄┄┄┄

原問題如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至聖先師自己都這麼說,然後你指望儒學讓中國崛起變成超級大國?!

指望意識形態來強國,你還是去中東或者北韓找找吧。


謝邀。

現代社會的基礎有三個要素:個人價值、理性精神和民族國家。從根本上講,儒學最本原的仁之道和這三者是可以相容的。但是,儒學畢竟誕生在傳統中國的精耕小農熟人社會,其指向也是經世濟民的,而至夫子之時,之前社會所提供的思想資源最多也就是貴族共和、禪讓,所以夫子雖然創立了儒學,將中華文明代入了所謂的軸心文明時代,但儒學的治理手段只是禮樂,和現代社會的運行治理相差的實在太多。這也是我一再主張儒學讀讀論語就夠了的原因。

這樣一來,儒學就只剩下了仁以及由其發生出來的中國精神:積極進取、厚德載物、堅韌不拔、理性平和。由這些內容為中國人的超越和安身立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但社會運行規則和儒學所提供的精神內核之間如何融通?儒學如何為中國式的社會治理提供合法性依據?這都是空談,因為儒學沒有參與到中國近代以來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與復興崛起中來,不但沒能領導這兩大運動反而因其因循守舊在第一場運動中成為了革命的對象,在民族心理上被打到了!

前天,我給一個班的學生做了個君子之道的演講,我自己說的慷慨激揚,台下睡倒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在夢遊,強撐著給我點面子,有點積極反饋的也就是那幾個我說啥都聽的最為堅定的支持者。講完一看時間尚早,就說了句:那還是給大家講下上午沒說完的幾個編程語言之間的比較吧,那叫一個個精神啊!所以,就這種狀態,儒學的復興,沒有深悟夫子之教的君子們身體力行的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以身正天下的堅持,期以百年都是樂觀的。


儒學的核心是宗法制度和「官本位」。

如何看待「文革解放了思想,意圖斬斷儒家官本位的流毒」的說法? - jinseng 的回答

那麼你覺得宗法制度和官本位能讓中國崛起為「強國」么?


超級大國的交椅靠的是拳頭 你可以說這個拳頭是王道的 或者霸道的 但全世界都心知肚明 這其實還是個拳頭 只是拳頭太大 他們不敢直說


《論語》乃至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論述本質上都跟今天的微博一樣,只是個人的言論碎片記在一塊兒了而已,只有些許個模糊的中心思想而毫無邏輯性。只是後世統治階級——也就是2000年前的趙家人發現這東西解讀一下可以籠絡人心有利統治,於是便大加推舉。到今天你自己隨便看看這東西玩兒就當修身養性是可以的,就像你在微博上發現個博主挺有趣一樣。誰要把這奉為圭臬乃至把國家崛起寄希望於此,誰就是個智商負數的大sb


儒家要是有這個本事,你現在問的問題應該是「求教:請問今天的儒家能不能夠讓中華星系和吞食帝國保持睦鄰友好關係?」


第一次受到邀請,也是第一次專門回答知乎問題。謝謝貝努,我儘力簡潔地回答。

我的答案很乾脆,是YES。而且我還認為,儒家思想不僅僅能讓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也能讓全球真正統一起來,讓全球成為「天下」。而且,我還感覺,這個願景可能50年內就能實現。按人均年齡80歲計算,90後們都能看到那一天的到來。

我的樂觀和信心源於我對儒家思想要義的理解和把握。

在人類文明中所有的思想流派、宗教教派中,唯有儒家把人當成人,其他的都不把人當成為人,無一例外,包括現代歐美的所有思想流派。

這就是儒家的要義。

儒家是絕對的以人為本位,而儒家之外的任何思想都不是以人為本位,而是以某種外物為本位。

人的本質是什麼?不是外在的物質財富,也不是物理的身體,而是內在的心性。所以,絕對的以人為本位,就是絕對的以心性為本位,以人性、人心為本位。儒家思想就是以心性為本位的,就是心性學。

人類、全球的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哪種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答案只能是,符合人類本性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那麼誰能告訴大家人類的本性是什麼?唯有儒家。因為唯有儒家的關注核心就是人類的本性,唯有儒家把人類的本性自身當成一個絕對獨立的主體,唯有儒家把人性當成本位。用現在的學科思維,在人性的研究上,唯有儒家是專業的,其他任何思想流派都是業餘的。

儒家認為,唯有實現了心性的絕對獨立和自由,人才真正實現了人格獨立,人才是真正的人。以這個標準衡量,唯有儒家思想曾經主導的傳統的中國真正實現了人格獨立,唯有那時的中國人才是真正的人。中國文明之外的任何文明,包括所謂的歐美現代文明,他們都沒有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也都不是真正的人。而中國現代化以後,也偏離的儒家思想,也失去了獨立人格,也變得不是人了。

好先說這麼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回答。

這個問題很大,要說清楚,寫一本厚書也沒問題。但一方面現代人很少能靜下心來看厚書,閱讀都手機化,碎片化了。另一方面,我確實也不擅長和喜歡長篇大論的寫。所以我也星星點點地寫。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儒家的傳統也是如此,都不喜歡長篇大論。你看《論語》,是一句話一句話的,是語錄體。《五經四書》也都和《論語》一樣,都是是一句一句、一條一條的,很簡單。直至清朝,中國人的文章風格依然如故,只是後來一條的篇幅大了些,成為一篇一篇的文章。但是文章與文章之間和以前一句話一句話之間一樣,都是獨立的,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邏輯體系」。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鬆散的語錄體,而西方人崇尚繁雜恢弘的「理論體系」,這裡不能展開討論。只是指出,很多人以此得出結論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水平不如西方是膚淺無知的。

「理論體系」式思維,根源於神學思維,也都和神學一樣迷信的,因為一切理論體系都象神學體系一樣,是個人意見和臆斷。把任何「理論體系」當做真理而推廣到全社會,最終必然會危害社會,導致災難的出現。基督教的理論體系如此,現代的科學理論體系也是如此。現代環境危機的出現,根源就在於現代科學理論體系。

而中國的語錄體式思維則源於自然思維。中國人最崇尚的是自然,即世界自然而然的狀態,本然的狀態。人心不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屬於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核心。《禮運》說,「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心就是天地之心,就是自然之心。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後來宋明儒家為何說「性即理」、「心即理」。心、性即人心人性,理就是自然,這兩句話的實質是「人心即自然」。

總之,由於中國人無比崇尚自然和心性,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是,和一般所認為的不同,中國文明是一個不重讀書,不崇尚文字,不喜理論的文明。孔子教導大家,「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禪宗的慧能幹脆說自己不識字。王陽明也是一再強調不立文字。

這裡為何提禪宗,提慧能,因為禪宗是佛教的異類,甚至叛徒,它的核心是儒家,而且是孔孟儒家。禪宗的和尚實際上更是披著僧袍的儒家。

儒家是不不承認存在任何的理論體系的,因為儒家只承認人心、人性,一切理論體系都是源自人心。具備主體、實體地位的是人心,而非理論。既然真正的主體唯有人心人性,那麼學問的核心當然只需關注人心人性,而不是去關注人心人性的衍生品。

而西方恰恰相反,認為「理論體系」是主體和實體,而人心則要服從理論。完全搞反了。

在宗教時代,西方人構造出形形色色的神學理論,構造出很多神,包括多神體系和一神體系,認為世界和人都是神創造的,人應絕對服從神。

現在大家都知道,神學是迷信,神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卻認為現代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論體系是真理,包括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社會科學的理論體系。事實上,這些理論體系根源於神學體系,也和神學一樣是迷信的。

在歐洲人看來,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與基督教神學理論體系當然是對立的,前者也比後者進步的多。但是,在儒家看來,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與宗教的神學理論體系並無本質不同,都沒有意識到唯有人的心性才是真正的主體和實體,都錯位地把心性的衍生品當成主體和實體。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基督教認為主體和實體是神,而現代科學則認為是真理。

孟子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從而提出「義內」、「義外」說。孟子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一切理論都是本源於、內在於人心,都是從人心中長出來的。這就是「義內」。他用「義內」說去反駁當時中國突然出現和流行的「義外」說。我認為這種「義外」四外來的。

戴震是清朝儒學的最核心人物。清朝的儒學被稱為考據學,現代人對清儒、對考據學最大的誤解是,他們之所以孜孜於做考據和鑽故紙堆,是因為害怕清廷的政治迫害、文字獄。事實,考據學在清朝出現,是中國學術的乃在邏輯使然,和清朝政府基本上沒有關係。清儒認為,宋明儒學偏離了孔孟儒學,所以他們要回歸孔孟。

從這個意義上看,清儒回歸孔孟的大業最終體現在戴震的一本書上,就是《孟子字義疏證》。這本書是有清一代考據學的精華所在。戴震提出了一個在不僅在當時幾乎無人理解,而且至今也幾乎無人理解的觀點,那就是,所有的理論都是個人私見,個人意見和臆斷。如果,把任何理論尊崇為真理,並在全社會推行,必然導致」意見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回答:

儒家精義就在一個「權」字,人之為人也在能「權」

儒學是以人心人性為本位的學問,認為人的心性是絕對獨立、自由的主體和實體。所以,儒學就是心性學。

心性是人的本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心性。唯有意識到心性的獨立,將心性看成絕對獨立自由的主體和實體,人才能真正獲得獨立人格,人才是真正的人。

然而,回顧整個人類文明史,可以發現,在人類所有思想流派、宗教教派中,唯有儒家做到了這個點,儒家之外的任何思想和宗教派別,都不是將人的心性作為獨立的主體和實體,而是將心性的衍生品當成獨立的主體和實體。這些衍生品在宗教時代是神學的理論體系,是神,而在現代則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真理。科學的理論體系與神學的理論體系一脈相承,科學真理和神也並無本質區別。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曾指出,在整個全球文明史中,唯有儒家思想主導時代的中國人真正實現了人格的獨立,是真正的人。相對那時的中國人,任何文明的任何時期都沒有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都不是真正的人。當然包括信奉科學真理的現代歐美人,也包括盲目崇拜現代歐美的現代中國人。

目前對現代歐美文明存在的最大誤解是,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唯有這個文明才講人的自由,才講人格獨立。實在大謬,連心性獨立都沒有意識到,連人是什麼都沒搞清楚,它怎麼可能知道何謂自由,何謂人格獨立。既然連知道都沒做到,又如何去實現。

事實上,象基督教時代認為人的自由需要由上帝來保障一樣,現代的歐美人認為人的自由需要科學真理來保障。也可以這麼說,歐美人一直沒有擺脫心靈的依附性、依賴性,基督教時代依附依賴於上帝,而現代則依附依賴於科學真理。西方人之所以重視神學和科學,原因就在於認為它們左右人類的自由,是人類自由的保障。正因為如此,他們開發出繁雜恢弘的神學理論體系和科學理論體系。

現代歐美人已經意識到神學體系是錯誤愚昧的,然而卻認為科學體系是正確理性的。事實上,在儒家看來神學和科學一樣的錯誤愚昧。因為神學和科學都是人造之物,都源自人心,內在於人心,用孟子的話說,都是「義內」的。它們都不是獨立的主體和實體,真正獨立的主體和實體是人心。

人的本質是心性,心性的本質又是什麼?答案是權,或行權。所以儒學可以叫心性學,更可以叫「權學」。「權」是儒家的最核心的要義,是儒家之精義。所謂的心性獨立和自由,就是學會權、行權。一個只有真正明白了權,他才是真正的人。

不理解「權」,就無法理解儒家和中國文明。儒學就是「權學」,中國文明就是權的文明。現代我們學習儒家就是學習儒家之權,研究中國文化就是研究權的文化。

要理解儒家的權,先學習下面五段話。

第一段,《論語》子罕篇第3章孔子說:

「可與共學,不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大意是,可以一塊學習的人,並不一定可以一塊求道;可以一塊求道的人,並不一定可以一塊守道和行道;可以一塊守道求道的人,並不一定可以一塊行權。

孔子認為,人生有四件事:學、道、立、權。按重要性和難度排序,這四者依次遞增。權不僅高於學,也高於道,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事。

第二段,《孟子》離婁篇第17章:

淳于髡(kūn )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本段大意是:一個叫淳于髡的人和孟子辯論,他說,男女之間傳遞東西時不能肌膚接觸,這難道不是禮的規定嗎?孟子說當然是啊。淳于髡於是想將孟子一軍說,自家嫂子落水了,是否要伸手拉他。孟子回答說,不伸手去拉落水的親嫂子,那是禽獸不如。男女授受不親固然是禮,但當親嫂子落水時不應因為有這個禮而不去伸手拉她,這是權。

象孔子認為權高於道一樣,孟子認為權高於禮。

第三段,《孟子》盡心上篇第26章記載: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本段大意是:楊子墨子這兩人在面對世界的態度上,處於兩個極端。楊子主張做事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沒好處的事不幹,使自身利益受損的事更是絕對不能幹。即便一件事對整個天下有大利益,只要它讓自己的利益受損,哪怕是損失一根寒毛,也堅決不做。墨子則相反,主張做事主要考慮天下的利益。一件事,只要對天下有利,自己的付出再大也要做,哪怕自己累得頭髮掉光,腳後跟磨破,也在所不惜。而當時一個叫子莫的人,認為楊子墨子的主張有問題,但他的做法卻僅僅是對二者進行折中和妥協,選擇了一個中間立場。孟子對這種憑藉在兩個極端之間進行折中妥協,而選擇一個中間立場的做法提出嚴厲的批評。「執一」就是死守一種選擇,是極端主義,墨子、楊子均是。「執中」並非是對兩種極端進行折中,那樣會形成一個新的極端,也是「執一」。正確是「執中」是去權,即對事情的本身進行研究分析,然後做出判斷和選擇。

第四段,《周易 繫辭下》第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本段大意:《易經》這本書不可遠離,要常看,它揭示的道理是,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易經》是通過卦象來揭示這種變化的。64卦的每一卦說的都不是一個定態,都是一個變化過程。譬如泰卦,並非說世界存在一個靜態的、定態的「泰」的狀態,「泰」中是包含著「否」的,也必然會向「否」卦轉化。每一卦中的這種變化又是通過六爻的變化來實現的。《易經》的每一卦是由6爻組成,爻又分陰爻陽爻。象64卦並非靜態的一樣,《易經》的陰陽爻也非靜態的。陰爻並非靜態的純陰的,而是包含著向陽爻轉化的趨勢,陽爻亦然。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你就不會對世界對生活固守執著於某種定態。你會開放胸懷,接納變化,適應變化。同時,《易經》也會告訴你如何應對生活和世界的持續不斷的變化。儘管生活和世界是永遠變化的,而面對這些變化的方法卻是恆常不變的。但是,只有明白這些道理的人才能正確做到。

如果對《易經》沒有很深的了解,這段話就很難理解,所以我做了更詳細一些的解釋。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告訴大家,生活和世界是永遠變化的,是複雜的。第二層意思是告訴大家,面對這些變化的方法卻是恆定不變的,是簡單的。

第五段,《周易 繫辭下》第1章說: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本段大意:無論是面對吉的環境,還是面對凶的環境,你只要做到「貞正」就夠了。在吉的環境中,你做到貞正了,吉的狀態就會更長久地保持。在凶的環境中,你做到貞正了,凶的狀態就會向吉轉化,實現逢凶化吉。天地之道就是「貞正」之道,天地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貞正的天地。天地把自己的貞正展示給人,人也應該通過對天地貞正的觀瞻,領悟到貞正的道理,努力做到貞正。太陽和月亮也是貞正的,通過這種貞正,永遠給人類光明。世界、宇宙都是貞正的,因為貞正而存在。

這段話和上段一樣,不深入了解《易經》就很難理解,所以我也做了發揮,儘力讓還沒有讀過《易經》的人能讀懂。

這段話關鍵詞是「貞」,事實上,「貞」也是一部《易經》的關鍵詞,甚至是整個儒家思想整個中國文明的關鍵詞。不理解這個「貞」就不能理解《易經》,不能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國文明。

《易傳》自己說,貞就是正,就是守正。但關鍵的問題何謂正和守正?

正就是自然、本然的狀態,就是本性。人和事物的本性就是正,保持本性就是守正。說天地、日月是貞正的,就是說天地會永遠堅持自己的本性。天地、日月的本性是什麼,是生態循環、自然循環。日出日落會永遠持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循環會永遠持續,這就是天地、日月在堅守自己的本性,在貞,在守正。

人象天地、日月一樣也有自己的本性,也應該象天地、日月一樣,堅守自己的本性。這麼說,不是基於對天地、日月的崇拜,而是基於對人自身福利的考慮。人堅守自己的本性,在任何情況下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因為這樣可以或者讓吉的狀態更長久,或者可以逢凶化吉。

天地、日月的本性在生態循環、自然循環,而生態循環、自然循環養育了萬物,一切動物植物是依賴生態循環、自然循環而存在的。所以,《周易 繫辭》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

也就是說,天地、日月的本性是善的,絕對的善,因為它生養萬物,生養人類。

人類的本心也象天地日月的本性一樣,是善的,絕對的善。也正因為人類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要堅守。性善論並非起於孟子,自《易經》出現起,就在中國存在了。

好,學習了以上五段話後,就可對儒家之權進行定義了。

權是人心人性的核心屬性和功能,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天生的具備權的屬性和功能。

權也是面對生活和世界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就是時時刻刻對自己所面臨的環境進行觀察、分析、判斷、選擇。生活和世界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人要在這樣的生活和世界中生存,必須要時時刻刻的去權,去對新變化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選擇,而不能固守執著於某一種定態。

當進行權時,進行觀察、分析、判斷選擇時,就需要一個判斷標準和選擇機制,這些標準和機制來自哪裡?不是來自人心、人性之外,而是內置、內在於人的心性。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義內」。當我們去權時,去對不斷變化的生活和世界進行判斷和選擇時,依據的不是外在的標準,而是我們自己本心本性中的標準。促使我們去選擇的機制也非外在的,而是我們內心之中 「善善惡惡」的秉性。

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衡量一個行為正義與否的標準就是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做事,能「憑良心」就是一定是善的。一個人做惡就在於他不憑良心,沒有良心。

良心從哪裡來?孟子認為,是生而就有的,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明朝的王陽明學問的核心也是「致良知」。孟子認為,人的本心是絕對完美的,是絕對善的。但是,人會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而偏離本心,失去本心。所以,人應該設法找回這個被流放的本心,即「求放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陽明的「致良知」和孟子的「求放心」是一個意思。

人的本心之所以是絕對完美和絕對善的,就在於它能權,具備行權的一切要件。它不僅會判斷和選擇,而且提供判斷的標準和選擇的機制。這體現在孟子為人心所構造的「四端之心」模型。人心是有四個部分所組成: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都覺著我們如何去選擇行動,構成了選擇和選擇機制,是非之心則包含了判斷何判斷的標準。

所謂的「四端」,就是四個發端。四個什麼的發端,仁、義、禮、智的發端。仁義禮智是什麼?不僅是一個人品行的外在表現,而且是善的表現,也是一個社會秩序的表現,而且是善的秩序。一個表現為仁義禮智的人就是一個善人,一個表現為仁義禮智的社會就是一個善的社會。仁義禮智是從人的內心長出來的,意味著個人的善良行為和誰的善良秩序都是從人的內心長出來的。只要人人都按自己的本心去生活,都去順應本心去行權,人人都是善良的人,社會也就是善良的社會。

與儒家不同,在全球文明史中其他任何思想流派和宗教教派,都沒有認識到獨立的心性的存在,當然更意識不到權的存在。他們都不鼓勵人們去權,而是要麼鼓勵人們去「信」,要麼鼓勵人們去「服」。「信」就是對某種理論體系去信。宗教時代,就是對神學、哲學的理論體系去信。現代則是對科學的理論體系去信。「服」則是對武力、暴力的「服」,不服就打你殺你。

現代歐美文明不是基於「權」的,而是基於「信」和「服」。讓你信科學真理,包括所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就是那些所謂的自然規律,社會科學就是那些所謂的社會規律。社會規律的核心是權利、民主、法制的規律。「服」就是服從國家的暴力,警察和軍隊是合法的暴力機構,不服就開槍射殺你,或原子彈轟滅你。對於所謂的法律來說,你不信也得信,因為它的背後是子彈和原子彈,不信你也得服,不服的下場就是毀滅。

據說美國是人類歷史至今最文明的國家,最講人性、最尊重人熱國家,然而這個國家卻擁有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殺人武器,可以毀滅全球幾十次。這實在太滑稽。一個時時刻刻在製造和儲備殺人武器的國家,時時刻刻在準備殺人的國家只能是一個絕對邪惡的國家。美國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文明的國家,而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國家。(微信公共號:新心性主義)


你的據說都是一篩子,漢家初崇黃老,武帝推出獨尊儒術,也只是立個牌坊,霸王道雜之才是執政之道。崇儒的元帝導致漢室中衰,這鍋別甩給他爹,最噁心儒家的就是好的全是我的壞的都是別人留的,王莽就是儒家現世聖人的路數,別不認。

話說回來,題主啊,21世紀,現代社會了。你以為人類文明是靜止凝固的嗎?難道不會發展上升嗎?把這古董搬出來當意識形態強國,馬的智障


謝邀!

儒家不能讓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首先闡述下我對超級大國的定義,第一,軍事實力全球頂尖。第二,經濟總量世界領先。第三,中國的文化全世界各地都學習模仿。

這三個條件,第一第二是第三的前提,不臣服於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人們是不會羨慕你的文化的。

而第一條件靠的是科技和經濟,第二條件靠的也是科技和經濟,和儒家無關。

所以這個問題的邏輯是這樣,儒家不能讓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但是中國一旦成為超級大國,儒家文化可能成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被世界各地模仿。


《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法的核心思想: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呃...先謝邀。這個問題嘛...推薦你還是先看看知乎類似話題下的答案,需要積累的東西太多。

簡單來說,儒家思想,作為政治思想,已經完完全全走入歷史了,僅有歷史研究價值。而在個人修養方面,倒還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在現代社會也是舉步維艱。在權利義務清晰的公民社會談「君子修養」,碰壁是一定的。


現在的儒家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已經完全不同。

依靠儒家思想成為超級大國?題主是在開玩笑嗎?

天地君親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以為儒家思想這些都是在說笑?儒家提倡宗族文華,不要說別的,在宗族文華下,一個你沒見過的叔叔或者伯伯,讓你做什麼,你就要做什麼,否則就是不孝。

唐宋元明清,所謂的盛世,盛世只是士大夫和地主的盛世,而不是平民百姓的盛世,田稅,丁稅,勞役,這些稅都讓你吃了?

每年短則一月,長則三個月的勞役,只幹活沒有工錢,每年的收成要上交十分之六作為田稅,還有丁稅,也就是人頭稅。還有其餘的稅,農民手中能留下的不過十之一二。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完全活不下去。只能賣身成奴。

這就是所謂的盛世?

題主你多看看史書,清醒清醒腦子。你以為易子而食,竟相食。兩腿羊。都是什麼意思。


據說孔雀、笈多、莫卧兒這幾個王朝之所以能夠締造出印度歷史上的歷次盛世高峰,是因為孔雀、笈多、莫卧兒這幾個王朝均採納了種姓制度並尊奉種姓制度為社會組織體系的緣故。那我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今天和未來的印度會不會在種姓制度的英明指導下重新崛起並繼續保持先進的超級大國地位呢?啊?疑問? ???


朝鮮於1967年禁了馬列主義,回收民間一切馬列書籍。代之以主體思想,並稱為天才的發展了馬列主義,完善了馬列主義,糾正了唯物辯證法的片面性,馬列主義的謬誤等。中國於二十一世紀初,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概念正式提出,儒體思想的研究正式提上宣傳部議程,儒體思想的理論工作正在進行中。題主有答案了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問的出發點不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理想中並沒有建設超級大國的概念。個人認為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把建設超級大國當作一個迫切追求的政治目標都是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很容易走上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歧途,是短視的,不理性的,不審慎的。再者,正如前面那位答主所引用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沒有哪種意識形態可以一勞永逸。

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問題,我覺得是不是可以用「王天下」來附會一下(當然「王天下」和你說的超級大國也有很大區別)。怎樣通過儒家學說來王天下呢,概括而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首先在此反對很多答案。一些人把儒家學說和宗法制、等級制度劃等號,還言之鑿鑿,說這就是儒家學說的本質云云,這完全就是受革命史觀影響,對儒家的政治內核沒有深入了解。還有一些,一定要拿古人的政治價值附會現代西方人的政治價值,這其實是一種跪拜西方價值觀的姿態,最後也只能淪為巧言令色的行列。

回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些常識性的、指導性的政治觀念是不會過時的。儒家學說在政治層面強調秩序,強調社會分工和對應的責任義務,在經濟層面反對重稅,反對與民爭利,反對國家壟斷自然資源,所謂重農抑商的思想也根本不是儒家學說的基本特質,在文化層麵塑造了一大批具有超越時代的高尚人格的士大夫,等等等等。之所以當代很多學者喜歡將古人的政治價值附會為當代的西方政治價值,也正是因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實踐家在很多常識性問題上得出的結論殊途同歸。

然而,參照我前面的觀點,我列舉了這些儒家學說對現代社會後見的積極層面,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把某種學說上升為社會意識形態,再把這種意識形態作為「戰無不勝」的武器。況且中國從古到今的社會治理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將傳統政治理念到的與實踐結合的過程,如果抱著幾本聖人之書固步自封,中國人也不可能創造出那些輝煌的時代。

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很優良的社會土壤,古人的智慧在很多問題上都是可以提供啟示的,當代人固然不應該不切實際的誇大其辭、穿鑿附會,但也至少應該心存敬畏。

手機編輯比較累,很多應該引用的內容就省略了……


儒家不能,

馬家可以。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震撼人心,早已不是農業社會中的情況了,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思想和創造力。儒家的部分思想,比如重視教育、重視家庭等,還是很有用的。但是不能獨尊儒家了,工業化和現代科技,也需要魯班派(工家),法家,墨家,兵家等。


儒家思想包括經和權兩部分。經者常,權者變。經是不變的原則,權是可變的手段。

儒家思想,不管是經還是權,皆本於天,天是萬物的根本,天下的萬事萬理都是可變的。如果非要說還有什麼道理是不變的話,那大概就是易經說的「惟變所適」了。

儒家「經世致用」的道理,包括禮樂、宗法等,說到底只是權罷了。基本上都是有封建的西周文明發展而來的,指望照搬這些東西治國,根本就是刻舟求劍,戰國時就被淘汰了。

今天儒家思想中還沒過時的東西,大概就剩經了,比如仁義,比如秩序,比如真誠,比如以人為本等。

但指望這些抽象的概念來實現國富民強也是做夢罷了。引用孔子的一句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所以還是別指望儒家來就中國了,儒家還等著中國來救呢,我們能做的只有「自強不息」「自求多福」而已。當然了,這也是儒家思想。


如果是農業時代興許有可能,漢武帝獨尊儒術,統一國內民眾思想,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現在是工業時代,崛起更加看重經濟實力和工業化程度,有上兩項做支撐必有強大的軍事能力。

我認為中國在2010年已經崛起,這一年發生了兩件事:

1、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製造業總量超過美國。

這兩件事都寓示了中國的崛起。寓示那個一百年前任人揉搓的東亞病夫已經站起來變成一隻在亞洲地區甚至全世界舉足輕重的獅子。

當然如果有人認為各領域把美國打趴,中國自己做世界老大才叫崛起,當我沒說。

美國這個對手太強大了!強大到不可超越!至少在我有生之年估計是看不到了。我打算買匹絲綢,找個寫春聯的大爺給我寫上:王師西定美利堅,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我離開人世那一刻交給我的子孫。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地球估計也要重啟了。。。


震驚!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理由竟然是牠


推薦閱讀:

雅利安人是怎樣的民族,與日爾曼人,德意志民族,還有斯拉夫人有什麼歷史淵源?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如何評價部分公知大V和普通網民號召抵制《我的戰爭》,該片票房慘淡?
如何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Wikileaks 是作惡還是造福?

TAG:政治 | 中國文化 | 中國 | 儒家 | 大國崛起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