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佛咒中,必須至誠,心誠則靈,這個誠到底要到什麼程度?至誠究竟是種什麼體驗?
持咒必須要誠心,要信.心誠則靈.這種誠,這種信,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是怎樣的體驗?
記得去年某天傍晚,我慢悠悠走在路上,心中沒有丁點思想,周圍的景物映照在眼裡,遠近不定的音聲迴響在耳邊,在這平常又寬坦的狀態之中,整個人與世界似乎融化成一塊,沒有分別,又歷歷明了。
忽然間我便明白了咒語的含義。
一念生起,心中充滿了無畏正氣,所向辟易。非常清晰的知道,任是何種妖魔鬼怪,此時心已無怯弱。一念生起,心中充滿了安樂平和,照物如己。非常清晰的知道,任何眾生種類,本自一身中出。原來自己那顆沒有思想又不礙思與想的靈覺妙心,才是一切咒語之源。就如這一雙手,可握住工具無數。所以至誠者,心本無誠,誠所以至;至願者,心本無願,隨其願樂,緣促則成。
目前我所了解的佛家的咒當中,好像都是需要有師承的,這裡就不表了,大家聽自己的上師的比較好。
但是根據我的老師所說,有兩個咒應該是不需要師承的,人人可念。第一個叫《白衣大士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關資料,最好能念12000遍,當然12000這個數字肯定是有原因的啦,記得做迴向。第二個是《心經》中結尾的咒,我的建議是最好連心經一起念了,順便記得做迴向(迴向文有很多,自己看緣分吧)。相傳,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傳給三藏法師的(不知道之前有沒有傳給別人),傳說《西遊記》中的緊箍咒就是心經(只是傳說喲,不必當中),所以在經的開頭是沒有阿難尊者所說的「如是我聞」的(類似的在佛家三藏十二部中稱之為」經「的還有六祖壇經,都是開頭沒有如是我聞的。)。我目前感覺下來心經的作用和威力非常大,我的感受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是真實不虛的。至於心誠嘛,程度的問題就冷暖自知吧,但是抱著的心態,比如「世界和平」「子女平安」「家人幸福」當然算誠意的啦,只是程度問題而已;反之,」股票賺500萬「」明年找三個小三「」身邊XX快點GO DIE「,我覺得應該這個跟誠意沒有啥關係了。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至若身能恪恭不怠,口能出音明爽,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三止三觀,如鏡鑒象,嘗無簡擇,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可修:其實第一段就是題主要的答案,體驗就是「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這以下的全算贈送了)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禪誦時,才覺雜念紛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自終。猶將守寨,刻刻不懈。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或有智者,即可隨文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體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閑。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境,與人雜語,誦若間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或不持戒,或不清淨,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須具智慧,明瞭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云:「受持神咒,五不得為: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事、五在不淨家飲食。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云:「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謗言無徵。或文字為(言+為)替,或音韻不典,或飲酒啖肉,或雜食葷辛,或觸手污穢,或浪談俗語,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八種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云:「金剛頂蘇悉地,准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咒中境界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便說之。」
大悲經云:「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或多嗔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咒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若對治者,應觀梵書灆(-水+口)字:,或觀阿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自他均益,則成無漏法性之善。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成無上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雲: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斯謂也。示要(節選)《早晚二課合解》 觀月興慈法師
觀世音,是當經選圓根之正宗,以菩薩始從耳根深入而得圓通,文殊以耳根,最逗娑婆之機,故簡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又此耳根具圓通常三真實故。經云: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隔垣聽音響,遐爾俱可聞,是則通真實。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是則常真實。行人正聞之時,切勿聞外,外聲是塵。又勿聞內,內動是識。塵則染污,識則分別,皆非自性。今但聞而已。既得返聞,則逆生死之妄流,入法性之真流,亡動靜,盡聞聞,空覺覺,滅空空,而得寂滅現前,即能超越世出世智,上合諸佛之慈,下同眾生悲仰,是則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斷三惑,圓顯三德,以至究竟佛果也。若誦咒時,當知字從自心出,還向聞性流。口持心鑒,注而不移,亦無昏散,爾則即契觀音圓通、亦何往非秘密藏性耶。請看楞嚴經第六卷及註解可悉。
你就念吧。管它誠不誠。只管念下去,念到不持中持就好了。念一句,有一句的收穫。最怕的是,擔心自己不誠心,就不去嘗試了。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完美,就不去儘力了。你就只管去做吧。念咒就像敲門,如果誠心念,或許一次就可以打開。晃晃悠悠地念,也可以,就是隨時隨地敲一下嘛。流水穿石,也許有一天就開了呢。重要的是開心。把它當成一個習慣就好了,不要想太多。
准提菩薩這個咒子感應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應大,千萬注意啊!諸位,我們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專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應就很快。某個人找你,這個人很自私自利,專為自己著想,到你家裡客廳坐一下,微塵還要帶一顆走的人,那你都不歡迎嘛,對不對?所以,利他的人,諸佛菩薩自然會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不是不得感應,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念去、默默修行,歷代以來准提咒的感應是非常大、非常多。
沒有壇場怎麼修呢?我平常都教人念准提咒,隨時隨地可以,不規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著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 【我在未學禪以前先從峨眉山金頂普明大師學准提法,不久就碰到了袁先生。我只求菩提,其它什麼都不求,得了菩提是得本,但得本就是了,其它求他幹嘛!
我念「嗡折隸主隸准提梭哈」,望我學咒廣度眾生,如此而已。但我隨時隨地都在念,走在路上,路上行人看我一眼,我也持咒,希望此人消災免難,一切安樂。走到菜場豬肉攤,希望這豬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抬棺材的,希望他們超生一切罪業,……隨時隨地要發願,即如《華嚴經凈行品》的願力,我確實在做,無時無刻不在做。看到漂亮的小姐,我希望她嫁個好丈夫,生生富貴平安。遇有討厭的人,希望他來生長得好看、有福報、一切如意;你喜歡的要念,討厭的也要念,是仇人也要念,這是准提法修持的心行,非常重要。
出門遠遊時也可以施食,比如坐在車上,你總要吃東西嘛!當你吃東西以前,你想到還有許多苦難的人沒有吃,在那時先拿著東西暗中施食,窗子外面稍稍丟一點也行了,就是同《華嚴經凈行品》一樣,當我要穿好衣服時,想到有許多沒有衣服穿的;看得見的一面還不算數,還有看不見一面的生命,這就要發大悲心;這就是學佛人的精神,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不但推己及人,學佛的人推及於一切眾生,還擴大。
至心
最誠懇,什麼叫最誠懇?不誠懇不是至心,至心就是誠懇。 怎麼樣叫作誠懇的誠呢?中庸上四個字:『至誠無息』,不休息的息。什麼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這個心境,不息就是持,行住坐卧永遠保持清凈的心境,這才是正信。
人到最傷心處,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了, 沒有妄想、雜念,傻了。那個時候,人等於無念,沒有念頭,空白了,那是傷心透頂的至心。
又如我們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這裡,乃至我們合掌或不合掌,在佛像面前一站,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沒有第二個心思,也沒有雜念妄想,都空了,這叫至心。 這一念真懺悔下去,連我都沒有了,都忘記了。
尤其在佛前面一站,什麼雜念都沒有,非常誠懇,誠懇到連自己有沒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經是大拜了,這樣叫至心。天天禮佛、拜佛、念佛,有沒有至心呢?至心就是盡心,就是誠懇到極點的誠 。
只要心凈,隨時清凈無念,他已經到了,他當然不需要佛,因為他就在佛的境界里,這個道理是一切佛最深、最秘密的行願法門。
至心下中上
夢參老和尚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中講到,何為至心,至心分下中上。
下等至心即初住,雜念妄想停下,唯此一事其他不想,心住了了,了了分明。
中等至心,勇猛精進從不懈怠,甚至不惜身命。
上等至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合一。
南師懷瑾的寶貴教誨,佛教網
善導大師對至誠心有一個很詳細的詮釋:就是一切眾生修行,一定要身、口、意三業所修的,無論是讀誦經典的知見,還是一門深入的行持,都要從真實心裏面去做。厭離娑婆,一定要身也表示厭離,口也表示厭離,意也表示厭離,真實地去厭離。不得外顯賢善精進之相,外面表現他很善,很有德能,很精進修行的樣子。但裡面是懷著虛假、欺騙的心理,充滿著貪慾,充滿著瞋恨,充滿著邪偽,奸詐百端,充滿著奸詐。修行人直心是道場,而他整個的就是用機心,用機心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覺得他多麼厲害,多麼會玩手段,奸詐百端啊!這種貪瞋邪偽的噁心,你還很難去化解他。剛愎自用。所表現的就是雖能修點善法,但裡面卻夾雜著貪瞋邪偽的毒,這就叫「雜毒之善」。
雜毒之善是不能有效果的,甚至會產生很負面的作用。就好像這一杯飲料,本來是很好,但摻雜著一些敵敵畏在裡面,你還敢喝嗎?所以這雜毒之善又叫虛假之心,跟真實之心就離得很遠了,不真實。如果他不真實,他用這雜毒之善的心去修行,縱然他修行非常精進,日夜十二個時辰都如救頭燃的修行,他能不能生到凈土呢?「此必不可也」。善導大師給他一個絕對不可能。為什麼?因為我們念的這個名號,以及要求生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行的時候,從他真實心裏面所流現出來的。法藏菩薩在他無量劫的修行當中,他身、口、意三業所修的行持,乃至一念一剎那之間,都是從真實心裏面出來的。所以他所施設的凈土、建立的名號、給予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實的。你真實才能感應真實,虛假不能跟真實感通啊!所以為什麼我們這個願往生的心一定要真實,因為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凈土的大願是真實的,我們也一定要用真實願往生的心跟阿彌陀佛真實攝受的願來呼應。你不能用求人天福報的心去感通的。所以一定要真實。這一點確實也是我們的病根,我們修行佛法得不到利益,就是因為我們內心充滿了機心、奸詐。這也是娑婆世界眾生的常態。在我的經歷里(不是說要讓大家像我一樣不精進,我是不對的),散心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很有靈驗,那如果能專心持名和咒那麼該有多大的感應和功德啊!
實際上,誠,就是一心不亂,至誠,也是一心不亂的意思,一心就是一心,理論上是沒有辦法做一個程度上的分別,如果硬要分別,就是實修上,從不誠到誠這個過程的一個勉強的階段性的分別。
比方說,剛開始,十念只有一念在念咒,慢慢的有二念,三念。。。然後十念有十念都是在念咒。
也就是說,除了念咒,其他念頭根本沒有。是的,你認為你一直在念咒,什麼都沒想,但實際上,很多念頭,生滅的時候一般人根本就覺察不出來。
一般來說,想著心誠到什麼程度就OK的,本身就已經是不誠了,如前邊的師兄說過,至誠只有一心,如果還有另外一個體驗的心,還有一個現在到達了什麼程度的心,本身就不是至誠了。但是話說回來,一條路,走的人多了,總有些跡象可尋的。例如,人的心念是跟呼吸緊密聯繫的,呼吸粗重,心念肯定是散亂的,呼吸細微、若有若無,心念肯定是集中了,所以,禪定到了四禪,呼吸是停止的。古人也有說過,至誠無息,現在人一般理解為至誠不停止,但也有人認為是,至誠的狀態下,呼吸是停止的,這個倒是很吻合四禪的情況。
具體到念咒,還是要學學雲谷禪師的方法: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蟹妖。。。。1,什麼程度?小誠小靈,大誠大靈,不誠不靈。您問誠要到什麼程度?您想多靈就需要多誠。2,認為自己當下是至誠而且還有個體驗的時候,已然不是至誠了。所以,不存在一個覺得自己至誠而且確實至誠的人。自然沒法回答您什麼體驗。
咒語非佛說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
作者:釋從信 法師
--------------------------------------------------------------------------------
不論是從「阿含經」或「律部」里,皆處處可見佛陀明白地訶斥咒語,由此可知佛陀從未教授他的學生持咒!
事實上,如果以佛陀的教義去檢驗,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咒語根本與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宗旨背道而馳,是「戒禁取」,是「邪見」。
現今大乘經典里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象,令人無所適從,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如果我們相信佛陀是宇宙中的實語者,是諦語者,是不妄語者,那麼佛陀說話便不可能自相矛盾,或自打嘴巴,對同一件事情於甲處說A,於乙處卻說非A,犯下如此嚴重的謬誤。
經典的流傳及演繹過程中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後人或外道惡意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定卻不容有太大的出入。許多法友對於佛陀是否教誦咒語一事仍心存疑惑,因相關資料繁多,僅就「北傳阿含經」、「比丘與比丘尼戒律」中節錄選譯例示部分證據於下,供諸位有智法友們自行斟酌,本單元絕不強迫各位相信「咒語非佛所說」,只是事證既已明確,就留待各位看倌們自由心證。
咒語非佛說(一)
--------------------------------------------------------------------------------
不論是害人的邪惡咒語,或有利眾生的善咒,管他是大悲咒、或楞嚴咒、或什麼什麼咒,都是非佛所說。舉凡持咒、看相、算命、甚至醫療行為,都是佛陀所呵斥的邪命。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四卷
譯於公元2005/11/25
佛陀說:「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瞻卜看相,斷言吉、凶、好、丑,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凶,以此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作這種事。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召喚鬼神,或以咒術驅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方術,令人產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瘖啞;或展現各種法術,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以上的事。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為人治病;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良善(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療、針炙、藥石等行為,以此替人療治各種病痛,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情。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持誦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咒,或解讀能預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
長阿含第十四卷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生。
以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召喚鬼神。或復驅遣。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
恐熱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聾盲瘖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為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為醫方.
針炙.藥石。療治眾病。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或誦象咒。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
或火燒.鼠囓能為解咒。或誦知死生書。
或誦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
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
或說地動.彗星.月蝕.日蝕。或言星蝕。
或言不蝕。方面所在。皆能記之。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或言此國當勝。彼國不如。
或言彼國當勝。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
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咒語非佛說(二)
--------------------------------------------------------------------------------
摩納是古印度的一位高種姓婆羅門,祖宗七代無一混雜其它階級,以當時社會標準來看可謂血統優良,本經是佛陀與他的一段對話,因全文過長,故僅節錄選譯有關佛陀駁斥咒語的內容,本經內容與北傳長阿含第十四卷內容雷同,如各位法友對全文有興趣,可自行利用佛經檢索參閱。
節錄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三卷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摩納婆羅門說:「 摩納,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占卜看相,斷言吉、凶、好、丑,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凶,以此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召喚鬼神,或以咒術驅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方術,令人產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瘖啞;或展現各種法術,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為人治病;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善良(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療、針炙、藥石,以此療治各種病痛,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咒,或解讀能預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長阿含第十三卷
摩納。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
吉凶好醜。及相畜生。以求利養。入我法者。
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
或能令住。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
恐嚇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盲聾瘖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
或為醫方.針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
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
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咒。或誦別死生書。
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
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瞻相天時。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
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
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征。
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咒語非佛說(三)
--------------------------------------------------------------------------------
什麼是畜生咒?就是持咒的行徑即愚如畜生一般不具正見。又什麼是邪命,凡沙門以持咒的方式為人消災解厄,以此為生,即是邪命。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什麼是邪命?凡對於生活資具無法獲得滿足,而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為人消災解厄,以此為生,就是邪命。這些人不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反以非法方式為之,不以正當方式乞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非法,即謂邪命。
什麼是正命?凡事一切知足,不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乞求民生用具,就是不邪命。他們能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就是符合正法;他們能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正法,這就是正命。」
(一八九)中阿含雙品聖道經第三 (第五後誦)
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
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
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
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
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
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
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
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
咒語非佛說(四)
--------------------------------------------------------------------------------
佛陀在本經中明白的表示咒語與四聖諦背道而馳,只有凡夫才會企圖以持咒來滅除煩惱,而初果(見諦【真理、正法、入流】者,得法眼凈者)以上的如來聖弟子絕不會如此。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再去相信卜卦、問事吉、凶者,絕無可能;但凡夫相信卜卦、問事吉、凶者,這是一定會有的現象。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因心中的痛苦或煩惱再去詢問沙門、梵志卜問吉兇相應,以此為真者,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凡夫就很有可能如此。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產生極重的痛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甚至因此斷送性命,如果還會舍離從內心去探求滅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去學習外道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語,以此祈求令我脫離痛苦,這種行徑反而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已親見正法者絕不可能如此;但凡夫就有可能會這麼做。」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第四分別誦)
阿難。
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
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余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
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余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
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
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
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
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
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咒語非佛說(五)
--------------------------------------------------------------------------------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第三十一篇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諸位賢者,什麼是正命?就是聖弟子念苦是苦時,念習(集,苦之因)是習(集),念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自身一切舉止,或學習念諸行,或正見諸行所導致的災患,或正見涅盤止息,或無執著正念現觀善心解脫時,在此過程中不以非理乞求,不心懷多欲,不貪無厭足,不以種種法術、咒語謀生,只以正法求取衣服,不以非法(種種法術、咒語謀生),只以正法乞求飲食、床座,這就是名正命。」
(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 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諸賢。云何正命。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
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
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
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
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
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是名正命。
咒語非佛說(六)
--------------------------------------------------------------------------------
本篇是佛陀在比丘戒律里明白告誡比丘持咒就是邪命。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召喚鬼神,或驅遣鬼神,種種祈禱詛咒,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語為人治病,或持誦邪惡咒術,或持誦可助人的善咒,或替人治背病令其出汗,或以針灸治病,或治鼻病,或治下半身病痛,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從事醫療行為,以藥物療治病人,或令其嗺吐,或治男人或女人下半身疾病等等,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或持咒生火,或持咒祈求吉利,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鳥咒,或持誦枝節咒。,或持誦安置舍宅符咒,或持誦能滅火燒、避鼠嚙物的解災咒,或誦讀能判別死生書,或誦讀解夢書,或替人看手相或肩相,或誦讀天人問(註:類似籤詩),或誦讀能通曉鳥獸音聲的書。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種種厭禱。
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為人咒病。
或誦惡術。或誦好咒。或治背病若為出汗。
或行針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
除斷如是邪命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
行葯療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咒行來令吉利。
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誦枝節咒。
或誦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燒鼠嚙物能為解咒。
或誦別死生書。或誦別夢書。或相手相肩。或誦天人問。
或誦別鳥獸音聲書。除斷如是妨道法。
咒語非佛說(七)
--------------------------------------------------------------------------------
有法友曾質疑佛陀究竟有無教誦咒語?如果沒有,有何證據可以證明?本篇是選譯自北傳四分律的經文,佛在比丘戒律中明白地制戒不可持咒!然現今大乘經典里卻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象,頗令人有無所適從之茫然,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佛陀如果真是宇宙中絕對不妄語者,是諦語者,那麼他說話便不可能顛三倒四,對同一件事於甲處說A,於乙處便說非A,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經典的演繹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後人或外道為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定卻不應有太大的出入。證據既已擺在眼前,聰明的法友們,您願意選擇相信什麼呢?
選譯節錄自北傳《四分律》
公元2005/11/26
有一次,僧團中的六個頑皮比丘替人畫符及持誦安宅、趨吉避凶的咒語,種類包括枝節咒、剎利咒、屍婆羅咒、及預知他人生死吉凶的咒語等,這群六個頑皮比丘皆能通曉所有咒語的音律。
其它比丘知道後,便告訴佛陀,佛陀很明白地說:「不應如此!你們去告訴這六群比丘說:『佛說不可持咒!!也不可以此替人消災解厄,賺取生活費!!』」
《四分律》
時六群比丘。
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書咒。枝節咒。剎利咒。屍婆羅咒。
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諸音聲咒。諸比丘白佛。
佛言不應爾。彼教他。佛言不應爾。彼以此活命。佛言不應爾。
咒語非佛說(八)
--------------------------------------------------------------------------------
佛陀在比丘尼戒律里也明白制訂出家人持咒,便犯下波逸底迦(註:中可悔罪,程度較突吉羅輕罪重,但重不及於失去出家人身份被逐出僧團【註:波羅夷罪,犯此罪者已失去出家人身份,無法再以發露懺悔使受到虧損的戒律恢復清凈【不通懺悔】,不可再接受在家人供養,一定要被逐出僧團,若仍混跡僧團,就叫做賊住,死後必墮地獄,沒得商量!】。),以此檢驗現今台灣出家人,有多少是合法、合律、合格的出家人呢?唉…..!
選譯自北傳《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九》
公元2005/11/26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條戒律
有一次偷羅難陀比丘尼從一位通曉咒語的在家人那裡學習咒語,這個咒語的念法是:「呬里呬里普(破忽反)莎訶。」
她一度學習後,竟產生興趣,又去跟隨這位在家人學咒語。
比丘尼們告勸說:「聖者啊,我原本聽說上人您聰明絕頂,見多識廣,博達強記,諷誦三藏。又為何頻頻向此人學習小咒呢?」
偷羅比丘尼回答:「因為我喜歡這個人,我想要跟他說話。」
比丘尼們便將此事告知比丘,比丘又轉告世尊。
佛陀便詢問偷羅比丘尼有無此事,經查屬實,便訶責偷羅比丘尼的行為,於是便制下比丘尼第一百五十條戒律:「如果有比丘尼,跟隨俗人學習咒法者,犯波逸底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九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
緣處同前。時吐羅難陀尼。
從解咒俗人學其咒法。咒曰。呬里呬里普(破忽反)莎訶。
一度受已更復受。諸尼告言。聖者。
我本聞上人聰明廣識博達強記諷誦三藏。
何故頻向此人令授小咒。吐羅尼曰。非不記憶。
我愛其人慾得共語。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問實訶責。
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從俗人受學咒法者。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等。從俗人受學咒法者。
謂從在家人求受咒法。釋罪相等廣說如前
咒語非佛說(九)
--------------------------------------------------------------------------------
富貴榮華、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父母雙全.....等等,都是世間凡夫所冀求的喜樂,但事實上一般人總有缺陷,就算所有好事都落在身上,也終有一天會成過去,因為緣聚緣滅,此有故彼有,只要是因緣聚合,就不脫離無常、苦、空,就如同《紅樓夢》里描述賈家盛衰的經典名言:「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本經的婆羅門原本享有世間榮華富貴,但不幸遇上無常,轉眼成空,婆羅門精通所有咒語、方術,用盡一切法力欲挽留他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他終於發現咒語、方術改變不了宇宙的生、滅定律。
本經是咒語非佛說最佳的案例。
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一卷之二
公元2003年12月21日八關齋戒日譯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尊者那伽波羅駐錫在鹿野城中。當時有一位年邁的婆羅門,與尊者小時候是舊識,來到尊者駐錫的地方,與尊者互相問候過,便坐在一旁。
老婆羅門感嘆地說:「你現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
尊者問:「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老婆羅門難過地說:「在過去的七天中,我的七個兒子都死掉了,他們個個勇猛健壯,聰明智慧無人能及。
接著,在過去的六天里,我的十二名員工遭遇無常,他們平時努力工作,從不偷懶。
最近這五天,我的四名兄弟也相繼過世,他們生前對各種技能,無不精通。
最近四天,我的雙親也往生了,他們已高達百歲,舍我離開人間。
近三日,我的兩名妻妾也去逝了,他們天生麗質,世間稀有。
還有家中八窖所珍藏的珍寶,在昨天竟然也不知去向。
像我今天所遭受的苦惱,根本無法計量。而尊者您今天能夠遠離這些憂患,以正法自娛,所以我才會說你現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
尊者聽後便問:「你是婆羅門,為什麼不以法術使他們遠離死亡呢?」
老婆羅門說:「其實我早已用盡各種方法,求願他們不死,使我免於喪財。我不但行善布施,作種種功德,迴向求願。此外,我還祭祀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遍各種咒術,還瞻視星宿,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反正我能做的、該做的,都已儘力去做了,但還是不能使他們免於一死。」
尊者說:「就算是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再以各種咒術加持,只要無常一到,仍然不能使人免於一死。
就算你齋戒沐浴,以香花供養諸天,祈禱他們免於一死,一樣是不能如願。
就算供養諸長老梵志,努力修持梵行,以此迴向使他們免於一死,無常一到,一樣還是不能如願。」
老婆羅門便問:「既然如此,我該怎麼做才能夠解脫我現在的苦惱?」
尊者回答:「無明、貪愛、執取就是你痛苦的來源,它們會使你產生各種苦惱憂患,只有滅除渴愛,達到無餘涅盤,便能夠從此不再承受這些苦惱的煎熬與逼迫。」【註:苦→集→滅→道】
老婆羅門說:「我年紀雖大,但在解脫道上尚屬幼稚,我願意聽你的建議,出家學習解脫之道,使我今後不再承受這些痛苦。」
這時尊者便授與老婆羅門三衣,使他出家,求取滅苦之道。尊者對老婆羅門說:「比丘,你應當從頭到腳開始,先學習四念處的第一項【身身觀念處】,去觀察思惟發、毛、爪、齒、身體、皮肉、骨髓、腸胃等這些身上的東西是從何而來,它們又將歸向何處?
比丘啊,就是這樣去正思惟,不要再浪費時間去憂念世間的苦惱。你應當在觀察思惟毛孔的緣起緣滅時,去領悟四聖諦,沒多久你就能證得法眼凈【註:初果】。
當你一一觀察思惟毛孔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緣生緣滅,這就是世間的實相,既然無常像閃電一般,那麼世間的恩愛及榮華富貴就不值得我們去貪戀,所以在布施時,應該行解脫施,求願趨向涅盤。」
老比丘剃除了鬚髮,堅定解脫的信念,聽從尊者的教導,在悠閑安靜的地方,以身念處為業處,如理思惟。由於老比丘努力修持,再加上清凈的梵行,沒多久他便能如實地自知自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這時,老比丘已是一位阿羅漢。
有一位天神,前世是老比丘的舊識,知道老比丘已經成為阿羅漢,便來到尊者的地方,在虛空中隨喜讚歎:「老比丘獲得具足戒後,能在悠閑安靜的地方修行滅苦之道,使內心不再有任何的染著,已滅除了導致憂悲苦惱的罪惡淵藪。」
接著便灑下天上的花朵作為禮敬供養那伽婆羅尊者及老比丘,隨後便消失在空中。
(二)聞如是。一時。
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
昔與尊者那伽婆羅少小舊款。是時。
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
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
最為快樂。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
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婆羅門報曰。
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
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
無有懈怠。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妓術。
無事不閑。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
年向百歲。舍我去世。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
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
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
不可稱計。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
無復愁憂。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
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
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梵志對曰。
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
亦復隨時布施。作諸功德。祠祀諸天。
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咒術。
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
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
然復不能濟彼命根。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藥草諸咒術 衣被飲餐具
雖施而無益 猶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 精進持梵行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
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恩愛無明本 興諸苦惱患
彼滅而無餘 便無復有苦
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實時便說此偈
雖老不極老 所行如弟子
願聽出家學 使得離此災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
使出家學。又告之曰。汝今。比丘。
當觀此身從頭至足。此發.毛.爪.齒為從何來。形體.皮肉.
骨髓.腸胃悉從何來。設從此去。當至何所。
是故。比丘。勿多憂念世間苦惱。
又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 不久成法眼
無常行如電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觀毛孔 生者滅者原
無常行如電 施心向涅盤
是時。彼長老比丘受如是言教。
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業。所以然族姓子。剃除鬚髮。
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是時。
有天是彼比丘舊知識。
見彼比丘成阿羅漢已。便往至那伽婆羅所。
在虛空中而說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閑靜處
得道心無著 除諸原惡本
是時。彼天復以天華散尊者上。
即於空中沒不現。爾時。
彼比丘及天聞尊者那伽婆羅所說。歡喜奉行
咒語非佛說(十)
--------------------------------------------------------------------------------
/釋從信阿含經也有咒語,可是它不是佛說,也不是佛法,它是插播的外道語。為什麼學者不知咒語非佛說,還虔誠朝暮誦讀呢?這是因為我們對佛法只有宗教熱誠,缺少宗教智慧,無法辨別法非法義非義所致。如果我們熟諳佛法便可毫不遲疑的捨棄外道語,畢竟我們標榜學佛,怎麼還不信受佛法反而誦讀外道語呢?譬如我們熟諳國歌,若有人於國歌插播情話,實時而知有非法語,絕不把情話當國歌唱誦,毫不遲疑的剔除出去。
學佛而不知法非法義非義,如同國民不識國歌一樣,是有不如之處,如同國民不識國家文化一樣,是有缺憾,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是很不應該。
有說佛法浩瀚如海,難知難學,更難入佛知見,遑論知法非法義非義,此說不如理說。為什麼呢?周利盤陀伽不知不識,單背誦「掃帚」二字就背誦了好幾天,居然自證阿羅漢果;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目睹花開花落而證獨覺佛;而釋迦牟尼佛更於菩提樹下不做學術研究,自知自證等正覺,成佛。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最易學者莫過於佛法,不必背負高深知識學問,也不是不立文字,如周利盤陀伽尊者依「掃帚」二字之意趣掃除了身心煩惱,一下下就自證阿羅漢果。由此而可知,學佛簡易不難。世間流行浩瀚的佛法是──學者自述學佛心得,各別循業所見,有曲解有不曲解,後來者不能跨越葛藤直截了當向佛學,反而喜歡研究葛藤,以致遺失了佛法,我們就都誤會佛法難知難學。
追源溯本,如來所說一切佛法流自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我們若盯住苦集滅道四聖諦,熟透苦集滅道四聖諦,如同住在圓心,任它周圍擾亂,任它團團轉圈圈擴大,圓心如如不動,凡是與圓心不符合的弧線,都非圓心所出。
此一圓心,苦集滅道四聖諦極簡要明白,一則苦諦,二則集諦,三則滅諦,四則道諦,捉住此四聖諦,一切佛法盡在此四聖諦中。
一則苦諦,所謂苦諦是說宇宙人生只有三種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固然是苦自不在話下,樂受其實也是苦受,為什麼呢?因為宇宙人生無常,我們無法令樂受常住不變易,我們喜貪樂受,樂受一旦變易,便在苦受或不苦不樂受中,而我們又不能稍離貪嗔痴,耐不住不苦不樂受的寂寞,所以說不苦不樂受也是苦受。一切有情眾就在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是名苦諦。
二則集諦,所謂集諦就是喜貪苦受。我們為喜貪樂受,不得不忍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以苦為樂,實際上就是樂於苦受而不厭倦。也就是說,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我們自己招集種種貪嗔痴而來。苦受是我們所不喜不願,但苦受是我們為不善而所應受之不善報,如同欠債無法逃避,不然,誰願意受苦受呢?若是如此,又誰願意為不善而招集苦受呢?因為愛喜貪嗔痴,捨不得不貪慾不嗔恨不愚痴,為了發泄貪嗔痴,禁不住非行不善不可。若是如此,受苦受只好承擔下來,無法推給別人,無法要求他人替代我受苦。若說樂受,樂受是我們所追逐,為什麼有人受樂,有人不受樂呢?榮華富貴,博學多智,健康快樂,這是為善行所應受之善報,如同工作報酬一樣,做什麼工作便得什麼酬勞,我們想要拒絕酬勞都不可得,善有善報是大家共同的意願。若是如此,誰不願多做善行呢?很難啊!我們愛喜貪嗔痴,難割難捨貪嗔痴,所以為善者少,為不善者多。若我樂少苦多,應當警惕自己,莫非為不善者多為善者少?至於不苦不樂受,就是所作所為不善不惡,譬如不工作,遊手好閒便無所得,不做也不錯,一無所成,然而又耐不住無成就感,此種行為不是善不是不善,便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種種無非都是喜貪這世間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貪嗔痴所招集。是名集諦。
三則滅諦,所謂滅諦就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喜貪心不舍離貪嗔痴諸煩惱,循善不善業而受苦報、樂報及不苦不樂報,若厭離喜貪心,永盡貪嗔痴,則寂靜涅盤,心解脫慧解脫,不受苦報,不受樂報,不受不苦不樂報,不受後有。厭、離欲、滅盡、涅盤,是名滅諦。滅諦別無商量的餘地,不滅盡苦因貪嗔痴,必定在苦果中嘗受苦、樂、不苦不樂。若說不離欲而得解脫者,滅諦便失其真諦之意義,四聖諦實時壞失。究其實際,從來沒有人不離欲而得解脫,所以四聖諦是一切學佛者所應當知,應當學。
四則道諦,所謂道諦就是完成「厭、離欲、滅盡、涅盤」,自知自證解脫的方法。周利盤陀伽參「掃帚」而滌除心身垢穢,滅盡貪嗔痴自證阿羅漢,雖一下下,其過程有八個步驟,依次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叫做八正道。是名道諦。
如是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趣,簡明易知Z。雜阿含四一九經:「若於佛不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學佛人若於苦集滅道不疑惑,凡是學佛行履中,任何行為知見違背了四聖諦,即知非法非義,即應不遲疑與予剔除。
咒語是外道語非佛說,不論善咒不善咒都非佛說,為什麼呢?若為祈福得樂,集諦之理說,行善行得善報,與人同樂必也得樂,而今我們不行善行不與人樂,於諸不善行不稍舍離,但勤於持誦咒語欲得福得樂,若有是事,苦諦苦集諦便一無是處,四諦就應叫做四妄語諦。以其四諦是聖諦,是故可知持咒若干遍便得如何善果,便得所求如願,如同畫餅充饑,我們若看到有人拚命畫餅欲充饑,怎不搖頭嘆息呢?中阿含一八九經(大正一冊七三六頁上):「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學佛而邪命,怎麼可能於佛法中獲得法喜呢?
若為趨吉避凶,理應舍諸不善行,不招集苦因得苦果,勤於布施持戒發慈悲心,與一切善行界共鳴,不趨吉也難,自然遠離凶厄。而今我們不勤於行善舍諸不善行,反而不稍舍離惡行,惡報臨頭不能承擔,但勤於誦讀咒語,以用消除惡報,若有是事,苦集滅道實時壞失,如來便是大妄語者不實語者。畢竟從來無如此事,只是逃債人暴露窘態的行為,我們若看到逃債人不求承擔債務,而一味逃避喃喃誦念咒語以求免債,怎不令人輕賤學佛者呢?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大正二冊六三八頁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病,盡壞敗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
更有甚者,不離五欲諸不善行,不稍舍離貪嗔痴諸煩惱,拚命誦讀咒語欲求解脫,如同用穢水洗澡而欲求身心清潔無染,若有是事,滅諦道諦實時壞失,四聖諦無法自圓其說,如來便是不如語者。畢竟如來是實話者,不異語者,惟有厭、離欲、滅盡、涅盤,實踐八正道才有心解脫慧解脫之可能,中阿含(八一經(大正一冊七二四頁上):「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流行於世間之種種咒語,如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大明咒、十小咒等等,無不與四聖諦相違背,咒語若是佛說,如來便是一面推銷矛,一面推銷盾,若肯定咒語是佛說,豈非意謂如來是不肖之徒?若不是如此,何以我們不信受佛說,反而聽信外道語呢?
雜阿含三九八經: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習智慧。」
文中小綿丸就是小綿球,小劫貝華丸就小棉花球,隨風飄搖,沒有智慧不知四聖諦是如來慧,所以放諸經典中,若有外道插播咒語不知剔除,反而丟棄經文專誦咒語,不只自誦還教他誦,若是在家居士只叫做沒智慧,若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就都犯了戒,若不舍持咒,可於僧眾中舉不舍邪見罪,可是中國僧眾都自顧不及此。因為大乘經典傳誦地區的學者不知四諦是如來根如來慧,不知戒,不知咒語非佛說,不知持咒是邪命活,此等持咒者尚有可原諒處,若研讀阿含經而不知經文中所插播之咒語非佛說,這是智不及此,也有可原諒處,若更擷取阿含經中之咒語廣為流傳,用資證明咒語是佛說,就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一樣。
雜阿含二五二經:
尊者優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間蛇頭岩下石屋靜坐,時有毒蛇於石樑上墮優波先那身上,即呼喚舍利弗:「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你們趕緊過來,扶持我身出石室外,以免毒發身亡時污染室內。」
舍利弗及附近諸比丘聞聲都趕過來:「優波先那,我觀你臉色不異平常,你真被毒蛇所咬傷嗎?」
優波先那說:「我觀色受想行識五陰非我我所,離欲,滅盡,解脫,我不介意中毒身將亡死,是故毒不即發作,然,有生不免老病死,稍後將不免毒發身亡。」
舍利弗讚歎說:「如是如是,優婆先那。」
時舍利弗即扶持優波先那身出於石屋外,優波先那身中毒碎壞而死。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舍壽 猶如棄毒缽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舍壽 如人重病癒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如出火燒宅 臨死無憂悔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以慧觀世間 猶如穢草木
不復更求余 余亦不相續
此偈說是讚歎優波先那比丘善修八聖道,梵行清凈,永盡無餘,不受後有,臨死無憂悔。
隨後舍利弗往詣佛所,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糟糠。」佛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
常慈念於彼 堅固賴吒羅 慈伊羅盤那 屍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 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曇 難陀跋難陀
慈悲於無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 亦悉起慈悲
慈悲於諸龍 依於水陸者 慈一切眾生 有量及無量
安樂於一切 亦離煩惱生 欲令一切賢 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岩 眾惡不來集 凶害惡毒蛇 能害眾生命
如此真諦言 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 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 無能害我身 貪慾嗔恚痴 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毒惡 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眾毒 僧寶亦無餘
破壞兇惡毒 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文中「堅固賴吒羅,慈伊羅盤那,屍婆弗多羅,欽婆羅上馬,迦拘吒,黑瞿曇,難陀跋難陀」是諸龍蛇之名。此偈是說,若於一切有情眾生起慈悲喜舍心,常久慈愛一切有情,縱然居住在毒蛇出入的蛇頭岩,眾惡也不來加害。如來所說四真諦若依教奉行,一切眾毒以貪嗔痴三毒為最毒,三毒都不能害我身心何況毒蛇之毒。如來三毒永儘是第一佛寶,而佛寶所傳法寶得滅眾毒,一切僧寶依法奉行也都永盡無餘,破除兇惡諸毒,如來說法為攝受諸善人破一切毒,區區蛇毒自也被破除。
這是稱讚優波先那尊者依教奉行,已永盡三毒,所以不畏蛇毒,雖被毒蛇咬而無憂畏。假使有情眾生害怕毒蛇之害,應當先慈愍一切有情,不害眾生命,自也不受他眾生毒害,若更依如來所傳授法寶,實踐八正道,永盡貪嗔痴三毒,何畏於蛇毒呢?經文之旨趣在於此,並非教授誦讀咒術章句以用避免因果報應。當知經文後所附之咒文是後人插播之外道語,不如理說。
經文中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慷糟。這是揭示優波先那與毒蛇之間有宿仇(詳見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六,大正二十三冊六五四頁下至六五八頁中),若於招集仇恨前先聞此偈,得免於毒害。
原來優波先那在未出家證阿羅漢之前,兄長遠出經商多年回家後,誤會叔嫂通姦,兄為報奪妻之恨,遠途追殺已出家逃難之弟弟,不想反而被獵人殺害,臨死加深誤會及仇恨,投身為毒蛇一心要報仇,卻一連幾次意外死於優波先那無心之害。這無心之害就是於一切眾生,慈不及畜生類,胡裡胡塗害死畜生都不自知。雖然是無心之過,「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優波先那被毒蛇咬死乃不可逃避之宿報,如來豈教授弟子誦咒逃避罪報耶?此種認知與四聖諦理不合,與本經文之理趣也不合,是故此經文所附誦之咒文不如理說。
雖然此一經句在多種經律中都有相同之記載,仍得以四聖諦破除其虛偽,當知咒語非佛說。信受雜阿含經為原始教說者,萬勿以雜阿含經中有咒語而肯定咒語是佛說。
一切咒語皆非佛說,是故說。
(按:本文作者從信法師為汐止「阿含精舍」已改名「廣善精舍」住持)
咒語非佛說(十一)
--------------------------------------------------------------------------------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一書)
作者:釋從信法師
一時佛在舍衛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地的住民認為世尊難得來此,隨後離去再見遙遙無期,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誦讀經偈,以便世尊離去後,日日誦習玩索其義趣意味。
時諸比丘由各國來追隨世尊,語音語法各國有別,各別隨其所用語法教授當地人誦讀經偈,竟遭受譏呵:「為什麼比丘晝夜親近如來,不知我們男女所用語法不同,語音也不正!」諸比丘受譏嫌各各羞恥,以是白佛,佛責諸居士:「在家人怎麼可以譏呵異國誦經音句不正。」(見五分律大正二二冊三九頁下)
於是世尊制戒,告諸比丘:「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波逸提。」所謂具戒就是使此身清凈無漏的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人,除在家男人女人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也都是未受具戒人。
從此諸比丘比丘尼依教奉行,不再教授在家人誦經,也不再教授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因為在家人譏呵比丘比丘尼將折福吃大虧,為免在家人受不善報,是故世尊如是制戒。然在家人實有記誦經偈之需求,頻頻要求受誦經偈,諸比丘說:「在家人嫌我們音句不正,不從我受,世尊已戒我們出家人教授在家人誦經。」有未曾譏呵比丘的人就說:「大德,我不毀佛法,豈可以他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又由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要學習經偈,於是世尊說:「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四分律比丘戒本波逸提法(六):「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所謂並誦就是共誦,比丘或比丘尼誦經時,未受具戒人只可旁聽或默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誦。在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同聲誦經,比丘比丘尼即得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同聲誦經,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得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出家人得罪,自身必也不善。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戒人誦經,應先行告之,只可比丘比丘尼誦一句,聲盡隨後才學誦一句,若有一音未便出聲同誦即得罪,不可同聲誦自也不可抄越先誦。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教授在家人誦經,也應先行告之。
由於學習歷程必須日日誦習所知所學,早晚誦讀經竭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已開始。但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的方式內容,和我們中國佛法不同。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和現代人學習一般知識學問一樣,只為求得學問用為解除煩惱。而我們中國佛法,早晚誦經只為求功德,所以,中國人誦經自古以來便不如法,其不如法有四,一者共誦不如法,二者歌詠聲不如法,三者無義語不如法,四者求功德不如法,依次說明如下:
一者共誦不如法,誦經不可出家人和在家人共誦,這是彰顯出家和在家有別,出家人是福田,是良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穢草則得穢草。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時才有共誦之現象,也才有在家人譏呵出家人之事。
在中國,早晚課誦,往往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同步一起誦經,出家人不知戒,不知告訴在家人不可共誦,彼此只知誦經求功德。因此,誦經共誦,竟然連穿著也同一海青,吃飯也共碗共桌。學者若信佛相信有因果報應,當迴避不如法,從此不再同聲共誦,如前文中說。不再同一色海青,假使海青是出家人法衣,在家人便不可穿著,若海青是在家人法衣,出家人便不可穿著,假使出家人和在家人都非穿海青不可,出家人所穿海青應割截應染壞色,不可穿正色衣,不可和在家人同色同式樣。從此也不再共碗共桌同時吃飯,應有所分別,若馬馬虎虎,出家人就不必出家,因果報應可是絲毫不爽,分別得一清二楚。
二者歌詠聲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為了知善義善味,為了傳遞佛法教授後來者,佛聽誦經合唄,只是單調的音節,不是歌唱,而今中國人誦經宛若歌詠,四分律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二冊八一七頁上:「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著,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果如世尊說,中國人以歌詠聲誦經,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不知求經文中之善義善味,只愛樂音聲,不信佛法者則譏嫌吵鬧迷信。
如果我們知道早晚誦經只為了溫故知新,便可理解,從來沒有學生用唱歌方式早晚溫習功課,若有,不但吵死人,也不得好成績。
三者無義語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溫故之前應先求經文的善義善味,由於不知不解,早晚誦習要求領悟其善義善味,是故應有玩習千遍不厭倦的精進力,若已知已解則應依法奉行,只停留在反覆誦讀的階段,多誦無益事,應如現代學生讀書,每天所溫習的功課,視其所須每天都不一樣。
但我們中國人早晚課誦是萬年本,不求溫故知新,也不求善義善味,課誦內容大部份是無義的外道語,若有義有文卻日日誦讀如算牛頭數,亦如無義語。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大正2冊六七三頁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
外道為滅佛,夾雜無義咒語令佛教徒日日課誦,猶如算牛頭數,佛教徒竟然乖乖就範,不求善義善味,只求千遍萬遍億萬遍,不義不益的功德,事實上,不但沒有一絲絲功德,入三惡趣如射箭啊!
四者求功德不如法,誦經的最大利益,是令誦者溫故知新,使誦者經由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盤,是故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算數,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能比。並非誦經的行為本身有何功德,誦出的經文若未經聞思修的實踐,只是經文,光只是誦經偈而不去聞思修,不會滅罪,也不得任何功德,更不會令亡者超度,否則,實時毀壞因果法,為善沒有善報,為惡不必受惡報,只須花些錢請人誦經。
而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以求功德為目的,竟然以誦經功德消磨一生的生命,寺院竟然以誦經為營收的工具,用誦經所得建立佛法僧戒事業,其功過不待言說,自有業報為其算帳。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行為一無是處,學者若學佛應知非即舍,早晚課誦之經偈應誦習所應知所應學之佛法,如同現代學生溫習功課,每個學者的誦本可以不同他人,每個寺院的誦本也應各別不一。應如佛說:「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
(完)
咒願不能扭轉善惡趣
《相應部五》第八 聚落主相應(六)
--------------------------------------------------------------------------------
有一日,耆那教的聰慧弟子刀師氏村長來到那爛陀拜訪佛陀。刀師氏恭敬問訊佛陀後,問說:「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羅門拿著水瓶,佩帶著百合花環,以水凈身,以火祭祀,他們宣稱做這樣的宗教祭拜儀式,能使亡者迅速離苦得樂,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說:「村長!我要問你,你若有適當的想法,你就回答。假如有人一直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壞心眼、邪惡見,在他死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杞、析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願此人死後生到天界!』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天界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把大石頭投進很深的水中,然後,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它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大石頭啊!浮上來!浮上來!浮到岸上來!』你認為怎樣?大石頭能浮上來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造殺業乃至懷邪惡見的死者,雖有人為他祈願,但他仍然生在惡趣中。村長!假如有人一直禁止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沒有壞心眼,具有正見,在他死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祀、祈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願此人死後生到惡趣!』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惡趣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將油瓶沈入深水中而打破之,瓶子的碎片將沈入水底,而油將浮於水上。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油啊!沈下去!沈下去!』你認為怎樣?油能沈下去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有禁止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死者,雖對他做惡意的祈願,他仍然生在善趣、天界。」
刀師氏村長聽聞佛陀所說的法之後,解除心中的疑惑,歡喜信受。
末學個人理解,做到「求願至心」即為「心誠則靈」所要求的「心誠」。
那麼什麼是「至心」呢?
以下是經典原文(關於「至心」的三個層次):
「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末學個人理解,一般情況下,我們所求的一些微薄願望(世間法種種如意事)能做到第一個層次的至心就已經足夠了。清凈信,比如見佛像聽佛咒舒服歡喜,之後可能就不太當回事了欲樂信,看了一些泛佛教類的書,淺嘗一些佛經,知道一些功德過患,對三寶起信心,沒有進一步聞思,也會原地踏步,退失勝解信,比較次第系統的聞思佛法乾貨,信心建立的有理有據不退轉信,顧名思義藏傳佛教的論著對這些都分析的一套一套的,我覺得挺適合大家閱讀推薦慧燈之光
我認為,任何一個咒語,只有念到日夜不停,一心不亂時,才算真正『『心誠』』。
儒教道教都也有至誠的概念,我認為基本上就是無我的境界,無意識,無五官一切感受,跟沉睡時一樣,但你卻是醒著的,不用妄想,想是達不到的,因為想既意識。至誠是另一個維度,另一個「我」發出來的東西。人身與意識是本我,但他卻是真我。我人生中有過那麼兩次進入至誠的體驗,感覺極至微妙,當然不確定那就是。我認為,在至誠狀態下,你所認為辦不到的事情,其實就極容易實現。所以,至誠並不是一種誠,而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心誠的感覺,忘記是哪位大德說過,就像落水後想要立馬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覺。再就是類似於頭上著火,想要趕緊滅掉的緊迫感。就是心誠的感覺。如救頭燃。
1、所謂信,就是徹底給自己洗腦。大乘佛教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能有一絲懷疑。2、靈驗的前提是信,按要求念誦和觀想(話題太大,以後慢慢說);3、佛陀是禁止念咒的,這個南傳和大乘是南轅北轍。本質上,咒語是婆羅門教的一種祈請本尊加持的手段。
菩薩,祝你身體健康
我試驗了一位馬拉西亞的華人所運用的世間法的調整咒語的方式技巧,他的方式很簡單是專門用來試驗自己應適合所學哪門法門的用的,以7天為一個界限7天內每天持一個心咒念詠即可,遍數隨意。不求願,不回想,不觀想本尊對自己賜福消災。看7天內自己遭遇是好是壞。我開始是念的一位護法咒情況不是太好第5天我換成蓮師咒,效果得到不錯改觀。朋友同樣念護法咒(和我念的一樣)結果那段時間錢財開銷相當大,但是好事成雙,我弟開始念的是蓮師沒有一點變化,換成度母也是無效,所以我目前也讓他換成護法試試,(朋友和我弟都不知道念的是什麼)
心要誠到不靈的話相信是自己還不夠誠心的程度
推薦閱讀:
※請問師兄,念誦佛菩薩的名號有什麼意義?
※受了梵網經菩薩戒,兩年後上大學了怎麼樣半月半月誦戒?
※知乎有人說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是偽造,是有什麼理據嗎?
※出家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我覺得印度音樂聽起來使人感到平靜、三月不知肉味,而我媽卻覺得很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