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藏語系語言普遍性演化出聲調?


旁遮普語、瑪雅語,以及傳說中部分非洲語言的所謂聲調,與漢藏語、苗耀語、侗台語的聲調有本質區別。

漢語及周邊聲調語言形成聲調的先決條件是,絕大部分語素都單音節化了。

假定人類語言原本構詞都是隨意和無序的,每個單詞有可能是多音節,也可能是單音節,也就是樸素地用聲音描摹事物。而在之後的階段,有的語言繼續維持了這一特性,而漢藏語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多音節的單詞,只保留了重讀音節母音的響亮,而非重讀音節的母音系統性走向弱化,而弱化音節的母音最後走向失脫。

沒錯,拿法語和英語來說,都存在非重讀音節母音失脫的情況。但不是系統性的,也不是以單音節化為目標。

而漢藏語的非重讀音節母音失脫後,每個單詞(後世產生的複合詞不再此列),只有一個響度中心,徹底單音節化了。書面藏語便處於這個狀態。

單音節化進一步發展,便是一個音節的前置輔音和後置輔音進一步脫落。而脫落的代償,就是變成聲調。

這種代償,並不是少了輔音便多了聲調那麼簡單,而是該前置或後置輔音消失前,該輔音的發音部位的特點,便造成了該個音節具備了習慣性的調值。

而輔音消失後,這個調值便固定地附著在了這個音節上,代替了原本消失的輔音的辨義功能。

這個過程,正不同階段地發生在藏語各方言之中。

但要追求聲調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則是因為單音節化。至於漢藏語為什麼會發生單音節化,誰也不知道。


所有語言的聲調基本上都是後起的。起源基本上是發聲態和音節首或音節末尾的輔音。

瑪雅語四個現存分支各自有一部分語言發展出了聲調,聲調和音節末尾的輔音相對應。旁遮普語是印歐語系中聲調比較發達的語言,對應的是歷史上母音的發聲態(通常標記為音節首輔音的不同)。

聲調的有無和聲調數量的多寡有可能呈現出循環演變的規律:

上古漢語無聲調(奇點,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極高,英語處於這個位置,如單詞swift,recognize)》轉型期漢語2個聲調(聲調大爆炸,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降低,日語處於這個位置)》中古漢語4個聲調(聲調膨脹,輔音母音密度繼續降低)》經典吳語8個聲調(聲調膨脹,輔音母音密度繼續降低)》上海吳語5個聲調(聲調坍塌,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增加)》未來上海吳語2個聲調(高低調,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增加)(繼續坍塌)》未來的未來的上海吳語無聲調(奇點,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極高)》未來的未來的未來的上海吳語2個聲調(第二次聲調大爆炸,一個單詞內輔音母音密度降低)……

這就是聲調的Big Bang Theory. 聲調數目和表達一個特定意義的單詞內部的輔音數目成反比。輔音數目的增加一般先通過增加音節來實現,然後音節中的非重讀母音會脫落,導致輔音叢的出現。


因為不是漢藏語系演化出聲調,而是東南亞語言區域發展出了聲調來啊。這是一個區域性的,互相影響導致的變化。再沒有聲調的語言,一旦入坑,就開始出現phonation,然後phonation就聲調化,最後就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四聲八調語言。


我覺得單音節化很可能跟周邊文化學習中央強勢文化有關,簡化音節就能降低學習難度,對溝通有助益,後來影響到了漢人本身,因為小孩子也肯定偏向學習簡單的發音模式,就這樣一步步演化下來了。(複製的自己評論,跑題了哈哈抱歉)


猜想…

假設漢語的聲調繼續簡化。兒化音繼續加強。還有輕聲的韻母掉落等。

未來,可能會出現兒化音表示名詞的語法。

-r 名詞

-d 形容詞

-l 完成時

hua 動詞 花錢 花時間

huar 名詞 植物的花

huad 形容詞 (被刮)花的(表面)

pian 動詞 騙

pianr 名詞 片兒 照片 電影等等

piand 偏的

…………

是不是想到英語的詞性轉化。

act 動詞

action 名詞。


推薦閱讀:

遺(wèi)字與粵語遺(yí)讀音相似,二者是否有聯繫?
關於漢語的音調,到底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物規定的?
以鄭張尚芳為代表的上古漢語擬音有重大漏洞嗎?在主流學界接受度如何?
「移」和「多」在音義上有聯繫嗎?
為什麼人們在描述漢語方言/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時說得最多的總是xx不分?

TAG:語言 | 語言學 | 聲調 | 音韻 | 歷史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