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工匠人的 器物 為什麼跟中國的不一樣?
了解過一些日本的手工匠人,本感覺國內的一些東西都做的蠻精緻的,但是看到日本匠人的東西,感覺還是蠻有差距的。感覺好像真的是有手工的溫度在器物上面。
找了兩張,蠻喜歡的第一張 叫 --黑銀彩--作者叫【服部竜也】這可是陶瓷哦!!!第二張 叫--一口吞--作者叫【西山芳浩】尼瑪,這玻璃真的跟冰一樣,看到超級想買,可是國內好像很難買到,看到淘寶的代購SB,價格標的比天高!!!!國內真心難買!!!!!!
我要怒答此題。我在日本呆了9年,其中專業鑽研日本陶瓷4年,去年正兒八經開始做日本陶瓷方面的工作。我接觸過的日本匠人,陶藝類,木雕類,玻璃類,不說幾百位,上百位是肯定有的。
這個問題要答清楚真的需要方方面面概括起來,而不是一點兩點就能說完的。
我就以陶瓷為例來總結一下我的看法。1. 根本的品種和工藝上的不同
日本是火山多發國家,地質上更多的是被風華了的花崗岩,石英等。
他們的土質軟,密度大,更適合做陶器,而不是瓷器。日本的六大古窯,全都是陶器產地。日本瓷器是在1616年才在九州的古伊萬里,現在的有田地區開始生產的,那時候我國可已經是明朝了。現在日本純粹只燒瓷器的地區有,有田燒,九穀燒,波佐見燒,清水燒幾個地方而已(美濃和瀨戶也燒瓷器,但是陶器的產量更大)。看下面的地圖就能知道,其他做陶器的產地更多。 土質不同,再加上水跟中國也不同,那麼調出來的釉料也不一樣,出來的效果也會不一樣。更何況中日之間手工陶藝的工藝也有不同。
日本有很多自己特殊的成型手法,比如幾何圖案的絞胎泥,如下圖,是我代理的原田真帆老師的作品。幾何絞胎泥,日語里叫練上,是將彩色顏料加在白泥里,自製成彩泥,一點一點將幾何圖形拼起來做成一個一個部分,最後成型的一種技巧。這個是中國唐代時候的技術,制於焦作,但是現在能做這種工藝的中國人微乎其微,反而在日本發揚光大。
看看百度對絞胎泥的一段描述:?人們常說的唐代陶瓷裝飾三大突破:絞胎、唐三彩和湖南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試想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乾濕度,又要掌握好熱膨脹係數,燒成這種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繪」,它的工藝要求和技術水平遠遠超過同時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因此可以說在當時來講,絞胎陶瓷是技蓋群芳的高技術產品。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多次組織人員進行研究仿製,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獲得很大成就。?
就是因為工藝難,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放棄了。其實挺可悲的。
還有像下面這樣的鏡面釉,波佐見燒。它杯身是骨質瓷,但是釉料是自己研究發明的。杯身上抹上鏡面釉,呈現出銀鏡面的效果,鏡子又將杯墊的形狀倒映出來,非常奇妙和美麗。
其實這個鏡面釉就有點像題主發的第一個杯子。也是屬於銀釉系列的。
再發一些日本1920年代民藝運動時期的陶藝。都是非常富有日本風格的工藝手法。
粉引↓刷毛目↓
小鹿燒飛炮↓
slipware↓這個是模仿土耳其地區的。
除了上面比較傳統的民藝工藝,還有下面這種,作家自己經過無數次實驗調配出來的釉料。
夜光釉碗,青木良太↓
搔落技法,田上真也↓
以上這種不管是傳統中創新,還是吸收外國元素創新,現在在日本都有很多。我們可以說日本以前的傳統陶瓷一直在模仿中國和韓國,但是現在的日本陶藝則很多都是日本人自己鑽研出的結果。2. 日本市場對手作的需求
那麼日本為何有這麼多手工匠人去做創新,做手工藝品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還是需求的推動。
手作,是日語,就是手工製作的意思。泡沫經濟時候的日本就像現在的中國,喜歡買LV,PRADA,喜歡畢加索梵高。然而泡沫爆掉,日本進入了失去的20年。從那時候開始,日本人的消費理念也隨著錢包的乾癟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開始買便宜貨。90年代初,能處處看到量產陶瓷的影子,比如美濃燒,波佐見燒等大規模生產的產地。但是90年代後期起,中國,東南亞的廉價陶瓷進入日本,這些大廠子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了。2013年,擁有4個從業人員以上的日用和裝飾類的陶瓷公司(除掉做衛浴,瓷磚,瓦片)的,全國只剩下1051家了,還不抵景德鎮的一部分。
可是可是,日本人卻不想買這些便宜貨,他們在泡沫時期用慣了好的,大部分人已經不能接受買廉價的大眾貨了。那些量產的,千篇一律的產品,價格雖然便宜,但是日本人覺得沒有創意性,體現不出自己的個性。於是乎,多樣化又限量化的手作產品正好是迎合了這個時代的消費理念。3. 日本侘寂文化
手作盛行的原因也與日本古來的侘寂文化有關。我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這個詞。侘寂是茶人村田珠光提出的,指的是樸素感,粗糙感,以及瑕疵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備前燒和美濃燒。
花器,備前燒,人間國寶伊勢崎準↓
志野茶碗,美濃燒,人間國寶鈴木藏↓
往往中國人很多是無法理解日本人的這種殘缺的審美的。因為會覺得臟髒的。但是其實這也是跟他們的生活習慣有一點關係。
比如上面的那個美濃茶碗,是喝抹茶用的。因為要在碗里打茶,所以抹茶茶碗要大,並且要結實,不容易有劃傷。還有更重要一點,他們喜歡用吸水性高的陶器喝茶,這樣在用的過程中會留下茶香,茶漬,就像我們宜興養茶壺是一樣的。所以這種即使有點茶漬也完全不影響茶碗本身美觀的釉料就會成為日本人的最愛。也就是說,日本人從以前開始,就是故意要買可以看得出來是手作的東西,故意要買有一點瑕疵的,感覺粗糙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更能顯得有個性,更獨特,那些越完美的反而讓他們缺少真實感。
比如下面這個,石曾根沙苗老師的作品。可以看得出她就是故意營造出不規則的雕刻線條以及裂紋感。這個技巧看似簡單,其實在雕刻時候的乾燥程度,溫度濕度都非常重要。所以製作時很花功夫和時間。
同時,題主發的第二張西山老師的玻璃器皿也是這樣的,它完全沒有規則,是很隨性,造型很自由的一件東西,甚至有手捏的印記在上面。但是這個也正好符合日本人喜歡的,獨一無二。反觀我們中國,還是喜歡完美無瑕的東西,如果康熙的琺琅瓷上有一點點的瑕疵,那是不可能進宮的。我們的各大陶瓷產地,唐山,景德鎮,廣東,福建,都是大規模生產瓷器,就是因為瓷器的坯胎細膩,硬度高,不會燒出氣泡,很均勻。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和傳統思想。倘若你在超市買碗,表面有一些坑坑窪窪的或者黑點點,你是否會覺得那是燒壞了,是次品呢。
4. 日本匠人對手作的追求
上面說的都是日本消費者對手作的需求,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日本市場有著很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並且作家之間也不會互相模仿去進行惡意競爭。作家,也就是匠人,要突出重圍,就必須要做出自己風格的東西,就必須要自己去鑽研。
日本人的鑽研可不是買幾種泥,買幾種釉,做點奇奇怪怪的造型,隨便配配就行了。他們是從踩泥,到配置釉料,到工藝方法,全都自己上。並且自己真真切切會去使用自己的作品而不斷改善。這樣才能做出蓋了自己名字章子的東西。
所以如果現在再來看日本的手工藝品,無論是陶藝,玻璃,木器,鐵器等,都非常的多樣化,並且在不斷的更新。下面這個玻璃器皿是浜口義則老師的玻璃杯,也是我自己非常愛用的杯子。杯子裡面融了銀箔,這是浜口老師的特色。又因為是吹出來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長得不一樣,
再來反觀中國的市場環境,對知識產權保護不是很給力。所以大家都一直在陷入模仿當中。甚至很多人叫我拿日本爆款去中國仿製。然而往往到後面他們也不仿了。為什麼?不划算。時間不划算成本不划算,還不一定仿的成功。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手工藝品總是感覺有點少,體現在長得都比較相似,或者說太依賴傳統,又或者為了追求新意做一些反人體機能,反生活美學的東西。
不過很讓我欣慰的是,近幾年中國也開始對手工匠人不斷重視,特別是李總理說要有匠人精神以後,有很多年輕人,中年手工匠人也開始琢磨真正屬於自己風格的東西。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雖然我們在創新方面可能落後於其他國家,但是有這個起步就是非常好的開始。並且我們中國人多,智慧多啊,所以我相信中國的手工藝品也會有百花齊放的一天。
以上,謝謝大家。辛苦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我是一個在日本研究陶瓷的30歲新米媽媽。喜歡器物,喜歡藝術,喜歡美食,更喜歡將這三者互相結合。如果對這些感興趣的話,可以加我的威薪工種號:mitao-ci,關注我哦。你問日本,我就答日本嗎?圖森破!那不是我的文風!我先和你說……朝鮮!
我的家鄉有許多朝鮮族,經常有朝鮮人過來探親。他們是被洗過腦的,認為自己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和他們說啥都沒用,只有一個辦法能破:帶他們逛超市。
他們一進超市就會崩潰,親眼見過一個朝鮮人扭曲的表情,我當時彷彿聽到了堡壘崩塌的聲音。
萬萬想不到,萬萬想不到,這一幕後來竟發生在我身上。
是的,我看了一個日本超市,然後崩潰了。那個超市大概二百平,同家樂福比,除了沒有電器服裝,其他一應俱全,琳琅滿目。
這種超市在上海並不稀奇,可那是日本偏遠山區的偏遠農村的超市,接待我的日本朋友告訴我,這個村子三百戶,一千人,平時不但沒有外國人,連外地人都沒有。
在中國偏遠農村的商店,能買到康師傅速食麵就不錯了吧。那個日本店的熟食櫃檯大概四米長,滿滿地摞了兩排,我們買了六個人的兩頓飯,壽司魚生炸雞烤肉啤酒香煙一大堆,九千日元,四百多。和我一起去的曹胖子就一直嘟囔:哈便宜哈便宜哈便宜……
好像日本賣熟食是不能隔夜的,就是說,那個小村子每天會消費那麼多熟食,還有那麼全的商品。明白吧,日本的富裕是普遍的,全面的。
以上是漫長的鋪墊。
那種比較純粹的的藝術家,在中國不多。我有幸認識幾個,他們品性風格各不相同,共同點只有一個:
他們都有富爸爸。
這種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信,而且從小看的用的都是好東西,所以眼界高,起點高。最重要的是,他們從來不用顧慮生存,想做什麼直接撲進去,心無旁騖,一心求道。
現在可以切進我在日本超市崩潰的原因了:那一刻我突然悲傷地意識到,在日本,不論是藝術家,工匠,或者其他什麼人,每個人都有富爸爸。
同中國比,日本工匠心態更平和,他們壓力小,不著急。這就是日本陶瓷的平均質量水平略高於中國的原因:在利潤相同的情況下,日本人願意在單品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請注意我的措辭,我只承認「平均質量略高」,僅此而已。審美或者趣味是不能量化的,自然無從比較,所以我說的是「質量」。
誠如@錢涼涼 老師說的,在比較中日瓷器時有兩個誤區:一是審美疲勞。看慣中國瓷器了,冷不丁見到截然不同的日本瓷器,許多人覺得新奇,並且把這種新奇誤判為美。
另一個誤區,你不能拿日本名家作品和中國地攤貨比。中國高檔藝術瓷是一個小且相對封閉的圈子,許多鄙夷中國瓷器的人,其實都沒見過中國的好瓷器,連照片都沒見過。我收名家精品時,作者會特意囑咐我,千萬別放在網上。他們一是不屑於與淘寶貨並列,二是怕被人仿製。
重申一下,日本陶瓷的平均質量略高於中國。但話還說完。
不久前一知友談日本茶道,有個非常精妙的觀點:日本茶只有一個品種,所以日本人只好關注茶以外的東西,搞了繁複的儀式出來。而中國茶的品種多到專業人員都說不清,所以中國人沒工夫玩那些虛的,光嘗新茶就夠了。
瓷器也是這樣。中國瓷器歷史、種類、流派、資源,都是世界第一,遠遠領先日本。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瓷器才有富爸爸。
還有人,這是關鍵。景德鎮有個陶瓷大學,很多學生會在路邊擺攤,賣自己的作品。他們還小,不懂市場,不會營銷,但東西充滿了奇思妙想。我非常喜歡逛他們的地攤,他們有強烈的推銷自己的慾望,每個人都是一副「出名要趁早」表情。
除了瓷器,景德鎮是個很無聊的城市,髒亂差。畢業後選擇留下的學生,是真愛瓷器的人。他們壓力大,著急,急著賣出作品,付房租窯費坯費釉費。大部分人挺不過一年,最後會去大城市當個美工策劃什麼的(許多人攢點錢還會殺回景德鎮)。能站穩腳跟的大概有五分之一,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人精。雖然他們現在的作品還挺爛,但將來把中國瓷器推上新高峰的,肯定是他們。
我接觸的日本陶瓷人不多,總的感覺是他們慢條斯理,溫和細緻,好像不擔心生存,不愁銷路。似乎他們工作是終身制的,沒有淘汰機制,自然就沒有陶院學生那種對成功的慾望。
還有一點,對傳統的態度,日本陶瓷人側重傳承,中國陶瓷人側重突破。舉個例子,我有一把非常棒的紫砂壺被朋友拿走了,我就找壺的作者,說老顧,那個牛蓋石瓢再給我做幾把。他說那是去年的老款,不做了。我說好賣為什麼不做?他說沒時間,他今年得做新東西。然後他給我看了七張草圖,都是新款。
清代的陳曼生和楊彭年合作,一輩子才做出十八款壺,而這哥們一年就要做七款新壺。他們是被殘酷的市場推著向前跑的,一定要推陳出新。中國是比日本急躁,這個真不好判定優劣,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能看到更多新東西。
現在的陶瓷市場不景氣,尤其是高端瓷器,重傷。剛才說過,高端瓷圈子小且封閉,就因為過去許多好瓷器都被商人買去送禮了,一入侯門深似海。現在反腐,熔斷了,一片哀鴻。
我就和他們說,現在只是陣痛,長遠看是好事。可以讓好瓷器擺脫對權利的依附,回歸藝術本身,讓普通人接受。
我真正擔心的是,那些有才華的年輕陶瓷人能否挺過現在的蕭條。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有泉堂能不能熬過這個漫長的寒冬,咋辦呢?推陳出新唄。
建議周末去大城市的培訓班附近看看,路上擠滿車,家長心急火燎地把孩子從一個班送到另一個班。喏,這就是未來的中國,一個殘酷的中國,充滿希望的中國。
好長,謝謝你看完。作為一個歷史學的不太好的日語專業的學生,從喜歡日本的動漫開始到尊重日本的文化,最先感動我的是日本匠人精神。不學日語前,我著魔於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詩酒花。中國老底子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歲月,是對過去人們生活的敬仰。久而久之的著魔和遠離城市繁華的生活,也讓我更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這些與當下社會看起來那麼不符的匠人精神。 有幸認識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徒弟,我見過他創作時的專註,有見過他一動不動一坐就是一上午的冥想,也見過他身後的包裝團隊為了推廣所做的策劃案。我想,這位匠人是專註的,專註的只做一件事,一件讓他覺得有意義的事,創作。 也曾赴日尋找那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器物,小到漆盒木器,大到沉香擺件。依然記得第一件漆器在我手心的溫度,匠人不緊不慢的跟我講解製作的工藝,我想那是愛的溫度,幾代人傳承的溫度。也不會忘記在日本買了一隻老鐵壺之後,想要買第二隻卻被匠人明顯不悅的拒絕。再三詢問下,才得知,怕是中國國內的買手,買回國後仿製炒作。我想,他們並不是不在乎利益,而是利益在精神面前,對於他們是不值一提。從此更敬畏日本匠人的精神。 我想,國內一定也有這樣的精神在某處存在著,不被世人知曉,同時也不敢讓世人知曉。也許是環境的原因,也許是其他我不懂的原因,總之,這份精神目前還是想要躲起來,不想商業化,不想世俗化,不想有人去動搖他們純粹的心。 而,在日本,這些百年老店,幾代傳承,也許就在路邊拐角,也許進駐到銀座商場,但他們的匠人精神並沒有因為所處環境而動搖,他們也不怕有人來動搖,也沒有人願意去打破這份執著。 這是我所認為的日本匠人的器物與中國器物的區別。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國的街頭巷尾,尋得一家傳承老店,靜靜的看著匠人鑿鋸打磨,一起談起那些我不知道的時光,老一輩的時光。也希望有一日,我能坐在中國的某一處,就覓得不帶商業氣息的別國帶有溫度的器物。 一切美好的器物,都值得被欣賞。
謝邀,雖然不知道為何邀請我回答。
私以為根本原因還是目前國內的手工器物市場不夠理想。例如說,問題附圖那些器物,價格那麼貴,國內很少有人肯買。有錢的人也未必覺得這個值得投資,他投資是期望有回報的,沒有市場就沒有回報。
從匠人的角度想,如果花很多心思和時間在器物的探索和創造上,卻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到一個好價錢,他就難以維持生計,生計都沒保證又何談持續地探索和創造呢。他們要依靠市場才能生存,只好什麼好賣就做什麼咯。
如果有好的市場,有一批有眼光的購買者和收藏者,才有匠人肯傾注大量的心血去做更新穎和精緻的器物,這樣匠人群體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提高了,自然會有大師級的作品出現。我只想說追求是不一樣的。日本這個國家我雖然心存怨念,但是對於日本手工匠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孜孜追求我還是比較佩服的。
他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裡,為了一點別人覺得可有可無的細節不斷的改進。
而現在國人,對於這些手工的器物的態度往往不夠認真。各種工業化,商業化,禮儀最大化。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為手工匠人本身應該具有的很多可貴的品質。現在國能手工器物做的出名的,很多都是台灣人,而且還是本身在台灣不太出名,不太被推崇的人。他們到大陸里來,與資本一結合,做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炒作幾個莫名其妙的概念,找些偽大師做一些虛頭巴腦的行業背書,就把完全沒有多少藝術價值的東西,炒的跟多了個傳家寶一樣。
國內整個產業的浮躁氣息,整個市場的浮躁氣息,整個時代都有那麼些浮躁的追求。前幾年的各種木頭,各種茶葉,各種所謂的大師。真正在做匠人,真正沿襲文化的傳承人實在太少。
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有一種特有的執拗,中國很多真正的文化傳承,在日本都能找到各種蛛絲馬跡。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們不受重視的,卻被人給好好的傳承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笑話。
不要罵我是憤青,只是太可惜。這兩個作者在日本都已經是滿有名氣的了,如果是淘寶人肉代購的話,貴點也是應該的,實在不行,再可以看看有沒其他可以買咯。
雖說同是手工製作,但面對的人群不同,中國的手工偏廉價,但也有靠賣情懷來騙錢的,比如龍泉劍
關於日本文化,很多中國人最錯的地方就是應該向他們學習。要知道人種的不同是固定的,變不了的。日本和北歐同在一個北緯帶,氣候陰濕寒冷,自然環境惡劣,資源貧乏。所以這種地方的人,比較敬重自然,節省,講究較少的材料做出好產品,節約心態。這造就了比較類似的民風和產品風格。而中國,卻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中美俄巴西這樣的大國,註定是豪放風格。我們的產品要在別的方面有所追求,而非學習日本。無論你覺得他們再好,你也成不了他們,因為你身邊上億人想法和你不一樣,拼了命也會把你拉下水,這就是大環境。難道一個小白楊為了在沙漠中生長,要先把沙漠灌成綠洲?
陶藝與傳統手藝的差別非常大,評判體系也不盡相同。陶藝在中國的時間尚短,並且得到的支持不夠,學習這類專業的學生也容易在畢業之後因為經濟的窘迫陷入反覆的模仿之中,缺乏獨立和耐心,另外大多數的市場似乎也更容易接受帶有傳統手工藝痕迹的器皿,可惜傳統手工藝門檻很高,在做傳統器皿的作坊里多數都不合格,更不用說剛畢業的陶藝專業的學生了。日本的陶藝相對成熟,風格其實從骨子裡還是很統一,拿來類比中國陶藝,差距很明顯。但千萬不要拿這些去對比陶瓷的傳統手工藝,畢竟體系差別太大。審美都是傳承有序的,你看不見美的東西,不一定是它沒有出現在你面前,也可能是你不具備發現它的能力。
說個題外話,一直不太關注日本的手作人,關注國內的更多一點。為什麼不太關注日本的手作人呢,看過很多關於日本手作人的文章,一來覺得宣傳得比較過,二是自己是實用派手作愛好者,所以後來也就很少關注。國內的手作人,要麼就是默默無聞一類的,要麼就是文案能力很強的。不是說文案能力很強就不好,但是也不能胡亂吹牛,事實求是即可。之所以說題外話,只是想說國內的手工並非全部都是廉價品,有高端也有低端,比如一隻鳥籠,貴則上萬,便宜的不會過百,懂行的自然會懂。而對於一個手作愛好者而言,每一個作品都是心愛之物並無高端廉價之分。
西山芳浩真的不錯哎,在京都的時候買到了他的瓶子!淘寶上賣的也是有點貴,日本零售價的2倍!!!
哎呀 這個我見過,上次去日本想買這個玻璃杯,找了好幾家雜貨店都沒有!
如果覺得400-1000的東西對於你來說太貴了,我建議你應該提問:如何每天都能賺1000元而不是在這兒罵代購 你只看到差價 卻看不到成品不談劑量論毒性純屬耍流氓
你光看價格,卻沒有考慮到中日的物價水平,我在日本生活,日本物價可以說大約國內10倍吧,買一個服部的馬克杯在日本就是打工半天的工資而已。你覺得國內代購貴,你有沒有想過在日本買這個杯子交通費算不算,匯率算不算,給你打包發回去的人工成本時間成本?
感謝各位大篇幅的回答,真的感受到知乎的強大,各路大神都隱居在此。本是出於好奇發問,但是現在給我的感受卻是淡淡的憂傷。大致是因為國情使然,很多朋友聊起這個話題時,都說到中國會走一遍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然後達到他們現在的狀態。在看到國外匠人作品的時候,國人或反思,或超越。很大一部分國人抱著重洋內外的思想,是因為國內大量的殘次品與國外產品幾十年的鮮明對比根深蒂固形成的。國人同樣需要花費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去挽回形象,年輕匠人們與國外匠人的交流學習也許可以剩下很大一筆的學習成本。
謝邀。
題主真正的問題是:「既然國內人工這麼便宜,為什麼不能花半價甚至更少的錢買到國外一線品質的手工產品?」
銀釉並不稀奇,以前學校工作室就擺一堆。但那些都是作為藝術品賣的,當奢侈品的話很難賣,也無利可圖。玻璃是這樣,專業的做著做著就開始用水晶,做完了那叫琉璃,何止冰,冰山一樣的都有。手工難量產,所以淘寶也不多見。綜合來講就是真正高水平的都兼職藝術家直接把東西賣給大佬。
淘寶日本代購的才500-1000,可以買。如果說五百到一千就貴上了天,題主最應該做的不是來吐槽,而是去掙錢,然後去深圳和景德鎮的展銷中心開開眼,當然去日本旅遊購物也是不錯的。並不覺得日本的器皿好上了天,審美與長處各不相同罷了。本土也有精品,給錢就有。@有泉是不是~推薦閱讀:
※為何部分愛國網友指責韓流是文化入侵,卻不指責日本A片是文化入侵?
※日本少女漫畫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本和牛為什麼那麼貴?
※日本社會有哪些令人暖心和令人寒心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