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英語哪個是更優秀的語言?
如題,和朋友爭論了很久,我個人覺得英語更加優秀,因為英語基本能完成漢語能完成的所有事情,而有些地方漢語無法替代英語的地位,如編程 但是他說漢語的文化魅力,意蘊英語語法替代
謝謝邀請。老實說這提問讓我失望,語言文字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條形碼能和二維碼比先進?
前言:題主這麼問其實是不恰當的,語言這種東西很抽象,沒有誰更優秀一說,世界上所有的語言本都是博大精深的,英語自當有優雅之處,當然漢語也不失風韻。英文表達出的東西,中文有時候可以表達的更美好,只是現如今,我們已經很少這樣兒了。
例如以下例子: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通俗版譯文: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但當有陽光的時候,你卻躲在陰涼之地;你說你喜歡風,但清風撲面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的之愛。文藝版譯文: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你說軟風輕拂,醉卧思量;
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我卻眼波未轉,兀自成霜。五言詩譯文: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片言隻語短,相思繾倦長。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下面,開始分述:
一、 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英語是一種注重形式美的語言)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 「 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 」(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 35 頁,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4 年 )
我們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為固定裝置的,嵌入牆內的;內在的,固有的)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
譯文:兒童將與裝有個性晶元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個性內置的計算機將被視為工作夥伴而不是工具,人們將在氣味電視前休閑,到這時數字時代就來到了。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並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單將來時,最後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係通過時態、逗號和並列連詞 and 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至於句子之間的關係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並列關係,最後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於英語是 " 法治 " 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於是 " 人治 " ,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考研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複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鍛煉,訓練;紀律,風紀,命令服從;懲戒,懲罰;學科,科目)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興趣,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生了爭吵。
英文原句是個典型的長句,由 27 個片語成,中間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完全 * 語法結構使整個句子的意思化零為整: 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 構成一個複雜的狀語修飾動詞 arisen 。在中文翻譯中, " 產生興趣 " 這一重要內容通過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兩個不同的原因則分別由不同的句子表達,整個句子被化整為零。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複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儘管表面上看錯綜複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鬆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 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譯文:總的來說,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能夠假定這個孩子對測試的態度和與他相比的另一個孩子的態度相同;他也沒有因缺乏別的孩子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而被扣分。
原文中兩個 only if 引導的從句顯然使整個句子變得很複雜,可是由於有並列連詞 but 和 and ,整句話的邏輯關係十分清楚: … 能夠得出結論 … 但是只要 … 而且只要 … 。從上面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楚, but only if...and only if... 首先提綱挈領: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 ,這種做法給我們的感覺是譯文中沒有從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 「 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 we 、 you 、 he 、 they 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 that 、 which 之類的關係代詞,在長而複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複,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於結構相對鬆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請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譯文:屆時,將出現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及裝有污染監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 ( 或違規 ) ,監測器就會使其停駛。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 " 被 " 、 " 由 " 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那麼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常用被動句型的漢譯: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須指出 ……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須承認 ……
It is imagined that... 人們認為 ……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不可否認 ……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知 ……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必須認識到 ……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 人們 ( 總是 ) 強調 ……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
這些常用被動句型屬於習慣表達法,在科技英語中出現頻率很高,考生不僅要熟悉這些句型的固定翻譯,同時要認識到許多英語中的被動從習慣上來講要譯成漢語的主動。我們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譯文: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認為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 is imagined, be compared 和 be required ,譯成漢語都變成了主動表達:認為、相比和掌握。有些英語被動需要把主語譯成漢語的賓語,這樣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歸還;恢復,復興;恢復健康,復原)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譯文:必須找到新的能源,這需要時間;而過去我們感覺到的那種能源價廉而充足的情況將不大可能再出現了。
六、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複
熟悉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 " 我認為 " 可以用 "I think" ,第二次再用 "I think" 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 "I believe" 或 "I imagine" 之類的表達。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麼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複表達就行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譯文:這隻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學會駕駛拖拉機。到九歲的時候,這隻猴子已經學會了單獨表演駕駛拖拉機了。 tractor 和 vehicle 在句中顯然都表示 " 拖拉機 " ,英語表達上有變化,而譯成漢語時使用了重複表達法。
七、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
做翻譯實踐較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複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體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熱心的;熱情的) loyalty 赤膽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盡
far-sightedness 遠見卓識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慮
perfect harmony (和聲;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畫餅充饑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饑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磚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英語表達往往比較抽象,漢語則喜歡比較具體。我們再看一個翻譯: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譯文:除非人類終於意識到要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程度:使地球能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飲食,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 「 人造食品 」 。
原文中有三個抽象的名詞: sense, point 和 support 和兩個抽象的形容詞 comfortable 和 unnatural 。根據大綱中辭彙表提供的解釋, sense 可指 「 感覺 」 、 「 判斷力 」 , point 的意思是 「 點 」 , support 的意思是 「 支撐 ( 物 )」 、 「 支持 ( 物 )」 , comfortable 是 「 舒適的 」 , unnatural 是 「 非自然的 」 ,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詞,如果不進行具體化處理,譯文就可能是這樣:除非人類有這樣的感覺,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使地球能為大家提供舒適的支持,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 " 非自然的食物 " 。
八、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
英語有兩句俗話:一是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要知義如何,關鍵看詞伙 ) ,二是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 詞本無義,義隨人生 ) 。這說明詞典對詞的定義和解釋是死的,而實際運用中的語言是活的。從原文角度來說,這種活用是詞義和用法的引申,翻譯的時候要準確理解這種引申,譯者就需要進行推理。
例如: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譯文:儘管關於歷史的定義幾乎和歷史學家一樣多,現代實踐最符合這樣一種定義,即把歷史看作是對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和解釋。
"recreate" 根據構詞法和一般詞典上解釋都是 「 重新創造 」 ,而考研英語大綱辭彙表中只有名詞 "recreation" ,所給詞義為 " 娛樂、消遣 " ,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很容易把 recreate 譯成 「 重新創造 」 或者 「 娛樂 」 。仔細觀察 recreate 不難發現它帶有賓語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 ,從邏輯上來講, " 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 " 是不能 " 重新創造 " 的,作者顯然對 recreate 一詞的詞義進行了引申。做翻譯的人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某個詞明明認識,可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其實就是詞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英語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結構,另一方面又喜歡使用省略。英語省略的類型很多,有名詞的省略,動詞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並列結構中,英語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現過的詞語,而漢語則往往重複這些省略了的詞。
例如: ① 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僅是罪惡的根源,同時也是毀滅的根源。
② 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閱讀訓練人的眼睛,說話訓練人的口齒,寫作訓練人的思維。
④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在考研英譯漢中,省略是一種很常見現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
譯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測試,其它種類的信息,還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兩者都使用,取決於關於相對效度的來自經驗的證據,同時還取決於成本和可獲得性這樣的因素。
whether...or... 是並列連詞, or 前面省略了不定式 to use, and upon 中間省了動詞 depends 。
十、英語多前重心,漢語多後重心
在表達多邏輯思維時,英語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等在後,即重心在前;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即重心在後。
比較: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譯文:由於貴國政府的提議,才得以這樣快地重新實現訪問。這使我感到特別高興。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絕不) contested (鬥爭;比賽) .
譯文:如果一個民族不能自由地決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證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要享受其基本權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這一論斷幾乎是無可置辯的了。
綜上:還是開頭的話,語言這種東西很抽象,沒有誰更優秀一說,就像有的人喜歡菊花,有的人喜歡蓮花,只是喜好不同,不必強迫。PS:英語做的現代廣告...的確比中文做的好...但是中國風很濃的廣告,英語也駕馭不了的...哈哈哈哈哈完。(我就是個人之見,權當看看分析分析。當然的確書也讀的少,也就是瞎扯瞎扯)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漢語和英語哪個是更優秀的語言?修改
如題,和朋友爭論了很久,我個人覺得英語更加優秀,因為英語基本能完成漢語能完成的所有事情,而有些地方漢語無法替代英語的地位,如編程 但是他說漢語的文化魅力,意蘊英語語法替代
題主,我建議你們先不要討論「漢語和英語哪個更優秀」的話題,你們先討論你和你朋友哪個更優秀,這個問題討論出來了,「漢語和英語哪個更優秀」就有定論了。
來題主,說出這是什麼語,再把下面這段貼進VS 2013看看能不能編譯.
#define 定義
#define 整型 int
#define 主函數 main
#define 反覆執行 do{
#define 直到(x) } while(!x)
#define 初值為零 =0
#define 自增 ++
#define 大於等於 &>=
#define 返回 return
整型 從0加到99()
{
定義 整型 計數器 初值為零;
定義 整型 臨時變數 初值為零;
反覆執行 {
計數器 = 計數器 + 臨時變數;
臨時變數 自增;
} 直到(臨時變數 大於等於 100);
返回 計數器;
}
整型 主函數()
{
返回 從0加到99()
;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再來嘗試閱讀以下成文於公元900年的文字並描述其大致含義:
最後,當然,這張神圖是免不了的:gomban gyldan. T?t w?s god cyning!
謝邀。這是個偽問題。回答完畢。
科科,最好的語言輪得到英語和中文么?分明是 php
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蠢問題,因為任何一個優秀都不是公允和正確答案。
一個多維的事物拿單一維度去衡量 怎麼量都是錯的。而多個維度比較之後取捨又成了新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提出來反而不是蠢行為。如果你現在到任何一個程序員論壇 吼一句 PHP是最好的語言 或者Swift 會一統江山 或者你們都走開 Lisp才是最NB的!肯定會引來一頓論戰,但是炸出來的除了廢話之外,也一定會有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和分析。
其實審美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只在你心底:你喜歡與否。漢語和英語,無論哪一門語言,其過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免遭淘汰,而當今、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定有其合理之處。評價哪個更優秀,不如評價這兩門語言的優缺所在。
如果從實用角度,兩者都看視作工具語言的話,
從編程角度來講,以當代的眼光來看,英語作為編程語言的載體——相對於漢語來說——是更適合的。相對於漢語文字,英語字母有限、利於傳播,同時又由於遍布廣泛,使得英語能夠廣泛地用於各種專業之中,為人所悉。這是英語作為工具語言的優勢所在。相反,漢語傳播不便,並且只有少數國家使用漢語,不利於全球範圍的科技、文化的交流。而漢語的優勢呢?
提及一點,就是其所承載的信息量巨大。作為一門古老的語言,其本身就承載了相當多的歷史。如樓上所述,漢語在傳播文化上,如著書、講述,具有一定的優勢。而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漢語是中華文明的載體。這是英語所無法取代的。反對語言無高下說。語言是、並且僅僅是語者的工具;離開語者,語言只是無意義的聲音與這些聲音的記號。因此,有關語言的一切,均宜從主體方面,亦即語者的方面討論。考察語言本質,不外是語者與語者的關係,而人之所以成為語者,又不外是要表達信息而已。但這信息不是從天上落下來的,而是作為人的語者在實踐中生產出來的。這樣,一切語言的範圍就首先受限於語者實踐的範圍。一門語言的範圍,就首先受限於其語者群體的實踐範圍。古代的語言,如果不經後來者發展,就不能表達後來新出現的事物及其現象,如「科學」,如「革命」,如「計算機」,這是前述論點的一個最直觀的例;現代漢語罕用「羝」字,也是現在辨羊雌雄不如往時一樣幾乎性命攸關的緣故。如果單就語言交互信息的方面論,那末毫無疑問,一切穩定存在的語言,其表達信息的廣度、深度等等方面一定是由語者群體的實踐範圍所決定的;這裡所謂「穩定存在」,就是適應語者群體的實踐,從而不在宏觀大幅改動的意思,而不像文言文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夕那樣。對借詞的研究可以作為上述觀點及其論點的旁證。古往今來,一種語言向外語大幅借詞的時期,十九便是前一種語者的生活受到後一種深刻影響的時期。和語有所謂「唐貨」「蘭學」,其實「唐」「蘭」不過標註來源,而這種來源的事物之所以風行,倒是「貨」「學」二字挑得明白。我們敢下斷言,即使那領文化之先者不對追隨者加強迫,其語言也一定會在追隨者中間風行起來,從而深刻影響後者。試想,關於那些曾經輝煌燦爛的文化,是哪種語言的記載最先、最詳盡呢?是希臘語,是拉丁語。於是,在早已脫離諾曼底控制的英格蘭,英語中的拉丁語、希臘語借詞又飛速增殖了。更不必說主動提倡法語的俄羅斯。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倒是可以比較通常所謂語言的高下,即其在應用中的表達力,不過那就成了語言體系之外的問題了。如果是在語言體系內考慮,那末就會引出另外一個標準:對同樣的概念,哪種語言的表達更準確?但這概念不能是抽象的,因為抽象詞從具象詞來,而具象詞之何以引申到抽象詞,就又回到語者群體的認知水平,而非語言體系自身了;這概念同樣不能是複合的,因為我們從前述「羝」的一例知這種彷彿因格外簡潔而勝出的表達也不外是在語者群體的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結果。如此一直回溯上去,就只能回到一種語言原初的、語者交流之始就必提及的概念,如「食物」,如「住所」,從聲音和圖象的符號表記事物的方面比較。這就好比微積分的牛頓符號與萊布尼茨符號,倒總可以比較高下,然而尚可穩定存留於世的語言既能沿用至今,這方面的差距也就不難想是微乎其微的了。現在總結上述兩種比較方法,一種是相對的、體系外的比較法,一種是絕對的、體系內的比較法,卻總要在體系外的社會方面求解決。題主倘讀答案至此,想必也能了解比較語言高下的方法了。
英文根本不配稱為文字;漢字才是文字。漢字必將成為世界統一文字
我一直覺得一套先進科學的語言文字系統,是語音與文字是既相關又相互獨立的完備系統。
即使歷經千萬年,人的發音有很大變化,但是用真正文字記錄下來的資料,應該有很強的可讀性。所以英文根本不算完善的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只是一堆表音字母。漢字才是科學完善的文字系統。漢語與英語的比較有很多很多比較細的方面,是從科學角度論證,有興趣去查,我不寫了。我這裡只簡單說幾個宏觀方面。
一,關於漢字的優勢
世界上先產生語言,然後人們對語言進行記錄發明了文字,算是一種編碼吧。漢字經歷幾千年,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套完整科學方便的文字體系,基本滿足人們所有文字記錄的需求。0、漢字屬於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包括古中國的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居住在古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的楔形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自源文字中,只有漢字福壽綿長,至今健在。 借源文字是指借用或參照其他文字形體或系統而建立的文字,如日文是借源於漢字,英文、法文等都借源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借源於古埃及文。1、表音又表意 大多文字既表音又表意,一個文字就像是一個二維圖案,人可以直接通過文字獲取信息。表音又表意,從繁體字可看出。如今大陸將漢字簡化後,書寫更方便了些。2、學會常用文字之後,便可愉快運用。 每個人基本學會兩三千個常用漢字後,就可閱讀95%以上的書面資料,複雜不識的漢字從字形可略知其義。運用常用的文字,與他人交流也絲毫沒有問題,不用考慮英語中時態變化之類的複雜玩意。3、便於統一,語言不同,也可使用。 漢字是一套完整科學方便的文字體系。每個字通過字形來表達一個確定的意思,而不論它讀什麼。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可以用漢字這個文字體系進行記錄。比如中國有幾十種語言,但是都能對應同一種文字,日語,韓語也能用漢字記錄。漢字文字系統,幾乎適用於全世界所有語言的記錄,可以成為全世界統一的文字。4、可以跨越時間 用漢字記錄的書面資料,即使歷經千萬年,不論當時怎麼發音,我們都可以理解它的意思,一個文字主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讀音。漢字是與語言讀音既相關又獨立的完備體系。【中國的易經現在拿來還能讀,因為漢字對應的意不是音】二,下面說說所謂的英文的缺陷。
英文根本不配稱為文字,她幾乎不算文字系統,只是用一堆字母表音。1、英語不是自源文字。而且借源又只得皮毛。 英文、法文等都借源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借源於古埃及文 從古到今,世界上很多地方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地方如如埃及,兩河流文明毀滅,文字失傳。這些地方的人們想用文字記錄語言,他們只能投機取巧用一些字母拼音把自己的語言拼出來。2、英文不完善,只能時刻修改才能使用 英文文字系統偷懶到只用字母和拼寫規則就來寫字;必須要背數萬單詞;必須將每個單詞與事物聯繫起來;遇到新事物要發明新詞;普通人對學術性單詞簡直不知所云。由於文字是表音的,為避免拼寫過長不使用文字組合。 造成公雞 母雞 小雞 雞蛋雞肉等都是毫無聯繫的單詞,可讀性很差。【比如動脈硬化 中國人都懂 而arteriosclerosis 我呵呵了】 所以英文根本不算完善的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只是一堆表音字母3、使用英語這類表音文字更容易造成分裂。
由於表音文字是與語言讀音直接相關的,所以只要各地語言讀音不同,就可以寫出自己的文字。一個歐洲,就能分裂成那麼多國家。原來同屬於一個語系,但是卻可以分裂成法語,德語,英語,美國英語等。不論哪個國家發達了,都可以根據自己國人語音習慣重新規定文字規則,這根本不是一個完善成熟文字系統的表現。4、使用英語這類表音文字不利於文明的歷史傳承。 由於表音文字是與語言讀音直接相關的,隨著歷史人的語音一直變化,千百年前人們記錄下來的東西只有鬼才能懂。因為語音文字與事物的意義無關,只跟它的讀音有關,古英語現代人基本只能讀不能懂。讀音本身沒有意義,對歷史來講,記錄讀音有個屁用。【中國的易經現在拿來還能讀,因為漢字對應的意不是音】總結 在未來,漢字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漢語應該作為世界上最科學的語言來推廣。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這麼思考問題的,使用那種語言不是看它是否科學,而是看使用它的人是否有力量。 所以我們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儘管英語和漢語比是那麼的笨絀,可是我們還是要學.但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們自己的語言才是最好最科學的。我們現在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讓全世界學習漢語。英語就像二進位,中文是十進位。當二進位用010101010101010101010這樣十几几十位長度表達一個數字時,十進位只需要幾位十幾位長度。
漢語。
單音節。
不解釋。題主說英語能完成漢語所有能完成的事
請回答以下問題:
1.請將下文翻譯成英語,並表現出相應意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2.請把下文翻譯英語,比較下漢語和英語的濃縮性
蔡裔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兒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盜俱隕。
不想問了,別的不說
這書法是吃素的 哈?
meicuo 我就是重度中國文化患者
中國的成語
俗語歇後語甚至各種方言我覺得英語很多都表現不了,即使翻譯了也是只是翻譯出了內容,無法達到漢語的意境,感覺
生存和生活是兩碼事。你要知道英語的脫口秀節目玩得最高級的也就是諧音梗了。
你見過靠漢語諧音梗吃飯的都是什麼水平嗎?
你們吶,naive。
吶,這算是特別的梗?漢語是鋼琴,英語是吉他,漢字是二維碼,英文是條形碼。都是信息的編碼方式,優勢只有針對具體的使用環境說才有意義。
編程語言不是英語!沒入門還指點江山,naive
英語在編程中並沒有多少地位。寫程序用的是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僅僅是幾個關鍵詞是英語單詞而已。文化魅力更是無法比較,憑什麼說李白的詩詞帶來的樂趣一定比莎士比亞的詩集要多呢?
要說能客觀比較的,英語作為一種拼寫性語言,字元數量少,在標註讀音,鍵盤輸入方面確實有優勢。所以中文最終也用了字母組成的拼音來注音,拼音輸入法也比五筆輸入法更加流行。然而這並不是英語的優勢,因為英語用的是「拉丁字母」。語言的優秀程度,取決於:1、擁有軍隊量。2、擁有人口的量。目前而言,顯然英語更優秀。
刷個知乎一天能看到好幾十個naive,就不能換個別的單詞么???
推薦閱讀:
※有沒有一句日語全是用漢字寫的?
※漢語究竟有沒有語法?
※「見學」一詞究竟是中文辭彙還是日文辭彙?
※日語,韓語,越南語中有沒有《施氏食獅史》?
※為什麼一些字衍生出了很多字,但其本身卻不常用甚至成為了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