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產業升級效果如何?你對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有信心嗎?
中國產業升級受到很多制約,如:自主創新能力,產業投資效率,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水平,國際貿易形勢惡化。德國也在之前提出了工業4.0。 我國製造業發展前景如何,產業升級能否成功。
我也算是製造行業的從業者,在整個製造業環節里有10年了。拜訪過的工廠超過200家,所以不請自來。
先說結論:
1、目前產業升級是有效果且積極正面的。但是目前主要體現在規模以上企業。如:高鐵產業,大飛機產業,比亞迪/長城為代表的汽車產業,華為為代表的通訊,小米為代表的手機產業,美的/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家電行業等等。都是產業鏈非常長的行業。
2、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有好有壞。國家政策是積極的,會有很多的補助和扶持政策。但是我認為很多中小企業的產業根本就不需要所謂的產業升級,原因後面展開。我覺得他們能做好以下幾點就已經很好了:
(1)把自己家的網站弄弄好,清楚的告訴客戶自己做什麼的,能力怎麼樣?
(2)把廠里8年以上的電腦換下,軟體裝裝全。
(3)一年花點小錢投點軟體系統,包括:項目或訂單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郵箱系統,並且從老闆到員工都要學會使用。
(4)不違章搭建,不亂排放。
(5)投入一些簡易或低成本的生產工具和裝備,提高員工的作業能力、生產效率並改善員工的作業環境。
(6)能及時響應並處理客戶問題與反饋,準時交貨。
3、我對中國製造業持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製造業絕對會是未來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而且其發展潛力絕對不比IT和金融行業差。IT和金融的生產工具就是計算機。但是製造業的生產工具就複雜的多,包括:計算機,材料,設備,包裝,車輛等。同時涉及學科非常多,包括:設計,材料,機械,物理,化學,數學,商學,管理學等等。所以它讓很多年輕朋友無法下手進入這個行業。因此我認為中國製造業目前處於價值窪地。
理由:
(1)中國的產業鏈配套全球最完整,沒有之一。
(2)中國的基礎設施全球最好,公路、港口、機場、服務配套等。
(3)中國工人只要不拖欠工資從不罷工。
(4)中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和系統化率很低(國外也一樣),導致整體效率低,訂單處理能力低,客戶管理能力差,交期不準。
(5)中國中小企業市場能力不足,由於人才問題,無法滿足不同市場的客戶需求。
不要認為製造業只是搞產品生產,設計/研發/採購/製造/銷售/倉儲/物流都是製造業大產鏈。也不要認為只有高端製造業才有前途和未來,什麼AI啦、什麼汽車啦、什麼新材料啦,螺絲/衣服/包裝材料之類的永遠也是要有人做的。
我的朋友里做IT、金融和製造業都很多。IT和金融前期收入會比較高6K-12K,干幾年15K-30K/月慢慢就到瓶勁了。製造業前期收入很低1.5K-4K/月,干幾年自己出來做的年收入50萬以上的非常多。
回應下題主:
你所說的自主創新能力,產業投資效率,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水平,國際貿易形勢惡化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全世界的中小企業來說都是一樣的,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中小企業。
中國今天絕大多數的工廠老闆都是以前的國企業員工逐漸轉變來的,然後演變出很多子子孫孫。
需要自主創新能力嗎?不需要!產品和圖紙有現成的,拿來主義。
勞動生產效率低嗎和產業投資效率低嗎?不低!,原廠客戶+原廠熟練工+現成工藝拷貝+極低的環境成本+偷稅漏稅
人力資本水平高嗎?不高!計件工資+社保(國家近幾年才強制,事實上很多地方還沒有強制)
國際貿易形勢惡化了嗎?沒有!進出口額每年增長。事實上,很多企業一年的體量在整個進出口額和GDP的比重里看的話,算毛線?什麼經濟危機,什麼匯率問題,什麼貿易反傾銷,其實和你沒屁點關係 。實事上,你只是有那一兩個客戶由於以上問題和你無法合作了。不要放大自己在整個市場里的作用和地位。
所以,你所說的這些問題只適用於規模以上企業。但是今年中國規模以上的企業表現是十分亮眼的。
進入正題:
1、中國產業升級的效果如何,其實可以從今年的規模以上企業的股價就可以看出來。基本上業績大幅提升,利潤大幅增長。
2、國家對扶持規模以上的企業,協助推銷、協助融資、協助海外收購、稅收優惠等。
規模以上的企業通常產業鏈都很長,是可以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然後規模以上的企業可以透過供應鏈管理來提高這些中小企業的管理和生產能力。而且還會投資和參股供應商做產業鏈整合,或者進行協助研發設計。
美的收購庫卡,華為5G標準,大飛機試飛成功,中國高鐵,國家電網的特高壓輸送,大疆無人機不都是產業升級的表現嗎?
3、如果看官你是中小企業主,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被產業升級給忽優了。其實這個產業升級可能不是對你說的,你要做的是「成為產業鏈中最好的螺絲」。
你最最需要專註的是:
(1)我的生產效率是否在同行之上?
不是,請考慮以下問題:
a.改進生產和優化工藝
b.原有設備是否可以改進變成半自動或全自動。
c.研究同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
d.添加一些低成本的效率工具。
(2)我的成本是否比同行低?
不是,請考慮以下問題:
a.原材料採購成本怎麼樣?
b.生產效率怎麼樣?
c.包裝/運輸成本怎麼樣?
d.次品率和材料浪費率怎麼樣?
e.千萬不要先從人工成本上考慮。首先只有表現優秀的員工才符合這麼高的收入條件。其次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城市的地理優勢、人才條件和配套能力同樣會降低你的成本。
(3)我同滿足客戶的要求嗎?
不確定,請考慮以下問題:
a.報價及時嗎?合理嗎?
b.交期准嗎?
c.質量行嗎?
d.認證和標準達到了嗎?
e.客戶反饋及時處理了嗎?
4、國家透過環保政策淘汰低下和污染產能,等於給那些還存在的企業送市場和客戶(錢)。同時倒逼企業進行產業升級。
建議:
1、規模以上的企業可能確實在落實產業升級,但可能會出現敷衍工程(騙補/稅/地)和壟斷行為。特別是國企和央企。
2、製造業里有句行話叫「對工對料」,所以原材料的價格大幅波動對製造業傷害巨大。例如今年的環保檢查導致的原材料瘋漲。所以希望國家可以對原材料進行價格調控和監察,打擊惡意炒作和壟斷行業,確保原材料價格穩定。
3、對於中小企業的補助要多多宣傳和推廣,很多中小企業是根本不知道國家有補助這事。希望可以讓真正做事/納稅的企業獲得補助,提高競爭力。
4、「產業升級」的核心是「思維升級」。
目前中國製造業老闆年齡層偏大(45-65歲),可以說是「老齡化」或「思維僵化」。這個群體有幾大問題:
a.年齡尷尬,子女又不願意接班。非常多企業主子女在國外,有移民傾向。
b.由於企業市場拓展能力不足而導致的企業升級願意低下。他們並不是沒錢做升級投入,大部分是不知道企業升級後客戶和市場在哪?
c.人才儲備不足,優秀人才流失。這些老闆的思維都是希望用極低的成本留住優秀的人才,最終導致優秀人才自立門戶。
d.只懂生產,不懂美學、設計、市場、營銷,也不會利用信息技術。
e.計算機使用能力極差。
所以我認為目前35-40歲的人進入製造業創業是非常合適的。
a.受教育程度好,計算機使用能力較好,軟體應用熟練。
b.正當年有衝勁,有願意進行企業信息化改造、生產設備升級和工藝改進。
c.具備10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在管理、市場、營銷上具備一定經驗和人脈。
d.具備一定的美學和設計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各位朋友的點贊和關注,更新點內容。製造業在知乎是一個關注熱度很低的類目。但是我建議年輕的朋友可以考慮在製造業里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事業。當前中國製造業企業主的「老齡化」就是你絕佳的機會。就像這20年來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一樣,都是由一批批青年人造就的。
產業升級只是一個歷史進程,人在歷史進程中可能根本就無法感知到自身已經處於這個歷史進程。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感慨10年前我怎麼沒去做IT行業。所以千萬不要在接近2025的尾聲才突然發現原來曾經我也有一個機會可以進入這個行業。因為跨過產業升級這道坎,就代表這個行業的機會已經很少了,就像今天的互聯網行業。
我理解的製造業
設計/研發/採購/製造/銷售/倉儲/物流都是製造業大產鏈。(非常重要)
想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一個切入點,跨入製造業有很多方法。或許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就是「大製造業」。
如果你正在研讀製造業的學科是否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如果你讀的是材料學科?你對目前市場上的材料都熟悉嗎(鋼/鋁/銅/塑料/玻璃/石材/木材等)?不同的國家材料標準知道嗎(化學成分和機械性能)?有沒有改進的空間?很多產品如果使用其它材料替代成本會不會更低/品質會不會更好?
2、如果你讀的是設計學科?你的美學感知能切中你所期望的那部分群體嗎?你的設計有考慮後期的材料/生產/表面處理/裝配/成本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嗎?用戶體驗能滿足嗎?
3、如果你讀的是機械或工程學科?你清楚的知道不同材料/模具/產品/設備/生產環境時標準和要求嗎(公差/裝配/熱處理/表面處理/產品或材料變型/產品應用的問題等等)?有考慮過交叉學科的問題嗎(流體力學,結構學,化學等)?
4、如果你讀的是商學(市場/管理/財務)?你能清楚明了的向客戶說明白你的產品嗎(無論國內或國外)?你對企業生產的各個節點需要使用人工或自動化完成有清楚的判斷嗎?你準備怎麼開發你的市場和客戶?你準備怎麼協調你的上游?怎麼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整體效率/跨部門協調/防止信息傳導錯誤)?
如果你想切入製造業有這麼幾個方法:
1、設計研發+採購+市場
小米、共享單車/充電寶、名創優品、智能硬體、淘寶天貓的名店等等。
我認為這些企業都是製造業,只是真正的製造環節已經變成它們的中遊了,它們已經成上游。包括:蘋果、ZARA/HM/優衣庫、New Balance等(是不是感覺瞬間高大尚了?)
這是工程師,設計師切入製造業最好的方式。手握市場(下游),下控中游(製造)。
然後透過資本收購中游(製造)為其服務,這就是高端製造業。
2、製造+工藝改進
開廠+設備投資+工藝改進
早期中國製造業的典型代表,中國絕大多數的工廠企業主(45-60歲左右)。通常為某某國企的廠長/主任/工程師/技術員,或某某跨國公司工程師/技術員。手握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清單,而且擁有部分客戶資源。生產資料準備齊全就可以直接生產/銷售。
非常多的這種類型的企業希望透過設計和研發轉變為「1」這樣的企業。有部分成功,有部分還在路上,有部分失敗。格力,美的,海爾,李寧,安踏,雅格爾,海瀾之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最終會是什麼結果歷史自然會給出答案。
還有部分則在為「成為產業鏈中最好的螺絲」而奮鬥。富士康、萬向集團、精研科技 、瑞聲科技 、歌爾聲學等等。他們都是「產業鏈中最好的螺絲」,其中也有一部分正在向「1」走。
3、銷售+採購
中國加入WTO之後蓬勃發展,這些企業或個人通常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為廣大的中國中小或小微企業提供訂單。我稱之為「貿易代理人」。國外也有非常多這樣的企業。今天在亞馬遜、EBAY、阿里旗下平台上有非常多這種類型的企業。「貿易代理人」透過渠道獲得市場和客戶來控制上游,非常多的人積累了客戶之後再往「1」和「2」走。成功和失敗的也非常多。
如何正確看待「產業升級」問題
如果你已經切入或正在從事製造業,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好,有條不紊的發展自己。千萬不要受媒體的干擾。你是「1」「2」「3」的哪種?小微企業?中小企業?規模以上企業?
像格力這種規模以上企業準備造車,我們可以稱之為產業升級。因為白色家電市場高度飽和。另闢戰場也許對格力來說是值得押注的。
但對於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問題,一定要先思考下面的問題:
1.我是「產業鏈中最好的螺絲」了嗎?
2.我的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與同行比怎麼樣?
3.我的市場份額怎麼樣?
4.人才和資金允許嗎?
產業升級的核心
產業升級的核心一切都是圍繞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質(體驗)
1.是的,不是創新和顛覆。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2.效率、成本和品質(體驗)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產業升級需要一個必要條件和唯一目的
必要條件:市場/客戶
唯一目的:未來利潤
未來利潤是你進行產業升級的一切動力和目的。但是你沒有市場和客戶配套,你上了全自化流水線、六西格瑪、一大堆的認證和ERP系統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市場和客戶是促使你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只有當你產能不足,你會想提高效率、自動化、信息化。只有當客戶對你的品質不滿,你會想改進工藝、更換原材料、更嚴格的生產/檢驗標準。效率提高則利潤提高,品質(體驗)提高則市場擴大/客戶穩定/利潤提高。
好了,提幾個問題大家自行反思:
1、為什麼同是做服裝的,你不是ZARA/HM/優衣庫?
2、為什麼同是做鞋的,你不是Adidas/Nike/New Balance?
3、為什麼同是做白色家電的,你不是格力/美的/海爾?
4、為什麼同是做代工的,你不是富士康?
5、為什麼同是做通訊設備的,你不是華為/中興?
6、為什麼同是做文具的,你不是晨光/得力?
7、為什麼同是做休閑食品的,你不是三隻松鼠?
8、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產業升級的題目實在太過宏觀,但是聰明和樂觀的人總是會積極的反思和改進找到機會。
對了,加一句」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以上
多圖預警!!!!!!!!!!
何為產業?產業就是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
產業升級,話題談起來太大。咱就淺淺的聊聊大產業話題中的製造業,也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製造業
製造業其實是諸多產業當中的一大類,比如說汽車製造業,再比如醫藥製造業。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優勢的製造業,比如德國,日本善於製造汽車。
(沒錯,這就是德國大眾公司製造的流淌著濃濃豐田血脈的混血車,叫Taro)
再比如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善於製造飛機。
商品被所在公司的工程師、工人設計製造出來後,就投入到人們的消費當中去了。誰消費,誰受益,誰就要為自己享受商品帶來的便利掏出小錢錢。看,就這樣,錢從消費者的褲兜里,又回到最初設計、製造這些產品的公司手中。公司有了錢,就去炒房子去了,額當然,炒房子是不好的。
所以,公司為了在這行當里繼續混下去,不至於沒飯吃,不得不把小錢錢投入到設計、製造更好賣的產品當中去。這就繞回到今天要討論的主要話題,產業升級。那我國為什麼要進行產業升級,我國都有哪些產業?當然本文中大部分產業意指製造業。
先不告訴你為什麼,大家都來猜一猜下面這些個產業是屬於哪個國家的重要產業。
(圖一)(圖二)
上圖的產業其實是農業,上圖的國家的一個南美重要的國家——阿根廷。阿根廷農業非常發達,2014年農業產值佔GDP的8.2%,這貨牛肉出口量排世界第十三(2013年),大豆出口排世界第三。是不是大家感覺到有些詫異?怎麼阿根廷的牛肉出口量那麼低?至少應該排名前三才對?世界上牛肉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是印度,沒錯,就是印度。阿根廷曾是世界牛肉出口的三強,潘帕斯草原上成群的牛為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檔蛋白質,但是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由於中國國力的迅速上升,只有國內食品穩定供應,才能保證經濟的飛速發展!由於中國人的膳食結構迅速變化,中國人的餐桌上,肉類這種高檔的蛋白質比重越來越大,伴隨著吃肉日常化的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用油用量也越來越多。
我們從遼寧省發布的《1989-2006年遼寧省成年居民膳食結構變化趨勢》中可以窺見,十七年間,遼寧居民的穀物攝入量下降了38.1%,禽肉類增加了36.9%,奶增加了2.7倍,植物食用油增加了8.5g/day。
這麼多肉,這麼多油,這麼多奶,是從哪裡來的?肉,奶當然是產自養殖業,油來之壓榨業。想要大規模的養殖動物,飼料必不可少。玉米是飼料的主要成分,豆餅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中國是玉米種植大國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玉米基本上可以保證自給自足,前些年,還曾用玉米提煉酒精,給汽車吃,真是暴殄天物。問題來了,飼料中那麼多豆餅從哪裡來?大豆榨油後的渣滓壓製成豆餅,是主要的飼料之一。豆餅比玉米的營養成分高很多,是飼料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有著很強的不可替代性,一般要佔到飼料用量的10%-30%。中國現在早已經不是大豆主產國了,進口大豆的價格、質量、數量均碾壓國產大豆。卓創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2015年1-9月進口大豆和東北大豆的價差達到每噸1014元,仍處於較高水平。
將近25%的差價,在市場經濟競爭中,中國大豆必然以極快的速度減產。事實證明。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6年中國大豆產量將會減少到1100萬噸,低於2015年的1215萬噸。黑龍江省政府網站信息顯示,黑龍江2015年大豆預估播種面積至少減少20%。
細思極恐!
事實上,對進口大豆的高依存度,與我國大豆的產量下滑呈現出相關性。「近15年來,我國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逐年攀升,尤其近6年以來,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均超過80%,2014年對外依存度在86%左右。」盧寧表示,「反觀國產大豆,我國大豆產量2004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740萬噸後,開始進入下滑通道,尤其2011年以來,國產大豆產量更是大幅走低,年均產量下滑幅度接近5%。」
如此巨量的大豆缺口全靠進口,導致我國喪失成品植物油脂的定價權。現階段植物油價格受充分激烈的市場競爭影響,尚處在低位。國內,益海嘉里、來寶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達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國糧商通過獨資、合資等手段佔據49%的市場份額。單單益海嘉里旗下就擁有「金龍魚」 「口福」 「香滿園」 「元寶」 「胡姬花」 「花旗」 「銳龍」品牌,「花旗」油更是肯德基等洋快餐的炸雞用油的主要供應商。
好在這49%中,尚有32%的合資處於國內控股之下,才算是構架起外資、國營、民營三足鼎立的局面,祖國人民還可以無憂無慮的,開心的,大口的吃著炸雞,喝著啤酒。什麼巨無霸套餐價格指數,那就是赤裸裸的對糧食資源的控制指數。
阿根廷進口的大豆占我國進口大豆的第三位,第一位是美國,第二位是巴西。(有一半以上的進口量不出自美國,也不可能是美國。難以想像中國14億人的油瓶子捏在燈塔國手裡會怎樣?)
邏輯一下清晰了,中國經濟發展導致飲食結構改變,而飲食結構改變導致中國農業的變革,中國農業的變革導致了阿根廷這樣一個遙遠的國家會為市場放棄養牛改為種植大豆。
又農業,又大豆的,啰啰嗦嗦這麼多,和製造業有個毛線關係?和我國產業升級有個毛線關係?
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其實,中國的第一產業產值佔GDP的9%,而執發達國家牛耳的美國第一產業才佔GDP的1.1%,童鞋們看到差距了沒?這其中固然有人口數量的因素,但美國的人均第一產業產值也才610多美元(2015年),中國的人均第一產值約為684美元(2015年),居然高於我大美帝。
先別高興,這隻能說明,中國人不再挨餓了,但人不能只圖一個吃飽,還要穿的好,住的好,行的好,物質各方面都好了,還要追求個內心的精神追求啥的。中國雖然第一產業產值很高,但與此同時,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數量也非常巨大(與美國相比),完全把本來就不高的第一產業利潤給平均了。
本來小錢錢聚沙成塔變成大錢錢,投入到某個細分領域,運氣好的話,其產生收益就越滾越大,收益大了帶動產業蓬勃發展,同時又消化了就業人口,就業帶來了收入,同時又投入到消費當中。可我們的情況有些不樂觀,比起發達國家,吃飯的嘴多了,大家你拿一斤肉,我拿五瓶油,很容易就把第一產業的產值給消費掉了,不能賺取更多的利潤,不能依靠本行業的利潤滾動發展,那麼想發展起來就慢得多。中國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居然還有2個多億,第一產業吸收了如此巨量的人口,這些人有了工作(雖然賺的很少)但至少不用全國亂竄,不用滿世界的抗議、遊行。
我國現如今的情況不妙,原因大家都無數次的討論過了。無非是巨量的資金被沉澱在房地產領域,房地產拉動著上下游40多個行業,解決了中國很大一部分就業。靠房地產能發家嗎?個人能,公司能,但一個國家不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單靠蓋蓋樓,全國人民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的。
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正常的30多歲的人,背負著30年的巨額債務,還能開開心心的去嘗試各種各樣新式服務,去無憂無慮的旅行,去買各色新潮的工業產品,去更換更好的汽車。因為他透支了他整個人生的財富,花明天的錢,買到的只是一堆鋼筋水泥。
所以,我們為了能活的更精彩,製造業才是脊樑。製造業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輸送著生產資料,為滿足人類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輸送著產品。於是我們需要思考,人們到底需要什麼樣子的製造業呢?
德國工業4.0的概念是非常奪人眼球的,未來的工廠的進貨、銷售、製造過程,有無數的工業機器人參與其中,數字化集約化的管理能更高效更節約的去生產各類廉價的產品,這大概是人類所需要的製造業吧?可行嗎?這是我國產業升級的樣板嗎?
落實在我國當然不可行。其實製造業本身是為人服務的,同時也能適當的解決很大一部分就業。製造業的產業鏈十分漫長,與製造業相連的行業為數不少。舉個栗子,一個地區製造業發達,那麼其交通運輸業必然發達,與之相應的第三產業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才會發達起來。製造業產生的利潤就可以投入到產業升級當中去,各個相關行業就需要與發達的製造業相配合,缺一不可。
我國既需要中、低兩類,全產業鏈的製造業,也需要高端,能賺大錢錢的製造業。我們需要把相當一部分第一產業人口,轉移到第二、乃至第三產業,騰出利潤,用它來升級第一產業,是中國發展的根基更穩。所以,中國不光是世界發達的國家的粉碎機,也將是後發展起來國家的粉碎機。
製造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脊樑。能不能設計、製造先進的武器裝備,直接關係到這個國家的政治安全。美國自上個世紀初以來,工業產值躍居世界首位,製造業從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對整個國家,乃至世界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美國引領了汽車成為製造業最重要的產品這一過程,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是全世界汽車保有量最高的國家。美國的飛機製造行業一直領跑世界,
航天製造業,軍工造船業,微電子製造業等等好多領域,美國都是新技術的引領者,創造者。這是非常值得我國學習的地方。
美國就是那個不斷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國家,十分值得人們尊敬和研究。
但美國就那麼完美嗎?並不是。英吹思婷的是,美國的汽車製造為何沒在本土打贏日本、德國?這種現象意味深長。美國的產業升級是,升著升著,把一部分工人的工作升沒了。如何看待庫克接受《60 分鐘》採訪說中國有比美國更多的優秀技工?美國製造業現狀如何? - 經濟
升著升著,把製造業的基礎設施升落後了。當然,美國處於屬於高度發達的後工業時代,底子絕對是有的,無非是人們更願意玩更刺激的遊戲,沒挑戰性的不玩了。在美國,年輕人從事第三產業遠遠比苦哈哈的製造業賺錢快吧,屌絲也更容易從身無分文到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還是圖樣圖辛破,美國的教育制度是分階級的。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從事收入更高的行業,才有機會和能力去創業,比爾蓋茨是能考上哈佛的那部分,以下是他生母的資料。瑪麗·麥克斯韋爾·蓋茨 (英語:Mary Maxwell Gates,1929年7月5日-1994年6月10日)是一名美國商業界人士。曾於1975年至1993年任華盛頓州立大學校董事。她是金縣聯合勸募協會(King County』s United Way)的首名女性總裁,還是全國聯合勸募協會(United Way of America)執行理事會的首名女性主席。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任全國聯合勸募協會執行理事會主席期間與IBM的首席執行官約翰埃克斯(John Fellows Akers)共事。她還是第一州際銀行公司(First Interstate Bank)的首名女性主管。
怎麼樣,就算比爾蓋茨是啃老族也夠啃一陣吧。
史蒂夫.老喬的養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住在矽谷附近的她們,為喬布斯上大學花光了一生的積蓄。
所以,不是什麼丑屌絲都能實現美國夢的。發達的第三產業解決了美國巨量的就業,也使美國成為比英法德更富有的發達國家。但發達的第三產業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割裂了美國社會。
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要不要把我們那些低端的製造業全部踢出國門呢?我們把目光聚集到世界工廠——東莞。
還有
東莞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憑藉區位優勢成為世界工廠,但表面的繁榮其實掩蓋住一個現實——沒有高端的核心製造業,沒有高端的第三產業,沒有核心企業的繁榮,註定是過眼雲煙。
莞式製造其實是中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規模龐大,門類齊全,多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拿利潤小頭,受國外經濟周期影響大,內生力量不強,創新乏力,但能有效的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這麼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業步子卻越踏越沉重,不斷升高的土地、能源、人工成本,讓本沒拿到利潤大頭的東莞舉步維艱。
這就是新常態,更加可怕的深淵正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不積極應對,任其發展,我國就將踏入中等收入陷阱。哎呀!這麼悲觀?難道真的是吃棗藥丸?
然而,並不會!
中國中低端製造業的衰落和轉移正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過去的三十年,我們沒錯過任何一次戰略窗口,今後也不大可能錯過。這個不會就在於,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公路網路,有世界上最高效的鐵路運輸系統,有世界上效率規模稱雄的港口群,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網,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互聯網系統,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快遞系統,有世界上第二龐大的航空系統。
更為關鍵的軟體方面,中國工程師數量世界第一,中國專利申請數量世界第一(質量還不夠好),中國SCI論文數量世界第二(其中固然有黑幕,但瑕不掩瑜),中國科研經費世界第二。
想了解我國取得的成就,可以在網路上隨便搜,當然,也可以觀看CCTV的新聞聯播節目。
今天,我們雖然還沒到躺在功勞簿上傻呵呵樂的時候,而是通過這些成就,隱隱約約的能看見出上個世紀初美國的影子,一股霸氣已然測漏了。在這樣一個框架下,每個個體其實是極其茫然和無助的,低效的產業被市場所淘汰,我們就要喪失信心嗎?那請告訴我,中國75年前是個什麼樣子?
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只是我們作為祖國最微小的零部件,感受不到罷了。精神層面,中國人中華民族可曾服過輸,陷入全面戰爭也沒把老祖宗刻在骨頭裡的魂丟了!物質層面,我們現如今又有如此良好的基礎設施,政治環境,國際發展機遇。資金層面,到現在為止,我沒看出人民幣有通縮的跡象。
舉個栗子,有一家公司叫DJI大疆創新,成立僅僅十年,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十年時間,成長為獨角獸企業,獨霸一個產業,十年一個孩紙甚至連擼啊擼都打不好。北京、杭州、深圳如大疆這樣的創業公司數不勝數,有那麼一群人默默在各自擅長的行業踽踽獨行,從業者普遍收入不高,企業規模尚小,等到有朝一日一飛衝天時,人們才能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哦原來他們這麼牛逼!
這些創業公司為我國的製造業乃至各行業培養了巨量的寶貴人才,也總結了海量的經驗,人才不會隨著公司的消亡而消亡,經驗通過制度流進管理的血管,我們稱這種能力為潛力。有如此深厚的潛力,有如此龐大的人才基礎,有現代化的網路和交通,更多更好的創新因子必然被碰撞翻湧出來,只不過,這個過程是漫長且痛苦。
這才是真正的大眾創新的意義,這也正是產業升級必然成功的希望。
記住2015年的中國的獨角獸公司吧,十年後他們中的一些,將成為業界巨擘。
啊不,是下圖。
雖然很模糊,但熟悉這些logo的童鞋,依然可以愉快的叫出這些企業的名字。這叫什麼,這叫品牌。
品牌是產業升級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來玩一個看圖猜手機的遊戲
看,這也是品牌,想必大家都能猜得到是什麼牌子的手機吧。品牌能掩蓋製造的瑕疵,也能放大製造的瑕疵。以往中國企業粗放的製造工藝,只講銷量不講質量的擴張邏輯到今天徹底行不通了。日本、德國是繼美國之後,品牌塑造能力最強的兩國國家。中國是近兩年,這方面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製造業的綜合能力將超過日本,德國,甚至美國。只不過我們需要時間,前兩次工業革命欠下的債太多了,沒辦法,只能靠我們一點一點補回來。等抄都抄不到那天,中國終將成為世界最強的製造強國,不是之一,這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中國在3d列印,雲製造,量子通信,光伏,風電,鋰電池,生物製藥等下個十年有可能爆發的產業中,一個也沒落下,其實大家完全沒有理由和邏輯悲觀。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吧,有空再補。2016年10月11日1986年,我家買了一台17寸的半球狀電視
1987年,我家安裝了長長的那種日光燈,首次進入明亮的時代,告別昏暗的電燈
1988年,我家買了輛摩托
1992年左右,我爸一個朋友花了30萬買了輛桑塔納,這個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有私家車的人,當時這個人在我們那非常有名
1995年,我地理老師跟我們講,美國人工作2年,賺的錢可以買輛2手車,感覺美國人太富有了,我第一次意識到一般人也有可能有私家車,而不是只有政府單位大老闆才能有車
1997年,我家買了冰箱
1997年,我家安裝了固定電話
1999年,幾個發小家裡買電腦,天天在家打遊戲,不出來跟我瞎轉了!
2002年,我聽台灣人講,他家都有空調,感覺很神奇
2003年,我帶著公司配給我的筆記本回家,這台筆記本有5年歷史了,我拿著這台破舊筆記本回出租屋時,心中感慨萬千,事隔15年,我仍記得當時的畫面,那是一個夏天,我在出租屋裡面拿這台電腦打星際和看小說時,心中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
2003年,我聽香港人講,在香港就是掃大街的都有手機,真心覺得香港人真有錢!
2004年,我第一次買手機
2005年,我第一次睡在空調的房間,在公司安排的酒店,我當時很談定,我相信我同事沒有注意到!
2006年,我住的地方,第一次可以上網,我買了可樂和燒雞,周末連打了幾天星際,終於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
2008年,我家裡安裝了空調,我第一次在家裡住上空調屋
2009年,開始有同事買車,現在所有同事家裡都有車,幾家有2輛車
2015年,我所有親戚全部有私家車,個別家有3輛!
2015年以後,我再也沒有聽說過身邊的人討論買除車以外的工業品,基本上都是看中就買
今天,我家裡有5台手機(我一個人同時用三部手機,除了一個蘋果5用了1年,其他手機平均只有10個月,4台筆記本,我一年買一台)
上周,某個家電髒了,我的反映不是清洗一下,而是說現在這個家電這麼便宜,換台新了算球了
對了,現在我家所有家電電器數碼產品,除了一個IPOD,IPAD,2個耳機其他全部是國貨!
現在,做為一個中國人,你覺得中國產業升級如何?你心裡沒有一點逼數嗎?
華麗的轉身:改革開放為什麼會成功?
大概比你家落後30年
回復:我是鄭州市人,1992年鄭州人基本上都在國企上班,1992年基本上普及了固定電話,冰箱,電視等三大件,當時雖說工資低,但是房子是分的,不花錢。後邊下崗以後就慘了,一直到我畢業參加工作,收入提上來以後,家裡才恢復元氣!
人家說的是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產業升級!重要的話說三遍!
回復:
- 論產業升級這個事了解的情況,我敢說在知乎上比我更精通的人不多,因為我搞的就是這個相關行業!
- 如果沒有中國產業升級,中國人能完成汽車的普及?靠低端工業,能完成這件事?
- 上來就提什麼核心技術,這些人往往狗屁都不懂,德國工業4.0是什麼東西?不過是相關行業相關公司,包裝起來概念,我們公司就參與了相關包裝,本來賣100萬的東西,包裝一下就賣300萬了,你問問德國人,有幾個人知道自已國家搞工業4.0?沒有幾個人知道,在德國這就是西門子公司搞出來的概念,提高產品逼格用的,在中國賣自動化生產線用的概念!中國的相關行業相關公司抱團炒概念炒出來的東西!效果就是西門子這幾年在中國業績好的不得了!德國政府總共投資不到20億人民幣計劃,能搞出什麼東西出來?
- 你有核心技術怎麼樣?除非像CPU,儲存形成絕對壟斷,否則,也是很難賺錢的,最近這幾年,GE,西門子,羅羅這些工業企業的巨頭,那個不是在裁員?GE和羅羅都是業績下跌,西門子最近幾年靠中國市場賺了大錢,算是緩過勁了!這些工業巨頭,包括日本的,你舉幾個例子,最近幾年有那個賺到錢了?
- 華麗的轉身:改革開放以來,有多少國家下血本在中國進行「工業神話」宣傳?日本,德國工藝真的是名過於實嗎?
- 華麗的轉身:是否存在高端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中國對高端製造業的吸引力在哪?
最近10年,中國工業升級的這麼明顯,有些人是眼瞎嗎?看不到嗎?
10年前,我去工廠,一眼望去都是人
現在,我去工廠,一眼望去都是機器,周五去了一家工廠,一眼望去,機器看不到邊,只做金屬加工的,光設備投資都有4個億,這是多麼明顯的進步
非得每個零件,每個原材料,每個設備都是國產的嗎?
你覺得德國日本的設備零件都是自製的嗎?
產業結構的改善表現為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結構的提升;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高表現為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產品質量的提高。
回復:你覺得你可笑嗎?玩概念有意思嗎?中國優勢在於依託海量的工業人口,完成工業品的製造最細化分工,降低製造成本。這才是中國製造真正的優勢。像電飯煲,100塊錢一個,就是除中國以外造不出來,能這個價格造出來的,不如中國的質量好。
再說句實話,如果不是德國和日本對自已企業進行法律保護,像德國的大眾,西門子加起來不到2萬億人民幣的市值,中國買不下來嗎?2家企業加起來,也就騰訊的一半市值!
這個世界並不是像你說的有核心技術才能賺到錢,這個只是書本上的概念,跟現實完全沒有關係,現在是市場經濟,有錢賺自然有人干,沒錢賺自然就沒有人干!
您覺得中國製造的口碑什麼時候才能像現在的德日,甚至能靠口碑掙錢
回復:
- 德日的工業的日子並不好過,特別是日本,賺錢能力還不如中國製造業。像格力,小米,海爾,華為,OV,美的等企業的賺錢能力還是很強的,在德日都是屬於最頂級那類。
- 人民幣升值以後,中低端製造業在中國掛了以後,我個人預計10-15年左右!現在像我說的格力,小米,海爾,華為,OV,美的在全球的口碑都不錯
- 到時,中國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
對於核心技術,很多人都有誤解
很多人都是聽說某產品中國賣30萬,國外賣60萬,但是為了質量性能什麼的,最後還是多一倍的錢買國外的
實際,這種表達是有問題,真正的表達就是同樣的質量和性能,國內要多少錢,實際上國內的可能要100萬了,這種核心技術完全沒有價值
因為國外的東西,研發的時間長,研發費用早就攤掉了
比如說某個核心技術,全球市場約100億,中國市場約10億,如果研發的話,可能研發費用要30個億,那麼對於中國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這個東西完全就沒有價值了
因為研發費用比中國市場價值都高,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只有研發費用遠低於中國市場才有價值
比如說商飛搞的C919,光靠國內市場就可以支付研發費,這樣當然有搞的價值了。否則的話,就沒有搞的價值!
國內現在開始搞CPU,也是因為光靠中國市場就可以付起得CPU的研發費用,這樣才有搞的意義
在全球化生產的今天,指望國產化率100%基本上是一樣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事
其時,波音的國產化率都不如C919,但是人家還是能靠整體設計,營銷賺到利潤的大頭!
2017.1.26
昨天我老婆在網上訂了一個課外輔導,輔導老師通過視頻對我小孩進行教學
輔導老師在重慶,平均一次課大概100元多些左右
老師教的挺認真的
我覺得這個真的挺好,送去外邊,要來回開車接送,時間成本太高
在小區的上課,也不知道小孩學的怎麼樣,在身邊看著也知道進度
對於輔導老師來講,一個月估計有1萬左右的收入,在重慶應該相當過的不錯吧
實際上,我個人覺得這就是產業升級
謝邀。產業升級效果如何,題主看看新聞聯播就知道了,只要新聞還在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在強調中國經濟沒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可以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實現7%左右的增速。那就可以斷定,產業升級還在路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重點談我對中國製造業的認知和期許。 我是堅持製造業立國的核心觀點的,在我之前的回答中也多有涉及。所謂的高端服務業必須建立在貨幣霸權的基礎之上,沒有貨幣霸權,提第三產業主導就是空中樓閣。尤其是以旅遊,餐飲為代表的低端服務業。比較一下中國和土耳其,比如 政治 文化 經濟等等 ? - 黃兔子的回答 製造業對國民經濟的意義非凡,它既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的建築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從業人群提供工業消費品,又是吸納轉移農業過剩人口的重要力量。目前看第三產業在轉移就業上起到了中堅作用,這點我實事求是,在國企改革中,大量下崗工人也被分流到第三產業。但是第三產業中產值效益最高的是金融服務業。這是我么轉型升級的目標,大量農業人口卻不可能從事,也沒有能力從事。 服務業包括如下層次:最初級的是劣質服務業,主要是社區餐飲和生活服務。然後高級一點的是旅遊業和中高端餐飲,再高級一點是郵票發行,運動,影視等文化娛樂業,收藏拍賣,奢侈品,時尚行業等。最高級是金融服務業,這個沒有之一,資本為王,為什麼俄羅斯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國際油價飛流直下三千尺?為什麼美國農民可以淡看美豆創新低?為什麼國際金價看倫敦?因為人家才是金字塔的頂端,現代社會,國際金融生態鏈頂端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美元,農產品,美原油,美股),英國(黃金等貴金屬,布倫特,波羅的海指數,有色金屬,英鎊),瑞士(銀行,保險,瑞士法郎)。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 2014年底,中國農村勞動力共有40506萬人,其中,外出就業15863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16%。 顯然農民工外出就業大部分是進入第二產業,只有第二產業才能規模化,批量化的吸收農業轉移的富餘勞動力。而這其中製造業在農民工就業問題上意義非凡。樓上答案提到了自動化對人工替代,這的確是問題所在。不少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表面看留下的都是高新產業,但是假如中國只剩下高端製造業(一本正經的產業工人),互聯網信息產業(知識密集型人才)和第三產業,那麼大量農民工怎麼辦?回到耕地上去嗎?現在農業生產力進步,土地集中是大勢所趨。全部依靠第三產業?也是不切實際的,都去賣油條豆漿還是賣煎餅果子啊?推油按摩的擠爆了也容不下這幾個億的農民工?建築業也不再是有把子力氣就能幹的時代了,鋼筋工,水泥工,木工,瓦工,吊車手。沒有點特長的小工推沙子也用不過來。何況房地產去庫存還在新聞頭條上晃悠。哪有那麼多工地給農民用武之地?轉一圈回來還是製造業,高不高端不用說,只有製造業才是唯一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選擇,沒有之一。 中國現在搞製造業2025是好事。正常的經濟發展會推動產業向更高級的層次邁進。但是依然感覺2025有點流於形式,不知道是我目光狹隘,還是消息閉塞。中國製造2025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京津冀都差不多。依舊是補貼少數企業。這種補貼企業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企業的軟骨病。斷奶則斷炊,騙補也是數見不鮮的。新能源車出漏洞::空殼公司騙取上億補貼。一個完整的製造業發展戰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崛起的,典型的是德國,百年積累,一世榮光。日本車為什麼沒有德國車結實?難道是日本人偷工減料抑或不思進取嗎?都不是,同樣嚴謹的日本人在工藝追求上並不輸於德國人。只是這種百年的工藝積累沉澱還不夠厚實罷了。製造業不是你能造就完了,還要精益求精。德國的確是製造業的標杆,在很多領域都保持了領先美日的成就,何況中國。並非神話德國製造,但是人家的長處我們是要學習的,這就首先要從教育上改革,當前我國的教育是什麼情況呢?父母各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須知龍和鳳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要走上平凡的崗位,過平凡的生活。還有我們的社保制度也不夠完善,年輕人沒有信心在一個工種一個崗位上付出一生的心血去鑽研。《大國巨匠》這部紀錄片就不錯,雖然有很多爭議吧,但是它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只要在本職工作上辛苦鑽研,肯下硬功夫,總會有過人之處。然而也只是個別待遇優厚的國企罷了。大多數中等技校畢業的技工,在社會上處於最底層,在網路上,甚至在知乎上也經常被人揶揄。彷彿只有殺馬特,洗剪吹才是他們的命運歸宿。 看滿網的調侃藍翔,你就知道這是一個浮躁喧囂的國度,主流社會對挖掘機人才的鄙夷,對中等技工的漠視,是製造業的悲哀,儘管挖掘機司機不算製造業工人。但是廣大製造業工人倘若只是依靠農民做普工,那也是沒有前途的。製造業戰略必須從教育入手,從社會體貼,從層次上分類激勵,形成高低錯落,百花齊放的局面。關鍵是需要長期,更長期的規劃和耐心。 當前對創業的神化並不適合製造業吸引沉澱人才。人才都在幻想高薪,都在準備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於是會點計算機的都進了互聯網,會點外語的都去搞翻譯,長的帥的去當模特,長的漂亮的去當嫩模,剩下一群沒有特長的在電腦前當鍵盤俠,準備拯救世界。我們的中等教育對工學知識普及非常不足,嚴重限制了青少年工業興趣的積累開發。導致動腦多,動嘴皮子多,動手難的尷尬現狀。假如在中等教育中(普高)添加適度的工學知識是否有益於工業發明和創新呢?我們的中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淪落為戀愛花園,墮胎福地,是玫瑰花匠和人流醫生的最愛。教師們甚至為了壓榨學生的實習血汗,肯把十幾歲的中專生送到富士康遭受流水線洗刷。這是中專教育? 高校擴招完全摧垮了中等職業教育,儘管讓大量人口推遲了就業,創造了消費。但是也把中等職業教育的優質生源掐斷了,剩下的多是滋事之徒,慵懶之輩。大學生不值錢了,碩士生就牛逼嗎?難道都要去讀博士才有出路? 說了一些製造業後勁不足的因素,能力所限,點到為止。下面談製造業現狀。也是管中窺豹,難得全貌。中國的製造業跟中國的經濟一樣充滿了各種不平衡,既有居於世界一流的高鐵,核工業,部分航天產業。也有小冶煉,小紡織等家庭作坊似的工場(都不能算工廠)。高低不均,東西不勻,沿海內地參差有別,各行各業不禁協調。部分產業早就過飽和,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嚴重落後於國外同業(鋼鐵等)。部分產業又方興未艾,供不應求,整個產業剛剛煥發出勃勃生機(機器人等)。這種情況下,絕不能泛泛而談,談製造業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分地區,分行業而談。下面我們從東北開始,一個不落的說。----------------------------------------2016.2.24更新----------------------------------------------------------東北在建國之前就由奉系軍閥,日滿利用東北先天資源優勢發展了一定程度的重工業。建國後尤其是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東北就有57個,東北也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在計劃經濟時期為中國工業化進程付出了很多。但是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東北國企因為體質因素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國企脫困改革中也有很多工人下崗。後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伴隨一輪旺盛的投資拉動,表面上經濟增長顯著。但是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卻愈演愈烈。終於在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東北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情況。2015各省經濟總量排名大挪移 東北三省整體下滑官方智庫給出的原因
東北地區發展困境有多方面原因
東北地區曾經是全國的能源、重工業和農業基地,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體來講,一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結構偏向於資源型企業以及重化工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型大小、「初」字型大小產品居多;產業類別偏「重」,產業鏈條靠「前」。
二是民營經濟發展緩慢,目前,遼寧省的國有經濟佔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超過50%,均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同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嚴重滯後,截至2014年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比重最高的遼寧省也只有69.7%,且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之間大多是生產經營上的依附關係和體制上的「寄生」關係,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所有制關係尚未形成。
三是人口紅利不斷流失,2014年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出生率分別為6.49‰、6.62‰和6.86‰,大幅低於全國12.37‰的平均水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0.26‰、0.4‰和0.78‰,大幅低於全國5.21‰的平均水平。
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偏弱,2013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首次突破2%,達到2.08%,而同期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分別僅為1.65%、0.92%和1.15%,與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的6.08%、3.6%、2.51%和2.32%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五是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從總體上看,東北地區體制改革仍然落後於經濟轉軌的進程,政府職能轉變力度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上,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仍待破解。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耿雪
這些都是東北經濟的表象或者說現狀不能稱之為原因。產業結構不合理,單純依靠重化工業就沒有出路嗎?也不是的,我們看看蒂森克虜伯(德國)—世界重工業巨頭是怎麼做的。
蒂森-克虜伯世界最大的排土機,重量超過五千噸,能在排土場負責將高速皮帶機運來的土石按計劃和需要進行有序堆放。2006年兩台超級巨獸的年排土量超過了6500萬立方米,並且多次刷新排土機領域單機年排土量的世界紀錄。克虜伯世界最大的挖掘機,重量超過1.4萬噸,是地面上最大的機械,每天可挖24萬立方米的硬岩與泥土。
克虜伯製造的上海磁懸浮列車,運行速度能達到500公里每小時。
克虜伯大型拆樓機
克虜伯電梯
克虜伯海事系統製造排水量超過7200噸的隱形護衛艦。
克虜伯-阿特拉斯光纖制導重型魚雷,射程超過140公里,破世界紀錄。
克虜伯-阿特拉斯為機敏級核潛艇(英國)提供DESO 25型高精度回聲測深器,機敏級的核潛艇的聲納探測可覆蓋3000海里。
克虜伯-阿特拉斯為美國海軍提供「海狐」掃雷系統。
克虜伯- HDW為以色列製造可攜帶核彈頭的海豚級潛艇,有核震懾的能力。
克虜伯海事系統研製的IDAS潛射防空導彈成功發射。潛射導彈是當今世界最困難,技術條件要求最高的導彈技術。潛射導彈分為戰略海基洲際導彈與非戰略潛射導彈兩種。非戰略潛射導彈目前世界只有洛克希德的戰斧與克虜伯的AIDS,潛射導彈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導彈技術水平。來源:蒂森克虜伯(德國)顯然,蒂森克虜伯所做的是製造業內多樣化,高端化,軍工化。一個是產品跨度大,從民用到軍工。一個是裝備科技化,有多少專利就不說了,很多都是世界頂尖。一個是軍工行業精益求精,並未捨本逐末,畢竟克虜伯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成名的。而東北的很多重工企業,本身產品寬度不夠,重工業市場周期性強,很容易在經濟危機面前跌倒。多產品鏈諧振之後,可以儘可能的規避周期的打擊。有些人馬上想到可以兼顧三產的服務業,旅遊業,甚至充分利用東北的農業優勢,搞現代農業,這種多元化,只會斷送整個製造業企業。中國有個很典型的現象就是,不少國企利用國家給的政策和自身信譽從銀行拿到大額授信,然後轉手做起小貸,抵押,典當甚至直接做委託貸款貸出去。做資金倒手生意,成為食利階層。形成了經營惰性,如果有些「勤奮」的企業把資金投入近期十分紅火的文化娛樂,智能手機和虛擬現實領域,再嘗了點甜頭的話,那麼它絕對不願再做費神費力的製造業。這就容易造成製造業空心化,產業泡沫化。所以東北轉型的思路絕對不是扶植第三產業就可以解決的。文娛產業大發展,企業領導看不上製造業的低毛利。工人也難以忍受枯燥無味和微薄的薪水。人們在浮躁的情緒下很容易放棄競爭激烈的領域,尋找所謂的藍海。我一向以來談及東北的文章主要是基於東北的區位劣勢造成了目前困境。所以東北成為人口凈流出的地區。東北既然在區位上不能找齊,那麼唯有在重化工業領域做精做細,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也並非經濟成功的法寶。不能說因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成功了,我們就要在東北極力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本身沒有錯,但是你看有頭腦的私營企業家有幾個在東北做實體企業的?大家心照不宣。引不來鳳凰,難道靠國企本地私有化?確定不會滋生腐敗?東莞,崑山模式也不行,不是說有外資就搞活了經濟。東北不具備那個區位優勢。如果琿春的出海口還在的話,那倒是可以考慮的。目前只有遼南一個出海口,對於吉黑兩省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而東北是一個整體,如果遼寧脫離了吉黑兩省廣闊的腹地協作,自身發展空間也很有限。回過頭來,還是那句話,遼寧就算有出海口,區位也比不上廣東,江浙甚至不如山東。東北的出路還是要靠國企,國企過去經營不好,有很多因素,不能說過去沒搞好,將來就沒戲。公有制經濟的探索和實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一種制度實踐也好,東北重化工業的國有經營需要堅持並且完善,而不是一味貶低。民營經濟雖然活力高,但是投資的長遠驅動力不足,很容易被市場短期需求障目。國際上對於產業結構的認知普便是認為第三產業產值比越高,經濟越繁榮。國內一些人也恨不得馬上升級產業結構,變成三二一。三強雖好,二卻不能沒有。去工業化的國家沒幾個有好果子吃。(美國可不是去工業化,人家是科技中心,牢牢控制了頂層製造業)典型的如阿根廷,南非。這是曾經的兩個發達國家。現在阿根廷已經被資本改造成了一個大豆種植園。連引以為豪的潘帕斯草原都不在牧牛,而是開墾了種植大豆。從工業國變成了農業國。阿根廷為何會由發達國家變為發展中國家? - 知天下(知乎欄目)其實豈止是阿根廷,整個拉普拉塔都以種植大豆為榮。賣給中國人掙美元。而種大豆的種子化肥是美國孟山都的。大豆的產銷是依靠ABCD的。貸款是英美銀行的。阿根廷人只出了一塊地。但是因為可以換匯,所以農民經常儲備大豆對抗通貨膨脹。製造業什麼的被一次次惡性通脹差不多收拾完了。南非也是一朵奇葩,自從曼德拉上台,除了搞民權,自由,經濟上毫無建樹,還把布爾人的底子折騰的精光。過去南非煤制油,南非機械甚至南非僱傭軍都是國際上有一號的,現在南非領先的是艾滋病感染率。一說堅持重工業,不轉型,而是深入發展。估計馬上就有人站出來提俄羅斯的例子了。是的,俄羅斯因為重厚長大的重工業束縛了手腳。但是俄羅斯的問題不是重工業化,而是重資源工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好過的日子主要是伴隨油價高漲的年份的。俄羅斯經濟對油氣的依賴到什麼地步呢?油氣資源的貢獻在聯邦預算中佔比超過50%,在俄羅斯出口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二。蘇聯解體一下子把很多產品的產業鏈掐斷了。俄羅斯想的不是在國內重建完善產業鏈,而是賣石油。是啊,賣石油多省事,補齊產業鏈多麻煩還要花錢。人總是有惰性的,對於愛喝伏特加的老毛子更是如此。所以資源詛咒是真實存在的,以色列地下沒有「真主賜予的石油」,他們為了在不毛之地生存,開發了沙漠節水農業,開發了很多精密實用的工業技術,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與強大的對手們競爭。反觀,石油資源豐富的沙特,主要做的就是傳教,護教(遜尼派)不在乎工業化,也沒信心工業化。沙特主權投資青睞的是外國金融,地產,對本國工業(除能源,海水淡化以外)投資不感興趣。如果不是沒水不能活,估計他們也不喜歡投資海水淡化了。(未完待續)這坑一定會填的!謝謝求更的同學還能看得下去。產業升級的效果,看新聞就能窺探一二。正面的新聞水分太大,可以從反方向看。最近新聞裡面,農民工討薪難,富士康等員工自殺的消息是不是少了很多。華為下崗34歲以上研發人員,各種碼農猝死,工程師被逼加班的新聞多起來了。原來,被剝奪最狠的是民工,因為我們要在低端產業拼成本優勢。現在開始剝削碼農,工程技術人員了。拚命加班不給加班費,工作壓力大導致猝死等。都說明,我們要在中端領域拼人力成本了。 原來靠低福利,低待遇,超時的勞動佔領低端市場。老闆還是那些老闆,官老爺也還是那些人。所以思路上也就延續下來了。只是壓榨的對象不同了而已。 而作為一個工程技術研發人員,我還是對此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低端勞動,靠那些手段能壓榨出來的價值,在研發領域能否適用?不說創造性,研發起碼是個腦力活。而腦力勞動的人,光靠延長工作時間,是很難得到理想的成果的。產線工人,只要人在,勞動成果是看得見的。而腦力活動,這東西你怎麼量化。 拿我所從事的汽車研發領域舉例。公司要求必須加班到8點半。那我就在這坐著唄,我對著電腦,我慢慢干,8小時的工作,我12小時幹完。領導喜歡看加班,我就10點走也沒問題。這樣耗時間,效率低的可怕。老闆像以前一樣雞賊,可惜員工也不是傻子。我曾在外企工作過,那時候每天8小時的工作成果,是民企加班兩天也未必能比的。 公司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很多崗位的人員都不太充足。這樣壓力大,大家就能多加班了。可惜,公司還是把人當傻子。工作太多,最好的辦法就是糊弄嘛。自主品牌很多時候產品質量差,就是糊弄的結果。 在我一個小白人看來,如果想順利轉型,主要還是經營者應該換一下思路。不能再用經營血汗工廠的方式經營。國外的研發崗位,自由工作時間,節奏也比國內慢。難道是外國資本家心地善良嗎?是人家這麼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當你以為靠雞湯和壓榨能提高人力成本優勢的時候,底下的人也靠假裝打雞血,和糊弄應付你。
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問題,是低端生產人群數量級太大了。
很多網友都在抱怨中國的生產設備太差了。其實不完全對。舉兩個例子。煤炭生產設備。我們有全套的自動化煤炭生產設備。現在99%出口國外。為啥,因為我們用了。就意味著將近千萬的低端勞動力失業。
另外一個,某家石油設備公司的掘井設備90%出口。為什麼,因為中國用,會造成1000萬的低端勞動力失業。
這批低端勞動力也技術工為主,往第三產業轉移,往往也只能從事服務員,司機等低端第三產業服務人員。
現在我愛我家,鏈家房屋中介都要本科學歷了。
單純這樣,我們煤炭,鋼鐵,電力等行業也就發揮了40%的產能。全世界就已經不太吃得消了。
中國在精密製造,高端服務產業,金融業的身材還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等這批低端的勞動力退出舞台。2000年後期逐步越來越普及的高等教育人群出任越來越多的崗位。才能好轉。我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抱有樂觀的態度, 首先是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們飽受詬病的中式教育體系似乎沒給我們多少大師。但是卻大批量的培養出一群群的標準化工科狗。除了知乎上聲音響的碼農,還有很多自動化狗,冶金狗,材料狗,機械狗。這些工科狗們的成本比國外同行低的多,可為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狗奶。如今農民工收入大幅上漲,可工程師的工資還是低的。以我所在的公司作栗子,每一次公司裁員都是裁撤北美的工作崗位,增加中國區的崗位。做的工作也從最開始的外圍打雜,逐步發展主體,再到相對核心的工作。在這過程中培養出了更多骨幹力量。少量外來大牛配上大量土鱉骨幹外帶打雜小狗們就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組建一個能幹活的團隊。吐糟一下北美那邊似乎做engineer白色俺哥路新教徒真不多了,公司幾個site開會的時候總是一開始用各種磕磕絆絆的怪異英語交流,開著開著中國人直接說中文討論,三哥么們之間說印地語,少數東歐的斯基們表示欺負我們人少是吧,求翻譯。 當然人力資源不是全部,產業升級很多是從增加原有產品的技術。特別是在很多傳統領域。我們在很多領域儘管總是被人噴不如工業強國,但還是有積累的。比如軸承,國產貨不如德國貨,但是你覺得是瓦軸提升質量,哈軸提升產能良品率容易,還是越南憑空出線一個世界頂尖軸承廠容易。 還有就是目前我們還是世界工廠,很多產業鏈的上游或者下游還在我們手中,數家下游企業不堪剝削,合資收購洋人的上游企業,或者成立自己的配件供應商也是很常見的產業升級手段。 當然這些工業基礎與產業鏈上的優勢是在逐步變化的,很多優勢是在喪失中,我們的產業升級就是在和時間賽跑,在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拉美,三哥之前。拿走價值鏈上更大的蛋糕。
產業鏈能否成功在於人。如果這個人在莫個行業領域從業多年,肩上扛起的不再只是家庭的責任,還有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心懷使命感與責任感。這個人還必須是個有想法有創新能力,對自己做的決定有擔當有魄力,最重要是還要有奉獻精神,那麼或許會有成功的可能。但改革創新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人想法很多,可是始終是在說,而有的人不說確很努力在做。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差別,或許就是武功蓋世天下無敵的你,說再多沒用的廢話確不敢邁出這一步,註定了你是英雄還是狗熊。那些總覺得你瘋了、說怎麼可能、說就你絕對不現實的人,怎麼可能知道失敗其實只是自己不行,還恰不廉恥的去懷疑教育別人。成功者一般都是默默孤獨前進,不給自己理由不給自己借口,哪怕失敗了也為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努力。
所以我相信中國的傳統產業升級,以及將來的實體經濟復甦,都將在這場殘酷的洗牌中,強者越強變的更加健康有序。只是重資產的投入與回報,也需要有實力的人才敢投,不光資金量大還需有長遠的戰略目光,呵呵!當一個具備了投實體經濟,又有長遠的戰略布局,我相信這樣大腦的思維者,您是一個好人。現在都說資本寒冬,個人覺得投機取巧的項目少了,玩概念的死的多了,所以資本膽子小了,錢拽在手裡都不知道怎麼投了。但你有好項目了,錢砸進來的速度與資金量,比平常可能還多的多,因為錢放在那裡閑著也是閑著(Ps普通人瞎猜的)。誰先布局誰先贏,所以傳統產業實體經濟創新先行者,你要沉得住心。~~~~~~~分割線~~~~~~現在中國是如何來做產業升級的?我從我所在工作片面看到的是,收緊銀根,銀行對公司放貸更為謹慎小心,以前所放貸款,若看到企業經濟狀況持續惡化,會毫不猶豫抽掉。中小企業因為貸款被抽掉而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在15年已經發生過很多次,我估計今明兩年更甚。這將導致眾多的自身沒有盈利能力,完全靠銀行貸款惡性支撐的「殭屍企業」破產清算,而這樣的企業在中國有多少,我就不說了,大家心知肚明。而且,隨著企業的大規模破產,銀行的不良率持續攀升,讓四大行都倍感壓力,更不用說眾多的小商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倒逼產業升級,你企業不創新不盈利不改革,就得死。這會清除掉很多的殭屍企業,停止吸銀行的血,把貸款流向真正需要資金的創新型企業,最起碼政府是想往這個方向引導,至於資金池裡的水最終流到哪去,誰也不敢說。高端製造業要尋求突破,不是喊兩句口號就行的,需要很長時間的進化與積累。樓上有個回答說產業升級成功與否不是靠政府過度引導的,我不敢苟同。你想引來活水,製造生機盎然,不先挖好溝渠,指引方向,如何行得通?
東南沿海那些小學文化的老闆加農民工,能產業升級才怪了
真正要升級還是要靠幾十年工業積累的老工業基地和國企素質,比如四川重慶,山東河南等地地方
改革前的幾十年,工業積累還是有一定規模的,人才有梯隊的培養。
改革之後基本解散
歸根結底的問題是人中國能否完成產業升級不在於本身的製造業。而在於中國的金融制度。在於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國是一個世界的奇葩,國外的一些經濟理論並不適合中國。很多人說,人口紅利了,製造業低下了,等等。其實呀很簡單 啥時候把中國的房價 平穩的降下來,就表示 中國金融改革對製造業升級正式起作用了。 但是現在呢。 我只能表示 呵呵了。當全民都去買賣「磚頭」的時候 就別整天想著工業升級了。
對中國未來製造業的信心等於對中國教育體系的信心
產業升級,最關鍵的是立刻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不然,隨便拿個東西組裝的產品就能上市賣錢,山寨橫行。創新被秒複製。
典型的文化產業,遊戲,動漫,電影,為何國產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答案就是盜版太容易,維權無門。
如果創新無法盈利。那麼活下來的企業奉行的都是山寨和盜版文化。
那麼國內永遠也無法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
看看一片亂象的今天,隨便開個發布會講幾個噓頭賺足眼球就能騙來融資,誰還靜下心來搞開發。
典型的國產手機,除了華為全是一群組裝商人。如果沒有安卓,根本不會有國產手機這個東東,有的還是山寨機。
不是國內的企業不給力,而是國內的市場如此浮躁。而浮躁的原因就是投機得不到遏制。
以前沒知識產權,靠盜版我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信息產業,現在國內自己也可以創新了,是時候開始收緊知識產權保護了。其實高票答案說的很好。中國產業升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改革肯定會有代價。結合以前政府的做法看。犧牲老百姓的利益是眼都不眨的。所以對於產業升級,國進民退,甚至是國進民亡來說。作為普通老百姓。用腳投票。有信心又如何。臣本布衣,苟全性命於亂世。老百姓只希望能苟全自己。所以興亡亦苦。對於大眾來說。能有個養老錢安穩過一輩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產業很快升級了。很多老人就去血濺三尺。所以不會很快的。說的太多了。就醬。
中國製造業似乎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企的中國生產工廠貢獻的。來料加工組裝的成份更多些,如蘋果。所以製造業大而不強。真正的難點在於,其一,是核心技術的掌握與提高。其二,是持續不斷的創新與研發能力提高,其三,是製造品質的高精水準,其四,更關鍵是自有品牌的創造與維繫。國人海外熱買的東西,包括馬桶圈,似乎沒有一個是高大上中國沒有的,其實真正不遠萬里背回來的無非是更好的質量、特別是更高的安全性。國產奶粉如果是質量一般,那是生產工藝的問題,如果是毒奶粉,包括各種蘇丹紅,那就是法制的問題了。質量差點的改進之路似乎好走,故意傷天害理的事要杜絕,這就有點難。更大的難題還在於,其一,知識產權的保護,而不是山寨橫行,不然不會有企業、個人真正投身於創新與發明創造。例如,假設老喬同志生在中國,估計愛瘋一剛面市,就有一百個廠家生產愛瘋五了。其二,中國製造業匠人精神的回歸或樹立,這要求同樣的知識產權與品牌權的法律保護,其三,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中高級技術產業工人是至關重要的
我是對國家未來經濟很有信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我覺得我們還沒有發揮出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不要笑,我是真的覺得我們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遠遠優於資本主義的,只是目前還沒有把主觀能動性完全激發出來。
從今天起我把自己想到的一點思路寫出來,介於本人能力有限,肯定會有很多謬誤。但請大家能夠善意的指出共同討論,逐漸完善最終希望我們的大中國越來越富強,人民越來越幸福。
毫無疑問現在全世界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瓶頸,美國戰略收縮,我國開始蠶食全球中高端製造業。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我國僅僅進行供給側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進行「需求側升級」。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發揮社會主義的優勢,主動提高社會需求標準,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以需求標準的提高來配合供給側的改革。
其實類似的也有,比如最常見的就是不斷升級的排氣標準。
我現在說的就是我們應該吧需求標準的提高深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限於氣體排放。
今天先到這裡。紙上談兵......分析得太膚淺!物價上漲/投資緊縮/購買力不足/經濟不景氣/中小企業沒核心技術,特別是代加工企業/製造業空心化.......大環境因素決定的....國家都還在為解決這些問題發愁,你確侃侃而談....【中國的基礎設備全球最好,公路、港口、機場、服務配套等】......你是如何得出這麼霸氣結論的?運輸/差旅/公關/招待/租賃/用人成本/稅收/進口原材料上漲等等......成本你算過嗎?【中國工人只要不拖欠工資.....】....企業的三角資金(進項/銷項回籠).....如果供應ZF的項目,拖你應收款半年一載的,全程押貨/壓資金/墊資......看你死不死!【中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和系統化率很低(國外也一樣),導致整體效率低,訂單處理能力低,客戶管理能力差,交期不準】......你訂單都沒有,你還需要處理訂單嗎?你說的內部節省不要過多再投入.....在低迷的大環境下開源節流是對的,但一個製造企業僅靠把電腦升級一下就可以了?!產業升級是以科技作為引導,進行技術革新!再往下,你寫的我都看不下去了!短期內,要想回暖/再造低用人成本的輝煌難,真難!僅止!
你稍微了解一下現在各種各樣的中小工廠的老闆,對,就是那幫江浙廣東的,他們的發家史以及文化水平,你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為什麼這些人的產業在潮水退去的時候就要死了。
其實怪他們,怪體制或者怪天氣不好,都挺沒道理的:作為賣家,買家家裡揭不開鍋沒錢來買你的東西了,你再怎麼找自己的原因,恐怕都不能解決問題。我也不知道,希望未來會好,希望國家別折騰,堅持走下去,
這個問題下的全部回答我都看完了,回答的方向好像都是以自己所在的行業大方向為基礎,然後變好了就說升級成功,變差了就說升級失敗。百度詞條:產業升級就是使產品附加值提高的生產要素改進、結構改變、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提高、產業鏈升級。以下優缺點都是以我所在的建築安防設備行業為背景展開的:(圈子小,所以上到上市公司下到我們這樣的游擊隊,大夥的業內動向彼此都門清)先說要完的方面:升級意味著投入增加了,以前材料款可以欠到年底,現在基本都要求付現。房子無論賣的好不好,土建老闆的錢都很難要,基本都得年底結賬。資金壓力確實比以前大了。現金為王的時代?再說升級方面:單價提高了不少,設備確實比以前先進,安全性能大大提高,整裝還都可以重複使用(以前只能七成),而且設備外觀居然美觀了,哪怕介紹給老外都有底氣了!(以前真的是又丑有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關鍵這設備還真是中國創造。問題來了:如果我家設備沒錢升級,那就一定說升級失敗,因為好活都看不上我的舊設備,差活搞不好就爛尾拿不到錢活不下去。如果我有現金升級設備,那至少屏蔽了五成對手,今年情況就是活多錢依然難收,但不影響存活。我定義為升級成功一半。哪天活多且可以按合同結賬,那我就認為升級完全成功。現在還在往前走的路上,我覺得這就是現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