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隆在文藝復興建築時期的建築特點有哪些?對後來的建築設計帶來哪些層面上的影響?
謝邀。
南下羅馬的路上,列車正好停在佛羅倫薩聖母瑪利亞車站,就收到關於聖母百花教堂問題的邀請,對文藝復興建築研究不太多,有缺漏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專業人士諒解。
在某種程度上,聖母百花大教堂那巨大的尖穹頂已經成為佛羅倫薩乃至全義大利的最為著名的標誌之一,名氣與羅馬斗獸場和萬神殿不相上下。那穹頂和鐘樓所構成的天際線自文藝復興以來就再未曾有所大變動,幾百年前亞平寧半島輝煌時代文明的倩影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但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這個穹頂的建設一度是佛羅倫薩的恥辱。
1294年,佛羅倫薩人決定開始重建大教堂,了解亞平寧半島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時期的托斯卡納地區是城邦林立,各自佔山為王,互相敵對狀態,其中以佛羅倫薩、錫耶納、比薩、盧卡為主。
最初大教堂由Arnolfo di Cambio在十四世紀前完成了設計,之後又過了半個世紀,教堂設計交由Francesco Tanlenti進行修改並擴大了規模。像今天一樣,城市之間攀比鬥爭就是修建大尺度建築,摩天大樓或者巨型機場,而那個時期,在宗教為最的情況下,教堂的大小則是城市間互相競爭的最為顯著代表。於是,佛羅倫薩決定修建一座巨大的教堂來壓過其他周邊城市教堂的風頭。
最初Arnolfo設計的主教堂是由一個狹長的矩形配上八邊形構成十字交叉狀,並在八邊形的三邊上附有兩翼及唱詩班席(選用八邊形是因為周邊羅馬時期洗禮堂的存在), 起初的設計就已經確定要修建大穹頂,但是八邊形的空間跨度已達42.25米,在這麼大的跨度之下再進行穹頂建設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雖然後來也證明了彼時已有在沒有鼓形支座下能夠建設穹頂的可能性,但是仍然沒人嘗試。
1404年,距離決定修建大教堂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整個工程仍然是老樣子,沒有任何起色,整座城市開始變得焦躁不安,穹頂的建設變得越來越急迫,八邊形的大跨度要覆蓋圓形穹頂實在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弄不好就得整體坍塌成為其他城市的笑柄。佛羅倫薩人開始退縮,打算放棄這個看起來很美地想法。
1413年,八邊形上方的鼓形支座被建成,這樣整個穹頂的建設難度變得更高,此刻看起來好似真的變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整個建築此刻的高度已達到55米左右,在還沒有巨大穹頂的情況下,這種現狀無疑是給這個項目判了無期徒刑甚至死刑。(他們當時的想法是嘗試慢慢引導出最終的穹頂)有了鼓形支座,上部的穹頂的的側推力相比直接建在八邊形空間上只能是更小。
1417年,布魯內萊斯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去解決這個穹頂的問題。他早在1404年就已經開始思考這個有可能夭折的大教堂計劃,曾經專門前往羅馬考察古羅馬的建築技術,尤其是古羅馬的拱頂技術(以萬神殿為最)。布魯內萊斯基本身對當時流行的哥特式建築結構很了解,這時加上所考察的古羅馬建築以及教堂旁邊已經存在的擁有規模不大的穹頂的洗禮堂,他好像看到了解決辦法。
萬神殿無疑是最好的榜樣,古羅馬時期保存最為完整的萬神殿就有一個直徑達43.28米的穹頂,中間還有一個8.2米的採光圓洞,這也是截止那個時期世界最大的穹頂,因此他也堅信大教堂的穹頂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不同之處在於萬神殿的穹頂在於有極其厚重的混凝土牆壁做支撐,而佛羅倫薩的教堂沒有這個條件,萬神殿穹頂的建設是一圈一圈地在水平方向澆築混凝土圓環,最終形成同心圓結構,由下至上越來越小,形成最終的大圓形穹頂。後來布魯內萊斯基意識到可以採用豎著的拱肋建設最終彙集於穹頂中心,來完成整個穹頂的建設。
1420年,穹頂建設迫在眉睫,眼看著一百多年了教堂還是停工狀態,整個城市對這個沒有頂部的教堂已經感到絕望,這彷彿是這個城市的一個巨大笑話,讓周邊的城市有充分的理由去嘲諷,佛羅倫薩眼看著要進入到一個極其尷尬的時期。
最終,通過贏得緊急競賽,布魯內萊斯基拯救了這座教堂,成就了這座城市,他首先提出在八邊形上各建設一個主肋,主肋之間建設一些小肋,每邊三個,一共二十四個,先自我撐起來,然後以這些肋為骨架再在上面鋪陳表面磚瓦,內外的每一面都形成一個三角形向上伸展的狹條,這樣,所有這些三角形拱產生向上的擠壓力,頂部不完全封閉,留一個採光洞,並建設一座採光亭於其上,這樣,採光亭由於自身的重量向下用力,尖拱則向上用力,互相擠壓於是使得整體結構更加穩固,為了不使穹頂太重坍塌,穹頂基座部分厚,越接近頂部越薄,並且在內拱層外再覆蓋一層外拱做保護,也同樣從低至高逐層縮小,兩層匯合於採光亭部分,兩層拱內還要建設六個十字交叉拱以保證結構穩定。這樣,就能夠建設一座完成全部工程的半球形的大穹頂。
其實,最終並沒有形成半球形,而是尖拱形,布魯內萊斯基是極力推崇羅馬建築風格的,認定拱頂是半球形才是最為優美的,但是迫於技術原因,因為哥特建築里常使用的尖拱比球拱的側推力要小很多,在為了保證結構的安全性,他放棄了球拱計劃,並採用雙層結構的殼體,而不是將其封死,減輕了穹頂結構的重量。於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誕生了。
1420年8月,120多年後大教堂的穹頂正式動工,佛羅倫薩人等這一天等了太久,這好像是一種久違的喜悅瀰漫在這座日後光耀全歐洲的文化經濟重鎮,那時的技術遠不如今天發達,工人夜以繼日地施工,全佛羅倫薩的人每天看著一磚一瓦地堆砌使得穹頂在慢慢升高,伸向天際,整整十六年,大穹頂終於完工,那個尖弧形的巨型穹頂顯露在世人的面前。
這是奇蹟。
但是1436年8月,穹頂雖完工,但採光亭才開始施工,這又花費了14年,直到1450年左右整體工程才最終完工揭幕,但是,布魯內萊斯基直到去世的那一天(1446年4月15日)也沒能親眼完完整整地見到自己設計的那個讓佛羅倫薩揚眉吐氣的穹頂奇蹟。
十四年日日夜夜,整個佛羅倫薩的心與這個教堂的穹頂連在一起,布魯內萊斯基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這個大穹頂上,他對古代建築的研究綜合他自身的建築技術經驗完成了這個曾經讓佛羅倫薩一度尷尬不已甚至要變成恥辱的巨大工程。
雖然聖母百花大教堂並不是純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但是它的完工無疑是對一種新建築風格的一種強大的助推力,文藝復興建築的最終高度發展就始源於此,始源於這個百年穹頂。雖然從某種方面來說不能完全將布魯內萊斯基推崇為新風格的開創者或者是古代建築的創新者,但是他的作品已經證明他在推動日後文藝復興建築長足發展所做出的最為卓越的貢獻。
直到現在每次抵達佛羅倫薩都不忘要去看一看那個醒目的紅色的伸向天際的穹頂,每次都有種莫名的感動,遠遠望去,這接近六百年的歲月里,它好像一束燃燒的火焰引領佛羅倫薩在中世紀的黑暗裡率先覺醒,最終呈燎原之勢蔓延至整個歐洲,將歐洲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從來沒有過的新的時代,今天,佛羅倫薩不再是當初那個繁榮的經濟文化藝術中心,倫敦和巴黎的光芒佛羅倫薩只能望塵莫及,但是誰也無法否認它世界級的建築藝術成就,大教堂穹頂就是這個成就中的最為代表性的作品。
如果要準確回答題主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汲取古羅馬、希臘時期的古典建築的營養,然後運用在這個時期的建築設計建造上。反哥特式風格,雖然採取一些哥特建築的技術,但是風格上面則是反「高和尖」的以反映出基督教至高無上的哥特風格。材料的革新,穹頂並沒有使用自羅馬時代慣用的混凝土技術,外大拱部分是木拱,內部十字交叉拱使用石拱。
對未來的影響最大的倒不是這個,而是布魯內萊斯基所設計的「Cappella dei Pazzi」,即聖十字教堂的帕齊小聖堂,那種平面看來上圓下方的以及加上巴西利卡的平面建築風格,才是最經典的代表作,並作為古典建築的標準風格之一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布魯內萊斯基創造了穹頂,
穹頂拯救了佛羅倫薩,佛羅倫薩喚醒了整個歐洲。向經典致敬。
純手機碼字,略累,於義大利羅馬。
(資料來源世界建築史-文藝復興建築部分,維基百科義大利語版,西方建築史,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幾個關於 Santa Maria del Fiore經常被誤讀的概念,共同探討:
就事論事地說,並非是 Brunlleschi 「放棄哥特,選擇文藝復興」。最終導致穹頂的建成,一方面是由於佛羅倫薩,或者說亞平寧半島中部強大的「人文社會」結構與深厚的羅馬文化傳統, 另一方面是Brunlleschi 本人的創造。
1.
佛羅倫薩的教堂大多效仿在羅馬 Basilca 基礎上形成的早期基督教建築。Arnolfo di Cambio 早期繪製的主教堂就是傳統的 Basilca 平面, 14世紀中教堂的穹頂鼓座部分被修改為八角形也很可能是受到在羅馬神廟遺址上修建的洗禮堂的影響。值得特別說明,一般意義上說的「義大利哥特式」教堂建築,比如Siena 與 Orvieto 的主教堂,在設計意圖上是不使用「飛扶壁」系統的,從而主廳規模與西歐、北歐的主教堂建築相差甚遠。(對比米蘭主教堂結構可知)但佛羅倫薩議會所具有的雄心超出了時代的技術限制。並且長達百年的不斷嘗試,在15世紀初留給後來者的是高達52米的穹頂鼓座。即便按照法國當時的技術,佛羅倫薩也無法籌集足夠的木材製作足夠高的腳手架修建拱肋;並且不採用飛扶壁,現有的鼓座側向太薄,無法平衡穹頂的水平推力。從這個意義上留給後來者的是一道典型的「義大利式」問題。
2.
Brunlleschi 從萬神廟受到的一大啟發在於發現了與法國哥特穹頂不同的,不必先閉合拱肋即可建造的穹頂,從而解決了腳手架的問題。並且為了使巨大的穹頂足以立足在相對「單薄」的鼓座上,Brunlleschi 採用了雙層拱殼。並且只在八條拱肋上使用巨石,其餘多用磚,構築支肋和殼體,大幅降低了穹頂本身的重量,減小了側推力。
3.
「哥特」 更應該是個文化概念。「義大利哥特」除了受到法國的影響,更主要的是本地的 「羅馬風」傳統。
強烈推薦陳志華的外國建築史對佛羅倫薩大教堂的描寫。一個傳奇。米開朗基羅在承建聖彼得大教堂時說 我不會做的比他(佛羅倫薩主教堂)更美。佛羅倫薩主教堂被其稱為文藝復興的報春花,聖彼得大教堂則標誌著文藝復興時代結束
佛羅倫薩主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1296年,充滿了自豪感的市民通過議會的委託,要求建築師坎比奧建造出「人類技藝所能想像的最宏偉、最壯麗的大廈」;坎比奧在答辭中說,這座主教堂應該讚美「佛羅倫薩人民以及共和國的榮譽」。他們都沒有提到宗教熱情,教堂出人意料的不受宗教約束(這座規模宏大的教堂不是教會出資建造的);
1296年動工,1366年建造了主教堂大部分之後,開始穹頂建造;由於技術難度巨大(跨度大,牆高超過50m,搭設腳手架和模架都十分艱巨);
1367年起,集體研討,做了一個又一個模型;期間,喬托在主教堂左前側設計了84m高的鐘塔(喬托鐘塔1334年動工1387年完成);
1417年,主教和羊毛工會召開了一個由教長、公會理事、市民代表藝術家和建築師參加的大會,討論提出的各種方案;建築師不但有義大利人,還有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的,他們在辯論中都敗於伯魯乃列斯基;他們要求伯魯乃列斯基詳細介紹他的設計,並拿出模型;伯魯乃列斯基微笑著拒絕了,並提出打賭,大家試著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豎起一枚雞蛋,誰成功誰就承造這座頂蓋;所有的大師都失敗了;瓦薩里記載,伯魯乃列斯基,「輕輕拿起雞蛋,在大理石上磕破了一點,就把他豎了起來;人們全都大叫起來,說,誰不會這樣做呀!菲利波笑著回到,如果你們看了我的模型和設計,也會說:誰不會這樣做呀!」於是,主教和羊毛公會最終委託伯魯乃列斯基造穹頂;
1420年動工興建,伯魯乃列斯基親自領導整個施工過程;
1431年,完成穹頂,1470年採光庭完成;伯魯乃列斯基的墓被恭敬的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墓室中;
伯魯乃列斯基為了設計穹頂,在羅馬逗留幾年,潛心鑽研古代拱券技術,測繪古代遺迹;回到佛羅倫薩後,做了穹頂和腳手架的模型,制定了大穹頂詳細的結構施工方案,還設計了幾種垂直運輸機械。不僅考慮了穹頂排水、採光和設置小樓梯等問題,還考慮到風力、暴雨和地震,提出相應措施;穹頂結構分內外兩層,殼體中空(內有樓梯,據說施工時里還有小吃部來供應工人伙食),其更多借鑒了哥特式的結構經驗,甚至阿拉伯的經驗,而較少古羅馬的色彩,它是全新的創造;伯魯乃列斯基創造了一種垂直運輸機械,利用平衡錘和滑輪組,以至一頭牛可以做平常六頭牛做的功;因為工程的困難及複雜程度,當伯魯乃列斯基提出方案時,曾經被認為發瘋,並被攆出會場;工程開始後,又被人質疑其100年也造不成,但大穹頂只用了11年就完成,其間也沒有發生意外;
瓦薩里在《義大利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傳記》里說:「當人間已經這麼久沒有一個能工巧匠和非凡天才,菲利波(即伯魯乃列斯基)註定要給世界留下最偉大最崇高的建築,超邁古今,這是天意;」
一個世紀後,米開朗基羅設計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穹頂時,有人對他說,他有機會勝過伯魯乃列斯基了,他回答,「我會造一個相仿的圓頂,比他的大,卻不可能比他的美」;
聖母百花大教堂採用穹頂的集中形制,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戒律(天主教會把集中布局和穹頂視為異教廟宇形制),其借鑒拜占庭小型教堂手法,使用鼓座,把穹頂整個表現出來,連同採光亭,總高107m,成了整個輪廓線的中心;這在西歐是前所未有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標誌;其在結構及施工中的大量創造性,標誌文藝復興中科技進步的普遍性;她是結構技術空前的成就.
註: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原址為垃圾場,羅馬大斗獸場原址為水塘,地基處理都不錯,就是比薩的鐘塔斜了。
小翁的藝術世界之旅(十)佛羅倫薩篇 那個醒目的大屋頂
寫的很好,資料也很多。可以去看。
小翁的藝術世界之旅(十)佛羅倫薩篇(三):那個醒目的大房頂(上) - 不藝術不幸福 - 知乎專欄
小翁的藝術世界之旅(十一)佛羅倫薩篇(4):那個醒目的大房頂(下) - 不藝術不幸福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開源建筑前景如何?你怎麼看待開源建築?
※自學建築,有哪些好的書籍可以推薦?
※建築老八校是如何學習建築的?他們的課程安排是怎樣的!?
※日本大學的建築學修士的入學考試應該如何準備?
※一個普通二本建築系的學生要如何做真正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好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