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先成家,後立業」這一說法?有經濟學道理嗎?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經濟學思維,更多經濟學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證明已婚男性的工資水平要高於與其同等屬性(教育水平、工作年限、職業、年齡等)的未婚男性。

這一現象被稱為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

究其原因,結婚後的男女分工,使男性可以更專註於工作。婚姻為其營造了更易於立業的環境。

養家的責任也促使已婚男性更努力地去工作。

男主外,女主內這一社會分工的合理性,除了社會觀念的影響外,勞動市場的性別歧視使得男性在勞動市場更為有利(工資高、就業機會多),自小以來教育灌輸的理念也促使男性對可在市場勞動獲得回報的人力資本的投資更多(例如:教育投資)。

(女性的人力資本投資更偏重於家庭勞動:洗衣、做飯、育兒等技能)

當然,上述情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不過,雖然年輕一代男女的受教育水平的差異正在縮小,但勞動市場里的性別歧視依然存在。

勞動市場里的性別歧視和男女的教育水平差異決定了男女所擁有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不同。

由一男一女組成的家庭中,男性專註於市場勞動,女性承擔家庭勞動,有助於提高家庭整體的經濟水平。

雖然或許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具有合理性。但女性的勞動收入影響她在家庭地位中的bargaining power,所以完全順從這種分工未必明智(當然也未必不明智)。

經濟學講utility,就家庭分工的決策,有將家庭作為單一單位的unitary model, 有將夫妻作為擁有相對獨立性的collective model, 還有引入了game theory 的bargaining model。

回到正題。

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這一現象,即使在美國也依然觀測得到。

在中國的古代就更為甚。

女性在古代的就業機會少,婚後徹底得承擔了所有的家庭勞動。

男性婚後生活起居受人照顧,更易於專註於工作,更易於立業。

也就有了先成家,後立業的傳統。


自然死亡的人群中,已婚男性所佔百分比遠高於未婚男性!(請允許我做一次標題黨,末尾會說為什麼)能不能說明結婚促進死亡呢?

我是來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的。我相信他提到的現象是真實可信的,即已婚男性的工資高於同等屬性未婚男性。但這個現象背後未必是因果關係,不是因為結了婚所以才發奮圖強,而很大可能是伴隨關係,比如此人做事有計劃,成熟自信,選擇了更早結婚並且收入很高。他的個性和能力決定了結婚和高收入這兩個結果。

考慮如下原因:不少男性是在事業穩定,收入到一定程度之後才選擇結婚。亦或是事業穩定的男性更容易找到對象,才最終造成了這個現象。結婚並不是立業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結婚與立業都只是某些因素(如性格)作用的共同結果。

回到開頭第一句話,自然死亡的人群,老年人口勢必佔大多數。老年人口中,已婚的勢必佔大多數,因此,可以得出開頭的結論,也可以把這個結論起一個像模像樣的名字寫進教科書。但是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結婚和死亡沒有因果關係,這二者之所以在此時表現出相關性完全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元兇:時間。

時間到了,結婚了,過了N年,死了。但不是死在了結婚上。


機會成本而已。古人結婚結得早,男人20左右,畢竟平均壽命短,要抓緊自己的生育年齡造人。想要立業基本都30歲了。范進中個舉人都54了。

而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成家和立業在價值取向上是不對等的。


成家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而且是穩定回報投資,且成家有時間緊迫性。立業是風險投資,是錦上添花,且時間緊迫性弱,對耐心要求高。先成家後立業,適合傳統農業社會。但在現代社會未必適合。


經濟學的基本原則是各個利益主體要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的國家宏觀調控,為了經濟發展,國家要實施溫和的通貨膨脹策略。

通貨膨脹導致人們消費得越晚,付出的貨幣絕對值越高。

因此,對於剛性消費,從利益最大化出發,應該是越在前面越好。

一個人一生的重大剛性支出事項與人類的傳宗接代相關。主要有以下幾個點:結婚,生子,孩子教育,孩子結婚。注意,這些剛性支出是有次序的,也就是前一個沒發生就沒有後一個。

結婚是你的第一個剛性支出,但是由於你剛參加工作,收入處於上升期,對於你來說可能認為收入的上升幅度超過通貨膨脹率(立業)因此不急於成家。

但是對於你的父母來說,你的結婚是他們的最後一個剛性支出,而且通常他們的收入水平處於下降期,無法跟上通貨膨脹,所以父母為了利益最大化,會要求你儘早結婚。

從經濟學上理解,為了節約開支,也為了父母的期待,請先成家。


對男人合適,對女人不合適。

男人有了家多半被分配外出工作的時間更多,女人處於弱勢,因為家庭和孩子的因素,事業必然受限。

私以為,男人的話就早點騙個心儀的姑娘結婚吧,好好對人家。女人的話,等自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再去尋找優質男更能讓自己過得舒暢。

此話矛盾也不矛盾,世界那麼大,不論如何,總會有人適合你。


看怎麼定義立業了,如果有工作就代表立業,那麼絕大多數人是先立業後成家的,如果有一定的職業地位(比如公司中層)或是到達較高的收入水平甚至成為成功人士叫做立業,那麼絕大多數是先成家後立業。

如果把本題定義為後者,那麼成家帶來的經濟優勢顯而易見,首先男生不會花大量時間和心思在求偶上面(想出軌的除外),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發現不少男士婚後衣著更加隨意也更容易發福,男性本身因為不需要再去得其他女性關注,所以本來上不太注重形象的婚後慢慢放鬆對外形的要求;另外就是大部分婚姻模式中女性照顧家庭的時間比男性多,男性婚後受到良好照顧,吃得好睡得好,所以體重普遍比婚前重。

由於有了家庭的緣故,婚後男性能夠更專註於工作,而普通職場中也會認為已婚男性更加具有穩定性,同時為了家庭的未來,男性內心也會有責任感覺得自己應該多承擔家庭經濟壓力而加大工作動力。

不太同意樓下有匿名人士回答結不起婚一說,如果是獨生子女一代的話,很多婚姻是門當戶對的,娶一個獨身子女的太太相當於兩家並一家,成家的時候很多年輕夫妻在經濟上獲得雙方父母差不多的資助,家庭會有一筆初始基金也是經濟上的得意之處。


兩個人結婚後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兩人確定結婚,男方可以減少繼續追逐女方用的花費,也不會再像單身期間財務隨性,把精力和時間還有金錢更多的投入到小家庭建設上來,同時兩人一起生活可以減少住房和吃飯的成本,雙方父母也會給小家庭一定的支持,總之結婚會使男女雙方的各種資源重組合理配置。所以成家立業也是很有道理的吧。


經濟學並不適用於分析題主的問題。

排名第一的答案提到的現代社會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現象其實並不能解釋人應該「先成家,後立業」。

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強調的是僱主對僱員進行選擇時,同等條件下會更傾向於已婚男。

這是在研究僱主的選擇,而非僱員的選擇。

這項研究表現的是【已婚】這一特質傳達的信號:靠譜、穩定。

對於個人來說,選擇結婚還是成家,並不應該用對僱主的選擇做分析。因為:

(一)

僱主在選擇時,一個人其他條件不變(研究假設),是否已婚是唯一的區別。當然要從這個區別開始選擇。

個人選擇時,選擇先結婚還是先立業,往往使自己的生活出現一個全方位的改變。這時考慮的絕非只是僱主能多給自己一點工資這麼簡單的問題。

(二)

現代社會中,先成家還是先立業,往往是個機遇問題。

古人是長輩包辦婚姻的,說成家就成家了。

古人在立業上也沒有我們這麼豐富的選擇機會。

那時候個人的選擇很有限的。

所以「先成家,後立業」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太有參考價值了。

當然答主@方大也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視角。

———————————————————

最近知乎有個風氣,大家有什麼問題都愛問一下從經濟學怎麼解釋。

其實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並沒有那麼廣。

這個問題竟然入選了知乎圓桌,所以還是要來好好解釋一下。


為什麼我想的是先立業而不是成家,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在沒有一定物質硬體基礎下沒有勇氣去成家,甚至帶一點恐懼


NO 排名第一的答案有問題,說已婚男士收入高,然後得出成家有助於立業,這種因果論有問題!簡單反駁:收入高的自然成家容易,找對象的阻力困難當然小,因此我得出:因為收入高,所以這群人更容易成家,即:先立業才能成家。


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組合,可利用資源增加

我的結論是:

找到一個能在事業上幫助你的岳父

立業什麼的完全不是問題啦。。。


只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推動一個人去努力


先立業,可以在外貌以外的地方提升自己,讓自己有更多選擇,讓屌絲可以逆襲。


什麼時候該成家?

此處默認成家指結婚生子,並且養育孩子。

假設我們是一個理性人、經濟人,那麼就要考慮成家將來的長期回報,成家的成本。

從女生角度看:不論古今中外,肯定是早點成家生孩子比較好,成本低,回報高。

首先,年輕時生育能力和外貌都在高峰,可以儘早找到比較合適的男性,產後恢復也比較好。除了共產黨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我還真沒見過提倡女性晚婚晚育的。

其次,現在呢,如果希望生孩子,那麼儘快生孩子早早恢復,之後進入職場也比其他人更有競爭力。你看到研究生畢業,有娃有老公還年輕貌美的媽是不是也覺得羨慕...更重要的是她們進入職場還會有更多的機會。

當然,單純討厭小孩子,不希望生孩子的,以及只想生孩子,不想結婚建立家庭,和另一個人一直捆綁在一起的暫且不討論。

從男生角度看

1.傳統農業社會(非戰爭時期):先成家,再立業。

首先,子承父業,不論是地域,還是職業和社會階層都非常穩定,可以早早結婚生子。

其次,平均壽命短,嬰幼兒成活率低,宗族社會,需要儘可能早生、多生孩子。

另外,農業生活需要生產幫手,不論是妻子還是孩子,都可以作為生產力幫助生產,所以需要先成家。

從另一方面講,成家是立業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成家之後相對獨立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妻子和孩子提供的生產力幫助,都有利於建立自己的事業。

2.流動性較大的社會(商業社會、戰爭時期):先立業,在成家。

在社會變動較大,今日草寇明日英雄的社會裡,可以通過立業改變固有的社會階層和經濟地位,在婚配時尋找更好的資源。這樣,年紀較長但擁有較多社會資源的男性會更有吸引力。

首先,早早建立一個穩定家庭,機會成本很大。地域、職業、生活方式本來都有多種可能。如果不互相妥協犧牲,出國、創業、辭職等每一中選擇都可能破壞整個家庭。每人都有權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看過花花世界,嘗過白種人生,準備安定下來之後,再建立家庭才是好的選擇。

其次,沒有必要為了早生、多生孩子早早成家。戰爭時期朝不保夕,現代商業社會醫療技術進步,平均壽命和存活率大大提高。即使40歲結婚,也不愁有三個孩子給你養老。

(以上為理論部分)

嗯...那麼什麼人適合畢業就結婚呢?

富二代官二代當然可以啦。我看普通北京人有套四合院也行。反正衣食無憂,有房有戶口,生得了養得了,其他問題可以慢慢解決。有錢有人任性,想辭職想移民都隨意玩

所以...保暖問題沒有解決,別的不用想了

北方小城市也還好啦。大多數人生活方式都類似,很少有人突然辭職去法國學烘焙,或者決定遠走他鄉尋找機會。安土重遷,生活方式相對傳統,其實也類似傳統農業社會。不過我們不種地罷了。

或者...找到了超級無敵棒的女朋友,趁著女朋友沒有進入社會,拐帶結婚,先下手為強。不然以後群狼環飼,可能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女朋友了。女生碰上年少無知的潛力股也可以考慮...嗯...

即使現在暫時租房子過得苦,但守著金子總不會喝一輩子涼水


雖然先成家後立業是一種穩定投資現象 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 成家以後也會為物質生活所吵架 而且有了孩子你總不想讓你的孩子比別人生活條件差吧 所以我覺得對於現代社會先立業有一定物質基礎再成家對以後比較好


結婚後的協同作用很重要,合理的分工和相互支持是關鍵,兩性的思維方式、判斷力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需要求同存異發揮1+1&>2的意義。對於男性,有一位賢內助可以專註更多精力在工作事業,有利於事業的發展;對於女性,減少家庭瑣事對自己的牽絆,有一棵大樹一樣的男人,也會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和價值。


就從睡覺這件事來說,成家的男人就寢時間更早,白天精神更充沛。而單身男屌絲,大家都懂,不下個三兩部片子睡不著。。。


成家之後:正方向上,經濟上抗風險能力增強,行為上更成熟的思考後行動,另外家庭還能給予信心提升;當然,反方向上阻力也是同樣


人的價值是會改變的,基本上人的價值分布曲線符合正太分布的。

用手機軟體畫了個圖,比較潦草,見諒。

當下家庭平均價值=當下男人價值和女人價值的平均值

男人:由圖可見,在女人的價值最高的時候,男人價值比較低。所以男人在這個時候要找個女人拉高自己的平均價值,當結婚以後,女人的價值下降,會影響到家庭平均價值,所以男人需要去創業了。

女人:由圖,在女人價值最高的時候,男人價值很低,但是女人的價值會逐漸變低,所以女人為了追求安全感,會捆綁一個將來價值會變高的男人,這樣就算自己價值變低,家庭平均價值也不貴太低。所以當女人價格高的時候,偏向找一個有潛力的男人,這樣以後的日子,家庭的平均價值就會提升。

所以先成家再立業是理智人的自然選擇


推薦閱讀:

年終獎的激勵作用大嗎?
為何每個國家的貨幣幣值都不同 比如一美元等於6.2608元 這是由什麼決定的 ?
什麼是經濟學的「規範分析」?
如果當初太平天國不腐敗,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權,頒布了《資政新篇》,中國後來的發展會是怎樣呢?會否走向資本主義?
非洲國家社會制度都是資本主義嗎?

TAG:經濟學 | 成家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