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陳姓的起源?


有興趣可以關注下姓氏百科公眾號。

參考資料:【陳】黃帝神兵陣,舜後萬世陳

「黃帝神兵陣,舜後萬世陳。」

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一、黃帝後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姓氏: 陳

祖籍:潁川

祖宗:媯完

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 35世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係,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於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陝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像野雞鳴啼。於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帶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製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於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衝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於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盪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禦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禦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麼,黃帝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於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於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於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後,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穀,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後,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後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於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幹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曆法;又諮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採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並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牆壁,然後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裡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報信。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

舜的對手是四凶: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後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鬥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鬥爭中,舜採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後,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願讓位給丹朱,最後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於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利機構。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餘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鬥過程中,丹朱曾一度佔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採取一系列政治措施並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後,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並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屬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於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

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昇平景象。後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於蒼梧(湖南寧遠縣南)之野,葬於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後,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於是他的另一支後裔便定居於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後裔曾被封於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後,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於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鬥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於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幹。

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於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於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遊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台。「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佔地約五頃有餘,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裡有一些建 築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台存在,且為陳國君民遊樂之地。如在這裡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牆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於極盛時期後,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並受封於陳後,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餘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里,而且位於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便有了陳姓。


天下第一家,江州義門陳

天下陳姓出江州,義門子孫遍天下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百家姓,中華傳奇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背誦《百家姓》,《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華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百家姓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了姓氏411個,後來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其中前十六個姓氏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僅十六個字,估計便能勾起你兒時的背誦記憶了!倘若你的姓氏還在此之後,說不定你一口氣還能背誦到自己的姓氏那裡。

當然,泱泱中華五千年,每一個姓氏家族,都是許多的傳奇色彩,都有締造歷史的傳奇人物,中華姓氏的延續,可以使人們從基因學、遺傳學的角度認同同為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中國有著尋根問祖的傳統,這樣是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護,同時也是傳承祖德、光宗耀祖,每個人與祖先都是血脈相連的,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血脈,流傳到自己身上。

今天,烈酒封侯本期一文,只聊一姓,聊一聊前十六姓氏中的「陳」的故事。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得知,現在,國內陳姓人口大約有5440萬,2013年4月,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統計新百家姓得出國內陳姓6130萬、居國內百家姓第五位、陳姓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全球各地陳姓總人口在9000多萬左右。估計其中義門人口約有千萬之眾。

2

義門陳的起源 百犬同槽

你姓「陳」嗎?你周圍有「陳」姓朋友嗎?如果有,不妨先分享給他,讓他讀讀關注他家族的故事。

陳: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 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柘城胡襄鎮,史稱 陳胡公,後來遷都於宛丘,在今天河南淮陽城關一帶。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這樣一段其實就是在說,陳Chén:最早出自姚姓,胡公滿的子孫們以國為姓。

最吸引小編的,是陳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江州義門堂陳,這個家族太傳奇了,這個家族時至今日依舊很龐大,至今有人口四千萬,陳氏家族成員遍布海內外,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家族。在唐宋兩朝期間,這個家族就曾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進士,時至今日,你聽過的共產黨著名人物陳雲、陳毅、陳賡,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中共早期著名領導人陳獨秀,其他還有陳潭秋、陳昌浩、陳錫聯、陳丕顯、陳佈雷、陳寅恪等等風雲人物。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都屬於江州義門堂陳。

義門陳,座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義門陳開基始祖陳旺因官置產、造屋興家於江州德安縣常樂里,陳旺及其子孫以孝道治家,撰家規,立家范,置田產,辦書院,曾經的義門陳方圓二十多公里的區域里,建有旌表台、百柱堂、御書樓、議事廳、德星樓、文昌閣、接官廳、東皋祠、永清寺、九里殿、都蠶院、鞦韆院、壽安堂、義門酒坊、廨宇、大公堂等宏偉建築。

後來義門陳遺址毀於明初戰亂,為再現義門陳文化,當地恢復了「議事廳」、「三道門」等文化遺址,修建了「義門陳文化歷史展覽館」,「義門陳分庄紀念廣場」、「義門陳先祖陵園」及配套景觀工程,佔地約150畝。2008年成功申報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義門陳氏也就是江右陳氏,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在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岳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731年建庄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也就是今天的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在947-957期間,義門家族老幼人口達到700餘口,到公元1000年的時候,人口增加到1470餘口,短短五十餘年時間裡,人口竟然增加了一倍還多。這個陳氏家族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了,唐僖宗曾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等到了1062年,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成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讓人震驚的一點是,這個家族3900餘人是居住在一起的,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

陳家百犬同槽的故事:據說當時這個家族,因為家族龐大,所以養的狗也很多,一共有一百多條,這一百條狗在同一食槽中吃飯,在同一個房間里睡覺。白天吃飯的時候,如果有一條狗沒有到,其他的狗都不會自己先吃,當時的皇帝聽了,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便要親自前來看看,到底有沒有傳的這麼神奇,皇帝帶來了100個饅頭來看這些狗子,吩咐下人將這100個饅頭放到地上讓陳家的人叫來狗子,皇帝身邊的人數了又數,只有99條,最後眾人又數了一遍,還是99條狗,確定無疑,這時候,一條正直壯年的狗含住了一個饅頭向陳家人點了一下頭,便跑回來了狗舍,其他的98條狗原地待命。原來,有一條年老的狗,這條老狗眼睛瞎了,腿腳也不方便,沒有辦法聽主人的呼喚前來進食,所以每次都有年輕的狗子先把它的食物送去,其他的狗子等它開始吃飯了,才又開始一起吃。這時候,等到送食的那條狗向眾狗叫了一聲,其餘的狗子才開始吃這些饅頭。宋朝皇帝感到非常驚訝,隨即親筆題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據傳義門陳氏養犬百隻,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隻腳拐,常眠於正宅屋頂,似一朵祥雲覆蓋著義門;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則余犬不食。皇上聽說,十分驚奇,親駕臨義門,做米饃一百個送往百犬牢驗試。將一百個米饃放在地上命家人喚犬來食,因非正食之時,只到九十九隻犬,只見其中一犬含起一個米饃向送饃人點一下頭後,直往外走,余犬站於原地不聲不動。宋仁宗等人隨犬而行,含饃犬送饃給正宅屋頂之犬。送饃犬迴轉再向來人點頭後,輕吠一聲,則余犬上前將饃分而食之。宋太宗驚嘆不已,親筆並於「百犬牢」門上寫一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

在1996年的時候,「一犬未至百犬不食」還被載入了世界吉尼斯記錄。

義門陳,除了有《百犬同槽》的故事,還有《擊鼓傳餐》、《子不識母》、《貸栗度荒》、《公婆大丘》、《三孝省親》、《東佳書院》、《割股療夫》等等非常經典的故事。

其中《子不識母》和《公婆大丘》這兩則故事很有意思。

《子不識母》講的是在「義門陳」這個大家族裡,設有「育嬰堂」,哺養嬰兒都是婦女們集體出工出力之事,因由如此,長到三歲的孩童連自己的親生母親都認不出來,留下「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停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詩話美談。

《公婆大丘》講的是義門陳人專門設置「公婆大丘」這份田產,供老人自食養老,使在外做官出仕的義門子弟沒有安老養老的後顧之憂,從而安身立命,廉明為官,永葆義門家風不敗。

這些都是義門陳的家風典範,是義門陳的文化精華,與義門陳《家法三十三條》、《家規十六條》、《家范十二則》緊密關聯。

這裡引用「義門陳家范十二則」

陳 崇

(一)尊朝廷

太平之世,聲教覃敷。誼降軒冕,恩徹泥塗。普天率土,莫不沾濡。矧吾陳宗,被澤尤殊。金門錫爵,玉冊蠲租。稽顙頓足、鼓腹含哺。何以仰答,遠著宏謨。出勵名臣,處為碩儒。安吾作息,急乃公輸。揚詡大化,嬉遊唐虞。

(二)敬祖宗

陳氏先代,淵流宏遠。冥索遐稽,彌深繾綣。德為疇立,功為孰建。宜都以來,滋培不淺。司馬參軍,日恣流衍。補闕才高,秘監聞顯。著作賢嗣,廬峰絕巘。徙乎江州,始基是踐。自斯而遙,其緒日展。俎豆勿忘,咸相黽勉。

(三)孝父母

父母生我,鞠育劬勞。顧復之恩,自少而耄。幾經艱難,以養以教。冀其克遂,悲喜相交。興言及此,中心如刀。謂地蓋厚,謂天蓋高。趵蹐無報,徙屬里毛。遐思古人,其樂陶陶。養唯其志,不唯其餚。致其慕者,涕泣而號。

(四)和兄弟

鶺原誌喜,雁序分行。維禮與詩,蓋有明章。矧蹐聖世,躋乎虞唐。荊花紛馥,接葉聯芬。塤箎韻協,手足相將。和樂且耽,庶順高堂。追維先代,厥有二方。唯其難也,實至名彰。無歌偏及,以致缺戕。千古以來,被止眠姜。

(五)嚴夫婦

人倫伊始,兆自閨門。陰陽之義,亘古常尊。好合可樂,狎昵宜悛。正位內外,各以其分。雞鳴致警,戒旦時聞。以樂鼓鍾,以友瑟琴。梁妻舉案,冀婦如賓。唯鴻與缺,道行於身。不知其然,地褻而親。脫輻至矣,則又何雲。

(六)訓子孫

繄維義族,後起聯翩。蘭含春媚,桂馥秋妍。何以栽培,護其性天。巍巍楨幹,飽乎雲煙。農畝有徑,詩書有田。耕食鑿飲,為誦為弦。終身遠到,基於少年。循矩斯方,受規則圓。非規非矩,遺羞昔賢。父兄之教,在所宜先。

(七)隆師儒

聖賢至道,孰與為明。千秋統緒,任在儒生。發聾啟聵,鼓振金鳴。石渠白虎,木鐸傳聲。唯其義備,斯感至情。游揚二子,立雪於門。蘇章千里,不憚遙程。跋涉艱楚,負笈而行。吾陳東佳,無鶩乎名。隆寵師儒,以集群英。

(八)謹交遊

人生所忌,處獨居幽。慧無與發,思無與抽。士農工賈,唯其匹儔。或出或處,氣類同求。戒勿如己,比匪非仇。聲氣是詡,他日為優。與其為濫,無寧隘收。金蘭善譜,不類盟鷗。少壯一諾,終當白頭。風雨契闊,致意繆綢。

(九)聯族黨

江州一族,異流同源。閱十一世,和處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長幼上下,無寒無喧。馳驅皇路,退伏高原。咸敦一脈,豈有嫌言。二百餘口,饔餮同軒。時勤課教,李篤訓勉。有才足論,有勛與展。何疏何戚,門庭欣然。

(十)睦鄰里

古者八家,同井相助。由近而遠,情誼攸著。為鄰為里,居游與聚。疾病相持,死喪與赴。患難憂危,戒驚恐懼。警欬歡逢,壽考媾娶。伏臘周旋,心融情豫。歲酒同甘,烹宰飽飫。闐闐里閭,倒屣解屨。詩稱洽比,殷其景慕。

(十一)均出入

生財之難,期其亘足。制用有經,積施相續。積而不施,施而不彀。侈靡吝慳,均為薄俗。生齒雲多,資用繁縟。老疾賓祭,其敢不肅?以贍耕稼,以資誦讀。家庭內外,持籌僕僕。唯均唯平,度其盈縮。乾餱以愆,為汝曹勖。

(十二)戒游惰

凡人之生,疇無擔荷。均在四民,責無敢墮。行必期為,志唯務果。奮進而前,猶不與我。矧其嬉遊,而敢偷惰。即歷艱危,無挫坎坷。丈夫志雄,磅礴磊砢。進止帷幄,了如觀火。何乃自戕,手足委嚲。家范諄諄,各為佩左。

3

唐宋兩朝對義門陳的旌表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提倡封建德行,表彰一些傑出品行的家族與個人,常常會向其頒發旌表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對所謂義夫、節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准後則賜以匾額,或由官府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秦始皇的時候,就曾為巴寡婦清築女清懷清台,可為旌表之始。

義門陳氏家規由《家法三十三條》、《家訓十六條》、《家范十二則》構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其中「家法」側重規範家族成員的行為,是家族事務的具體管理辦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體現了「一公無私」的本質與內涵,被當朝奉為「齊家」的典範。

「家訓」、「家范」側重規範家族成員的思想,訓導家族成員孝順重親、團結和睦、明德修身、禁絕非為,形成良好家風傳承後代。整部義門陳家族規範集中體現了忠孝仁義的儒家理念,閃耀著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維繫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內容至今仍然有借鑒意義。

江州義門陳氏,從建庄至分析,跨越了兩個朝代,歷時332年,先後收到了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在公元884年的時候,御筆親題「義門世家」,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里永清村改為「義門」。

唐昭宗李曄在公元890年的時候,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王李升在公元937年的時候,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至此,「義門陳氏」先後受到三位唐朝帝王的旌表。

宋朝旌表

宋太宗趙匡義在公元992年7月15日那一天,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於公元996年的時候,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還有,皇帝又親自題寫「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讚頌。

宋真宗趙恆賜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並於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台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仁宗趙禎在公元1060年的時候,又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謚號,又於公元1062年贈義門分庄一詩中寫道:「江州久著義門庄,珠輝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庄歲月長。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道義范,永於舜德有重光。」

也就是那一年,義門陳氏建庄已經有了331年的歷史,3900餘人聚居合炊。

那麼,為什麼統治者會如此看重陳家呢?兩朝帝王都願為其題寫詩聯旌表,這些題詞中,都離不開一個「義」字。那麼,便可以斷定「義門陳氏」是古代文明之典範,作為一個家族累受兩朝歷代帝王的旌表,可以說是中國古今之最了。

最實在的是,陳家族人也確實厲害,據史料記載,「義門陳氏」在宋仁宗時期處鼎盛時期,當時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凈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昇平的景象。也因此,後人有「義門陳」盛於宋之說。

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

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的建築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刑仗廳、太聖院、得勝樓、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鞦韆院、望仙亭、嬉戲亭、真君祠、五祖碑、藏書樓、百柱堂、蘭官、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

由此可見,「義門陳」在當時,「樓閣連雲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氣長,農夫耕種猶作賦,學子呤哦翰墨香」,一片繁榮景象。

江右陳氏雖然忠孝雙行,家風謹嚴,但也有「枉法逆子也偶於有之」

公元1006年,義門陳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的一處田莊,被「不肖卑幼」陳宗知私下典賣,從中營利。

殿中丞陳延賞赴任筠州的途中察覺此事,十分氣憤,於是上書朝廷,乞請皇上追查,依敕斷還。皇上責成刑部詳察,嚴懲不貸。這件事及時秉公的處理,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陳氏家族大義滅親,不護短,不避嫌,也為今天倡廉肅貪提供了一些歷史借鑒。

4

江州義門陳 皇帝下詔勸其分家

如果說古代真的有桃花源,那麼當時的江州義門陳家便是其中的一處,不幸的是,這個家族的逐漸壯大,影響力越來越大,義門陳在受統治者的嘉獎的時候,也深受統治者的猜忌,讓統治者甚為擔心。

在公元1062年的時候,也就是宋仁宗趙禎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的兩年之後,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這位皇帝在文彥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諫下,終於,下詔勸義門陳分家。

是的,這個包拯便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的包黑炭。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陳姓人士覺得包大人有點不厚道了啊,硬是讓陳家分開了。

包拯:生於999年5月28日,死於1062年7月3日,漢族人,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其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謚孝肅,贈吏部尚書。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從當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議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賜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以第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分析大小291庄,依派拈鬮,遷往各地。

所分田莊,計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兩浙、川、廣、閩等地因官置產90庄,其中將德化、瑞昌、星子三縣莊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的財產分為20份。

分析後的陳氏星羅棋佈於全國七十餘州縣,從現在的省份看,江州陳家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等省份。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再之後的家族遷徙,義門陳早已遍布全國各個角落。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對於皇帝讓陳家分家,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這次分析,陳姓家族遍布全國各地,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以「義門」為榮,其門首皆懸掛「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所以後了有了「天下義門出江州,」一說。

而今時距千年,陳家各族天各一方,分析出去的義門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子孫。這種念祖之情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無疑是一筆蘊含無比深厚的敬祖愛國之情,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歷史從來不存在假設,但是我們不妨假設一番,倘若當時江州義門陳沒有被皇帝分家,隨著歷史的前進,陳家勢必越來越龐大,人才輩出,成為與皇權對峙的一方強大勢力也未曾不是沒有可能,也可能建立自己的王朝,也可能自身分崩離析,也可能與皇權對峙失敗被滿門抄斬,當然,這些都是假設。還是那句話,歷史,從來不存在假設。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朝,陳家成員陳友諒,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定對此人不陌生,他曾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也算是義門陳家族中的一位牛人,朱元璋與陳友諒曾苦戰三年,最終在鄱陽湖誅殺陳友諒,陳友諒死後,整個陳家都遭遇牽連,故居被毀,並且陳家也被貶為「丐戶」「賤樂戶」,於是不少的義門陳後人,被迫遠居海外,漂洋過海在國外生根發芽,所以現如今海外華人四大姓中,陳姓是海外人口最多的一個大姓。陳姓在大陸加上港澳台是中國第五大姓。但陳姓是海外華人第一大姓,海外華人約四百萬。越南大約一千兩百多萬陳姓。全球陳姓加起來差不多八千萬。相對而言,劉姓應該在七千萬左右,大多都在中國。因為陳姓比較分散,所以中國劉比陳多,但全球而言,陳比劉多。

陳友諒像

義門陳,經歷了300多年的傳奇佳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在中國家族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地位。

義門陳忠義之范、和諧之盛、文明之優、教育之先、風氣之美和義傳之廣的精神,正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5

義門陳 後裔分布

好了,接下來這一部分,陳姓人士可以自己認真看看,找找自己的族人遷徙軌跡,尋找祖先,由於文字過多,他人可以忽略。

1.分庄祖知通,始遷地湖北黃陂倉埠。現分布:湖北應城縣;湖北安陸;台灣等地。

2.分庄祖知遷,始遷地江西九江縣白鶴鄉東壟。現分布:江西九江縣石塘;江西九江縣鄭家山;湖北武昌;湖北黃梅縣謝家鎮;湖北黃梅胡家營。

3.分庄祖知悅,始遷地湖北廣濟原政。現分布:湖北黃梅縣亭前鎮;湖北黃梅縣王祖鎮坪山陳勝驛村。

4.分庄祖知本,始遷地江西廣信。現分布:上饒十都巴塢、小眉塢;浙江江山汪塢坑;浙江常山東門、芳村、下坑塢;福建建寧縣高圳。

5.分庄祖知仁,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石門。現分布: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德安磨溪鋪里陳、江西浮梁縣石門、九江縣馬王坡、九江縣下湖嶺。

6.分庄祖知先,始遷地江西德化縣白鶴鄉株嶺。現分布:九江廬山區石澗藍橋、星子縣橫塘石溪坂、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九江獅子鄉龍崗;靖安縣南社有知先公十一代孫宗祥,字孟麟,於元至正年間遷此,存有族譜;湖南省石門縣北鄉及大西北鄉亦有其後。

7.分庄祖知琉,始遷地安徽蕪湖。現分布:湖北武穴市,湖北武穴官橋,湖北武穴石佛寺陳垸村,湖北靳春縣張旁陳廣村,湖北武穴市花橋鎮陳巷村;江西九江。

8.分庄祖知大,始遷地浙江開化市西港。現分布:江西新建縣石埠鄉西崗村;江西星子蓼花鄉勝利村。

9.分庄祖知升,分遷地湖北崇陽縣天城。時知升任官袁州府宜春縣,就近置業安居。至元末十一世孫麒昌子僖,號萬七,知宜春縣。為避徐壽輝之亂,始遷崇陽受祖業。後尊麒昌為遷崇一世祖。

10.分庄祖知成,始遷地江西高安市大成鎮赤土村,後子倜分遷高安椒坊大田村。現分布:現高安有延賞、知成兩房13子後裔散居高安多個鄉鎮,所謂小宗者。外遷有:江西新建溪霞鎮,江西奉新赤田鎮石湖村石儼陳家,江西新建厚田象潭村,江西新建生米鎮安豐村,江西新建松湖鄉鐵湖村;河南寶豐縣,河南汝寧府楊州平場關,湖北荊州市,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江西豐城市隍城鎮,江西省瑞昌市白楊鎮坊山村,江西瑞昌市高豐鎮,江西豐城市圳頭鄉;湖北陽新縣楓林鎮赤腳嶺;江西九江縣官埠嶺大田莊;湖南平江三陽鎮,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再遷重慶市雲陽縣沙市鎮、上壩鄉和奉節縣紅土鄉、新政鄉以及巫溪縣田壩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11.分庄祖知明,始遷吉安府廬陵新義莊(今江西省吉水縣)。現分布於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湖北孝感、麻城、貴州黔西縣、四川古藺縣等地。現已繁衍近萬人之眾。

12.分庄祖知間(989—?),江州義門建庄祖旺公十一世孫,陳濟次子,配偶彭氏。義門分庄拈鬮分至青州庄。青州庄14世綺公遷沂水。明初,17世銘盤公遷鳳陽府壽州東北60里泥河灣荒地廟,二弟銘鈺公遷河南,堂弟銘鼎公、銘勇公分遷鳳陽、宿州。銘盤公一支主要分布於淮南市潘集區、蚌埠市懷遠縣西南境,以及阜陽市及周邊各縣,今稱淮西陳氏。銘鼎公始居鳳陽皇陵,四世有西遷,與銘盤公潘集、懷遠後裔交錯分布。遷鳳陽府兩支總人口達十餘萬。

13.分庄祖守通,始遷於安徽太湖縣花亭。現分布:安徽太湖縣。

14.始遷祖守宗,始遷於浙江永嘉縣上壠。現分布:江西九江沙河毛橋,江西九江縣甘泉鄉陳家壕;湖北黃梅赤王洲;江西瑞昌市,江西湖口縣。

15.分庄祖守升,始遷地湖北武昌庄。現分布:湖北松滋;江西德安林泉大溪坂。另值得一提的是,據道光辛丑年《陳易王氏宗譜》載:守升公生三子曰松、柏、椿。譜以松公五代孫興公為該族一世祖,傳至三世朝英公由興國州安樂里七里沖遷今咸寧市咸寧區雙溪鎮楊林村(舊稱武昌縣馬二里),其子「尚貴公於元末明初時因家多難,承祖命率子遷徙武邑關口太平地居焉,遂更姓王,然心不忍沒祖,猶以陳剛名其戶,(尚貴)長子錦堂外遷桐柏,次子斌堂仍居老戶,三子震堂居於坳上。三公者固為王族三庄立業之祖也。」時至今日,光我楊林村陳易王姓人,就有紅丁近八百,譜修六屆。(王宏偉供稿)

16.分庄祖守悅,始遷地江西高安黃墉。現分布:江西德安吳山大坂陳,德安樟樹察家壠,瑞昌市洪嶺華林崗,九江縣長洛源;安徽省望江縣瓦西咀吉水湯,岳西縣瑪玉坳村花陽灣。

17.分庄祖守仁,字德宗,始遷地江西撫州市臨川蘭芳。現分布:江西星子縣海會鎮;湖北天門市;湖北漢川、京山、應城、洪湖、仙桃;湖南嶽陽。另據浙江江山須江《舉川陳氏宗譜》(胡宗貴等纂輯)載「陳守仁,字德宗,宋嘉祐七年(1062)由江州遷居臨川,曾孫桂芳,宋乾道間徙徽州源南鄉」。傳十世至祖武,字紹周,明洪武二年(1369)因商遷須江嵩高里上崗,為須江始祖。

18.分庄祖守琉,始遷地湖北省蘄春縣寧河口。現分布:湖北省靳春縣檀林鎮,湖北麻城,湖北黃梅,湖北省蘄春向橋鄉、桐梓鄉、青石鎮、武穴、八里湖農場等;江西省星子縣蓼南鄉沙山村;河南省新縣東鄉永山寨青山沖,河南光山縣吳家寨、塘新集等;安徽太湖縣河口鄉半街村,安徽省金寨縣,安徽太湖縣羅介村;陝西省三陽縣;貴州省赫章縣雙河鎮;重慶市城口縣後福鄉雙關村。

19.分庄祖守成,始遷地江西靖安雇埠羅林(靖安、安義、奉新三縣交界處)。現分布:江西新建縣長凌鎮前進村,江西靖安縣香田雇山,江西南昌,江西德安聶橋,江西省永修縣,江西省湖口縣,江西省都昌縣,江西省弋陽縣,江西省德安縣,江西省彭澤縣;安徽太湖縣晉熙鎮老陳灣;湖北省江峽縣,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符港彭律;福建省建寧縣北鄉。

20.分庄祖守先,始遷江西樂安縣;後部分遷瑞昌縣范鎮,仍名樂安庄。現分布:守先公後裔齊公遷徙到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岡)蘄州蘄春大同下鄉定居。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於元朝末葉出生於先世子齊公徙居的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鄉。

21.分庄祖守大,始遷地安徽攸寧縣臨溪。現分布情況:皖南祁門縣;江西宜豐縣。

22.分庄祖宗悅,始遷於江西吉安虎溪。現分布:江西廬山東林寺處(僅陳順武1人)。

23.分庄祖宗兢(又作「競」),始遷地福建汀州寧化縣。今江西九江有其後人。

24.分庄祖宗華,分遷江西鄱陽邑,傳數世而有勝一公,生三子曰真一、真二、真三。元末寇據江州,士民星散,三公遂渡江而東卜居皖之懷寧。真二、真三擇居石牌,真一卜居旨泉沖,為遷懷始祖。現分布:安慶市文廣局陳長璞(陳獨秀曾孫女)有族譜;江西九江縣新港鎮舒家侖村。

25.分庄祖宗通,始遷地安徽省望江縣雞鳴河畔(按:亦云望江華陽)。現分布:安徽霍山縣安家河道土鄉,安徽金寨黃泯坂、銀沙畈等;湖北浠水縣雞鳴河鎮,湖北省浠水縣蔡家河鎮洗馬畈鄉、丁司壋鄉,湖北英山縣南河城關,湖北靳春縣西河驛;陝西省鎮安縣結子鄉水碓溝;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鎮。

26.分庄祖宗大,始遷地江西分寧黃源村(今修水縣石坳鄉黃源村)。現分布:江西修水縣溪口鎮嘴頭村;江西分宜縣。

27.分庄祖宗升,始遷地湖北蒲圻新店。現分布:湖北應城市;雲南省永善縣;湖北省嘉魚縣。

28.分庄祖宗和,始遷地福建侯官,明嘉靖年間定經公由福建閩侯入廣西,落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陳屋寨至今,2000年撰修《陳氏族志》,人口1200餘眾。

29.分庄祖宗芳,始遷地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湘潭庄,稱湖鄉庄。明初,得林自江夏來湘鄉,至四世友高仍居鄧思渡,友明移居棕樹灘。又分支湘潭、祁陽等地。

30.分庄祖宗先,遷江西湖口庄。一支分板山黃沙嶺;一支分吉安府吉水縣,後至興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吉水縣大桑樹遷於湖北荊州府石首縣藕池下陳家橋(現屬公安縣管轄)。1952年有後人遷石首縣大垸區黃金港(現黃金灣村)。吉水縣的志善公於明洪武四年(1371)率二子徙居湖南樟湖嶺陽谷堖,後轉徙益陽。長子僉一落藉於二十一里灘頭坪(今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虎形山村);次子僉二落藉於十八里金竹坪(偏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集成垸村)。有後人遷湖北省石首市大垸、橫溝市等鎮。

31.分庄祖宗邱,始遷(今山東)萊陽庄。現分布於蕭家橋上、下樑陳等處。曾與繼琉、公成後人合修宗譜。(註:有舊譜說始分江西弋陽,後遷山東萊陽)

32.分庄祖宗遷,始遷地江西南康海昏馬頭。現分布:江西省瑞昌市湓城鎮,江西瑞昌市蘆塘鎮馬頭村;湖北漢陽,湖北通山,湖北陽新,湖北黃梅;陝西山陽縣大盆溝,陝西白鶴縣爛泥港大泥溝。

33.分庄祖宗成,始遷地江西新建大塘鄉赤岡(今觀咀村),後子孫支分派別。由赤岡而分遷與東湖樟園者為存信公;由樟園而分遷於詹源溝者時耀公,今鷹潭、余江多有後裔。現分布:南昌灣里區余牟村,南昌灣里區招賢鎮夏澤村,江西新建金橋鄉小橋村,江西新建大塘鄉觀咀,江西南昌縣南新鄉芳州村,江西星子縣蘇家檔,江西浹江縣,江西新建樵舍鄉萬坊村,江西新建望城幸福村。

34.分庄祖希遷,始遷地江西瑞昌赤湖。今江西德安河東鄉後田村有其後人。

35.分庄祖希虞,始遷地廣東省曲江市下橋(按:現有譜作「希儒」)。現分布:湖北省黃梅縣陶家墩廖家玗;江西省豐城縣,江西省興國縣張家;湖北省天門市干驛鎮河花池。

36.分庄祖希先,始遷地江西彭澤太平鎮鄰波村。現分布:江西彭澤楊梓鎮,江西湖口縣流泗蝦蟆橋;安徽黃山望江嶺,安徽馬鞍山,安徽太湖。

37.分庄祖希悅,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現分布:湖北黃梅蔡山陳家壕,湖北廣濟太平鄉馬乾村,湖北黃梅苦竹鄉,湖北黃梅牛牧山村;江西德安縣後田;陝西商南縣,陝西長安府。

38.分庄祖希讓,始遷地江西弋陽。(註:有作「希詛」,可能為誤寫)。

39.分庄祖希升,始遷於河南信陽市新店。現分布:江西九江市;江西星子華林花橋;江西九江縣夏家鋪。

40.分庄祖希成,始遷地寶慶府城步縣松林團六都六甲,即今湖南城步縣(按:舊譜亦云安徽桐城石河)。現分布:江西彭澤;安徽懷寧;四川屏山縣龍華鎮。

41.分庄祖希真,始遷地江西上饒鉛山縣汪二鎮火田莊。現分布:江西鉛山縣汪二鎮、大源畲族鄉、陳坊鄉、湖坊鄉、鵝湖鄉、永平鎮、虹橋鄉;上饒縣查亭鎮,德安縣河東鄉。

42.分庄祖希遠,始遷於湖北浠水縣蘭溪鎮。今江西九江縣譚家畈有其後人。

43.分庄祖公仁,始遷地湖北省陽新富川東源。現分布:江西南昌縣涇口鄉,江西省瑞昌市馬頭鎮,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鎮,江西九江縣太平宮;湖北廣濟插箕垸、沙坑、盤壙等,湖北陽新縣牌石,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屋陳村。

44.分庄祖公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官溪庄。現分布:湖北咸寧市大畈村,湖北咸安區雙溪鎮光埠鎮,湖北咸寧市嘉魚縣,湖北省江夏區;安徽省宿松縣,湖南省臨湘。

45.分庄祖公琉,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行塘庄有其後人。

46.始遷祖公通,始遷地安徽宿松縣。現分布:安徽宿松;湖北咸寧,湖北靳春,湖北廣水,湖北黃梅;江西九江,德安車橋義門村八隊;陝西平利線河。

47.分庄祖公明,始遷地河南光州仁和,今屬潢川市轄。現分布:河南光山縣陳家集,河南商城同井畈,河南光山縣涼亭,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陳家窪。

48.分庄祖公長,始遷地四川銅梁縣庄(今屬重慶轄)。現分布:浙江常山縣,浙江江山市清溪;江西樂安縣,江西南豐縣。

49.分庄祖公遷,始遷地安徽太湖宛溪。現分布:安徽太湖羅溪鄉喬嶺村,安徽桐城縣宗洋鎮,安徽太湖縣北中鎮馬安村;江西萬年縣上坊鄉付廠村杉沅陳家,江西安義石鼻鎮,江西余干縣江埠鄉、大溪鄉、洪家咀鄉、三湖鄉、康山鄉;河南內鄉縣,河南淅川縣;陝西石泉縣,陝西平利縣。

50.分庄祖公成,始遷於湖北浠水縣關口鎮蔡家橋回歸庄,陳潭秋是其後裔。現分布:湖北鄂州、黃岡孔子河、蘄春、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村、浠水縣巴鐸鎮王宿山陳村、浠水縣竹瓦鎮柳樹鋪,湖北莫山縣,湖北新州,湖北羅田;江西九江,江西樂平市;安徽省金寨縣,安徽霍山縣;河南商城等。

51.分庄祖公先,始遷地江西吉安永豐縣竹牌門打鼓沖石烏。現分布:江西省德安縣鄒橋鄉付山,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村;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橋機車下村。

52.分庄祖汝仁,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麻潭鄉雙陂庄。現分布:江西德安愛民鄉潘坊,江西聶橋鎮聶橋村,江西德安高壙鄉,江西豐城默林鎮崗上村。

53.分庄祖汝經,始遷地今福建清流縣。現分布:湖南瀏陽金剛、攸縣、醴陵市;江西萍鄉;貴州銅仁縣;雲南省。

54.分庄祖汝尚,始遷地浙江慈溪(今寧波市)。

55.分庄祖汝悅,始遷江西奉新羅溪庄。現分布:江西省瑞昌縣牛公庄;湖北仙桃市,湖北洪湖。

56.分庄祖汝先,始遷地江西安義縣鄰鄉,與汝隆同分一庄。現分布:江西新建縣溪霞鎮,江西安義萬埠鎮羅山村,江西安義石鼻向坊觀舍,江西安義東陽鎮徐埠村,江西新建昌邑鄉八房,江西新建縣金橋東和村,江西永修馬口鎮。

57.分庄祖汝成,始遷地安徽廬州舒城縣。今福建永泰縣源口有其後人。

58.始遷祖汝心,始遷地安徽懷寧。現分布:安徽安慶市;湖北黃梅縣杉木橋村。

59.分庄祖汝通,始遷地安徽霍山縣(按:亦云江西永興縣田鎮鄉赤山)。現分布:江西九江新壙鄉,江西九江縣港口鎮;湖北黃梅縣月都汪家廟。

60.分庄祖汝隆,始遷地江西新建縣石塘庄。後有分遷安義縣。現分布:江西新建縣霞溪,江西九江縣黃老門團山,江西星子縣,江西省景德鎮市鵝湖區,江西九江縣沙河陳家樓;湖北黃梅縣,湖北黃梅小溪鎮、團洲、嚴洲,湖北黃梅濯港鎮,湖北黃梅新開橫河品村,湖北武穴龍坪新州村。

61.分庄祖汝升,始遷地湖北咸寧嘉魚縣普渡。現分布:湖北咸寧嘉魚縣炯墩鄉下海尚陳村,湖北省嘉魚縣汀泗鎮三尚村,湖北崇陽花涼亭,湖北蘄春。

62.分庄祖汝優,始遷地廣東南雄縣保昌。現分布:廣東順德市倫教鎮,東莞市虎門北柵。

63.分庄祖才大,始遷地湖北大冶靈鄉。現分布:湖北大冶市,湖北咸寧高橋,湖北陽新縣東源鄉谷保村為谷保公所遷;湖北咸寧市咸安區大幕鄉馬鞍頭村為新仕公所遷,今咸寧咸安區,襄陽南漳縣、保康縣、谷城,十堰鄖西、房縣、竹溪、竹山,荊州沙市;宜昌五峰、興山;陝西商洛山陽,安康白河、洵陽,西安;四川大寧;重慶巴南區;河南內鄉等地都有新仕公後裔。

64.分庄祖才琉,始遷地鄱陽土伏。現分布:江西上猶縣,江西九江新合鎮,江西金雞坡白水湖,九江市五里鄉,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鄉;陝西平湖;湖北黃梅縣分路口。

65.分庄遷祖才先,始遷地江西黎川新城烏石。現分布:江西德安縣林泉鄉,江西永修縣虯津鎮,江西九江縣岷山鄉小陽(陳聖洪);湖北靳春檀林鎮。

66.分庄祖才悅,始遷地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按:又譜雲九江瑞昌雙下橋楓林)。現分布: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戈陽圭峰鎮長湖村。

67.分庄祖才宿(自雲仲公三子克政後人),至始萬公遷居江西境內,又至始萬公的元孫萬三公,元末為避兵難復遷安徽潛山縣陳家河(原名黃檗河)。今存其民國四年(1915)族譜。

68.分庄祖才遷。始遷地浙江新城縣。據新建赤岡知成公庄譜載:才遷分居新城,其子肅公出宰富州(今浙江富陽市),後卜居港口。現分布:江西新干縣、沂江鄉東湖村,豐城市劍南街辦艻棚社區邑東陳。

69.分庄祖才典,始遷地湖南邵陽新化。現分布:江西九江縣黃老門鄉通田村,江西九江縣岷山鄉花盤村,江西瑞昌王家烈;湖北廣濟馬蘭坂。

70.分庄祖才成,始遷江西饒州府鄱陽縣、樂平、余干三縣毗鄰,住馬尾巷,舊稱樂平庄。現分布: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71.分庄祖才星,始遷浙江開化金溪。現分布:江西九江市前擇鄰;台灣。

72.分庄祖才仁,始遷於江西宜黃縣東陂。今江西九江市有其後人。

73.分庄祖思懿(按:《安陸陳氏概略》作「思懿」。也有譜作「思壹」或「思一」),始遷於湖北麻城白果。現分布:湖北麻城,湖北孝感南區,湖北安陸;河南光山;貴州雲陽等地。明季有一汝風者徙四川重慶忠州。

74.分庄祖名思遷,始遷地江西興國縣新村。又雲山東肥城富陽縣。有譜。

75.分庄祖思澄、思洪,始遷地湖北陽新洋港鎮。現分布:湖北陽新義門果石庄堪稱大庄,人口眾多,分布湖北陽新洋港鎮、龍港鎮、大冶市、大冶金山店關山、陽新韋源口鎮、大冶香山、大冶市陳貴鎮洋壙、大冶市靈鄉鎮、湖北鄂州太和鎮陳太村、湖北通山燕夏鎮、通山洪港鎮、通山新橋、通山城關等多地區。外遷有陝西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江西星子溫泉,江西德安林泉鄉,江西德安義門村,江西瑞昌市三眼橋,江西新建石埠鄉豐聯村,江西瑞昌流庄鄉三元村聶寶山;四川省達州市雙河口鎮清水河村、白象赤村、青紅林村、石橋磨刀溪,四川大竹縣長官坪,四川完源縣荊竹坎;安徽霍山縣緒佛庵;貴州大方縣。

76.分庄祖思先,始遷地安徽東至縣平塘,宋高宗時,為避戰亂,遷居湖南平江北嶺,為平邑義門始祖。現分布:湖南平江城及平江三墩鄉,湖南長沙等地。

77.分庄祖思通,始遷地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瑞慶(今蔡甸區)鳳棲山南麓,陳昌浩是其後裔。現分布:湖北漢陽蔡甸區奓山街長新村;安徽懷寧三橋坂,安徽潛山縣天柱山下,安徽太湖天橋鄉羊河村陳家墩,安徽岳西縣田頭卿。陝西山陽縣西照川、商南等地。

78.分庄祖思大,始遷地湖北通山湄港柏山(現通陽鎮德船村)。現分布:湖北通山湄港陳村;江西武寧溫湯鎮、江西修水縣、江西銅鼓縣,陝西紫陽縣,湖北崇陽縣、湖北咸寧汀水橋,湖南平江、湖南嶽陽縣。

79.分庄祖思仁,始遷地江西省清江縣新港。現分布: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貴州省普定縣坪上鄉和平村,貴州省普定縣白岩鎮段橋村,貴州省仁懷市符陽生界壩。

80.分庄祖思悅,始遷地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今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有其後人。

81.分庄祖思升,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現分布:江西南昌蔣巷鎮洲頭村,江西進賢縣架橋鎮艾溪陳,江西南昌縣塔城鄉芳湖陳村,江西南昌縣開上陳村;湖北石首市新廠鎮陀楊樹萬家剅村,湖北公安縣甘家場鄉大門土地村,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雷打樹村,湖北石首市;湖南邵陽市;南昌縣武陽鎮開上陳村是由南昌市萬壽宮筷子巷直遷於此,其後沒有移動。該譜堂舊貽字派:「思汝公延彥,才守孟仲季,德應瑞鈞森,淮秀士良成,維以其學上,而一正於邦。」後續譜增貽字派:「繩祖紹世業,方能常濟美,廣衍庭義興,光榮必懋超。」開上陳氏現已傳到「常」字輩,其「學」字輩人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出生的。

82.分庄祖彥緯,始遷於江西南昌市筷子巷,自稱石橋庄。現分布:江西永修河橋,江西省都昌縣蘆溪鄉西川村;湖北仙桃市,天門市杜橋、京山縣永隆河,湖北咸寧市九都油麻壠。

83.分庄祖彥通,始遷地湖北漢川市田二河鎮燕子灣。

84.分庄祖彥成,始遷地江西武寧縣巾口鄉泉村蒿港河塘。(按:據修水龍峰譜載,彥成為高安丞灌公長子鏞在義門之裔孫。另據《建昌縣鄉土志·卷四·古迹》載:「河塘庄,縣西四十里,潁川義門陳氏別業久廢,宋慶曆間,陳彥成重修。彥成仕婺州家焉,遣其子撲歸潁川,子聳居河塘。宋屬洪都武寧,今屬建昌。」從此則信息來看,河塘庄早已存在,並非義門分家時所建。)

85.分庄祖彥悅,始遷地福建長泰縣岩溪。今德安縣鄒橋鄉馬嘴頭有其後人。

86.分庄祖彥琉,始遷地廣東梅縣三角。現分布:江西修水縣廟嶺鄉安峰村;江蘇徐州,江蘇丹陽。

87.分庄祖彥升,始遷地江西峽江(峽口)沙坊庄。(按:一雲臨江縣東江沙坊庄。)今江西東鄉鄧家古源村有其後人。

88.分庄祖彥君,始遷湖南醴陵縣。現分布:河南新縣;江西九江周家嶺;湖北黃梅孔壠鎮。

89.分庄祖彥豪,始遷地福建上杭縣。現分布:福建上杭;安徽宿松;江西彭澤;江西修水四都、江西靖安縣三爪侖。重慶市壁山縣南岸區、巴縣桐子溝、騎龍寺、考鷹岩、任家嘴、楠木溝、蔡家崗;台灣。

90.分庄祖彥仁,始遷於浙江長興縣。又雲始遷常州宜興。現分布:湖南來陽,湖南嶽陽縣英家灣陳玉安門,湖南省岳陽縣柏祥鄉旱草坪,湖南省岳陽縣關王橋周陳屋,湖南嶽陽黃沙街鎮大明荷塘,湖南汨羅市三江鄉陳家橋;廣東南雄。

91.分庄祖承成,始遷地江西建昌陳橋萬福(今永修縣)。現分布:江西修水桃坪之黃崗、星子蓼南古門、九江茶嶺、瑞昌雙橋、臨川、安義縣;湖北黃岡、黃梅、武穴、咸寧;福建、陝西、河南、四川萬縣。

92.分庄祖彥謙,始遷地江西德興礪居。現分布情況:江西上饒市,江西九江縣新合鎮,江西九江縣文橋村;河南新縣,河南光山縣高陌店朱家寨西南陳灣;浙江嘉興縣。

93.分庄祖承悅,始遷於江西省星子縣。今江西星子華林鄉有其後人。

94.分庄祖承逸,始遷地江西省泰和縣。(按:本「承逸」,然多譜寫作「承一或承壹。)現分布:江西泰和柳溪,江西省修水縣清水岩鄉嶺下村,江西省修水縣三都鎮洋湖村,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嶺下村王石源;廣東省增城市。

95.分庄祖承先,始遷地江西贛州市濱江鎮。(按:亦云浙江富陽太源河)。

96.分庄祖延年,始遷於安徽廬州府蜀山莊。有譜作延陵,今湖北英山縣、廣東豐順縣有其後裔。

97.分庄祖延升,始遷地湖北武昌江夏庄。現分布情況:其九世孫福一明洪武初年由湖北江夏遷庄京山縣王家河,至其孫鑒公又由王家河遷居陳家嘴。今京山縣楊浲有其後人。

98.分庄祖延晤,始遷地湖北沔陽庄(仙桃市)。現分布情況:湖北仙桃、京山;廣東豐順縣等地。其九世孫伏林明洪武初年由沔陽紫金潭遷居京山縣桃花凹,生二子琦、仁玉,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99.分庄祖延賞,始遷地江西高安陳家湖。現分布情況:湖北荊州;江西省高安縣獨城鎮文皇村太平陳,今高安市多鄉鎮有其後裔。

100.分庄祖延悅,始遷地福建壽寧縣。今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有其後裔。

101.分庄祖延轄,始遷地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馬跡。現分布情況: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來堡村,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江西省瑞昌市南義鎮,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黃壙村勒家;湖北省通山縣通陽鎮石宕村。

102.分庄祖延先,始遷地江西瑞昌深坑。現分布情況:江西省瑞昌市樂山鄉;湖北黃梅,湖北武穴市西邊菜園。

103.分庄祖延斯(延芝),喬之子,剩之孫,潤之曾孫,址之玄孫,址公乃侍公之嗣子。始遷江西省吉安縣東赤岩。現分布:江西省德安縣聶橋鎮,江西吉安縣,江西永新縣。

104.分庄祖延通,始遷地湖北鄂州樊口。現分布: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六家咀,湖北省鄂州市;江西婺源;江蘇丹徒石城;安徽六安陳高集。

105.分庄祖延佑,始遷地江西永新勝業鄉石陂村,後來又分永新里田雙溪田。(按:有譜寫作「延又」)

106分庄遷祖延琉,始遷地湖南邵陽縣寶慶庄,今湖南邵陽邵井。今湖北黃梅縣分路有其後裔。

107.分庄祖延仁,始遷於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白馬寺興置。其九世孫陳善明洪武初年由荊州遷居湖北京山縣白陽里螺螄台,生四子榮、華、富、貴,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108.分庄祖延正,始遷地福建省建寧縣。現分布:江西省鉛山縣虹橋鄉新豐村。

109.分庄祖延盛,始遷地福建建寧庄。現分布:四川省鄰水縣,浙江臨安市,江蘇連雲港,江西萬載。

110.分庄祖延遷,始遷於湖北通城縣蟠塘。今江西武寧昇平有其後裔。

111.分庄祖延鼎,始遷江西新余市對河陳村。今湖南醴陵、株洲、九江市廬山區均有其後裔。(山西大寨陳永貴是其後裔)還有湖北廣水(今英山縣)陳導益明季遷此建庄;康熙末至雍正元年在應山城北營房塘建義門陳氏宗祠;至今人口繁衍甚眾。

112.分庄祖延大,始遷地江西瑞昌市望仙鄉龍潭。現分布:江西九江湖西堡、武寧縣、瑞昌市、德安塘山鄉。

113.分庄祖延聖,始遷地江西萬載縣。現分布情況:江西宜春市萬載縣。

114.分庄祖繼鏜,始遷地江西鄱陽縣江右。現分布:江西撫州赤石塘,石城縣陳坊,廣昌黃竹鄉,南豐饒舍、洙湖、苦竹埠等地;安徽太湖縣九村畈、石井山陳家;湖南瀏陽大瑤鎮;福建邵武禾坪、建寧縣陳源坊。

115.分庄祖繼忱,始遷地江蘇丹陽縣百傾庄。現分布:江蘇丹陽縣百傾;浙江溫嶺國澤。

116.分庄祖繼鎧、始遷地江西鄱陽縣黃金山。現分布:安徽太湖寺十里山,安徽太湖縣花國鄉陳家崗村,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雪羅山陳村,安徽省太湖縣晉熙鎮岔路村,安徽太湖縣寺前鎮楊家村陳家組;陝西洛南,陝西山陽縣。

117.分庄祖繼琉,始遷黃岡謝蒲庄。現分布陳家寨等處,曾經與回歸庄、萊陽庄聯宗合譜。

118.分庄祖繼升,始遷地江西進賢縣七里鄉,擇居南昌石橋。現分布:江西南昌小蘭鄧埠村(註:該村陳才金、陳春水宗親2009年與本書主編陳月海一同參加「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二十屆國際大會」),江西九江縣西關,江西湖口縣;湖北孝感市鄒崗鎮,湖北麻城,湖北襄陽,湖北孝感洪樂鄉龍村,湖北漢陽,湖北天門干驛鎮、程越村;江蘇南京;湖南省平江縣三陽。

119.分庄祖繼全,始遷地江蘇南京江寧區上元庄。現分布:江西瑞金市武陽鎮,江西南昌市;河南省唐河縣陳排灣;江西省德安縣;廣西桂林市。

120.分庄祖繼通,留守義門火巷庄。現分布:江西德安車橋鎮白羊村;江西進賢縣倉下嘴;貴州等地。

121.分庄祖繼珪,留守義門火巷庄。現分布:今九江馬回嶺祿原坂;湖北荊門,黃梅、小池;貴州等地。還有一支於明永樂六年由德安火巷庄南崗遷安徽潁上縣楊湖鎮東老陳台、棋桿台落戶生息繁衍,至今人口萬餘;譜修多屆,首屆創修於明成化年間。(潁上縣陳家汪供稿)

122.分庄祖繼遷,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尖山官埠庄。後遷白水黃土寶泉。現分布:江西武寧縣官蓮鄉,江西新建縣南磯鄉向陽村,江西星子縣蛟塘鄉,江西九江縣東城坂。

123.分庄祖繼釗,始遷地江西湖口縣流芳鄉。(按:留市,即流芳。多譜曰「流市庄」,恐誤抄。庄名,是由地名而來。)今南昌市青雲譜有其後人。

124.分庄祖繼鍾(伯宣→崇→訪→和→肱→繼釗、繼鏜、繼鍾),始遷於江西吉安永豐縣。現分布:江西九江縣沙河街,江西廬山區海會鎮,江西九江縣新港楊家村,江西九江縣蛟灘坂(十幾處);湖北省公安縣;安徽省南陵縣。

125.分庄祖繼元,始遷地江西建昌城子驛庄。今江西九江縣城子鎮有其後人。

126.分庄祖繼銘,始遷地江西都昌南橋鄉。現分布:江西都昌汪墩鄉,江西都昌左里鎮義門村,江西廬山區海會五里山,江西湖口武山鎮,江西星子白鹿鎮,江西九江新港河家咀,江西都昌北市;安徽宿松縣;陝西省商南縣。

127.分庄泰遷(一作「太遷」),始遷地江蘇揚州寶應。今江蘇泗洪縣有其後人。

128.分庄祖時先,始遷地浙江金華縣千家龍游庄,至時先二十一世孫陳銀傑,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湖北黃岡太守,遂落籍黃岡上庶安鄉彭陳坂,曾經和義門陳橋聯宗共建祠堂,並續修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楚黃陳氏宗譜》。在乾隆年間,有第二十五世祖陳亮清經商洛南,先居洛南東百里的王耳溝,傳三代遷縣北陳家澗。亮清有兄弟九人,與族人先後遷居商洛區域的商縣、丹風、商南和關中的長安、臨潼、大荔、朝邑、華縣者不計其數。僅陳澗周圍的張灣、楊城、石幢、潘溝、二道河及駕鹿、黑山等地(截至1993年)陳姓人口約3000餘。附錄《楚黃陳氏宗譜》龍游庄(紹義堂)派語:(國希一之友亮,)文廷世發昌;正大昭先德,榮華啟運祥;溢聲能永紹,家慶溥綿長。

129.分庄祖端琉,始遷地湖南永州府永寧縣。(註:按舊譜,類之嗣子,倫之孫輩,求之曾孫輩,坦之玄孫。本為樣之第三子,戟之孫,永之曾孫,坦之玄孫。)

130.分庄祖覺先,始遷地安徽省涇縣。現分布:江西德安楊橋鄉八一村;浙江建德市管村。

131.分庄堯則,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縣)南豐庄。傳至根盤公因官立產始卜居安徽休寧,是為遷皖一世祖,又傳至端公由休寧徙懷寧縣。(安慶市圖書館藏其民國三十七年《義門陳氏宗譜》)

132.分庄光大、先大,始遷湖北省羅田縣平湖郵亭寺,同分一庄。現分布情況:湖北羅田縣九資湖鎮、羅田縣勝利鎮,羅田縣河鋪鎮,羅田縣風山鎮;安徽省金寨縣吳店鎮;河南省商城縣;四川、雲南、江蘇等地。

133.分庄祖邦大,始遷地湖北松滋庄(至四世,一支遷德安陳家灣)。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林泉陳家灣。

134.分庄祖吉先,始遷地浙江衢州江山潭石。

135.分庄祖世升,始遷地福建霞浦辰溪庄。今江西德安磨溪陳家鋪有其後人。

136.分庄祖嘉琉,始遷地湖北黃安庄(今紅安)。現分布:江西廬山區余家壠,江西九江縣仁貴鄉青皮坂,江西九江縣芳蘭湖蔡家咀。

137.分庄遷延甫,始遷地江西貴溪。現分布:江西貴溪浜江鄉,柏里村,小烏陳村。

138.分庄祖運升。始遷於江西豐城縣石灘。現分布:江西豐城馮家河,江西豐城市拖船鎮源汊村,江西九江縣城門鄉,江西九江縣新塘、新合,江西星子縣,江西瑞昌洪山,南昌鑼鼓嶺,南昌縣劉門洞;湖北黃梅徐河鄉,湖北武穴市盤壙;湖南攸縣、湖南查陵、湖南常德、湖南長沙;河南雙城。

139.分庄祖美仁(才美),生子陳元,始遷地江西宜春彬江庄。1125年為避金兵,陳元之子陳魁南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後名汀州庄,為今之義門大庄。現分布情況:江西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修水縣汪崗鎮,江西萍鄉南坑,江西奉新縣仰山鄉;廣東信宜市石硃砂鎮旺陂村,廣東五華縣,廣東陸河縣南萬,廣東東莞遼步鎮陳家埔,廣東豐順縣,廣東平遠縣,廣東和平縣林塞鎮,廣東深圳寶安觀瀾、牛湖、松元廈;福建上杭縣;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四川鄰水縣西天鄉;台灣省苗粟,香港等等。

140.分庄祖加琉(譜載系郁公次子,妣馮氏,生子三:顏、戒、華。)由江州分遷湖北黃安庄卜居於細嶺(上竿山)陳家田(今紅安縣覓兒寺鎮)。現分布:新洲縣雙柳鎮佗廟、陽邏鎮的陽邏、縣城的吳陳塆,麻城宋埠野雞崗的玉閣梅家墩、白果鎮劈金山的五桂塆、鐵門鄉的潘家塘,紅安縣太平鄉的上陳家灣、下陳家灣,圻水縣上蓮花塘等處。以上為華公後裔分布情況,顏、戒二公後裔分居不明。(按:此載為黃安庄後裔陳志強供稿。多譜載都公生三子曰才琉、嘉琉、昭琉。且嘉琉、昭琉分湖北黃安庄,與此則不同。)

141.分庄祖守明(其族譜自說為義門仲公子之玄孫),始遷廣東東莞庄,至守明十二世孫白蘭、念蘭兄弟遷居廣東海豐縣。

142.分庄祖思昊,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同思升同分一庄,舊譜未載。有後人。

143.分庄祖彥昌,始遷江西洪州玉笥庄何平里。今湖北鍾祥西南一百二十里處陳安山有其後人。

144.分庄祖繼庄,始遷地江西九江縣城子鎮。現分布情況: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

145.分庄祖希崇,始遷於江蘇省江都縣。現分布: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146.分庄祖守華,始遷於浙江德清縣崇德庄。

147.分庄祖以崇,居吉水縣白沙鎮赤岸村。(按:以崇公是義陽王陳叔達「十一傳至唐從事郎達禮」之裔孫,世居吉水赤岸村。為應「義聚江州義門」之倡議徙來德安,參與義門分庄後返吉水赤岸村。元明之際,以崇第十二世孫禮安又回遷德安名「赤崖庄」,居聶橋郎昌坂至今。以崇後裔又一支由吉安府永豐縣蘇家墩遷居德安鄒橋鄉道崖山馬嘴頭居住至今,曰「長泰庄」。詳見《吉水赤岸村陳氏族譜》。)今永新縣禾川鎮東里區長塘村有其後裔,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元末明初以崇公第十二世孫亞蠶由永新城西徒居黃崗屋背(今永新縣龍門鎮黃崗村)開黃崗歲世系,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

148.分庄祖彥和,始遷地江蘇省蘇州市。現分布:海南省文昌、瓊山、海口、澄邁等幾十個鄉村(陳姓60%是其後裔)。

149.分庄祖陳鳳,陳崇玄孫。宋真宗朝任潤州別駕,為丹陽庄始祖(其世係為:陳崇→袞→恭→宗俞→鳳)。陳鳳長子亢遷丹徒金沙,次子誠(一作忞)居丹陽珥陵越塘。因直諫而被宋高宗殺害的陳東即出越塘之族(世係為:鳳→誠→廣→思齊字伯賢→震字聲遠→東、南)。現分布於丹陽、金壇市金城鎮清涪村、江都縣安阜洲、鎮江句容。

「按:陳鳳子亢,亢子廓,廓子珹,珹子維。維子從古。周必大《陳從古墓銘》載陳鳳為金壇始祖陳伯眕之後,非陳匡後裔。詳見《陳從古墓銘》及按語。」

150.分庄祖延彬,據懷邑《丁氏族譜·纂修家乘序》載:「丁之族,其先實江州義門之陳,有曰慶者自義門徙三村。三村之裔諱季英者,商行至皖,寓宿松丁氏焉。丁翁資亦裕,適與之同事,時值江州兵亂,富弗能旋。有斷金之好,不忍捨去,遂以第三子埈贅其女。未幾丁氏歿,繼娶謝氏,生子二:介甫、義甫。介甫留宿松,義甫徙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欲復陳姓,避偽漢嫌不果,遂仍外氏以丁為姓。此即余懷邑丁氏受姓之原也。」其譜世系如下:

陳崇→袞→昉→溥→延彬(分庄始遷漢陽)→佳→憲→顯→武叔→秉→鉉→炳→寧→慶(自義門遷三村)→大彪→時忠→仲→季英→埈(字良卿,改丁姓)。查多譜載溥公生子二:希通、思通,無延彬,即為漏載

就這樣,公元1062年,義門陳奉旨分庄,由原來的大家庭分為291庄,遷往全國72個州郡144縣。

6

義門陳的故事講完了,你是姓陳嗎?你身邊有陳姓朋友嗎?不妨分享給他(她),讓其讀一讀他自己的家族故事。

義門陳

忠義之范、和諧之盛

文明之優、教育之先

風氣之美、義傳之廣

一門風範留青史,千載憑蹤淚不堪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烈酒封侯

本文部分史料出自

《江州陳氏》

《義門陳歷史簡介》

《唐史》《宋史》

— END —

點擊下面藍色字體閱讀往期文章

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

張幼儀,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

陳寅恪,有這麼一位教書匠,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杜甫說: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蘇東坡: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杜月笙:上海青幫 「流氓大亨」,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 是非成敗,人生豪邁 —

— 堅持走心,堅持長得好看 —


推薦閱讀:

作為姓氏,閻和閆有何區別?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張姓的皇帝或者最高領導人,怎麼解釋?!?
我有個同學祖上姓莫凌,請問這可能嗎?
百里奚姓百嗎還是百里?
現在有姓納蘭的嗎?

TAG: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