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失敗是不是美日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我認為中途島戰役的失敗並不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只能說是阻礙了日本海軍的推進,當時日本海軍仍擁有強勁實力。我覺得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搭乘的運輸機被美軍戰鬥機擊落之後才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題主能不能先學學歷史再說別的?

山本的職務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軍銜海軍大將。

中途島的確是太平洋轉折點。當然,日本偷襲美國就意味著日本和軸心國的失敗。

據稱當天內外交困的常凱申聽到宣戰的消息,高興的喝了酒。毛澤東也是歡欣鼓舞。至於丘吉爾,可以想像有多高興。……小細節,戰神隆美爾對此事反應很小,可見他不愧是戰術大師戰略矮子。

中途島日軍損失慘重,是日軍由主動轉被動的第一仗,意義非同小可。至於山本被干,我只能說,如果一個國家一隻軍隊嚴重依賴個人,那這隻軍隊這個國家還是基本處於封建社會。

羅斯福死了,對美國有多大影響?沒有太大。因為制度保證了,換人只是影響具體進程具體細節,對於整體是不可能根本影響的。


都不是。

太平洋戰爭的轉折不是一起事件、一場戰役導致的。

珊瑚海海戰中五航戰被重創—中途島參戰兵力缺少三分之一—失去中途島進而喪失瓜島戰役的主動權,並將大量海陸軍兵力消耗在瓜島戰役上。

瓜島戰役才是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在瓜島戰役上,美軍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為1943年末美國海軍爆發贏得了緩衝的時間。


山本五十六四三年墜的機,那時候日本基本已經快完蛋了,之所以日本能撐到45年,完全是因為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綁起一隻手來跟日本打的關係。

而且中途島的意義是奪回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這可不是殺了一個人能比的。

山本五十六也沒那麼神。

再說了,在現代軍事體制下,就算神如拿破崙又能怎麼樣呢


中途島並不是轉折點。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偷襲珍珠港。從那一刻開始,舊日本海軍就輸定了。期間無論如何掙扎,都是在延緩失敗的速度而已。但是,舊日本海軍的種種做法,看來只是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跑展太累了,明天晚上再更新。

————————來更新了————————

其實山本大將在戰爭開始前就表示,這仗不能打,打不過啊。但是隨著侵華戰爭的擴大,包括吞併法屬印支那,與美國的矛盾越來越深,不開戰幾乎是不可能了,因此,山本五十六決定賭一把,他希望能通過幾次大的戰役,重創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然後迫使美國和談。因此,聯合艦隊的參謀們便策划了一系列戰役。

有很多人都說,都是偶然,中途島戰役的失敗是一個失誤造成,那是偶然的命運的五分鐘,其實日本有機會的。

但是我們看一下,先從珍珠港開始,本來計劃的是三波攻擊,包括徹底摧毀珍珠港的港口設施和船塢,然而,南雲忠一併沒有這麼做,只是擊沉了幾艘老式戰列艦,然後就回去了。後來幾艘坐沉的戰艦又被美國人撈了上來,修好之後活蹦亂跳的找聯合艦隊報仇去了。偶然嗎?不如說日本海軍蛋疼的體制,讓南雲忠一這個水雷戰隊出身的指揮官坐到了不合適的位置。

而這個問題在後面的中途島戰役中又出現了,一方面山本和黑島並沒有把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不顧一切擊沉美國航母的意圖告訴南雲,而在沒有告訴南雲的情況下,由於南雲自己是水雷戰隊出身,對於航空作戰並不熟悉,指望他自己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缺少了瑞鶴翔鶴的聯合艦隊,在4V3的情況下,並不能說是穩操勝券的,而且,作戰中又暴露了日本海軍航母的設計問題,比如甲板防護能力過低等,這已經不是偶然的問題了,也不是指揮官的失誤的問題了,如此多的問題湊在問題,就是日本海軍自身的問題。

中途島結束後,緊接著是瓜島戰役。第一次所羅門海戰,基本打殘美國艦隊的三川軍一,竟然就這麼放過了給瓜島輸送物資的運輸船,坐視亨德森機場建立而毫無作為。聖克魯斯群島戰役之後,美軍雖然在南太平洋處於劣勢,但是日軍則損失了相當數量的飛行員。而這是極為致命的。因為沒有一個有制度的海軍飛行人員培訓計劃,和缺乏訓練有素的預備役人員,中途島戰役,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拉包爾空戰,日本的飛行員越打越少,日本徹底喪失了通過幾次大的戰役來擊潰美軍在太平洋軍事力量的機會,而是將整個軍事力量投入到了無限的消耗戰中,比如瓜島。

至於有人在評論里提出如果馬里亞納海戰能打贏,絕對能逼迫美國求和。但是一支只有9艘航母,且帶的都是沒有多少經驗的飛行員的艦隊,要去和擁有15艘航母和大量非常有經驗的飛行員的艦隊作戰,想要打贏基本上只存在於幻覺中。即便是小澤治三郎的遠距離戰術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由於缺乏優秀的飛行員,且美軍擁有高效的防空火力,導致這個戰術基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中途島海戰的地位並不是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而是幹掉了日軍大量優秀的飛行員。而這一切並不是偶然,並不是什麼命運的五分鐘,日本的工業實力和軍事體制就已經決定了,想贏太難了。


再補充一句:如果說珊瑚海是日軍走向毀滅的第一步,中途島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那麼聖克魯斯就是日軍毀滅大門開啟的鑰匙。

很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認為中途島戰役沒法兒稱為轉折因為最終日軍還是會輸。中途島戰役的勝利為盟國省下了天文數字的資金,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稱之為轉折一點不為過。

中途島戰役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日軍在中 北太平洋方向的作戰計劃全部流產,打碎了聯合艦隊攻擊珍珠港的作戰部署。緩解了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壓力。最重要的,聯合艦隊損失了數艘精銳的航

母和大量有經驗的搭乘員 這點是災難性的

這裡有份表格可以給題主一個直觀感受

題主試著去掉 蒼龍 飛龍 赤城 加賀看看。 等於整個聯合艦隊的機動打擊力量損失了一半 剩下堪戰的艦隊航母只有兩鶴和隼鷹 基本和美軍相當。

再看看戰略態勢:

在發動中途島戰役前日軍已經開展了mo作戰,雖然失利但依舊取得了大批的作戰基地並且與莫爾茲比的盟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日軍若投入一支擁有四艘艦隊航母的生力軍,盟軍將毫無阻擋之力。倘若日軍贏得了中途島之戰,將這支生力軍投入中太平洋他們可以直接威脅到美軍的心臟——珍珠港(這也正是海軍高層的用意)

也就是說,假使日軍贏得了中途島戰役,摧毀了美軍的機動抵抗力量,日軍將可以隨心所欲的攻擊任何他們想要的地方而無人盟阻擋

然而史實是日軍慘敗——這直接導致了日軍戰略的全面收縮,將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了無底洞一般的南太作戰,最終在聖克魯斯消耗掉了最後一點力量。而美軍依靠雖然數量稀少但補給基地廣布太平洋的特混艦隊堅決抵抗,最終贏得了勝利

綜上所述,中途島絕對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雖然說太平洋戰爭中的轉折點不是這場戰役,而是一連串戰役造成的,但中途島戰役的影響更大。此戰中日本海軍的四艘重型航母被擊沉,對於日本的國力來說,每一艘這樣的航母都是國寶。也是日本對美開戰的本錢。日本的國力根本補充不了中途島的損失。除了航母的損失就是作戰飛機,四艘航母一沉沒,不但艦上經驗豐富的地勤人員損失殆盡,中途島附近海域又沒有日方基地,其搭載的數百架作戰飛機必然全部損失。更重要的是按照日本的精兵路線和國力,損失的精銳艦載機飛行員卻永遠沒法補充。沒了這些飛行員和地勤,航母、飛機再多又有何用?自己沒有了可堪一用的航母部隊而對手卻有,加上美國恐怖的國力,日本的必敗只是時間問題。


日本轟炸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是否是一個愚蠢的決策?

是的。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戰敗是必然。日本武士道文化遠遠落後於歐美的基督教文化。

這就是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最大區別。

過去的日本,對滿清宣戰沒有遇到無限戰爭,對沙俄宣戰沒有遇到無限戰爭,918沒有遇到無限戰爭,諾門坎沒有遇到無限戰爭,所以日本人發動戰爭上癮了。但這次不一樣,日本先後遇到了蔣介石和羅斯福,所以他們傻逼了,做出了外人看來萬分愚蠢的決策。

分析透徹,有對比,特別是對蔣的分析很準確,當年蔣介石確實沒退路,投降日本蔣介石必死,他只有打到底。而汪精衛想撈油水,包全自己,也只落得漢奸下場。美國二戰初期是在撈戰爭的利潤,後期因為要壓制日本,才進行物質禁運,可惜日本不懂美國的文化與實用主義立場,作為暴發戶,他試圖用新的戰爭解決中日的僵持,意圖日本的長期和平,就有了珍珠島的愚蠢。可見,戰爭最終是文化的較量。

應該說,中國人用巨大的犧牲,用堅決不投降換取屈辱的和平,逼迫日本不得不發動太平洋戰爭,試圖在外圍的包抄解決中國問題。中國也用自己的頑強抵抗,等待美國國內政治力量的轉換,這一點宋美齡等留美派的作用十分巨大,宋美齡等留美派是真正的懂得美國文化。而日本由於基督教文化十分薄弱,日本的留美派的聲音十分微弱,所以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文化才會佔有決策層的絕大多數,以戰爭贏得最後的和平,就是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文化的邏輯。

東亞文化的天人合一,必然導致日本人以為自己可以戰勝地球的一切種族。

西方文化鄙視天人合一,是地球一切種族都有平等的存在權,美國民眾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民眾情緒是堅定的孤立於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之外,因為在戰爭沒有真正打到美國本土時候,美國民眾是自我的謙遜的立場高於所謂的正義立場。

一旦戰爭打到家門口了,美國人就會奮起反擊,美國人的戰爭爆發力是日本人所無法估量的。

二戰的珍珠港事件是一例子。

911事件以及伊拉克戰爭是一例子。

可惜,東亞文化圈的精英分子往往不懂歐美文化。東亞文化以為歐美的文化的謙卑為軟弱膽小。

日本轟炸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這一個愚蠢的決策,還會重複的上演。


我曾經在大學寫過這方面論文,太平洋戰爭一開始爆發就決定了結果,日本可以前期取得優勢,但是隨著戰爭發展他沒有能力去和美國拼資源,拼消耗,拼工業,甚至拼人口,山本五十六如果不墜機,絞刑架妥妥的


看起來是個轉折點,然而它並不是造成轉折的原因。其實要說轉折 珍珠港應該算一個轉折點,它是日本帝國走向死亡的開端。只要對美開戰,日本就是個死,除非美國手下留情坐下來和談,但這幾乎不太可能。至於山本的死,拋開山本的水平高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的日本 誰來指揮這場戰爭都必敗無疑,日本的失敗不是戰略和戰術的失敗,而是國力的失敗。


戰爭的進程不僅僅和戰役有關,跟背後的經濟,產能,科技也息息相關。

咱在玩文明5的時候跟電腦的艦隊決戰,一回合被擊沉4-5艘,但是我一回合下水的軍艦可以到7-8艘,幾個回合下來艦隊越打越多。當年的美帝也是這樣的情況,太平洋的軍艦在後期跟下餃子一樣下海,就算中途島是日本一艘CV換美國4CV,那也扛不住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中途島,畢竟產能擺在那裡(當然科技樹我們還沒說)

所以從戰爭的爆發開始,後來的命運也就決定了,除非能夠成功摧毀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然日本打多少次MI讀多少次檔都不會改變歷史進程(你真當欠雷一改就能改變世界??)


中途島是轉折點,日軍損失大量飛行員,4艘航空母艦,還有大批的航空母艦的工作人員,這些人都是短期內無法補充的,此戰之後日軍再也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有效進攻了,而美國的工業實力開始發揮其壓倒性優勢,大量的航空母艦,大批的飛行員加入進來,日本只能被動挨打。

中途島海戰是日軍有機會勝利的一戰,如果山本能集中所有軍艦直奔中途島和美軍決戰,就算美軍航母再堅固,也扛不住日軍的輪番進攻。可惜山本分散兵力,被美軍集中兵力殲滅其主力航母,再無翻盤可能。


轉折點還是按照一般史學界主流觀點吧,中途島海戰與隨後的瓜島作戰,日本史學家外山三郎在《日本海軍史》里太平洋戰爭一章,「攻勢作戰」一節在中途島和瓜島作戰後就結束了。自此日本進入了防守作戰階段。另外要強調的是,美國雄厚的工業力量讓美國幾乎不可能輸,美國決定參戰的那一天,丘吉爾老狐狸就激動地在日記里說,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命運都被決定了!!生下來就是正確運用我們手中的壓倒性優勢的問題了!!

順便說一句,尼米茲在中途島每損失一艘大型航母,那他當年就能就得3艘新型大型航母、3艘輕型艦隊航母和15艘護航航母的補充;1943年可得到5艘艦隊航母、6艘輕型艦隊航母、25艘護航航母;1944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9艘艦隊航母和35艘護航航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想要獲勝,何其難


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賭博,單看賭本的話,英美手裡有100萬,日本手裡也就1萬塊,何況天照大神又不靈驗了。。。


不是,因為中途島日本的航空兵損失不算嚴重

飛行員一共就100多人


不是。就是一場戲劇化比較強,讓大家聊起來津津樂道的戰鬥而已(給人絕路反殺的假象,所以感覺很決勝)。對戰局沒有決定性影響。或許讓日本戰敗推前幾個月吧。

決定性的戰鬥的定義是: 這場戰鬥懸殊不大,取得輸贏的一方,也取得整場戰爭的輸贏。中途島美國輸了也會繼續贏太平洋戰爭。


中途島可以看作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還能治療一下。丟幾艘航母對日本那點工業來說也不是彌補不了。瓜島之戰失敗正式由攻勢轉向守勢


我們既要牢記恥辱,更要銘記仇恨。。。。


太平洋戰爭打根上就沒轉折可言,本子500萬噸鋼去挑戰美帝4000萬噸肯定是無條件被教做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安倍晉三涉入加計學園醜聞?
日本人讀自己的國家名的時候該念「にっぽん」還是「にほん」?
日本為什麼輸掉了太平洋戰爭?
中國的茶葉出口到了日本銷量怎樣?
什麼是日本語言學校?

TAG:日本 | 歷史 | 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