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鹿沒有被馴化成家鹿?

比如馴化成寵物,飼養提供鹿肉,或者變成畜力等?


鹿當然被馴化了,只是你不知道,並不能代表沒有被馴化。

鹿的馴化有人猜測開始於1到1.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西伯利亞牧人在公元前500年就開始取用馴鹿的乳汁了,更早之前是直接從鹿乳頭吸吮。

拉普語(lapp)有超過50個單詞用來描述鹿的顏色和斑紋,以至於牧人能在成百上千頭鹿里逐一辨識出來。

馴鹿在第一個千禧年開始做馱獸,之後被用來騎乘,搬運重物和拉雪橇。

目前馴鹿主要馴養的地方有前蘇聯,冰島,英國的奧克尼群島,蘇格蘭,法屬克格連群島,南喬治亞島,阿拉斯加,加拿大與格陵蘭,以及美國的48個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王楠 說鹿沒有人工選擇,我又看了下那本書,確實沒提人工選擇,但是說到了給公鹿去勢(咬掉),說到了馴養的馴鹿和野生的骨骼差別不大,也提到說馴鹿已經被完全馴養了。

應該是因為被馴養的馴鹿(reindeer)只是他的同種祖先馴鹿(Rangifer tarandus)的後代吧,而且有比較大的地理限制,再而且一直都是作為馱獸和食物毛皮來源,沒有成為寵物,導致不單缺乏屬於自己的名字,基因上的改變還不是很大吧。

所以應該還是有基因改變的,只是沒那麼明顯的改變,可能這種動物比較符合馴養地人類的心理預期,所以沒必要變的太多吧。

快來個大v給我點支持!

我果然知道好多特沒用的知識。


有馴化的,你可以搜養鹿場。。。一般是提供鹿茸和皮草用的。肉產量低不好吃特別老所以一般不廣泛供食用。作為畜力也有,但是效率不如騾馬牛之類,所有一般也不多見。


是誰拉的聖誕老人?


「……大型食草類哺乳動物以不同的方式對來自捕食者或人類的危險作出反應。有幾種在覺察到危險時會變得神經緊張,動作敏捷,並且照例立即逃走。還有幾種則動作遲緩.不那麼緊張,在群集中尋求保護,在受到威脅時站在原地不動,不到必要時不會逃跑。大多數鹿和羚羊(馴鹿是顯著的例外)屬於前—種,綿羊和山羊則屬於後一種。自然,容易緊張的那幾種難以圈養。如果把它們關在圍欄里,它們也可能驚恐不安,不是被嚇死,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

「……最後,許多群居動物.再一次包括大多數鹿和羚羊,並沒有界限分明的優勢等級,因此在本能上並沒有準備把任何占支配地位的領袖牢記在心(因而也不會把人記在心上)。結果.雖然許多鹿和羚羊給馴服了(請想一想班比的所有那些真實的故事),但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那種像綿羊一樣成群放牧的馴養的鹿和羚羊。這個問題也使對北美加拿大盤羊的馴化半途而廢,雖然這種羊和亞洲的摩弗倫羊同屬,是我們馴養的綿羊的祖先。加拿大盤羊適合我們的需要,在大多數方面與摩弗倫羊相似,只是在一個關鍵方面例外:它們缺乏摩弗倫羊的那種固定不變的行為,即使這些個體對另一些它們承認其優勢的個體表現順從。」

總結來說就是:馴養大型草食動物需要這種動物的野生個體性情不要太容易緊張,而且他們的種群要有很明顯的等級結構,這樣才能實現大規模的放牧和人工繁殖。但是鹿沒有這樣的特點。

摘自《鋼鐵、槍炮和細菌》戴蒙德


鹿沒有被大規模馴化,地區性的也有,戴蒙德在《人類社會的命運》里說出了鹿沒有被大規模馴化的原因:容易受到驚嚇,群體結構不適合驅使,容易暴躁和驚嚇人撞牆而死,不易於受到集體圈養。而和羊這種已經有的動物來說,鹿並不合適家養。

總結一下:為什麼有些動物沒有(不是不能)被馴化,馴養東西都要哪些因素?

第一,食物消耗。你需要10萬斤的苞米才能產生一萬斤的牛肉,一項最科學的統計是人類用所有種植的植物養活自己,根本不會出現饑荒。所以人們不會馴養老虎吃肉,因為養一隻老虎吃掉的肉,數以萬倍於老虎產生的肉。像大象這種吃得多的動物你只能讓他自己覓食,而不是給他找食,有給他找食物那個時間,自己獵殺幾頭大象了。

第二,繁殖周期,馴養金剛、一隻猴子或者黑猩猩和養一個孩子差不多,你不會花18年的養一隻豬,因為你的老婆孩子都等著過年殺豬呢。

第三,圈養中的交配和自尊,人類一度馴化獵豹,但是只要有了條件,獵豹就會回歸野生。獵豹追逐野外長達幾天追逐的快感,而絲毫不願意在籠子中交配。直到1960年,第一頭動物園裡的獵豹才誕生。而小羊駝的習性也是如此,他們需要繁瑣的求愛模式,需要終年使用而彼此獨立的覓食區域和睡眠區。

第四,攻擊性,埃塞爾比亞國王海爾塞拉西二世也養獅子:貓也會撓人,試想貓如果長得像老虎一樣大,人類怕得還是他們撓人么?驢子也能踢死人。著名的美劇廣告狂人中,迪克的父親就是被馬踢死的。雖然你可能靠喂剩飯剩菜就獲得熊掌,但是熊的攻擊性太強,而且他們是吃肉的,人也是肉的。脾氣暴躁的野牛和河馬甚至連獅子都能殺死,所以人們寧可馴養大象,也不願意去馴化他們。斑馬雖然被訓練到可以拉車,但是他們暴躁的脾氣和咬人不鬆口的脾氣還是讓人放棄。

第五是容易受驚,鹿和羚羊最容易受驚,他們不是像牛一樣流眼淚,而是因為受驚而撞牆而死。

第六是群居結構,馬、牛羊、豬等動物都有著群居等級,這種等級適合被驅趕鞭打集體放牧,但是貓這種的動物也能被家養,雖然可能遇到好的伴侶就變成野貓不回家了。

以上六點是戴蒙德的終結,我個人終結了四點:

第一,用途和控制力。大象能夠被用到戰場上,是因為能夠踩踏敵軍,雖然也能踩踏自己人,但是有足夠的控制力。馬用來作戰,驢用來拉磨,牛用來耕地,狗用來看門而貓用來摟著碎覺。摟著獵豹碎覺你可能也敢,但是某一天獵豹發瘋了,你就可能被吃掉,而貓頂多是咬你一口。長頸鹿雖然被馴化,但是那麼長的脖子不一定適合拉車,所以就被淘汰了。

第二,對已有動物的代替性,今天有多少人願意花一萬塊買頭驢,然後學習駕車?班圖人直接採用歐亞人馴化的牛羊,而不是自己馴化一種動物,在有了非常合適的馴化的動物之後,誰還用耗時去馴化一種新的動物,況且歷史也正在淘汰那些當做生產力的牛馬。這個道理很簡單,直接買一輛車很容易,自己發明一輛完全不同的車非常費勁。除非有沙漠這樣的極端環境,能夠催生駱駝這種特殊的馴化動物,其他動物都能夠滿足需求。

第三,經濟效益,澳大利亞人殺光了所有的大型動物而不是馴化他們願意很簡單,開弓射箭就能射殺一隻笨拙而不會躲避人類的恐鳥,而馴化一隻動物無論是風險還是收益都比這差得多。我有這樣一個故事,老約翰看到農民的好處,於是決定馴化一隻巨型袋鼠為自己拉車,很不幸老約翰因為不熟悉巨型袋鼠的習性被踩死,他的兒子小約翰接著馴化巨型袋鼠,他每天必須把袋鼠關起來,為他覓食,巨型袋鼠太能吃了,小約翰不得不把家搬到叢林,直到小約翰老去,巨型袋鼠才學會了拉車,由於翻車小約翰砸死。小小約翰學會了驅趕和控制巨型袋鼠,但是他發現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貨物讓巨型袋鼠去拉,而經過三代人的努力,他們家都被吃窮了也沒發現巨型袋鼠帶來的好處。沒辦法,看到鄰居格林每天射死一頭巨型袋鼠就夠吃半個月的,還能賣點肉,自己又何必這麼費勁呢?今天也是如此,生產力如此發達,除了自己家養的狗你能費力教他拉屎撒尿,你還能和動物學家一樣投一生的精力在馴化上么?即使是動物學家,馴化不成功還有飯吃,但是古人類,如果馴化失敗就得餓死,所以每一次馴化都要考慮到當時的經濟效益。

最後是歷史的偶然性,在人類想捕獲斑馬的時候,他們只能用套馬索,而斑馬一低頭就躲開了套馬索。當人類踏上澳洲大陸時,他們野蠻到殺光了所有的大型動物,而沒有想到捕獲馴化。恰好,阿拉伯地區有駱駝這種適合馴化的動物,貓恰巧因為相貌而得到馴化,野牛因為印第安人而生存下來。狗推動了人類的歷史,因為馴化它們的人恰好有剩餘食物,溫順的羊又被想馴化的人發現,馬鐙的出現讓馬遍布全球,這樣又影響了其他動物,比如容易受驚的鹿的馴化。

本文引自人類馴養了多少種動物:野生動物馴化簡史,人類馴養動物時間表


我爺爺家院子里就養過梅花鹿,把院子里的灌木葉子和種的花都吃了,也許花比草好吃吧。

然後趁房子沒關門的時候竄到房間,有一次還窩在他們的床上,在床邊拉了泡屎。

最後因為把我奶奶種的花和菜都吃光了,奶奶實在太生氣了就給送走了。後來聽說是死了。T.T

我見過幾次,很漂亮,很溫順,摸起來特別舒服。

這種梅花鹿就是人工養殖用來產鹿茸,吃鹿肉用的。

其實鹿和貓一樣,養在家裡就是家養的,放出去就是野的。


我來說說寵物什麼的……城市裡養鹿就算了~農村裡……人家能下蛋的雞鴨,能擠奶的牛羊還來不及伺候,寵物嘛,一條看家狗就足夠了~何況,您真的不擔心年年都有可能被發情的鹿用角戳中么

PS 鹿肉其實我吃過,還不錯,醬的,就是我爸說鹿肉好像是大補,不要吃多了……


鹿不好養,很矯情,所以不如豬牛羊多,但是還是很多的,可能南方比較少吧,東北挺多的反正

參見:鹿為什麼沒能成為牛羊那樣的家禽被大量飼養呢? - 動物 里 @蘇澄宇的答案中有數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先前支持韓春雨的知乎用戶的學術道德和學術水平?
醫學生真的需要出國嗎?
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和醫學/健康信息學 (Heath Informatics) 哪個就業前景好?
如何評價「韓春雨回應成果被質疑:《自然》已證實實驗可重複」?
準備學生物信息學,應該怎樣選擇本科專業?

TAG:寵物飼養 | 動物 | 生物學 | 動物學 | 動物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