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本天皇有沒有實權?


擴大一下題目:戰前天皇有無實權。

這個問題應從1889年明治憲法的矛盾說起:

第1條規定:日本萬世一系由天皇統治

第4條規定: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依憲法而實行

兩條象徵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第1條聲明日本由天皇統治,還萬世一系由一個家族統治,這是絕對君主制的說法;第4條雖然提到統治權,卻又說「依憲法而實行」,這就說明天皇不能違背憲法,典型是君主立憲制。

兩者區別這麼大,究竟為何?

憲法制定者伊藤博文存在兩種不同考量:一方面日本倒幕結束,百廢待興,需要一個精神支柱、一個領袖,於是祭出天皇家族。事實上「萬世一系」4個字在江戶時代以前(1868年以前)很少見,基本算是新造詞。另一方面伊藤博文希望建立英式君憲制,當有人質疑第4條「依憲法而實行」時,伊藤博文當即表示:「這一條不必再論,這是本憲法核心。」

按明治憲法,天皇是虛君。但在憲法解釋中,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八束將第1條解釋為絕對君主制,認為國家是天皇私產,天皇就是國家主人,是神權君主。這種中世紀性質的思想為明治藩閥(薩摩、長州)所接受,因為只有這麼解釋,他們才能繞過國會,以天皇名義直接指定首相及內閣人選。明治初期,國家實權本身掌握在藩閥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當然不會說什麼,明治40餘年(1868-1912),天皇除巡幸各地、簽字頒詔、御前會議象徵性拍板,幾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天皇權力到大正時期(1912-1926)更加惡化,一來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確有限;二來東大內部也出現了美濃部達吉祭出「天皇機關說」,即認為天皇只是國家最高機關,而不是國家本身;三來大正民主浪潮興起,民眾運動增多,桂太郎、寺內正毅等藩閥內閣相繼倒台,以立憲政友會(伊藤博文成立)原敬、高橋是清等人為首,政黨內閣建立,進一步削弱了藩閥及軍方的勢力。

但由於政黨內部分裂,國際局勢惡化,政黨開始尋求軍部支持,軍部藉機反噬,推翻「天皇機關說」,重新將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1935年,美濃部達吉(時任貴族院議員)本人被迫辭職。事實上美濃部辭職之前,昭和天皇本人還嘟囔過「我其實支持(天皇)機關說」。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天皇想堅持的東西很難堅持,對軍部有利的原則反而獲得支持,這本身就說明在天皇、軍部博弈中,天皇處於弱勢,雖然軍人一個個喊著為天皇而死,一個個都說完全支持天皇決定,但高層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把天皇當工具。天皇本人名義權力不小,但他確實無法出面阻止。

有人會說,即便實際上無法阻止,表面上阻止一下也可以吧?個人認為這跟昭和天皇性格有關。

首先昭和這人不太愛表現,感覺有點內向。其次他非常雞賊,政府、軍部分裂時,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讓兩方都去干,誰干好了,功勞歸我,誰干不好,自己受罰。這點從1931年滿洲事變(918)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都是如此。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讓日本備受難堪,1941年太平洋戰爭之前,其實日本內部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開戰無利,但美國已經石油禁運,並要求日軍全面撤出中國,這就導致無人敢來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發話,最終導致戰爭爆發,個人認為這一系列過程中,昭和天皇行為雖然可以解釋為雞賊,但不說話本身就是大過,甚至是大罪。

扯遠了,大體來說,天皇本身權力並非想像中那麼大。


有實權,但不完整,起碼比起羅斯福和丘吉爾要差很多,更別說和校長元首比了。

日本的社會是個責任制社會,因此日本人的無責任文化深入骨髓,對外宣戰這麼大的事情,最後一查居然從天皇到首相到軍隊首腦誰都不負主要責任,只能按照國際慣例把政府負責人拉去斬了,這也是大家都為近衛首相喊冤的原因。

真的天皇拍板,其實就是最後投降那一次,這也是軍隊自己已經不想幹了才輪到他拍板的,日本歷史上可是有過統治集團換天皇的先例,裕仁他爸就是被換下來的,他敢和軍隊唱反調?

既然公司管理這麼混亂,就按照公司法來判吧,法人肯定跑不掉,具體犯罪事實要追究起來就沒完了。

根子上說,日本封建制是人身依附的,封建領主出了事情往下屬身上一推,讓下屬去死的情況非常普遍,算是一種極端的責任制。但動不動就死人何來和諧社會?因
此無論是下面辦事的還是上面用人的,都傾向於攪混水,事後追查起來,死刑改無期,無期改有期,領導不提的話連有期都監外服刑了,皆大歡喜。

所謂集體負責制就是沒人負責——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就難免有些比較精明的人在決策過程中綁架集體意志,甚至繞過制度自己獨斷專行,但是最後算總賬時,責任大家分攤,領導成了受害者——日本人就是這樣看天皇在二戰中的表現的。


關於所謂天皇有無實權的問題,我是兩個星期之前才知道的。

我想國人絕大部分都認為日本天皇要對侵略戰爭負責,我也是,因為他(昭和天皇)蓋章了,你不蓋章不就不打了嗎。跟從小學開始在日本接受教育到研究生的同學聊了之後得到的回答是:昭和天皇只有蓋章的權利,只要國會通過的議案,天皇就必須蓋章,你說天皇可以別蓋啊,怎麼可能,這是他該做的,不蓋不行。這樣的話這還算是有實權嗎?

另外,天皇主要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徵,是神,那時候的天皇非常神秘,但是那些狂熱的軍事將領是可以和天皇接觸的,是神是人他們又不傻,然後這個精神支柱就被利用了。

還有一個是,明治天皇我不了解,昭和是半個科學家,搞生物研究的,年輕那會都不出皇宮的,這樣的人還痴迷什麼打仗,跟老毛這樣的比,老毛分分鐘玩死他。

---------------------------

另外說一下,天皇之外,有皇族成員二戰時在軍隊里做到高官,海軍的有個什麼部的最高官就是天皇的叔叔,此人鼓動與美國開戰並參與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

在研究所工作時的昭和帝。2015.3.19


有實權,主要是對重大事項的裁決權,除此之外很多事情並不直接由天皇處理而是首相和軍部決定。


首先說明一點,二戰時期的日本天皇,不能直接對首相發布命令。我們在各種國產影視劇和美國影視劇裡面看到的日本兵自殺前高呼:天皇陛下萬歲!這是確有其事的,天皇對於日本國民來說是一種精神象徵。

舉個栗子,東條英機在近衛內閣辭職之前擔任陸相,是堅定的主張對美國開展的,近衛的辭職就是東條造成的。一開始繼任者並非東條,而後來近衛等人舉薦東條做首相,是希望用東條英機對天皇的效忠來達到對美和談的目的。而狂熱的東條就因為天皇的一句話開始為和談奔走,毫無怨言,足見天皇的影響力。

因此雖然天皇是幾乎沒有實權的,但對於國民的影響力確實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天皇統制權神聖不可干犯。但天皇乃神裔,故其脫俗,迴避庶務,多以臣下之建議為是。其權甚大,卻備而不用。神出來說話的時候,都是天下將傾之際,若「終戰詔書」。


天皇萬世一系,理論上說,天皇自古以來就一直是絕對權力的擁有者。

但日本擁有很獨特的權力哲學,天皇之所以可以萬世一系,就是因為多數時候天皇其實沒有權力。

明治時代以後,天皇的處境其實也差不多,這倒不是因為憲法,德川幕府時代,也有一大堆條例規範天皇和皇族的行為。

妨礙天皇權力的主要是:

一、天皇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廣大的底層支持者,但缺少權力的中樞神經,也就是政府和官僚都不在其掌握中,老虎有牙無爪,自然難以發威。至於說內閣總理要向天皇負責,其實意義不大。德川時代,幕府將軍也需要天皇任命。這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有一個例子,就是日本決定投降的御前會議——當時實際上是主和主戰爭好平手,相持不下。鈴木總理才「破例」提請天皇「御斷」。平時一貫自稱尊皇的軍方大臣們立刻跳起來反對(有趣,當時還不知道天皇的意見呢)。可見天皇的實際權力如何。這個有點像美國參議院議長的權力,他在雙方投票數完全相同的時候可以投決定票,天皇的決定票還是沒有制度保障的。

二、天皇戰前自稱為神,這個也妨礙了他掌權。神自然不適合介入世俗的具體事務,而權力運用是很具體很世俗的事情。天皇的話類似神諭,可別人要是不來求籤呢?只好當泥菩薩。要知道當政的大臣們可沒這麼盲從,來面聖的都是借神像壓對手的。


有。在制度上天皇的權力是很明確的,元老們完蛋後,天皇的實權進一步伸張。不過,由於天皇被神格化,導致其在實際事務的處理上顧忌甚多,所以更多時候被時勢所推動。但這隻能說明其無能,並非其免責的理由。


玉音放送說明他是個完全沒有社交能力的可憐傀儡,根本沒有社會生活


日本是軍國主義國家

和納粹 西班牙 義大利不一樣 他們是法西斯國家

但是

不能理解為 日本是軍人的國家

自明治皇帝開始

清日戰爭

俄日戰爭

在極端的助長天皇在民間的聲望的同時 也使得軍國主義思維得到快速發展

可以說

日本的軍國主義思維和日本天皇的權力確立 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生為天皇 很抱歉 就沒有沒責任這一說

天皇擁有日本陸海軍的統帥權

至於統帥是誰 那就不知道了 可能是三本 可能是明梅

但是天皇只有一個

絕不是有的人想像中的是軍隊要挾天皇

反倒是天皇陛下必須有軍隊和老百姓的支持 才能和那些政客們抗衡。


我只知道因為天皇下詔終戰的玉音放送,讓無數高級將領自殺。

如果天皇無權決定戰爭的開始,那他又是如何有權決定戰爭的結束的呢?

很奇怪。


有,而且是侵華的主要元兇,很多日本戰犯上庭自己認罪或者選擇玉碎也要保全天皇。所以所謂的東條英機不過是一個幌子罷了,當然東條罪該萬死不假,但他基本上掩蓋了天皇才是侵華的真正元兇,棄卒保車了。而且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中不是人,是神的地位,如果天皇只是個擺設的話,那麼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陸軍大臣海軍大臣等等雖然當中有很多人不贊同,但是寧可選擇自己玉碎也不會去嘩變,可見天皇的權利有多大了,日本人傳說中當年聽到天皇的投降宣言基本都兩股戰戰,有的心理素質不好的都嚇暈過去了。


天皇暗道:吃香喝辣我來,送死你們去。


神是不能做錯事的,但凡是做事必有對錯疏忽,所以逼使天皇不做事,不做事也就沒必要承擔責任啦


天皇是有實權的

在統制派與皇道派的鬥爭中 ,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日本天皇的意見。正因為支持統制派,在最後226事件中遭到打擊的是皇道派的力量。

在決不決定入侵中國問題上,軍隊主要看的是天皇的意見。例如在33年熱河作戰上,日軍便是請示天皇意見。當天皇下令「謹慎處之」後,日軍才正式開始行動。

又例如很多人認為天皇幾乎沒實權,而實際天皇採用的是內奏。先私底下談好,請求天皇的意見,那上了檯面自然無需更改。順帶還能將其作為之後戰敗的擋箭牌。


看看日本天皇有權力投降就知道他的實權有多大了。


有,當時應該是天皇只領導國家,但並不統治國家。

日本當時所謂軍國主義,就是政府由軍隊控制。允許多政黨存在,但軍人高於一切。

仔細想想,這點好像又跟TG有點像。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潘基文駁斥日本質疑他出席北京閱兵」一事?
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腦洞大開的對抗日軍的武器/裝備?
一個抗戰的故事有人知道是真的假的,有出處嗎?
如何看待國家公布抗日英烈中國民黨將領佔三成?
日本開拓團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