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噪音藝術?
雖然實驗音樂這頂大帽子下的不少作品裡都有可以被歸類爲噪音的成分,但如果一個人說「我是聽噪音的」,指的往往是所謂的 harsh noise,即粗礪、大音量的電波噪音。這類作品通常由硬體效果器或軟體做出,在現場演出形態上亦可大略分爲「手舞足蹈汗流浹背的硬體派」與「冷靜專注的筆記本電腦派」。[1]
我們知道,最早提出噪音也可以入樂的是義大利人 Luigi Russolo,他寫了《噪音的藝術》一文,並發明了一套叫 Intonarumori 的噪音生成器。不過在今天,Russolo 基本只剩下了歷史意義,沒什麼人會去真的聽他的作品。
John Cage 也寫了很多文章,說明噪音與樂音的區分是武斷而多餘的,他的很多作品裡也有噪音的成分,但 Cage 自成一派,不能放到噪音藝術家這個框框裏。
再往下數,Morton Subotnick, Edgar Varese, Stockhausen 等學院派電子音樂家的作品裡都有很多噪音,有時也很 harsh。但同樣,當我們說「噪音藝術」(noise art, noisician)時,指的不是他們;並不是有噪音的音樂作品就叫噪音藝術。
這裡就涉及了噪音藝術的另外一個隱義:非學院派。我們稱之爲噪音藝術家的人,大都隸屬於「地下音樂」這一脈絡。他們的現場演出通常發生在小型搖滾酒吧或是藝術空間,而不是正式的音樂廳、禮堂或電子音樂工作室,他們通常不是研究演算法作曲或聲音合成的技術派,而更強調身體感覺與現場的爽度。裝束上,他們不穿西裝不打領帶,身份上,他們處於江湖而非廟堂。
噪音藝術在各國都有,不過由於我們對日本民族性之極端大都略之一二,所以在涉及噪音這類極端藝術形態時也容易首先想到日本。日本確是噪音藝術大國,甚至在很多人口中,「噪音」和「日式噪音」成了同義詞。作爲緊縛(Bondage)研究者的秋田昌美(Merzbow)將噪音藝術和色情順理成章地聯繫在一起之後,更是成爲很多人心目中噪音藝術的代名詞。
接下來也要講講大部分人可能要問到的問題:爲什麼要聽噪音?好聽在哪?就像好奇的旅行者不會只去玫瑰色的地方,一對有探索性的耳朵不會只聽莫扎特,也不會只聽「好聽的」。主動聆聽的過程,就是擴張你的個人知覺範疇的過程。噪音當然有爽的地方,快感和痛感乃一線之間,全在一心。巨大的音量、對耳膜壓倒性的衝擊,你越是抗拒,就越難受。一旦嘗試擁抱它,就是另外一番天地。Merzbow 說,如果「噪音」的意思是指令人不舒服的聲音,那麼流行音樂對我就是噪音。簡單的真理。我有朋友就完全受不了莫扎特 、wah-wah 踏板的效果,以及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開頭那種聲響。而《最炫民族風》則是不折不扣的噪音了。
具體有哪些代表性藝人,恕不一一列出。以前出過一張《日美噪音協議》合輯,聽過之後可知大略:
http://www.amazon.com/Japanese-American-Treaty-Various-Artists/dp/B00000384T
---
1. 當然,也有像已故的 Helmut Schaefer 那種「手舞足蹈汗流浹背的筆記本電腦派」,爲特例。參見《超越聲音藝術》。
噪音Noise和噪音搖滾Noise rock並不是一回事情,噪音是聲音的範疇,來源於對於生活的聆聽,和人耳過濾的聲音的探尋,而噪音搖滾只是偏無旋律但有節奏的搖滾樂。
國內的噪音搖滾樂隊:carsick cars
他們很吵,但仔細聽一下又不是那麼簡單-----某妹子原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在《中國好聲音》盲選階段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個外婆?
※在武漢音樂學院學習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星際穿越》配樂靈感?
※編曲小白,怎樣通過logic學習編曲?
※《愛樂之城》原聲音樂中,Justin Hurwitz 創作的音樂屬於 Jazz 的哪個分支?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