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無我無相,為什麼又要強調破「我執」和「法執」?是否有違「自性」的說法?
佛經說「觀心者得解脫」,可我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要如何去觀? 法執是所知障,若放下所知障,我即有知也是無知。我不依靠我的認知和堅持存在,我甚至不存在。可是世人堅持我執法執,不就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存在么?那豈不是連初衷都違背了?
話說,鄙人光顧著寫批評,卻忘了解答這位知友的問題,多謝@何不至提醒了我。現在我來為這問題貢獻我的綿薄之力吧。
為了問題和回答關聯性更強,我將之前寫的批評放到了文後,並隱去了所有個人信息。
鄙人以為,題主疑惑的產生主要緣於讀佛經沒讀仔細。@yolfilm說:「離經一字,還同魔說」,是很對的。
題主必須注意到,佛經里沒說「觀心者得解脫」這句話。佛經,準確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的是:「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這話有一個大前提:「三界之中」。什麼意思呢?佛的意思其實是,對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芸芸眾生,主宰他們一切的是「心」。這時你要動腦筋了,佛只說三界之內,那麼三界之外還是這樣嗎?佛、菩薩和羅漢,這些三界之外,全然解脫的牛人,還會是「以心為主」嗎?不是了,三界隨著他們「心」的消失,一起寂滅了。
你說:「可我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要如何去觀」,親,落了空執。還是那句話,明確佛說的那個前提後,你就不會疑惑了。題主啊,請注意了,我們本來無心無相,但誰說我們現在無心無相?你我都還在佛說的「三界之中」啊,所以我們還是有心的啊!
我本無心無相,不錯,但題主你也會說「我本」這兩個字了,本來是沒有的,但你我落到三界之中,所以就有了嘛。等你我超脫三界之外,識得本來面目,那時,你我的「心」和「相」又會如水蒸發,瞭然無蹤。
再者,題主你當知,這心到底是什麼心?我挑明了,是妄心,是一直讓你我不能解脫,久住輪迴,不脫三界的妄心。用英文翻譯,這「心」不當翻譯成mind(想法),當翻譯成desire(慾念)。所以佛在這部經文里說: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煩惱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因為有這個妄心,有這個慾念。
正是因為看到這心不讓你我解脫,佛慈悲啊,所以才教我們去「觀心」,而你大大地誤解了「觀心」二字。
觀心,觀心,佛不是要你觀想有這麼一個心,而是要你觀想沒有這麼一個心!
在這部經文里,佛是這麼說的: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凈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佛說得非常抽象,但是佛沒有故弄玄虛,佛打了個比喻,明白這個比喻,你就廓然開朗了。佛說: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我們這個妄心啊,像河流,只要流入「法性」的大海里便會融合一起,不起分別。當流入法性大海後,「心」也跟著消失了,「相」也沒了,因為都同歸本來面目了。請問你還能從大海里找出哪些水是來自長江的嗎?
這就是佛開示給你的觀心法:慢慢地讓這個有「我執」和「法執」的心,歸於「法性」,最後達到「無我無相」的境界。對了,你的自性是什麼?你的自性就是沒有自性啊!你的心是什麼?你的心就是沒有心啊!
——————————————————這真的是分界線—————————————————
我看到有如下截圖裡的回答,有幾點質疑。
回答說:「佛法不是分析法」,不知結論從何而來,出自何處經典,請給references。我雖然對佛學只涉獵皮毛,但還是知道早在原始佛教時期,就有因明學派,極重邏輯分析,其中法稱大師的《七論》堪稱各種分析法大全。如果你覺得理解不了聖者的著作,建議你多讀讀舍爾巴茨基的《佛教邏輯》,裡面有系統地介紹了佛教的分析法。
其次,你又說「另外,你不知道佛教中的無心,是個什麼無」,說得好像你就全知道一樣。你如果真的知道,我倒是虛心受教啊,但你說了這句之後,就不解釋了,而是故弄玄虛地說些,佛法講究的是悟性,最好是他沒講到的,你都悟到了。如果是這樣,那我真的不知道為啥佛要不停地說法,苦口婆心,乃至說了法後,怕你不懂,還來個偈,再怕你不懂,再來個咒。最後,三次集會整理出來的佛經極為浩瀚,以至龍樹菩薩到龍宮看了三個月都沒能看完其中一小部分。如果依你所說,我更搞不清佛祖為啥留下幾萬法門去循循善誘我們這些凡夫,讓我們不至於墮落。
所以,其實這個回答錯了。佛法講究的不是悟性,而是平等,是眾生平等!無論這個眾生有沒有悟性,有沒有慧根,佛也會平等地幫助你。就算你愚痴得千劫萬劫在餓鬼道,佛也會讓你早日超脫,得無上道。這是佛的慈悲,更是佛之所以為佛。不然地藏菩薩為什麼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明白這點才是真佛子,不明白這點是未入門。
再次,悟是怎麼來的?憑空而來的嗎?不是的。說到底,還是要依文解義,利用「文字」這根手指,指出法這個「月亮」。所以六祖說:「執空之人有謗經者,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言語,便是文字之相」。六祖留了本《壇經》為啥啊,為了就是讓你有個文,來解其中之義,不然你學個毛禪,讀個毛經。所以啊,我們學佛啊,還請乖乖依經文,去解義,乖乖念佛求往生。我們這些初地菩薩都不是的人,連文都不願意去依,你依什麼?不會走,就想飛,是最要不得的。你又說,楞嚴經說「凡有言說,皆非究竟」 。不好意思,我又一次表示質疑。這話出自第幾卷啊?當時是跟誰說的啊?怎麼的語境啊?請明確點出。不然,你這是連「依文解義」都做不到,只不過了斷章取義」罷了。據末學查閱《楞嚴經》全文,裡面壓根就沒有這句話。《金剛經》有類似說法,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佛沒說,卻說佛說,大妄語啊!
然後,回答又說,要想真正的明白你的問題,最少你要有三年以上的修學佛法,我很懷疑你是怎麼就得出「三年」這個結論。為什麼一定要三年以上,而不是四年以上,不是五年以上,不是六年....你是怎麼定的這個量?你看,六祖就不會說你這樣的話了。六祖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正因為人有利鈍,所以佛教廣立法門,讓有些人慢慢來,讓有些人快快走。有些人有累世的因緣,聽法三天就悟了,而像六祖這種逆天級boss,更是只需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相反,一些業障太深的人,單是消業估計也要半生,三十年可以悟就很不錯了。用修學佛法三年作為一個判斷標準,吾未見其明也。
最後,哎,我要深刻地自我批評,為什麼呢?因為我用邏輯分析來和一個不講邏輯分析的人分析問題,那是緣木求魚,是煮沙成飯,是刻舟求劍,是生了妄念。佛看了我一眼,搖了搖頭,說:無有是處。佛教是解決煩惱的問題。煩惱就煩惱在,本來沒這回事,你當成有這回事,煩惱就來了。無我相,是從「實相」上來說的。我執和法執,是把「名言」執為「實有」。這就叫「戲論」。
好比你做夢,夢見自己在北京買了100平的房子,3萬一平,剛過戶完,房價暴跌到1萬一平了。煩惱得不行。這時候,醒了,發現自己還是個北漂,根本沒有房子。煩惱也就沒有地方附著了。
夢裡的煩惱是真實的么?是的。真實不虛。做噩夢時你會血液循環加快,渾身大汗,心臟狂跳。醒來還心有餘悸。而夢中的事情是真實的么?不是。所以,把虛妄的事情執為實有,就是煩惱產生的根本原因。我,法,這些都是虛妄的事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把這些當作實有,煩惱就來了。所以,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就是點破這一層。車軲轆轉啊轉,車軲轆理講不完
按照佛法的解釋,人的構成有五種因素:
色:一切物質形相。
受:領納感受。想:思想。行:潛意識造作相續之慣性。
識:了別認知與含藏。換言之,沒有存在於五蘊之外的世界,沒有不是五蘊所構成的生命。
「我」是一堆被欲愛所推動的五蘊。
破我執——人無我的意義在於認識到我們存在本身,在時間長河流轉之中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不變的自我。這稱之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
破法執——法無我的意義在於完全了知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如幻不實的,本來沒有生起,所以也無從壞滅。
——苦沒有真實的生起,所以也沒有真實的滅度。我執是對自我形相以及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的執著,認為其中有一個確實的、不變的「自我」。
那麼北傳佛法中說的法執是什麼意思呢?法,即代指於一切精神物質現象,在這裡可以把法執解釋成為:執著於認為世間現象是無常、苦、無我,對於這個真相的「認知」,便是法執。
南傳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世間相是「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上,目的是為了趨向於解脫。因為無常、苦故了悟無我,在這個過程中認為可以獲得真實的「涅槃解脫」,而這正是「法執」。
北傳藏傳的修行,並沒有否定南傳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因為三法印的確立可以使我們獲得一個心行——那就是出離心。在這個基礎上,大乘佛法提出了「一實相印」,即自性,真如。
一切大乘的修行,如果沒有了悟真如,那修行便是無根浮萍,空談誤佛國呀!(不好意思賣個萌先)
在實相的層面,無言無說亦不妨訴諸言說,聖者一旦證悟實相即如圓覺經所云: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就本來面目而言的確是無我無相,無需修正,自得心開。就無明煩惱而言就有我執與法執,當一個人真正明心見性,徹悟本來面目,會發現所謂的我執,法執也是了不可得,猶如空花水月。在凡夫地一切都有,在如來地萬般皆空空寂寂。這是不同層面的見地,不可混淆。
說簡單點兒,不引經據典,你還沒有到無人無我的境地,所以要破我執法執,若是到了那個境界,三藏十二部經都是戲文。佛陀的難處在於要用語言文字做工具讓眾生領會到一個超越語言文字思維的境界,禪宗管這個叫「指月之手」,你不知道月亮在哪裡,我用手指給你看,你看到月亮了,手就沒用了。一個道理。
怎樣才能放下執念
meidaoli0207:
中國的道家,就是很講究破我執的,道家講:「無我,無欲,無爭,天人合一」,
就是要破除人對於這個短暫世界以及有限自身的執著,從而讓有限的個體溶入無限的天道,使人短暫的生命能夠超越這個世界上的幻象,獲得永恆;中國的儒家也是很講究破我執的,孔子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些思想就是主張破除人對自我的執著;
佛家也是很主張破我執的,釋加牟尼在金剛經第六卷『正信希有分』中講:「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說,用舟把人渡到對面,連舟本身都要舍掉)」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很感動,我不能不承認這些都是很不錯的思想。
這些為人類尋求出路和拯救的人,他們是智者也是悟者,遠遠的走在了普通人的前頭,他們對自我有限性的認識上都走向了一致,提出了「破我執」的思想。那些在世俗中的一些思想家和哲人也是一樣,他們在思想的過程中也是認識到了人的有限,希臘的哲人說:「認識你自己;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人是自己的牢籠」,
希臘的一些哲人認為要認識真理,就要跳出自我。他們的這些思想和現代的學問的又接上軌了。近代西方文藝復興認為人的理性可以解決一切,經過文藝復興,經過了二戰,人們認識到自己是有限的,人們開始反省人的理性,並逐漸認識到人的理性也不能成為人的救贖,
因此有的學者提出了:「理性不能成為人的拯救,理性的最高境界是認識到理性是有限的。」在這樣的前題下,就要求人們要謙卑,就是說由於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能代表絕對真理,人們的一切思想和學說都要拿到現實中去檢驗,這是經驗主義的理論基礎;人們還認識到了,因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每個人可能犯錯誤,因此,人要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觀點,不能把自己當作真理的尺度,
在這基礎上,人們就提出了:「客觀」的立場。這樣的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破我執」,就是出於對人有限性的認識,因此不敢把自己當做絕對真理,也因此更加接近了真理。
和道儒佛以及世俗學問一樣,基督也講「破我執。」近來,我在和幾大宗教的朋友對話過程中,發現了道儒佛以及世俗學問和基督教導最大的地方在於破我執:「基督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還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凡愛自己生命的必失喪生命,凡恨惡自己生命的要保守生命到永生。」這些都是講人要破我執,和道儒佛以及一些世俗學問的教導都很象的。
只是,基督教導和道儒佛以及世界學問的差別在於:別的宗教或學問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來頓悟來破我執,他們破除了自我以後,尋求的是達到一種境界,試圖溶入這種境界,以求達到對有限之生的超越;但是基督教的破我執不是靠著人的能力,基督教導認為人都是有罪的,人沒有能力靠著自己超越自身的罪性和有限性,就象人沒有能力提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因此,人就需要上帝的介入才有可能離開罪惡和超越自己的有限歸入永生,否則人的任何努力都不能使人得救。
可見,基督教和道儒佛和別的宗教以及世俗各種學問是有共同點的,最根本的共同點就是破我執;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就是怎樣的破我執,靠什麼破我執和獲得永恆?」
不同信仰的朋友們可以求同存異,這樣的過程一定會使我們越來越接近真理的實質。一、道友之惑在於真妄不分。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第八識如來藏,妄心是第六識意識。此兩者並行運作,同時同處。「觀心者得解脫」,能觀者妄心,所觀者真心。「我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此是真心所住之境界相,即是證悟者意識轉依真心後站在真心的立場所觀內涵,因真心對一切法無分別故,既然不分別一切法,當然無心無相,甚至無我。順超道友所引經文「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凈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亦是對真心所住無境界的境界相所作描述。所以第八識真我「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但不妨礙假我第六識去找到真我,然後才能現觀其無我性。二、所知障是對真心功能認知不夠而對成佛有所障礙,非是道友所理解自我的「認知」存在而對成佛有障礙,故惟有如實深入現觀才能打破所知障,而非所謂放下所知障。
而道友所述之我,皆是假我,三乘見道皆是要斷此我見,方謂佛法入門。
回到題目來,則無我無相是第八識真心的體性,我執與法執是妄心對真心所生「蘊處界及一切法」的錯誤認知,於無我中計為有我。故大乘通過實證真心,然後比對真心與其所生法,確認人無我,法亦無我。而「自性」亦是真心之別名,故題目可轉成「自性具有無我無相的體性,而自性所生蘊我及一切法均無有常住性,非是真我,如此認知乃是正見。」所以義理一致,無有相違。觀心無常啊,因為普遍人認為心是常的,所以觀心無常就是破我執。
佛教的正定只有四禪,但是為什麼把四空定和四禪並列而建立四禪八定?因為四空定是印度的主流外道見,把它們和四禪並列是為了簡別佛法和外道,而四空定的共同特點就是都認為本心是永恆的不會斷滅,但是證到最後發現本心似乎也可以斷滅,但是又不敢斷滅,所以才出現了「非想非非想處」,而原始佛法是認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不斷滅的,因此提出了滅盡定,也就是說本心完全可以斷滅,觀心無常。我正在讀江味農大德的《金剛經講義》,中間有一段與此類似,希望可以幫到您:
大乘佛法,塵說剎說,橫說豎說,面面俱圓。最要是破執,一有執即落二邊,不著有,即著空,不是中道。聽法看經,亦須面面觀之。倘著一邊,即不得受用。佛說了義,不說不了義。說得徹底,尚恐聽者不明,說不徹底,如何能令人了解。聽者亦然,否則般若之理,不得了解。故須面面說。又說而不說,留一點讓聽者去想。若將極深道理,一一說盡,則聽者不復用功。故古來禪宗祖師,開示學人時,恆留半句,待人自悟。否則專事抄寫講義,自己不在此中努力,打一個筋斗,有何用處。看本經上文,明明說不住六塵而行布施。蓋以住於境,則心不清凈。須一無所為方可。然此處則說福德不可思量,豈非上下文意義衝突耶?福德非即相乎?何故處處言不住,又處處言福德乎?須知上文教人不住六塵,是教人不執著,並非滅卻六塵。下文有於法不說斷滅相可證。蓋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托境方能起修。布施而講福德,即指示人以下手方法。故教人學佛,必須托境,方可下手。自己學佛,亦必須托境,方能下手。本經說不住六塵,而彌陀經全寫極樂世界之六塵,看似相反,實則相同,且正可見凈土境界之高。苦惱眾生,起心動念,不離六塵。凈土法門之妙,在改變眾生之心。而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即不住空,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即不住有。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轉移。使眾生心轉向佛境之六塵,即脫離五濁之六塵,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即在此。
這可能是很多學佛者的通病:把佛的境界和人的境界混淆了。」無我「是佛或菩薩的境界,」有我「是世人的境界,而修佛,就是從」有我「轉化為」無我「。當你處於」有我「境界的時候,就要破解」我執「,當你已經破除」我執「,也就」無我「了。如果你還在」有我「的境界,就想著按」無我「的境界行事,那當然就會出問題了。所以,我們看佛經,要看這佛經是講給誰聽的,如果是講給非自己境界的人(或眾生)聽的,那就不用想太深入了。
「觀心者得解脫「這句是以佛性的位置意識看人性。」可我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要如何去觀?「你本無心無相無我!!!你如何觀照得知?此」無心無相,甚至無我「正是【你執】和你執你【法執】而生」自性「 自性本來你無法知道。「自我存在」是人性的需要,是人性的本來,是因「【我執】【法執】」是果 皆非佛性。
切莫以人性去推理或者揣摩佛性。
佛法無量可悟不可修,悟 在知,修 在求,不得涅槃。觀心者可遇魔殺魔遇佛殺佛,但千萬別拿這句話去傍佛傍魔。如果大家都不說,如何每個人有可能明心見性,即心即佛。佛說即非佛說,是名佛說,法,非法,非非法。還有就是關於我執,不管是禪修還是其它,都首先強調的是專註到一點,再去掉這一點。
佛法的一切言論分為四種範疇,名為四悉檀
1.世界悉檀 "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 ,此悉檀總括世間假名與方便法. 佛法不是憑空存在的,是依憑於人的認知範圍的, 但導向於空性. 所以需要有世界悉檀的內容以漸次深入2.各各為人悉檀 "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 同一種開示,對某個人很當機,另一個人則未必適合.3.對治悉檀 「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如重、熱、膩、酢、醎、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葯,於余病非葯」 為對治而說的法. 例如不凈觀破貪慾,慈悲觀破嗔恚,因緣觀破愚痴. 若在貪慾人中說慈悲法,則增益貪慾, 若為嗔恚人說不凈觀,則增益嗔恨. 包括你這裡說的"破我執、破法執"都算是對治法. 破我執除"能",破法執除"所",能所雙亡,空性自現. 常人執著深重,若沒有方法來對治,猶如重病無葯,命且堪憂,何論理想抱負?4.第一悉檀 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 只有在第一義悉檀中,才含攝你所說的"本無心無相,甚至無我". 然而第一悉檀非思維力能碰觸,非雜念人能得,非垢重人能見,非智慧人能悟. 所以需要前3悉檀的方便施設.如果不了解四悉檀,則會發現佛法中處處矛盾、處處相抵,或者是心有所悟卻不知道如何修證。從四悉檀來看佛法,則清晰自在。四悉檀出自《大智度論》,想深入學可以學習這部論。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說。備最上之機。若不假立言詮。無以盪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獲忘。自合天真之道。
無相就是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我相,即是離我執之相。我執指人我執,法我執。這就是破法,我二執。破此二執,就是證得清凈自性。"觀心者得解脫」,是說觀心即是解脫,不是觀心之外還有一個解脫可得。觀心者,本無心可觀。心本清凈,離一切相,了不可得。不可得心即是諸佛如來真如本性。不知你從哪學到的佛法理論,很混亂。還是到寺廟裡請出家師指導你如何正確修行吧。
本來就不存在,偏要「存在」幹什麼?!不存在是真,存在是假。不要顛倒去和愚人同流合污!
沒看明白,估摸著是「先看到它有,再看到它無」的過程吧
「觀心者得解脫」是針對「有我」的人講的,「有我」可以通過觀心來趨向於「無我」的境界。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有我」的。你即以達到「無我」的境界,無心無相,又怎能觀心。 觀心是一種達到」無我「的方法而已。
真實是無我,我執法執是還原真實前的錯覺導致的痛苦和錯誤。同人喜憂,如川流入海,百川同歸時則得忘我,入無我之境。慈悲是無我的結果,更是求無我的途徑。只有入海,才能看不到自己。淺見也是收穫,希望能分享。
推薦閱讀:
※清凈自性何以存在?
※學俱舍論哪個版本好?
※佛教和基督教衝突嗎?
※起心動念皆有聲相?
※五祖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怎麼解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