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方舟子和他主持的新語絲對中國科研發展的利弊?


中國科研環境現在受到兩方面的威脅:作假,和方舟子式的打假。2006年自然雜誌曾有專題文章分析這一情況[1,2,3,4,5],這也是我及我周圍的一些朋友所擔心的。

作假成風使中國科研界烏煙瘴氣,方式打假使中國科研界人人自危,科研人員心灰意冷。

很多朋友認為方雖然過分,但起了作用。其實不然,方的行為沒有讓作假之風有任何改觀,反而打假在科研界成了互相攻擊的工具。類比文革的大字報和武鬥不會讓社會更純凈。作假和方式打假合力,能更快毀滅中國科研。

中國科研的正確發展方向,是形成有效的第三方監督,讓方舟子失業。方由於其個人缺陷,已經無法承擔第三方功能。就算這個機制暫時無法建立,方式打假必須有人監督和遏制。

[1]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2/full/441392a.html

[2]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ature.txt

[3]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3/full/441549b.html

[4]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nature2.txt

[5]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fuxinyuan.txt 120位學者聯名公開信在此貼最後。

-- 陳浩


拋開其個人性格缺陷或行事風格的各種主觀因素,就針對方舟子的打假的效率這一點來看,毫無疑問是很低下的。

因為方舟子打假的方式仍然是一種自發性的,民間「行俠仗義」「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方式。方的學術打假,很多時候只是做到「把某個人在學術界的名聲徹底搞臭」就算贏了,大勝而歸。但對中國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和體制沒有根本性的影響。方本人不知道,也無力去發動一場規範的,大規模的學術界改革。

方的打假方式也很難被複制,畢竟這需要高度的熱情,投入大量的私人時間和個人事業的犧牲。

但科普方面方舟子的效率還是可以的,畢竟科普這東西做一點有一點,在媒體上露面多了,積累下來還是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大眾。

因此,指望方舟子能改變中國學術界的風氣?不如先問問:王海改變了中國市場上假貨,偽劣商品橫行的現象么?一兩個見義勇為的大俠能改變整個社會的治安狀況么?


前兩個答案純粹瞎扯淡。

方舟子就是全部打錯了,中國科研也毀不掉。還人人自危,他們過的好得很,基金照拿,實驗照做。因為中國的科研不是靠發nature,science起來的,是靠nature,science報道中國人自己爆炸原子彈起來的。

至於第二個答案,方舟子根本就不是媒體,而且在中國信媒體,還不如信方舟子。


基本上新語絲屬於方舟子的素材庫,方舟子起到的作用是最起碼的不讓事情更糟糕。弊端我覺得沒什麼問題,無非挑逗了一些人利益的神經,有這麼一個很純的人來敲警鐘是一種值得更多鼓勵的行為。科研目前還在體制內掌控,方舟子也只能對事後結果做做補救,大修無力呀!

(修正說法,在他另一個角色跨界時,是不適用此說法的。)


他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學術風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他打掉的很多人,我個人是很開心的。在這個弄虛作假者橫行的國度,有這樣一個瘋子一樣的打假者,不失為一件好事。


能做一隻牛虻也好,方舟子很好的刺激了某些人,也驚醒了一些人,我支持。

在他打的假和做的科普方面,我還沒發現大的問題,好像也沒冤枉誰,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監督渠道,相信會有一些人在抄論文的時候多思量一下,也是好的。


我個人覺得,方舟子的標籤是極端科學理想主義(或者叫科學原教旨主義,運用科學的手段比較極端和排他,對一切不同聲音零容忍,進而起到壓迫他人,壓制不同聲音的效果,從手段上來說,方和他的死敵-宗教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樣的極端主義,如果作為主流科研發展的動力是要出問題的,但可以作為不同聲音,以及監督制衡的力量存在,應該肯定其在科普和打假方面的積極作用,去其糟粕(那些無限上綱的垃圾),取其精華。


為什麼方舟子式打擊也有弊,我試舉一例:

汪丁丁教授把 amino acide 翻譯成了「阿米諾酸」。在我看來,這個和科班出身的翻譯出「常凱申」還是有差別的吧?

新語絲上收集了各路支持方譏諷汪的素材(還是段位很低那種),並沒有對話的意思。自說自話就沒意思了,預設立場比別人高一等叫什麼監督制衡?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地學習線性代數?
學術性的文章該去哪發表?
發表人生中第一篇論文是什麼體驗?
想發電子通信類的論文,請問SCI、EI、IEEE是什麼關係?國際會議、期刊、快報又有什麼區別?
如何才算一個真正的科研人士?

TAG:科研 | 學術 | 方舟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