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業務?

新聞原文:

11月14日下午消息。今日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股權的95%正式轉讓海信。

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該項股權轉讓金額暫計為12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54億元),預期將於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數據顯示,2016年,東芝電視銷量仍位居日本市場前三,收購完成後有助於海信電視提升在日本市場的影響力。收購後,海信將整合雙方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快速提升市場規模,加快國際化進程。

題注:因在相關新聞中未查找到相關技術專利的消息,各位如何看待此次收購的利弊?是否對中國電視顯像、晶元及音像技術有所提升?以及國內品牌開拓國際市場有正面的幫助?


本文對比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估算 海信用129億日元收購東芝電視業務到底劃不划算。

三井集團的核心企業——東芝株式會社已經日落西山,東芝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務造假案,2016財年錄下了高達94億美元的虧損,即便是這樣一個巨額虧損的年報,第三方審計機構直到2017年8月仍然不同意在其財報上簽字,估計東芝賬面底下的坑還很多,這個曾經連美國人都感到頭疼的巨擘目前正在斷臂求生,面對資不抵債的殘酷現實,東芝只能變賣業務和資產,獲得現金流,償還債務,否則會被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而且東芝因為造假還面臨海外投資者的維權索賠,新聞如下: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東芝和中國海信集團洽談,將東芝旗下電視業務TVS的95%股權 出售給海信,售價129億日元,約合7.96億人民幣。同時海信獲得東芝電視 40 年全球品牌授權。

東芝公司在整個2017年霸佔「東芝」詞條搜索結果的新聞大多是三大資本陣營競購東芝半導體部門的新聞追蹤,期間各種捕風捉影的新聞和曲折故事 夠電子板塊的新聞編輯們混一年稿費了。今天是鴻海有戲翻盤,明天是日本產業經濟省不同意海力士索要過多,一會是貝恩資本和日本產業再生基金聯合,一會又是銀狐資本和日本丸紅商社結盟,期間各種版本和猜測鋪天蓋地。。。。。。半年談判耗下來,東芝光談判成本、政策搖擺成本就消耗頗大。

由於東芝半導體業務旗下的一部分Fab還有另一個合資股東——西數(Western Digita),西數不斷阻擾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東芝光處理和西數相關商業糾紛的代價就已經難以用錢衡量了,直到東芝半導體業務的出售結果敲定後,西數依然沒有放棄阻擾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並且和東芝撕破臉,把東芝告上了國際商業仲裁庭,(東芝這些合資Fab原來的合夥持股法人是另一個快閃記憶體晶元巨頭——閃迪 Sandisk,由於西數在2015年以190億美元收購了閃迪公司後,西數就成了東芝半導體的合夥持股人)

下圖是東芝和西數合資的位於日本三重縣的Fab2,用於生產NAND晶元。

三重縣的幾座Fab便是東芝出售的半導體部門的核心資產。

整個競購談判過程中,東芝和日本官方絲毫沒有在收購價上讓步,競標結果和半年前傳言的180億美元沒有多少出入。東芝也沒賣出溢價,整個2017年,NAND快閃記憶體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也許東芝期間還有過抬價的嘗試,而美國投行、韓國海力士也沒有妥協讓步。從這件事上看,東芝在出售資產時價格談判的餘地太小。

只要東芝財務報表下面再沒有隱藏超乎第三方審計部門預期的窟窿,這180億美元足以讓東芝躲過眼下的退市危機。

那麼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到底是賣賤還是賣貴了呢?東芝的半導體業務的核心部分是NAND和NOR存儲晶元業務,如下報表:

該業務在2016財年的運營利潤為1866億日元,約合16億美元,雖然還不及三星電子NAND晶元業務的4分之一,但可以說是東芝集團的主要財源了,也是日本最後剩下的還算有競爭力的半導體行業實體。如果按照銷售額的5%扣除各項費用,估算出半導體部門最後的凈利潤,光針對NAND晶元這塊業務,收購聯合體的出價也沒超過16倍的市盈率。

再從市凈率的角度來看,東芝在三重縣的Fab資產不大可能低於100億美元,因為任何一座NAND晶元Fab建設、升級的資本投入成本 都沒有低於30億美元的。即便按照半導體行業中設備折舊 必須5年全部折完的標準估算,東芝最近5年內投入在6座Fab中的設備成本累計折舊算下來也不會低於80億美元,另外還有Fab的廠房、地皮,所以筆者估算出大約100億美元的凈資產。(其實半導體行業的設備折舊規則有些嚴苛,大多數設備在運行10年後仍然有相當的使用價值,但在財務報表上卻一定要5年內折舊完。)大致估算一下,收購聯合體拿下東芝半導體業務的出價市凈率不超過2倍.

而且,隨著3D-NAND晶元價格進入大牛市,加上快閃記憶體晶元(NAND)行業逐漸走向寡頭化,每一輪產業周期中都有弱小的競爭者被淘汰,未來3D-NAND晶元價格預計依然是非常堅挺的。預計到2017年4季度三星電子在全球NAND晶元市場中的份額將接近50%,對全球快閃記憶體供應鏈產生重要影響,全球很多公司、國家都急需獲得屬於自己的NAND晶元產能,應對三星的影響。NAND晶元產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麼重要的收購案,市盈率不超過16倍市盈率,市凈率不超過2倍,這種收購市盈率在歐美股市中也許不少見,但在A股中幾乎沒有。

從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的曠日持久的談判來看,東芝雖然急缺錢,但也不甘賤賣自己,日本政府的相關產業救濟基金、產經省在洽談過程中也是錙銖必較,要麼嫌美國、韓國 企業砍價凶、要求高,要麼怕郭台銘和中國大陸是一個陣營,這反應了當今日本人骨子裡面的傲慢、謀而不決與遏制中國的心理。

海信集團自然沒有貝恩資本、蘋果、海力士這些大資本那樣的議價能力,不過,東芝的電視業務也遠遠沒有東芝半導體業務那樣的重要性,收購方和被收購方是同向變數,值得比較一下。

東芝出售給海信的電視業務子公司TVS,全名 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如果硬按照字面翻譯,這不過是一家顯示解決方案公司。說白了,東芝出售的「電視業務子公司」就只是個負責電視機系統集成、組裝、調校的部門。並沒有龐大的工廠實體,其實東芝早已剝離了自己的顯示面板業務,將面板資產和 索尼、日立剝離出來的面板資產 合併,形成了今天的JDI公司(Japan Display Incorporation)。

JDI (Japan Display Incorporation)是日本面板行業最後的陣地,然而這座陣地正在迅速崩塌,在韓國三星SDI、LG Display,中國大陸京東方、台灣友達 的雙面夾擊下,JDI已然扭虧無望。尤其是進入OLED時代後,JDI的衰亡只會加速,JDI到現在為止連一座OLED 廠都沒有奠基,JOLED的量產也是遙遙無期,不過日吹PPT照吹不誤。

JDI在2016年已經進行了一輪3000人的大裁員,2017年還得繼續裁員,下表中JDI在2016財年的凈虧損為316.64億日元,2016財年凈虧損為318.4億日元:

下面是JDI分別在2017年第2季度和2016財年第2季度的營收、運營利潤和凈利潤對比報表:

在2016財年2季度,JDI在運營利潤環節好歹能勉強盈利,只是算到最後凈利潤的時候為虧損,可是到了2017年同期,連運營利潤都是大幅虧損了,而JDI真正的噩夢還在後頭。

JDI為了研發OLED和索尼、松下成立的合資子公司JOLED到現在都還只是個空殼,隨著iPhone8的潰敗和 iphoneX的火爆,蘋果從2017年第4季度開始全面轉向OLED屏幕,JDI現在基本靠日本的本土電子品牌和中國手機廠商的中小面板採購維持運轉。

JDI會不會被郭台銘收購,不好說,但個人覺得郭台銘是不會去接手這個爛攤子的,JDI的意義比起東芝半導體部門差遠了。

JDI本身就已經成了東芝的出血口。話說回來,不管JDI未來命運如何,東芝在JDI中所持有的股份、資產都和東芝出售的電視業務TVS沒有關係。

當然,不到8億人民幣的收購怎麼可能拿下一座面板廠,這年頭,8億人民幣連一條面板產線都拿不下來。

海信這筆收購款並沒有拿下東芝什麼實體資產。而且東芝集團的整體權益算起來是資不抵債的,如果拋開集團中盈利能力還不錯的半導體部門,剩下的東芝子公司就更是負債高企了。出售給海信的電視業務子公司 TVS業績在東芝各部門中算是較糟糕的,很可能是資不抵債。自然就沒什麼市凈率可言了。

再從市盈率上看,東芝電視業務——TVS公司 2016 年實現營業收入額 27 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為 虧損 5.7 億元人民幣。既然是大幅虧損,那就連市盈率都無法衡量了。而且東芝電視業務的毛利潤率非常糟糕,營業收入額 27億人民幣,毛利潤確是負5.7億人民幣,毛利潤率為19%,負值就算了,還負這麼多。

再看看東芝電視業務的業績趨勢如何,根據 Euromonitor2016 年數據, TVS 的主要銷售區域為日本( 84.6 萬台, 年增長率為 4.6%)、美國( 50.2 萬台, 年增長率為 10.3%)和德國( 29.2 萬台, 好不容易在德國市場增長率為正值了,雖然僅為正 0.6%); TVS 公司在日本國內市場份額為 14.8%,同比下降 1.3個百分點,位列日本市場行業第三(第一名夏普市佔率 36.3%,第二名松下市佔率 20.9%,順便說下,日本市場本來就是個逐漸萎縮的市場)。也就是說,東芝電視在全球大多數市場都是潰敗趨勢。

而且從東芝電視的價格定位來看,當今的東芝電視也不是什麼高端電視,定位屬於中端,並無讓人耳目一新的技術亮點。JDI的境遇都尚且如此,東芝的顯示技術還不如JDI。無論是OLED, QLED,還是Mirco LED,東芝基本都沒有主導權,只剩那堆無商業制衡作用的實驗室專利(實驗室專利相較工廠專利、標準專利是兩碼事,日本最多的就是這種實驗室專利,真正能夠起到商業作用的往往是工廠專利、標準專利)。

也就是說海信出價近8億人民幣買到的主要是品牌和渠道,以及一部分東芝TVS子公司的日本團隊。

為何東芝的半導體能賣180億美元,東芝還要出急著售其他業務呢?當然是因為東芝現在急缺現金,有人會繼續問,難道東芝半導體業務賣出了180億美元還不夠應急嗎?

其實,截止2017年11月,東芝的半導體業務在實質上還沒賣出去。

從法律程序上講,因為西數堅決不同意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將東芝告上了國際仲裁庭,東芝目前的半導體業務出售事宜已經陷入實質上的僵局。東芝財務上的窟窿遲遲得不到填補,禍不單行,就在10月份,日本證監會也展開了對東芝的會計調查,東芝的財務信譽已經是危如累卵,此時哪怕被發現了財務上的瑕疵,都可能進一步抬高東芝的借貸成本。

2017年的東芝集團整體依然是虧損,現金流更加匱乏,既然半導體出售業務遇到障礙,2017年內難以拿到現錢,東芝必須出售其他業務變現,前提條件是東芝必須找到一個不糾結的買家。

東芝手上現有的業務要麼盈利能力堪憂,要麼東芝不肯賤賣,其實除了快閃記憶體NAND晶元業務,東芝其他業務的利潤率都很糟糕。比如東芝的白色家電和黑色家電業務,基本都是虧損狀態,而且也不再瓦森納協議體系監管範圍內。這也是東芝出售意願比較高的業務,但是,歐美資本對這些業務根本不感興趣,韓國企業也不願意花錢買日本終端消費品牌的債務。

而中國企業花錢買渠道、買品牌的動機成了日本企業續命的福音。

(有些日吹老是說日本要向上游高端業務轉型,所以賣掉這些終端消費品牌業務是必然,其實日吹是在因果倒置。沒有哪個國家、財團甘願自己的企業主動丟棄手上的終端消費品牌,尤其是日本那些標榜終生僱傭制的會社,若非逼不得已,誰願意拋售業務,所謂的那些高端上游產業真的能保證日本1.2億多人口的充分就業嗎?何況日本在電子產業上游的半導體領域已經是一敗塗地了。)

要想在出售其他業務資產時碰到不糾結的買方,東芝只好在中國企業中尋找對象。以往日本企業一向是這麼做的,而中國企業也一向是比較樂意收購日本財團拋售的虧損業務。比如海爾收購松下旗下虧損連連的三洋家電,寧波均勝電子控股的KSS公司 收購日本因質量問題而破產的汽車氣囊製造商高田(破產是高田應對無盡的法律訴訟而做出的止血方法,破產前該轉移的利益早就轉移走了),聯想收購富士通虧損的PC業務 等等。

對東芝電視業務的收購案有點像2013年中國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部門。

2011年衰敗的摩托羅拉公司將自己嚴重虧損的移動業務剝離,打包賣給Google公司。Google在接手的1年時間內將新收購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進行資產拆分,從中剝離出一部分Google認為價值不大或者不需要的專利以及大部分員工,再打包,以2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聯想。

此外,聯想在2016年還花費255億日元(約15億人民幣)從日本富士通公司手中收購了年虧損100億日元的富士通PC業務。

2017年的今天,聯想陷入虧損,品牌存在感不斷下滑,如今再回想聯想從Google手中高價收購閹割版摩托羅拉移動業務的商業案例,真的感覺非常失敗。

聯想早年從收購IBM的PC業務中獲得了成功,便期望在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和富士通PC業務中複製同樣的成功,然而時代變了,這種靠收購品牌、渠道的做法在快速革新的消費電子領域已經越來越不靈了。

如今,一個消費電子的品牌越來越容易被替代、被邊緣化,新品牌湧現速度太快,熱度不高的老品牌容易被淡忘。

在電商競爭激烈的時代,渠道這個東西也變得不那麼穩定了,花代價收購來的渠道可能幾年時間就被對手瓦解。

對比華為和聯想的做法,前者是將分紅後的剩餘利潤注入自己的實體中,後者則是舉債對別人拋售的虧損業務進行高價收購。數年後,哪一種路線更成功,一目了然。

也不必過於擔心,不到8億人民幣的收購價對於海信來說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數目,就當試試水,相信海信最終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來。

備份專用微博號:在貴州吃臘肉666

微博鏈接:Sina Visitor System

順便附帶一篇剛被下線的文章:

如何看待網民們喜歡黑iPhone X?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744424/answer/267464035


討厭看財務分析+新聞檢索式的文章

我作為乙方服務東芝中國不少年,在媒體時對東芝電視也有研究,我估計現在的編輯都不怎麼了解東芝。

東芝電視之前(2010年)就和TCL有合資公司--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東芝佔51%股份,我倒很想知道TCL對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有何看法,國內東芝品牌怎麼整。

東芝在模擬時代的電視IC有很高的造詣,在液晶時代REGZA也算是跟索尼迅銳有得一拼的,不過REGZA不在中國賣,東芝在力推液晶之前,也曾寄希望於S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我估計沒幾個人記得,可惜一直沒有量產,SED授權在佳能手裡,按說SED的畫質是可以秒等離子和液晶的,不知道為什麼沒了下文,哎。談起佳能,15年底到16年初,我們還被安排給東芝醫療做專訪內容,結果只去了一家醫院,就沒了下文,後來得知,醫療賣給佳能了,誰知道他倆什麼關係。東芝映像在裸眼3D上試圖發力,曾見過一台樣機,效果一般,後來也沒了下文。

so,東芝映像沒有值得收購的技術,至少對於海信而言如此。

我們知道海信買了夏普在南美品牌使用權到2020年,夏普曾想收回,但海信不還,不過可以肯定20年到期後肯定不再續了,東芝視頻中國公司的營業執照也是到2020年,so,我可以猜測,海信收購東芝映像的唯一目的,就是日本本土和海外市場的品牌使用權,包括toshiba和regza,日本本部的老年人們,可以繼續做做外觀設計,出一點畫質提升技術的虛名,對海信也就夠了,能打開日本本土市場,和歐洲、南美,北美(雖然東芝很早就放棄了北美)市場的品牌使用權,估計還可以順理成章的拿下toshiba在國內的使用權,那是相當不錯的。

電視這個東西,除了三星 索尼 LG 松下,沒有幾個牌子可以做到全球範圍制霸,所以創維收購了德國美茲,TCL收了德律風根等等,都是為了在海外賣機器,至於是不是海信的牌子又怎麼樣呢,海信的銷量在全球前三/四,跟TCL一直在爭國內第一,幹掉三星、 LG這件事,就指望他倆了。樂視想進軍北美,不是還打算收購vizio么。

so,海信收購東芝就是為了海外銷量,別的都不重要....

東芝現在還沒賣的就剩下PC業務了吧,目前PC業務應該歸新加坡的一個私人企業在運營,幾乎放棄了國內市場,等著看怎麼賣....

ps,現在國內TV行業怕的是裹挾了夏普巨大產能優勢的富士康,看看雙十一銷量表,和大尺寸價格,你會知道發生了什麼。要知道擁有屏幕產能優勢和代工組裝優勢的富士康,甚至在國內也有地方政府扶持,不怕你們幾個地頭蛇,我甚至有個奇妙的預想,20年TV全球銷量頭把交椅是郭台銘來坐。

pps:更

大家腦洞真是越開越大,zol的小編說海信收東芝是為了OLED機型的技術,OMG....就因為東芝1月份出了一台OLED電視.....好吧,一個百家號說索尼是海信代工,並且預測索尼早晚也會把電視和資產賣給它們...........然後..海信收東芝是為了噁心TCL.....


買個牌子和市場,這個價格還可以。你要收購核心技術?一東芝沒有,二也不可能是這個價錢。不過收點專利來防身還是有必要的。

拿聯想收購moto作為例子不是很妥當,因為聯想自己的手機業務也做得不好。但聯想的PC業務不錯,所以收了IBM的PC部門就經營比較成功。海信自身電視業務不錯,通過整合東芝盤子,有望可以進一步擴張。關鍵還是自身要硬。


高票答案回答得很好了。

另外,JDI在OLED大概也沒戲,因為目前JDI最多是在沒有產線的情況下說要量產OLED,跟國內某廠隔一段時間就有給蘋果提供屏幕的新聞差不多,看看就算了。至少國內的OLED已經進入量產的良率提升階段,要吹還沒有量產能力的的JDI,最多吹一吹JDI的OLED技術跟國內某廠能互通有無,拿JDI一篇新聞稿畫的OLED大餅跟已經量產好幾年的三星比,並不現實。

另一邊,三星已經開始畫MicroLED的大餅了。

三星搶灘MicroLED市場 將與蘋果對抗到底!

連畫大餅都落後一代。就算JDI從明天開始量產OLED,也是落後三星一代的情況,不會有多少人認為值得賭JDI了。

電子業的發展趨勢,日本不如韓國已經是事實,不需要吹韓國。不信的話可以去自己查製程領先的幾大晶元公司,Intel 台積電 三星 GF,這方面很久沒有日本什麼事了。


Z20X從此成為絕唱。

其實,日本幾大電視品牌索尼、松下、東芝、夏普、三菱電機在本土殺得非常激烈。

除了夏普近幾年在走神外,松下EZ1000、東芝Z20X/X910、三菱電機的激光背光電視哪一個都不會比索尼的Z9D/A1差,但奈何只有索尼還堅持在全球發售與日本規格同步的電視。

所以,收購就收購唄,反正也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你照樣在國內買不到松下、東芝的頂級電視,而他們的頂尖技術也不可能為國內廠商所用,調性就不一樣。

看夏普被鴻海收購後成什麼樣子……早川德次大概能被氣活過來。

說白了,中國人做的就是門生意,而不是產品。以及把錢扔在日本人面前的那種爽快感,但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技術你還是學不來。別忘了,這次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東芝還保留了5%的股權。

再以及,日本幾家科技公司早已完成轉型,索尼現在是靠遊戲和半導體業務盈利,同時也發力醫療業務,松下也轉去做車載電池和B2B,人家早就不care消費電子了。

東芝也就是沒混好,核電上栽了個跟頭,然後拿過氣的消費電子業務換錢。

試問以上這幾個領域裡,國內的小米、海信等等有說話的份?

人家是默默悶聲發財,國產廠商給人家送錢還嘲諷人家不務正業,高下立見。


反對 @在貴州吃臘肉 的部分答案。

臘肉說的一部分情報是對的。
畫了橙色線的部分:由於蘋果8的歉收,所以為蘋果8l供應led屏幕的jdi遭受了損失。不僅僅只是因為其它同行企業的競爭壓力。

畫了綠色線的部分:oled工廠是否奠基,目前不太清楚。但是根據jdi官方說法看來,2018年開始在石川縣量產。我這個也算是一些補充吧。另外臘肉忽略了一些新聞,我來補上:

jdi噴印oled技術,已經開始小規模使用了。並沒有臘肉兄口中「落後於時代」那麼誇張。相反,jdi會給三星等壟斷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

藍線:

就這些了吧。反正個人覺得臘肉有不少地方,給的信息並不全面。最後,希望我國的京東方可以參股jdi吧。不要讓三星再把屏幕的價格炒上天。


行業內的趨勢不在LCD製造,而是OLED。況且,大家都在盯著東芝的半導體業務,這才是核心啊!


達成的目的有三:
其一,吸納了良好成熟的技術,充實自家的品牌實力。
其二,完成了良好市場口碑的擴充,將一個老牌企業的優秀部分用來擴充自己品牌的實力。
其三,和許多老牌大廠的收購一樣,並不是僅僅是因為自己公司發展原因去收購,還有後台對各個行業新興技術的大力扶持。【參考最近幾年許多框架晶元音頻內存顆粒系統大廠的收購案例】

為了增加自家電視屏幕材質的後期發展的潛力,現在的電視市場已經不是以前幾年那個大家都吃飽的局面了。
通過這次的收購案,用這一筆大資金來擴大對未來新興的電視屏幕材料方面的掌控,不說在新材料屏幕里獨大,至少保證自己品牌能在新材料市場衝擊下,自身的市場佔有量。加入到下一輪的屏顯設備科技競賽。
這一次收購只不過是對未來市場的保級。避免下一次屏幕材料更新後淪為和某些品牌一樣的組裝代工廠。


海信電視作為國產電視老大哥,收購東芝只是第一步,後續需要做的是融合技術精華,積極科研,承擔起責任與義務,真正成為中國驕傲!


說句實話東芝的技術還是挺牛X的,海信收購東芝雖然看似中國企業的走強趨勢,但是家電市場畢竟還是競爭太激烈了,真為海信擔心,能否消化


好!買!賺!


海信收到東芝,很明顯就是品牌戰略,技術儲備及市場份額整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LCD方面以QLED為方向,OLED方面通過收購獲得技術與專利打入市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大疆創新 (DJI) 收購哈蘇 (Hasselblad)?
如何評價來自香港和阿布扎比的財團試圖購買 Adidas 旗下的 Reebok ?
如何看待萬達院線2.8億美元收購時光網?

TAG:顯示技術 | 收購Acquisition | 電視 | 商業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