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條件明明不差的老年人還撿瓶子是什麼心態?
88個回答後來更新:
首先強調!!每個看到這個問題的人都要注意這一段!!
回答和評論里居然有多達十幾人提到了老年痴呆症!!其中還有個是醫生的第一反應!!這說明不是個例!!還有幾個感染各種什麼什麼皰疹和其他什麼病!!家裡有拾荒老人的留心!!其次表揚一下知乎小管家,本來邀請框里不知為啥沒有推薦的人,提問了好幾天沒人回答。後來反饋了這個問題,很快就修復了,邀請了兩次推薦的人,也就是三十個,然後沒幾天就這麼多回答了。如果有知友的提問出現同樣的問題可以反饋。
最後總結一下,看了這麼多答案,有習慣說,貧困說,被需要說,攢菜錢說,採集狩獵說,公益說等,有那麼幾個觀點說的很好。老人倒我的水可能真的沒想到那麼多,有些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他們可能就是簡單到不去想。另外人心理這麼複雜的事,也許確實是無論怎麼解釋也理解不了的。是我的境界低了。如此簡單的事卻使我深受啟發,感謝大家。
原問題:
說實話每次看到老人一把年紀了大太陽的還出來廣場上撿瓶子挺難過的。
是節儉?還是為了有點事干?
這裡單說那些不為生計所迫的家境尚可的老人,衣著乾淨整潔甚至還戴項鏈手錶那種。不是我要歧視拾荒者,而是它確實不算是退休後老年活動的好選擇。有時間可以做門衛也不累,有體力可以做保潔也不用風吹日晒,還可以打打麻將,參加文藝團,老年大學什麼的娛樂活動,為何要到廣場撿瓶子?
有沒有家庭條件不需要去廣場撿瓶子,反而有習慣沒事去廣場撿撿瓶子的經歷的知友幫解釋一下是什麼心理?事情是這樣的。
我沒事喜歡去廣場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滑板,自然會經常買水分給大家。昨晚日常滑板,遠遠的就看到一個老太太去動我的水。平時也有撿瓶子的老人跟我們要瓶子,不過一般看到沒喝完的都不會拿,我也沒在意。我再回頭看時,這人居然把我喝剩一半的水擰開倒花壇里了,然後把瓶子拿走了。這把我給氣的,差點一板子踹她後腦勺上。瓶子跟板包也就一個屁股的距離看不出來是有主的?咋不把包也拿走呢?看衣服真不像是家庭貧困,跟我那一個月拿三千塊養老金的奶奶差不多。不過咱是有素質的人,就去說了一句「以後這塊的瓶子別亂動」,老太太還算客氣,說了個「俺不知道」就走了。虧我看他們這麼辛苦我還心疼,真是噁心死我了。
讓我們換一種說法:
有一種老年人休閑活動,能鍛煉身體,能提倡環保節儉,能掙一些錢,能擴大社交圈,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強度不高,靈活自由,參與成本為0,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臟,但戴上一副手套一副口罩就能克服,你說老年人們喜不喜歡,支不支持,參不參與?
或者讓我們再換一種說法:
目前有沒有一種老年人休閑活動,能夠包含上述休閑活動所有的優勢,讓老年人感覺自己「被需要」呢?
很多人以為老年人退休了就應該去培養興趣愛好,學下棋,學畫畫,學寫字,等等。但仔細想想就知道,這些老年人一生大半部分時間都沒培養起這些愛好,憑什麼退休時就能突然培養起這些愛好了呢?這種老年人退休了就一定能培養起興趣愛好的想法,其實是無視老年人心情的偏見。
太多老年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什麼興趣愛好。他們平凡地工作,然後平凡地退休。兒女們可能給了錢,給了房,給了他們需要和不需要的物質上的一切,但他們卻在這些物質的環繞中深刻意識到自己「不被需要」。而「不被需要」是一種嚴重的心理負擔,衣食無憂只會讓這種負擔積累的越來越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年人們參與撿瓶子活動是理性行為,一方面是因為撿瓶子能夠提供上述所有優勢,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其他任何休閑活動能夠提供相同的優勢。工作了一輩子,他們很多人也許從沒有喜歡過自己的工作,但他們至少一直是「被需要」的,一直是在「做事」的。
類似撿瓶子活動的,還有撿垃圾,做輔警,植樹造林,等等。這些活動共通的地方就是它們從道德,環保,節儉等社會意義上看無懈可擊,同時更讓老年人們體會到了自己仍然在為兒女,為家庭,為社會發光發熱的「被需要」的感覺——這正是他們人生中最熟悉,也最不希望失去的感覺。
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更新:哈哈,某位罵完人就舉報,果然厲害 ,然後效仿了一下,果然知乎處理標準是一致的。我還是那樣,誰罵我就罵回去,好好說話的就好好回答。
這是被舉報的~
然後我也把他評論舉報了
再來見識下這位厲害人物
會被舉報,惹不起惹不起~
好幾個可愛的小哥和妹子提醒我讓老頭注意衛生,謝謝你們哦,我記著了,一定不會讓他去翻垃圾桶噠,他的貨源都來自於他們廠區的材料包裝箱以及員工喝完不要的塑料瓶。
前同事的朋友的爸爸(關係有點遠 )翻垃圾桶感染病菌引起心內膜炎,這個肯定會注意的。 也建議大家扔垃圾時分個類,不可回收的包嚴實點,可回收的可以紮好放垃圾桶邊,有需要的人就不用再去翻垃圾桶了,向這位可愛的知友學習 @小豌豆
原答案
我爸媽住那個小區,每家基本三套房起,四五套常見,房價一萬七八。老人的房租+退休工資,過萬很常見,一般白領的收入拼不過他們吧。
這群六七十的老頭老太太們,看見廢紙板必撿,塑料瓶必撿,鄰居家大媽每月這方面收入就一千多。還有掃樓梯的,小區掃路的,他們都要干,包括我爹。
不是所有人都愛跳廣場舞學點文藝活動的,我爹的愛好除了打打牌(輸贏不能超過三十),剩下就是撿瓶子。我勸過無數次,無果,我媽說他撿瓶子又不累又能賺錢,幹嘛去說他。
我家車庫隔一陣子就能堆滿廢紙板和塑料瓶,每次賣個七八十老頭就一臉得意的去買菜,說請我吃頓好的。說他小氣嗎?其實不管賣不賣這些瓶子,他對家人都幾乎有求必應,但有了就更高興。
看他這麼高興,我每次喝完飲料或者關係好的朋友聚會最後都把瓶子帶著回家送給他,看他笑出一臉褶。真的是窮怕了
我爺爺從小遊手好閒慣了,我爸,我叔,我姑,輪番出生。爺爺甩手去了上海,幾年不回來。
家裡一窮二白,吃不飽是常事。
我從小到大,他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姨奶奶曾經扯了布,給他做了一條新褲子。
一說就說了幾十年。
當保安,拉沙子,開拖拉機。
一塊磚一塊磚地攢著,一點東西一點東西地置辦家當。
建樓房從二樓摔下來昏迷,捨不得去醫院,在家躺了一天一夜。
這些事情,我印象里多多少少還有一些。
現在能夠吃完飯溜溜狗,散散步,都是幾十年省下來的。
我媽家裡兄妹五個,小學時候舉家去海邊開荒。
糧,永遠是不夠的。
開荒挖河道,逮著什麼,吃什麼。
挑豬草,撿鳥蛋。
明明是個姑娘,像個爺們兒似的就渾渾噩噩長大了。
大哥穿不下的衣服二哥穿
二哥穿不下了三哥穿
三哥穿不下了四哥穿
到我媽這兒,這衣服怎麼洗,也是舊得不像話。
上一輩的人,我不曉得別人家過得怎樣。
對於我父母,我曉得不易。所以我車庫裡堆滿了我爹捨不得扔的家當,我也不曾扔過。
不論他們為我準備的生活是好是差
也不管他們的喜歡,是不是我的喜歡
這些東西
對於他們來說
這是他們一輩子奮鬥過的見證
這個電風扇和我年紀一樣大
夏天裡花了不少力氣修好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勤儉節約是美德
但也一樣需要與時俱進
我贊成節約
但不贊成為了節約而收集垃圾成山
隨手亂打
我們那個小區,當初也算中檔以上,開盤時候幾個著名冠軍站台,某知名女皇還獲贈一套複式單位,她爸媽以前還偶爾住過
當年還有一位小有名氣的主持人,在遛彎時,經常會遇到 ,真是大美人
比較知名的另一個原因,小區的業委會,曾經上過中央電視台,因為物業糾紛問題,鬧得挺大。參加節目的業主代表,有一個特點,全是退休老頭老太太
這些老人,多數從管理崗位退下來,有專業功底,有人脈,在小區中十分活躍
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是組織各類活動,聯絡社會資源,比如在小區每星期免費放一些最新大片,媒體送福利,新年搞場宣之類
但是,還有少數老人,舉止行為完全不同
小區內撿垃圾的老人,有好幾個,他們經常在晚飯之後出沒小區各垃圾桶,掏撿各種可回收的廢品,毫不忌諱其它人的眼光。有一個阿婆,就住在對面五樓,她家的陽台,就是一個標準的廢品回收堆場,一眼望過去,十分扎眼
其實這種行為,無需上升到道德、環保、勤儉、節約等等層面,這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與以前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密切相關
這幾位長期從事垃圾清撿的老人,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以前都比較差,也沒有正式的單位,沒有退休保障,好在子女爭氣,在城市落地生根,但也算不上功成名就經濟寬裕
撿垃圾,只是經濟壓力之下的一種無奈,每個月能緩解一下生活費用,幫襯一下家庭開支,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
不過,小區畢竟是個小社會,這種做法不僅要遭人白眼,而且對子女也有壓力,另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利益衝突
小區的保潔工人,工資很低,她們很大一部分收入,其實來自於這類家庭廢品,作為業主,一般都會十分體貼地把各種廢品整理好,心照不宣地放在樓道內,這樣方便保潔員集中變賣
如果扔到樓下,這些撿垃圾的老人,就會與保潔工人產生衝突,為了幾本書,幾捆報紙鬧得不愉快,業主的爹媽過來拾垃圾,保潔工人也不敢爭搶
老人群體,其實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小社會
各種各樣的比拼永遠是聚會的主題之一,在這種環境之下,這些撿垃圾的老人,後來也就漸漸地金盆洗手。不過,在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既不值得褒揚,也不要白眼,假如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這種行為,這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撿廢品的小事情
沒有必要從中試圖找到歌頌,或者批判的道德因素,不要試圖從中尋找感動中國的第二個老人,也沒必要抹黑這種節儉習慣,這都過於煽情了
人生苦短,請簡簡單單
退一萬步說,這也是環保事業的一部分啊
最後,請各位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美好家園,從我做起,等等
是吃雞不好玩,還是主機不好玩,還是手游不好玩?
是電視不好看,還是音樂不好聽,還是外賣不好吃?
你要選擇去談戀愛?
做什麼只是一個選擇。
很多人對老人的關心不夠,老人撿個瓶子就覺得丟人。
說到底,覺得丟人。
可有沒有想過,這些老人節儉慣了一輩子,什麼興趣愛好都沒有,閑著小輩也不會一直陪著他們,他們出門看見能換錢的瓶子,撿回來那是條件反射啊。
幾十年節儉的條件反射。
多陪陪老人,也不至於閑的一門心思出去撿瓶子。
(本文中的你不是指題主,無需對號入座)
至於擰開題主的瓶子倒水,題主看見的是一個討厭的老人。我看到的,是一個可憐的空巢老人。感謝邀請。
老年人退休以後,或者農村老人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到子女生活的城市,都會有失落感。
這些老年人,除了吃穿基本需要之外,還需要獲得感。老年人也需要追求自我價值,努力讓自己每一天獲得很有意義,有價值。
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已經毫無存在感。除了被照顧,被孝順,被關心,已經沒有用處了。是的,就是等死了。每天吃飽,穿好,子女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子女一般是青壯年,都忙於自己的工作事業,不可能綵衣娛親。老人的內心是十分荒涼的。
在家庭之外,現實情況是,沒有人僱傭他們,他們沒有工作機會。也缺乏現代社會很多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所以他們要忙起來,只能去做撿垃圾這種毫無門檻的事情。撿垃圾也可以賣錢,雖然錢很少,但是這一天也沒白過對吧。這是老年人現在養老實際情況的可悲之處。
相關閱讀工作養老,老年人養老的另一種思考
未來我國的老年人口比重會很快加大。到時候抬頭望去,滿大街翻檢飲料瓶的老人家。那時候飲料瓶也會很搶手吧。
如何讓老年人在充實度過每一天,每一天過得有意義,有獲得感,甚至能體現人生價值。這是一個巨大社會難題,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缺。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且有人添加了養老標籤,說明這個問題已經被很多人注意到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我們這些8090後老年的時候,不再無聊,到時候不再去爭搶空飲料瓶子打發日子。
因為瓶蓋都被你們搶光了
實際上我認為老人的這種行為還是很好的,雖然有點不衛生但的確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且即便是為了賺點錢,那麼也是在實現社會價值,是積極向上的
你知道原始本能嗎?你家養的喵星人天天吃著售價昂貴的高級貓糧還出去撿死老鼠和麻雀呢。
人類是高等動物,也是動物的一種,人類的祖先是靠狩獵和採集維生的,狩獵和採集已經深深的嵌入人類的基因里了。
撿瓶子是一種採集,老人出去撿垃圾說明他在發泄人類本性。
再說採集來發泄人類本性有啥不好的,總比拿著舊石器時代的兇器出去砍人強
我說個政治不正確的話。我們小區房價3萬多,在附近算是高檔小區,景觀很好,很漂亮。但是出來撿垃圾的還都是大戶型的老人。撿廢品無可厚非反倒有助於環保,但這群老人翻完垃圾桶,把自己不需要的垃圾堆在垃圾桶外面,保潔不能跟著屁股後面收拾啊。更有甚者,業主自己門口放點東西,不到半個小時就沒了。我朋友住小區裡面的公寓,有次東西太多,暫時先搬出電梯,一趟一趟往家搬,放錢包的袋子一會功夫沒了。找到物業查監控,物業帶著我朋友找到拿東西的老太太家,還好錢包還在。
我們小區說起來這幫撿廢品的老人,氣得牙根痒痒,漂漂亮亮的小區搞得一團糟,垃圾桶旁邊的地上都是垃圾。這些老人不能滿足自己的同時罔顧我們的利益吧!
人的行為受到價值觀的驅使,價值觀的形成與自己的人生經歷相關。
拿日本幾代人來舉個例子,現在年輕的一代日本人被稱為低慾望社會,這些人不工作,不結婚,不購物,不消費,不出門,就是宅,不參與任何創造價值和消費價值的活動。他們穿父母一輩人年輕時候買的舊衣服,吃很簡單的食物,日子十分簡單。
而他們父母這輩人呢,則特別喜歡花錢,衣服穿不了幾次就嫌棄過時了買新的,白髮蒼蒼了還在奔波工作賺錢,什麼都要買好的,在子女眼裡,特別不懂得節省。
為什麼?因為他們父母這輩人,正好成長生活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習慣了工資高漲,物價飛漲,習慣了享樂和花費。而他們這輩年輕人,則成長在失去的二十年,看到的是無論怎麼努力,經濟都不見好轉,也就喪失了努力進取的心,更對奢靡浪費產生天然的排斥。
中國正好相反。
撿瓶子的老年人,年輕的時候正好是餓死人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知道過去餓死人的年代離我們有多近),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而他們年輕的子女,則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和日本上一代人一樣,什麼都習慣了精緻一點,貴一點,好一點。自然不理解上一代人的節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下一代人生長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時代,他們又會對這個時代的這一代人有怎樣的不解呢?
什麼心態,孩子,你是沒窮過罷了。
我現在收入和不動產持有,基本上也算小康。我去超市買菜,有打折的,我還是往上沖的,吃飯什麼的,有優惠券,抵用券,團購券,也是毫不猶豫用的。就一個習慣而已。
我猜你大概是沒有經歷過丟了10塊錢,被老爸打到背過氣在地上跪了三小時的經歷吧。 [DOGE]
看到了想說一句
其實我也沒法理解
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現在是我爸公司的辦公室,在一個居民樓的三層
二樓中間的那戶不聲不響的賣了房子,一個年輕人買了給自己父母住。
然後大家就發現這對老夫婦有異常舉動。
在全市各地撿垃圾回來,瓶子、紙殼等等的一些東西。
也不賣,就堆在房子里,氣味異常的大
而且招蟑螂,從二樓泛濫到三樓。
年三十小夥子來接自己父母的時候也從不上樓,在樓下打電話叫老人下來然後用車接走再送回來
後來跟小夥子聊天才知道,老人根本不缺錢,倆人退休金數字不小,絕對夠花。
小夥子自己也知道這種情況,管不了。
跟老頭老太太說了也沒辦法。
鄰居都在罵,但是也無可奈何,你說能咋辦呢?
我也難以理解。
我在大連看見的確實是窮的不行的。三個瓶子才1毛錢,閑成啥樣的人才去專註撿瓶子?而且撿瓶子跟搶差不多,有蹲點的,有順手牽羊的,還有直接把水倒了瓶子裝起來裝什麼事沒發生的。有人說這是環保?我相信他肯定沒親眼見過。
真正閑的都在下棋跳廣場舞打麻將。
大學位置在村子裡,公寓樓前的幾個垃圾桶旁,常常有附近村子裡來撿瓶子的老人。大多是直接用手翻找垃圾桶,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我們常常會把瓶子、演草紙放在垃圾袋的上面,方便他們取走。有時扔垃圾時恰巧碰到,就會直接告訴他們,袋子里有、還是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因為大多都是裸手翻的,也不敢把尖銳的物品包裝處理後,扔到樓前的垃圾桶里(因為他們大多不認識字,即使封好,標清楚危險不要拆開,也沒什麼用),像碎玻璃之類的,都會帶到實驗室去,放到專門回收碎玻璃儀器的地方,集中處理。
這其中有條件確實不太好的,也有條件不錯的。但是私以為靠自己的雙手獲取勞動報酬,比車站廣場的伸手黨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沒有貶低車站伸手黨的意思,畢竟人有旦夕禍福嘛,但是勞動者更值得尊重,不是嗎?)既然題主問的是條件好的去撿瓶子的心態,所以這一部分暫且不表。
那麼條件不錯的老人為什麼要去撿瓶子,而不是選擇其他方式安享晚年呢~私以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苦日子過習慣了,曾經艱難的生活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不是那麼容易去除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年長的老人大多不會扔掉剩飯,即使你一遍遍說,剩飯不扔下一頓又會有新的食物剩下,他們還是會很執著地食用剩飯,即使是家裡現在並不缺那三瓜兩棗,他們還是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或許是因為他們年輕時艱苦生活的洗禮,鑄就了他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之前的日子越是艱苦,這種生活習慣就越是難以改變。
那麼第二種呢?
還記得杭州圖書館的拾荒老人韋思浩嗎?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題為《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將一位76歲的「拾荒老人」推到鏡頭前,他在圖書館讀書看報的畫面,被很多媒體轉發。
人生無常。2015年11月18日,這位「拾荒老人」在過馬路的時候,被一輛計程車撞倒,12月13日,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這位「拾荒老人」背後的故事直到昨天才被揭開,老人真名叫韋思浩,上世紀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畢業,退休前是中學一級教師。女兒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意外發現了很多捐資助學的信件和證明,大家這才明白,為什麼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的他,還要撿垃圾過日子,因為他把省下的錢捐給了寒門學子。
他雖拿著5000多元的退休工資,可大部分收入都用於捐資助學,捐助金額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三四百元,到現在的三四千元。他過著最簡單的生活,只滿足最低生活需求。
所以啊,這些拾荒的老人,只要不是像題主所說的那樣,直接把你的瓶子水倒掉,拿走瓶子的,就請大家善待他們吧。在知乎黑老人貌似成為政治正確的情況下,他們既不是變老的壞人,也不是變壞的老人,畢竟他們年輕時生活窮苦,可能也沒力氣去鬧革命,沒批鬥過誰,年紀大了以後生活依然忙碌,沒在路上直接向你伸手,沒在地鐵上強行叫你讓座,也沒在住宅區大跳擾民廣場舞,想想也算是模範老人了。
不是我有地域歧視,大部分退休後還想著能賺一點是一點的多是經濟比較好的地區。
我待過公司里的清潔工阿姨家裡是拆遷大戶,月收入秒殺大部分小年輕。我們食堂的阿姨是老闆的妹妹,占著公司的股份,你覺得不起眼的阿婆,身價都不低。
反而是一些條件不怎麼好的老人,這也不肯那也不肯。50來歲就想著讓子女養老。別問我怎麼知道的,作為hr真的見怪不怪。
曾經工會讓我報公司的貧困職工,我看著下面報上來的資料問:收入不差啊,雖然高中畢業,一個月到手也有5000多呢?那人說:自己要供妹妹讀書,家裡還有父母要養。我說你父母幾歲了?他說父母還不到50,我驚呼:40幾就不工作?平時幹嘛呢?他說父母在老家不肯出來打工,覺得老了,兒子大了還幹活丟人 。我:……
奉勸各位家裡老人有撿垃圾習慣的,讓老人儘早改掉這個習慣。我外公離休幹部,退休工資就不說了,反正不會缺錢花,到處撿垃圾,然後感染力帶狀皰疹。老年人的這個病根治不了,晚年生活就變得很痛苦。所以為了老人好,有什麼比翻垃圾桶更臟更容易感染的病的呢?
其實,就算是穿著不怎麼樣的老人,拾荒也不一定是為了錢……
我有個同學在礦大,聽同學說礦大有個老奶奶,她每天晚上沒事的時候就會去他們宿舍樓下,坐在石台階上,拿著幾個蛇皮袋來收廢舊瓶子。
以下是同學轉述:
晚上自習結束回宿舍的那段路上,大多數時候我都會看到一個老婆婆坐在那個石階上用帶著徐州口音的普通話喊:「有瓶子買嗎?學生?」。有時候甚至晚上十點多了她還坐在那,她老伴有時候也會來,夏天倒還沒什麼,主要是冬秋天,晚上是真的冷,徐州這邊也算是比較北邊了,風刮起來有時候都能把傘給吹壞,我之前一直以為她家境不好,或者是孩子不大孝順,所以有喝完了的瓶子下樓的時候也會順手拿給她。
但是之後不久,有個公益部門發了一個說說,大概就是幫老奶奶收集瓶子,然後聽學長他們說其實她家裡還算有錢的,在我們小南門(小吃街)那有幾個門面,一個月租金都有數萬元,她兒子們都不想她來做這種事。她開始收瓶子有多少年倒是不大清楚,他們來上學的時候就一直在了,以往也有舉辦過這種活動,所以也知道一些老婆婆的事情。
這種老人,經過上個時代雷鋒精神的熏陶,也窮過苦過,他們拾荒,要不是為了給家庭出力,要不是為了給社會奉獻,讓他們閑下來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一種痛苦。
題主說的情況的確有時候讓人火大,也確實有些老人倚老賣老,但是能不和他們發生衝突就盡量避免吧!其一呢,是考慮他們的身體不好,爭執的時候有個萬一也要我們年輕人擔責,其二呢,他們有時候收集這些東西也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如果是家境不錯的老人,一般素養都還好的,他有什麼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和和氣氣跟他說就好了。
當然如果你遇到蠻橫不講理的還是趕緊躲開為好……什麼叫深入骨髓的飢餓?
許玉蘭經常說:「災荒年景會來的,人活一生總會遇到那麼幾次,想躲是躲不了的。」
當三樂八歲,二樂十歲,一樂十一歲的時候,整個城裡都被水淹到了,最深的地方有一米多,最淺的地方也淹到了膝蓋。在這一年六月里,許三觀的家有七成成了池塘,水在他們家中流來流去。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能聽到波浪的聲音。水災過去後,荒年就跟著來了。剛開始的時候,許三觀和許玉蘭還沒有覺得荒年就在面前了,他們只是聽說鄉下的稻子大多數都爛在田裡了,許三觀就想到爺爺和四叔的村莊。他心想好在爺爺和四叔都已經死了,要不他們的日子怎麼過呢?他另外三個叔叔還活著,可是另外三個叔叔以前對他不好,所以他也就不去想他們了。
到城裡來要飯的人越來越多,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才真正覺得荒年已經來了:每天早晨打開屋門,就會看到巷子里睡著要飯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樣,那些面孔也是越來越瘦。「城裡米店的大門有時候開著,有時候就關上了,每次關上後重新打開時,米價就往上漲了幾倍。沒過多久,以前能買十斤米的錢,只能買兩斤紅薯了,絲廠停工了,因為沒有蠶繭;許玉蘭也用不著去炸油條,因為沒有麵粉,沒有食油。學校也不上課了,城裡很多店都關了門,以前有二十來家飯店,現在只有勝利飯店還在營業。
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荒年來得真不是時候,要是早幾年來,我們還會好些,就是晚幾年來,我們也能過得去。偏偏這時候來了,偏偏在我們家底空了的時候來了。
「你想想,先是家裡的鍋和碗,米和油鹽醬醋什麼的被收去了,家裡的灶也被他們砸了,原以為那幾個大食堂能讓我們吃上一輩子,沒想到只吃了一年,一年以後又要吃自己了,重新起個灶要花錢,重新買鍋碗瓢盆要花錢,重新買米和油鹽醬醋也要花錢。這些年你一分、兩分節省下來的錢就一下子花出去了。
「錢花出去了倒也不怕;只要能安安穩穩過上幾年,家底自然又能積起來一些。可是這兩年安穩了嗎?先是一樂的事,一樂不是我兒子,我是當頭挨了一記悶棍,這些就不說了,這個一樂還給我們去闖了禍,讓我賠給了方鐵匠三十五元錢。這兩年我過得一點都不順心,緊接著這荒年又來了。
「好在床底下還有兩缸米……」
許玉蘭說:」床底下的米現在不能動,廚房的米缸里還有米。從今天起,我們不能再吃乾飯了,我估算過了,這災荒還得有半年,要到明年開春以後,地里的莊稼都長出來以後,這災荒才會過去。家裡的米只夠我們吃一個月,如果每天都喝稀粥的話,也只夠吃四個月多幾天。剩下還有一個多月的災荒怎麼過?總不能一個多月不吃不喝,要把這一個多月拆開了,插到那四個月裡面去。趁著冬天還沒有來,我們到城外去采一些野菜回來,廚房的米缸過不了幾天就要空了,剛好把它騰出來放野萊,再往裡面撒上鹽,野菜撒上了鹽就不會爛,起碼四、五個月不會爛掉。家裡還有一些錢,我藏在褥子底下,這錢你不知道,是我這些年買菜時節省下來的,有十九元六角七分,拿出十三元去買玉米棒子,能買一百斤回來,把玉米剝下來,自己給磨成粉,估計也有三十來斤。玉米粉混在稀粥里一起煮了吃,稀粥就會很稠,喝到肚子里也能覺得飽……」
許三觀對兒子們說:「我們喝了一個月的玉米稀粥了,你們臉上紅潤的顏色喝沒了,你們身上的肉也越喝越少了,你們一天比一天無精打采,你們現在什麼話都不會說了,只會說餓、餓、餓,好在你們的小命都還在。現在城裡所有的人都在過苦日子,你們到鄰居家去看看,再到你們的同學家裡去看看,每天有玉米稀粥喝的已經是好人家了。這苦日子還得往下熬。米缸里的野菜你們都說吃膩,吃膩了也得吃,你們想吃一頓乾飯,吃一頓不放玉米粉的飯,我和你們媽商量了,以後會做給你們吃,現在還不行,現在還得吃米缸里的野菜,喝玉米稀粥。你們說玉米稀粥也越來越稀了,這倒是真的、因為這苦日子還沒有完,苦日子往下還很長,我和你們媽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先把你們的小命保住,別的就顧不上了,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把命保住了,熬過了這苦日子,往下就是很長很長的好日子了。現在你們還得喝玉米稀粥、稀粥越來越稀,你們說尿一泡尿,肚子里就沒有稀粥了。這話是誰說的?是一樂說的,我就知道這話是他說的,你這小崽子。你們整天都在說餓、餓、餓,你們這麼小的人,一天喝下去的稀粥也不比我少,可你們整天說餓、餓、餓,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們每天還出去玩,你們一喝完粥就溜出去,我叫都叫不住,三樂這小崽子今天還在外面喊叫,這時候還有誰會喊叫?這時候誰說話都是輕聲細氣的,誰的肚子里都在咕咚咕咚響著,本來就沒吃飽,一喊叫,再一跑,喝下去的粥他媽的還會有嗎?早他媽的消化乾淨了,從今天起,二樂,三樂、還有你,一樂,喝完粥以後都給我上床去躺著,不要動,一動就會餓,你們都給我靜靜地躺著,我和你們媽也上床躺著……我不能再說話了,我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我剛才喝下去的稀粥一點都沒有了。」
許三觀一家人從這天起,每天只喝兩次玉米稀粥了,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別的時間全家都躺在床上,不說話也不動。一說話一動,肚子里就會咕咚咕咚響起來;就會餓。不說話也不動,靜靜地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了。於是許三觀一家人從白天睡到晚上,又從晚上睡到白天,一睡睡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六日。。這一天晚上,許玉蘭煮玉米稀粥時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許三觀和三個兒子從床上叫起來,笑嘻嘻地告訴他們:
「今天有好吃的。」
許三觀和一樂,二樂、三樂坐在桌前,伸長了脖子看著許玉蘭端出來什麼?結果許玉蘭端出來的還是他們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樂失望他說:
「還是玉米粥。」
二樂和三樂也跟著同樣失望他說:
「還是玉米粥。」
許三觀對他們說:「你們仔細看看,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許玉蘭說:「你們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個兒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後,都眨著眼睛一時間不知道是什麼味道、許三觀也喝了一口,許玉蘭問他們: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麼嗎?「
三個兒子都搖了搖頭,然後端起碗呼呼地喝起來,許三觀對他們說:
「你們真是越來越笨了,連甜味道都不知道了。」
這時一樂知道粥里放了什麼了,他突然叫起來: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樂和三樂聽到一樂的喊叫以後,使勁地點起了頭,他們的嘴卻沒有離開碗,一邊喝邊發出咯咯的笑聲。許三觀也哈哈笑著,把粥喝得和他們一樣響亮。
許玉蘭對許三觀說:「今天我把留著過春節的糖拿出來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還多煮了一碗給你喝,你知道是為什麼?今天是你的生日。」
許三觀聽到這裡,剛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一拍腦袋叫起來:
「今天就是我媽生我的那一天。」
然後他對許玉蘭說:「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還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當許三觀把碗遞過去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晚了。一樂、二樂、三樂的三隻空碗已經搶在了他的前面,朝許玉蘭的胸前塞過去,他就揮揮手說:
「給他們喝吧。」
許玉蘭說:「不能給他們喝,這一碗是專門為你煮的。」許三觀:「誰喝了都一樣,都會變成屎,就讓他們去多屙一些屎出來。給他們喝。」
然後許三觀看著三個孩子重新端起碗來,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嘩啦嘩啦響,他就對他們說:
「喝完以後,你們每人給我叩一個頭,算是給我的壽禮。」
說完心裡有些難受了,他說:
「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完?記不起來是什麼就吃了,甜的都想不起來這就是糖。」
摘自《許三觀賣血記》余華
只做答題用,不用作商業用途。侵刪。
有一條老一輩人的生活信條,勞動最光榮。
很多老人們的房子和生活條件都是子女給的,老人們本身也許沒有高額的退休金,也沒有很多存款。
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以及從鄉下進城之後更是沒有了其他收入來源。
如何能為自己創造一些收入呢?
重體力勞動太累,技術工作不會。相比較之下撿廢品又不需要好體力,也不需要什麼只是文化。早上起來撿一圈當鍛煉,晚上出門溜一圈當消化食。溜溜達達一個月賺個千八百的。
你說老人家們耽誤什麼事了嗎?還是違法亂紀沒有?或者吃苦受累了?
都沒有。除了有點臟,但回去洗洗澡就好了。
丟人了嗎?
似乎也沒有,因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勞動最光榮。
就算有一個月2、3k的退休金,誰會覺得再來1k不要也罷?
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按我媳婦的說法,出去溜達一圈,中午菜錢就出來了,豈不美哉
推薦閱讀:
※廢舊電池應如何處理?
※孕育新生命的年輕家庭,要提前為寶寶做些什麼準備?
※國人環保的動力是什麼?
※天津爆炸事件是環評的錯嗎?
※冰川融化是否會造成海平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