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里的兩位飛行員為什麼不選擇跳傘而是迫降?

1、在海裡面迫降的兄弟,海面迫降本身就很危險,本可以跳傘,身邊也有救援船隻,而他選擇了迫降,還因此差點被淹死;
2、還海灘上迫降的兄弟,明明可以跳傘在自己的防區內獲救,卻偏偏選擇了迫降最後被俘。


題主可以去關注一下影片背景啦,二戰,二戰時候的飛機,飛行高度低,飛行速讀慢,想要逃生是兩種方式,跳傘和迫降,跳傘飛行員存活率極低,這點至今沒有變過,還有就是跳傘下去之後無法確定飛機墜落點,可能導致飛機撞上友方部隊,迫降對於當時的飛機並不難,因為那時候的飛機都是重量輕,而且方機翼的形狀適合滑翔迫降,這一點可以參詳 初教6,就是迫降存活率比跳傘高得多,而且對我方基本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在這還想再解釋下,現在的戰鬥機,就是跳傘多餘迫降,因為有彈射座椅等救生措施,而且飛機形狀不適合滑翔,飛機重量大,飛行速讀高度差距相當之大,現在飛機失事,不論是跳傘還是迫降,存活率極低,不像過去的飛機,就算被擊中,也很大可能性生還。你可以去關注一下航空救生的發展就會比較通透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還要再解釋下你的兩個問題,海上迫降的風險仍然是低於跳傘的,而且一定要考慮逃生後飛機的不可操控,海面迫降要求海面平靜,電影中有提到當時海面情況。第二個問題,當時飛行員所駕駛飛機已經沒有燃料了,為了擊落敵機,做出不得已的選擇,如果跳傘逃生,飛機墜落倘若沒有墜毀,敵軍獲得我方戰機,就會針對我方戰機做出針對性的改良和打法,這會導致之後的空戰處於劣勢,這點可以參照日本零式戰機的興起和衰敗,迫降後及時燒毀則可避免這種事情發生,畢竟當時的皇家空軍還是很強大的,電影中也有所提及。最後這個飛行員燒毀戰機後很坦然被抓,是一種傲氣,德國人不可能從他身上和飛機上獲得任何秘密,視死如歸。


略微有些小激動,第一次很認真的回答,還能獲得不少的認可,開心


高度太低評估了一下安全係數後做出的決定

千萬別鬼扯什麼跳傘會打擊士氣,飛機失去動力在滑行,只有跳傘和迫降兩種選擇,底下人沒聾沒瞎


二戰的飛機跳傘很危險容易撞到自己的飛機 這就是原因


個人觀點,僅僅是悲壯向推測。應該也符合邏輯。

沙灘上全是等著上船的士兵,海面上都是大小船隻,飛機一不能失控栽進人群或船隊,二不能留下來給德軍分析,所以他選擇kee?p calm and carry on,避開人群沙灘迫降後毀掉飛機。但是德軍已經圍上來了,人少的地方就是德軍陣地前沿,他迫降停下的地方已經在德軍的控制範圍內了(應該比主角他們藏著被德軍打靶的那艘船的位置還遠),所以回不去了。

人民解放軍空軍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雖不是戰爭年代,但遇到飛機故障,為了避開人口稠密區,甚至錯過跳傘逃生的機會。

很多飛行員都有這種覺悟。


首先,二戰時期的戰機結構比現在要簡單的多,迫降的難度也要小不少。

在海面上被擊中的那位兄弟,他當時還是在一定高度上開始墜落的,所以理論上是可以跳傘。但是如果這樣做的話,他就只能落到海里不知道啥地方,之後就聽天由命。那還不如試著滑在海面上(他自己也說了海面很平靜),起碼能借著飛機殼的浮力緩一緩,當然居然差點被艙門坑死這屬於純意外。

至於湯姆哈迪演的那位超神飛行員,他在油料耗盡之後還堅持在滑翔狀態下打下了最後一架德軍轟炸機,但是此時他的飛行高度已經很低了,沒有油也不可能再爬升,低空跳傘很可能連傘包都來不及打開,那樣和跳樓根本沒什麼區別,為生命著想當然是只能迫降了。而英軍控制的海灘本來就不大,稍微滑翔多一點就會進入德軍控制區,那就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是因為 他是全場最後一架戰機 還在沒有油的狀態下擊落敵方戰機 看到下面士兵們的歡呼

那都是希望和光啊

他前面才會選擇關上窗~ 如果海上迫降

那就是士兵們希望的墜落和光的熄滅~


看到大多數人都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這架飛機為什麼不能降落,降落到海影響撤退,降落到沙灘影響撤退等等。

其實,電影表達的不是這些理性吧,我個人認為,大多是想表達一種撤退時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啊,就如複線里,開船的老人,以及那些居民,開自己的小艇過來救援。

其次,這部電影前面的鋪墊很多,飛行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架架飛機的墜落,包括最後,海上生存下來的飛行員,上岸後換來一句:「你又在哪裡?」但是老人回答他:「那一船杯酒下來的人知道你在哪」

這部電影拋開時代背景不說,飛行員的的確確是所有士兵的希望啊


其實放棄跳傘而選擇迫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高度過低,包括之前的一架在海上迫降的噴火也是同樣的原因,畢竟那個時候沒有彈射座椅啊,跳傘的風險太大,低空跳傘尤甚。很多王牌飛行員其實都有多次被擊落的記錄,其中也是迫降多於跳傘。

另外同時藉此寶地問個問題啊,感覺是個bug,最後既然噴火已經完全沒有油了,那麼飛行員是如何燒毀飛機的呢?


當時那一架噴火式戰鬥機其實是英軍主力了,就像船長老爺爺說的英國驕傲那樣。所以必須銷毀


「看著手中的特情手冊,到最後總是無法處置就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迫降或跳傘。條令也規定兩千米仍未恢復操縱應該主動跳傘,心裡也清楚這是大部分特情的最後底線,但很多情況下總認為高度還夠,認為還有機會克服特情,還有機會挽救。畢竟手中駕駛的是祖國的寶貴財產,飛行員與飛機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每一次安全的落地,機輪輕擦跑道的那一刻,都是飛行員和飛機與大地的親吻。大家都知道飛機離陸都是隨時存在危險的,只有準確的著陸以後飛行員才能舒一口氣,懸在空中的那一顆心才能放下。跑道是一條通天之路,也是一條接天之路,老飛行員告訴我們只有在跑道上著陸才能安全的。所以每一次選擇迫降,飛行員自己知道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賭博,是與飛機的最後之戀,是完成與大地的終極之吻。我記得我的啟蒙飛行教員給我說過:「每一種機型,你要學會的第一個特情就是跳傘。」這並不是我們自私,更不是不夠勇敢,而是給自己一個安慰,要飛行員放棄飛機是要多大的勇氣啊?」

「迫降特別是停車迫降更是與飛機有直接的聯繫,飛機的空氣動力特性是決定迫降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任何飛機在此條件下都能成功的。而且迫降也是一門科學,是需要周密的理論計算,更需要經驗和技術的。老飛行員總是這樣說:「只要飛機發動機還在轉,我就一定把飛機飛回來。」這不僅是一種莊嚴的承諾,更是對自己技術的自信。而作為一個飛行經驗並不豐富,飛行技術更稱不上精湛的新飛行員,雖然特情準備一直是自己飛行準備的一個重要內容,可是由於自身並未經歷過特別重大的特情,每次聽別人口中的特情與自己親身經歷當然不同,地面預想的與空中偶遇的肯定不同。心理因素也是處置特情的關鍵,這也是最不可確定的因素,再有經驗的飛行員也不敢保證臨危不亂。」

「 寫到這,我想我真的太亂了,我真不知道自己心裡的答案。我閉上眼睛,暫時放下心中糾結的問題,開始等待,等待時間給我那個答案。」 ———— 來自網路,也許從中可以知道一些答案。


前段時間在優酷里看到一期軍武次位面關於傘兵的視頻,裡面提到有一點就是,那時候為了讓飛行員在飛機要墜毀的時候不會首先想到的是逃命而是保飛機,所以很多時候並沒有給飛行員配備降落傘。


推薦閱讀: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國人為啥不追?
《敦刻爾克》電影中海灘上的泡沫是什麼東西?
法國人看《敦刻爾克》會不會不舒服?
電影敦克爾克中英法士兵排隊等上船。?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在中國大陸定檔9月1日?

TAG: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