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錘法、斧法很少?

刀法、劍法很常見,為什麼流傳下來的錘法,斧法不常見呢?鎚子,斧頭比劍更常用吧?


1. 相對刀槍劍棍來說,這些兵器比較不好用,不常用,用的人少,研究的人也就少,流傳的資料就少。

2. 斧錘之類得兵器,共通性很強,俗話說,好用的就那麼幾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斧錘之類得兵器,跟其它一些兵器是共用技術套路的,只有在部分轉折變化處,會根據兵器自身特點,有些區別。所以沒有那麼多套路資料,因為一兩套就夠了。


不不不,刀法劍法常見是你那麼覺得的,但一般人根本不認識幾個真正的實戰刀法,只是看過小說。實戰錘法也是,只不過鎚子丑,小說不喜歡寫。

據我所知,陳式太極拳有一部分技術就是由鎚子的技術改編而來。

不過老實說,槍法矛法應該是最常見的技法。


謝邀

斧錘的技法都有,相對來說不算很流行,這是因為過去習武大多為了防身,斧錘比較短,這就導致碰到長兵器比較吃虧,短兵器一般雙持,雙錘,雙斧的套路比較多些。但是斧錘相對重一些,用起來不如短刀短劍快,對抗無甲目標的攻擊溢出,多餘的重量用不太上。而且又沒短到很便攜的地步。所以玩的人相對要少一些。畢竟懷裡揣把短刀和揣倆鎚子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刀可是扁的,揣懷裡看不出來。懷裡揣一對錘……其實男扮女裝比較合適。

戰錘的話日常也用不上,斧子的話雖然日常用的多,但是碰到壞人,拿根砍下來的長樹枝當長棍用比拿斧子打其實更好用。這大概就是錘和斧的技法沒有刀劍技法流行的緣故吧。

------------------------------------------前排廣告位-----------------------------------------------

合作媒體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你讓我想起斧頭幫,其實短柄斧一直都行好用,劈,掃,拉,甩。

中國曾經也行流行,古代因為帶刀明顯是武林人事或者公門中人,而帶斧就很有偽裝性,你再挑兩擔柴,古時很多人燒柴,所以挑柴和今天送快遞一個性質。

偏題了,斧頭重心前,只要使用得當兵器相擊有破勢之利,重兵器都有這類似效果,而普通群架,有勇者一掄斧上去直接破陣,古代長槍陣是很長見的,除了用遠程武器,用重武器破陣就是首選,或者直接甩手斧,相當直接砸倒對方,重心越靠前,你掄起來就越勢大,戰場相殺,打開局面往往就是那個幾個重武器陷陣者。

而現在斧法沒有流傳自然跟環境變化有關,單打獨鬥,或街頭偶遇,或潛行暗殺,肯定以便攜和一擊不中轉身抽離方便為首,不過論群架,或者大家身穿厚甲,重武器直接砸就對了。


冷兵器面對的多數環境下錘斧是不如刀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錘斧都比較短。

2. 錘斧重心靠前。掄出去後收回來比較難,容錯率低。

因為打造刀劍的技術比較複雜。所以,錘斧主要流行於少數民族、技術落後地區。

另外,釘鎚可以鑿開刀劍劈不開的重甲和盾牌,這也是錐子的一個用途。


說到底,還是逼格不夠高,不利於裝逼緣故。說到神兵利刃一般都是寶劍寶刀,關於寶斧寶錘的不是沒有,但實在沒幾個。一瀟洒小哥行走江湖提寶劍跨駿馬多瀟洒,你說要是腰裡別兩把大板斧背後扛著大鐵鎚估計不用動手對手就笑趴了。說到實用其實錘斧才是大殺器,尤其軍陣之中,記得武備志里關於宋金的描述說,金人畏中原者唯神弩和大斧。還有真正實戰的錘不像影視中動輒西瓜那麼大,也就拳頭大小而已。說到底刀劍和錘也就是利器和鈍器之別,而斧算是兼具利鈍之長,有鋒利也有重量,挺好的。如果你非要追求那種事先編好的武術招法那樣的所畏斧法錘法,其實刀斧法很多可以通用的,錘就當加長加重的拳頭也行。

至於有人說的長度和使用不方便問題,那就少見多怪了。不論中西軍陣中長柄斧都大量存在過,長柄錘么那就是狼牙棒或者直接就是棍子了。


斧法和錘法流傳下來少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首先中國的兵器使用環境主要有民間(江湖)和軍陣兩種,前者考慮的主要是便攜性和防身效果,後者考慮的主要是攻擊效果。

先說民間,其實民間斧子和鎚子的使用還是不少的,鬥毆械鬥當然不可能都什麼寶刀寶劍,大家用多是鋤頭,鐮刀,棍子,扁擔,釘耙,斧子鎚子這種更是每家都有啊。如果算城鎮居民那就更加了,當年大名鼎鼎的斧頭幫啊,順便說一句斧頭幫老大王亞樵其實可以算是比較正面的人物,但是呢,斧頭幫和青紅幫都有過節,在青幫,洪門勢力都很大的香港電影界自然就沒什麼好形象了。

斧頭的好處在於便宜,當年王亞樵打造一批斧子的時候還是窮人一個。第二是技術簡單,揮砍是人天生的技能。

在軍陣方面斧子,鎚子的用武之地就比民間大多了,早在青銅時代,軍隊有裝備了斧子和鎚子,斧子的親戚鉞更是威嚴的象徵。軍陣用斧子鎚子的原因很簡單,破甲。之所以我們在說岳,楊家將里使大鎚的出現頻率高,就因為五代到宋是中國重甲的又一高峰。而斧子,鎚子對冶煉技術的要求又相對低,訓練也方便所以用的多。

說完優點,該說缺點了。缺點一變化少,斧子也好,鎚子也好,重心都是靠前的。玩過冷兵器的朋友都知道重心在前面的兵器變化少。變化少使得技術就相對單一,既然單一了那麼斧法,錘法就少了,來來去去就這麼幾下么。

第二是效果,前面說了在中國主要使用的兩大環境一是民間(江湖)二是軍陣,在江湖中,通常是無甲或者是輕甲的,所以靈活性更有優勢。你看在軍陣劍主要是添逼格的,在漢代士兵的主要短兵就是環首刀了,但是直到清末,江湖武術里劍法仍然佔據重要地位,為什麼?因為戰場淘汰劍是因為冶煉難度和訓練難度相對環首刀都沒優勢,在破甲效果上也沒優勢,而在經濟性上又完敗,同品質的情況下劍比刀貴很多。但是在民間武術里有這個問題嗎?沒有,相反在江湖打鬥里,劍的技巧性和靈活性反而能得到發揚。所以在江湖武鬥里短兵始終是刀劍兩者佔據統治地位,原因無他技術性強,靈活,環境適應能力強。而斧和錘在這點上是完敗的。

最後一條就是形象了,畢竟走江湖,別人寧願提一把刀也比提斧子強啊。還沒打呢,對面嘴損點的:你是樵夫啊。士氣大跌。


非平衡兵器,玩不出很多花樣來,照著腦袋掄就行。而且這玩意主要是用來破甲,是戰場兵器,重視隊列,軍陣,兵法,而武術是民間互毆發展出來的,重視個人技巧。


你們有沒有見過一個兵器叫做雙鐧?


斧錘逼格不高

當然在上古時期斧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只不過後來讓位給刀劍了,無論官員還是俠客都愛佩戴刀劍,而不是斧錘,一方面太重,一方面前者逼格高


這種重武器直接輪起劈下來是最簡單實用有效,學什麼招式,你又沒人家刀劍輕快,刷什麼花招


使這種傢伙的都是猛將,神力是少不了的,平時就算畫個武功秘笈什麼的,一般人拿起來都費勁,想耍起來更是難得。玩這種兵器真得要天賦才行,小說里程咬金,岳雲都是夢裡學到的,估計是自己領悟,實踐出來的,一般人學不了,自然流傳的少。


因為斧子這玩意兒在搞大陣的時候不咋地,前頭太重而且斧子刃往前的,這樣就減少長度了

還不如又能割又能插,搞成戟了,後來騎兵越來越厲害了長度就更重要了,大家戟都不大用了更多用長槍了。

有些地方呢散兵打劫比較多,比如維京人上岸了,這個時候斧子靈活和多用途還能甩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這種地方斧法錘法就比較多了,什麼鉤盾牌敲膝蓋,反身抽腰子什麼的都有。

土鱉搞正規戰規模比較大,而且鐵啥的產量也都不錯,能有專門的工具了。

用斧子打仗的很大程度上是平戰結合,金屬忒雞巴貴了,甚至維京人還會把一般錢幣融化了造斧頭,可見金屬的缺乏

所以說斧頭平時能砍東西,戰斧能修東西,大戰斧能劈船木,飛斧可以修船還能當鎚子。

至於鎚子么主要是備用武器,歐洲給騎士開罐頭戳吸管用的,中國的話么甲普及的比較高,這個大家都有甲,這個時候鎚子也不多了(再好的甲也扛不過槍瞎雞巴戳好幾下)。

so,還不如把槍做的鋒利一點,杆子做好一點,實在不行上很重的刀,既能平時幹活又足夠沉,咔嚓一下也是夠受的——但是刀子的金屬消耗比鎚子大,但是那會兒中國金屬產量不錯,不怕。


確實,鎚子、斧頭作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工具,比刀劍之類的常用多了。而勞動人民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也拓展了這些勞動工具的其它用法。

譬如,用來打穀子的連枷就發展成了哼哼哈嘿。

像斧子這種東西,其實誕生的時間很早,早在石器時代就出現了,而且創造了很多不同的款式。我們今天所寫的「斧」字就是由短柄斧演化的「父」字和長柄斧演化的「斤」字構成。

那很明顯,它們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認為短柄斧用來砍根莖,長柄斧用來夠樹枝上的果實,你看從事採集工作也是需要專業工具的。

當然,也有專門用於打仗的斧子,我們叫它「戉」,這是種闊口斧,石器時代很少出現,因為這東西很難製造,一般不用做工具,專門用來打仗,主要就是打仗的時候拿出來嚇唬嚇唬人。

雖然後來進入金屬時代,長刃兵器變得實用化了,「戉」這種東西,依然被用來作為發起戰爭的標誌。基本用法就是將軍舉著他嚇唬嚇唬人,或者用來砍俘虜的首級,也有可能是四肢,剖開軀幹之類的……這斧法就比較多了,有十字刀、蓑衣刀、柳葉刀、牡丹刀……這我熟,想學慢慢教你都行。

錘法我不熟啊,要不介紹個熟的給你?我也不會@人,貼個圖你找他吧。


誰說很少

我們四川人一般都玩個鎚子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簡單來說,一件冷兵器的技法是否能夠廣泛流傳,取決於兩大要素:是否易於上手,是否便於生產。

一、冷兵器上手難度由以下三個因素決定:

1、攻擊方式是否多樣。

以劍和矛為例,劍可刺可砍,矛可刺可掃可挑可砸,這種攻擊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劍和矛及其衍生物,如刀、長槍、戟等,成為冷兵器時代最為泛用的兩種兵器,相應的技法也就容易流傳下來。而斧只能劈,錘只能砸,攻擊方式的單一性使其不能廣泛應用於冷兵器戰爭。

2、平衡性。

仍以劍和矛為例。所謂冷兵器,無非是手的延伸。一把工藝上乘的單手劍,其重心一定是中間偏後,靠近護手的位置,如此,才能在應用過程中最大化利用槓桿原理進行揮擊。反觀斧錘,重心過度靠前,槓桿原理決定了其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進行揮擊,限制了泛用性。

長兵器由於其特殊的結構,重心一定會更靠向前方,只能通過雙手握持才能利用槓桿原理。其中矛/長槍的平衡性無疑是最容易掌控的,因而也成為最廣泛應用的。

當然,要承認其他兵器在某些特殊場合的作用。比如錘等鈍器對重甲兵種的毀傷作用。然而中國古代史中,幾乎都是輕步兵和輕騎兵唱主角,需要應對重甲的情況實在是少之又少。

3、耐用性

人骨是及其堅硬的,成年男性的股骨硬度與水泥相當。斧在應用過程中,衝擊到骨的概率更大,再結合斧本身寬背薄刃的特點,出現卷刃、磨損的機會更大,影響了其使用壽命。需要說明的是,錘並不存在這個問題。鈍器的毀傷特點在於擊碎,而不是切割。

二、規模化生產及應用的問題。

從原材料金屬的需求量、鍛造難度和所取得的功能來看,矛/長槍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只需要槍頭的一點金屬,加以簡單鍛造,再配合木質長柄,一件功能齊全的軍用制式武器就做成了。劍、斧、錘都不能與其相比。尤其是錘,需要大量金屬,同時需要使用者的常年訓練,才算得上是趁手的兵器,這與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理念是違背的,只能作為少數將領的裝逼利器而已。

綜上,斧和錘極其不適應冷兵器時代的作戰需求,再加上功能單一、性價比低,所以較少地用作大規模列裝的制式兵器,相應的應用技術也就很難流傳下來了。


有啊 北歐武術流派有流傳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513394

上面這個就是教鎚子和斧頭格鬥的

以及古代戰爭 斧子在中國出現的比較少,原因之前幾位答主分析過。但在歐洲還是很多流傳的。

短斧有法蘭克人用的短斧,既可以近身格鬥又可以飛擲。但一般不會當主武器用,作為副武器或者投擲武器的情況比較多。配合法蘭克圓盾使用更佳。以及法蘭克這個民族的名字一說就是斧子的名字。

網上找的法蘭克戰斧圖

中世紀也有人善用短柄斧,因為這東西破甲比劍強,比如獅心王理查和英王斯蒂芬、查理三世就喜歡使用戰斧。

長柄的有北歐維京人的丹麥斧。除了海盜使用外,軍隊也有使用。比如黑斯廷斯戰役里就有出現。以及拜占庭的瓦蘭吉衛隊也有裝備。使用者普遍體格健壯。

至於技術流傳,基本只有北歐武術流派還在傳承(比如冰島),但也以劍、劍盾、盾+短斧為主。長柄斧更多用於戰陣中,單人揮舞對體格要求極高,單打獨鬥也不靈活。中世紀後的文藝復興,瑞士長戟、西班牙長槍都更適合更大規模的軍隊高效殺戮,畢竟長柄斧技巧和體力要求都太高。所以軍陣用的長柄斧技巧流傳比較少。

#圖侵刪#


哈哈,武俠小說看多了。短兵器勝在便攜,用起來要看長度和靈活度,靈活度差不多的時候,越長越佔便宜,劍是這裡面出類拔萃的一種,因為能兼顧好長度、重量和速度,所以無論中國、日本還是歐洲,是單兵主要兵器。如果是群體衝鋒,越長越佔便宜,所以你看歐洲軍隊衝鋒,拿的都是長矛。當年戚繼光打敗倭寇,靠的就是加長過的有柄的刀。鎚子、斧子這種,本質上是幹活的傢伙事,不是兵器。又重又慢又短,這邊還沒掄起來,已經被一劍戳死了,實在百無一用。


斧和錘這兩種武器有一個半共同點,一個是重心靠前,半個是短柄。

重心靠前的武器有以下優點:

1.便於發力,同樣是鈍器,同樣的重量,鎚子就比鋼鞭更容易造成較大的破壞效果。

2.扔出去的時候容易保持方向,以斧子為例,雖然也有專門設計出來用來投擲的飛斧,但即便是一般的短柄斧,也可以在關鍵時候臨時充當投擲武器,並且效果也不錯(相對於它的非專業投擲武器身份而言。)

但重心靠前也有一個壞處,那就是不夠靈活,變招不易,所以俗語裡面才有一鎚子買賣之說,他為啥不說一刀買賣或者一劍買賣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刀劍人家靈活啊,一下砍不著還能再來一下,鎚子的話你手慢的話可能就真是一下了。

當然一鎚子買賣的原因也不光是因為重心的問題,不少人在格鬥時,躲過對方的攻擊之後都會試圖去控制敵方持械的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使用的是刀劍,自己在控制對方兵器的過程中就容易被利刃所傷,而如果對方使用的是斧,則只需要抓住他的木柄就可以了,如果你在格鬥中控制了對方持械的手,那自然對方就使不出下一招了。

因為不夠靈活,所以這類武器的招數自然就會往簡單易用的路子上走,武備要略中有一篇長柄斧說,其中提到,長柄斧的用法不必花俏,只用勾砍攔攪撩劈即可,這句話用現代話解釋就是,斧頭用起來不需要啥招數,只要胡掄亂砍就行,剁到一個算一個。

然後再說短柄,為什麼短柄是半個共同點呢,因為斧子還是有長柄的,但相應而言,短柄斧也很多,所以我說是半個。短柄武器在戰場上一般都是作為副武器存在的,副武器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主武器(比如長矛)丟了或者壞了之後拿來應急的,平常也不靠他殺敵報國,所以也沒必要練那麼多招數。

說完上述倆問題,咱們要切下題,就是什麼是招數?

在我看來招數有倆定義,一是戰場招數,二是武術招數。

戰場招數說詳細點,其實就是「某種武器針對於某種戰場情況時的用法」,比如你使長槍,敵人正面過來怎麼辦,敵人居高臨下怎麼辦,你防禦姿勢啥樣,這就是三個招數。

剛咱說了,鎚子是一鎚子買賣,那是從一對一格鬥角度上說的,而實際上在戰場上,大多數招數都是很簡單的,戰場上大家人挨人,什麼後退格擋都不好使,能做的就是乾死丫的,搞的太複雜了,不容易操作,還不容易普及。

那既然大家都是簡單招數,為什麼感覺槍法還是多呢?

很簡單,雖然針對於某種戰場情況的用法都是簡單的,但你適用於多少種戰場情況可是不一定的,說簡單了,就是錘和斧子的適應性差一點,不如長槍和刀劍,長槍在一百種情況下都能用,那就有一百招,你斧子就適用於20種情況,那就只有二十招了。

接下來說武術招數,武術又分實用武術和觀賞武術,咱先說實用的,比如對於行走江湖的人來說,錘和斧是不是一種好的武器?

答案當然不是。

你行走江湖,有兩種情況,一是跟人玩命,二是大家動動手意思意思差不多就行。

玩命的話,錘和斧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剛說了,從格鬥角度講,他招數簡單,容易被控制(相對而言)。

那什麼是玩命的好裝備?

一是長槍,長槍雖然看起來沒特點,但實際上是古代兵器裡面最狂拽炫酷屌炸天的選擇。

和其他兵器相比,長槍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優勢,一個是攻擊距離較遠,另外一個是招數變化靈活;相對於刀斧這類依靠砍削來殺傷敵人的兵器,長槍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在武器和人體距離相同的前提下,長槍由於是直刺,不像刀斧的招數中帶有弧線軌跡,因此它攻擊到敵人所需的時間是最短的。

長槍的這些優點都是由其自身特點所決定的,長槍有三個典型特點:柄長,刺擊,輕(相對於長兵而言)。

長槍的長柄和攻擊方式決定了它的攻擊距離要比其他兵器都遠,大刀雖然也是長柄,但由於刀的用法是砍,且刀頭重於槍頭,因此大刀必須雙手揮舞;而槍是刺,因此便可以單手使用;劍雖然也是刺,卻又沒有長槍的長柄。

長槍的柄長,因此通常為雙手持握,槍手前手持槍身中部,後手持槍跟,當需要變招時,只要後手輕晃,槍頭的落點就會發生明顯變化,長槍由攻擊敵人下盤改為中盤只需後手稍動,而一般的短兵器變招需要依靠手臂揮舞,很難跟上長槍的步伐,長兵器如大刀、長柄斧等,由於重,也不如長槍靈活。

綜合來說,長槍對付其他兵刃的辦法就是三個,第一,我攻敵守時,利用自己變招快的優勢,先以虛招吸引對方注意力,然後迅速變招攻擊對方;第二,敵我同時進攻時,利用自己直刺的優勢率先攻擊對方;第三,敵攻我守時,利用自己柄長的優勢控制距離。

那除了長槍呢?

劍盾刀盾也是個比較好的選擇,雖然攻擊差一些,但能守能攻,用起來更靈活,另外即使沒有盾牌,單用刀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錘和斧的殺傷力固然大,但你需要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江湖人士是不披甲的,刀劍已經足以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威脅了,而刀劍又不像錘和斧有招數不易變化的缺點。

那麼如果不是玩命,大家只是意思意思,打完架說不定明天還要一起搓麻將呢?

那錘斧就更不是好的選擇了,刀槍的殺傷力可以控制,但鎚子和斧由於重心靠前,控制起來就難點,你原本只是想打打他臉,結果一不小心把他腦殼敲掉半拉,這也是很尷尬的。

說完實用的,咱再說觀賞的,實際上現在不少所謂的招數都屬於觀賞武術系統里的,真正的實用武器哪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玩意,而從觀賞武術這個角度來看,錘和斧就更惹人生厭了,那都是什麼李元霸程咬金之類一看智商都很低的人才用的東西,一點都不酷,真正大俠都得使劍,使刀的都已經不太上檔次了。根據馬那啥斯的理論,裝逼是人類固有的需求,錘和斧不適合裝逼,那就別怪人民群眾拋棄他了。


平民講究一個隱蔽,鎚子太張揚了。戰爭中錘斧多作為炮灰,薩拉丁打十字軍就組建過標槍斧頭鎚子的部隊,但效果不好。這種重武器最大的好處可能是方便造,鎚子更是連材料都不一定非要金屬。南宋時金國就很喜歡類似的骨朵,但是都不長,且前端的鎚頭也不大。一來是南宋部隊著甲率比較高,二是這個也算女真人日常工具,基本家家都有,製作簡單。其實這種重武器重心都在頂端,太長搞不好都抬不起來,只能短。掄圓了打到誰都討不了好。但刀劍矛這種不掄圓也能打的直接就打死你了。所以炮灰用或是作為保命的副武器也是是很好的。一鎚子買賣嘛。且重武器再怎麼也需要一定的力量。普普通通的炮灰還真用不了,當一個士兵用的了時選其它的武器反而更有戰力。

說起民間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一悍婦拿擀麵杖和菜刀,雖說都是廚房用品,看熱鬧的人評價可不一樣。


推薦閱讀:

遊戲中哪些冷兵器在實際的戰鬥中更適用,哪些最不適用?
軟兵器和暗器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其中哪些適用街戰?
冷兵器重甲,一對一,長槍是否不如盾與戰錘組合?
我國的軍用刀具和外國的軍用刀具有多大差距?
冷兵器之王是什麼?

TAG:武術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