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
看過這部電影的知友來談談看法吧。
人們眼裡的英雄永遠都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很顯然高譚市的人們也沒有智慧到可以跳出這個圈子來重新看待蝙蝠俠的所作所為。小丑無疑是為這個命題給予了確切的答案。但是最後蝙蝠俠在最終的抉擇中依舊是選擇了讓英雄回歸到人們最初喜歡的樣子,即使他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但是依舊是義無反顧。
有時候我們不能單單從打擊罪惡的方面單純的去思考問題。就像是蝙蝠俠最後問自己的老管家對於如何對待叢林惡魔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一樣。在打擊罪惡的事情上,大多數人能去做的最常規的辦法就是舍小家為大家。但是如果是從單純的人權角度而言的話,沒有一個人是可以捨去的。小丑最後還是勝利了。因為他早已經洞察了人們的這種觀念,在所有人看來放棄一船的罪犯遠遠要好於放棄一船的無辜市民。但是還有一種方法卻被人在危急關頭拋在了腦後。
沒有人願意相信別人的,正如沒有人願意在危急關頭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一個並不信任的人手中一樣。人與人最初的信任是維持這個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如果說失去了信任的話,一切都會變得毫無規律可言。這對於犯罪分子來說應該就是天堂了。沒有規矩是最好的規矩,沒有原則是最好的原則。你可以面對對方的任何招式想盡一切辦法去避免或者拆招。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對方要有招數,如果說對方是一個沒有招數的人的話,你將何去何從。
毫無疑問蝙蝠俠就面對了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蝙蝠俠所遏制的犯罪行為都是絕對的,但是小丑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小丑是毫無道理可言的,因為也就沒有規則可循。蝙蝠俠在一開始與他的對壘中總是處於下風。因為蝙蝠俠已經被小丑徹底的洞悉了弱點。單反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就會有弱點所在。當然這也就給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英雄到底該是怎麼的模樣?或者說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希望看到英雄是怎麼的模樣?
蝙蝠俠在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基本上就鑽進了死胡同。因為在小丑的刺激之下以及在人們日常輿論的壓制下,對於高譚市的英雄似乎有了新的定義。這個並不是和蝙蝠俠有太多關係的人重新被定義為了英雄。而善良的人們總是會選擇性遺忘那些已經發生過的陳年舊事的。沒有人會記得當初是誰拯救大家於水火。喜新厭舊原本就是人們的屬性。但是本片告訴我們的卻不止是這麼多。
我們依舊是看到諾蘭對於超級英雄賦予了太多普通人的本性,比方說蝙蝠俠當眾羞辱自己的情敵,高譚市新的英雄,以及後來被小丑洞穿心靈後的惱羞成怒等。都體現了蝙蝠俠作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的屬性。毫無疑問將英雄與普通人的距離再一次的拉近。我們與英雄只是一牆之隔。甚至說英雄有時候還是會被普通人救下的。這無疑是顛覆了傳統英雄的形象,算是驚喜,也算是拷問。到底具備怎樣的屬性,才能稱之為英雄?
顯然只有科技的力量是不夠的。在選擇面前英雄無疑比普通人承受的更多。蝙蝠俠最後的抉擇才是體現他是真的英雄的最有力的方式。因此作為一個英雄,可能並不是我們平日里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在黑暗裡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英雄意味著承受更多。
還是那句話,人們希望看到的,永遠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每一個陽光燦爛之下都有著黑暗的一面。有時候我們卻不能一一揭穿。
太陽底下無新事。黑暗之中,可就未必了。
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題材的電影,《黑暗騎士》無疑將蝙蝠俠更人性化,而將普遍意義上的人性延伸、觸摸到了更遙遠的深淵。「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每當我們自以為站在「善」的此岸試圖向彼岸投擲長矛的時候,我們的身上也會流血。
《黑暗騎士》確實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從藝術角度而言,它對細節精益求精;從思想深度而論,它撣去了那些膚淺的塵土,直指道德法律表象下那些最深邃的恐懼與慾望。這必是褪去光鮮外衣的裸露的人性:它十分簡單!與…混沌。當你用「複雜」去思考它時,它將變得異常激烈!、複雜!
1、日光之下
平庸與凡人同在。哥譚市的所有市民、黑幫、以及政府官員(包括丹特檢察官),他們都是理想社會的擁護者。他們最為簡單,信奉正義(市民)或者金錢(黑幫)。他們都講原則、守秩序,樂意看著世界朝著所希望與控制的方向發展。
(「我想像了一下,一個沒有蝙蝠俠的世界,黑幫沒有創意地重複賺點小錢,警方努力想把他們剷除,可每次只能打掉幾家……那實在是太……無聊了。」)
這其中有著第一個對立面。市民與黑幫勢不兩立:在犯罪面前,市民是弱者而黑幫是強者;而在法律面前,市民則受到保護。二者藉由其對立面而變得完整。試想如果是沒有犯罪的理想社會,則法律也將不必存在,犯罪恰是由最初始的人為剝離而變得逆向「壯大」與清晰。而如果是黑幫完全掌握了社會,他們的規則也即成為新的法律,其中又會出現不合規則的「罪犯」。於是現實社會總是在二者之間達成平衡,正如政府官員中也有許多黑幫中的卧底一樣,他們「默契」地在統治領域劃分範圍,共同維護並分配著秩序。以丹特檢察官為代表的民眾與以馬洛尼為代表的黑幫,則是各自秩序的堅定擁護者,唯一試圖調和這場對立的,是戈登警官。
秩序的受益者,也成為了秩序的受害者。正如小丑所說,「當計劃完美的時候,沒人會感到不安,即使那個計劃是慘無人道。如果明天我告訴媒體,我要殺一個少年犯,或者炸死一卡車士兵,沒人會不安,因為那全都是計劃的一部分。但當我說,那個不值錢的老市長會死的時候,大家就會瘋了一樣。」高度精密而複雜的秩序,在崩塌的時候也將會濺出巨大的碎片。正如黑幫發現金錢不再管用的時候,會與市民對法律失去信心時一樣絕望,他們感受到了片刻之間的死亡的恐懼。
2、遮蔽的黑暗
如果說光明代表了秩序,那麼黑暗則代表了混亂——這並非完全是邪惡,正如蝙蝠俠實則是黑暗騎士一樣。
首先,蝙蝠俠是遊走於法律之外的俠士。他與戈登警官合作,但並非是依仗搜查證與指控文書懲治罪犯。他更多地是憑著對正義的感覺來行事——這當然很有可能出錯,尤其是在嚴謹的法律專家看來,何況有時我們更無法分清哥譚市的法律代表與罪犯究竟誰更像壞人。於是蝙蝠俠是市民心中的英雄,也是秩序混亂的源頭:「一個沒有蝙蝠俠的世界,黑幫沒有創意地重複賺點小錢,警方努力想把他們剷除,可每次只能打掉幾家……」,習以為常的秩序,即是最好的秩序吧。
於是,蝙蝠俠帶來的固然是秩序的破壞,卻更是某些市民心中(尤其是孩子心中)對理想世界的最高希望。這種希望中存在一個必然正義而強大的超級英雄,使得當法律規則失靈時仍然能必然證明「正義戰勝邪惡」這樣的鐵論成立。如果說丹特檢察官是社會範疇中正義所能到達的極限,那麼蝙蝠俠則成為了極限之外的幻想。丹特檢察官代表一個力所能及的好政府,而蝙蝠俠則是無法降臨世間的超級英雄。黑暗騎士,因而只能在黑暗中幻想,他無法從虛無縹緲完全走向光明的現實。
反之,小丑則代表了人性在黑暗處慾望與恐懼的一面。人越是在光明的秩序中浸淫已久,就越有可能在黑暗的混沌中撐破緊緊束縛的枷鎖。此時,善良的市民也可能會背棄堅守的道德而成為開槍的罪犯。
總言,蝙蝠俠與小丑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黑暗之中的一個對立面。黑暗,是光明秩序之外的混沌,其中包含人性的閃光,也包含人性的罪惡——然而光明之中不也是如此嗎?只不過是閃光面與罪惡面都更加光鮮了而已。
3、向地心崩塌
蝙蝠俠一度認為丹特檢察官能接過正義的權杖,完美的正義可由幻想走向現實,然而極近完美的事物反而徹底崩塌了。
我想此處或許有多個隱喻。首先,正如瑞秋所說,「羅馬人最後指派的保護者叫凱撒,而他卻始終沒有放棄民眾賦予他的權利,最終走向民眾的反面。」完美的正義只可能存在於理想的烏托邦,試圖加速抖掉現實社會身上那些陰暗的污泥無疑將造成社會結構更巨大的震動。有時候,完美的正義也將是完美的獨裁。其次,當我們將理想中的正義追求讓位於現實秩序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反過來讓位於人性的惡念。固化的秩序總會滋生安逸與懶惰,進而成為培養貪婪與慾望的溫床。故而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要敬畏完美的權利,而從普通人來說,要警惕完美的正義。
這場崩塌鏈式反應般地蔓延開來,起初黑幫僱傭小丑來抗拒正義,後來發覺自己也終嘗苦果。最終小丑拿到了他手中的王牌,丹特檢察官變成了雙面人丹特。應該說小丑確實是「輕輕一推」,僅僅燒毀了硬幣的一面就讓丹特的命運裁決變得無比殘酷了。這裡恰恰在說,我們,每一個人,許多時候在善與惡的抉擇中又有多麼的高明而堅強呢?
4、沉輪之謎
影片最後的高潮當是怎麼解決兩艘游輪互相引爆的難題,一艘船上是市民,他們善良民主、富於正義感,另一艘船上是罪犯,他們狂躁抗拒、藐視世俗規則。善良民主的市民投票表決,以396贊成140反對的結果,希望將罪犯葬身魚腹,並認為他們肯定會置市民於死地。我不知道這個數字的設定是否有確切的含義,但起碼可以看出,市民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仍然堅持不該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罪犯那邊投票,將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最後的結果,罪犯那邊的光頭大哥扔掉了引爆器,一臉鄙視地坐回了座位。市民那邊也幾乎是光頭的大哥思慮再三,放回了引爆器。許多評論是這一段是敗筆,為了迎合觀眾而讓人性「壞」地不那麼徹底。也有人分析了船上人們的內心戲,考慮了小丑的各種陰謀。我總覺得劇情未必就應該以一種壞的徹底的方式結束,更何況並不好說怎麼就是所謂的徹底。兩艘船的安然無恙,證明了秩序在走向極端的混亂與邪惡後,或許終歸會迎來善意的復甦。這個情節與之前正義的檢察官勝利時社會陷入混亂或許遙相呼應,要我說這並非是「正義終將戰勝邪惡」,而無非是大自然「物極必反」規律的又一佐證罷了。它(指自然)並不反對,也從未贊成。而對於有偏向情感的人來說,則是不要盲目樂觀,也不必完全失望吧。
5、繼續
結局處,蝙蝠俠仍然遁入黑暗,黑暗騎士承載了絕對的正義(孩子所看到的)與邪惡(市民所相信的)。雙面人丹特變回了丹特檢察官,現實中正邪化身仍舊以光明驅走黑暗,給活著的市民們以希望。戈登局長這樣的現實主義者仍舊孜孜不倦,在理想之下儘可能做得最好。絕對的正義無法獨自享受光明,他能夠做的只有——隱忍(Enduring)。
這部電影我一共看了5、6遍吧,兩個星期前才看了一遍,正好翻到這個問題,這裡就把我對這部電影的思考總結一下。
角色關係
對公眾來說,蝙蝠俠是正義的,但他也是超越法律的。他與警察不同的是,他可以不受約束的打擊罪犯,這是他留給公眾的形象,是他對公眾的價值所在。
而小丑是罪犯,可是他也是超越普通罪犯的。與普通罪犯不同的是,他想要的不是錢、不是他們一貫追求的東西,而是純粹的混亂。
《黑暗騎士》講的就是兩個超越規則的對手間的較量。這部電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歸因於諾蘭兄弟對人物定位和關係的準確把控。這也是以前(或其他)超級英雄電影所忽視的地方。
但是蝙蝠俠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認為自己早已洞悉罪犯,因此輕視了小丑。小丑則不同,他看透了蝙蝠俠:他雖然超越法律規則但同時也被其他規則所縛,打擊罪犯的使命感、對瑞秋的愛、拒絕殺人的正義感,這些成為他的弱點,被小丑頻頻利用牽著鼻子走。
這部電影里除蝙蝠俠和小丑外,還安排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瑞秋和哈維。瑞秋是哈維和蝙蝠俠最大的軟肋,也暗示著他們必定要產生對立;哈維和蝙蝠俠都是正義的騎士,但哈維是見得了光的騎士,蝙蝠俠是見不得光的騎士。小丑看明白了這些,利用了他們。小丑所追求的是純粹的混亂,如果純粹的正義騎士——哈維都墮落到和他一樣的程度時,那麼小丑就徹底勝利了。蝙蝠俠不是理想主義者,為了守護住純粹的正義,他自願承擔起所有的罵名。哈維這個角色,承擔著深化主題的作用,將蝙蝠俠從英雄轉變為黑暗守護者。
《黑暗騎士》的故事情節雖然誇張,但毫不迴避現實。小丑深知人性脆弱,只需要「輕輕的推一下」就會墜入黑暗深淵。每個人幾乎都是雙面的,蝙蝠俠是雙面的,高登是雙面的,被威脅、被收買的警察們是雙面的,公眾是雙面的……哈維本來不是,但小丑成功的讓他轉變成了真正的雙面人,在瑞秋的死亡的刺激下,這種轉變是徹底的、無可挽回的。
結構與技巧
開篇:小丑組織的搶銀行行動,所有匪徒都帶著面具、無法確定誰才是小丑,但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互相攻擊,小丑的狡猾已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想知道誰才是小丑、到底長什麼樣子,有一種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當最後小丑面對鏡頭摘下面具時,彷彿在明目張胆的挑釁和宣戰。
Cross the line:蝙蝠俠和哈維忙著打擊黑幫,把幾百人送進監獄。他們太過激進,導致黑幫不得不找小丑解決蝙蝠俠。小丑的瘋狂超乎所有人的預料,他不是普通的罪犯,他要的不是錢,而是混亂。原本希望一勞永逸的蝙蝠俠這時才明白,他真正的對手是小丑。較量才剛剛開始,這是兩個越線者的鬥智斗勇。
謎一樣的陰謀家:小丑突然降臨到高譚市,他的背景電影中沒有交代,關於他的疤他自己說了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是酒鬼爸爸故事,一個是賭鬼老婆故事。對觀眾來說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不能相信他。警察沒有他的指紋、DNA 等記錄,也沒有名字什麼信息也找不到。他的每一次行動前的策劃電影里都沒有表現,卻環環相扣完全處於主動地位。他說別人都是陰謀家,而自己只是一條瘋狗完全沒有計劃沒有目標,實際上他才是計劃周密、目標明確的陰謀家。
哈維的硬幣:哈維的硬幣在電影里出現了多次,在瑞秋死之前,他的硬幣和他一樣純粹,雖然被稱為「雙面人」哈維,但兩面都是一樣的。自從小丑看到蝙蝠俠毫不猶豫跳下大廈救瑞秋之後就開始醞釀一場二選一的考驗了——與其說是考驗,不如說是折磨和玩弄,他在審問室的狂笑是必勝的喜悅。瑞秋的死改變了一切。曾經的光明騎士不再相信秩序,「雙面人」哈維真的變成了雙面人,就像瑞秋死時被燒黑一面的硬幣一樣。
人性實驗:小丑熱衷於做人性實驗。大部分情況下,他都正確的預料到結局。他知道如何控制人,他利用錢和權力使黑幫支持他,利用公眾的恐懼讓他們逼迫蝙蝠俠自首,利用蝙蝠俠對瑞秋的愛讓他自己選擇失去她,利用哈維的愛和正義反過來控制他。只是最後的雙船實驗他失敗了,不過看起來多少有點欽定的意思。
You complete me:蝙蝠俠對小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一定非常喜歡我。蝙蝠俠的面具之下,還有一個在童年目睹父母被殺時就戴上的面具,這個面具保護著他的自責與憤怒,有時會假裝成大名鼎鼎的「布魯斯·韋恩」去找樂子,他希望真的能找到快樂(在前作里)。他知道只有瑞秋可以幫他摘下這個面具、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當小丑被抓、哈維死後,他可以摘下蝙蝠俠的面具了,但再也不可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了(在下一作里),因為瑞秋死了。有趣的是,電影也為小丑安排了雙層面具。小丑出場時戴著小丑面具,揭下小丑面具後還塗著一張小丑臉。他胡言亂語沒人知道他究竟是誰,他的意義就是與蝙蝠俠對抗。他對蝙蝠俠說,沒有你我該怎麼辦?You complete me。他很清楚蝙蝠俠和他既是對立的也是相似的。他們都是公眾眼中的 freak,唯一不同的是他沒有規則,而蝙蝠俠有規則。他醉心於讓蝙蝠俠失去規則、將哈維拉到他的陣線內。他最後都做到了,只是「混亂」這個終極目標沒有實現,被蝙蝠俠攬去了哈維犯下的罪。
音樂和拍攝:漢斯季默在這部電影里使用非常大膽的配樂,與小丑的瘋狂完美契合。令人不安而不斷上升的噪音般的配樂總是可以扣人心弦。另外諾蘭大膽的使用笨重的 IMAX 相機,在拍攝過程中還撞毀了一台,導致當時全世界只剩下兩台這種相機了。電影中的蝙蝠摩托車戲是真實拍攝的,他們真的造了出來。醫院爆炸那場戲是真的炸了,不是後期也不是模型,希斯萊傑在拍這場戲整個過程中頭也沒回,包括他跳上車後。
超級英雄電影的天花板。
諾蘭把一個英雄角色的悲劇,儘可能的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
對於一個不被法認同的義警而言,「名聲」是最好的武器,也是最大的勳章——蝙蝠俠親手搞臭了這些。
蝙蝠俠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心,所以他註定慘敗。
當小丑對他說:對那些人而言,我們都是怪物。
當哈維怒吼:為什麼?為什麼只有我失去了一切!
當戈登對他吼:對啊,兩艘船的人一起被炸死啊!
無論是小丑沒有底線的犯罪,還是盟友接二連三的背離,都挑戰著蝙蝠俠的內心,他遵從自己的原則,儘可能對罪犯留一條活路,也正因為他的原則,小丑始終比他棋高一著。
最後他啟動了可以監視全城的聲納,啟動了罪惡的開關。小丑一直誘導所有人變壞,下一個就該是蝙蝠俠了,事實上他差點成功了 ,但最終蝙蝠俠還是保持了本心。
為哈維頂頂罪,是為了整個哥譚市,有效的法案比單打獨鬥的俠客有效,蝙蝠俠為了人們犧牲自己,更是為了自己的原則犧牲自己,他大可早早把小丑幹掉,最後卻落得狗一樣狼狽的下場。
但使願無悔 衣沾不足惜
推薦閱讀:
※如何呼籲抵制 3D 特供?
※日本動畫中有哪些經典的爆種場景?
※諾蘭身上戴的這個東西是什麼?
※影視投資公司的內部構架和人員職能是怎樣的?
※《追兇者也》裡面的雞縱是什麼意思?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蝙蝠俠:黑暗騎士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