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銀行員工真在大量出走嗎?

整個2016年,關於銀行業人才出走,降薪,裁員,變相裁員,年終獎縮水的報道越來越多,詳細可參見以下報道鏈接,那真實的情況是如何的?銀行人出走的真的很多嗎?出走的都是哪些人?銀行業的薪酬結構是怎樣的?月薪中位值大概多少?年終獎真的普遍縮水了嗎?銀行人的去向有哪些?

銀行裁員潮真的來了!四大行半年裁超2.5萬人

上市銀行迎降薪潮:多達10家降薪 民生銀行降幅最大

銀行員工親述:年終獎5.62元 已經在變相裁員


評論中好多人不相信我收入這麼低,我想說大概我進了假銀行吧……
評論中有人跳腳了,反駁我收入低的說法,我一看資料,好嘛,HR啊!
好吧,說到收入,扣之前確實4000,拿到手2500也不是假的,至於她說的每季度績效5000,年終還有5萬,我就呵呵了,有是有的,但沒這麼多,平時還不是靠那點基本工資過日子,我這裡吃一份快餐都得15到20塊。既然您覺得您那裡收入高,您就好好乾嘛,不代表全國同業都是這收入水平啊,坐井觀天就不對了是不是(?_?;)

以下原答案

四大行之一員工,校園招聘進去的,做過大堂,桂圓,現在在機關,但是也準備辭了。
錢少。我們一年沒發績效了,二線城市啊,每個月拿到手2500,年終獎還算合理,可是這一年日子怎麼過啊?我獨身,這一年都是用以前的積蓄在倒貼,更何況有家庭的同事了,壓力更大。
賣不出去的產品讓員工買。就不說什麼保險,基金,積存金了,就今年出的幾套貴金屬金鈔,將近一千塊錢一套,行里任務完不成,讓員工自己買。你不買?行里通報,你在網點,扣網點績效,你在部門,扣部門績效,負責人找你談話,語重心長地跟你說要有大局意識,別人都買了你為什麼不買?不團結!(心裡一萬頭草泥馬奔騰)
效率低下,作秀嚴重。國企通病,一大群快退休的喝茶看報,做事的人忙成狗。督查督辦最難做,一件事情通知下去讓落實,久久不見反饋,最後只能我一個個打電話去催。我算是脾氣爆的,但是對他們反而有用,好脾氣沒用,催不動。一旦有上面來檢查,就全部忙起來,補各種材料和記錄,有次一天連著開了五個還是六個會,就是為了補以前沒開完的......今年又嚴查黨風黨紀,廉政建設,一天到晚寫不完的報告,總結,整改, 學習,都是虛的,做多了開始懷疑人生。
年輕人才流失多,人才斷層嚴重。去年年底開了個會,難得的跟大boss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有人直接問,請問您怎麼看待今年員工離職率高的現狀?領導說,離職很正常,今年離職的人跟其他行比不算多。對,其他行更多。但是事實上年輕人走的真的是一波一波的,人力也急啊。人才斷層嚴重,中後台崗位都基本飽和了,只能等老員工退休,騰出一個坑來,下面再補上。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因為晉陞渠道的問題,被壓得很痛苦。
現在我外部有個工作機會,也是銀行,但非國企,打算試試看。年輕啊,真的不想再蹉跎青春了。我估計同事們會很驚訝,在他們看來年紀輕輕就進機關,多好啊。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會理解,離開你,不是因為我在這裡幹得不好,而是你已經無法滿足我的發展需要了。


2月17日補充兩句——
看到這個主問題下的評論大多以銀行內部員工為主,部分回答可能嚇著即將入職的後輩了,我多說兩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
1、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問題,也都有流動性。在當前互聯網的背景下,不僅銀行人焦慮,其他如通信等行業同樣焦慮。不能因此就下定論說銀行已經沒戲了完全不能去了。至少在當前,銀行跟互聯網行業比,相對穩定,工作強度也相對較小,跟部分行業比起來,性價比還算可以。我老家所在的二線城市,有權勢的階層,十年前都是費盡心力把孩子往電力這種大國企送,現在,似乎我知道的同齡的有背景的鄰居家孩子,都靠父母關係被安插到了當地銀行,由此可以窺見一斑。我的同事當中仍然有很多有想法能力很強也很熱愛這個工作的優秀人才,並不是這個行業凋敝了呼啦啦人全走完了。
2、回答中我說選擇離開,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自認離開後能夠找到好的工作,離開後不會後悔,但是,我也並不後悔畢業選擇了銀行。畢業趕上經濟危機,文科小本,能進入算是金融行業,這個機遇,我覺得比你在其他行業工作幾年然後費勁心思往金融圈跳成本要低的(我周圍不乏有同事原來在其他行業,為了進金融圈,脫產讀兩年MBA再重新找工作轉型進來的)。這幾年,我有很多時間耗在了企業本身的問題和折騰中,但是因為一直保持努力的狀態,給前後幾任領導都留下了好印象,有了自己的人脈和口碑,各種保險黃金AFP專業證書都考了,有了基礎的管理經驗,也對行業有了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經濟基礎(跟很多機遇更好的同事比,我的收入水平算中等,但是我個人不亂花錢,有閑錢都分散投資了,量入為出,能攢下來一些)從而也在當下有了選擇的空間,可以稍微任性地裸辭休息照顧家庭一段時間。
我說這些的目的是,對於應屆生來說,很多在畢業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多數人是沒有背景白手起家的,既然選擇了銀行,就努力紮根干兩年,為自己的以後鋪好路,盲目懷疑或者抱怨是沒有用的,每份工作起步都很辛苦,把吐槽的時間拿來為以後鋪路吧。

以上,和各位銀行同仁共勉,祝大家都不迷茫不焦慮,一切順利!


下面是原答案——說說我的情況。北京某名牌大學畢業,畢業即進銀行,某國有銀行四年,前中後台都待過,股份制銀行三年半,最近在辦理離職手續。座標南方一線城市。
我還算是在銀行比較幸運的那種。畢業那年趕上某國有銀行股改上市,支行大量缺人,沒在網點干兩周直接被抽調去了支行管理部門,然後領導器重,剛滿三年即提拔成中層(副科級),跳槽去了某股份制銀行,去年又提了一級。按照銀行的用人機制,應該算是比較年輕的管理層了。
以我的情況來說說收入情況。在國有銀行的時候剛開始收入是很低,管理部門不比支行,一個月穩定到手兩千多,當然,住宿包了,年終拿了不到一萬。後來慢慢有了季度獎,加上公積金繳納比例高(銀行原來是最高一檔的,20%),加上各種福利,慢慢收入也就是上來了。到我走的時候是支行後台副科級,加公積金到手差不多也有二十來萬吧。我有同一屆入行的做到支行行長的,效益好的時候一年四五十萬也是有的。所以這個得看具體的崗位和機會了。銀行剛開始是這樣,越到基層越累,各種指標壓力,任務完不成就得自己掏錢買,還動不動就搞排查寫些有的沒的材料,新員工受不了的或者運氣不好的,離職的人比較多,但是往上走管理層慢慢就穩定了,且只要機會合適自己醒目點,還是有機會的,越往上離職的人越少,特別是老員工,原因很簡單:公積金高,待遇好,穩定,相對來說比股份制銀行壓力小,算綜合性價比算好的。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在裡面待太久了人都缺乏想法和勇氣了,每天都是重複的工作,視野也就相在每年的KPI,完全不知其所以然,除了部分很有想法的人,好多都不知道出去能做什麼了。
後來在股份制銀行,一直在管理部門做個人業務,屬於中後台。說實話,這兩年受互聯網衝擊大,加在實體經濟不好,不良高的機構,整個效益就很不好,收入自然不穩定。除此之外,股份制銀行開始慢慢考核向利潤轉變,盯著營業網點看人均產能,各種配備自助設備考核替代率,壓縮櫃員編製,很多櫃員不適應轉崗,自然走了。很多業績做得不好的,被淘汰了,流動性是挺大的。但做得好的網點行長,收入拉差大,沒有國有銀行那麼多限制,收入可能比管理部門的老總還高。管理部門還算穩定,且越往上走,收入拉差也大,相對國有銀行,收入會高一些。管理層有離職的,去陸金所的P2P的創業的都有,但也有很多留下來的,還是那句話,在互聯網金融行外人看著「一片亂象」且不穩定壓力大的時候,銀行好歹還算比較穩定,性價比相對還是比較高的,而且平台仍然能帶來讓人尊重的社會地位及相關的資源,級別越高跳的話,就會有更大的風險和犧牲。
股份制銀行相對程式化的東西比較少,比如少了很多會議的套路有的沒的材料啊之類的,但跟國有銀行相比,很多東西是一樣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在當前互聯網的衝擊下,人人都很焦慮,都在嚷著轉型,但沒有人知道怎麼轉。依葫蘆畫瓢做一些移動互聯網的開發,最後不以產品和用戶為導向,做出來的還是沒有價值的傳統的東西。大部分時間花在內耗上,方案改來改去,領導拍腦袋下屬無條件服從,各種明顯是沒有意義不遵循市場的決策,依然得服務領導的意願做,這樣的機制下,我看到很多入職沒幾年的年青人,要麼很有想法的選擇離開,要麼,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長遠來看,銀行或許除了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等崗位,其他崗位,可替代性都很強,再過十年,很多崗位都會不存在了吧,比如大部分的櫃員,比如大堂經理。從這個角度說,就無所謂「出走」了,一個企業的供需平衡而已,現在才剛剛開始。
去年去見過一個很牛的投資管理公司的領導,她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你們現在的焦慮,不是你的問題,是整個銀行的問題。銀行的高管們,其實都沒有看清楚路在哪裡,處於末端的執行層,你們就只能是各種改革內耗折騰的犧牲品。或許再過五年十年,銀行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和價值了,到時候整個行業會穩定很多,而你們的黃金生涯,已經過去了。
這話讓我回來難受了好久。
個人是迷茫焦慮了一段時間,剛好做著不開心,趁著還有勇氣離開,就裸辭了回家休息一段時間。未來還沒有想好做什麼,但是我覺得我應該不會後悔。
玻璃心,歡迎討論,求輕拍磚。


有人算了這麼一筆賬,BAT用整個互聯網從業人員大概500萬這個人數當中的3%的勞動力,創造了這個行當近乎一半的產值。那就奇怪了,剩下的97%的人在幹嗎?——這97%的互聯網人,他們平均一年產生的財富,還不到他們城市的平均水平。


互聯網代表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趨勢?那也是BAT的事情,跟大多數人無關。


回到銀行業,2016年前9個月,21家A股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10671億元(日均利潤29億)。而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9個月2954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約20794億元,上市銀行凈利潤佔全部上市公司的51.3%,從絕對值上來看還不錯。從速度上來看,上市銀行的整體利潤增速在明顯放緩,同比增幅僅為2.59%;回溯2014年年報數據,16家銀行中有7家在當年實現了10%以上業績增幅,最低業績增幅的中信銀行也有3%以上的增長。


這樣的增速放緩實際上是和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大環境一致的。先看上市公司層面,今年前三個季度上市公司整體利潤增速僅為1.87%。再看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速,國家統計局1月20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2016年GDP增速也創下了26年來的新低,但是即便如此,中國仍然超越印度位列全球增速第一。


銀行業的日子確實難過了,但這是跟過去的自己比,並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過去的日子實在太好過了,這是銀行業「順周期」的特徵決定的。(可以參見之前鄙人的另外一篇回答:商業銀行是一個強周期的行業嗎?在經濟下行時期,業務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業仍然不乏「吃香喝辣」的小夥伴。有4家銀行保持兩位數增速,全部為城商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和貴陽銀行。大行方面,在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同業部門的小夥伴肯定特別有感觸,在江浙一帶不良貸款壓力較高的區域,你們甚至貢獻了全分行利潤的絕大部分。另外,在全國樓市火熱和各行加大個人住房貸款的大背景下,2016年從事住房按揭貸款或者公積金貸款的同學也是收入頗豐。

這裡我們先不談銀行業在創造利潤上跟從業者的個人能力有多大關係,但確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還是有活得不錯的人和部門。上面提到的BAT和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例子,因為聚光燈都給了馬雲、馬化騰、雷軍等互聯網創業標杆人物,所以大家覺得這個行業「好的不得了」,實則不然。銀行業這頭,媒體都關注「前所未有」的高管離職潮和利潤增速下降,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行業「慘的不得了」。


銀行業沒有以前那麼好是肯定的,但是很多行業都是這樣的。如果橫向比較一下所有行業,把「好日子」時的收入和「苦日子」的收入平均一下,我相信銀行的排名絕對不差。好的時候賺的多,壞的時候自然賺的少。旱澇保收的銀行不是沒有,不過人家叫做「中國人民銀行」。


再說銀行員工流失率的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排除掉在銀行業裡面流動的因素,也就是從一家銀行跳到另一家銀行不能算。另外,從銀行跑到非銀金融機構(尤其是信託、金融租賃、資管、擔保、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甚至P2P)的也不能太作數,因為本質上這些金融機構賺錢的邏輯和銀行區別不大,不能算離開了這個行業。而且,5年前也沒有那麼多銀行或者非銀機構可以供跳槽的員工進行選擇,選擇多了自然也會推動離職率的上升。我認為很多從銀行離職的人並沒有「真的離開銀行」。


如果你希望來金融業「淘金」的話,銀行或許不是「金礦」了,但是銀行還能給你一把「鏟子」。


祝所有銀行業的小夥伴——2017恭喜發財~


真的啊,不良攀高、業務收縮、資產難覓、待遇下降,還有傳說年終獎一個鋼鏰兒、甚至「只有年終沒有獎」的……從各家合作銀行都聽說小夥伴們各種抱怨、迷茫、甚至出走ing ~

而這個情況,實際上從2015年就開始出現了。當時聽到正在改革業務構架的某大型股份銀行北分的夥伴說,該行前中台部門申請辭職比例近30%,主管部門和HR拚命壓著不讓走。風水輪轉,今年這個情況似乎要輪到與之相愛相殺甚久的另一家大型股份銀行了……

儘管銀行多數崗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基層員工的綜合技能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往往有所欠缺,但作為吸納了金融行業大多數本科、研究生的銀行,其員工基礎素質要比絕大多數草根金融機構的水平不知高到哪兒去了。畢竟是經營規範的大機構出來的人,從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上看,銀行員工多數還是相對優秀的,至少不會讓人那麼擔心。

所以,非銀金融機構們有福了,可以開啟瘋狂撿漏模式。比如我這裡,最近就直接錨定銀行從業經歷在各大招聘網站篩簡歷。

借寶地打個廣告:知乎專欄 - 供應鏈金融產品經理打怪升級指南


還有幾點關於辭職的補充:
1、因為我的本科學歷 我在銀行發現有些好的機會只留給了研究生。我當初非常顯羨慕研究生的得到的機遇和待遇,因此決定辭職前也收到了研究生offer(其實如果大家有毅力有時間我還是更加支持大家在國內讀研,找個好單位實習)另外我還是很推薦大家讀研究生,讀完你會發現投簡歷的時候你不會被學歷這個關卡卡死。
2、也有一些本科生的同事辭職跳槽到了其他單位,感覺都還挺不錯的,券商基金都有的,不一定在銀行這個圈子裡面
3、當然我也有本科同學一畢業遇到很好的機遇去了某個銀行很好的部門做得很出色。當然這個機會不是誰都有的。自身努力+好的機遇+好領導好氛圍也是可以讓你獲得很好的銀行工作體驗。
4、研究生我還是認真讀了,比本科人真多了。後來拿了一等學位研究生畢業後(2015年年底左右)我好好修改了簡歷(各位想跳槽的一定要做好簡歷)做了功課投了很多公司。當時就業形勢比2014年年底變差了很多,我差點真的德勤的consulting上班了變身四大狗了(還好及時拒了)總之找工作經歷實在是很慘,在券商的終面刷下來(回到第一點在國內讀研有券商實習經歷會好很多。我總結下來這是敗北券商關鍵一點)最後進入了一家我個人認為不錯的類似國企單位。單位領導什麼的都是當年最早一批五道口啊畢業的,同時也有很多北大清華的,所以我能進去還是很珍惜。希望有打算走我這條路的童鞋們好好規劃,做足功課,做好思想準備。既然辭職了,咱就別後悔,努力做到最好讓你的前同事們刮目相看。
5、我對國內銀行業有點看法在於,競爭太過於激烈。港真國外近的日本遠的歐美貌似很少有中國競爭如此激烈的。此外,我在英國參加銀行宣講會發現銀行在英國真的是不錯的行業,起薪甩開四大會計事務所一大截,當然門檻高了,絕對不會有養一大幫子閑人人浮於事的銀行。現在的四大行讓我想起父母就職的央企,二十年前那麼輝煌然而頹敗也是hin快的。雖然銀行大而不倒,但是本質上和中石油中石化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6、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我辭職的時候我們某個中層領導說:「出國混文憑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回國進銀行做業務。」我聽了啥也沒有說,冷麵收拾好桌子,心裡下定決心:就為了你這句話,我肯定不會再來銀行工作了。後來我出國期間聽說這個領導自己干不下辭職走了,再後來我找的單位還挺好的,居然在原單位傳為了一段佳話(言過其實,也就是同事們覺得我居然靠自己走出了另外的一條道路)。以前覺得高高在上的嚴厲的行領導居然熱情地走過來和我聊會天兒。那一瞬間我覺得,人嘛,還是要自己給自己爭口氣!

2012年畢業進入某四大行,嗯,就是陸家嘴地鐵站出口幾十米的地方辦公,工資低到哭泣(在上海陸家嘴就這點收入不好意思說出去)任務重,也是辦事心累,職能部門年紀大的不辦事,能辦事的任務太重你總是要很有耐心排隊,總之各種我很不喜歡的工作氛圍,問題是從老員工到新員工都在吐槽;為了爭取一些很奇怪的比賽(比如三八節 五四青年節等以節日之名辦的活動)名次,在下班後雙休日等總是無償佔用你的時間排練一些舞蹈、歌曲、表演等等(領導親自抓),而且是三八節好不容易初賽複賽層層弄完了又馬上迎來了五四青年節;五四弄完了又來了啥啥周年慶這種。可是這些東西除了比賽領獎並沒有任何的實際作用,好不容易有點個人時間想要讀書學習都被無情的佔用了。可能當時我們業績排名在上海整體很靠後,所以領導很看重這種虛無的東西,好歹是個名次對不對。其他諸如那些完成不了的指標文山會海虛假考試我就不說了吧,反正非常的負能量,不適合年輕人發展。我後來幹了兩年辭職了,然後出國讀研。讀研回國找工作時,有一天刷朋友圈突然看當年一起進銀行培訓的小夥伴(他幹了半年不到果斷跳槽)居然成了某券商某個板塊首席分析師,嗯,還上了央二做財經評論(短短兩三年時間飛快成長,這是四大行遠遠給予不了的機會)
當初我報考大學家裡人就是希望我進入銀行工作,覺得很舒服很體面。EXM?!很體面?我記得我回到本科學校辦理出國一些手續時,居然有留校讀研同學略帶嘲笑的說:「怎麼?回學校找我們辦信用卡?」當時那種刺痛感是很難以忘懷的(確實有點玻璃心,但是可見在我同學心中我在銀行工作的地位)。雖然家人很糾結我辭職,我母上覺得找工作太難,我的水研有點不靠譜,但是我說我一天都待不下去了,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後果很差的話我也自己承擔。總之各位想要辭職遇到家庭的壓力還是要敢做敢當勇於邁出去這一步。
怎麼說呢,如果在四大行前台業務部門工作,那將會是個埋沒人才的地方。如果你沒有背景的同時又hin有抱負,千萬別去;如果你在二三線城市很有背景或者追求安逸想一直干到退休,那就呆在銀行吧,大而不倒。
對於從銀行辭職跳出來,我沒有一天後悔過,只恨自己沒用早點下決心結束這荒唐的銀行職業生涯。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職於某國有銀行,走的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吧,銀行確實不珍惜人才。其他地市的不良貸款,都能讓我們這裡貼,不停的降薪,不知道銀行有什麼優勢招攬人才。

忘了從哪裡看過一句話,降薪流失的是人才,裁員才能治病。我知道上面領導有苦衷,畢竟能做到最頂層肯定比我聰明。可是不裁員,銀行里就是20個人,5個人幹活,15個人看著,然後20個人工資水平都差不多,那5個人心裡什麼滋味。

人不是行屍走肉,現在的年輕人也大多有自己的思想,工作都是為了一份薪水,以及成就感。而現在,各類211985畢業生,和各類或許高中都沒上過的前輩共事,稍微有點技術難度的不用前輩干,簡單的無腦的前輩們也不願意做。一句話,有事找我就行,但是大事別找我,我辦不了。小事也別找我,我懶得辦。大學生們被奴役,成了行屍走肉,但是接受過教育的他們,有思想的他們,總是想掙脫枷鎖的。

我和爹媽說不想幹了,爹媽總是不同意,說我眼高手低。我同意基層工作很重要,可是在基層做櫃員站大堂兩年三年真的是你們最初的夢想嗎?我說我寧願去一個創業團隊,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奮鬥,就算失敗了也是寶貴的經歷。而在銀行,網點幹了兩三年,我跳槽都不知道去哪裡。基層工作經驗豐富,這個可以寫進簡歷嗎?


突然想起來一件事,這幾年行裡面內控監察什麼的管的特別嚴,難聽點就是啥隱私都沒了
領導每天耳提面命:想賺錢就不要來銀行,潛在意思就是你們領這點錢就夠了憋想在眼皮底下搞七搞八,一抓到查處就是各種罰,甚至辭退

查什麼呢?查員工借記卡交易記錄,查本行他行信用卡交易記錄,查員工徵信等等,不是個案,而是普遍撒網地查
員工徵信怎麼查?呵呵,讓大家自行列印出來上交
例如員工丈夫轉給妻子,只要五萬以上都要叫到分行問話,為啥轉?哪裡來的錢?錢要去哪裡?

說是怕員工有作案嫌疑,可哪個工作幾年的人賬戶里沒有幾萬餘額呢?都沒剩錢的話才更有大額消費涉黃涉賭的嫌疑吧?


其實挺沒歸屬感的,因為隨便有天就會因為你壓根就不記得的一筆兩三年前的轉賬被叫去問話
惡意地想,估計是沒錢了就想折騰人了,找個理由辭退人而已
______
原答案:
我所在二級分行基層網點,這幾年確實辭職了不少人,現在「工作穩定」「五險一金」感覺上沒以前吸引人,甚至有人辭職了在家裡做微商帶孩子,也算是一種觀念改變,但是說到底,確實是因為收入低(單說四大行,做信用卡任務時發現本地區的農商行月收入五位數,跪地哭泣叫爸爸

收入低首先是基層員工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創收(我入行第五年基本工資2500,一年調高一級還算是進步比較快)
而創收這種事情純粹是個人能力+靠天吃飯 眾所周知現在銀行凈利潤不高了,銀行怎麼能不賺錢呢,不良啊逾期啊都攤到網點最後到員工身上了唄
而個人能力這回事,可以稱之為薛定諤的能力,這幾年入行的都是本科研究生,也就是大家在櫃面上看到的各種鮮肉嫩肉的,但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更多的的還是入行年限比較久、全日制學歷為大中專的各種經理(沒有看不起學歷的意思,一個現狀 真正有能力和關係網的 早就攀爬到高層,收入對他們開始只是數字增減,他們擁有的更多,大家都懂得
而不高不低的金字塔中間部分,也是最容易出走的人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力爆棚和收入不匹配,做了十年左右了,發現職位和收入都原地踏步了,沒有上升通道了,每天還在吃領導啊二線部門啊客戶啊等等臉色的生活,特別是在基層網點落差特別大,只差沒對自己點頭哈腰的日子挺沒盼頭的,真的。
去下同學聚會就知道了,同樣三十多四十左右的年紀,不管外面混的多差回來都是這位老闆那位老總,人家聽說哎老同學你銀行的那給我公司貸個500萬唄?你想做業績想做的不得了,心理偷偷評估了下同學的資質卻只能尬笑說我只是個客戶經理妹啥許可權……

話說看到好幾個答案都是說銀行的收入瘦死駱駝比馬大……但是四行里沒有創收的網點(網點地理位置不好、網點領導能力差、居民收入分配習慣等等原因)收入沒到徵稅點的非常多……也是金字塔的中間啊 辛酸淚

不否認同樣背景條件下也有相對高收入的員工,一般是業績比較好,存款拉了多少中收賣了多少,怎麼說,拿錢的同時也要匹配相應的代價,一個是營銷能力的學習和提升,另外一個是高收入產品都是定時炸彈啊!比如股基、保險等等的,真是賣時一時爽,秋後算賬要是虧的話得逼死你

而二線部門,說句真心話收入比一線更低,可能是這幾年很多行號召「體恤基層」"二線服務一線「之類的口號喊得挺響,相對基層來說還是香饃饃,但月收入四五千塊(二級分行的標準,部門靠整體績效,收入穩定,不用風裡雨里跑


話說前一陣不是發年終了嗎,加起來年收入八萬多的同事被別的同事羨慕:高收入啊哥!其實算下來大概月薪也就六千多左右吧,就跨入是高收入的行列了。

其實…………最關鍵是,我們這種十八線小地方現在房價1.3萬 含淚微笑

一位老行長跟我們說,九零年代的時候,網點主任都有配車配司機接送,只怪我們沒趕上好時代

手機瞎打的 想到啥說啥了 到時候再補充


當然有啊,收入獎金降,領導天天就會琢磨怎麼折磨下屬,看見下屬有點什麼優點沒準兒還嫉妒嫉妒,領導之間窩裡鬥爭寵拼關係,不良率上升,壞賬增加,這個不敢批,那個不敢貸,逼著員工們每人多少張信用卡任務,結果到了信用卡審批中心還不批,弄的員工里外不是人,反正最後完不成任務,那就扣獎金唄,平時一不小心就算個錯誤失誤的,繼續扣唄。

領導們都不懂用什麼方式領導新入行的員工,他們已經不是90年代剛入行那批中專大專甚至高中生了好嗎,您能不能別天天擺出您那架子,天天假大空,天天開空頭支票,時間長了誰願意待在你那地方。以前我所在支行的領導,需要用到我寫活動策劃、總結、寫演講比賽的稿子的時候,說一堆好話,一堆虛話。等我把稿子寫完了,她那臭臉又耷拉下來,有精力繼續給我小鞋穿,因為領導心裡認定好了:你不是我的人,不欺負你欺負誰? 後來打定主意辭職後,我告訴她:這個題目我不會寫。當然後來又入行了一個女孩,學歷不錯,她就把這套路用到人家身上去了。

總之,我想說:銀行不珍惜人才,基層的環境真是惡劣出新境界!


別的地方不清楚,至少在烏魯木齊這樣的地方,銀行業的收入還是中等偏上的,無他,其他企業更差。
這兩年經濟形勢不好,烏魯木齊這邊維穩壓力加重,經濟更是停滯不前,很多企業2015年還經營的好好的,經常在我們這邊辦對公業務,2016年就已經倒了,銀行業是經濟發展情況的晴雨表,經濟發展衰退,銀行業績也會衰退;經濟發展復甦,銀行業績也會復甦。
往往在經濟衰退,銀行業績下降時,最苦的是網點基層員工和基層管理者,因為每個月的任務壓力不僅不會降,還會增加,完不成任務直接扣錢,甚至還會出現倒貼錢給銀行打工的情況。
基層的網點負責人,他們的日子也很難過,我有幾個朋友在網點當行長,按她的話說,自從當了這個行長就沒睡過一天的好覺,每天的壓力讓她抑鬱症都快犯了。
基層員工辭職比較多,但總體還在正常範圍內,每一個離職的員工都要來我們這裡進行審計,這幾個月我見到了好幾個老熟人,他們離職以後大都不是跳到別家銀行,而是去了證劵、基金、保險公司,有些是過去當主管,有些是選擇回內地找工作。
至於銀行的機關層面,沒有直接業績任務的,總體來說比較穩定,工資收入也比較穩定,並沒有太大的波動,我今年年終績效還比去年多了幾千塊錢,這是讓我感到既意外又驚喜的。
對於那些想來銀行發展的同學們,你們要好好思考一下了,畢竟銀行現在已經不是十年前的光景了,銀行的招聘條件基本上處於所有行業裡面最高的那一檔水平,十五年前,本科生畢業在基層待一年就可以進分行;十年前,研究生畢業在基層待一年就能進分行,五年前,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在基層待兩年才有機會進分行;現在,銀行基層網點遍地本科生研究生,985211海歸多的讓你數不過來,而分行機關卻在控制人數,這些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進分行呢。
銀行業是人才密集程度非常高的行業,但是所從事的工作卻不完全成正比,基層網點的工作,高中生都可以完成,然而現在的情況是,隨便一個櫃檯,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基層網點,想要上去要面對多麼激烈的競爭。
我一直覺得銀行櫃檯是最荒廢青春的地方,沒有之一,我坐了兩年櫃檯,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辭職,好在後面通過競聘考試考到分行機關,要不我也不會在這裡寫這篇答案了。
如果能有更有發展前景的去處,還是別來銀行了,運氣不好的話,這裡會讓你一眼望不到天。


前銀行員工答一點稍微偏題的答案,主要供大學生求職做參考。以待過的某一線城市為例:

1.銀行員工在變少嗎?

答案是肯定的,銀行員工數確實在變少,但並非跳槽的人多了或銀行進行了裁員,而是銀行招聘的人變少了。實際上銀行每年跳槽的人一直很多,尤其是入行沒幾年的大學生,更是出走的主力,以前只是招的人和走的人持平罷了。四大行員工數都在數十萬以上,每年跳槽退休人員無數,招聘人數只要少那麼一點,造成的人員差也會是巨大的。所以問題中第一個新聞鏈接所述的裁員潮並不存在,財報披露的人員減少主要是招聘人員減少所致。事實上,國企想要裁哪怕一個員工的難度也遠比大家想像的要難上許多(例如員工有重大過錯的,一般以勸主動辭職為主),不過部分銀行用不合理的薪水變相裁員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2.銀行減少招聘員工是因為效益問題嗎?

只是次要原因。銀行確實不如以前了,但每年的利潤養活所有員工還是綽綽有餘。主要原因還是基層操作崗位被電子銀行、自主設備取代。對於銀行來說,這部分員工基本不創利,人力成本又很高,通過減少招聘基層員工,調整人員構成對銀行來說只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合理舉動。


3.銀行為什麼招這麼多名校生但似乎卻沒有放到適合的位置?

最缺人的永遠是基層。銀行招人的邏輯並非是很多學生以為的招聘優秀人才然後培養出合格的銀行人,而是更簡單的邏輯:

A政治任務: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否則很多崗位以前都是中專生就能幹的。

B賣方市場:幾百個人選一個,當然挑好的選啦。

另外,職工的平均學歷提高也有利於企業在財報中吹水。

一個悲傷的事實是,銀行招聘你很可能是因為你很優秀,但同時銀行也不需要你的優秀,並且有一大把和你一樣優秀的人隨時可以替代你。從銀行創利角度來說,一個能帶來大量資源的普通學歷人士,他在銀行眼裡的價值遠比你值錢的多太多。


4.為何每年還有這麼多大學生往這個火坑跳?

見上條:因為賣方市場。銀行在大學生招聘市場提供的待遇比上不足,比下還是綽綽有餘的。同時,不同的分支行、部門待遇差距天差地別(網點隔一條街,年終獎差一個0的情況不是沒有的哦)。求職的大學生往往只會看到和記住最好的那一部分。此外,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每年入職的大學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適應銀行並最終在銀行長期發展的。


5.什麼樣的人適合銀行?

在我觀察下來,能在銀行長期適應並發展的人有3類:

A知足常樂的人:這類人要求很低,並沒有雄心壯志(非貶義,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銀行生活十分滿意(畢竟銀行所給的福利、公積金等大部分企業做不到)。

B 受虐狂,被體制化的人:雖然在體制內很痛苦,但畢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離開銀行也不知道幹啥,忍忍一輩子就過去了。

C 以下三個素質中具備其二的人(或其中某項素質特別突出):1.有關係(或有資源)2.能力特彆強3.機遇、運氣好(歷史的行程也是很重要的)。這類人在銀行的職業發展一般會比大部分人順利,比較符合廣大學生心目中的職業規劃,人數並不多。


最後,銀行體系就像個小社會,四大行員工加起來超過百萬,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的銀行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告訴你的銀行的模樣也不一定是客觀理性的。本文也是一家之言。

如果看這篇回答的人是應屆畢業生,想進入銀行工作,你可以想想是否堅信自己具有上述ABC素質,自己是否想挑戰壓力很大指標很重的工作(我見過很多喜歡很重指標的人,畢竟在銀行往往壓力=機會)。不要等入職後後悔了,再跳槽,沉默成本就太大了。

如果看這篇回答的人是有跳槽準備的年輕人,也希望你們思考好。為新工作放棄銀行的穩定和福利是否值得。而且,在銀行被吐槽最多的國企環境體質問題,幾乎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跳槽的公司也許同樣體質僵化,這個風險是否已經充分考慮了。


真的,分分鐘想離家出走~


銀行崩潰論約等於當年的「傷痕文學」,當年怎麼批判「傷痕文學」,現在也能怎麼批判這類輿論觀點。媒體總喜歡虛張聲勢,這也恰好迎合了行業內某些人的想法,所以大家一起造勢。

首先員工變動人數大概就佔總人數的1%,相當於一家1000人的分行走了10個人,多嗎?不多。
其次很多是勞務派遣性質的員工。他們從銀行體制調離,還會有其他去處,非常正常。

能在知乎回答的櫃員和客戶經理只是銀行員工中佔比極少的「知青」。對絕大多數普通員工來說,銀行是最適合他們的去處。大多數人沒有好能力、沒有高學歷,但銀行給了他們一個能溫飽有盼頭的平台。這就足夠了。

對於極少數胸懷大志、卻被銀行HR拐騙進基層的高學歷員工,比如每年985大學裡擠破腦袋進銀行的應屆生,銀行給了戶口、給了當時處於擇業迷茫期的你們一份穩定的工作崗位。而2-3年後你們終於在銀行這個平台醒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不要怪銀行的小池子容不下你們的夢想。該走的趕緊走,銀行也沒期待你們還能貢獻多少業績。基層領導的挽留只是為了維護幹群關係和自己的升遷,並不是太稀罕這幫留不下的大學生。

真正銀行需要的是有資源有想法的年輕人。有的人靠家裡關係能拉來存款貸款,有的能縱橫捭闔活躍在各個利益群體。這批人的離職率非常非常低,而且活得好好的,仕途很順利。銀行就是最適合他們把能力變現的地方。

回答裡面可能還會有一些人很不走運地進入了一家不良貸款率特別高的分支行,然後吐一大堆苦水。也許還有一些人因為站錯隊不得不離開銀行的。前者的情況,見仁見智,你可以說是逆境,也可以說是搭上了晉陞的直升機。後者的情況,這鍋真不能只讓銀行背,哪家公司都這樣。


本人2016年上半年辭職,2013年本科畢業後面試進了一家股份制銀行,那時進銀行是許多讀金融類學生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原因:銀行招的人多,四大行在廣東地區每個行就招1000名左右,其次是對於剛畢業的學生銀行的收入是相對比較可觀的。
還記得我7月份入職,工作的第一個星期行里就發購物卡,3k,對於剛畢業的我高興壞了,媽的,感覺終於熬出頭的感覺。隨後各種高溫補貼,雜七雜八的補貼接踵而來。可是也就這半年好,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和銀行本身的盈利的變化,到我辭職的時候一年內都沒有發過什麼購物卡。過節費也變成了原來的五分之一。
許多同事辭職了,有的選擇繼續讀書,有的去了券商,有的去開了私募公司,而我選擇自己創業。


給你講幾個故事,大概能概括出走的類型。
1.小王
小王是前幾年我帶過的一個徒弟。名校畢業,各方面素質十分優秀。我敢擔保,如果他肯在銀行幹下去的話,那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但是,幹了兩年櫃員後,他便辭職了,轉而去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原因很簡單,在銀行,主要是五大行,制度健全,等級森嚴,晉陞渠道和節奏很明確,特別是五大行一向依靠規模效應來作戰,所以很難發揮個人的作用。任憑你再優秀,你都要熬過櫃員的那幾年,然後轉市場經理或其他崗位。而特別優秀的年輕人一般是難以忍受的,特別是在和同齡優秀者比較後,他的出走慾望會格外的強烈。
試想,本來同樣優秀,初進五大行似乎還有些風光,但一年半載過後,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竟然逐漸拉開,再加上銀行確實枯燥的生活,他們必然離開。
走的時候,小王喝醉了,他跟我說:「師傅,我覺得我不應該只值這點錢。」
小王也確實優秀,到了氣氛相對寬鬆的互聯網公司後,迅速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近幾年職位和工資水漲船高,對比和他同期進入銀行的人,確實遙遙領先。
這是其一,優秀的年輕人,確實在逃離銀行。
2.小李
這個小李年齡30多歲,在銀行幹了也有10年左右。
以前經歷過當大爺的日子,坐著就能把錢掙了。
如今,形式大不同以前了。商業銀行的競爭、民營銀行的搶灘、互聯網金融的爭奪,讓國有銀行的壓力越來越大。
國有銀行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開始頒布一系列嚴格的要求,與此同時開始控制成本,收縮員工薪水。
小李是深切體會到這其中的轉變。
如蟻噬心。
最終忍受不了這個落差,出走銀行。

3.張總
這代表分行行長級別及以上的人。
銀行形式嚴峻,特別是國有銀行,高管的工資收入也收到了影響。
與此同時 ,互聯網金融或大公司金融部門紛紛以高價挖人。
於是,高管出走。

這是行業的大趨勢。原因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傳統銀行必然要轉型,轉型的過程必然是人員流動最激烈的時刻。
無能力、缺資源者被淘汰,因為要控制成本,因為有人工智慧去做低級工作;優秀的年輕者會離開,因為忍不了緩慢和嚴苛的晉陞體制,而其他領域又大有可為的空間;行業精英也會離開一批,行業的衰落,必然精英感受最深刻;跟風會離開一批,也許是為了詩與遠方,也許是因為腦子進水,總之,是跟風離開的;還有一些根本在進入銀行時就沒充分了解,離開那也是情理之中了。

出走的原因不外乎以下:
行業趨勢、工資待遇、晉陞渠道、工作環境、人際關係。
無論哪一方面,當人們覺得付出大於所得時,或有更好的選擇時,便會離開。

銀行人的去向:國有的跑商業銀行、民營銀行,或是直接去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公司的金融部門,證券、信託、基金工作,財富管理公司,外資企業。方向實在太多了。

有興趣者可關注本人的公號:行長也吐槽,不定時更新,純屬自娛自樂。


不請自來。
題中三個鏈接中就有一個是我行的
大家應該能根據我接下來的回答猜到的,
這裡我就不提名字了
從2015到2016年這兩年之間
我行具體辭職人數雖然我沒統計過
但是根據同事口口相傳的
起碼跟我同一批入行的桂圓,
走了有十來個了,
據說正在走辭職流程的還有幾個
先不說其他條線的同仁,
2016年是我行營銷轉型重點發展年
我們的職能範圍從專心做業務為客戶解決相應問題
轉變成在做業務的同時積極賣東西,從金條到項鏈,從紀念套裝到黃金定投,從大額存單到各類保險
每個支行的運營指定具體任務目標,
簽訂軍令狀,
支行內部分配任務,
在錄像中檢查是否做到對每個客戶開口營銷,
在微信朋友圈中像微商一樣發各種產品的訊息,
有同事為了完成分攤到個人頭上的任務指標決定自己買保險,
再加上去年年終獎銳減
不同排名等級年終獎天差地別
讓吾等平時就指望著年終獎過年的人都失望不已
重重壓力之下
許多人選擇辭職另謀出路也就不足為奇
而且變相裁員也不只是說說而已
反正我分行2017年沒校招
各部門之間還在不斷精簡合併
業務不一定變少,但跟你一起面對的人越來越少
留到最後的人只會越來越痛苦

隨性而發。
以上。


是不是大量沒看到數據不好下結論,反正看到不少互金機構的人都是銀行出來的,應該不會少?


2016年10月,從銀行業離開。也見證了一起進入行業的同學終於差不多可以碰到年薪百萬。

更新:

抱歉,前段時間公事私事一直未能更新答案。

首先,結論:我感受到到的,2016年銀行員工的確在大規模出走。

原因:

1、拋開當下的具體因素不談,整體而言,整個金融業應該一直是銀行向其他領域或向企業輸出人才居多的。而銀行最大的人員來源是校園招聘以及銀行同業的社會招聘。所以從社會招聘角度,我覺得銀行人員「出走」也算是正常狀態。

2、大量員工出走的原因,一言以蔽之,銀行是一個高度順周期行業,上升期給你帶來榮耀和利益,下降期可能給你帶來的是定時炸彈。而當下是什麼周期,大家應該都有感受。用官方的總結,目前是三期疊加。我覺得這三期很好的詮釋了銀行的處境。

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1)增速換擋期,產業增速下來,銀行增速必然放緩,而原來大手大腳過日子勢必要開始節衣縮食,縮減各項開支。人力成本、福利、薪酬的削減,這是勢在必行的。

2)結構調整期,產業的結構調整也就是銀行客群調整、貸款結構調整、收入來源的調整以及戰略的調整。所以各家的大零售戰略、投行戰略、交易銀行轉型、互聯網金融布局,也是應對變化的打法。這些調整,對銀行和銀行員工來說意味著改變、意味著不穩定。落到實處,意味著:對公客戶經理要增量增長,各種轉型指標(零售客戶量、信用卡、結算業務量)都得壓在每個人、每個支行身上。也意味對人的要求更高

3)政策消化期,更好理解了。08年以來,那些天量的貸款變成了天量的不良,那些增長的集團客戶變成了各種黑名單以及限制類,那些年積累的利潤可能一個不良就捲走。原來閉著眼做貸款,現在閉著眼清收。

銀行員工,出走去了哪,或者有什麼出路?

我看到的,有支行行長這種資源型的,自己做金融租賃、財務公司(客戶資源兌現),有產品型的分行各類業務部,總行部門去了互聯網金融、FinTech、券商、基金(專業技能方向、銀行資源兌現),有去了企業做CFO(客戶資源、銀行資源兌現)。

個人覺得銀行員工在考慮工作變動時可以考慮的幾個點:

1、銀行是巨大的系統,這個系統提供了穩定性提供了避風港,也勢必帶來了大鍋飯,激勵不到位。這是無法割裂來看的。如果是三期疊加,銀行日子不好過,那有些實業,有些金融細分行業更加不好過。外面的風浪可能更大,換船須謹慎。

2、從國外以及我國國情來看,我覺得至少在10年內銀行都是金融行業的主導者。(儘管有這麼多唱衰,但我覺得只不過是銀行過了暴利期,並迎來了三期疊加。銀行賺錢的本質並沒有變化)。銀行從業的經歷(我指信貸、產品開發、信貸審批、金融市場、投行、資管等相對核心的崗位)對於銀行內資源積累、客戶資源積累、專業知識都是有幫助的。銀行在金融市場作為最大的買方,銀行在企業端客戶粘性也強。跳出銀行,真正能把這些資源變現,潛力是巨大的。而在證券基金租賃等行業,真正基礎過硬、有能力有資源的銀行人也是稀缺的。所以,作為從業者,要想想,我能帶來什麼,什麼是我的核心能力。

3、跳出銀行業後的一些想法:我之前是銀行對公業務線。相比券商或其他機構而言,我感覺銀行更多的是經營客群,客戶黏性很強,這是無可比擬的優勢。導致同等條件,銀行成為企業的首選。但銀行系統巨大,產品研發會略顯遲鈍,內部條線糾葛複雜。所以在銀行內的時候,會有假象。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統計、匯總或者給很多人提供不同的材料。一天會很快過去,你會感覺很忙(所謂的「充實」)。但跳出銀行(至少我在券商是這樣),這種事不會有很多,區別於銀行經營客群的,以產品為導向的模式也會更加聚焦。我個人理解和感受:這對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資源撮合、快速反應、抗壓能力的能力要求更高。說人話就是,你沒有了專門的大客戶給你穩定存款、貸款以及客戶介紹,沒有了這樣的稀缺資源。但是你也少了更多的這類客戶日常跑腿,各個條線的檢查彙報。決定你業務的人不是某個審批部和行長,而是市場和投資者。這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以及你需要更加靈活,更快的發現轉瞬即逝的機會。

這些,供不管是要離開還是留下的銀行人共享。


利益相關:前城商行對公客戶經理、前股份制總行市場崗。現已離開銀行業。


從大數據來看,銀行在過去的兩三年確實和之前比差了一些,也有一定的人員流失.但銀行依然是日子最好過的金融機構,所謂的不行了其實是因為宏觀經濟下滑,但你去看看其他行業,更是一地雞毛.


就我所了解,我們單位在壓縮進來的人,但收入的確大家都還在漲。


怒答!
某國有銀行產品經理!
先說工資,入職五年,工資就沒變過,近幾年真實的通脹率在10%以上,工資如逆水行舟,不變則是降。過年和好久沒見面的同學聊天,得知我在銀行工作,立刻羨慕地問年終獎好幾十萬吧,哥,如果有這樣的銀行請告訴我!【有一種優秀叫做別人家的孩子,有一種憂傷叫做別人家的年終獎】,每個月平均下來萬元左右的收入,我嚴重懷疑將來銀行職員可以領低保了,這個收入在帝都真的是杯水車薪,這年頭肉夾饃都十塊了,有了小孩後吃肉夾饃都不敢點精品了!很多長輩覺得銀行鐵飯碗,穩定,確實!工資很穩定。
再說離職情況,每年省分行的離職人數基本上都能達到三位數,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入職不滿一年的,尤其是最近幾年90後入職後,銀行櫃員的工作和他們所想像的金融白領工作差別較大,卧槽,這不就是個服務員嗎?這不就是個賣笑的嗎?這些人有的出國繼續讀書了,有的跳槽到其他公司干財務了,還有的調到其他銀行干非櫃員崗位了。還有一部分離職的是因為有更好的職業機會,對目前的職能及薪酬均不滿意,這部分人去了汽車金融公司、理財公司、券商等,跳槽後的生活反正看起來更美好了。


推薦閱讀: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有什麼區別和好處?
互聯網金融產品如何做網路營銷?
P2P 網貸信貸業務可以通過哪些流程和原則降低風險?
請問有實現盈利了的P2P平台嗎?
大家覺得p2p發展得起來嗎?

TAG:跳槽 | 銀行 | 離職 | 互聯網金融 | 裁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