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代、清代還有民國的庶民穿什麼服飾結婚?
是這樣的,閨蜜新年就要結婚了,她說不想穿婚紗,想穿傳統一點,我和閨蜜特別喜歡古代服飾,所以特意問問明代、清代還有民國的老百姓穿什麼服飾結婚,到時好做個選擇,我只知道鳳冠霞帔,具體什麼不太清楚,求各位解答一下。
中國沒有婚禮專用的服飾,大多都是約定俗成,有品級的階級人士是按照其品級穿戴相應的禮服,有些款式不僅僅在結婚時穿,還因相應場合也穿。無品級的老百姓們因自己財力和地位去模仿上層,由於等級限制,老百姓們不可能模仿帝王,一般人也只是模仿官員、命婦、富人家等;自古以來服飾發展與流行都是上行下效,某些服飾流行是先從上流社會或一小眾人群開始流行隨後被社會大眾接受推展開來。還有社會變革的原因,某些服飾可能因時代改變用途,比如明代中葉的披風+立領襖衫+馬面裙一開始是日常便服,到了清代升級為禮服。
明初制度規定是這樣: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現實生活中執行情況跟制度不同,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只有品官子孫結婚可穿九品服。
《大明會典·婚禮五》:「品官子孫假九品服,余皂衫折上巾。」
明代小說:
新郎頭戴方巾,穿領紫花佈道袍,新娘穿吉服,下著官綠繡花裙。
《醒世姻緣傳》:到了吉時,請素姐出去,穿著大紅裝花吉服、官綠裝花綉裙,環佩七事,恍如仙女臨凡。見了婆婆的禮,面向東南,朝了喜神的方位,坐在一隻水桶上面。狄婆子把他臉上十字繳了兩錢,上了髻,戴了排環首飾,又與婆婆四雙八拜行禮。薛如兼光著個頭,站站著往前,戴著頂方巾,穿了一領紫花佈道袍,出來見他丈母。狄婆子甚是喜悅,拜匣內預備的一方月白絲綢汗巾,一個灑線合包。
新娘穿吉服,新郎頭戴儒巾,頭上簪花,著青圓領,皂靴等。
下圖中明代版畫中新郎穿襕衫,頭戴方巾,新娘蓋頭,外穿襖衫,下穿馬面裙。《金瓶梅》:春梅打扮珠翠鳳冠,穿通袖大紅袍兒,束金鑲碧玉帶。坐四人大轎,鼓樂燈籠,娶葛家女子,奠雁過門。陳敬濟騎大白馬,揀銀鞍轡,青衣軍牢喝道。頭戴儒巾,穿著青段圓領,腳下粉底皂靴,頭上簪著兩支金花。
《醒世姻緣傳》: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紵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
其實明代平民的婚服不是某些群體想像中的「鳳冠霞帔」,鳳冠霞帔本是命婦的裝束,配色多為紅袍綠裙,命婦的鳳冠沒有鳳凰,是不同數量的翟,鳳冠霞帔從明代經歷清代,著穿形制大體相似,隨後霞帔逐漸成了補子坎肩的樣式,以及受旗人影響和效仿戲曲元素不斷變革,漸漸不嚴格遵守,脫離了禮儀軌道越來越戲曲化,後來的發展走向了戲曲風不歸路。【所以這也是慈禧六十大壽當天看到繆氏穿鳳冠霞帔,誤以為她穿的是戲劇戲裝原因】
庶民女子能有禮儀性場合很少,符合禮儀性場合也就是婚禮了,雖說庶民女子可逾制模仿命婦,這要看個人財力,然而也有很多限制,鳳冠只能用於正室、鳳冠只能飾花,加上民間容易受時裝元素的影響,隨時間推移大衫霞帔中的「大衫」逐漸被省略,庶民女子婚服用裝多以圓領袍或立領襖衫(多為紅色)為主,外加上霞帔下著綠色馬面裙,這種搭配的主要場合就是結婚,隨後霞帔逐漸被雲肩取代。
總之官員結婚著品級補子常服吉服,官員妻子可以穿大紅通袖袍和官綠馬面裙;生員著襕衫、青圓領,庶民男子著道袍(沒顏色規定),也有庶民穿襕衫模仿生員現象,女子雖說可以逾制著紅色通袖袍,更多情況是紅色立領襖衫和綠裙作為婚服(明末及清代還佩戴雲肩,或是雲肩飾紋的披風)。
--------接下來是清代
《清稗類鈔·服飾》:「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清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其平時禮服,則於披風上加補服,從其夫或子之品級,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結婚日,新郎或已有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禮服矣。而新婦於合巹時,必用鳳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補服。其說有二。一以鳳冠霞帔表示其為嫡妻也。一以本朝定鼎相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也。」。
通過以上資料不難看出平民嫁女是「假用」鳳冠,假用就是假物為用,庶民用的是「假用」的概念,包括服飾裝飾上都是以假亂真,還有「鳳冠霞帔」這個稱謂,雖然名詞上還是稱為鳳冠,庶民女子其鳳冠只能飾花,後來還效仿戲曲元素。「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謂為嫡妻之例服」可見鳳冠霞帔還能表示妻子的象徵。根據《大明會典》記載只有品官子孫可假用九品服,明代庶民男子能假用九品服的不多,一般男子道袍、襕衫(沒顏色規定)等作為婚禮正裝。
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清代漢人女子延襲了明代的傳統,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士階級以上的男子結婚可穿九品服,一般男子卻是常服褂袍,披紅等。《蘇祖斐百歲回憶錄》: 「新婚夫婦行禮時,新娘頭戴鳳冠、身穿紅色衣料加上平金彩繡的霞披……待回門之後,換穿披風紅裙。披風紅裙,由夫家製備,贈給新娘。披風系深天青色綢料所制,上綉八個團花,四周綉有海水紋圖樣,胸前背後有『補子』,『補子』上按品級綉有不同的鳥,紅裙上綉有五彩花樣,非常鮮艷。」
《六十年來妝服志》: 「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那就儘你愛用什麼顏色,便用什麼顏色了。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我幼時所見,大概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六十年以上對於披風上的裝飾,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到了晚清時代,女太太們踵事增華,披風上除補服以外,還有平金的團花,以及水浪形的金邊,她們稱之為『水腳』,此種裝飾,北方官太太們頗為提倡。披風上有短領,可以點綴各種珠寶。披風亦似男子的外套,從紗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卻是沒有過。 紅裙也有種種花樣,大紅之裙,加以百襕,有的還裝以各種飄帶。有一時代,裙幅上裝以無數的小銀鈴,行一步輒丁令作聲。但此種裝飾,都為年輕少婦為之,年老者穿紅裙,亦頗素樸。」
清代中葉,源於明代女子日常便服的披風長裙受吉服影響漸漸有了禮服化的趨勢,披風長裙又稱作為裙褂,廣東等地亦習慣用「褂」來稱呼披風,江南謂之披風,其形製為立領、對襟、領口綴扣開襟或中下處綴垂帶,配色以石青色為主,配紅色的馬面裙或其他顏色的裙子,飾紋有團花、海水等,裙褂是清代命婦的吉服、常服,民間女子的禮服,披風紅裙一直延續到至今,除了傳統黑褂紅裙以外,還有其他現代審美樣式。
清代民國的披風(衣身長短隨著時代變化而不同外,其形制並無差異)裙褂
中式婚服,裙褂是不錯的選擇,新娘穿裙褂,新郎穿西裝、披紅,裙褂不僅能作為婚禮正裝,還能在生日、喜慶年節、重要場合著穿,以及作為中式禮服出席。參加美國國宴黃榮亮的母親著穿黑褂長裙。
民國時代,那個帶有濃厚戲曲色彩的鳳冠霞帔無法經歷社會變革淘汰了,民國時代以中式裙褂或西式婚紗還有後來的旗袍作為婚禮正裝,男子戴禮帽、著黑褂藍袍或西裝,本朝建國初以灰藍黑的中山裝,列寧裝為主,改革開放後流行大紅色旗袍作為婚服,男子是西裝,有些地區還有披紅的殘餘,千禧年之後出現了許多奇怪的款式,現在不論男女中式婚禮以滿堂紅作為主題顏色,這個原因可能受戲曲影響或跟古裝片有關了。
普通老百姓。。。看題主問題描述就不講窮人了。明代有錢的新郎會假官服,新娘穿通袖袍戴翟冠霞帔;
舉人生員穿深青圓領或襕衫,簪花披肩,財力一般的男子也有穿襕衫或道袍。你可以百度一下凈蓮滿堂的明制婚禮。
清代男子也是假官服,命婦和富有家庭的女兒則穿鳳冠蟒袍霞帔。晚期民間流行披風紅裙,但此時的披風更加靠近旗人的褂,真正的披風在乾隆年後就基本退出生活成為舞台服飾。
晚清新娘禮服有這樣的,這種服裝現今在新加坡地區仍然作為婚服穿著
民國舊式婚禮新郎是黑褂藍袍,戴西式沿帽,早期新娘上身是黑色八團禮褂,下著紅色或黑色的筒裙或馬面裙。有說法黑色的裙是再嫁的婦女穿的。
後期八團紋變成了花卉圖案,紅色的褂出現並逐漸佔據主流。下圖為20年代晚期
這種裙褂一直延續到今,在廣粵地區流行。具體可以百度。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看的漢服髮型?有無相關教程?
※我應該如何對待身邊的漢服人士?
※如何看待漢服商家們的抄襲和山寨行為?
※如何區分漢服,韓服還有和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