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的「俺」字是什麼來頭?和我國現今方言中的「俺」有何淵源?

  • 作為人稱代詞使用的「おれ」是什麼時候在日語中產生、流行起來的呢?
  • 漢字「俺」是在什麼時期、如何傳入日本並被選作「おれ」的漢字表記的?
  • 漢字「俺」的使用在中國和日本兩國分別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 為什麼如此常用的字直到2010年才被收入《常用漢字表》?

-
進一步提問:從「俺」字的輸出是否可以說明近古中國對日本的文化影響力仍然很大?


俺(おれ)一詞,最早的詞源是鎌倉時代的第二人稱代詞「おのれ」。「おのれ」是上位者對下位者帶有歧視性的稱謂,類似於滿清的「奴才」。

經過演變,那些被貴族武士們稱之為「おのれ」的農民們將這種稱呼簡化演變成了自稱「おれ」。這一點跟部分滿洲人自稱「奴才」同理。進入江戶以後,這種下層男性農民的自稱,逐漸演變成為了市井中粗俗豪放的說法。但一些日語方言中保存了鎌倉時代的原貌,一些年長的農村女性仍會自稱「おれ」。一些日語方言中也會使用「おのれ」這一帶走蔑視性的第二人稱代詞,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會使用,蠟筆小新有時就會像老爺爺一樣罵人「おのれ」。

「おれ」這一和語單詞,假借了漢語宋元時期中國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稱「俺」的漢字。二者雖然同為粗俗豪放的第一人稱自稱,但一個來自宋元時期中國民間的俗語,一個來自鎌倉日本的貴族用語。同字不同音,同義不同源。

至於題主所問日語中假借「俺」字能否證明近古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這個著眼點太小了,建議多從法制、藝術這兩個方面來看。我拋磚引玉講一點,日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浮世繪是從明代版畫衍生髮展而來。給張明代晚期版畫的圖你們感受一下吧。

以上です。

補充,一些動漫、日劇的字幕把「俺」翻譯成「老子」,是為了翻譯出對日語中「俺」一詞的粗俗感,實際上「俺」一詞並沒有「老子」的意思。由於日語中髒話和倫理哏的空白缺失,很難找到與「老子」粗俗感相當的日語自稱,如果硬要找一個粗俗自大的語感相同的日語第一人稱稱謂,那我認為是「俺様」(おれさま)。

http://weixin.qq.com/r/nztDWxTEHUlirVA4926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根據《大辭林》和《漢典》,重新梳理一下日語、漢語的這兩個詞

日語的 ore:
第一步:這個詞的源頭是 ono(己)
1、自己,見於9世紀的《伊勢物語》
2、我,見於10世紀的《落窪物語》

第二步:ono+re = onore(己),這種構詞法在代詞里很常見
3、你,罵人用法。見於10世紀的《竹取物語》
4、自己,見於11世紀的《源氏物語》
5、我,卑下用法。見於13世紀的《宇治拾遺》
==&> 這個 onore=「我」到底是來自 2、3、4 的哪一個,其實說不清楚,但確實更像是3

第三步:onore =&> ore(己,後來也寫成 俺),這種省略法在代詞里同樣很常見
6、我,從17世紀的江戶時代開始大規模出現於各種白話文學
==&> 一個代詞會從卑下用法轉變為粗獷用法,我覺得確實跟江戶時代日本的城市化加速有關
7、ore 在江戶時代基本還是較多用假名表記,寫成漢字早先也是「己」,但江戶中後期,「俺」後來居上,最終得以取代「己」

漢語的 俺:
第一步:這個詞的源頭是 nga-me(我每),就是「我們」,出現於唐朝的說唱變文
第二步:唐末五代中原語音變遷,我從 nga 變成 ngo,但是 nga-me 的發音在很多地方卻沒有變
第三步:北宋開始出現了「俺每」「俺」,用於表達 nga-me,ngam 的發音,和「我」「我每」正式分化
===&> 原本就有古字「俺」,但完全是另一個意思,因為生僻罕用,所以被俗字借為他用
第四步:宋朝的《劉知遠諸宮調》,金朝的《西廂記諸宮調》,俺 開始大規模登場,之後全面出現於各種雜曲、雜劇
第五步:元雜劇、元明清的白話小說,「俺」成為常用字,大致在16世紀末明朝開關後,經由大量的書籍貿易傳入日本
第六步:江戶時代日本確實一度流行中國的白話小說,代表就是《水滸傳》,以《水滸傳》為代表的小說,俺字大量出現,促進了這個字在日本社會的流通

綜合來看,俺 能成為 ore 的表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己」對應的詞太多(還有ora),
「俺」通過白話小說展現了一種粗獷的形象,應該說是很符合江戶時代日本人對 ore 的印象的


「俺」在北宋官話讀成「厭」。「俺」在粵語也是與「厭」的粵語讀音相同——雖然廣東人平常說話不會用到這個字。至於為什麼「俺」現在在北方方言讀成ǎn,我就不太清楚了。日語借用這個字應該是取其義,而與發音無關。


只知道中國古代像唐、宋時期的話不是主要用「我」這個字來表述自身,而是用「俺、僕、吾、余、我等」等自稱,而中國山東地方話是殘留下了用「俺」來表述自身,但是讀音可能也有因為戰亂、朝代更迭以及胡漢混雜等原因是有所變化,日語中的漢字大量引進於唐、宋時期的吳、越地區,之後多年讀音的變化應該講比較小,當然,具體到日語中俺發音ore,究竟是原本就是日語中就有的音然後借用了俺這個字,還是引入俺字時俺這個字在中國的讀音就是或近似現代我wo、o的讀音,這個可能要專家考證了,但從上海話的自稱阿拉ara來說,可能在古代漢字俺的音沒準就是近似ore。阿拉一詞在現在找不到對應的漢字,只能用阿拉這兩個意思毫無關聯的字來替代,但上海人並不是新時代自主創新搞出阿拉這一新名詞來表述自身,阿拉一詞表述自身也是從自古的吳語地區語音里傳下來的,沒相應的漢字明顯不合理。


推薦閱讀:

「脾氣暴躁」、「膽小如鼠」、「大動肝火」等辭彙,是否源自古代中醫對於人體臟器功能的理解?
為什麼藏語里「蒙古」一詞是 ????(sog)?
漢語中的「南」與藏緬語中表示「天空、太陽、白天夜晚、天氣」的讀音相似的詞語有什麼聯繫嗎?
「鏡·かがみ」的詞源是什麼?
蒙古搖籃曲里的buuvei一詞是從漢語的「寶貝」或滿語的boobai借入的嗎?

TAG:日本 | 語言 | 日語 | 詞源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