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後與開悟前相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會有哪些變化?


試著答一下這個問題,別管怎麼說開悟這種東西沒辦法承認與不承認。而且悟又分很多,大開圓解是悟,一事一物也是悟,每個疑情的頓解是不是也是悟。

在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變化,個人說一些想法。(關於心行上的東西,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只有去做了才能懂)

1.不再自欺欺人,不再自己演戲給別人看給自己看。

a.明明了了的知道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這句話,知道自己的私慾與妄想。說話做事時能看到自己的心是怎麼動的,戒行在時時刻刻秉持。

b.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財色名食睡而使用種種不如法如理的手段和語言。了解所有的不如法如理、所有犯戒的行為所造作的業最終還是要自己承受。

2.對因果看得更明白也更敬畏因果。

a.善護身口意三業,了解業的造作都會給自己帶來影響,而不僅僅是想了什麼就想了吧,做了什麼就做了吧,說了什麼就說了吧。

b.待人接物上更考慮全局。碰到他人的惡口或者猜忌能從他的整體素質,他所站的角度與他所考慮的位置去待他人想。從而不會產生太多委屈、憤怒或者失落等等情緒。而且知道如何智慧的去逐漸用適合他人的方式去溝通解決問題。

3.在做事上,知道做事情就是做事情,能夠把情緒放在一邊。

4.生活方式有節制,少欲知足。沒有特別的固執與執著,能夠隨順很多事情。一定會有穩定的功課,或誦經或打坐或念佛。

5.行為上尊重每個眾生,也能了解眾生的性質而做出相應的回應。並不是一味的柔軟或強硬。

6.工作上認真負責,不是為什麼要認真負責,而是認真負責本身也是修行。

以上回答,僅僅是自己的一些感受或思考,並不代表本人就開悟了或者說大徹大悟了。


============

謝邀。其實你見過。比如六祖說桶子底脫落,換高大上的說法比如一行三昧,比如諸法實相。

不論說,不說,想,不想,做,不做,見,不見,都在畢竟空中,沒有掛礙,沒有作用,沒有畏懼。

知實相,心自在,可以起種種三昧,慈三昧,空三昧,准提三昧,鏡照三昧,如幻三昧。


施主問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些什麼?」

和尚說:「砍柴、燒水、做飯。」

「那您得道之後呢?」

「砍柴、燒水、做飯。「

「那您得道後,沒有改變呀?」

和尚說:「改變了。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時候想著燒水,燒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得道之後,我燒水的時候想著燒水,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想著做飯。」


1.一顆不質疑自己的判斷的心,讓世界變得非常狹小和危險,它必須不斷用壞人壞事來填充它的世界;這樣做時,它製造了自己的痛苦。發生過的最糟的事情只存在於過去,那意味著它根本就不存在,此刻,它僅是你頭腦里一個焦慮的念頭。

好事壞事,好人壞人,這些對立面只有在對比的時候才有意義。在你看來似乎壞的東西,是否可能只是因為你看得還不夠清楚?實際上—就本質來說,每件事、每個人,都遠遠超出你所具備的判斷力。一旦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你的行動無為而為,因為再無別的可能。你認識到,所有認為是你在做的想法都不是真的。我看著那隻我稱為「我的」的手移向茶杯。它是如此智慧。它準確地滑過空中、到達茶杯,手指握住杯柄,端起杯子、送到唇邊,略略傾斜,茶水流進嘴裡… … 啊!整個過程沒有人在做,「做者」完全不是我,它超越「我是」的故事。

事情似乎發生,聖人將它們放下,因為它們已經消失。這看上去的放下,並不是什麼神聖的臣服行為,只是原本就沒有什麼屬一於她。她怎能不放下除了作為一個過去或將來的故事,實際並不存在的東西?

她只有她認為她有的東西,所以她什麼都沒有,她也什麼都不需要。她行動,然後等待現實的奇蹟,她確信沒有什麼會破壞那驚喜。工作做完,她就忘了,因為沒什麼要記住的,做完了就消失了,她無法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她做得好不好?—多麼荒謬可笑!她的工作觸及很深還是完全沒有效果?—就好像那和她有什麼關係!她的工作是否會永遠持續?—它是否曾持續了一瞬間?

2.它像永恆的虛空,

充滿無限的可能。

我們可以把「道」稱為「現實」,也可以把它稱之為「心智」。心智是永不枯竭的自然資源。當它不再相信它的想法,它進入無限的維度;它就像口無底的井,你隨時都可以汲取,而它將永遠為你奉上生命之水。因為它完全開放並且明白沒有什麼是真的,它充滿比我們所能想像的一切還要多的可能性。老子說:「我不知道誰生了它(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知道。每次你的心對超越你自以為知道的東西開放時,你生了它。當你開放你的心時,那超越認知、比「上帝」還要久遠的,就作為禮物源源流入。這禮物永無窮盡。

我知道是活出「不知道、無法知道、不需要知道、不可能知道、沒什麼要知道」來。人們被這樣一種全無羈絆、輕鬆愉快的活法吸引,他們沒有壓力地看著這面活鏡子,開始注意自己是怎麼活的、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3.心一直在尋找價值。當它把優點向外投射時,它剝奪了它自身的價值,它開始跑到自身之外去尋找它認為自己缺乏的東西.這是場沒有盡頭的尋找,它水遠也找不到它的家。聖人以「在」來引導眾人.「在」看上去就是洗碗、回電話、回郵件、買東西、去工作、送孩子上學、喂狗,一次做一件事,沒有過去或將來。她不清空人們的頭腦,她不必那樣(即使那有可能)。她幫助人的方式,是活出「不知道、無法知道、不需要知道、不可能知道、沒什麼要知道」來。人們被這樣一種全無羈絆、輕鬆愉快的活法吸引,他們沒有壓力地看著這面活鏡子,開始注意自己是怎麼活的、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拜倫.凱蒂《喜悅無處不在》

隨機摘錄幾段哈,法界總是有無窮的創造力能將真理以如此美麗的語言展現出來。


「開悟」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規範的、正宗的程式。

這句話還原成佛經,就是:「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這個故事流傳太廣泛,所以大家產生了誤解,那就是有一種會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叫做「開悟」,就好像有「出生」,有「死亡」。

出生之後,人就離開母體,不再通過臍帶獲得營養,而是要吃要喝,還要肺來呼吸才能獲得氧氣。

這事大家知道。

死了之後,人就慢慢涼了,僵硬了,好多原來能幹的事就幹不成了,然後就埋了或者燒了,然後的事也就不關死人什麼事了。

這事大家也知道。

開悟之後呢,腦袋上就開了個洞,可以和宇宙溝通,可以飛天遁地,可以靈魂出竅,可以沒有慾望,可以等等等等。

這事純粹是大家的想像,雖然上面提到的那些的確有可能發生。

沒有什麼叫做「開悟」。

生命可以演進到更高級的形式(我不是在說猴子變成人),這種演進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並沒有一種演進過程,確定的叫做「開悟」。

「開悟」這個詞是為了讓大家理解:那個已經演進到不同層次的人和大家不一樣了,至於到底什麼不一樣了,很難說清楚。

人們不喜歡說不清楚的事情,所以他們還是願意相信:開悟,就是腦袋上開了一個看不見的洞,或者是一個人失去了對世俗外物的慾望。


開悟後是什麼樣子,這裡應該沒人知道


你知道嗎,我不在乎發生的一切,包括你不點贊和無論你知不知道。


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具體不知道有沒有變化,但是做任何事,任何時候都不起煩惱,或者起了煩惱能立刻調服,那是肯定的。


學習佛法後的一些小變化:平靜的內心,高效的工作,久違的好奇心,但我知道我還遠遠沒有開悟


等我開悟了再來回答你!你一定要好好活著等我哦!


謝邀。

開悟後的狀態可能用從心所欲不逾矩來形容,是人生真正的自由狀態。

開悟前思前想後各種煩惱,即使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是各種不自然。


開悟之前,擔水劈柴。

開悟之後,擔水劈柴。

會有哪些變化?

心態會變化,認知會變化。


這種問題也有人回答?笑翻了,這種絕對個人體驗的東西,沒有經歷過的如何回答啊!感覺好像公公在群里討論高潮是啥感覺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諸法無我」?
懷孕時候念經生出來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好帶???
在學習佛學的人眼裡,因果是看待事情的唯一標準嗎?
人生的意義就是為愛而生,佛難道超出了不成?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良師益友)?如何去尋找善知識?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