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工作與學佛?

題主去年大學畢業,已工作。工作生活比較繁忙,只有晚上有時間能自由支配。並且今年還有考研的計劃。想請教諸位師兄,如何在讀佛經、實修與工作中良好平衡?另外求推薦北京的學佛去處。


修行不是一件事兒,修行是每一件事兒。


第一、學佛不要跑道場,人多,是非就多,混在一起浪費時間;

第二、學佛不是讀佛經,沒有五戒十善,沒有禪修,談不到學佛,而五戒十善在生活中,不在生活之外,在工作中,不在閑暇,禪修亦如是,禪修不是有空才做,而是時時在做,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場所。

第三、工作繁忙,又想讀經,可以只讀《心經》,是因為它是般若經典,不會造成迷信,並且夠短小精悍。


謝邀!

末學是退休後才開始學習四念處的

所以 以下所說並不是 末學 學習與工作的實例 只是個人的想法:

(末學 工作時 是在美國工作 (1986 - 2007) 退休後回台灣 沒去過北京 所以無法推薦 北京學佛去處)

學佛 與 工作 的關悉

學佛 與 做人 的關悉

應該是很類似的

末學所學 四念處

以 如實觀 因緣觀

處事 做人 及 工作

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

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

不需要求 一步就完美

我們 由於 一直都在 中性的覺知觀察

所以 腦部的運作 會自然的讓我們 因為思維 而知道何種因緣導致何種果 (而 因果循環)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

自己 正在輪迴中時 自己最清楚 (當然 失念時 就是不覺 回到念住所緣 就可能又回到 覺的狀態)

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每天 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 就好

不覺時 較容易 讓自己 又回到不中性的處理事情

不完美時 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 讓下一個因緣 能更好就好

(佛教認為掉悔 是惡法

所以 若做錯時 努力改進改善 向前進 就好)

工作 與 人生 很像

都是 日積月累後 自己 越來越成熟

您若 練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您就時時 自己在 見證 自己的 人生的 (犯錯) 發展 與 成熟

一般講起來 工作先做好

能有穩定的工作 行有餘力 就可很安穩的 練習中性的覺知觀察

沒一個 安穩的生活 很可能 無法練習 "中性"

因為 可能一直被 外在因素 牽著走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

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

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

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

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 (如工作中)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

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

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

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

都常會由腦中釋放

腦中釋放了訊息

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

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

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

剛開始時 其實 您可能 還感覺不到 少少的練習 會有何幫助

別氣餒

只要您能在沒壓力的狀況 讓自己 時時 覺知自己目前的心態

(就算 壓力來了 自己一覺知 就回到不加油添醋的狀態 --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久了 您會發覺 自己 漸習慣於 "中性"

您就很自然的 漸自知 如何 能 趣向如實

所以 您的 生活 工作 等

其實 就是您的實修

當您 只是 靜坐 經行 時 非常好 (在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

但 真正的 在工作中 生活應對中 時時 練習 覺觀

才更易 發掘到自己的 我執 法執

能發覺到 才是 修行的可能開始

所以 有空時常練習 讓自己 漸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就是重點

任何 抱怨 掉悔 不甘願 等

都是 在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不中性)

感恩邀約!

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

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兩篇可參考: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祝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謝邀!

學佛修行和生活其實是從來沒有分開過的。題主切勿把學佛與生活當作兩樣截然不同的事物或生活看待。

生活只有一個,在你有生之年每一刻、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作語言、每一個思惟、每一個決定、每一個眼神和表情,這些都是生活的種種。

學佛,正是要去學而致用,如此才是修行。

學佛,是學習覺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是我們可以覺悟的地方。

工作繁忙,但是莫亂了心。

生活忙碌,但是別泯了覺。

每一個待人處事,無論是表露嬉笑還是怒罵,不要跟著貪嗔癡走。

題主在北京希望找學佛好去處。因為不知道題主是修漢傳還是藏傳的(藏傳就麻煩點,各種傳承的都有),不過善知識宗舜法師在北京,他也經常在北京的趙州茶館講開示,題主可以在微博關注 無盡燈樓。


如果是時間衝突問題,你可以通勤路上念佛,早起一小時誦經,晚上睡覺前打坐(後兩項可以調換順序,看你自己的安排)。

周末可以精進一下。

比如去寺院受一天八關齋戒。

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專心致志做好你的工作,在工作中調心,就是最好的修行。


學佛是一個行為,和吃飯、睡覺沒有任何區別。

但是你學佛的初心是什麼?是為了修行出離輪迴,還是為了學習理論增長知道。

就和吃飯是一樣的,有人是因為餓了才去吃飯,有些人純粹是為了享受美食而吃飯,有些人卻是為了陪領導,迎合他人而吃飯。那你呢?你學佛是為了什麼?

假設你學佛是為了出離六道輪迴,那可以很直接的講:你需要修行。

什麼樣的修行呢?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慣性的行為模式。如果不改變,我們就會在慣性的行為模式中不斷打轉,不斷的痛苦,更不要說出離六道輪迴啦。

那該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呢?

那先需要了解我們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了解後,你才能夠理性的改變它。

心共有四個部分,兩種運作模式:

識蘊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接觸之後想蘊就會分辨,這是我喜歡的,我厭惡的,當想蘊分辨完成後,受蘊就會開始工作,就會升起喜歡或厭惡的感受,緊接著行蘊就會呈現,我們會升起一個念頭,而身口意的行為,就是衡量我們念頭強弱的標尺。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一個人在街上隨地吐痰,我們的眼睛和外界有了接觸,緊接著我們心中升起了一個評判,這個人真討厭,然後厭惡的情緒就在心中升起,如果我們的厭噁心可以忍受,我們或許壓抑,若這個厭惡很強烈,我們可能會開口指責他,教育他,跟他講道理,若是厭惡的情緒非常之強烈,我們可能會動手毆打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的心態不是這樣運作的。

我們接觸到一件事物,馬上心中就會升起厭惡,憤怒的情緒,或者喜歡,無法自拔的情緒,緊接著,我們就會開始產生執著,執取,一定要得到,得到後,我們會獲得短暫的滿足,但是同時,我們執取的慾念會被增強。當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厭惡、憤怒的情緒也會如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而這些情緒就是我們痛苦不堪的因。

因為我們對待新鮮事物升起了評判,於是我們開始了有了各種各樣的庫存。

當我們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時,我們心中庫存的感受就會升起,感受升起後,我們就會開始厭惡或者執著,想要得到。當得不到或者無法脫離厭惡的事物時,我們的痛苦就會不斷累積。

痛苦之因,在於最初的一念不覺。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鮮事物,我們並不了解它,但是我們下了一個不好的判斷,然後心中升起了厭惡的情緒。當心中充滿厭惡憤怒的情緒時,我們就會看什麼都不如意,就會覺得事事不順心,當我們對其他的事物也產生厭噁心的時候,我們就造作了更多的業習,庫存了更多的標準,這也就是業習越來越深重的根源。

而一念不覺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則要從覺開始。

覺什麼?

覺知,覺身、覺受、覺心、覺法。

就是四念處!

用紙筆寫日記和用電子設備寫日記對個人「知覺」自身狀態是否有影響? - 空性的回答

止觀和四念處的區別? - 空性的回答

戒、定、慧的真正涵義是什麼?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修行已經講解的很清晰了,那修行和生活的關係有哪些?

紅塵慾海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心中過去庫存的煩惱就會升起,這時便是通過方法 去除隨眠煩惱的最佳時機。

同時你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的修行,就是以這些人為助緣,為鏡,修正自己。

例:幾個人坐在一起聊天,你剛發表你的觀點,有個人馬上找茬用歪理反駁你,把你噎的死死的,這種情形生活中常有吧?

這時你若升起了煩惱,就是修行的大好時機,正是那個人讓你起了煩惱,你才有機會去除心中過去庫存的煩惱痛苦。

當下,你立刻覺察到,哦,我升起了煩惱,我應該反觀內照,然後通過一個方法,去除這些煩惱,當下你的修行就會增加。同時在這個身上,你也學習到不要隨便用歪理去反駁、噎人,這樣會讓別人起煩惱。

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紅塵中,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你修行的助緣,幫助你改變自己。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為了提醒你,哦,我還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升起煩惱。

同時一個人能力越大,責任便越大,這是天道!

所以當你修的很好時,就需到紅塵慾海去普渡眾生,否則你便無法明了天地法則的至理,無法到達極致,無法自六道輪迴中解脫。

所以當你明白修行之初在於反觀內照,改正自己的心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都是在學佛。

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在掌握了技巧的前提下。


很多時候我們學習佛法,但我們從不通過佛法去觀察這個世界。好像工作的是工作,佛法是佛法。一定要打坐念經誦咒那才是修行,從來沒有想過要實際的去觀察,去體會,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真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呢?

是啊,誰知道呢?

好像聽佛經上這樣說過。

是不是真的呢?

也許是吧,反正佛是這樣說的。


陽明先生有個方法,你看合適不:

於理上悟,在事上磨。


好好的在生活工作中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苦空無常。

把金剛經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的關照時時刻刻用在當下。

深信因果,並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能做到就很難得了。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學佛的,不在心性上用功夫,總是執著一些名相,事相。今天打了多久坐,持了多少咒,讀了多少經又有什麼用呢?到時候境界來了,還是跟不學佛的人一樣,境界要你笑你就笑,境界要你哭你就哭。還是成了境界的俘虜,一個木偶。

所以祖師們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前,沒有心思去外面做很多事情的,什麼建廟修屋,弘法搞慈善,開光升座搞法會,禪宗講,油瓶子倒了都不要你扶,好好用功辦道才是修行人的正事。凈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方丈寮其室名曰寸香齋。尊客相見,略敘道話數語,寸香之外念佛而已,每天不管什麼事,就一寸香的時間談修行之外的事,多的不跟談,都去念佛去。

所以在心性的德能沒有開發出來之前,去到外面幹事情,也不一定幹得好,弄來弄去也無非都是些輪迴的事。


佛法是解脫煩惱的良藥。

讀佛經就好像讀藥物說明書,但重點是要吃藥啊。

日常生活里,點點滴滴,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我們修正自己深口意的機會,都是檢查我們吃藥療效的機會。


工作只是養家糊口而已,學佛是要了脫生死的。初學佛,工作過於繁忙,實在是不利於學佛,雖然有很多工作與學佛結合起來的方法,比如見一個人念一句佛號之類的,但是花盡量多的時間專門來學佛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第一步,一般是積累資糧,希望有個良好的學佛的環境。工作太忙,可以先求佛菩薩加持,做些功德迴向,希望有一個理想的工作,方便學佛。沒有善知識,可以求佛菩薩加持、功德迴向,希望你能找到個合適的善知識。沒有合適的地方,可以求佛菩薩加持,功德迴向,希望你能找到個合適的地方,只要發願,一般都能如願。


也不是大矛盾。

1、工作時(無人對話)持咒念佛,金剛念(動嘴不出聲),如果不斷,一天好多呢!

2、早上讀一遍「普門品」+「心經」,大概13分鐘。

3、睡前,打坐20-30分鐘,數息觀。

4、吃飯前供養(素的),洗手時發願(當願眾生得清靜手,受持佛法)。

5、注意起心動念,多慚愧心,多感恩心。

6、得空時「金剛經」、「地藏經」「藥師經」。


學佛是體,工作是用。

處理好這種體和用的關係後,即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吃飯睡覺行走工作...處處都是修行

能熟知這個道理的人連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作都是了了分明的修行。


修?行


學佛第一,工作第二,這不就很好平衡了。


五燈會元里有個故事:

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趙州和尚問:「你吃過粥了沒有?」

僧說:「吃過了。」

趙州和尚說:「那去把缽洗了。」

其僧忽然醒悟。

一般人看完後就覺得扯淡,故弄玄虛。其實是不了解內因。僧人雖然是乍入叢林,但肯定也是聞思過佛法的,只是不明白怎麼修持。趙州何等高僧,即便是察言觀色,也能明白這個僧人的執著心重。所以他就以生活中吃飯洗碗這等平等事為話頭,告訴他修行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修行,要學會平常心才能念念清凈。

我們看金剛經,最開始一段就是佛陀:「入舍衛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經文,趙州知道,僧人也肯定知道。趙州一說"你去把缽洗了」,僧人肯定就能想到佛陀行坐的涵義。這就對應起來了。

別看是一句簡單的話,往往很多人都會忽略佛經中的一些細節,去追求佛陀說法的內容。其實佛陀無論行坐住卧,乃至一發一毫,都在「說法」。障心重的人,就會主動忽略那些。

正因為雙方都了解佛法,所以趙州無須太直白地說:「哎喲,你執著心太重,其實生活即是佛法,你看看佛陀.......」這樣說反而會讓僧人起更多的分別心,覺得不需要來叢林,在家裡學佛就行了。多說多錯,不如蜻蜓點水,你知我知,心照不宣。

摘自@頓了


工作學習時間必須保證,學佛時間是零散休息時間,隨緣而定。只是把放逸時間利用起來


無相念佛

也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

南無佛法僧


有緣結識了一位出家師傅,也了解到了較寺廟更適合居士學習的處所,推薦給您,妙心禪修中心,在回龍觀。網上有更詳細的信息。修行講究次第,自己亂讀經書收效甚微,希望都能在修行路上更加精進,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禪修一定要獨身進行?
我想修佛修道修氣功,應該看什麼書?
為什麼道士自稱貧道啊,只是自謙?
關於隆波帕默尊者禪法的一大疑問?
如何提升自己內心的修為?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修行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