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縉雲話?


好吧,我來結合自己經歷,胡說幾句。
作為一名80後,記事比較早的80後,我記得小時候的電視里有推廣普通話的節目,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細節是有一張臉盆的圖片,我用我們縉雲人所謂的「半截話」說「面桶」而被鄰居笑話。但是這個事情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我小的時候普通話根本不像現在這麼流行。
我自己上學,從小學到高中,除了課堂上用普通話,平時課間仍然全部講縉雲話。後來高中的時候班級里陸續有外縣的同學,才會出現課間也將普通話的情況。但是至少,縉雲人與縉雲人之間,都還是講縉雲話的。
現在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90後基本上是普通話比縉雲話講得更多。00後很多縉雲話都不會說了。這個或許是大勢所趨,原因是這個社會人口流動性太強,科技的發達又使世界各個角落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所以普通話也越來越普及等等……
回過頭來看,想保護縉雲話,個人有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1、響應國家推廣普通話的號召,但是也不能忽視縉雲話。我家長輩很明確,小孩子在學校講普通話的時間很多,在家就多練練縉雲話。
2、個人非常反感有些人在網路上亂翻譯縉雲話,搞一些亂七八糟的片語出來還在微博、朋友圈裡亂傳。很多所謂的「諧音」不要說同音了,甚至連語音相近都達不到,更不要說「信、雅、達」的要求,我們的很多片語,在《縉雲縣誌》里都收錄了官方的翻譯,在縉雲縣圖書館裡我也看到過有一本書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翻譯(這本書太專業了,以致我也忘記書名了,就記得作者好像姓徐),用前輩的翻譯比現在這些自己都講不好縉雲話的人的翻譯肯定大大降低以訛傳訛的概率。
3、最後,我希望我們縉雲人能增強對縉雲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我們的很多詞,都保留了古漢語的味道。記得《麗水日報》上說過有個慶元人在語言上花了大力氣研究,還出書證明慶元話多麼古老,舉的例子是「鐵硬」啊什麼的(這份報紙也是十多年前看到的,內容記得很少了),其實我們縉話里也有,而且比他們還多,你看,我們說黑色說「墨烏」,說砍柴說「斫柴」,我們把秤砣叫「秤錘」這是敦煌曲子詞里一首愛情詩里就有的叫法,我們把植物作物的苗叫做「籽」,這是唐代筆記《朝野僉載》里有過的叫法。還有,網路上搞什麼全國十大最難懂的方言的時候,身為縉雲人一定要記住,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直接通話讓敵人無法破譯的不是溫州話,是我們縉雲話!這是我以前青田一位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前輩親口告訴我的!


縉雲話保護的關鍵是年輕人,後生。準確來說應該是縉雲話的保護與傳承,語言是否具有生命力不在於那些糟老頭子,而在於年輕人。
一、創造一個語言環境,教小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縉雲話,你們一邊自己教小孩子說話時用的普通話,一邊又感嘆現在的小孩子都不會說縉雲話了,這種精分導致的慘案又怪誰呢。同時平常跟小孩子說話日常溝通交流用縉雲話。
二、詳盡的查詢系統。由於普通話的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很多字詞發音不標準、不會,一些方言辭彙不知其正字,書寫方言時只能用莫名其妙的諧音字(鬼知道他們是用普通話音諧音還是縉雲話音諧音的)。這時候就需要網路縉雲話詞典了。如今是信息時代,詞典你出版成書,幾個年輕人會沒事買來看?買來了幾個會國際音標,幾個會吳語拼音?網路詞典才是正道,能語音發音就是其最大的優勢。
三、標準化。南鄉東鄉西鄉文讀白讀老派新派,沒個標準,群龍無首各個擊破。
四、基於縉雲話的有聲文化產品創作。以人民群眾(主要就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讓廣大淫民認識到方言並不是難以上檯面的,以攻為守,比如可以搞什麼縉雲話有聲小說、縉雲話廣播劇、縉雲話歌曲、縉雲話微電影、縉雲話配音番劇等等。當然,要信達雅,想起以前聽過基地小虎的《縉雲燒餅》一歌,恕我直言,要不是因為縉雲話,這種垃圾歌我聽都不想聽,然而廣大父老鄉親還是很以為豪的似乎。
以上四點中,除了第一點之外,除非上天眷顧出此力挽狂瀾之人,就別想了,畢竟人口基數太少了,46萬戶籍人口,36萬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3.86%,60歲以上19%,人口基本凈流出。
普通話的深入人心與縉雲話的衰亡是歷史潮流,浩浩湯湯,不可能被徹底阻止的。
所以,46萬人中誰願意盡其全力知其不可而為之呢?
所以,46萬人是否全都會為縉雲話的保護與傳承而出自己一份力呢?
當然,半土半洋的縉雲話還是會被稱為縉雲話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縉雲方言值得流傳。
這話是我亂編的,感覺還是很通順。真的很少在知乎上搜到關於縉雲的消息。說到縉雲話我就有話說。說實話自己是一個半縉雲人,爸爸是省外的,但媽媽是純正的縉雲新建人。從小我就跟媽媽生活,住在縉雲的某個美麗小山村裡,操得也是一口標準的縉雲話,也算是土生土長吧。
我在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時候,基本都是講縉雲話,除了上課的時候,老師用普通話上,但也會夾雜幾句方言。自從上了高中到現在的大學,我就真的很少講縉雲話,因為都是在外地讀書。除了跟媽媽朋友打電話用方言外,真的很少很少講縉雲話。
言歸正傳,縉雲話是縉雲古老的標誌,這毋庸置疑。就像一提起縉雲,人們腦海里就會浮現出縉雲燒餅酥脆口感那樣。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座美麗的小城怎能少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標誌呢。

在以前的時候,我就想過縉雲話會不會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說,導致銷聲匿跡,那對於地方傳統文化又是巨大的損失。就像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於中國很多傳統文化風土人情一無所知那樣。物質精神文化就是要靠我們年輕人一代一代傳承,這樣才能源源不絕,自強不息。
我現在是大二學生,畢業後就是一名小學教師。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回縉雲教書。小學時期就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我就要專門開設一門口語課——學習縉雲話

真的很愛縉雲這座美麗而又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小城。


父母要求,在學校同學都可以講普通話,但是回家跟長輩父母必須講縉雲話。


在杭州讀了2年大學,基本都說普通話了,有些縉雲話還真說不六了


哈哈哈哈哈,知乎上還有關於縉雲的問答。。
為什麼要保護呢,當大家都說一種語言的時候,還降低了學習的成本。


推薦閱讀:

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了嗎?
網路上有哪些志於保護吳語的組織/勢力?
為何有相當多的人把「劣 (liè)」讀作「lüè」?
方言辭彙是否有必要規範漢字寫法?
為什麼杭州的方言和文化是江南地區的異類(相對而言)?

TAG:文化 | 方言 | 吳語 | 浙江 | 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