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刷牙嗎?會不會有口氣?
千萬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雖然沒有牙膏,但同樣能把潔牙「玩出花來」。下面來介紹一下,你還可以學到幾招。
1.刷牙與漱口
古代人也刷牙漱口。公元前五世紀的《禮記》有記載:「雞初鳴,咸漱」,說明古人很早就有了漱口的習慣。
公元前205年—140年,西漢初期醫學家淳于意在「齊中大夫病齲齒」案例中,也明確提出患者的病得之「食而不漱」,並囑其以「苦參湯」漱口而愈。公元1624年,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更是很科學地指出:「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強調要在每次進食後及時漱口,保持牙齒清潔和口氣清新。
晚唐時代一幅名為「揩齒」的敦煌壁畫,形象描繪了我國古人用右手中指當「牙刷」清潔牙齒的畫面。而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則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所以有關學者因此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
在那個時代,雖然牙膏還沒有出現,但聰明的祖先早已學會通過嚼楊柳枝來清潔口腔,也就是所謂的「晨嚼齒木」。古醫書《外台秘要》里記載,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李時珍也曾說過,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此外,我們的祖先還懂得用鹽作為潔牙劑來清潔牙齒、預防口腔疾病,這種方法值得提倡。在藥王孫思邈的著作中就有「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的記載。目前市場上出現一些含鹽牙膏,從中醫的角度看,含鹽牙膏對牙周病的確有一定的療效。
除鹽之外,我國古人常採用的漱口劑還有酒、醋、茶,甚至有的用童子尿。根據現代醫學分析,已知茶除含有多種維生素外,還含有氟,能防齲。古人雖不知茶中含氟,但知道茶可防止齲齒,在口腔醫學上是一大貢獻。而用尿漱口雖然感覺很不衛生,但尿中的尿素及氨對口腔病的確有一定療效,這說明人類早就對口腔衛生及治療口腔病有一定思考和重視。
2.叩齒與按摩
根據中醫理論,牙齒跟身體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護牙健齒不一定全靠刷牙、洗牙。傳統醫學中提倡的叩齒和按摩牙齦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簡單有效的護牙方法。
東晉時代養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提到:「早晨叩齒三百下,永不動搖」。唐代《養生方》指出「朝夕啄齒齒不齲」。
在空閑休息時,讓上下兩排牙齒有節奏地碰撞,略聞聲響,連續數十下,既可以活動面部肌肉,又可以保護牙齒。現代研究表明,增加咀嚼與叩齒,可以產生生理上的良性刺激,促進牙床、牙齦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齦組織的營養,使牙齒變得堅固而有光澤,並能延緩老年人的牙齒鬆動和脫落,對牙病患者是很好的輔助療法。
此外,還可在洗臉時,用食指上下旋轉按摩牙齦,排除齦溝及牙周袋分泌物,可改善牙齦內血液循環,提高牙周組織抵抗力,堅持這種方法可有效防止牙周病。此外,中草藥治療牙周病也有一定效果,長期使用中草藥牙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免疫力。
醫治牙病的穴位在醫治牙病的方法上,古人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中醫認為,上齒與胃經有關,胃經入上齒中;下齒與大腸經有關,大腸經入下齒中。所以上下牙痛分別是由不同的病所引起。所以醫治上齒的疼痛,就要扎胃經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內庭穴等。若下齒痛,就要扎大腸經上的穴位,比如最常見的是扎合谷穴。對於一般的牙疼,按摩合谷穴和頰車穴就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頰車穴位於頜骨邊角向鼻子斜方向約1厘米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就是頰車穴。用雙手拇指放於同側面部頰車穴,由輕漸重按壓約1—2分鐘,可以起到解痙止痛、活血消腫的作用。
合谷穴位於虎口處,用一手拇指的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用拇指指尖進行按摩,由輕漸重按壓1—2分鐘,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活絡鎮痛的作用。
如果是實火牙疼可以配以內庭穴,此穴位於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虛火牙疼配太溪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多吃健齒食物
食用健齒食物也是中醫護牙健齒常用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枸杞子有補益肝腎之功,久服堅筋骨,可補腎固齒,能促進牙周膜或纖維細胞增殖及附著作用。由於大棗中含有烏蘇酸和夾竹桃酸,能控制蛀齒菌產生酶,所以常食大棗,不僅可以健脾養胃,還能保護牙齒。另外,多食蜂蜜不僅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還能減少酸類物質的數量,可用來治療牙周病。而且古人還注意到飲食要「熱不灼齒,寒不冰齒」,以防止牙齒受到過度的刺激而致病。
到了今天,咱雖然醫療環境變好了,但威脅同樣也變多了,比如精細柔軟的食物,沒辦法鍛煉牙齒。比如糖,汽水對牙齒的腐蝕。古人的有些妙招咱也可以學學,別嫌老,最重要的還是擁有一口好牙啊。
我刷牙的時候喜歡思考人生哲學,作為吃飯講究、走路講究、睡覺講究的古人前輩——他們是怎麼刷牙的,這該怎麼講究呢?
最常見的要數食鹽清潔。
用鹽水漱口這個方法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鹽水漱口可以清除口腔異味、清潔牙齒,還能夠起到消減牙齦發炎的作用。末粉是神馬東西?
其實就是粉末。將艾草磨成粉,入口清漱齒根。還有暴力些的,比如秦朝時有用石磚末的,漢朝時有用瓦磨成粉的,據說還有動物骨粉的。
喝茶也能漱口喔!
茶水本身就有脫牙垢的效果。飯後用濃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齒縫中的食物,有利於堅固牙齒,又有清熱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牙粉—牙膏的雛形
牙粉據說唐宋就有了。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記錄過配置牙粉,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乾搗末,拿小篩子篩後以器具裝起,儲作漱口用。沈括還提倡用牙刷器具,蘸清水,灑上牙粉以刷。看了這麼多古人刷牙漱口的方法,真是讓小編腦洞大開,不過要是古代有電動牙刷了,古人們肯定會喜大普奔吧。古人是刷牙的。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橋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宋朝人民愛刷牙
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從晚唐到北宋末年,清潔口腔的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用牙刷刷牙的風氣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葯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在宋代,刷牙作為一項衛生保健措施,在社會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普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一節,在「挑擔賣……」之後所列的小商品名目中,有「刷牙子」一項,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可見,作為南宋首都的杭州城中,市民普遍有刷牙的習慣,因此才需要貨郎們把牙刷送到千家萬戶。
《夢粱錄》「鋪席」一節羅列臨安的著名店鋪,則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當時已經有生產、經營牙刷的專門鋪子。文中還說明,「蓋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即與外郡不同,所以客販往來,旁午於道,曾無虛日。至於故楮羽毛,皆有鋪席發客,其他鋪可知矣。」杭州作為當時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城中店鋪主要從事面向各地的批發業務,「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顯然也不會例外。由此不難明白,在當時,不僅首都人民愛刷牙,其他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實踐著這一文明措施,於是才會有批發牙刷的名牌店鋪應運而生。
從理論層面來說,成書於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7年)的官修醫書《聖濟總錄》「口齒門」專列《揩齒》一節(卷121),並指出:「揩理盥漱,叩琢導引,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齗槽固密,諸疾不生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不僅保護牙齒,而且有益健康,這樣的衛生觀念在12世紀初的中國已然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揩齒》一節中竟然列出了多達27種揩齒藥方,各方的配料往往很不相同———今天的牙膏雖然品牌眾多,但是具體內容上大概也沒有如此豐富的變化。相應的,不同方子的揩齒葯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不過,每個方子都強調「每日早晚揩齒」、「每日如常揩齒」,可見,在宋代,天天刷牙、早晚刷兩次牙,已經成了常識。其中,槐枝散方、皂莢散方用到青鹽,事實上,在西方牙膏傳入之前,摻配各種中藥的青鹽,一直是古代中國人最常用的揩齒葯,如《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就寫,寶玉「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明初所編《普濟方》中,「牙齒門?揩齒」一節收有「陳希夷刷牙葯」方,其中提到「每用刷牙子蘸葯少許,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可見牙葯的用法也與今日使用牙膏之法相同。
元人郭珏有《郭衡惠牙刷得雪字》一詩,描述道:「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騣密。」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古代牙刷,有著與今天牙刷相同的形制。有意思的是,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衣物賬中,記有皇室進獻的「揩齒巾」,看來,直到晚唐,即使上層社會中也還沒有使用牙刷,而是利用「揩齒巾」清潔牙齒。再向前追溯,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方》「齒病」一節提到:「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在初唐甚至更早的時代,已經產生了每天早晨「揩齒」的衛生風習,不過,那時還沒有專配的揩齒葯,只是以鹽和溫水來清潔口腔,至於其時具體如何「揩齒」,則不得而知。推測起來,到晚唐時代,「揩齒葯」應該已經出現,這時候,是用揩齒巾蘸葯來刷牙。
關鍵的變化,恰恰發生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這一段時間,用牙刷刷牙的風氣正是在此期間逐漸形成,有保健功能的揩齒葯也隨之發展得多種多樣。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從此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為了招徠顧客,貨郎把許多小貨物插在腦後,其中,左耳後斜插著一把小刷子,可能即是牙刷。
兄弟,先問是不是,再問怎麼樣,才是知乎的傳統啊。
結論:古代人是刷牙的,但不是所有人。
事實理由如下:
首先,王公貴族地主老財們是要刷牙的,但是遠比今天用牙膏要奢侈。你看紅樓夢,裡面就有刷牙的描寫,我記得不錯的話用的是鹽。那個時代的普通老百姓吃鹽都是大問題,自漢武帝之後的鹽鐵專賣制度基本上保證了鹽的供應短缺,作為生活必需品,普通老百姓只能盡量節省了。所以,只有這些最上層的人士才能夠舒舒服服的用鹽刷牙。
其次,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刷牙用的是柳樹枝之類的東西,再加上清水,完成基本的清潔任務就可以了。畢竟鹽太貴太奢侈。
最後,那些飯都吃不上的人,每天能夠漱口就不錯了,哪還有心思考慮這些問題。
以上。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職業的牙醫,會利用天然材料補牙,更早一些人們也會利用樹枝刷牙,或者用豬鬃做成類似現代牙刷一樣的東西,還有洗牙的牙鹽。
博物館裡有古代的牙刷。
誰說不刷的
《西遊記》里說過牙香用一種樹枝清潔牙齒
古人用鹽刷牙
誰告訴你古人不刷牙的?
推薦閱讀:
※蝙蝠是如何排泄的?
※只用衛生紙擦屁股是否足夠衛生,是否有必要用水沖洗?
※既然大家都沒有吃過屎,為什麼都知道屎難吃?
※健身期間,一天大便四次以上。是正常現象嗎?懷疑是腹瀉。
※狗熊冬眠醒來之後,是先吃飯,還是先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