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為什麼捐舊衣物,難道他們只配穿舊衣物?」的言論?

想加入一個支教團,結果裡面有人這樣說,還有「捐贈舊衣物一定程度上確實對山區孩子是一種傷害」的說法,請各位評價


他們確實該穿自己買的選的挑的新衣服。而不是捐的。
他們確實應該在父母的照看下成長。而不是心理干預。
他們確實應該在正規的老師下輔導,而不是支教。
他們也應該擁有自己買的書籍,玩具。

捐款?這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他們的父母應該在當地有正式的工作,或者在城市打工時帶著他們。
至少在叔伯兄弟門下照看,而不是留守。
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擁有的,應該讓他們擁有這一切。

但這一切,需要改變當地的很多東西。
需要基礎建設,投資辦廠,需要太多。

現在的一切都是權宜之計。
我們要做的還有太多。


謝邀,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應該答不好,只能講幾個故事。

  • 捐不如不捐:在我支教的時候,學校是包一日兩餐的(當地一天吃兩頓),有陣子用的米特別差,有一天一群老師在吃飯就開始抱怨說「本來學校自己的米還不錯,紅十字會非要捐米,而且捐的還是質量最差的那種,不吃又不行」。
  • 聊勝於無:如果你們知道有種計劃叫做「三塊錢午餐」,一定會很奇怪三塊錢怎麼吃一頓午餐。後來知道了是米飯,捲心菜和炒土豆。不過有了這個午餐計劃,孩子們每周可以吃上兩到三次的雞蛋和肉類。
  •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還是取決於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對於錦上添花那一塊我暫時答不上來,只能說我覺得捐舊衣物沒什麼錯,無論對象是誰。

謝邀
這個問題有點像「何不食肉糜
舊衣服不是破衣服,雖然作為支教老師會覺得衣服發放有點麻煩,但朋友有熱情做這樣的公益,我還是滿口應下來。
你寄,我收。
洗乾淨疊好,寄過來,發給孩子,穿好。

孩子們多數是留守兒童,我的學生里達到2/3,包括很多父母離異或者死亡的情況。在中國,留守兒童達到6100萬,許多孩子住校一直一兩件衣服(雲南)。
我們應該讓所有孩子都能穿上新衣,這是我們美好的願望。
但現在有孩子缺衣少食,有人願意把衣服寄過來,也有志願者願意把衣服發到孩子手裡。新衣服舊衣服都行,你願意寄新的,很好;你寄舊的,也好。
如果讓我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會說:他們確實應該穿新衣物,請你行動起來。
PS:
來支教後有人說:你們都是雜牌的,我親戚那種師範專業有經驗的才能把學生教好。
我哭笑不得:問題是他不去啊親!!!


其實這個問題不複雜。
文明就是給人更多選擇。


你捐了,他可以不要,也可以要。
你給的不是舊衣服,而是給了他們選擇的權利。
而他在獲得選擇權之前,是沒有付出多餘的成本的。


當然,也別在送的時候搞得自己多了不起。

當然,這是不是最好的幫助手段,則是另一個議題了。


韓寒:衣不如新,人還如舊


現在到了冬天,該捐衣被了,我有一些衣被,很多是別人送的,自己從來沒有用過或者只用過一次,琢磨著捐了吧,但突然得知,不收用過的,要全新的。這我就很奇怪了,首先,我深知政府部門想把大家捐款捐物的熱情做成形象工程,來展示我們國民的高素質高覺悟高團結高收入,但我捧著一車九點九成新的衣被來,你說不收,讓我去買新衣服捐給災區人民,坦率的講,我沒有這個覺悟。首先,我給我自己的衣被,質量肯定不會差,肯定比為了捐新衣被而特地購買的要質量好,這點上,我是自私的,比如一樣花五百元,我自己會給自己買一雙鞋子,但如果是捐出救急,我會考慮買五雙鞋子,讓受援對象最大化,因為五百元我還考慮了運動性能,輕便,款式,保暖和品牌,但如果是捐物救急,那我就只考慮保暖。你給災區捐一個路易威登的背包不如捐兩百個書包,這點大家都是明白的,而我相信,依照大家的覺悟,不至於把破爛都捐了,要捐的也肯定是款式不合適或者自己不喜歡了,但質量沒有問題的衣物,我認為只要沒有補丁,都可以捐。其次,有些地方要求用商標吊牌,那我也不能理解,你要這吊牌做什麼?是再去賣?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比如我購買了1000元的衣被捐款給災區,碰上我這種不會砍價的,其中至少包含了至少500元的經銷商利潤,這錢豈不是出的莫名其妙。內需也不是這樣拉動的。最後,這是很打擊人的,當我理了一堆九五成新的衣服去捐物,但是被拒絕了,總之我是不會轉身去遵旨買新衣服再來的。當然,有網友會說,我代表四川災民,不要你這的破衣被,正如前一陣子捐款,一些企業或者人捐的不如想像那麼多,網友們說,我代表四川人民,不要你的破錢。我告訴大家,人的原始善心都是被這幫**給慢慢熄滅的。本來有一千個人要伸手的,被你們一代表,看見出錢少的一羞辱,慢慢會變成八百人,五百人,一百人。一百人里你們再找出一個標杆,最後淘汰剩五十人出一個統一價格,你們就滿意了。當然,有人開脫說,只捐新衣被是怕以前的舊衣服里有病菌。這點是完全不能成立的,鈔票比衣被要臟吧,你們當時收人民幣的時候怎麼就不怕人民幣上有病菌?舊衣服里有病菌恐怕在拿出來送到捐物處的時候主人已經發病了吧。就算可能有病菌你消消毒不就成了。病菌還算好,按照現在國內的日常用品衛生狀況,只怕新衣被裡有病毒。那既然捐衣被這麼麻煩,就索性捐錢吧,這又回到了捐款的路數里了,捐贈活動主辦方最願收到的當然是錢。遺憾的是我還尚不知道上次那幾百億具體是怎麼個花法的。我相信大家都是好人,但面對國內最大的一筆善款,至少得每個月有個基本的清單吧。那就捐錢,上次是春捐,現在就秋捐吧,可是現在的經濟形勢實在不好,雖然經濟風波沒有影響到我,但我的不少親戚朋友都被嚴重波及了,我幫這個救急幫那個救急,自己手頭實在很緊張。國家辦奧運要面子要排場,要求老百姓捐款也要面子和排場,我覺得我出個幾千塊錢恐怕要丟國家的臉,也要受到諸多的苛責,這次的秋捐活動我就不參與了,當然,我有心參與了,但被勸退了。我也發動了身邊一些朋友,但他們很多表示,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捐少了要被人罵,捐多了年底手頭緊,還是先觀察形勢吧。本來是輕鬆愉悅的做善事,現在搞到這麼大的負擔,那些「代表四川災民,不要你的破錢」的朋友們功不可沒。不是我不願意買新衣,是我實在覺得這不合理,而為了表示我的誠意,今年我也不買衣服了。


不單單只是衣服,書籍,書桌板凳,舊電腦等等這些,都存在這個問題。

我們也都應該有所體會,很多書籍資料(比如初中小學的)用過之後基本就成了廢紙。而這些書籍我們看過之後基本不會再看的書籍,捐贈出去給那些有需要的地方有需要的孩子。這是不是一件好事?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好事。

同理,衣服也是一樣。對我們來說舊衣服,不能穿的衣服,對他們來說是什麼?

我小學時候,有人捐贈了一車衣服,我搶到一件棉衣。棉衣很難看,很舊。但是,對我來說已經很好很好了,因為沒有這個我會更不堪。我受凍的時候,這樣一件棉衣就是雪中送炭了。

反駁說孩子難道只能穿舊的這類人,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先不說會不會有人捐贈新衣服,假設只捐贈新衣服。以我的經歷,那些新衣服不會穿在身上,而是會在柜子里。可能也就兒童節這類節日才會被拿出來了,那麼問題來了。哪個對他們來說更加有用呢?毫無疑問舊衣服。

需要捐贈的人生活是怎麼樣的?一個字「苦」。山溝溝里來來去去,新衣服比起舊衣服差了太多。因為苦,所以知道珍惜。你的舊衣服在他們眼中已經是新衣服了,他們用了,用的很貼心。你的善良,仁義就用對了。

慈善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我只是需要一件衣服保暖,你覺得舊的侮辱我就給我一件新衣服。你這種仁義看似高尚但卻反而和你要幫助的對象需求不符。這樣的話慈善還能叫慈善嗎?他們需要幹活,需要淋雨,需要過山趟泥,下地過河。

捐贈了新衣,舊衣服怎麼辦?你不穿扔了嗎?
總結就是: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啊!


我,舊衣服不要了。
山區的孩子,需要衣服。

這是雙贏啊。
這是廢物利用啊。

不然你出錢,我買奢華衣服給山區的孩子。

什麼,你不給?你是不是覺得山區的孩子不配穿高檔的衣服?嘖嘖嘖。

-------------------------

後面提到傷害…嗯,就有點複雜了。其實我也會有這種感覺。

我們學校高二都要去大別山學農,每個班級規定要捐2箱物資。想想看哪兒的學生每年都看到我們學校的人帶著24箱物資來,並明說是「捐助」,個人這是在不斷提醒對方「你是弱者,我來這捐助你」,很不妥當。


我一直覺得幫助肯定沒錯,但態度很重要。不要有種神仙下凡普渡眾生的自豪感,也不要一直表示同情憐憫以提醒對方的悲慘。怎麼說呢…平常心吧。


70年代的人和80年代的人
包括部分90年以後出生的人
都還有
哥哥姐姐的衣服穿舊了,弟弟妹妹再穿的體驗

剛不穿舊衣服才幾年呢?題主
再說,現在人均購買力
讓百姓人手幾件貂
能普及不?

你說呢?


我覺得是降低准入門檻,讓條件不那麼好的人也能為貧困地區出一份力,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買那麼多新衣服去捐獻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買新衣服捐獻的


不親眼見到需求情況,如何能輕易的置評,杜絕一切的捐贈行動。其實有不少地方對於還能繼續使用的舊物是有需求的。我就知道有一個捐舊物的網站:愛心舊物。衣服書籍物品和想要捐贈的地區都能找到對應的消息,並且有志願者維護,消息都可用。


真正傷害他們的是誰?
他們正真討厭的是什麼?

他人人的鄙夷,嘲諷!
我們這個社會鄙視受嗟來之食的人!
我們是一個有骨氣的民族!!!

在我看來真正傷害他們的是他們自己的觀念。而讓他們形成這種觀念的是他們的父母、教育和社會文化。
我們的社會一方面在文化教育上宣揚不能接受施捨,一方面又在現實中給他們施捨。


志願服務時請懷著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這個觀點難道不是對常識的蓄意漠視么……


推薦閱讀:

慈善救助有哪些是不利於被救助者的?
袁立都做過什麼公益?
如何評價貝克漢姆郵件曝光事件?
慈善組織到底該不該繼續出現?
如何看待修女特蕾莎以及她所經營的仁愛之家的爭議?

TAG:慈善 | 捐贈 | 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