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中國的方言狀況會是怎樣的?
普語獨大?方言大變異甚至消失?哪些方言會有哪些具體的音韻語法的變化…
大家大開腦洞談談
越來越多的人找的伴侶不在本縣,導致說縣一級方言的人會越來越少。自然地,鄉、村的方言受的威脅更大。
主觀推測,以後小區域的方言會逐漸融合,彙集成一大片區域的通用方言。設想一下我處五十年後的情況
七零後已八九十歲了,之間仍說母語,和下一代說母語,和孫輩曾孫輩說普通話。
八零後之間說母語的大概佔70%,和後輩說普通話。
九零後之間說母語的大概佔20%,和後輩說普通話。
零零後之後的之間說母語的概率爲0%,其中零零後會聽得懂,會簡單說一些,但長輩多會普通話,沒甚麼機會說。一零後之後的母語能力爲零。
本地戲曲已經消失,本地最後一個講古人(八零後)還健在,但電視台早已停辦本土語節目多年。
會唱山歌的那一輩基本不在了,山歌被人們淡忘。(山歌是需要多人一起唱的)三十六送和讚句偶爾還會有老人說,但後輩幾乎不知是何物。
有七零年代老人的家庭可能還會保持著一些傳統習俗。九零後及以下爲主的家庭習俗大體已經忘卻,不再有人遵循。
70多歲的我還能操一口客家話指孫子罵兒子
方言還有西南官話、粵語、閩南語,閩語入聲消失,部分粵語入聲合一,客家話只剩灣灣在講。
物以稀為貴,到那時就珍惜起來了,但像瀕危野生動物一樣,養起來了,失去野性,不再生活化,而是博物館化了。我猜的。我是講客家話的,謝謝。
先給態度:樂觀!分析如下:(附帶自己主導的社會調查)
很難預測,歷史上推廣標準語的方式從未發達到今天的媒介發達程度,所以過去的參照很有限。(所以不能盲目照搬法國經驗)
依據「現在的趨勢」,大致會出現三個現象:
1. 部分方言消滅(此處不敢妄加猜測,但是很多方言確有此挑戰)
2. 方言普化但不消滅(尤其北方語系)
3. 方言同質合流,其中尤其表現為方言內部強勢方言取代弱勢方言而成為方言大區的所謂標準語(如廣州話之於粵語,成渝片區之於西南官話)
不過,這些說法是「按照現在的趨勢會如何如何」,其實方言有自我覺醒的可能,很可能會出現自我保護性反彈。
網上曾有論調,大概是50年後漢語方言會只剩西南官話,粵語和閩南話,推斷的根據是活躍度指標。然而,正如保護上海話運動等的出現,我們可以看到新生代對於文化個性的尊重,尤其是地方自豪感上升的今天,人們完全可以選擇掌握普通話和當地方言,並行不悖。
最後,不得不遺憾的表示,便捷的交通至少會消滅村鄉之間的方言區別,今後方言很難出現「隔山不同音」,片區化的同質運動是方言尋求自我生存的自然反應。對此,既是遺憾,也是欣慰吧。
恰好正在開展北京市創新項目,是針對方言的母語心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從西南官話赤灌片區的調查結果來看,新生代對於方言的母語認同顯著高於中生代,與其相對較差的語言能力形成強烈對比。通俗來說,「惡劣的環境下有令人欣慰的鬥志」——不僅是相對於普通話的方言母語認同,而且是相對於強勢方言(也就是成渝片區)的母語認同。不過,在結構性訪談中也意識到強勢方言對他們的日常用語的滲透常及於無形,也應證了答主提出的方言內部同質的觀點。
最後的最後,感謝汪涵先生的付出,他致力於維護方言的多元特徵和獨立個性,為鄉土靈魂的存續而奮鬥!手機碼字,只說結論。有空再論證。
一家家來看。
1.只要有香港,就會有粵語。
2.如果民進黨上台,閩南語在台灣的地位還會上升。客家話也會有一席之地。
3.儘管很多吳語區的人不爽上海,但是(北)吳語的未來關鍵還是要看上海,因為只有上海有文化輻射的實力。上海現在方言意識有所覺醒,但是多提滬語少提吳語,這樣很不利。吳語要想生存,至少北吳要團結。吳語會是各方言中命運最不確定的。混的好了會很繁榮,不好的話從城市中全面退出不是沒可能。
4. 其餘南方諸多非官話估計命運堪憂。城市中會漸漸衰退,農村,尤其是山區會有相當的延時。但如果城市淪陷了農村即使延時五百年也是早晚被普通話同化。
5. 東官,中官(東半部),西官三大強勢官話在城市裡會有相當長的生命力。但是會漸漸往「變調普通話」發展。其餘的官話生命力稍弱。所有官話和晉語在農村都會活的很久。
~~~~分割線~~~~
以上情況全部是從現在來看的推測。但是50年內社會環境有可能會變化。現在對方言不利兩個最大因素:
1.政策死板,不允許方言教學,嚴格限制方言節目和公共服務。這個要看中國未來民主化的進程了。50年,還有希望。
2.過量流動人口衝擊。我認為隨著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改變,這一條在未來不會有現在這麼利害了。人口會比現在固化。城市新移民的後代對本地文化認同會增強。這個說來話長,有空補充。
長遠來看,據英法等國經驗,通用語會把方言打的只剩一口氣然後當作「非遺」來玩玩。但中國不同,中國地方太大。幾大方言差別太大,文化心理又不相同。未來語言的使用情況關鍵看幾大有文化輸出能力的城市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方言文化能輻射多遠。其實官方也早就看出了推普的重點是中心城市。農村的方言必然向中心城市方言靠隴。
最後說一句,語言政策才最重要,而政策又取決於政治,50年後的政治,誰說的清呢?消失了真的南方人都這麼說,我們這裡00後所操的方言還叫方言,既不是土語又非普通話,聽著超怪。。。。。淚目。。。。。。
不知道怎麼總結,舉幾個例子吧
我是廣東人,在佛山,可是佛山各地的方言和標準粵語是有差別的。老一輩的口音和年輕人的明顯不同。
後來去了東北,那邊的小夥伴們說,他們能聽懂老東北的土話,但是自己不會說。
有個蘇州的小夥伴,會說蘇州話,但是不會寫蘇州話的正字。
有個福建的小夥伴, 說她和父母說話用的普通話,只有和奶奶說話用閩南話,但是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怎麼說而沒法交流了。
不開腦洞。講故事⊙▽⊙
顯然,從方言向官話靠攏是趨勢……
奶奶上過用本市方言講課的夜校。父母上課用的是廣州話。我們這一代教學,純普通話。
奶奶一輩子只會這裡的方言。稍年輕的外婆會方言和廣州話。父母會方言,廣州話和帶口音的普通話。我們這一代,很多人沒說過方言。只有部分會聽,少部分會說。以廣州話而不是這裡的方言為母語,廣州話的能力卻還在退化,很多字不會讀,辭彙向普通話靠攏,越年輕越嚴重。
媽媽跟外婆說客家話時有時會摻廣州話辭彙。我們這一代說廣州話時偶爾摻普通話辭彙。
我還有很多想啰嗦的,挖坑待補。
在強勢普通話的大背景下,方言的消失只是時間問題。當然以五十年為期,那個時候我們都年逾古稀,方言雖不會完全消失,但也不再有不同地區人不能通話這種現象存在了。
首先,弱勢方言、方言島方言,這些方言會消失。弱勢方言包括江西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廣東除珠江三角洲外地區等的方言。方言島指與周邊地區語言顯著不同的小塊地區,一般由歷史上移民形成。
另外,強勢方言會在辭彙、發音上與普通話趨同。如:
紅芍/地瓜/山藥/甘薯…→紅薯
啥子/么子/啥/哪樣…→什麼
發音上,入聲消失、濁音清化,聲母韻母系統向普通話靠攏。
例如,你讓西南官話區的人分清n/l是沒那麼容易的,讓南方廣大地方的人分清in/ing也是不容易的。
很多方言會逐漸消失。因為一些腦殘家長居然認為自己的家鄉話土,要求孩子從小說普通話。但是粵語和閩南語不會消失。一方面是海外流傳廣,一方面是統戰需要。
這個要怎麼看
強勢方言至少存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有可能(如西南官話裡邊最強勢的四川話)
而小方言弱勢地域方言方言島之類的肯定活不到多久,50年算運氣好的了
四川方言各地都有特色,目測這一趨勢並不會改變,只能說鄉村級方言已經漸漸溶於縣級方言了,但是地區的特色口音仍然不會有好大變化。
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變化。短短50年並不足以改變根深蒂固的語音。從古至今,華夏大地上才演變出北方,江淮,南方三大基本方言區。南方和江淮的基本演變趨勢是朝著北方方言的發音演變,但要經歷的時間非常非常之久。
ps.個人觀點。
作為廣東人 已漸漸發現粵語交談中 偶爾穿插一兩個普通話語音的詞語 或一句半句普通話 面對長輩則很少這樣 個人覺得 以後方言會與普通話慢慢融合 由於普通話全國通用推廣 方言慢慢說得越來越少 當上一代人逝去 下一代人更容易接受普通話 方言更少成為交流語言時 則會慢慢消失
方言這種現象,100年內不會有太大變化,小範圍的方言可能會消失,大範圍的方言可以持續更長時間。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方言的消失是時間問題。
大家都說普通話是件好事啊,語言不就是方便交流的么,有些東西該消失就不要硬攔著。語言的確承載了很多東西,文化也確實值得尊重。打著所謂「保護文化」的口號,實際上抵制信息交流和社會進步,就有點過分了。
00後很多已經不會說了 老一輩又會去世 使用方言的人會不斷減少 50年後不敢想像大家都說普通話也太無趣了
推薦閱讀:
※越滅吳,為什麼後來卻只有吳語沒有越語呢?
※有哪些簡單的特徵可以用來快速聽辨某種方言?
※有哪些你天真地誤以為是普通話辭彙的方言?
※我是東北人,男朋友對東北話的偏見使我很生氣,應該怎麼辦?
※哪些辭彙在不同地方或方言完全是兩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