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否不利於個人的個性發展?

應試教育是否會(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阻礙個人的個性發展,教育在個人的發展當中又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別鬧。 應試教育其實正常國家都搞,但李逵和李鬼不是一回事兒好么。

新加坡的語文高考(英語)分AB兩卷,A卷是作文,十幾個題目中間選一個,題目是類似於「分析引進外來人才對本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哲人說」智慧源於恐懼和敬畏「,你同意嗎」 這種很中正的議論文,要求寫兩千字,立論駁論結論一個不能少。B卷是閱讀理解,閱讀素材也是議論文,題目要求分析此文的邏輯結構,分析論證是否充分,最後還要寫一段簡短的駁論。 新加坡在科技和藝術的頂尖層面的創新確實經常為人詬病,但他們的大學生在英聯邦國家的辯論賽中一向執牛耳,而且誰都不能否認這個國家的發展路徑是個奇蹟。(更何況,這種語文考試的格式被多個英聯邦國家和英國本土廣泛使用,英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被扼殺了嗎?)

美國一流大學對於文科院系的基礎知識要求非常嚴格,社科院系通常要和統計系一起上統計學和概率論基礎,學習線性回歸相關性檢測如何正確抽樣如何識別偽因果,三天一quiz一月一midterm. 哲學系(甚至某些英語系)則必修至少兩門形式邏輯,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段論,數學題一般翻來覆去地做,三天一quiz一月一midterm. 美國人在社科和人文領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被扼殺了嗎?

再退一步說,我國人民常言道美國高中如何不考試如何鼓勵學生自由發展,殊不知在那些比較像樣的美國高中,一個小論文若是內容薄弱可能也就稍微扣點分,文獻引用如果缺漏或者格式不規範是可以直接不及格的,這不比應試教育還刻板殘酷? 美國人在科研領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被扼殺了嗎?

至於高大上的美國醫學院法學院,什麼MCAT, LSAT,什麼強制用正態分布曲線排名,什麼一等二等三等榮譽學位,我都懶得說了。 美國的醫學和法學教育完蛋了嗎?

—— 天朝的問題從來都不在於應試教育本身,而是忽視了對於邏輯思維方法論的培養,卻考察了太多諸如 「窗帘為什麼是藍色的」,「行走在消逝中」 這樣的垃圾。


我認為「扼殺」孩子的,不是學校,其實是家長。

老師與學生待在一起的時間,比家長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少多了。像下面這些場景想必大家很熟悉:

1. 那誰多厲害,這次又考了一百;

2. 長大以後要多賺錢;

3. 成天別總想那些有的沒的,好好學習;

4. 我是管不了他了,交給老師去教育吧。老師你可以放開手打他!

……

家庭教育對人成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但好像大家往往都忽略了這一點。

最後大家都順其自然地認為,是學校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其實是家長自己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想像力和創造力均是建立在一定基礎知識之上的能力;沒有基礎,想像力豐富只能讓你遨遊百度"永動機吧"。。。

應試教育談不上扼殺想像力,應試教育里的佼佼者如清華北大,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又被扼殺了嗎,美帝學校可青睞他們了。。。


是的。

不利於個人發展的,不是考試,不是應試,而是教育模式。

按理說,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即將上大學,即將接受專業知識培訓,那麼對未來人生應當有一個粗略的規划了吧?

至少應該知曉「我擅長什麼」、「我想做什麼」了吧?

事實上,絕大多數高中生都沒有這項基本的能力。

在人生規划上,高考就是終點。高考以後呢?選擇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

我敢說很多高中生都沒有想過這些事。甚至他們還活在上大學享受自由的夢裡。

不說規劃未來二十年人生,至少規劃未來十年吧?

就算規劃不了十年,至少規劃三五年吧?

至少有心儀的大學、理想的職業和願意居住的城市吧?

不能滿腦子除了小滑塊就是露娜月下無限連吧?

和一個大二的醫學生聊過天。

一個很聰明的小夥子,不算學霸,但我相信他未來一定是有成就的。

因為他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能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和人生提出要求做出計劃。

他給自己定了很多規劃,planA考研,planB出國留學,planC回家鄉,每一個選項優劣勢做了分析,每一個選擇的可實施性以及失敗後的退路都有思考。

他也愛上網,愛玩樂,但他每天都會抽出30分鐘學英語背單詞。

他說,萬一考不上名校碩士,有個優異的英語成績還可以出國讀書。

他和臨床醫生交流,主動了解未來的執業狀況,收入前景,發展方向,做決定不當醫生。

他想留高校搞科研,大二就沒事去實驗室打下手學實驗。

我由衷佩服這個小夥子。

但他和我說,自己以前太傻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報考的專業好不好,適不適合。

所有志願都是一周內草率的決定,不管是建築土木還是醫學生物,自己壓根就不懂。

隨便百度一下,問問長輩就做決定了。

大一整整一年,都不知道醫生這份工作適不適合自己,甚至不知道臨床醫生的工作模式到底如何。

我隨口說了句:「大家都是這樣啦。」

小夥子很嚴肅地說:「不該這樣的。」

其實就連我自己,真正反思自己未來想要怎樣的人生時,都已經讀研了。

在醫學領域已經耗費了太多精力,想退也不行了。

我覺得我可能更適合當記者或者律師,但我已經沒有時間和能力回頭了。

我覺得,很多高中生乃至大學生,所欠缺的就是規劃人生的能力。

一個兩個我們可以說特例,十個八個不妨怪原生家庭。

但是如此普遍如此巨大的群體都出現了問題,其中不乏高知家庭富貴家庭,那就得教育體系來背鍋了。

尤其是,我發現,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中產家庭的孩子,並沒有凸顯出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說

我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人

拿我的經歷和感受來說,現在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在於沒有把時間放給學生。

大多數學生是沒有夢想,沒有理想的,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花時間去想,去想自己想要什麼,去想怎麼樣才能得到它。

舉個例子來說

一個小學老師問他的學生,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學生們會說當一名老師,當一名警察,等等諸如此類的回答。

首先不去評判他們的理想,以一個正常小學生而言,他的經歷與所想並不足以讓他達到去想 理想或夢想這個層次,而這是我們的小學教育。

再舉個例子

中學 作文經常出一些關於理想,夢想的題目,或者說別人去問他的夢想,理想是什麼?

而我們的中學生又是怎麼答的呢,大多數學生會說,我的理想是考上XX大學,我要努力學習之類的,還有一些有點想法的會寫,我要去做XX,然後就繞到了「我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這個結論上。

那麼我們的中學生和小學生有什麼區別的?

一個中學生的理想是考上XX大學和一個小學生的理想有什麼區別呢?這是他們自己的夢想或理想嗎?還是是他們父母的夢想?

路真的有這麼直嗎?

我們的教育教會了學生走路,而學生學會了走路卻不知道往哪走。他們沒有方向,沒有夢想,沒有理想。

夢想是想出來的,同樣,理想也是想出來的。

創造力,想像力,被扼殺,如果說他的想法被打擊多了,那隻能很正常,他並沒有被扼殺,他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想法,他會實現他的夢想,相反的打擊他的人才是被扼殺的人。

而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到被扼殺這個層次上,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好被扼殺的,他們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嗎?他們並沒有花時間去想,他們沒有想法,這些人才是被真正扼殺的。

總而言之,沒有花時間去想,他就沒有夢想,沒有理想,沒有思想。

創造力,想像力是沒辦法扼制的,就像你去阻止一個人去想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被扼殺的是時間!

被扼殺的是時間!

被扼殺的是時間!


上了高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學習壓力漸漸大了起來,有次偶然接觸到班裡同學買的韓寒的一本書,通本讀完,像是出了心裡積壓了很久的一口惡氣一樣。覺得篇篇在理,他總是能舉出很淺顯的例子來抨擊現代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些經典的話看了之後不禁拍案叫絕。比如下面這一段:

我以前在報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引起了很多數學愛好者的憤怒,有寫信的有打電話的,有直接寫文章說我這個觀點是很偏激的

現在事情過去了這麼長時間,經過了我一段時間的社會經歷,我重新安靜下來好好地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結果是我不得不向他們道歉。當初因為匆忙下筆也沒有怎麼考慮,導致這句話的確和我現在認識到的真實情況有偏差。

我錯了!

因為,數學其實學到初一就夠了。」

也有:

可能有人會說,數學是所有人應該學習到很深的程度的,因為那樣能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我想說的是——那是扯淡。

  邏輯思維的能力一大半是與生俱來,另外一點可以靠後天培養,但是是否就一定要數學去完成培養的任務呢?那真不如去看偵探小說。

  中國的數學學習有一個宗旨是不斷地對試卷的題目熟能生巧,一切為了考試服務的過程,在這個大量同類型題目堆積的學科里,我很懷疑普通的人是否能夠鍛煉到所謂邏輯思維能力。

  反正我是不能。

  我也沒有覺得刑警隊的警察們數學好到什麼地方去

此後,但凡感覺心煩氣躁胸悶噁心不想學習的時候,拿出韓寒的書來看看,於是——就理所當然的覺得學習沒什麼用,甚至覺得常年把自己的時間全部撲在應付考試上影響自己的發展。

就心安理得的不學了。如此義正言辭,哈哈。

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回想,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的確,我們國家是存在著嚴重應試教育的問題,但是這卻是和國情以及國民整體水平相匹配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我們國家遠遠落後其他國家的科技、經濟、金融水平,在二三十年前識字的公民佔總人數比例那麼低的時候,填鴨式教育能使我們國家提升整體國民知識儲備的效率最大化,能使國家提升生產者的生產能力最大化。

因為很多科學技術在國外都已經有了,我們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拷貝過來記住然後使用,這樣才能使生產效率最大化。比如智能手機這個科技外國已經有了,我們不通過花錢讓技術引進或者其他方式搬過來用,卻要培養創新式思維,非要靠自己研發創新出來,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用上智能手機?這樣的創新不是某種意義上等於閉關鎖國了么。在外國超過我們的時候,最快的趕上他們的方法就是抄襲,超過他們的方法才是創新。而且是抄無可抄之後的創新。

我國GDP以及科技水平達到國際頂尖水平之後,外國的東西能抄的都已經抄過來了,有些關鍵技術人家不給你抄了,還有些是他們自己也沒研究出來。這時候我們只能自己當領頭羊往前探索,這時候國家就會越來越需要創新型人才,也會發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現在我們國家不就是開始往這方面轉型了嘛。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應試教育真的不只是教育部和政府能左右的事情,它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社會結構、社會觀念還有歷史遺留的文化。

現在一個本科生和一個職業技術學校學挖掘機的出去,即使那個本科生在學校也就是混日子,學校可能是一個三流本科,他可能也什麼都不會,出去可能工資還沒開挖掘機的多。但他就是本科生,整個社會給的評價就會是本科生比技校生:「高一等」。

小時候我們甚至還聽到有些家長說:「你不要和XXX玩兒,他是初中畢業就去念職校的,不學好。」

不可否認,也許重點大學生或者名校大學生確實比職校的一些學生智商高一些,讀的書也多一些。但是為什麼要存在這種人等級地位的高下之分?這是社會問題,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讀大學、應試教育不能讓人學到什麼能實踐的知識,但是社會認同就行,所以哪個家長哪個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讀個大學在社會上活的體面些呢?

不僅僅是家長這麼看,求職應聘的時候也是,明明是干同一份工作,研究生工資卻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專職生高,甚至本來本科生或者專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必須要研究生才能參加應聘。

這一點,我們國家沒有像美國一樣,具有完善的職業培養體系,做學術的專門做學術,想學一門手藝安身立命的也會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而不是大家是不是讀書做學問的料,都往一條路上走。

應試教育本身不是問題,因為有些領域有些情況確實需要死記硬背填鴨式教育。

是所有人都沒有選擇的硬著頭皮應試教育才是大問題。這浪費社會資源,浪費學生的青春。

第三點,說中國是應試教育,其實法律並沒有強制我們要參加高考,有些人甚至拼了命的高考,但法律並沒有強制。

只是每個人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走出去相個親都能有面子,而自己又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培養孩子的一些實用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經濟能力,非應試教育是很昂貴的。家長也沒有通過其他途徑培養孩子的勇氣,只能讓孩子拚命讀書,這一點當然也是基於第二點的。等到哪天社會上一個手藝很好的麵包師和一個拿著同樣工資的公務員或者大學教師地位一樣,得到人們同樣的尊重之後,也許這一點會得到改變。當然,這肯定需要職業培訓體系以及就業觀念的慢慢完善。

第四一點。回到我們學生自己來,相信在初中高中喜歡韓寒以及和他的言論類似的言論的學生有很多,包括我。

都在心裡無數次吶喊:「學校扼殺了我們的個性,阻礙了我們自由發展,我們應該被素質教育,強烈要求取消應試教育等等」。恨不得跑到教育部去鬧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

但是等到我們真正到了大學,應試壓力沒有以前緊張的時候,有大量大量的時間給我們提升能力,以及培養真正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真正一腔熱血的去探究過我們當初所嚮往的科學、文化、藝術呢?

當初強烈吶喊說要自由,要培養綜合能力的,到大學裡都在打遊戲、睡懶覺、泡妞去了。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束縛就主動提升自己綜合素質的?

所以,我認為,當你認為應試教育阻礙了你個性的發展的時候,你要認真想想,真的是應試教育阻礙了自己的個性發展。還是應試教育阻礙自己個性發展僅僅是自己懶惰的借口。

因為我親身經歷過這些階段,身邊的朋友有這種觀點的也不少,可是都只是給自己的懶找借口罷了。包括我。

再來看當初看的韓寒那些文章,甚至有些當時網上紅極一時的段子:「買菜需要微積分嗎?打籃球需要就算拋物線嗎?談個戀愛需要總結女朋友說話的中心思想嗎?」等等。都覺得很幼稚。

也許應試教育是一個極端,可是按照韓寒文章里那種情況來,又是另一種極端了。

第五點,我身邊的朋友,就拿高中來說,班上三個人考清華,一半以上的人考十大名校。他們也並不是沒有個性,該談戀愛的還是談戀愛,該玩兒樂器的玩兒樂器。

應試教育會不會影響個性的發展,這句話從學生這邊說出來就像:「談戀愛打遊戲影響學習」這句話從家長的口中說出來一樣,是個偽命題。該有個性的還是會有個性,無論他成績多好,我們班考清華的其中一個高中就在談戀愛。當然,談戀愛不代表個性,我只是舉個例子,其他的事情和考試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只能二選一的,能力強的人輕輕鬆鬆就能把考試和其他事情兼顧好。

只有那種只會學習,除了課本什麼課外書都不看,也很少和別人交流。從小就是被家長逼著學習做作業,並且除了做作業其他基本不會的人。應試教育才是他們的全部,但這也不是應試教育影響了他們的個性,而是因為家裡的一些根本性原因以及——他們本來就沒有個性,這種人中國美國哪個國家都有。

最後這五點往複循環,互相影響,形成相互作用,現在看來,更多的是噁心循環。

因為國家需要大批量培養高級生產工人以及工程師,所以不注重創新,不阻礙創新,但起碼也從來沒真正提倡過。所以名利驅使以及生活所迫下,大家是怎麼能取得社會認同怎麼來,硬是教育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因為有國家補貼嘛。所以全民高考。

社會越認同:「 學文化」的大學生,越瞧不起學手藝的技工、學徒。那麼學徒技工有時候也會自暴自棄,自己放棄自己,導致他們的水平越低於社會預期,於是社會越看不起他們,然後他們越自暴自棄....如此往複。

被逼的時候越逼得狠,放開的時候也就越放縱的深。這也許是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被逼著學習,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導致一上大學,離開家長老師的監督之後頹廢得一塌糊塗的原因。

有個性的在考試壓力下還是凸顯出了自己的個性,這是好事,可是有些人在考試的逼迫下成了神,有些卻也在考試逼迫下成了神經病。就好像衡水中學出了大批量清華北大的,卻也大批量生產了神經衰弱者以及個別跳樓自盡的人一樣,只是前者會大肆宣傳,後者就不為外人所知了。我們高中也是如此,每年總有幾個跳樓的。

總之,我說的五點以及我還想不到的很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形成了我們所不遠看到的某些事態。不管怎麼樣,當我們改變不了制度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只能從家長的作用方面來處理得最好,作為學生,我們也要從學生的角度最合適的看待這個問題。

綜合來說,應試教育突出的問題是社會、政府、教育部、學校、家長、以及學生自己在這方面問題的集中體現,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不要讓應試教育阻礙了自己的個性發展,卻也不要讓其他一些極端的思想縱容自己的不負責任和懶惰。

感謝閱讀,不妨關注(^o^)/


1.美國和我國不同的是,對於想好好打基礎、紮實掌握技能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花錢購買,產品服務的形式仍然是嚴格的、甚至是填鴨式的培訓。

2.美國填鴨是好是壞直接掛鉤的是提供服務者的價格,在我國掛鉤的是名聲。

3.地下有人評論說同樣的產品,被逼出來的和自發的就是不一樣。但是本問題問的是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否被扼殺,對應的是做出來的產品。如果討論的是創造這些產品的人開不開心,那就要新開答案了。從我的觀察來看:如果產品和創造力相同,美國人創造的過程比東方人要快樂一些。

-------

原答案

很多領域美國人也填鴨,人家不和中國人說或者是中國人根本不去了解而已:

我打了很長時間的棒球,現場觀看和電視上看都非常的賞心悅目,特別是很多高水平職業運動員「富有創造力」的動作和表現,確實讓我感到票價很值得。又一次和久居台灣的朋友聊天,我談到說美國運動員不管是籃球、棒球,都比世界其他國家的職業球員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日本和台灣的比賽我也看過,每天的5佳球簡直和美國的沒法比啊,看來還是美國人有創造力,小朋友們快樂棒球,不像台灣和日本那麼填鴨。

這個台灣朋友在美國住了20年,和我笑笑說:「你知道我一周給孩子請棒球私人教練要多少錢么?300美金」.

訓練很嚴格,比台灣教練有的訓練方法還狠,美國人的基本功其實是比日本台灣這些號稱重視基礎的地方還好。日本台灣自豪於大運動量訓練,美國其實更大,只不過美國人覺得在自己家讓教練虐很正常,到了學校就不用耽誤大家時間了。當然你家長不能插話,人家是專業的。收了錢不出效果這事情說不清楚了。

我們一般人看到了美國公立學校、電視里玩玩鬧鬧的小孩子運動,都不是真正的美國主流體育培養模式。真正有志於從事職業體育的人都必須要強大的財力支持,聘請課餘的教練。一般美國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確實在訓練的時候不會像國內的籃球教練一樣給你一板一眼地輔導動作,而只是訓練戰術和場面。學校里的教練,拿錢就是負責培養戰術的,人家沒有義務給學生訓練基本技戰術,如果是,說明教練人好。——看明白了么,在美國填鴨都是要花錢的,不花錢的地方人家都懶得填。再說說私人教練和課外輔導,真的是比國內的教練還狠。投籃動作矯正,基本體能訓練就是純填鴨,當然既然是交了錢,教練也一定會讓花錢的父母看到成效,畢竟是市場經濟社會。

「你知道球場上那些匪夷所思的動作為什麼美國訓練的小孩能做出來么?」

因為美國人訓練真的刻苦,他小孩每天兩個小時的健身房,還是私人教練不在的情況下自覺練習。有了良好的肌肉素質才能保證做動作不受傷,在台灣訓練的小朋友做了不正規的動作非常容易拉傷肌肉和韌帶——就是因為不願意去力量房,不控制飲食。

其次,美國小孩見過其他人做動作,於是知道了如何做出創意動作。小孩在台灣,見不到別人有創意動作,當然自己也就不會主動發揮;美國小孩簡單說:他們見過,所以做得出來。

回到我們國家應試教育和創造力的問題上:

1.沒有基礎知識的保證,讓你創意出來的,也沒什麼支撐。就跟那些在台灣訓練的小孩一樣,動作可以做,就是受傷唄,誰讓你沒有肌肉和力量儲備。不做考卷可以啊,做出來放到市場上亮亮像唄,市場教做人可不溫馨。

2.你沒見過,當然做不出來。這個和應不應試無關,老師教不出來,學生很難想像。日本韓國應試更瘋狂,日本動漫、韓流文化,哪個我們能說沒有創意。雖然這兩個國家學生學習成長過程很苦,但是因為老師水平高,也見過什麼叫創意,當然在情況允許下能搞出來新鮮東西了。

3.如果和美國一樣的話,只有有錢人才能去應試了,那才是悲哀。不說運動,美國課外花錢的地方多如牛毛,名牌大學和中學的學生為了準備標準化考試和為了某些課拿A也是很拚命的。(至少MIT里這樣的人多的是,很少見到沒花錢上課外輔導、參加課外活動的)。——美國人不會宣傳這個,因為也沒必要,都覺得很正常。

4.美國應試的概念不是說考試,但是也有一套標準化評價流程:領導力、志願者、課外活動、文藝、體育。也許真的能對未來人生有幫助,但是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這些都是有「標準化操作與實現流程的」,很難說這不是在應試。

我覺得應試和創造力有關係,但是絕沒有社會上批判的那麼高


----------正文-----------------------------

請觀看

AcFun手機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1OTYyOTc2.html

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第一部分

丹麥人拍了個紀錄片,讓哈爾濱某中學和丹麥某"公立"中學進行PK

測試的項目是這樣的 英語閱讀、數學、英語聽力、創造力、團隊協作共計5項

這位仁兄是丹麥教師工會的主席,

開始表示很淡定我們丹麥,表示什麼PISA測試就是渣渣,我們丹麥的優良品質這種測試測不出來

PISA是什麼呢?

PISA_百度百科

上海學生獲PISA第一 美歐激辯中國「學霸」強在哪兒

然後我們來看比賽結果,不出意料的,閱讀和數學,丹麥跪了

先看數學,數學考試分為中國版和丹麥版,雙方各考2次,也就是說都要做中國版和丹麥版

中國版的考試

中國的學霸小哥表示,i 砍 finish it 非常的 ezly, 45分鐘的考試 19分鐘完成

中國版數學考試,中國成績比丹麥好3倍,而且這已經是

即便如此,丹麥的優等生小哥是這麼評論中國版數學考試的

然後我們來看丹麥版的數學考試

磚家說,我們的題目更貼近實際生活

比如有BMI的計算 不過結果么,丹麥還是好不到哪去 之前是30:90 現在是26:57 還是不如中國

英文閱讀測試丹麥也跪了,

中國學生76%

而丹麥學生的正確率是 70%

而且

公正的說只有丹麥有2個學生得到了100分,高分生也比中國多,但是他們有7個學生在50分一下。據觀察似乎都是新移民。

當測試團隊合作能力的時候丹麥小哥淡定的表示我們更強

我們從2年級就開始團隊合作了

專家也出來站台,表示我們的團隊合作保證了我們能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團隊合作比賽的項目開始 50張紙和4卷透明膠

要求4個人一組和做搭出一棟建築物讓4個人都能進去

然後會把建造的過程傳給丹麥專家進行評審,結果是

然後是創意比賽

測試通過畫圖來檢測創新能力,比如這種讓你連起來創造個畫

比賽前選手採訪

丹麥選手自信滿滿,從小就這麼培養的,一定贏,必須的

結果出來了

請勿妄自菲薄,如果真的走了西方化的教育之路,對很多人來說,恐怕才是真的沒有希望了,這才是關鍵。個人看法,從教學質量來看,直到授課型的本科階段我們學校所教授內容的方面,都是沒有大問題的。問題出在研究型上面,問題出在嚴進寬出上面。我一直搞不懂的為什麼大學不倒過來,寬進嚴出,既能收費,又能緩解就業,還能提高教學水平。

段子: 今天下午考試,澳洲同學們紛紛拿出計算器,啪啪一通按。

過幾天髮捲子了,隔壁的40分泰國人和我說:xx,你知道為啥這次我考的這麼差么? 因為那天下午天氣太熱了。

我:「哦~~~」 (恍然大悟狀)

最後來個漂亮的丹麥妹子結尾,知道么人家才初中,初中,我初中怎麼沒有這種同學


簡單說:牛人是千篇一律的優秀,蠢人是各式各樣的蠢。

多說幾句,一個偏遠地區的孩子通過題海戰術通過死記硬背高考考到650+,但是上了清北馬上不適應,暴露出「創造力」差。原因不是應試教育本身,而是他成長的環境給他帶來太多的短板。一個能有那麼好自控能力和智商基礎的人,成長在一個好的環境中一樣分分鐘秒殺普通人的創造力。

當然,如果他是文科生,我要打個折扣。一幫數理化學不好,智力水平中游甚至偏下的,單純靠勤奮混入高等學府的,最愛散部此類謠言。比如說歷年高考狀元沒有成就之類。搞笑吧?那幫人取得的成就的均值遠高於所有大學生的平均值遠高於同時期211,985大學生的均值。喜歡拿特別個例來說事,當成普遍真理。如某小學生成了億萬富豪博士給他打工。拜託買彩票也有出億萬富翁的。這種又蠢又愛思考的人恰恰最缺乏真正的創造力。基本的統計學常識、基本的邏輯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缺少應有的應試教育的基礎訓練;當然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確天生就很蠢。

一民間高手圍棋下的厲害,跑去中國棋院挑戰國手。結果門房老大爺把高手虐成狗。一幫業餘的業餘的人在談什麼創造力,壓根就是搞笑。那個什麼諾貝爾哥得到什麼熱捧,壓根就是個笑話。大學物理都沒學過的人,你有什麼資格說三到四學大學教授不如下崗工人。拿個麥克斯韋方程組出來,符號你都不認識有什麼資格評判別人的學術水平?創造力低下,最大的原因就是你本來就沒有,正所謂智商是不可逾越的鴻溝。達芬奇跟傻子一樣每天畫雞蛋,也沒有丟掉什麼創造力。紮實的基礎訓練是為了更大創造力搭平台,更重要的是那本身也是智商和其它非智力素質的篩查器。

年輕人還是要好好讀書,別跟著人家起鬨說什麼應試教育扼殺了你的創造力。等你有本錢12歲穿著阿瑪尼坐在全國性大會的主席台上講教育減負的重要性之後你再考慮這個問題吧。


真正扼殺想像力的是知識的匱乏,而那往往來自於貧窮和自以為是的無知


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個過分巨大的話題了(事實上拿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

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抽取直轄市的重點高中,和著名高考大省的重點高中比較,他們的教育可能根本就是兩回事,更不用說去和某些實驗學校,私立中學比較了,或者你再去和山溝溝里那些學校比較下?

其實其他國家也差不多,頂多最好的學校和最差的學校之間的差距小那麼一點點。

這是連平均值都取不了的教育(當然你可以取,只是這平均值估計無法反映教育的真實狀況吧……)

順便吐槽一下上面有人提到的 PISA,也就是中國學生在國際上揚名立萬的測試,我數學教授都提過,其實 PISA 的題目網上有,各位可以做一下:Try the test,真的太簡單了,說老實話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擔心那些成績很差的國家的教育水平。

如果 PISA 題目的難度稍微高一點點的話,中國不會有啥變化,其他國家會更慘。

好了現在來說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東西並不是扼殺,而是夠不到。

大多數人都夠不到。

能夠切實有用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和小孩子的想像是有很大區別的。

你沒有,並不是被教育扼殺了。

而是你受的教育還沒能讓你伸手夠到那樣東西。

我就從網上拿一張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的圖修改下來展示我的觀點吧。

這張圖順便還能解釋為啥同樣的教育有人就有更好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人家比你高啊。

綜上所述,反正我覺得中國的應試教育暫時還背不了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鍋,你頂多只能說它還沒有好到能讓大多數人夠到那樣東西。

其實我真的狂想吐槽紐西蘭的基礎教育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算了不說了。


在國內,一個很滑稽諷刺的事情是,全社會上上下下都在批判中國教育模式扼殺批判性思維。


坑只有5個,蘿蔔有10個,怎麼辦?扔掉5個蘿蔔。

應試教育不是為了教育你,是為了淘汰你。所以是不是「不利xxx的發展」,根本就不是它所考慮的。

中國人太多,人才太多,崗位就那麼幾個,如何決定哪些人去接受高等教育?

「連應試教育那麼傻逼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根本不配談其他的」。

於是,應試教育作為一個智商篩選器一直存活。

但是,5個坑也漸漸的被填滿了,而10個新的蘿蔔又長了出來。

填坑的蘿蔔也並不是每個都很優秀,剩下的坑還是希望有優秀的蘿蔔來填,於是,問題來了。

應試教育雖然能淘汰傻逼,但是並不能培育精英啊。

素質教育雖然能培育少許精英,但是並不能分辨傻逼啊。

怎麼辦好呢?我也不知道。上頭正納悶著呢。


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是資源的稀缺。

我舉個栗子吧。

本人高中是在河南念的書,當時的學校是省里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高考前突然眾論紛紛,說馬上要出來新政策,除了一些語言類的特殊專業,其他專業一概都不考英語聽力了,於是學校里雞飛狗跳了好一陣子,最後重新弄了教學大綱,把英語完全按照純筆試路線來訓練。

我去過省內別的高中,所以我倒還比較理解高考不考聽力這個邏輯,因為就大部分情況而言,不但一般高中教學質量不好,而且教學條件也非常糟糕,例如說英語聽力這個問題,很多鄉鎮中學根本無法保證把聽力內容清晰、完整、實時的傳輸到每一個考生的耳朵里,考生們平時也根本無法獲得經常性的英語聽力鍛煉,連教英語的老師都是一口鄉音,這樣落後的條件,你讓孩子們怎麼去學到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呢?

畢竟鄭州外國語中學的英語教學水平,比其他地市高到不知哪裡去了,對吧。

所以只好選擇一刀切,乾脆不考聽力,因為應試教育的核心在於選拔,我們客觀來說,不考聽力的結果就是大家中學時期都不怎麼學聽力了,終究是應試教育,教育是被應試牽著走的。那麼對於一門語言來說,不訓練聽力和口語,這必然會扼殺相應的想像力和使用這門語言所帶來的創造思維,只知道做卷子,連語感都沒有,這談何想像力啊,但我想說的是,這口鍋不應該由應試教育來背,其本質原因還是教育分配的不公,沒辦法,很無奈的事情。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人說素質教育。

呵呵,那是門閥的特權,你下次說話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錢包。

有人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臉龐高喊著徵稅。

呵呵,有錢人不會搭理你的,人家的孩子早都各種鍍金去了,他們不會交這個稅,再者你也不要指望政策會強迫他們交稅,利益都是集團式聚集的分布。

所以轉了一大圈,最後發現只有你交稅,因為你剛脫離貧窮,作為一位剛剛富起來的人,你難道不該帶帶窮哥們兒嘛,誰說的先富帶後富來著……

於是知乎用戶們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他們趕快收起了悲天憫人的嘴臉,迅速捂住了自己的錢包,驚恐而扭曲的嚎叫著,多乎哉?不多也!

不多也沒關係,貸款買學區房嘛,嘿嘿……


應試教育好比眼前的苟且,想像力和創造力好比遠方的詩和田野。

但是沒有度過苟且,哪裡來的詩和田野?

童話大王鄭淵潔想像力足夠吧?他堅決抵制應試教育,並且批判應試教育,他自己的兒子自己教,不肯送到學校。但是他的童話只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才喜歡,稍微長大一點就很看不慣了。歸根結底是知識量不夠,想像力沒有知識的支撐是發揮不出來的。甚至現在已經失去了主流市場的歡迎。

劉慈欣的《三體》想像力牛逼吧?劉電工就是應試教育打下來的基礎。他的短篇科幻《鄉村教師》還歌頌教育者要三個孩子死記硬背物理學知識,特別是牛頓三定律。在故事的最後,三個小孩因為背出牛頓定律,所以使得外星人發現地球是5B級文明,放棄攻打地球。

很多人對應試教育有很大的誤解,但是中國有那麼多人,這些人都要工作,改革開放三十年應試教育的成功應該是有目共睹、不容抹殺的。如果沒有應試教育,那麼中國的文化普及率不可能那麼高。

你問問如果沒文化,想像力有什麼用?能生孩子嗎?還是寫出「舒克與貝塔」?

我們在吐槽應試教育消耗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歐美國家卻覺得值得借鑒。本質上經濟才是硬道理,你掌握了經濟了,勞動力素質提高了,就業率提高了,教育都有人提倡。

亞洲國家,應試教育上韓國、日本比中國更狠,也沒人指責韓國、日本教育讓他們失去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總是有人想讓應試教育的背個大鍋。認為中國科研水平、互聯網企業沒有美國創新,就是失去創造力、失去想像力。但是也不想一想,如果中國沒有完成工業化,建立全套工業體系,輪得到你去創新創造嗎?退一步說,工業化和工業體系的創新創造就不是想像力和創造力了?

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世界要的是你能生產和購買,其實也不是你的創造力。說到底,是世界格局的變更而已。像印度、越南等國,不經歷世界分工,也永遠不可能會有美式企業的創造力。比如現在中國已經鋪開3G、4G了,基礎設備已經算架設得很好。而很多周圍的國家還在鋪2G,這些國家真的變更教育體制就可以搞移動互聯網創新?

你以為歐洲國家都是創新者,工業4.0是因為歐洲人天賦異稟,中國人做不得么?其實人家是在分工的上游,是在微笑曲線的研發和品牌端,是因為有基礎去創新,所以才創新。

對於應試教育來說,本質上不是培養思辯精神,培養自由公民,是在培養社會熟練工、挑選人才進行因材施教,進行社會分工和階層劃分。這是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的階段。

而在有些地區,比如北上,簡直就是素質教育的試驗田。那裡搞模擬聯合國、搞初中生高中生辯論、商業禮儀、各國元首訪問初中、家長們送孩子去國外留學、學習各種樂器等等,也沒見得北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就比較強啊?查一查中國有名互聯網企業家的戶籍和學歷,一是大部分都是名校出身(知乎這些討論很多,就不貼圖了),二是北上上完初中高中的企業家並不顯著。

結論:

應試教育沒有毀滅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如果沒有應試教育,以中國學生的自主性(看看中國的大學生生活狀態就知道了)來看,要麼淪為《童話大王》級別然並卵的童趣想像力,要麼沉溺於各種電影遊戲和聲色犬馬中無法自拔。小部分的學生因為家境優越,可以學習各種興趣愛好,素質是不錯,但也僅止於此;更小部分的學生因為智商很高,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的天才級人物,但是這種天才是以整個社會的平庸為襯托的,具體請參考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天才。現在的中國互聯網的創新程度,已經算排名很靠前了。

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依託於經濟、國際分工的。國家要想短時間爆發出人才,學西方的那一套是不行的,不要想搞一個大新聞。愛因斯坦這種天才也是要依靠德國、瑞士的環境才能變成「富有創造性」,如果和猶太人一起流亡試試看他的創新能到什麼地步。只有國際分工上處於上游,國家才有更多的閑心出來搞一些虛擬經濟、IT、金融衍生品創新,這才有適合創新的土壤。

所以,不是應試教育毀滅創新,而是現在的環境只能適用應試教育。現在的應試教育和環境只能提供這種類型的想像力和創新,要再高一點,那就不僅僅只是教育改革的鍋了。


我媽並不看重成績。

她從來都不會講,[你要好好學習啊!][你怎麼這次沒考好]這樣的話。

如果我沒考好,我媽就樂呵呵地照樣該幹嘛幹嘛。

周圍小夥伴會有一些[沒考好就會很沮喪],我特別不理解,小夥伴和我說[回家父母會揍他們]。

我有時問她:[你怎麼不訓我?]

她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我訓你幹什麼?我要是去考,未必如你,當然,也說不定比你好,哈哈!]

我對考試,是一點壓力都沒有的。


我三年級那會兒,有一次老師上課時,寫錯了一個成語。我性子特別耿直,舉手就站起來說[老師您寫錯了]。

老師黑著個臉,下了課時,我媽來接我,她給我媽說[你小孩現在可能了,要不讓她來當老師吧。]

這件事是我媽告訴我的。

我媽怎麼給我說的呢,她在這句話後緊接著就誇我!

[你看,那麼多同學都沒提出來,就你提了,你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你棒極了!]

我當時特別吃驚,原以為她會訓我的。

然後,她就[如何堅持真理又不傷害到老師的面子],進行了她的建議的闡述。

她希望我成為一個[不懼權威,懷有批判精神]的人。主動學習的能力。


我迷化妝時,我媽就把我帶去美容院,讓我跟著小姐姐學[如何調製面膜],以及帶我看[如何化新娘妝]。

我差不多初中那會兒,美甲還沒風靡,我媽就帶我去看,唆使我畫指甲。

我們老師不准我們搞這些玩意兒,我說:[我們老師不準。]我媽說:[他不准你就要拒絕美的權利嗎?看,多好玩,你看這個雪人怎麼樣?]

她太聰明了,她給我弄了個半截手套來,上面帶帽扣那種。她教我:[老師來的時候,你就把帽扣取下來,他就看不到了。]


她非常具有隱私意識。我不講的,她絕對不會逼我去說。我也很早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我第一本帶鎖的日記,是她給我買的。

我:[要帶鎖幹什麼?]

她:[你不覺得,帶了鎖,少女的浪漫情懷特別有意思嘛?]

我:[我沒什麼秘密啊!我喜歡誰,不喜歡誰,你不是都知道嗎?]

她:[你咋不開竅。]

我:[媽你幫我記一下密碼,我記不得。]

我媽:[。。。]


我寫作文,經常走題。我媽吐槽最多就是,破八股文!扼殺我孩子的積極性!

我的語文老師不喜歡我,她就帶我參加比賽,拿了一堆獎。

比賽里,有另一個女生。別的同學都不喜歡這個女生。有人說,她是通過認乾媽拿了獎,提前知道了作文比賽的內容吧。

我跟我媽說這事兒。

她說:[你怎麼看?]

我說:[我覺得有這個可能。但是沒有證據。]

我媽又說:[那你怎麼看她認乾媽這個事兒?]

我說:[人家會來事,這也是一種能力。但是咱們也不能說,認乾媽,就是阿諛奉承,人家指不定確實處得來。只是有的人怯生,有的人慢熱,有的人處不來而已。]

我媽:[分析得好!那你要不要認乾媽?]

我:[不要,我有一個媽就行了。乾媽據說要磕頭。我不喜歡太複雜的人際關係。]

我媽樂了一通。

她在我的教育里,最注重的就是[獨立思考],如果我要和她討論一個問題,她會先引導問我,[你的觀察來源是什麼,你是如何推理,你的結論是什麼]。

她反對小孩有事兒就去問父母或者查理論,而缺乏主見。她戲稱那種叫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白面書生]。


我媽經常跟我說的是,[你不要老學習,要多出去玩玩,真怕你悶出病來。]

我:[。。。]

她:[去打電動嗎?我看xx超市那邊新開了一家。]

我:[好耶!等一下,我作業做完了去。]

她:[哦,那我先去看電視了。你好了喊我]


我中考考了特別爛,我文科極好,理科偏得厲害。

倒數那會兒,好多人說我媽,意思說,我不行,不是學習的料子。

我媽特別堅決地噴人家,說[我的孩子,不是考試機器!]

她回來還是余怒未消,跟我發牢騷說:[你說這些人,他們自己是全才啊!樣樣會!還好意思說小孩!我女兒這叫有的放矢!]

我說:[哎,也不知道怎麼我數理化沒開竅。]

我媽:[沒開竅,指不定是你老師教的不好。]

我:[不會吧。不過我看別的同學還挺喜歡那個老師的。但是我覺得他上課廢話好多,總講段子。那段子我都聽過了。]

她:[你要不要換個老師?]

我:[。。。]

她:[反正到高中就分科了。倒也無所謂。但真是膈應!好好的一門學科,因為老師喪失了求知慾,實在是可惜!]

我:[是嗎?那我去問問外婆,找找別的老師補一下,指不定能有好玩的老師。]

是的,我自己去找別的老師補的課。。。


高一時,我經常和我們學校混混在一塊玩兒,上課總遲到。

有一次,被我英文老師給看到了。

她把我叫去談了一通心,大概就是[你媽媽不容易,你不能和學校混的孩子總在一起玩]。(我們家單親這個狀況,老師是知道的。我媽也不避諱這些事兒,她是[是怎麼就是怎麼,有什麼好不好說的?]有的老師是很喜歡我媽媽這個個性的,和她見面如知音,尤其是英文老師。)

她看我愛答不理的,怒了,給我媽打了個電話,給我把家長帶來了。

我媽怎麼和老師說的,我不知道。我那天說不緊張,那是假的。我還是很敬畏我老娘的。雖然她吧,話不多,萬一火起來一頓揍,我屁屁也是疼的。

我媽回來了。她說了一句:[你們老師真煩人。多大點事兒,還叫我去跑一趟。]

我又驚了。

我說:[你不擔心我和人家玩,會被帶壞嗎?我們老師意思讓我們不要和他們玩。]

我媽說:[交友是你的自由。你都這麼大了,你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呀!]

這事從頭到尾,她就說了這一句話,她還是該幹嘛幹嘛去了。


高考時,好多父母都加強營養呀,加強接送呀神馬的。

我娘簡直了,她說:[你要吃補品嗎?新聞上說的,太可樂了。]

我說,[媽媽,你這人!我要!據說這是高考福利!]

我媽一副看我腦子抽了的表情,然後她就給我拿了一個廣告過來,[你自己看吧。要啥。]

後來我就拿筆打勾,她給我買了,她說:[你自己選的啊,你得吃。]

我說:[哦。能變聰明,我為什麼不吃。]

我媽說:[充其量也就是增加體能。你又不笨。]

我每次補品都特別主動去找來沖了喝。我媽覺得太難喝了,又給我找來可可,給我搖搖樂,增加一下趣味。


我媽非常非常反對[父母都是對的]這一觀點。但她也反對[孩子都是對的]這一觀點。我媽主張[一切都是平等自由的,有事兒說事兒。]

那會兒,我上大學了吧。我倆因為陽台拖把問題,我和她吵過好幾次。

她差不多每天早上六點多要起來拖地。

我說:[媽,你真的好煩,你是不是有潔癖。]

我媽說:[你說我有潔癖,我還沒說你臟呢。](她是那種,如果我說她煩,她也會不輕不癢回擊的那種。)

我說:[你干擾到了我的正常睡眠,我要睡早覺。](我見攻擊沒有效果,轉為敘述理由。)

我媽說:[拜託,我沒有拉窗帘,也輕手輕腳了,還會吵醒你嗎?](她表示,她已經做出了努力。)

我說:[是的,一點聲音我都會醒。]

我媽說:[但是,我如果早上不拖地,我就會不舒服,一日之計在於晨,你不早起,我也沒說你,你就不能遷就我一下。](商量)

我:[我起來拖地行嗎。](我提出第三種辦法)

她:[不,我不信任你,你上次說洗碗,但是你沒有。](信任度教育)

我:[好吧。但我偶爾回來,你為什麼不遷就我一下。](撒嬌)

她:[我有遷就你。你早上不起來,但是我要用陽台。本來我是五點起來拖地,我也輕手輕腳了。我已經延遲了一個半小時。我們兩個人,除了母女,也存在室友關係,我們應當互相尊重,各退一步。你叫我放棄早上打掃,這也是干涉我的個人自由。](既表示尊重我,又聲明她也需要尊重)

我:[哦,謝謝媽媽。](理虧)

她:[那你覺得我們倆換個房間怎麼樣?](她提出第四種解決辦法)

我:[這個主意可行。](商討成立)


我媽至今還是一個應試教育反對者。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確實一點個人個性發展也沒有被殺掉,包括我在本行的設計創造力和文字創造力。

雖談不上與大牛比極好,但是作為我個人,童年的求知慾與創造力,是真真走到如今,一點都沒有喪失掉的。

就像我最近去寫一些家裡的事,我還發給我媽看。

我媽也不會說[家醜不可外揚]。我媽是只會說[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的那種光明磊落的人。

我媽仔細看完了:[哇!你的記憶里這麼好!]

然後她就跟我娓娓道來一些細節,幫我回憶當時的我,在她心裡的感覺。

我就去修正一下。

我媽:[哇!你這麼仔細!]

我:[要麼不寫,要寫就要遵循事實真相。]

我媽朝我豎起大拇指。

她第二天得意地說:[我發給我朋友看了。她們說,你怎麼敘述能力這麼好。]

我媽:[我要做你的頭號粉絲!以前沒發現你敘事還能催人落淚。而且你不是瓊瑤阿姨的那種寫法嘛。]

我:[。。。什麼鬼!]

我媽:[瓊瑤也是很好的,她培養了一批明星,也帶動了產業經濟。]

然後她巴拉巴拉講了她們那時作為少男少女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一步步入坑的。

我也服了她。

我:[美學境界我以為有三重,「典型美」「顯隱美」「意象美」,分別對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舊是山,看水依舊是水。」我現在也只能先還原事情真相,最多走到第二層。]

我媽很認真地傾聽著。她是一個善於記憶和思考的人,在下一次,會就我提出的,她會將查到的資料和她的一些心得再反饋給我。

至今,我在外地,每次我們講視頻都能講一個多鐘頭,交流心得。

我說:[有的人評論真討厭!]

我媽說:[你介意嗎?]

我說:[不介意,跟傻子一樣這些人。一開始我罵了一通,後來我刪了,眼不見為凈。]

她:[你真是簡單粗暴。哈哈哈!]

謝謝大家稱讚我的母親的教育。我覺得我媽比我在知乎受歡迎(捂臉)

幼兒教育階段:INNA:女兒四歲,膽小懦弱,在幼兒園被欺負,回家不敢說,我很著急溝通,卻被女兒誤解,如何解決?

家族教育,精神與物質相對層面的富養均衡。INNA:窮養的女孩和富養的女孩的區別在哪?

媽媽難能可貴說過的一些長篇大論。INNA:被母親愛著是怎樣一種感受?


提到應試教育,我們一般都是從個人的角度講起,反對的觀點就是扼殺個性,支持的觀點就是教育公平。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不經常被討論的角度,即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可謂保障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優解。

先舉個例子,手工生產和工業化生產的差別在哪裡?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人都能立馬回答出來:一條現代化流水線的產量能頂一整個農業帝國的總產能。小作坊和工廠的生產力差距那是一目了然,不再贅述:

而我們經常也能聽到這樣的評論:

高級定製服裝是時尚的最高境界,和批量生產的廉價成衣不同,貼合身形的服裝才是最好的。

我們(勞斯萊斯)的客戶追求的並不只是品牌的標籤,他們在乎的是產品帶來的獨一無二的個人體驗,真正的頂級奢侈品必須是通過訂製來完成的

養雞廠里的雞,沒有一點雞肉味,還是散養雜雞好吃,香。

--工業化生產出的東西標準、合格、千篇一律,不怎麼出精品,但生產力甩手工業100條街。

再舉個例子,工業化的軍隊牛逼在何處呢?

在農業時代,軍隊的戰鬥力主要取決於將領的能力,趙子龍單騎救主,諸葛亮運籌帷幄,一個天才可以頂百萬大軍。

而工業時代,軍官是量產型,沒有什麼諸葛亮,有的是千千萬萬個會堆沙盤合格的指戰員,萬萬千千個會疊豆腐塊的合格士兵。

差別就是,一隻獅子帶一群綿羊,面對著一群豺狼。西方征服世界,不只在於堅船利炮,更在於排著隊槍斃都不會眨眼的標準化軍隊

--工業化的軍隊指揮官及士兵標準、合格、千篇一律,不怎麼出名將,但戰鬥力甩農業軍隊100條街。

所以應試教育倒底是什麼呢?

--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我覺得甚至不能稱之為「教育」,而應該叫「生產」,開足馬力,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合格的工程師、文員和其他勞動力,快速形成工業化的強大生產力。

所以,不光要應試,還要文理分科,還要填鴨式生產,還要統一標準教材,還要學校行政化管理。你們所詬病的一切,都是必要的,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盡全部資源,以最快速度和最大產能生產出合格人才和勞動力。培養優秀的工程師遠比培養天才的科學家重要,如果有100份資源,精英教育就是拿90份資源培養萬分之一成功率的天才,而應試教育則是拿90份資源培養50%成功率的合格人才。

不出愛因斯坦?拿不到諾獎?--我要的壓根就不是愛因斯坦。指望出個天才科學家一舉推翻現代科學體系,帶領全國人民走向美好未來,我還不如賭明天慧星撞地球,把中國以外的國家全砸光。

中國沒有哈佛,沒有劍橋,但中國每個省都有理工大學,每個本科學校都直接教授精英課程,每個高中都在提供基本、合格的標準化教育。每個人都能用最白菜的價格買到最前沿的精英知識。

這就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的基礎,五十年的時間,我們沒生產出愛因斯坦,但我們用一群文盲,從一片空白中,建起了這些。

--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標準、合格、千篇一律,不怎麼出天才,但總的爆發力可以甩精英教育100條街

而另(zhong)一(er)方面

看似不怎麼出精品的工業化生產,最終製造出了太空梭,進入了手工匠人不可能超越的新次元。

看似不怎麼出名將的標準化軍隊,最終製造了海陸空一體化作戰的複雜戰略戰術,進入了名將不可能超越的新次元。

看似不怎麼出天才的中國教育科研體制,也未必就不會有成果,說不定也終將製造出愛因斯坦所無法企及的新次元。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了這種傾向:憑藉某一個天才整些瓶瓶罐罐推動人類進步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科研項目,必須動員一個團隊乃至一整個國家的力量來探索。按照這種趨勢,大量的合格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天朝現在取得的很多成果,比如合成人工蛋白,量子通訊,可控核聚變,都是這種類型。按照教育體制來看,天朝具有著遠超我們想像的潛力,現在才兩代人,不急,少量的天才就能把我們帶進信息時代,當大量的優秀人才合力推動人類進步的時候,又能爆發出什麼樣的成果呢,很值得期待。天朝因為基礎薄弱所採取的權宜之計,也許已經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大家都回答的這麼好,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就強答一發吧。

首先題主的問題提問不夠準確的,如果你指定了尤其針對青少年時期的話。那就問題範圍更小一點是關於「基礎教育」了這就要和「高等教育」甚至「初等教育」區分開。

所以我們在「基礎教育」的框架下來說應試教育是不是扼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

先上結論:並沒有。

  1. 我們先要談的是題主關注的「教育對於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先需要澄清一下,就是「基礎教育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那「基礎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基礎教育」是不是從一開始就以「創新」「滿足個性發展」為目的就可以為一個孩子日後個性發展與未來提供更好的保障呢?這句話,誰聽見了誰都不敢肯定。因為這裡面的變數太多了。那麼「基礎教育」到底是什麼呢?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並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準則和經驗的教育。也就是說「基礎教育」是為了給受教育者提供最低限度的知識,這些知識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社會反應,擁有可以生活的最基本能力。也就是說「基礎教育」以「創新」等作為教育的目標顯然與「基礎教育」本身初衷是相悖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前提是要有平地。所以,這個應該可以解釋「基礎教育」對青少年的作用。
  2. 說完這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是否阻礙個性發展」這裡的關鍵在於怎麼理解什麼是「個性發展」充滿創造力的就是個性發展嗎,顯然不是。其實,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揣測一下題主的想法,題主應該是想說學生髮展應該更具有個性,應該提倡個性教育的,提倡更多個性發展。可是這個想法背後就有一個問題,就是普及「個性發展」本身就是在和「應試教育」在做同一件事,本身普及「創新」「個性」就是偽命題。所以「個性發展」更多應該關注的是「怎麼能讓個體找到合適自己的個性去發展」也就是說關鍵點在於能不能夠承認「適合的個性」而不是「個性就可以」區別在於我們是為了個性教育而個性教育,還是真的在思考。是剛走出門,還是已經在路上。
  3. 我說什麼是我認為的「適合的個性」那就是我們要大力發展「專職教育」做好教育資源的分流。不愛學習的孩子,去學習技術,愛學習的孩子繼續文科教育。「有選擇才能進一步去談尊嚴」「有了尊嚴才能去談個性怎麼發展」因為我們的孩子一直都很強,但糟糕的是我們卻都在通往一條路上擠破頭,那麼在擠破頭的這個過程中,你告訴我怎麼去解決篩選的問題呢?在這種窘境下,應試教育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4. 說兩句不靠譜的話「什麼時候,我們不再認為付出就一定有回報」我們的教育就才能走出去。另外一句「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不再認為是改造而是喚醒,個性是水到渠成的事。」
  5. 說一個自己的觀點「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技工嗎?」【手動笑臉】

應試教育對孩子確實有傷害,但是這個傷害並非是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

而是擠佔了大量的時間,而這些寶貴的時間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說,本來可以用來掌握更多更高深的技能

在應試教育下,很多孩子,包括很有天分的孩子,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於機械性重複性的做題訓練上。 實際上按照中國中學的學習強度,如果拋棄機械性重複性的練習,一個有天分的高三學生,學完微積分,線性代數等大學主要課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他卻不得不把時間浪費到做中學題目上,有什麼用,就算高考考滿分也是中學水平啊



推薦閱讀:

如何学习诗经?
怎樣提升對新接觸的事物的快速學習能力?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能有多強大?
GMAT 是什麼樣的考試?怎麼準備?
孩子聽重金屬音樂影響學習,如何讓她停止?

TAG:學習 | 教育 | 社會心理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