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話(陝西話)是不是已經滅絕了?
以前在維基百科中「關中話」的詞條解釋,有一段是:
正像中國的其他方言一樣,西安市區的語言已經以普通話為主,陝西話也漸漸普通話化。尤其是年輕一代,雖能說及能理解,但在日常交流中大多選擇普通話。
現在這句話變成了:
在陝西省內西安等較大的城市中普通話普及很廣,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日常交流中大多選擇普通話,他們說的方言受普通話影響很大。
某答主修改後,現在這句話變成了:
在陝西省內西安等較大的城市中普通話普及很廣,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日常交流中大多選擇普通話或者「陝普」,他們說的方言受普通話影響很大,所以有些陝西人說的關中話是將普通話使用關中方言的語調讀出。
https://zh.wikipedia.org/zh/%E5%85%B3%E4%B8%AD%E8%AF%9D
首先回答,沒有,至少在下就會說,中原官話關中片西安方言,老派發音,除了辭彙量略小於家中長輩,剩下的,發音還是非常標準的,比如特殊的聲母、韻母,連續變調,入聲字歸派等等。
但是個人表示非常不樂觀,在下是94年出生的,同齡的很多小夥伴,要麼不會說,要麼說新派(個人覺得新派太呵呵了,除了調值簡直和普通話沒區別。有口音的普通話有醋普、川普、柳普、塑普什麼的,這種簡直就是「普陝」了,帶普通話口音太重),辭彙量和語法也大多不忍直視,sigh...
這主要是推普力度太強了,小時候學校里都寫著「請說普通話」,甚至有說方言的老師批評學生時,學生指了這個牌子老師就啞了這樣的情況。粵語區的同志們天天說推普摧殘粵語能力是不假,不過也就是課文拿普通話念,平常照樣粵語,敝地就是所有全用普通話了。此外還有根植於心的方言歧視,在潛移默化下大家認為說方言很低俗,誰家家長說了方言,同學都會無地自容。這就造成,在上大學前這種流通性小的階段碰到外省人,會發現他們大多在和同鄉交流時會用方言,而敝地大多是雙方都會流利的方言時卻也習慣用普通話交流。而這種歧視貌似歷史久長,數十年前家母從原上到市區讀書時,即已經因說方言被同學辱罵「稼娃」→_→
Sigh...就連家父這種根深蒂固的陝西話母語者,
幾十年如一日地說方言,極少說普通話,只有某時他三分鐘(我去不忍直視)熱度一時興起朗誦詩詞,或者應對詐騙電話(對,家父就是喜歡跟騙子聊很久然後編一堆虛假信息開他們玩笑2333),等,普通話口音非常呆萌,陝西話很標準,可在西安話(個別聲母受出生地影響,比如某些西安話不送氣的他會送氣)和【關中另一地區,個人不太確定算關中還是河汾片】話中自由切換,聽辨陝西境內(對,就是橫跨關中、秦隴、河汾三片中原,連同西南,兩種官話,還有北邊的晉語)和大部分河南境內到縣、鄉鎮級無壓力,再說一遍幾十年都不變的這樣一個人,居然
在去年7-11這短短几個月內,同家母一起,無意識地,變成了新派口音!!!Oh, dear, 兀地不教人痛心也么哥!
TAT,我想靜靜,我現在是家中西安話最標準的人了。。。你個瓜慫
怎麼可能滅絕(摳鼻)作為地道的陝西漢子看到這句忍不住笑了
正式回答吧,家裡在關中的縣城,絕對抵耳全部的陝西話,當然不否認現在家裡人都覺得口音會影響將來的發展,但我覺得陝西話應該不會影響普通話發音(可能自我感覺太好(????ω????))
土生土長,陝西話開口就是了。不過確實有些遺憾的是很多特殊發音的詞漸漸少了,跟家裡長輩聊天時有時聽到不懂的都會問,覺得方言所帶的文化真是最接地氣的。他們也在不斷減少這些的使用為了適應現代生活吧。縣城的中學都有很多老師上課都直接是陝西話我會騙你╮(╯▽╰)╭
再說城裡,西安現在確實普通話程度很高了,總覺得大家都有點對陝西話的歧視?(可能感覺有點過)不過確實用得少,總會在髒話的時候用(覺得帶勁吧)不過真是覺得這樣把博大精深的陝西話太狹隘化了。
自己不知道怎麼對家鄉話很有好感,就算家裡有時候糾正自己也要硬那麼說,這是我的文化象徵啊,這才是我的根。所以自己有時候經常總結一些發音方式,很少啦(比如tiao音中會發qiao的音,很有意思,還有把上午叫shang hu,把下午叫hong shang之類的,背後應該都有文化背景的)
以上,希望每個人都能熱愛自己的家鄉話,這是我們在異鄉聽到的最美的聲音。
1.我說的是對於現狀的擔憂,我沒有說過滅絕兩字。
2.我很明確地講了是西安市區。
評論區都拿周邊怎麼樣開涮。還有在罵的。
你可以不同意,可以說自己的觀點,但罵人就沒風度了吧。
我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諸位也請對自己的話負責。這個道理十八歲的人懂,你們應該更懂吧。
99年生人,不算西安土著,因為只有自己是西安生西安長的,再往上推就不是了。
西安市區缺乏一個語境,至少城區內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中學,同學們的課上課下交流以普通話為主,說關中話反而是為了逗趣。而且感覺大家為了搞笑反而更喜歡學陝北話………
但我們聽懂都是沒問題的,畢竟父輩還有學校老教師們有時候還是會說。
但年輕一代缺乏保護方言的意識吧,有時候說陝西話會被覺得土氣,在大學裡看到四川的同學們只要聚在一起肯定說的是四川話,但陝西的同學聚在一起還是普通話……
還是有擔心的,當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時,社會中的主要勞動力都是我們這些只會普通話的,關中話成為老人們的專利,我們會給自己的孩子教關中話嗎?還是從小就為他們樹立起「學好普通話」的觀念?
關中話中不乏一些精妙表達,是普通話無法替代的,那些感覺,相視一笑,你知我知。
比如,我認為寧次和nian chuan,這些帶著特定語境和情感色彩的詞語,是「搗亂」「搞事」「不安分」「說話」「出聲」無法表達的。
關中話的模範是佟掌柜。
其實鄉音聽著真的很親切。
離開西安再回來的時候就能懂了。
真不知道題主的滅絕二字如何得來?是取自金庸大俠的倚天屠龍記嗎?
我聽過最好聽的方言除了家鄉話就是陝西話了,尤其關中話。
雖然說在陝西的大部分城市普通話普及率較高,尤其西安,但是在西安的街頭巷尾,特別是在一些古色古香的衚衕小巷裡,城門下海諞的大爺大娘們,大樹下乘涼的端著大碗蹲著吃面的關中老鄉們,到處瀰漫著陝西方言的地道和淳樸。那種感覺,彷彿是回到了故鄉,真的,西安真的給我一種故鄉的靠岸的舒適感!
在過去的五六年間,中國的電影市場湧現了一批以方言為主的小眾電影,比如瘋狂的賽車,瘋狂的石頭,鬥牛,白鹿原等等,都是以陝西方言為主的電影,用方言所表達的往往要比普通話更為生動直接,直抵人心,因為他的這種獨特的魅力讓人們從而改變了語言審美,展現了方言的不僅僅是獨具一格的語言表達,還有就是方言的無與倫比的價值和讓人耳目一新的聽覺衝擊力!
既然說起了方言,不得不提的必須是秦腔。。。。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源於西周,現今寶雞鳳翔(西鳳酒發源地)和岐山一帶。秦腔又稱亂彈,古代流行於陝甘寧一帶,以西府秦腔最為古老,最有資歷,歷經滄桑,保留至今,訴說的是歷史,保留的是秦腔
秦腔,顧名思義,秦地長安也。腔,口音,話音。既白話為關中口音。
至今為止,很多陝西的農村小學初中教室在代課的同時仍然使用陝西方言來教學,參考電影白鹿原中郭濤講課一幕。
說這半天,不知道題主覺得陝西方言是否滅絕了呢?
求贊求贊。。。
胡說啥里,你到岐山(san,四聲)鳳翔(qiang二聲)這(zhei)一節來看噶,人hong把關中話說(she,一聲)滴好好滴
這不四胡舍咧么!
胡社撒捏,額宿舍四川娃現在都四一口滴關中話。
不過可能秦腔在我們這一代可能香火不是很旺了。
你舍這,餓奏不高興了,
關中確實是普通話普及率比較高的區域。但是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是地道的陝西話啊!陝西台有些廣告都是陝西話這個…實在有些無力吐槽。其實廣大縣城和農村陝西話還是普及率更高,只不過人們也都普遍會說普通話。
在家裡和媽媽還有哥哥姐姐弟弟都是普通話,在學校和同學老師也都是普通話,但是和爸爸以及奶奶外婆一輩的,還有說陝西話的同學都是用陝西話交流,兩者之間互相切換毫無壓力。
但是我經常說陝西話的同學就會吐槽我的陝西話極其不標準,比如「數學書」(sou xue su)的發音,我就無法像他們那樣發音那麼標準,最後一個音既有su還有點fu的音。
當然關中話也分西安官話和東府渭南話和西府寶雞話,大抵相似但各有特色。
閆妮是我們臨潼人,佟掌柜,還有那個和鄧超關係很好的著名編劇俞白眉,說的話算是比較標準比較正宗的西安官話,沒有關中有些縣的方言那麼土。
前幾天學校家鄉美活動需要拉贊助,我們就去了學校周圍的陝菜館,好久沒說陝西話了還有點不適應,不過我同學說我說陝西話還挺好聽的。。
(此處大笑三聲!哈!哈!哈!)
我父母是正宗的河南人 上大學他們來到西安 在西安工作這麼多年 從老家到大學到公司 河南話 陝西話 關中官話(以前工區都說這話)都說的很6
我出生在西安 作為一個從小在西安長大的90後 我不會說陝西話 也不會說河南話 更不會說關中官話 因為父母好像從小刻意的去避諱 不在我們面前說這些官話 由於從小接觸的少現在去學也是比較麻煩 說實話方言要的是一種耳濡目染的環境 畢竟現在這種環境太少 有時候由於不會說這些話其實還是會缺少一種歸屬感 呵呵
嘛,作為一個四五線城市的陝西人,嗎格機,我都不會說本地土話,大概算是陝西口音特別重特別重的普通話……說是方言吧,都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人,有些詞我都聽不懂,不會說……說是普通話吧……肯定又不是……渭南下屬某縣城,習總家鄉隔壁縣……
補充,我們這農村方言我覺得非常標準,(
有些詞我聽不懂
我好像找到了原因,我爸那一代,在青海長大的,我爺爺小時候在西安長大,我媽是隔壁縣的,只有我奶奶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所以說我的口音……⊙_⊙
還沒有。
第一,在很多偏遠的農村仍舊保持著醇正的陝西口音,有一定差距,但是基本上能夠互通,從小在普通話環境中長大的人對很多方言生僻辭彙不甚理解,這些辭彙或為多地共有,或為一處特色,很多辭彙或者發音一聽便知道是哪裡的人(弄虛作假不算)。
第二, 普通話的普及對陝西話造成了極大地損害,即陝西話正在向普通話與陝西話之間過渡,在縣城以上級別的地方正在失去其本來的發音,而逐漸向普通話的變音靠攏,故我對其前途不甚樂觀。
第三,人群之間的流通。人們為了尋找更多的共同語言而拋棄一部分自己的口音趨向於城市流行的簡單陝西話似乎是一個趨勢,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皆是如此,只是青年變化地更快。另外,對於傳統詞語的拋棄,改用普通話的詞語又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現象。
第四,對待這種變化的態度,有些地方保護之,有的地方尚沒有意識到方言對於地區文化的重要性,有的人認為方言本身都是在發展,沒有必要阻止歷史的車輪向前。個人認為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歷史時期,當代的語言發展正在以漢語普通話為中心,形成若干的普通化方言,對於方言的保護應當受到重視。
第五,對於方言和普通話的看法。
這點全國各地的朋友想必都有體會,我聽不甚懂南方的方言,但我在北方方言區所見確實如此,很多詞語和發音直接用普通話的而不是用方言,很多字的發音用普通話的音套上方言的調,我將這種普通話化的方言稱之為城市方言,因為其起源且多使用於城市,當然其起源我並沒有考證,只是覺得當如此,當然這種城市方言本身也有差距。
其原因,我想有一下幾點:第一,在原理上,北方方言和普通話接近,有大量的共同辭彙,許多字詞的發音都逐漸接近普通話,而且大部分只有音調或者聲母轉變的差距,因而能夠代替而不影響使用;第二,一部分人開始學習普通話,後來學習方言,以至於方言發音不準確,有些音不好發,故直接以該地方言發音之規律轉化而成,比如陝西話,說得偏向於方言的被認為是陝西話,說得偏向於普通話的便是陝普,由此按照與普通話的相似度便可以分為四個梯度:普通話、陝普、城市方言、方言(土話),每相鄰兩種區別並不大,但是可以清晰分辨,個人以為城市方言一般能夠被懂普通話的人聽懂並易於掌握;第三,語言是一道邊緣,邊緣內的人接近自己人,邊緣外的人則稍微疏遠,因而說相同話的人顯得親切,在濃厚的故鄉情結之下聞鄉音而念鄉情,一些人為了更好地與說城市方言的人交流,尋找共同話題或者營造自我的身份認同(或許只是處於某些目的的表面的認同)而這樣說,或者與非本地人交流而去掉一些難懂的方言辭彙接近城市方言,這些人可能是外來人群,也可能是由方言轉換而來。
這好還是不好呢?好在便於溝通和傳播,不好在於逐漸吞噬本真的方言,儘管它本身就在不停地變化,其利弊各有看法。
niania風浪太大咧
坐標關中小城
在家從不說普通話
可能是因為我的陝西話太標準了
上大學普通話才考了一乙 好賤→_→
而且一段時間不能說陝西話的話嘴會好癢
以後找對象得找關中的,不然不說陝西話得憋死
個人覺得關中話沒落不了
這倆天超級想家
除了那些可愛的人
還有
一碗油潑臊子面
背景:我是地地道道的寶雞人,在西安讀大學4年,東府的情況不了解。
隨著關中各地區的互相流動越來越頻繁,寶雞方言確實是在逐漸被普通話同化,發音更偏向西安市區的陝西話。
我姥姥姥爺輩的寶雞方言完整而淳樸,覆蓋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對常見動植物的描述也有方言叫法。
我父母輩在20年前的方言使用情況和他們的父輩是相同的。目前情況是:更土更傳統的發音和用法越來越少。
我們這一輩,基本是寶雞話的西安發音了。
感受下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寶雞方言的發音:
樹——shi 一聲
叔——shi 二聲
蛇——chang cheng 二聲 輕聲
螞蟻——pi fen ma 一聲 四聲 一聲
吃飯——huo tang 一聲 一聲
可以——leng xing 二聲 二聲
趕緊——cang cang 一聲 一聲
蝸牛——gua gua niu 一聲 一聲 二聲
我覺得,渭南及以東,楊凌及以西及兩者中間三地方言都不一樣,我是中間的。有沒有同意我這個觀點的?
坐標魔都
我現在跟上海同事都是陝西話直接開整了
總感覺。。這樣地域黑。。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你們辛苦了。。
認真的。。
勾時的,關中話這豆讓你滅絕咧?慫娃,能地很么。
推薦閱讀:
※沒有推廣普通話前,人類是怎樣溝通的?
※如何看待許多小孩子不會說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現象?
※北京話有哪些特點?
※如何保護縉雲話?
※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會說上海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