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29軍大刀隊真的曾把日本軍砍破膽嗎?

看過電視劇《大刀》之後,覺得這是繼《亮劍》之後又一部抗日佳作,不過歷史上29軍大刀隊是否真的那麼強?
這裡有一條最近偶然看到的新聞 日軍被29軍大刀隊砍怕:脖子上多一層鐵圍脖


大刀PK刺刀,大刀處於絕對下風。因為刺刀長度長而且迅速兇猛,很容易刺死人。

中國人當時的身體素質比日軍更是處於下風,相當於當今十幾歲的少年面對28歲的壯漢。

一對一的打,日軍刺刀完虐國軍大刀。

所以國軍實際上更願意跟他們拼槍戰,那樣體力差距反而不明顯,拼刀那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當時中國人是這麼玩的:必須保證四比一以上的優勢才拼刀。也就是說四個或更多的戰士斗拿著大刀,才能有機會幹掉一個持刺刀的日軍。基本就是以命博命。

以大刀抗擊日本鬼子,是俺們當時的國家鑒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一種無奈的選擇。而且從歷史的記載來看,也只是限於幾次局部小規模的戰鬥,還包括夜戰突襲,砍殺的鬼子極其有限,而且自己也是傷亡巨大,甚至只剩下數人。俺們可以吹噓下大刀精神,因為這個是在宣傳俺們的將士以弱敵強,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抗戰精神,但千萬不要把大刀吹噓成抗戰的神器。如果真是這樣子,俺們的將士根本不需要槍炮,只需要人手一把大刀,齊刷刷上陣,每次都同鬼子白刃戰就可以了,而且抗日戰爭早就打贏了——反正鬼子拼刺刀不開槍,而且每次大戰俺們的人都要比鬼子多多——拼刺刀,人多那是佔優勢的!

向烈士致敬

一群晉綏軍和3個日本鬼子肉搏,3個鬼子架不住人多已經被捅倒在地

一個八路和一個鬼子軍官肉搏抱摔,旁邊另一個八路挺著刺刀衝過去幫忙。歷史上就是把自己戰友也給一塊捅了,沙飛抓拍的這張照片!


戳破西北軍「大刀隊」神話

1933年「長城抗戰」,迄今仍最為世人津津樂道者,莫過於二十九軍之「大刀隊」傳奇。該傳奇稱:二十九軍109旅在守衛喜峰口時,利用西北軍素有的大刀傳統,於1933年3月12日夜襲日軍,斬首無算,一舉扭轉戰局,「此戰過後,日軍指揮官命令與大刀隊對峙的日本士兵在脖子上套上特製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晚上因忌憚大刀隊夜襲,睡覺時也不敢取下。」

該傳奇自當年戰事甫終,即被國內媒體大加宣傳,如天津《益世報》稱:

「我們喜峰口的英雄是光著腳、露著頭,使著中古時代的大刀,……搶回了山,奪回了嶺,收回了喜峰口,俘虜了幾千個日本人,收到了幾千枝日本槍,捉住了許多輛日本坦克,抬回來許多架日本開山炮。這個故事,豈不比(法軍守衛)凡爾登的故事還威武!還壯烈!還光榮!還燦爛!」

其後,某些相關當事人及部分歷史學者,進一步強化了該傳奇的可信度。如參與夜襲之董升堂將軍,1949年後在大陸撰文稱:當日受命繞往敵後奇襲時,曾「下達命令只准用大刀砍,手榴彈炸,非到萬不得已,不用輕機槍和步槍射擊。……受此打擊後,敵人都戴上鋼盔,預防大刀砍頭。」劉汝明將軍(未參與夜襲),晚年在台灣,亦撰文回憶:「日軍來犯,我趙登禹旅、王長海團的大刀隊奮勇殺敵,斬獲甚眾,使敵喪膽。喜峰口與羅文峪兩處敵軍同遭敗績。」

再如,台灣著名近代史學者李雲漢,亦撰文稱:

「當最高軍事當局決定陣前換將之際,正第三軍團宋哲元部在喜峰口英勇殺敵,創造奇蹟之時。……(3月12日)由趙登禹旅派隊繞攻敵後,以大刀奇襲敵陣,斬獲無算,經三晝夜之血戰,斃敵逾三千以上,造成自九一八以來北方戰場首次之勝利。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間,宋部劉汝明師復在羅文峪大勝日軍,斃敵七千有奇。經此兩戰,二十九軍之英明遂遠播中外,國人咸以抗日英雄譽之。」

經此層層累積,二十九軍之「大刀隊」傳奇,迄於今日,遂成牢不可搖之信史,乃至催使許多「學者」孜孜於尋找「大刀」戰勝「刺刀」背後,究竟隱藏著何種神奇的「中華武術」。

西北軍「手槍連」的基本裝束

但事實上,奇襲日軍者,乃是特種兵「手槍連」,而非「大刀隊」

但細查109旅當日之原始戰報,卻不能不令人懷疑,所謂「大刀」,究竟在該次奇襲中,發揮了多少作用。事實上,從趙登禹的作戰部署中,絲毫看不出「大刀」的特殊性。參與夜襲之第217團,當日接到的作戰指示是:「第217團附手槍第一、第二連及王崑山營,於本晚(3月11日)23時由潘家口出發,……襲擊蔡家峪、白檯子敵炮兵陣地,奏功後,即與第224團聯絡,協力向喜峰口東北高地之線進攻。」

參與夜襲之224團,接到的指示是:「第224團於本晚23時20分在潘家口集結後,即沿灤河左岸襲擊北山、三家子、橫城子之敵,奏功後,與第217團聯絡,衝擊喜峰口外之敵。」

上述夜襲布置之目的,乃是為摧毀日軍之炮兵陣地及策應喜峰口正面作戰;為保證襲擊之成功,大刀決不會是夜襲部隊的主要武器。此點,從第217團之行動,特增了兩個手槍連,即可了解——大規模裝備手槍,搞所謂的「手槍旅」、「手槍營」,是西北軍自中原大戰以來的久遠傳統,其部隊性質類似「特種兵」(紅軍日後也借鑒該方式,組織有諸多手槍部隊,戰績甚佳)。換言之,當日夜襲日軍者,乃是西北軍之特種兵「手槍連」,而非中世紀之「大刀隊」。

大規模的手槍配合大刀,近身夜襲相當奏效,但手槍射程有限,在正面遭遇戰中則頗為不利。故第217團此次奇襲,先勝後敗,且傷亡慘重:

「第217團王團長奉命後,即按計划行動,於3月12日5時乘敵不備,一舉攻佔蔡家峪附近各高地及其炮兵陣地。拂曉後,茨峪以北之敵,向我集中射擊,該團乃將敵野炮及其行李車彈藥破壞、焚燒,即循原路撤回,……我陣亡營長蘇東元、王鳳芝,團附胡重魯等十餘員,傷營長王子亮等三十餘員,士兵傷亡六百餘名。」⑧

桂系將領黃紹竑,曾深度參與指揮長城戰役。其回憶,頗有助於後人看清「大刀隊」的歷史真相:

「在喜峰口方面,我們先佔有地利,敵人進攻,比較困難。宋軍……有一次,在夜裡大舉逆襲敵人,獲得很大的成功。聽說俘獲了他們坦克車與大炮,及許多的戰利品。西北軍每個士兵,都佩有一把大刀,……不知他那次逆襲的勝利,究竟得力於大刀呢,還是得力於槍炮呢?這隻有他們自己才明白,而全國的報紙上,尤其是上海各報,就為大刀隊大吹大擂,寫得活龍活現,說是敵人個個被大刀砍死,因而敵人望見大刀隊,就害怕得發抖。

「上海婦女慰勞會的代表王孝英、沈慧蓮兩女士,還特地到喜峰口去慰勞,並且手捧著大刀,攝了一個照片。她倆到北平來見我,同聲的說:『這把大刀,還有敵人的血留在上面呢!』我聽了實在有些好笑!她們好像只知道喜峰口的神秘大刀隊,不知道其他各口的部隊,同樣的在那裡作壯烈的犧牲,而不去慰勞。我說明了,她們還覺得驚異。停戰後,我在上海與《申報》館的老闆史量才談起報紙鼓吹大刀的問題。我說:『新聞界不去鼓吹正規軍的新式武器,而來鼓吹大刀隊,不是又要演出義和團的老把戲了么!』他說:『新的沒有得吹,只好把舊的來吹吹。』我當時嘆了一口氣。我們的抗戰如此,我們的新聞界也是如此。」

媒體當日鼓吹「義和團的老把戲」的直接後果,乃是導致一般民眾,將抗戰看得太過輕易,唯知「大刀隊」傳奇,一時間責備當局消極抗戰之民意洶湧澎湃,渾忘了宋哲元戰後之感嘆:「我以三十萬大軍,不能抗拒五萬敵人,真奇恥大辱。」

民國時期,自軍閥孫傳芳,至西北軍,乃至紅軍,均極喜好組織裝備「手槍隊」,尤以馮玉祥為最,動輒成營成旅


手槍隊說白了就是主帥衛隊親兵拿雙餉不說 啥先進武器都緊著用 尼瑪戰鬥力能不高么

大刀隊的幾次戰績都是夜戰、突襲取得的 戰損比不好看……

當時國軍用的中正比三八大蓋短 拼刺刀不佔優勢 一般士兵營養訓練都跟不上 白刃沒有優勢
土八路沒辦法只好用梭鏢【紅纓槍】 就這樣鬼子也能打個一比四 直到後來有反戰同盟的日軍作為教練才提升了技戰術


大刀要是這麼牛,我們還要槍幹嘛?其實當時正是因為槍械不足才拿大刀湊合,而且當時由於我們的大刀都是作坊出的,長短大小不一,很難統一訓練。記得當時很多捐款買成大刀發給軍隊,讓戰士哭笑不得。宣傳的成分多些。其實冷兵器類日軍最怕的是長矛,他們稱之為長劍。由於很長,而且便於幾個人一起攻擊一個,令日軍很頭痛。當然你得用奇襲衝到接戰距離。。。


大刀隊正式名稱是手槍隊,每人倆20響,單兵近戰火力在中國近代軍隊里是很強的。


知乎的好奇實驗室之前不是做過實驗嗎
http://www.vzone.la/contents/8736
第112期 抗戰拼刺刀 我們虧在哪?_《好奇實驗室》每周二、五更新

事實上刺刀相當於長矛,相比大刀,訓練使用簡單多了。國軍當年飯都吃不飽,哪找訓練有素的刀手去


央視有個紀錄片《槍》,看了還可以。
大刀隊其實裝備是最好的,每人配彈200發(其它步兵能有幾發?),使用毛瑟C96,俗名20響,加一槍托這貨完全就是一衝鋒槍。

刺刀好處就在於確實方便,紀錄片也說了,在《台兒庄戰役》里,日軍一人可以輕輕鬆鬆刺殺3個中國軍人。
不過日本的三八大蓋1.275米,加刺刀後1.7米。二戰日軍平均身高1.55-1.6,後期沒人平均身高到1.46米。拿個1.7的槍來拼刀?必然不如大刀了。而且切記大刀隊是手槍隊!手槍隊!手槍隊!或者叫衝鋒隊也可以。
而三八大蓋的穿透力導致白刃戰經常誤傷,所以白刃戰前會退彈,而國軍白刃戰前先上去給一梭子啊。這個問題還可以參看抗日戰爭時,日本兵遇到只攜帶冷兵器的中國兵真的不開槍嗎? - 中國
當然了,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人多!!!


要真那麼強,日軍怎麼還有資本侵華呢,讓29軍去砍就是了。


奇怪了,西北軍二十響比例很大么?某樓圖中的士兵手裡拿的難道是20響么?不還是以10發半自動毛瑟為主的啊。而且你口口聲聲的說大刀隊有手槍,敢問日軍難道就是以拼刺為主了么?難道放著比半自動手槍更先進的武器不用了么?而且大刀手槍隊一個旅里只有一個連,你認為就幾把手槍能與日軍的各自先進武器抗衡了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Qv9bwV1-nA/

口說無憑,實例為證,以上是抗戰初期,小日本軍中的武技好的士兵的比賽視頻,現實就是二戰小日本的拼刺水平不過爾爾,中國軍隊大多營養不良,人口多又科技落後,而且二戰已經是熱兵器時代的戰爭了,如果不是窮到連熱兵器難以配的齊的軍隊,誰會以拼刺訓練為主啊,所以這樣就難以滿足每一個人的拼刺訓練水平,是自己弱,而並不是因為對手像日本武士一樣強。對手即使是強也是和熱兵器時代的軍隊相比較的(熱兵器時期的軍隊有幾個還仍然琢磨刺刀的啊)。

這裡還有一個中國軍隊拼刺比賽視頻http://tieba.baidu.com/p/4454522075
而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至少懂得較為基本的對峙和控制,不會一上來就來對沖。這一點比日軍的水平要高。

以上兩個視頻都包含刀劍對刺刀。一定尺寸的刀劍對刺刀誰佔優勢,也已經很明顯了。

木質兵器尚且如此,何況真實的步槍比木槍還要難掌握的多。覺得步槍肉搏可以碾壓刀劍的,拿一把4kg的步槍好好做做挑撥格擋揮之類的動作,看看你究竟需要練習多長時間才可以熟練的掌握即可。

總之嘛,因為抗戰時期不少能征善戰,擅長白刃格鬥的中國軍隊都是大量裝備大刀的,那麼好,我首先要極端的誇大大刀和刺刀之間的優劣程度對比,說大刀不行,然後說使用大刀的中國軍隊也不行,然後我還要把小日本的拼刺技術吹一番,吹成日本武士才叫滿意,再把能征善戰的中國軍隊黑一番,標新立異,顯得我多麼多麼博學唄,你要是敢反駁我那你就是意淫fen青就是愛國小將,就是不客觀,哈哈。

可惜啊,這是小日本自己對某大量裝備抗戰大刀的軍隊的評價,日本看不懂,中文總該看的懂吧。


有人問,為什麼放著大刀這麼威武的武器不用,用刺刀

圖片均採用自互聯網,侵刪

看到那明晃晃的刀光,鋒利的刀刃,駭人的形制,你們是不是覺得這簡直就是致命兇器,存在的意義就是終結生命?

然而這威力和真正的殺器比起來弱爆了

即便是短小精悍的砍刀,也不過是造成開放傷,不命中要害,目標最多會因為失血過多不治而亡。

當然考慮到現在鋼材比較好,沒準能砸個骨折,如果砸斷脊柱頸椎……好吧,為受害者默哀

槍刺就不一樣了,別看長得不好看,貫穿傷的醫治難度那叫一個大,捅穿部分要害基本沒得治,而其他部位止血要比刀傷麻煩的多

所以不法分子真想乾脆利索地殺人的話,穿刺能力強的匕首和刺刀將是首選。

話題回到抗日戰爭。那時中國的工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手工冶煉水平也在清代直線下降,生產的大刀和當代刀具的差距簡直就像竹劍與鐵劍的差距一樣,所以指望孱弱的士兵用質量一般的大刀來掄鬼子,砍中動脈以外的地方,估計它們還能繼續保持戰力。

而刺刀就不一樣了,只要你能捅穿鬼子軀幹,它戰鬥力起碼打對摺,就是能走下戰場,以當時的醫療水平,感染併發症終身殘疾也夠它們享受的。

放著刺刀不用,用大刀,都是情懷。

我覺得大刀隊要是把大刀扔了換刺刀,戰績能好看得多

沒有乾貨,匿了


首先明確一點,軍隊不可能靠刀法取勝。
其次明確一點,29軍的刀法在白刃戰中確實有過人之處。

普通軍隊的刀法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大刀隊的刀法是經過專門研究的,剋制日本刺刀的一種使刀方法。

首先,29軍近戰使刀是有條件的,就是29軍配的刀質量要好一點

國民黨29軍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制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間自製的產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

使刀的口訣:
「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解釋:
也就是說:雙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當日軍刺刀刺過來的一瞬間把刀挑起挑開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這時因為是向上挑起,所以刀是在頭上的,這時就可以順勢劈下,一刀就可以解決鬼子劈成兩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撥開鬼子刺刀的同時雙手握刀突刺。

日軍叫它「青龍刀」,常見日軍舉著繳獲中國軍隊的大刀照相,可見日軍很在意這傢伙。

有個什麼說要三四個國軍近戰才能拚死一個鬼子的答案就是胡說八道,你以為是朝鮮戰爭去突破美軍火力么?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那些照片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姜克實:喜峰口大刀隊夜襲戰的檔案記錄

【按:本論的目的是利用日中雙方的檔案記錄(史料)對比,考證1933年3月12日,宋哲元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夜襲日軍戰鬥真相。並以此為例,指出國內普遍存在的,政治介入歷史,以政治宣傳取代歷史事實的抗戰史記錄中的病理現象】

1.中國軍方面的檔案記錄

關東軍混成第十四旅團[1]服部兵次郎少將率領松野尾先遣隊(步兵第二十七聯隊第一大隊為基幹的混成部隊)對長城線喜峰口的攻擊,開始於1933年3月9日午後12時45分。對手是剛剛與萬福麟東北軍(第五十三軍)換防中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長,宋哲元)一〇九旅(長,趙登禹)。9日夜20時20分,松野尾部隊攻陷了第一關門東側長城線。控制了喜峰口第一關門,翌日凌晨總攻,12時30分,攻陷第二關門,掃蕩了關內喜峰口鎮。僅24小時,固若金湯的喜峰口要塞就淪陷於敵手。之後至5月底塘沽協定簽訂之前,宋哲元軍並沒有再能踏上喜峰口長城線一步。

日軍佔領喜峰口後,按關東軍命令退守長城一線進入守備態勢,此守勢給中國軍製造了反擊的機會。所謂「長城抗戰」即指中國軍為奪回失守的長城線各關口進行的反擊作戰。當然,此時守在長城一線進行自衛的部隊,除冷口一處(3月下旬-4月9日)外並不是中國軍,而是日軍。此點,和國內描寫的大多數「長城抗戰」形象—中國軍堅守長城線抵抗日軍侵略—正處相反。

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為奪回喜峰口,3月11日凌晨4時,組織了200名部隊的小型夜襲(第二次夜襲),企圖奪回喜峰口第二關門。同時派兵佔領了第二關門西側高地(無人)企圖堅守,此兩企圖均在松野尾部隊的迎擊,反擊下失敗。3月9日以來的戰鬥交鋒,雖然處處不順,但經過數次對陣和現地偵查,宋哲元軍漸漸摸到了松野尾先遣部隊的底細。知道這支日軍部隊雖然作戰強悍,但人數並不多,最大不超過千人。並且不會輕易越過長城線向關內主動進攻。其炮兵,後勤等第二線部隊,都分散在第一關門北(關外)村落一線。為了挽回喜峰口的敗局,宋哲元決定全面反擊,指示敵前總指揮,第一〇九旅趙登禹旅長,在次日(12日)清晨,對關外日軍駐地展開大規模夜襲。此次反攻作戰,即是在國內被宣傳美化至今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夜襲戰」。

3月11日12時,宋哲元給趙登禹旅長的出擊指導要旨如下:(史料1)

一、喜峰口本陣地以其西側高地為重點,務必固守。 二、出擊部隊須選精銳之生力軍。 三、出擊兵力宜側重敵之兩側背。 四、出擊路線及目的地之附近敵情地形,務須偵查明了。 …同時令第一一零旅王旅長率部於十二日拂曉向喜峰口正面之敵攻擊,以收夾擊之效[2]。

3月11日21時,趙登禹旅長下達的具體命令部署要旨如下:(史料2)

一、步騎炮聯合之敵二千餘,佔領喜峰口東北長城至其西北高地之線,其炮兵陣地似在白檯子南側高地。我第一一零旅奉命於明(十二)日拂曉向喜峰口外正面之敵攻擊。 二、本旅奉命於本(十一)日二十四時出潘家口向敵左側背襲擊,並截斷其歸路。三、第二一七團附手槍第一、第二連及王崑山營&<二一八團第一營&>,於本晚二十三時由潘家口出發,沿灤河右岸經官廠經藍旗地向東迂迴,襲擊蔡家峪、白檯子敵炮兵陣地,奏功後,即與第二二四團聯絡,協力向喜峰口東北高地之線進攻。 四、第二二四團於本晚二十三時二十分在潘家口集結後,即沿灤河左岸襲擊北山,三家子,橫城子之敵,奏功後,與第二一七團連絡,衝擊喜峰口外之敵。 五、余率特務營在第二二四團後跟進(同前,236頁)。

宋哲元部署夜襲的意圖,在戰鬥開始後3月12日,向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報告中最為清楚: (史料3)

敵人佔據喜峰北口兩翼高山, 我軍因受敵制, 以馮治安師仍由正面攻擊外, 並派張自忠師用迂迴包圍該敵, 以企殲滅。情況如左:

一,董升堂團〈二二四〉已繞至敵後, 佔領三家子、小喜峰口,協同正面王治邦旅&<一一〇旅&>,夾擊喜峰口兩側高山之敵。二,王長海團〈二一七〉繞至敵後 ,佔領白檯子、狼洞子, 與正面之佟澤光旅〈一一三旅〉,夾擊喜峰口東側高山之敵。三, 我王崑山營佔領白檯子, 已將通寬城子大道破壞堵塞,以防敵兵來援。四,查敵人早在陣地極力作工氣已餒弱, 均已在我包圍中, 準備本日將該敵殲滅[3]…

即部署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夜襲騷擾,而是一個南(一一〇,一一三旅),北(一〇九旅夜襲隊)夾擊的殲滅戰計劃。最低目標是奪回「喜峰口西側(小喜峰口以東,第一關門以西)高地」。從由藍旗場(潘家口北東5公里)迂迴到蔡家峪襲擊東部白檯子(喜峰口東北4公里),和切斷喜峰口,寬城子間道路的部署內容看,若夜襲成功,宋哲元大有乘勝將松野尾部隊全部殲滅於喜峰口第一關門北方一帶之意圖。夜襲戰的主力是第一〇九旅長趙登禹指揮下的第二一七團(王長海),二一八團第一營(王崑山)和第二二四團(董升堂)約3000名。二一七團計劃從灤河右(西)岸至藍旗地繞過山背向東部蔡家峪,白檯子迂迴,二二四團計劃從灤河左(東)岸正面攻擊三家子,恆城子之敵駐地。

下面是史料彙編《長城戰役》中有關實戰情況的敘述。(史料4)

第二一七團王團長奉命後,即按計畫行動,於三月十二日五時乘敵不備,一舉攻佔蔡家峪附近各高地及其炮兵陣地。拂曉後,茨峪以北之敵,向我集中射擊,該團乃將敵野炮及其行李車彈藥縱隊等予以破壞,焚燒,郎循原路撤回,並斃敵官兵約數百人,虜獲機槍二十餘挺,攝影機一架,及軍用地圖等多種,我陣亡營長蘇東元、玉鳳芝,團附胡重魯等十餘員,傷營長王子亮等三十餘員,士兵傷亡六百餘名。 正面攻擊之第一一零旅,因敵火過猛,仰攻不易,迄未奏功。 斯時,第二二四團於潘家口東端河灘集結後,即以第一營向北山、三家子之敵襲擊,第二營向北杖子、橫城子之敵襲擊,第三營為預備跟隨第一營之進展向前推進。第一營行抵北山時,趁敵不備,以大刀砍殺敵騎,續向新示各村莊挺進,迨第三營行抵三家子附近時,始為敵發覺,董團長急令各營分向橫城子、北丈子、三家子之敵包圍襲擊,各營勇猛突擊,斃敵甚眾,並毀彈藥車十餘輛。衝殺至十二日八時,敵由寬城大道增援,酣戰至十四時許,卒以眾寡懸殊,遂與第一零九旅於日暮後撤回潘家口以南地區,此戰從虜獲敵遺棄文件中,證實進攻之敵,確係混成第十四旅團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兩聯隊,及騎兵第四旅團第三聯隊。&<下線部是實際不存在的作戰內容,筆者注&>

上面(史料1-3)的命令部署,兩份電報文都是當時的檔案資料,不會有錯。但後面的這節戰況,戰果報告(史料4),到底是何人,何時,按照何種資料做成,並不清楚。應是國史館史政局,1956年編此資料集時,綜合各種報告,回憶錄等做成。此文章,對之後的所謂「長城抗戰」的歷史記述,產生了很大影響。據筆者調查,現在中國國內,台灣流行的各種大刀隊傳奇故事的背景,情節,多由此文章(史料4)派生而來。

但實際上,這段被穿插在《史料彙編》中的「敘述文章」存在許多問題。不僅多誇張,還有虛構。與日軍的檔案記錄大有出入。且先不提戰果報告,董升堂第二二四團襲擊三家子,後杖子等村的戰鬥,可以在日軍檔案中核實確認,但王長海第二一七團,「一舉攻佔蔡家峪附近各高地及其炮兵陣地,虜獲機槍二十餘挺」的記錄並不是事實。12日夜在恆城子以東地區並沒有戰事的記錄,白檯子的野炮兵第二大隊本部,鸚鵡河的旅團本部,此夜也沒有報告過任何敵情。夜襲隊兩個半團,兵力總數約3000名。可按日軍記錄,在僅在營房,三家子兩地,就至少聚集了2000名以上。筆者考慮這兩個夜襲團隊的混戰地區,都在以三家子為中心的方圓約3公里地域中。即第二一七團並沒有按計划去襲擊白檯子。日軍在繳獲文件中,提到的也是其部隊「曾有襲擊蔡家峪的企圖」。至於宋哲元3月13日電報中提及的「真晚&<11日晚&>繞攻時, 我團長王長海將敵炮兵陣地佔領, 得大炮十八門, 因山僻路險, 未能運回, 當經完全破壞」之言[4],純屬虛報戰功。日軍沒曾記錄過有一門炮損壞,且當時在白檯子的野炮兵第二大隊,當夜所有火炮數總共也不超過6門。

為了澄清事實,以下重點介紹一下日軍有關此次夜襲作戰的各種檔案記錄,以作比較。之前,先了簡單解掌握一下參戰日軍部隊的構成,部署,駐地,武器裝備等基本情報。

2.基本情報

2.1. 作戰時間:1933年3月12日凌晨,0215-0800, 陰曆2月17日,月明,可視度良好。

2.2 地點:位置於喜峰口第一關門西1公里至潘家口東3.5公里,長城線北方1-2公里的河灘平坦地域(現潘家口水庫底), 戰場東西約3.5公里,南北約2公里。其中營房村,三家子是主要被攻擊對象,另外還有後杖子,成陽峪共4個村落遭到大刀隊襲擊。

2.3. 參戰各部隊駐地和武器裝備:

a.營房村: 乘馬討伐隊(Ⅰ/27i)110名(內10名派在村外2公里北方高地),步槍 約70支, 輕機槍6挺。作戰形態為陣地堅守。

b. 後杖子: 步兵炮小隊(Ⅱ/26i)30名,山炮1門,步兵炮1門,重機槍1挺。作戰形態為陣地堅守。

c. 三家子: 山炮中隊(BA/Ⅱ7A )63名 ,輕機槍3挺,山炮3門,步槍,手槍若干。作戰形態為陣地堅守。

d.成陽峪: 步兵炮小隊(Ⅰ/27i)22名,步兵炮2門,作戰形態為陣地堅守。

e.三家子西部落: 重機槍小隊(Ⅰ/27i)約20名,重機槍2挺 ,從三家子出動,游擊。

f. 恆城子: 松野尾救援隊(Ⅰ/27i)約50名),重機槍2挺,作戰形態為從恆城子本部出動,游擊。

g.恆城子: 工兵中隊(14P),58名,步槍若干,作戰形態為從恆城子本部出動,游擊。

3月12日各部隊位置圖,紅藍圈是被襲擊的村落,籃圈為未出動部隊,紅圈為29軍佔領地

日軍參戰人數合計: 約353名,重機槍5挺 ,炮7門。

損失合計: 戰死17名, 戰傷46 名,戰死馬22匹,戰傷10匹。

2.4. 未參戰部隊

a. 長城線及關門守備部隊: 步兵第一,第三中隊主力,約200名,4小隊,重機槍2挺(原地警戒)[5]。

b. 白檯子炮兵部隊: 野炮兵第二大隊主力(第四,第五中隊,本部),220名, 6門野炮。(天亮後進行原地支援炮擊,射彈14發)。

c. 鸚鵡河,桲羅台: 混成第14旅團本部 (本部74名,步兵2小隊,重機槍1小隊),約135名,重機槍2挺。

3. 混成第十四旅団司令部陣中日誌[6]

(史料5)

3月12日,晴, 零下2度,司令部於桲羅台,人員: 將校以下74名,馬20匹。

3.1. 戰鬥經過概要

午前二時,敵兵至少2-3000名,沿灤河從潘家口附近前進到營房村附近夜襲我乘馬討伐隊。其主力部隊後經後杖子附近前進襲擊三家子村我山炮兵中隊。乘馬討伐隊接到報警,立即以村落寨牆為掩護猛射。當日為陰曆14,5日〈陰曆2月17 日〉,月光皎皎,彼我之間或投擲手榴彈,或接近格鬥。三家子附近山炮兵中隊在格鬥中,中隊長以下多數死傷,仍頑強抵抗。此時,接到報急的松野尾少佐率領預備隊親赴第一線救援。野炮兵大隊主力也以炮擊協力。最終將敵進攻粉碎,殘敵潰亂四散。一部退向三家子北方山地,大部分退向潘家口方面。本夜襲指揮官為敵旅長。僅我軍收容戰場遺屍就超過700具。部隊總人數應在2000名以上。從死亡者遺留品判斷,敵還有從我旅團背後蔡家峪方向迂迴攻擊之企圖。至拂曉,將敵完全擊退(1116-1117頁)。

3.2. 作戰過程記錄

0300 ,松野尾部隊本部電話報告:

「1.乘馬討伐隊在營房村遭到敵夜襲,抗戰中。2.大隊本部〈長〉率步兵一小隊,機槍一小隊立即出發赴援」。

0415, 野炮兵第二大隊電話報告:

「1.據前來通報的山炮中隊特務曹長〈畠山〉報告,該中隊遭到敵夜襲損害嚴重。2.三家子部落起火。3.大隊將立即獨自赴援」。

0500,派旅團高級副官〈上野源吉少佐〉赴第一線對以上事件進行調查。

上野副官調查報告內容 :(1118頁)

3月12日0500上野源吉少佐現場調查報告附圖(1126頁),小喜峰口(下部退卻點線)以西,在29軍控制下。方框中的數據,推測是數日後附加

1.夜襲之敵部隊最初對我營房村乘馬討伐隊宿營地襲擊。一旦被擊退後轉為襲擊營房村北側稜線我陣地,再次被擊退後在附近村落徘徊,看來缺乏地理知識,是新到之敵。

2.敵夜襲部隊中有2至3中隊兵力,沿營房村北側高地山腳,由村民帶路向東迂迴到三家子東側,襲擊我山炮中隊,並在同村放火。

3.另外還有一股敵兵從小河口沿高地稜線迂迴到山炮兵駐地後方。

4.夜襲之敵兵力約2000名,被擊退後主力向潘家口方向,一部迷入菜子峪-下石梯子道方向。(1119頁)

0830: 服部旅團作戰命令第145號,於桲羅台〈此命令為反擊作戰要領,未實施〉

1.以乘馬討伐隊為主力佔領小河口東側高地,做好攻擊潘家口準備。2.做好攻擊潘家口北418高地準備。3.以騎兵中隊為主搜索掃蕩後方(菜子峪-下石梯子)殘敵。4.松野尾先遣隊主力繼續堅守關門長城線,監視敵動向(1120頁)。

旅団司令部陣中日誌的附圖(1127頁)

3.3. 損失統計,旅団司令部陣中日誌報告如下

本日戰鬥中我部受到嚴重損失,特別是三家子附近山炮兵第三中隊。戰傷將校炮兵大尉中平峰吉,步兵少尉伊藤四夫,特務曹長畠山郡保三名。下士官以下戰死18名,戰傷42名(1138頁) 。

3.4. 敵夜襲原因分析(矢崎參謀。)

1.我營房南側高地望樓由於尚在敵手中,使敵沿灤河河谷接近的企圖得逞。2.由於灤河結冰,使敵能行動自由,造成我防守面困難。3.由於部隊沒有赴長城南方偵查敵情許可權,導致未能提前掌握敵部隊動向企圖的結果(1161-1162頁) 。

3.5. 筆者的作戰過程還原,分析

以下為筆者按司令部陣中日誌及作戰要圖,比較國軍檔案記錄進行的作戰過程還原

1. 夜襲隊以趙登禹第一〇九旅為中心。董升堂第二二四團擔任正面攻擊,從潘家口出發渡冰向東前進。計劃由西向東,夜襲營房村,後杖子,三家子,成陽峪之敵後南下,攻擊喜峰口關門西側高地,與長城南一一〇旅(王治邦)的正面攻擊呼應。

2. 其中第一,第二營,第三營約1000名,0215,首先接近距離最近的營房村,攻擊駐營房村的乘馬討伐隊和東方後杖子村的步兵炮山炮小隊(兩個村落,約130名日軍)。第二營的一部攻擊了乘馬討伐隊一分隊(10名)所在的北山高地陣地。由於攻擊不順,大部分兵力不能按計劃向東展開,被滯留在營房村附近。作戰時間前後達6小時。天明後放棄計劃向潘家口和南方小喜峰口方向退卻。此處指揮責任者為趙登禹旅長。

3.王長海第二一七團,王崑山第二一八團第一營為迂迴部隊,目標是襲擊佔領東方蔡家峪,白檯子敵陣地,並切斷日軍後方聯絡路,攻擊喜峰口東段長城線,與長城南一一三王治邦旅的攻擊呼應。但此計劃沒有執行。迂迴部隊前進到蔡家峪附近時,發現第二二四團方面未能按計劃前進,便放棄原計劃,向三家子方向前進救援。

4. 0330,夜襲隊主力約1500名,攻擊了三家子的山炮兵中隊。此部隊應是第從山後迂迴到達的第二一七王長海團主力,或二一七與二二四團一部的混合部隊。從西方,北方,東方對山炮兵中隊陣地形成三面包圍。戰鬥十分激烈,山炮兵中隊人員多數死傷。0400,畠山特務曹長突圍到大隊本部報急。戰鬥進行至0530,敵終於未能攻陷三家子,天明後開始向北方撤退。

5. 接到乘馬討伐隊的電話報告後,0300,恆城子先遣隊本部的松野尾少佐帶領預備隊1小隊及機槍1小隊(約50名,機槍2挺)前往救援。先赴乘馬討伐隊方向,0400後,轉進到三家子北方,西方作戰,主要打擊從北方迂迴到來的第二一七團主力。作戰至清晨0530,敵夜襲隊主力天明後向西方,北方山地退散。救援隊乘勝向灤河附近追擊。

6. 主要戰鬥區域集中在恆城子以西,三家子以北地區。三家子東北7公里處白檯子的野炮兵大隊主力(兩中隊)在原地待命,10公里以外鸚鵡河的旅團司令部等未出動。長城線警備中的步兵主力(第一,第三中隊共四小隊)堅守陣地,嚴防正面之敵(一一〇旅)襲擊,也未回援。

7. 小喜峰口西側高地長城至潘家口地段,在中國軍控制下。潘家口為出擊據點。小喜峰口附近也有敵部隊進出。

12日夜襲原計劃路線(黃線)和實際結果(紅線)

有關第二一七團沒有按計劃向白檯子前進的理由,筆者考慮是因為二二四團陷入苦戰,行動遲緩。即二一七團遲於二二四團一小時,0300迂迴到蔡家峪附近後,看到二二四團並沒有按計劃前進到三家子,恆城子,而在最西端營房村附近陷入苦戰,遂放棄進攻白檯子的原計劃,集中兵力南下增援二二四團,0330從北方攻擊了三家子。此時,考慮趙登禹總指揮的新部署是集中兵力先攻下三家子,恆城子後奪去喜峰口第一關門西段長城高地,以策應正面長城南一一〇旅的攻擊。奪取此地點,是當初夜襲作戰計劃的最主要目的。換而言之,失利後趙登禹放棄了雙刀齊下的全面反擊計劃,把重點集中到西部戰場。

從兵力分配面看,也能得知在營房村,後杖子苦戰的二二四團,不可能再抽調出1000名以上兵員攻擊三家子。所以,在三家子村附近作戰的應是二一七團主力。旅團司令部陣中日誌的作戰地圖(Figure2,3.)也可以證明此點。三家子北方高地,是松野尾救援隊和夜襲部隊激戰的主戰場。

至於今日流傳的大刀隊夜襲白檯子炮兵陣地的故事,應是由夜襲計劃(史料1-3)和實際作戰的體驗談(襲擊的是敵炮兵陣地)混合創作的產物。在此,襲擊三家子山炮兵中隊陣地的體驗談,按照作戰計劃史料的「佐證」,地點被虛擬為白檯子的炮兵第二大隊陣地。派生出「夜襲白檯子炮兵陣地,殲敵數百,繳獲機槍20餘挺」,「破壞大炮18門」的神話。

4. 工兵第十四大隊第二中隊夜襲戰記錄[7]

(史料6)

工兵中隊的駐地,在恆城子西方部落、離松野尾大隊本部不遠。從兵種看並不是一支作戰部隊。此夜該部主動出擊,部分參與了戰鬥。其活動記錄如下。

3月12日,午前二時稍過,西方響起密集槍炮聲,中隊立即緊急集合進入警備態勢。從大隊本部聯絡歸來的中島軍曹報告: 「午前二時,乘馬討伐隊遭到來自西方,北方優勢之敵攻擊。為增援,松野尾先遣隊長帶領預備隊已出發向三家子方向前進中。」

工兵中隊立即做好出動準備,計劃向乘馬討伐隊所在營房村前進,與松野尾救援隊合流。可是西方第一關門北側(必經之路)已有多數敵兵出現,成為我隊前進障礙。派出到三家子附近和本部(松野尾救援隊)聯絡的傳令兵中島軍曹等兩名,出行不久便與此敵遭遇。兩人用軍刀,刺刀(日軍部隊下士官以上使用軍刀,兵為槍用刺刀)斃敵後衝出敵陣完成聯絡任務。按指揮部署,工兵中隊之後與松野尾救援隊夾擊第一關門西北側之敵,在勇猛果敢的衝擊下,敵向北方退散。0500後,中隊與松野尾救援隊合流,後在三家子至潘家口各部落間進行掃蕩,殲滅敵殘兵,繳獲武器多數(83頁)。

工兵中隊作戰圖

下面是工兵中隊戰鬥詳報中記錄的傳令兵兩名的事迹

0330中島富士雄軍曹,宮澤正男一等兵執行與松野尾大隊長聯絡的傳令任務途中,在第一關門北側與十數名散敵遭遇,經格鬥將敵擊退。宮澤一等兵一連刺殺數名,刺刀彎曲後用槍托槍身擊敵導致步槍折損…。0430從恆城子出發與再次與大隊本部聯絡時,在第一關門附近又與百數十名敵群遭遇。兩人退向城壁,以長城為掩護在附近步兵的協助下猛射,將敵群擊退向西方(89-91頁)。

筆者的分析

工兵中隊一行58名(內將校2)。宿營在恆城子附近,離松野尾大隊本部不遠處。夜襲發生後,0300前,松野尾大隊長率領救援隊從恆城子緊急出發救援,工兵中隊隨即也做好出動準備。傳令兵兩名,在0330和0430兩次執行傳令任務時(往返於大隊本部和松野尾救援隊之間),均在第一關門外與敵十餘名,百數十名遭遇。說明夜襲部隊的一部分(先頭),此時已出現在營房村東方,小喜峰口至第一關門附近的平地一帶,應負有偵查敵情地形,接應之後計划到達的夜襲部隊主力任務。此部隊有可能是第二二四團,或二一七團的一部,也不排除是從小喜峰口內溢出的敵長城線守備部隊的一部分。由於營房(0215開始)和三家子的夜襲戰鬥(0330開始)不順,主力並沒有能來到第一關門附近的現場,當然攻城企圖並未實現。

與松野尾隊長取得聯絡後,0330-0400之間,兩部隊從南(工兵中隊),北(松野尾救援隊)兩方夾擊,將此敵驅散。0330三家子村發生夜襲戰鬥後,松野尾救援隊轉向三家子方向,而兵工中隊則留在原地,繼續掃蕩散敵。0500後(敵主力撤退後)再次進入松野尾隊長指揮下,邊清掃戰場邊向潘家口附近前進。從行動地域看,工兵被賦予的任務是在長城線山腳附近協助警戒。此部隊戰鬥力並不強,推測最多有2挺輕機槍,20餘條步槍。12日凌晨戰鬥中記錄共耗步槍彈20發,輕機槍彈100發[8],戰鬥中沒有一名傷亡,記錄的戰鬥內容僅僅是兩名傳令兵的兩次遭遇戰。

5.歩兵第二十七聯隊步兵炮小隊陣中日誌[9]

(史料7)

有關3月12日的夜襲戰,步兵炮小隊也留下了以下戰鬥記錄。 此部隊位置於恆城子西方,三家子東南方部落。人員為安倍清中尉等21名+馭手1名,馬3匹(1281頁),曲射步兵炮兩門。

3月11日夜,形勢平穩

一,松野尾部隊配置情況:

第三中隊(欠1小隊)配機槍1小隊守第二關門及第一關門西南側高地,第一中隊的1小隊守備第一關門東南側高地,乘馬討伐隊在營房附近警戒潘家口方面之敵,其他部隊集結於第一關門北側待機(1272頁)。

二,夜襲戰鬥經過

12日午前0230頃,西方鋪子院方向響起槍聲,逐漸接近。我步兵炮小隊嚴加戒備中準備早飯。凌晨三時前,小隊傳令兵從本部來報告,本部及第一中隊(欠兩小隊),第一機槍中隊(欠一小隊)已向營房方向出發,救援乘馬討伐隊。我步兵炮小隊在原地待機,決心死守宿營地。午前0400,敵迫擊炮猛烈射擊我宿營地附近,炮彈在宿舍周圍炸裂,幸好無人馬損害。

0530,〈0330〉小隊警戒哨高喊「山炮兵中隊方向起火」!一同出外,見火焰中手榴彈炸裂,步槍,機槍,山炮射擊聲四起。山炮兵陣地周圍呈修羅場慘景…(1273頁)。小隊立即進入戰鬥準備。

用眺望鏡夜中觀察,見山炮兵中隊陷入敵包圍,包圍網已延伸到宿舍西方至東北方。我小隊僅有兵25名,愛莫能助。小隊長激勵部下做好犧牲準備,…迎擊可能來襲之敵。

戰況緊迫,刻不容緩,(小隊長)命令步槍掩護炮身,指揮炮一門向北方及東方向我接近之敵射擊。距敵不足400米,〈由於太近〉彈丸越過敵頭頂在山腹炸裂,不得已後退50米再次射擊。在我突然炮擊之下敵狼狽不堪,…人馬在炮火中倒斃,來襲之敵漸漸向東北方谷地退散(1274頁)。

另一門炮在庄司曹長指揮下,射擊山炮兵中隊東側及東北側之敵。不久小隊長指揮的步兵炮也變換陣地到宿舍南端,以兩門火炮同時射擊山炮兵中隊附近之敵。透過火焰,見敵攻勢已被抑制。敵遭炮擊後,亦向我陣地猛烈還擊。

天漸明,可目視敵情。0610,見敵大部隊分數群出現在山炮兵中隊西北側高地。我小隊為解救山炮兵中隊危機並打擊此敵,向東側田地移動,猛射。似乎山炮兵中隊方面受損嚴重,只剩一門火炮在敵包圍中勇敢還擊。

逐漸接近之敵在至近距離對我射擊,投彈,危險萬分。小隊長與傳令兵,馭手等能拿起武器者均與第一中隊一分隊步兵一起突擊,掃蕩近處之敵。 0630見敵部隊後方高地升起日章旗,…敵部隊受到致命打擊,沿著東北方山腳四散。我陣地前敵遺屍累累,僅在一小谷地處就有6-70具。

三,彼我損失

敵遺屍約700(山炮兵中隊步兵炮小隊正面有三百數十)具,繳獲步槍,自動步槍手槍等多數。我步兵炮小隊負傷3名。損失步槍2支,刺刀1, 曲射炮備品箱1個(1276頁)。本戰鬥中消耗曲射炮彈91發,步槍彈975發(1279頁)。

27i MG中隊步兵炮小隊作戰圖

筆者的分析

此記錄是松野尾大隊步兵炮小隊22名的作戰記錄。松野尾大隊中有一個重火器中隊,又稱機槍(MG)中隊。包括3個重機槍小隊(各兩挺),1個步兵炮小隊(兩門)。此時重機槍小隊一個跟隨松野尾救援隊行動,一個位置於三家子村西,一個配屬給第三中隊在長城線進行警備。步兵炮小隊的宿營地點在恆城子西800M,三家子東1200M的成陽峪。從文中判斷,此外還有第一中隊的一分隊步兵擔當護衛。該隊由於進行對三家子村山炮中隊的支援炮擊,也成為被攻擊目標之一。文中0530三家子起火,應是0330的錯記。

從文中可見,敵方也攜帶有迫擊炮並「猛烈射擊我宿營地」。小隊的兩門炮此夜射彈91發,屬於正常發射。超過被敵主力襲擊的山炮兵中隊射彈數(零距離發射50發)。敵夜襲部隊曾接近過步兵炮小隊陣地,小隊的溝淵吉光,古館熊吉,龜田松雄,關堅三郎四名傷員,都是在「在掩護步兵炮安全的戰鬥中,中敵槍彈負傷」(1282頁)。文中記載「溝淵上等兵為第一分隊第二炮手,在接受驅逐接近我陣地投彈射擊之敵命令後,奮勇突入敵群,射殺或刺殺來犯之敵,保證了火炮安全」。可見此地有過小規模肉搏接觸。步槍損壞2,刺刀折損1的記錄,也是短兵相接的證據。此戰共有4名人員負傷入院,成為步兵炮小隊在熱河作以來最大的一次戰鬥損失。

6.服部兵次郎記錄

混成第十四旅團長服部兵次郎,1933年作戰時51歲,是年8月調任第四師團第七旅團長,一年後少將軍銜退役。後進入滿洲企業界(滿洲水泥董事)。陸士第15期生,日俄戰爭中曾作為步兵中尉出陣負傷[10]。從陸軍大學校第27期(東條英機為同期)的學歷看,50歲任旅團長,52歲少將退役的軍旅人生並不算風順。由於出身名望家族[11],和軍上層人物交際甚廣。服部本人因熱河作戰功績在國內成為「凱旋將星」代表[12],後在航空本部長渡邊錠太郎陸軍大將勸誘下,1934年出版了『戦跡を顧みて』[13]一書(三冊),詳細地介紹了混成第十四旅團的熱河作戰全過程。卷頭有渡邊錠太郎,林銑十郎,荒木貞夫三位陸軍大將的題詞。

此書內容比較嚴謹,不類伍於普通多見的信口開河的「回憶錄」。而是作戰之後不久,按照步兵第十四旅團的各種記錄資料對作戰過程進行的忠實還原。用語平易,又有作為總指揮者的精闢,扼要的綜合解說,解釋。所以一般人也容易讀懂。但其中使用的地圖等,都應是服部自己根據戰鬥詳報等草圖的複製,所以雖然畫面鮮明,清楚,但並不能算是第一手史料。敘述的過程,數字等和戰鬥詳報對比,基本正確,但也有不少錯誤·。問題多出在沒有對照原史料的主觀描述部分。因為服部書使用的原檔案資料現在都能入手,所以服部的書籍並不能成為研究用資料,最多只有參考價值。貴重的是其中有一部分戰鬥詳報外的內容,和相當數量的當事者(部下)提供的個人手記,能反應出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戰鬥細節。以下主要利用服部書中兩位當事指揮官的筆記,還原喜峰口夜襲中兩個代表戰場的戰況細節。

先看一下有關3月12日夜襲,服部兵次郎本人的綜述:

經9日至11日的激戰,喜峰兩道關門終於得手,但敵方也不死心再三企圖奪回關口。旅團在此地本來只有一大隊步兵的兵力,主力還必須用於長城線守備。所以明知潘家口之敵有可能涉冰渡灤河來襲我右翼,卻無力應酬。唯一的對策是將乘馬討伐隊配置於最右翼的營房村嚴加警戒。可是營房村南的長城線山脊此時均為敵所佔領,可從山頂清楚地俯視我陣地配置。此狀態,從下寫景圖中位置可得知(238頁)。

此圖是9日攻擊前的敵陣地部署。3月12日大刀隊襲擊前,除最右方一段外,已被日軍控制。山頂與平地的相對高度為250M.

敵從觀察中發現了我方部署弱點,3月12日凌晨0200,用兵3000名從潘家口出發,涉冰渡過灤河來到長城北側,先夜襲了位置於營房村的我乘馬討伐隊,後襲擊了三家子的我山炮兵中隊宿營地。…兩隊克服連日作戰的疲勞,同數十倍與我之敵奮鬥善戰,打退敵數次進攻。不僅步兵,連沒有格鬥訓練的炮兵,也以局部白刃格鬥為手段進行反擊,…天明後,敵遺棄屍體730具退去(239頁)。

服部所在的旅團指揮部位置(鸚鵡河),離作戰地點約10公里遠,直到天明時分接到報告,才得知夜襲細情。並不是事件的直接當事人,所以以上內容應是根據各種事後報告歸納構成。下面是服部書中引用的乘馬討伐隊長鹽見貢中尉的手記

6.1.乘馬討伐隊長鹽見中尉手記(要旨)

3月10日傍晚,我部奉命警戒潘家口方向之敵。本隊與大行李一起進入約10戶人家的營房村。此地距離西方潘家口約4公里。南部長城一線各望樓均有敵兵把守,地形對我十分不利。村內有兵營設施,將大行李保管於設施內嚴加守衛。令第二小隊長見上喜三郎少尉率其部配置於前線監視敵情,其餘主力輪班交替休息。見上少尉派出潛伏哨隱藏在村前150M處松林內監視敵情。第一夜平安無事(243頁)。

此照片位置於喜峰口西側日軍佔領高地,左後方高山為二十九軍佔領陣地。營房村在照片中間遠方,不可明辨

11日白天,營房村受到來自長城線敵槍機射擊。1400-1700潘家口敵炮兵也開始射擊我陣地。彈道經修正後敵趨於準確,我戰馬犧牲兩頭。為保證安全,命令守兵不得擅自走動,全部在圍牆下隱蔽。傍晚從潘家口方向炊煙數量判斷,敵有重兵存在,今夜必有夜襲。

入夜召集分隊長以下幹部進行配置部署。佐佐木軍曹帶領一分隊佔領北方高地,掩護村落和其他部隊安全。此地可監視,遏制敵方由灤河進入喜峰口一帶,兵力配置本應有一小隊,但本隊實在無能為力。山內軍曹的分隊守備前方&<西方&>,泉谷上等兵為松林潛伏哨監視敵情。第二小隊交替警戒山內軍曹右前方,第一小隊&<小林重盛少尉&>警戒右後方,第三小隊&<伊藤柯夫少尉&>交替警戒左側及後方陣地。本部,輕機槍在中央宿舍前待機,徹夜警備。為阻止敵侵入,臨時設置了鐵絲網。部署完畢後打電話向松野尾先遣隊長報告,同時請示要求增派一小隊步兵進入北側高地(246頁)。

陰曆16,夜月光皎皎。0215松林潛伏哨方向響起5-6發槍聲。前方傳令兵報告有200名敵來襲。可目視約200名敵集團正在悄悄接近中,月光下刀影閃閃。來到右前方觀看,低谷中(不可直視)也飛楊起沙塵,傳來腳步聲。立即通知第一,第三小隊各部就位。令見上少尉高度警戒前方、右前方之敵。又來到右後方巡視,見此處之敵先頭部隊已接近,其兵力至少有300名,戰鬥開始。第二小隊陣地附近前面有敵200名,側面200名,各處激戰。敵還有增加兵力趨勢(248頁)。

激戰場之一營房村,乘馬討伐隊駐地

右方河灘地之敵開始吹號衝鋒。均被我火力封鎖在河灘到村邊的斷崖下。小行李(彈藥)中有繳獲敵彈藥23000餘發,動員傳令兵,衛生兵,馬夫,翻譯,和三名俘虜(留用的少年)一致協力幫助準備,運輸彈藥。…激戰中眼看彈藥消耗掉5000發,10000發。槍彈量足夠,但缺乏手榴彈。右方第二小隊方面,敵已經開始第三次突擊。由於前方攻擊不順,敵漸漸將主力轉向我右後方。見第三小隊前方150M處廟宇附近,有人登上房屋揭瓦放火。…借火勢敵一部開始侵入村內,我右後方告急。

為解除此危機,討伐隊長命令村田軍曹率領兩分隊20名從河灘突入敵陣,襲擊進攻之敵側後。並親自率領伊藤少尉及花崗分隊,本部人員等12名,拔刀突入村後方放火之敵陣。此時敵企圖用手榴彈,炮彈阻止我部突擊前進。大量炮彈在突擊路前後爆炸,相馬一等兵等相繼死傷於敵炮擊。「我&<鹽見中尉&>高舉戰刀帶隊奮進,敵懾於我威力向河灘地退卻。在追擊到起火房屋前時,一隊多數死傷,跟上來的僅3,4名」(252頁)。此主動突擊雖解脫了我後方危機。但相馬一等兵死於炮彈,伊藤少尉頭部受手榴彈傷,篠澤上等兵也受炮彈片負重傷&<四天後至死&>。

另一隊在村田軍曹帶領下沖入河灘敵陣,伊藤軍曹在與敵格鬥時戰死。在我反擊下,敵開始退卻。「見四散之敵一部侵入我第三小隊宿舍」 &<空營房&>。重傷員篠澤,隱蔽在倉庫里平安無事。0500,北方山地傳來敵號聲,河灘之敵開始集結後退。但第二小隊正面之敵直抵抗到0800才開始後退。

0700後杖子村步兵炮,山炮小隊傳令兵前來,報告夜間該隊位置也遭到襲擊的事實。此點我早有預料,曾勸其部一起合流堅守營房村,但終於沒來。此時步兵炮開始向南方射擊,見敗敵退向南方(小喜峰口)。…村北河灘可見敵屍累累。僅眼前就有200多具(258頁)。敵因為勇敢,所以才死亡眾多。突擊時使人不能相信眼前之敵竟是中國軍。有被刺倒同時仍揮刀回擊者,有連刺兩三刀後還起身抵抗者,此精神和日本軍人沒有兩樣。雖是怨敵,對此勇戰者不能不表示敬意。前方可見大尉三名和多數將校屍體。…之後聽檢屍憲兵報告,僅此地附近敵屍體就有315具,來襲之敵全體應超過有1000名(259頁)。

乘馬討伐隊的營房村戰場,來襲敵兵力總數達1000名以上。被包圍時間達4小時,戰鬥持續6小時。全隊戰死2名(伊藤龜治曹長,相馬民雄上等兵),戰傷死1名(篠澤長治郎上等兵),負傷20名。耗彈量19875發。手榴彈113發。敵死亡記錄為315名。

關於作戰經驗,鹽見小隊長總結為以下4點

1.警戒,待機森嚴,發現敵情後能立刻進入戰鬥。 2.鐵絲網的設置起到一定防禦作用。 3.有20000發以上足夠的彈藥。 4.危機時能主動出擊,擊破背後之敵。

筆者的解讀分析

乘馬討伐隊(乘東北馬的步兵,約3小隊,特殊編製)對敵夜襲早有預料和嚴密警戒,夜襲隊接近前已掌握敵情。所以能依陣地優勢加以迎擊。守軍雖人數不多,但戰法為陣地防守,營房內又有足夠彈藥,所以能以少制眾,堅守村莊4小時。可見 槍炮是主要戰鬥武器,月明不妨礙夜間射擊。敵方亦攜帶有火炮。全隊死者3名中,炮彈死2名,格鬥死1名。二十九軍的夜襲部隊,在此地並沒有機會使用大刀。唯一的白刃戰記錄,倒是日軍32名分兩隊的主動出擊。關於此白刃戰細節,突入敵河灘陣地的指揮官村田軍曹還有如下記錄。

為執行突擊敵陣命令,村田軍曹指揮伊藤,森兩分隊〈20名〉來到村北前沿,見敵群已從地隙端侵入牆院內。分隊長伊藤拔刀帶領部下沖向敵群,在河灘地與敵展開格鬥。我使用手槍應戰,敵陣呈散沙狀態,我方則聚集一團協同格鬥,一直佔有利地位。久經鍛煉的格鬥技術,使敵無法接近,大抵每人要刺殺對手4-5名。保持此陣勢,我方突破敵集團前進到河灘對岸田地,集結在田地低洼處,回頭看,村頭廟宇處起火,河灘至起火處聚集有敵3,400名。伊藤軍曹主張對此敵進行突擊,格鬥,我則主張趁月明,射擊後再突入。在我方分兵兩隊伺機前進時,敵方集團主動接近過來,用密集火力將其擊退後,又出現接近的第二梯隊。一名將校舉刀帶頭衝過來。伊藤起身與此將校展開格鬥,兩方混戰開始。亂戰後敵終於潰逃。…伊藤在此格鬥中不幸戰死」。 …格鬥之際,敵戰法多為先用槍刺擺好拼搏姿勢,用單手將槍身送出,對此我方能很輕易地撥開敵槍,將其刺殺(261頁)。

6.2.中平峰吉大尉的山炮兵作戰記錄

山炮兵中隊是喜峰口夜襲戰中傷亡最大的部隊。中隊在3月10日喜峰口第二關門作戰結束後,回到白檯子(大隊本部所在地)休整。還沒等喘息,11日晨,第二關門陣地又受到敵夜襲。中隊奉命前進到喜峰口第一線,對各據點之敵進行了炮擊(3月11日戰鬥)。由於有嚴令不能主動向長城南(關內)出擊,很難給與敵以致命打擊。見我方停止不前,敵陸續增兵來到我長城腳下修築陣地。

11日1600,山炮中隊奉命到三家子(喜峰口第一關門北1.5公里)集結警備,野炮大隊(兩中隊)和旅團本部在白檯子集結。乘馬討伐隊在西方營房村警戒右翼之敵。松野尾大隊主力在關門和長城東西一線。

中隊在三家子東端部落旁布陣就緒。兩門炮對準潘家口,一門對向喜峰口。炮身兩側用木材構築了掩體,陣地兩側有山炮隊和掩護步兵的兩挺輕機槍護衛。此日中隊的大行李也集結於此地,…兵力57名。加步兵機槍組6名,共63名。另外有一名翻譯,30名馬夫(徵用拉彈藥行李的馬車夫)。村落周圍有土牆圍繞,炮車陣地在院外田地中。

0230,西方響起密集槍炮聲,來自乘馬討伐隊方向。…不久喜峰口方向也聽到槍響。敵炮彈飛來,在我陣地左上方炸裂。…但此地並無任何敵情。由於槍炮聲不斷,我部全員出動,在炮身及彈藥車附近進入警戒。後方(東方)谷地有我部隊,兩公里外還有我炮兵大隊,所以對東方沒有戒備必要(265頁)。

用電話向大隊本部報告情況,得知松野尾先遣隊長已出發增援乘馬討伐隊。西方200M處機槍隊(MG/27i)方向傳來響動,派傳令兵詢問,得知該隊準備出發向潘家口方向前進救援。本隊也欲出發增援,但所有炮彈只剩50餘發。若今夜用盡會影響明日作戰。所以按兵未動,繼續堅守。此時,喜峰口方面也傳來要求炮兵援護射擊的聯絡,考慮到夜間射擊效果不佳,暫時觀望。由於槍炮聲一直不斷,使火炮做好對潘家口方向射擊準備,只是炮彈珍貴,發射兩發威懾彈後即終止。…派安藤中尉去營房夜襲現場聯絡。

0330明月開始下落。不久,後方響起爆炸聲,同時宿舍(無人)起火,不久陣地遭到來自後方3-40M遠土牆方向的射擊。立即命令炮車調轉炮口,後撤準備射擊。開始以為是增援潘家口的我步兵來到此地,…斷定是敵部隊後,已感到情況不妙。命令各炮開始零距離射擊。…敵人數至少有5-600名(267頁)。敵強我寡,我部下決心堅守陣地,與炮車共存亡。

…火光越來越明,見在我炮擊下有人倒下。到底是敵軍,友軍尚未判明。突然有人喊,中隊長,前方有鋼盔(日軍標誌)在閃光?停止炮擊仔細觀察,發現是敵軍的帽檐反光。敵陣不但不退,漸漸從左方山地,右方河灘向我逼近,對我側後形成威脅。炮兵並不怕正面之敵,最怕的是這種從側後的攻擊。不巧此時山炮兩側輕機槍發生故障,射擊一時中止。敵漸漸逼近。河灘至陣地的斜面,可見黑壓壓的一片人影。與鈴木軍曹兩人用手槍射擊。由於無時間更換彈倉,遂用軍刀砍殺。炮兵也用零距離射擊抵抗(270頁)。

(中平大尉此時中彈負傷),之後,第一分隊長谷軍曹,第二分隊長大久保上等兵在炮身邊用手槍指揮部下繼續炮擊,抵抗。朦朧中聽到敵方軍號聲,…右方(西)河灘200名敵向潘家口方向撤出。西北角 (彈藥車)處,傳令兵,馭手還在對山坡上頑敵繼續阻擊。對此方向,山炮沒有能力顧及,只靠步槍8支,步兵輕機槍組的一挺抵抗。以防止山上敵軍一氣突入村莊(275頁)。

0400前,畠山曹長在中平大尉許可下突圍報急。途中遇敵,格鬥時右面部被大刀砍傷,後忍痛前進到野炮兵大隊本部(276頁)。

本戰鬥之敵是為了奪回長城線,從後方迂迴前進的部隊約1500名。由敵旅長親自指揮。…後來得知是從北平來援,連夜被投入戰場的新部隊。對此,我方共63名,敵遺棄在附近的死屍有400具以上。全體戰果據說殲敵數超過730名,數字來自我憲兵的統計(279頁)。各炮車均被彈多數,最多19發,最少也13發。我方戰死長谷,高木兩曹長以下11名,負傷中平大尉以下17名。火炮皆無損害(280頁)。

筆者的分析

此資料屬於中平中隊長個人手記,1934年,前旅團長服部兵次郎編書時應求供稿。山炮兵中隊,為第七師團野炮兵第七聯隊第二大隊所屬,原建制內本不存在。是赴滿洲後由關東軍調撥武器臨時組織的新中隊。中平峰吉大尉原是大隊本部副官,臨時出任山炮中隊長[14]。此日兵力為63名 ,武器為輕機槍3挺,41式山炮3門 ,炮彈50餘發。乘馬討伐隊方向的夜襲戰鬥開始一小時半後(0330-0400),敵始來襲三家子,此時山炮中隊全體早已準備就緒,進入炮兵陣地兩側待機。

村南,村西為小河床,北方為山地,敵兵從西北山地方向來襲,逐漸迂迴到東南方,形成3面包圍。東北和東南方之敵(筆者推測是原計劃赴白檯子的二一七團)威脅甚大。炮兵主要對此兩方向近接之敵進行自衛射擊。敵攻擊和房屋放火同時開始。武器主要是槍炮,死傷也主要是槍炮傷。敵大部隊幾乎都被阻擋在村外,多數死亡者位置遠離村落。僅有一小部分越過圍牆,進入營地。從地圖看,在村內也有部分敵屍體(參照要圖第23),所以應發生過小規模接近戰。 三家子山炮兵陣地最終也未能得到直接救援,但絕不是孤軍奮戰。松野尾援救部隊,機槍中隊等都在北方外圍打擊包圍之敵,給山炮中隊的抵抗減輕了很大壓力。

戰鬥時間推測發生在0340-0540間。敵兵數約1500,死亡約250。山炮中隊死傷27名(內死亡11名)。大刀隊二一七團(王長海)夜襲白檯子敵炮兵陣地的故事,描寫的應是在三家子和山炮兵中隊作戰的場景。

6.3.松野尾救援隊等的戰鬥

12日凌晨,除了營房,三家子,後杖子,成陽峪4個被圍攻的據點外,日方還有幾個在外圍救援的部隊。1.松野尾少佐親自率領的救援隊主力,2.工兵中隊,3.第二十七聯隊重機槍小隊。

工兵中隊的活動前有介紹,不再重複。起到最大作用的是松野尾救援隊。由於沒有單獨的戰鬥詳報記錄,其活動地點和作戰細節不明。

據服部記錄,步兵第二十七聯隊重機槍小隊[15](2挺)原駐留在三家子西方150米處村落,0300以後,出動去營房村方向協助松野尾救援隊作戰,倖免遭襲擊。0330來襲之敵,先經過重機槍小隊駐地(撲空)後到達三家子。三家子告急後,此部隊和松野尾救援隊一起趕回三家子村方向。從作戰地圖判斷,救援部隊在三家子北方高地一帶牽制敵的行動。阻擊從北方迂迴到來的敵部隊。

松野尾救援隊(人員50名,重機槍2挺),0300前由恆城子本部出發,經成陽峪,三家子南到達營房村外圍,攻擊包圍營房村的夜襲隊側後。此時和前來此地救援的大隊重機槍1小隊,工兵中隊匯合。0330,三家子方向出現夜襲敵情後,留下工兵中隊,0400救援主力轉進到三家子山炮兵中隊陣地北方高地,左,右出擊打擊進攻三家子之敵側背。0530敵主力向西方撤退後,尾追至潘家口附近。作戰中戰死4名,戰傷11名,死傷14匹馬(此數為松野尾部隊全體死傷,包括重機槍小隊和在成陽峪步兵炮小隊),救援隊全體消耗步槍彈7645發,輕機槍彈3350發,重機槍彈6480發,手榴彈49枚。從死傷,消耗面看,無疑是作戰中的主力。若沒有此救援隊在敵側後的有力牽制攻擊,三家子的山炮兵中隊絕不可能自行退敵。

7.戰果記錄分析

以下這張武器彈藥消耗統計,也是了解夜襲戰內容的重要線索。

夜襲作戰中損失最大的山炮兵中隊(三家子),在此表中標記為「野炮第二大隊」(山炮中隊為野炮兵第二大隊下屬),只消耗了200發步槍彈,150發手槍彈,50發山炮彈(此外還記錄有14發野炮彈,應是天明後白檯子的大隊炮兵發射),說明近接作戰抵抗倉促,步槍,輕機槍等沒有被充分利用。但危機中亦能從容發射50發山炮彈抵抗,說明部隊還是有組織的。山炮的特徵是曲射,並不適用於接近戰,是夜的50發,應都是有自傷危險的零點距離射擊(自衛平射)。

乘馬討伐隊也是主要被襲擊部隊之一,其114名成員戰鬥中使用了近2萬發槍彈。步槍與輕機槍都十分發揮了作用。另外耗費手榴彈113發和手槍彈25發,說明也發生過接近戰。110匹乘馬夜間作戰過程中沒有出現一匹損失(11日白天敵炮擊中死亡2匹),說明夜襲隊沒有能進入乘馬討伐隊的營地破壞。

擔任救援的松野尾預備隊,在此表被標為「步二十七第一大隊」,其攜帶的重機槍兩挺,和途中匯合的另一重機槍小隊兩挺共射彈6480發,步槍,輕機槍耗彈也達11000發(數字欄是大隊所屬所有部隊的統計,包括步兵炮小隊)。從彈藥消耗也可看出是對抗敵夜襲的日軍主力。損失槍用刺刀4把,說明有過小規模的近接白刃戰。

夜戰中起到很大作用的還有兩個步兵炮小隊。步二十七第一大隊欄中,記錄了松野尾部隊步兵炮小隊(成陽峪)發射的91發炮彈。此外還有在後杖子村的步二十六聯隊(第二大隊)重火器小隊(約兩小隊)。現存史料中雖沒有其部隊的作戰記錄,但在旅團作戰地圖中可以確認其部隊的位置,從大隊戰鬥詳報死傷表中可以確定其人數為55名(其中約一半,配屬給旅團本部),從以上武器彈藥消耗表中可看到其部隊共消耗步槍彈1170,重機槍彈2400,步兵炮彈29,山炮彈56發。從武器裝備(重機槍1,步兵炮1,山炮1-2)和消耗彈藥量看,這支小部隊有足夠的抵抗能力,戰鬥中也充分發揮了這些重武器的作用。

3月12日凌晨的宋哲元大刀隊夜襲中,日軍共有多少兵力?下表統計中的798名,是松野尾部隊12日的兵力總數。不是反夜襲戰鬥的參加人員數。從各種戰鬥詳報中可以確認,守衛長城線的兩個步兵中隊(松野尾部隊主力)並沒有介入夜襲的救援。駐在白檯子的野炮兵(第二大隊主力)等,也沒有出動。

直接參加作戰的只是乘馬討伐隊的110名,工兵中隊的58名,山炮兵中隊的63名,步兵炮小隊的22名,第二十六聯隊第二大隊MG的30名(約兩小隊),松野尾預備隊的約50名(步兵一小隊,機槍一小隊),及松野尾部隊MG的20名(機槍一小隊),共約353名。

其中山炮兵中隊(第二野炮兵大隊所屬的一個中隊)死11傷17名,乘馬討伐隊死2傷16名,增援的松野尾大隊本部預備隊死4傷11名(其中包括步兵炮小隊的負傷4名),步兵第二十六聯隊MG中隊負傷的2名。 合計死17名,傷46名。詳細見下表:

二十九軍夜襲隊死亡多少?日軍記錄的數字前後有不下700名,730名,800名,850名幾種。有越到後來人數越多的傾向。由於後來加上了在戰場周圍可能遺漏的估算,遺屍800名的說法並不一定是浮誇。但筆者認為應嚴格地採用憲兵清點數730名為準,因為有證據。從虜獲表中記錄的繳獲各種槍支441支的統計看,夜襲隊遺屍730具的數字也不會有假。還有一個值得注目的數據是「繳獲大刀380口」。宋哲元夜襲戰的故事中被描畫成所向無敵的這種原始武器,實際上沒有派上用場大多數成為了日軍的戰利品。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3月12日的整個夜襲中,沒有記錄有一名俘虜。絕不會是800壯士寧死不屈全部戰死殉國,其中隱藏著國軍作戰遺棄傷員,日軍作戰中虐殺俘虜,傷兵的秘密。筆者認為至少有1/3應是被殘殺的傷兵,俘虜。日軍的追擊,掃蕩作戰的目的是搜尋被遺棄在戰場的殘存者,負傷者並將其完全置於死地。犧牲者中還可能有被捲入戰鬥的村民。在掃蕩中,只要見到成年男子,都有被作為便衣,逃兵殺害的可能。國內的戰史記錄有宣傳革命英雄主義傾向,滿足於「無一投降,全部壯烈犧牲」的描寫。實際上這種自欺欺人的宣傳手法,正好為日軍掩蓋了違反國際法(紅十字會條約),殺害傷病,俘虜的犯罪事實。

結尾

經過以上的史料檢證、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夜襲敵陣的戰鬥,有兩個不同的歷史形象。一個是廣泛為人所知,並且佔領著幾乎所有歷史記錄,教育領域的「大刀隊英勇殲敵大獲全勝」的宣傳中的形象,另一個則是幾乎不為人所知的,夜襲隊作戰完全失敗,將兵遺屍730具,大刀被繳獲380口的,檔案資料中映出的歷史事實。以上大刀隊的事例僅僅是一個代表。抗戰史記錄中,筆者所研究過的平型關大捷,台兒庄大戰,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夜襲陽明堡機場等經宣傳而揚名的戰例模範中,都存在諸如此類政治宣傳對歷史事實加工,改寫的色彩。為什麼宣傳的虛偽內容能記錄在史書,應用於學校教本中,而忠實於檔案資料的實證研究卻往往被斥為「歷史虛無主義」?對此,我門有必要在方法上,對「以政治介入歷史」 「以宣傳取代歷史」 「以權力統制歷史」的這一抗戰史記錄中普遍存在的「病理」進行進一步的解析和思考。今年是抗日戰爭爆發第80周年紀念。我們的抗戰史記錄,研究,教育將何去何從?希望有良心的研究者能冷靜思考此類問題,虛心求實,糾錯平反,給人類歷史留下一些誠實的腳印。

【注釋】

[1] 第七師團的滿洲臨時派遣部隊。1932年9月,由師團所屬四個步兵聯隊的各一大隊,第七野炮兵聯隊的一半(第二大隊)編成,1934年2月內地歸還後解散。

[2] 《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長城戰役》台灣:國史館,1980年,236頁。(資料原出史政局編《抗日戰史/灤東及長城作戰》台灣:國史館,1956年)。

[3]1933年3月12日電,宋哲致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李安慶《喜峰口戰役中宋哲元致國民政府電報選》《歷史檔案》1984年第2期,72頁。

[4]3月13日,宋哲元致南京國民政府各院長,各部長電(李安慶 喜峰口戰役中宋哲元致國民政府電報選 《歷史檔案》1984年,第2期,73頁。

[5] 按計劃,宋哲元軍長城南第一一〇,一一三旅有從南面進攻,形成夾擊的計劃,但守衛長城線的日軍部隊(第一,第三中隊)並沒有報告過敵情,說明南線宋哲元部隊未動。其理由考慮是北線夜襲戰的失敗。所以南側也沒有響應。

[6] 「混成第十四旅団 司令部陣中日誌」昭和8年3月1日~8年3月31日,満洲-満洲事変-315,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30439900)。

[7]「工兵第十四大隊第2中隊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満洲-満洲事変-295,防衛省防衛研究所,83頁。 (JACAR:Ref.C14030403200)

[8] 「第一附表/営房三家子付近戦闘に関する諸表」「混成第十四旅団 熱河作戦戦闘詳報(附録)」満洲-満洲事変-113,1864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30213200)

[9] 「歩兵第27聯隊 第1歩兵砲小隊陣中日誌」満洲-満洲事変-205,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 Ref. C14030321900)

[10] 「10月14日 11日の戦闘にて軍の左縦隊の死傷者」中央軍司令部大本営-日露戦役-M37-22-156,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Ref.C06040954400)

[11] 岳父安東貞美,従二位勲一等男爵,陸軍大將,父服部一三,従二位勲一等兵庫縣知事,貴族院議員。

[12] 「光栄の凱旋十將星 葉山御用邸に伺候」東京『朝日』朝刊、1933年8月31日。

[13] 服部兵次郎『戦跡を顧みて』兵書出版社,1934年。本書利用的資料是第二冊。

[14]「將校職員表」「混成第十四旅団 陣中日誌(參謀業務)」満洲-満洲事変-110,1006頁。(JACAR : Ref.C14030200400)

[15] 機槍中隊共3小隊,另外兩小隊一隊在本部恆城子,一隊配置在長城線第三中隊管下。


大刀與刺刀的差距,要小過土炮和迫擊炮,更要小過古代軍隊和現代軍隊……


西北軍普通部隊仍是裝備步槍和刺刀的,只有精銳部隊-手槍隊才裝備大刀,手槍隊擅長近戰野戰,主要用於突襲,張自忠就是手槍隊出身,最大編製是旅。

馮玉祥在重慶時的衛隊就是手槍營。


1.刺刀是消耗品,當時中國的軍事工業能力極差,很多步槍都是用到自然分解或者根本搞不到子彈為止,所以槍還在刺刀完蛋是常有的事情,加上刺刀雖小,製造工藝卻比較複雜,所以最後很多步槍都有槍沒刺刀,如果不想在肉搏戰的時候直接用槍托砸,那就只能用大刀長矛或者什麼別的冷兵器。這些兵器里,大刀的便攜性易生產性都還不錯,用的也就比較多。
2.除了步槍之外,民國年間很多武裝都有專門的手槍部隊做為近戰突擊隊,除了大刀和手榴彈之外,這些部隊需要專門的冷兵器,選擇大刀的理由同上。


1933年29軍窮的很,大刀隊其實是手榴彈隊。日軍傷亡的主要是朝鮮民工。居然有人說大刀隊人人一把二十響?搞笑吧。直到1936年所有連長才換裝德造駁殼槍。29軍是收編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大肆擴編,取得平津地盤,購買德國捷克槍械後才富裕起來的。


大刀隊就一定是扛著大刀去砍人的么……那二炮部隊難道都是大炮?


牛比誰都能吹,不過誰吹而已。


真要好用日本為什麼不用。


吹牛的。不能信。一看就是扯淡


推薦閱讀: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打反擊?
簡評抗日戰爭中的國軍華北戰場?
抗戰時普通人如何能安全的活到戰爭勝利?
九一八事變後七七事變前,國民黨政府有沒有針對日本的做過戰爭準備?具體措施有哪些?
抗戰結束前國共是否曾經俘虜過少將及以上軍銜的日軍?

TAG:歷史 | 軍事 | 武器 | 人文 | 抗日戰爭 |